音樂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8 21:21: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音樂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功能

一、音樂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養

《樂記》中說:“先王之為樂也,以治也,善則行象德矣。”古代的“先王”制樂,其目的就在于治理國家,是治國的一種方法。以樂治國,可以使民心向善,其行為表現就會有更高的道德水準。《禮記》中說:“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行于外,事故起成也懌。”漢代董仲舒提出:“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其變民也易,化民也著。”近代學者梁啟超也說道:“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他們都強調音樂在培養人的內在的道德修養、精神品質的重要作用。

音樂教育把那些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使人在感受音樂、理解音樂、鑒賞音樂的同時,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境界中,人的道德修養得到提高、人格品質得到完善、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樂教育可以培養人的健康高尚的情感

音樂本來就是情感的藝術,《樂記》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于物而動,故行于聲”,中國民間也有“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歌,由情而發”的說法。音樂中所蘊涵的濃重的情感不僅是因感而發的,同時具有強大的感召力,給欣賞者以極大的心靈觸動和感奮,進而產生感動人、教化人的作用。

任何一部好的音樂作品都是藝術家們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音樂家們總是用音樂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來歌唱偉大的祖國、美麗的家鄉、真摯的情感、偉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而欣賞這些音樂作品則是聽眾與藝術家們的心靈溝通,情感共鳴,從而激發和強化欣賞者同樣的美好的感情。所以說,音樂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欣賞好的音樂作品,能培養人們熱愛生活、熱愛人類、熱愛大自然、熱愛人間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查看全文

音樂教育如何展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

摘要:科技、教育、社會的快速發展為高校音樂教育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在這種情形之下,教師必須要明確當下的音樂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音樂水平和能力,對當下的音樂教學內容有效地延伸和拓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考慮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有效地進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課程的規劃,利用別開生面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多元文化音樂學習和音樂練習。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音樂教育中開展多元化文化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然后分析了高校音樂教育中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主要是指圍繞高校的專業教學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以兼容并蓄的眼光來看待當下的音樂教育,考慮各方面因素的制約條件,引入一些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多元性、趣味性的多元文化教育內容。在有效的完善高校音樂教育知識體系的同時,使學生能積極、踴躍、主動地投入到實際的音樂學習和活動過程中去。在實際教學時,教師還需要不斷進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反思和總結,積極借鑒和參考成功的音樂教育案例,以全面突出高校音樂的教育特色,構建全新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體系,這樣才能向社會輸送更多具有較高音樂能力、素養、技能、水平的優秀復合型人才。

一、現階段高校音樂教育中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較為落后

受到傳統教育體制和教育思想的影響,仍有部分教師依然堅持本位的教學思想,以自身的經驗為準,進行相關的教學設計和規劃工作。即便是學校引入了一些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和設施,但部分教師的信息素養較為有限,多元化教學模式和傳統的高校音樂教育難以進行有效的融合,且有的教師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認識較為淺顯,只能簡單地進行多元化內容的引入,卻無法從本質與內涵入手進行教學,這將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多元化思想和藝術思維的發展,導致了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備課和講課,但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審美意識、音樂專業能力、綜合素養等仍然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查看全文

音樂教育與傳統音樂教育比較研究

遠程音樂教育形式的出現,對提高全民音樂素質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遠程音樂教育有著怎樣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傳統音樂教育有著怎樣的區別與聯系?本文通過二者的比較,探討其各自的優點與缺點,進而提出筆者的見解,希望使人們更好的了解遠程音樂教育。

