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科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8 17:54: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英語學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英語學科的文化決擇
本文作者:王慶獎陳文慧工作單位:昆明理工大學
英語學科的工具性目前在中國,英語學科已經被普遍認為不是一個思想學科甚至不是一門學科,其作為一個學科的名頭已經被很多人遺忘,更多的人則把英語看做是一門工具。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有兩個,即社會的外在因素和英語學科自身的內在因素。就外在因素而言,在我國現實社會,英語被看做是獲取畢業證書、職稱證書、出國留學資格、就業資質等等的一種工具,于是考試、應試就成為了教學中的一個較為突出的主題,而在這個國家的英語市場中則形成了一個培訓、出版和考試的巨大產業鏈,刺激著英語學科不斷地凸顯其工具性。在英語學科內部,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不自覺地強調了英語學科的工具性,“把語言技能的培養作為公共外語教育的目的”[3],因此在英語市場的喧囂中不少英語教師逐漸脫離了英語學科的思想本位、哲學本位和文化本位,形成了英語教師針對這些本位的集體失語,導致英語學科本身也迷失了自我,淪為工具性學科。設置英語學科是國家語言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很明顯,就是要針對世界上最先進的英語國家文化進行研究、了解和學習,以便能夠適時借鑒、為我所用。而英語學科沒有承擔思想傳遞的功能,背離了思想文化內涵的本位,不能不說是英語學科的一種悲哀。不僅如此,英語學科這種重工具性、輕人文性,重外在、輕內涵,重物性、輕人性,重理性、輕知性的現象,還會導致思想價值和理想目標的缺失,導致創新精神的不足。所以,在我國大陸,“思想的產生往往在中文、歷史、哲學等學科,而不是最早和最接近外部世界的外語學科,這與臺灣形成了鮮明對比,是一個很不正常的現象,對一個國家的思想建設來說是很不利的”[4]。實際上,英語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如果過分強調英語學科的工具性、實用性和功利性,那么其人文性、思想性和文化性就會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消亡。如果英語學科喪失了思想文化交流和傳播的功能,那么文化的自覺和自決就會成為一種奢談。外語院系設置的學徒心態清末以來,外語學院或者外語系的設置在中國的大部分大學里似乎變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這樣設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方便向西方學習(包括蘇聯)。實際上,中國的外語學科的設置可以追溯到清華學堂的外語專修科。那時的中國,國門洞開,國人眼中看到的只是西方的堅船利炮、先進的科技、優雅的文明,于是痛恨自己國力的柔弱、文化的落后,認為“有西方的根本文化,才產生西洋火炮、鐵甲、聲、光、化、電這些東西……”[5]于是,國家的教育政策就把外語作為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學科而加以設立。自此,西學東漸,國人的學徒心態陡然產生。一百多年來,中國產生了兩次大規模的對外開放,一次是在清末,另一次在上世紀的80年代。比較這兩次的對外開放,雖然動機不同,歷史條件也不一樣,但至少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對本土文化的失落感造成了對西方的文明羨慕。第一次開放似乎還不是那么臣服西方的文化,因此中國文化的傳統也部分地得以保留。但第二次開放則隨著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我們許多人逐漸放棄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甚至導致了對域外文化的盲目崇拜。不可否認的是,在學習外來文化和尋求救國之路的過程中,我們往往不自覺地把自己投入到別人的話語環境當中,慢慢地忘卻了自己的文化根底,最終過分地依附于人而失去了文化的自覺。這是我們在文化上的最大的損失,而這種損失無不與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外國文化專業的教育與培養有著密切的關聯。放眼全世界的大學,尤其是西方的大學,其很少有“外語學院”的名頭,也沒有類似的教學機構設置,更多的是以語言文化學院或者語言學系為名稱。外語學院之所以大量出現在中國的大學里,主要還是因為我們存在學徒心態,總想通過大規模的外語學習來迅速幫助我們掌握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科技和文化經驗。也正是出于這樣的心態,我國不少高校外語院系在本科層面就基本忽視漢語課程或者中國文化類課程的建設,只有為數極少的還在本科一二年級開設現代漢語課,在三四年級開設古代漢語課,而到了研究生這個層次,這類課程就幾乎絕跡了。英語學科設置上文化身份的缺失,英語教學中自身文化的淡忘以及心理慣性中學徒心態的存在,很難讓英語學科具備文化的自覺,也更談不上文化的自決了。
(一)走出學徒心態縱觀目前的國際形勢,我國的綜合國力已有了很大提升,漢語逐步走向世界,西方發達國家也開始學習我國的語言文化和經濟。我國外交學院張唯如教授在其著作《中國震撼》中認為:“中國今天的崛起不是一個普通國家的崛起,而是一個五千年連綿不斷的偉大文明的復興,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這種‘文明型國家’崛起的深度、廣度和力度都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6]張教授還認為,中國這樣的文明型國家有“四超”和“四特”:超大型的人口規模、超廣闊的疆域國土、超悠久的歷史傳統、超深厚的文化積淀,以及獨特的語言、獨特的政治、獨特的社會和獨特的經濟。[6]因此,作為中國人,我們已經有充分的理由和積淀去擺脫文化上的“學徒心態”,如同愛默生在19世紀所說的那樣(胡適也曾說過類似的話)。如果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還建立不起文化的自我意識,那英語學科的存在最終真的只會是傳播他人文化的工具,是拾人牙慧和亦步亦趨的附庸學科。因此,走出學徒心態既是英語學科發展的必然,也是英語學科自我“拯救”的重要前提。而我們自身深厚的文化積淀就是我們英語學科文化自覺與自決的根基,是走出學徒心態的強大基礎。(二)捍衛文化版圖當今世界,全球化的潮流已不可逆轉。在這個過程中,文化的交流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如何借鑒域外文化并同時捍衛自身文化,是英語學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正如學者們所言,全球化不是簡單的“通用”,更不是同化,而是應更有自己的個性、特色(國家、地區);只有固守住民族的文化版圖,才能使自己的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29因此,英語學