一、傳統音樂教育與遠程音樂教育的比較

(一)相同點

第一,教學目的相同。都是為了使學生接受更完美與優秀的音樂教育。音樂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促進人們素質的協調發展與提高社會發展的速度。我國素質教育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從而確立了更加清晰的音樂教育基本目的。音樂教育需考慮所有的學生,盡可能地對學生的和諧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音樂教育的基本功能不單單是提升學生的整體藝術能力、美丑鑒別水平,同樣也是幫助學生建立美好心靈與正確的人生觀,以及良好藝術鑒別能力。第二,教學方法相同。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學任務、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方式和手段的總稱。傳統音樂教育所使用的“教師教,學生學”與遠程音樂教育的教學方法基本相同。第三,同樣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平時上音樂課時,教師或多或少都會用到多媒體技術。而遠程音樂教育也是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網絡把音樂傳授給學習者。因此,二者都利用這項技術來達到教學的目的。

(二)不同點

第一,受教育的模式不同。以往的音樂教育形式屬于面對面進行的教育模式。但是遠程音樂教育借助多媒體網絡技術,采取非面授的教育形式。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袁靜芳曾在《中央音樂學院遠程音樂教育近期發展狀況的回顧與思考》一文中指出:“傳統教育給了我對教育的熱愛和責任心,同時也對整個音樂教育非常了解。但是傳統音樂教育對我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也可以說在腦中形成了障礙,對遠程音樂教育的不了解,開始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把那套又搬上來。”這里所說的就是指校園中的傳統教學模式,可見傳統音樂教育在教育形式上與遠程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第二,教育環境不具備一致性。傳統音樂教學環境和教學緊密相連,實際上指的是學校教學行為中教學設備、時空條件、校訓與班訓、師生聯系等一系列因素。而遠程音樂教育的教學環境是一個基于網絡的、與教學有關的信息管理和功能管理系統,其屬于整個信息體系,在這之中涵蓋了很多信息,如學生與教師的個人信息、當進行學習溝通時選擇的知識信息等。信息具備非單一性的模式,包括文本、音頻以及數據庫等。此外,信息既能夠通過很多作者一起實現,同樣也能夠通過個人實現,作者可以為教師、學生,還可以是這方面的專家。遠程音樂教育的教學環境需要充分展示出以往教育教學條件的學習、溝通與監管等作用,也需包括以往音樂教育不具備課件規劃等作用。針對現實而言,遠程音樂教育能夠劃分成大量的模塊,如課件規劃體系、教師答疑體系、小組研討體系、學生監管、課程監管等部分。教師需要選擇非單一的軟件與工具完成這些作用,保證學習進行時沒有阻礙,促進學生盡快實現學習的根本目的。

查看全文

高師音樂教育服務農村音樂教育措施

音樂教育造就了人的審美能力,是人類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它是通過歌唱、基礎理論知識和表演技能培訓、音樂欣賞等各種富于情感的音樂形象對學生進行的美的培養和熏陶,它對于學生形成人生觀、世界觀,發揮創造力,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等都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因此和諧發展音樂教育是促進教育公平、平衡城鄉教育差異的有效標準,但是目前我國農村基礎音樂教育普遍存在理念、管理、師資建設等各方面相對滯后的情況,嚴重影響了農村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吉林省農村基礎音樂教育現狀

經過走訪和調查,筆者發現吉林省農村音樂基礎教育現狀仍屬于相對落后的狀態,多數中小學校都對音樂課的重視程度不高,一些學校根本沒有開設音樂課,大約1/3的學校雖然開設音樂課,但是沒有專業音樂教師上課,一半以上的學校正常開設了音樂課,但是教學內容單一,幾乎無法達到教學大綱要求。但是通過調查也發現,雖然師資力量匱乏、教學設備簡陋、音樂課枯燥乏味,但這絲毫沒有減弱孩子們對音樂知識的渴望。有超過3/4的學生表示最喜歡上音樂課,希望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愿意學習歌唱、樂理知識和表演活動。

二、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赴梨樹縣支教調研行動

在為基礎教育服務、尊重的教育理念培養下和“勤奮、創新、為人師表”的校訓指導下,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黨支部始終堅持以“音樂服務社會”為目標,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在院領導老師的高度重視和親切指導下,組織全體黨員及積極分子發揮專業所長,走進農村基礎音樂教育和社會體系,開展了支援梨樹縣基礎音樂教育行動。具體內容如下。

1.支教。通過給農村孩子上音樂課的形式,啟發孩子們對音樂的熱愛,改善落后的音樂教學現狀。支教小組從活動開展以來,累計對支援合作單位東河鎮中小學和蔡家鎮中小學等四個學校800余名學生進行了80余節次、320余課時的音樂綜合授課,解決了當地沒有音樂課和音樂教師的難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查看全文

音樂教育資源在音樂教育中的用途

現代傳媒技術———互聯網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它的發展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同時也改變著我們的教學方式。音樂網站數不勝數,資源不斷膨脹,為學習音樂、欣賞音樂和創作音樂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條件。本文以洪嘯音樂教育工作站為例,通過對部分師生的調查,了解音樂網絡資源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拓寬藝術視野,開辟學習途徑

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增強學生對多元文化的接納與包容意識。各種不同民族、風格、流派音樂的感受、判斷主要靠大量聆聽、比較和積累,引導學生把泛聽與精聽相結合,整體聽與局部聽相結合。同時,結合作品讓學生了解到不同作家或表演家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環境,了解他們的世界觀和藝術觀,他們的性格、經歷、氣質、作品的創作背景、常用的體裁形式和表現手法等。這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藝術視野,也開辟了藝術學習的多種途徑。

1.體驗性學習

學生在進行如演唱、演奏、欣賞等各種類型音樂藝術實踐時,教師不僅要用自己的言語、情感、行為去影響、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更需要借助網絡信息的學習環境以及圖、文、音、像等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交互式界面,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演示教學法使學生直觀地獲取對音樂感受和情感體驗的能力。洪嘯音樂教育工作站為學生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交流學習心得的場所。工作站開設的站長信箱、音樂教師交流論壇、留言板、投稿專線等欄目,為學生提高分析、評價音樂能力提供了一個自由展示的平臺。

2.研究性學習

查看全文

幼兒音樂教育提升策略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幼兒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培養模式受到社會和家庭空前的重視。其中,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音樂由于更符合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故音樂教育在幼兒教育體系中受重視的程度越來越高,逐漸被家庭乃至社會認可。然而,如何在幼兒教育體系中發揮音樂教育的特點,更好的與兒童的成長相結合一直是該領域研究的重要問題。本文從幼兒音樂教育與幼兒成長的關系及影響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角度和策略,希望對構建幼兒音樂教育教材、教法和實施的改革方面有所幫助。

關鍵詞:幼兒音樂教育;幼兒成長;影響;教學效果提升

一、幼兒音樂教育有助于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幼兒的成長相對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年齡階段其心理特點即有共性,也有差異性。為了使幼兒快樂的成長,音樂教育體系的建立與構建必須符合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因此,一切音樂教育活動必須圍繞著有利于促進幼兒認知、情感、心理等方面的發展為前提來進行。幼兒音樂教育雖然要求“審美與快樂”式的教育體系,但在具體實踐中,幼兒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快樂”是音樂教育的基礎。目前,在幼兒教育過程中,由于受到經濟效益、功利性等的影響,幼兒音樂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幼兒的心理特點,以成人化的思維注重于知識化的灌輸和技能性的訓練,從而降低了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和認識,使幼兒在成長過程中不能快樂的感受音樂的魅力,間接的影響了幼兒的全面發展和成長。因此,幼兒音樂教育必須在注重幼兒心理特點的前提下,明確幼兒音樂教育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舞蹈家等專門人才,而是在有趣的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音樂素質,使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二、幼兒音樂教育教材、教法優化是教學效果提高的基礎

國內一些幼兒園在音樂教材、教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但在音樂教育實際活動中,教師的主觀、主導性仍占據著支配作用,長期形成的重技能技巧和幼兒圍著教師轉的觀念還沒有根本改變。如何在音樂教育能夠促進幼兒的情感、興趣、智力、個性、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和構建?是目前音樂教育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也是幼兒音樂教育改革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音樂教育是幼兒成長和生活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為了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健康快樂的生長,根據幼兒的特點,音樂教育就是一種游戲的升華,教師就是音樂與幼兒之間的紐帶,選擇音樂內容和形式不僅要使幼兒獲得歡樂和愉快的體驗,而且可以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和提高。從這一角度出發,幼兒音樂教育教材、教法的建立和完善必須以幼兒為主體,以幼兒在音樂活動中快樂與否為出發點和立足點來進行。

查看全文

后現代音樂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針對后現代音樂教育思潮與現象進行探討性研究,以揭示后現代音樂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本質。通過對現代教育學與后現代教育學的界定、后現代主義音樂教育思潮的形成與發展、后現代音樂教育在我國的發展現狀以及對我國現行音樂教育的影響及意義,從而驗證后現代音樂教育在我國的蓬勃發展趨勢,體現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先進性與優越性。

關鍵詞:后現代音樂教育學;多元文化;生物學范式;物理學范式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的哲學體系中出現了一種反對形而上學的近現代主義體系傾向的思潮,從而拉開后現代主義的序幕,隨著后現代主義思潮在各個領域的延伸與滲透,藝術風格呈現出多元化與差異性共存的態勢。在音樂教育理論研究領域中,現代音樂教育的單一性、競技性、標準性、工藝化、可控制、可確定模式遭到了嚴厲的批判,逐漸形成以多元化為核心的后現代音樂教育體系的思潮。今天,我國的音樂教育學難以避免后工業時代的到來以及后現代音樂教育的出現,特別是從思辨主義理性教育學到科學教育學,再轉入到今天以多元文化為理念核心的后現代音樂教育學。因此,毫無疑問,后現代音樂教育思潮與現象的研究能幫助我們深刻意識中國本土音樂教育的利弊,使其與時俱進,抓住以歐洲音樂教育體系為核心的傳統音樂教育模式向以世界多元文化為中心的音樂教育的機遇。

一、現代教育學與后現代教育學的界定

現代教育與后現代教育,兩者是并行的,在時間上有一定的交叉,并不是前赴后繼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是辯證統一的,兩者既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矛盾的。現代主義崇尚一切的科學,善于發現總結并利用規律,追求權威與絕對的真理,講求事實,將具體的問題以精確的數學語言量化表達,是物理學范式。然而,后現代主義則更加注重事物內部的聯系,尊重個體的差異性和個人情感的表達,提倡多元文化,否認“雙基雙軌”和現代教育理論的二元認識論,是生物學范式。現代教育學可以歸納為以下的幾種基本的特征,它強調公共性、生產性、科學性、未來性、主觀能動性以及可塑造性。不可否認,現代教育學體系提倡的追求教育公平與機會平等、自主思考、理性化,在今天仍然發揮它的作用。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弊端也在慢慢顯現。在今天我們教育研究者看來,現代教育學體系是存在缺陷的,主要表現在它提倡的是二元認識論以及雙基雙軌的模式,教育文化被扣上霸權主義,即經濟富強的國家在世界文化教育中占主導作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教育的平等性。在當今世界知識爆炸時代,具有局限性,無法跟上知識更新的速度。此外早期現代教育學研究者認為作為一門學科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必須建立在除它以外的所有學科都達到無暇的基礎之上。這個觀點的片面性在于將教育學作為必須依賴于其他學科才能長足發展,忽視了教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基于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它自己的全面性與開放性特征,有自己的價值意義。在后工業化以及資本主義內部相互矛盾的背景下,“全球化”應運而生。全球化帶來三個方面的變化,首當其沖的是經濟的全球化,生產、消費、分配、再生產以此循環。再有就是政治領域發生變化,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兩級對峙到蘇聯解體的一超多強,再到今天的多極化發展。然而與我們教育息息相關的是第三個方面的變化,即文化的全球化,它的核心原則是一種自我實現自我表達。而后現代教育學隨著文化的多元化發展,開始有了新的思潮,即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潮。后現代主義有幾個明顯的特征,譬如全球性、差異性、地方性、多樣性。這些特征會在音樂教育中有所反應。我國目前音樂教育學科研究和實踐狀況都是基于理性的哲學觀、現代主義教育理論的,致力于建立以抽象化思辨性為主要特點的理性教育學。然而后現代主義強調教育是一種文化中立性,它是多元的、變化的、矛盾的、綜合的,所以對于音樂學科而言,引進后現代教育學理論是很有必要的。后現代主義教育學的核心是多元文化教育,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民權運動,是多元文化教育的萌芽時期,顧名思義,它強調的是多元化發展。簡單概括一下后現代教育學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后現代教育學為其他學科教學提供了新的思想切入點,一方面,“解構主義”揭示出現代教育學理論的重大缺陷;另一方面,后現代主義的建設性特征則能幫助教育研究者建立新的教育世界觀,極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們的視野。研究后現代教育的學者,給出了幾下“解構主義”的釋義,對現代教育學提出質疑,并給出新的見解,這對于后現代音樂教育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強調“差異性”在后現代主義看來,任何個體應該得以保存有著自己的特點;2.對教育神圣性的質疑,對絕對真理時刻保持著懷疑的態度,提倡的是不確定性;3.“去中心”和“邊界松散”后現代主義反對一概而論,打破各學科的邊界限制,尋求不同學科的碰撞聯系,新的發展領域;4.向往一種新的教育方式,打破傳統意義上的學與教的方式,提倡原生態的學習方式;5.研究范式的轉變。從精確定量的物理學轉向強調文化理解的生物學范式。(以上引自陸有銓《躁動的百年:20世紀教育的歷程》)。整個后現代思潮的一部分就是后現代教育思想宗旨,它是在人們適應“后工業社會”,對現代教育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首先,強調處理好教育與多元文化的關系是后現代主義教育的哲學基礎;其次,后現代主義的研究者追崇個性,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強調人發揮主體性和創造性。這些觀點是后現代主義教育針對現行教育弊端提出的,為當下教育者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點和視角,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二、后現代主義音樂教育思潮的形成與發展

查看全文

剖析科學范式音樂教育

“科學”(science)是指“涉及對物質世界及其各種現象并需要無偏見的觀察和系統實驗的所有各種智力活動。一般說來,科學涉及一種對知識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種普遍真理或各種基本規律的作用”。[1]

一、音樂的科學化對音樂教育的影響

“科學”范式就是科學家“共同體”在科學研究中所使用的建立在一種共識基礎上的一套方法或模式。這種共識中,與“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人文”范式的靈魂一樣,飽含著“以物為本、求真、批判與革新、實證與證實”等核心內涵的科學精神就是其靈魂,也是“科學”范式的根基。“科學”范式本著價值中立的原則,以物為主、求真務實、追求事實知識。“科學”范式的音樂教育就是以音樂和教育的對象“人”(精神層次之外的人,主要指生理和心理)為對象,側重于在追求音樂教育的事實真理(而非價值真理)過程中,傳遞音樂教育的事實知識(而非價值知識)。用“科學”范式審視音樂教育,具有一個漫長的發展歷程,是“科學”的必然要求,也是音樂及音樂教育發展的自然結果。這種必然要求與自然結果隨著“音樂”與“教育”“科學化”的深入以及“人文”范式音樂教育根基的削弱,而發生了“范式轉移”。于是,“科學”范式的音樂教育在“人文”范式音樂教育之中脫穎而出,大放異彩。

在西方,從“人文”范式音樂教育向“科學”范式音樂教育的“范式轉移”,緣于音樂教育在兩個層面的演變,即“音樂”與“教育”的“科學化”。音樂的科學化,緣起于古人對宇宙萬物本原的思考。其中,畢達哥拉斯學派從數是萬物的本源出發,認為“你不僅可以在超自然的和神的存在中看到數的本性和力量在起作用,而且可以在人的各種活動和語言中看到它們在起作用。它們不僅貫徹于一切技術生產,而且也存在于音樂之中。數與和諧的本質不容許虛假”。[2]畢達哥拉斯學派關于音樂的和諧就是數的和諧(弦長比)的觀點,主要從樂器制造和音樂的音高、節奏、形式等方面對音樂實踐產生了巨大影響,“從而為現代聲學奠定了基礎”。[3]

希臘音樂科學化過程中的重要人物亞里士多德有關音樂的著述,不再依賴非音樂的因素,在他的體系中,“純粹的科學—經驗探索與音樂凈化的教義并肩共存”,而且,其逍遙派弟子“將音樂科學的發展推向最高點”。早期音樂科學化過程中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亞里士多塞諾斯,被視為第一個音樂心理學家和音樂美學家,他與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學—數字思辨不同,將音樂聲響的研究基于物理學—聲學,超越聲音的“本源”問題,探索了人耳對聲音的知覺問題。圣奧古斯丁在六卷音樂論著《論音樂》中,毫不猶豫地在科學范疇中給音樂以一席之地,并“把音樂看作是受制于數字規律的事物,與其他有組織的存在完全類似,它們遵循同樣的根本法則”。[4][5]波伊提烏(卒于約524-526年)和卡西奧多努斯(卒于約580年)代表西方古代音樂科學的結束。作為音樂科學化分水嶺式的標志,波伊提烏的《論音樂的體制》是“對其從前所知的總和”。

他在繼承畢達哥拉斯學派觀點的基礎上,從思辨數學家的角度再次論述了“天樂”、“人樂”、“器樂”的和諧與數字的對應關系,認為只有“器樂”[6]才是最終用感官能感知到的音樂形式(“聲樂”沒有提及),并且認為“音樂家就是用理性推測的人”。由此,后人尊他為“翻譯、校正和發展音樂科學的大師”,所有后來的歷史學家,在定義音樂為一門科學而非藝術時,都把波伊提烏奉為圭臬。之后,音樂的科學化進入新的里程。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基于物理學的音樂的科學化,二是基于心理學的音樂的科學化。[7]

查看全文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研究

音樂是人類重要的藝術形式,也是人類教育的基本要素。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國家,音樂教育自古以來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對于人的智慧開發、情感培養和道德教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素質教育大旗的拉起,我國越來越強調教育應該向個性化、多元化的模式發展,應當把有利于培育學生個性修養和獨立思考的教育資源引入國民教育,音樂教育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視。然而,目前人們對音樂教育的作用和操作都缺乏合理、系統認知。大家通常將音樂教育視為單純樂理知識的教授,甚至簡單的等同于學習唱歌,習得一門樂器演練技巧等,從而沒有針對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方法等基礎性問題進行專門的探討和研究。在此背景下,由任志宏、張昆編著的《音樂教育學研究方法》(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年版)對于音樂教育的地位、意義、作用,尤其是對音樂教育的方法進行系統而專業的思考和探索。該書的研究成果對于從事音樂教育研究和音樂教育事業的人士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該書具有以下三點特色:

一、準確把握音樂教育研究的內在本質和多元特征

音樂教育研究是該書的中心議題。該書開篇便系統闡述了音樂教育研究的本質和特征。首先,該書站位于繼承與創新的交接點闡述音樂教育學研究的范圍。該書引用權威名家和經典著述的論述,廓清音樂學和教育學的學科內涵與外延,并在此基礎上清楚闡明音樂教育學與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突出此門學科的歷史傳承性和學術創新性,不僅明晰了音樂教育學的研究范圍,而且強調音樂教育學的全新眼界和姿態。其次,該書結合我國音樂教育現狀指明音樂教育學研究的價值。該書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闡述了音樂教育學研究對于音樂教育科學規范化的建設意義;結合我國音樂教育的機制和形式,從音樂教師的積累與拓展和音樂教材的完善兩個方面,指明音樂教育學研究對于完善學科建設的推動性意義;結合音樂教育的多元性特征,從構建音樂教師的雙重身份的必要性出發,闡述音樂教育學研究對培育音樂教師隊伍的長遠性意義。最后,該書從多維的視角點明音樂教育學研究重點的多元性特征。該書著眼于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音樂教育學研究的研究重點予以清晰標示。就研究領域的性質而言,該書強調理論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研究在重難點把控上的相關性和差異性,并就研究范圍的廣義方面和狹義方面,闡述音樂教育研究的側重點。不僅如此,該書還從哲學與科學的不同視角以及定性和定量的不同研究方法出發,廓清音樂教育研究重點的多元性和變化性。

二、全面展現多樣化音樂教育研究方法和操作要點

該書深入探索了音樂教育研究的方法論體系,一方面從宏觀層面指出音樂教育研究定性與定量研究的雙重性特征;另一方面從微觀層面展現音樂教育研究的多樣化特征。該書根據事物的質量特征,以認清事物的固有屬性為目的,主張將基于自然主義和闡釋主義的方法論引入音樂教育研究,通過強化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雙向交互作用,達到對音樂的內在機理和規律的整體性理解。同時,該書強調在對事物進行定性研究時,應避免研究人員現有的文化價值偏見,避免先入為主,片面或歪曲對象的真理。該書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將音樂教育研究與定量分析的方法結合起來,全面論述定量研究的含義、用途和局限性,并重點介紹了音樂教育研究中定量分析的過程和方法,尤其是對定量分析的綜合方法做了一定介紹,進一步刷新了人們對音樂教育研究定量分析的認識。此外,該書從微觀層面,從多維度、多層次的角度具體講解了音樂教育研究中的各種方法。首先,就定性研究而言,該書介紹了包括文獻研究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歷史研究法等在內的九大方法。每種方法的講解做到了言簡意賅、準確具體,既澄清了方法的機理和原則,也列舉了大量的案例,說明每一方法的具體操作方式、步驟和流程,可謂系統而全備。其次,就定量研究而言,該書著重介紹了問卷調查研究、比較研究、教育統計和混合研究四大方法。圍繞每一方法,不僅從總體層面指明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要領,而且從具體層面剖析它們的優勢和局限,詳細介紹其設計原則、應用原則、使用目的和使用步驟等。

三、系統剖析音樂教育學專業論文撰寫要領

查看全文

音樂教育生活化探討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毫無疑問音樂成為幫助人們舒緩壓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何讓人們通過音樂得到更有效和舒緩的放松,可以在教育階段,就將音樂教育生活化。音樂教育生活化就是指在上音樂課的過程中,音樂教師教會學生仔細聆聽自然的聲音或通過對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音樂的賞析,來開拓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

關鍵詞:音樂教育;層次;生活化

一、音樂教育的三個層次

為了使教師能夠更好的開展音樂教育生活化,則需要音樂教師首先了解并掌握音樂教育中的三個層次,然后在此基礎上開展一系列的音樂教育活動。

(一)打好音樂基本功

音樂教師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音樂,那么就需要學會拋棄音樂中華而不實的地方,尋找其最根本的特點,踏踏實實、勤勤懇懇的將音樂的基本功做扎實,為以后的音樂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一首音樂作品的表達是節拍、旋律、歌詞和演唱者對音樂本身理解的綜合體現。我們將音樂中的旋律和音準作為音樂的本質表達,但是這往往被音樂教師所忽略。我們看到很多音樂演奏大師能夠毫無壓力的將音樂及其自身的思想完全的表達出來,這也依靠其本身扎實的基本功。所以音樂教師要想達到好的上課效果,就需要其練好音樂的基本功,做到上課游刃有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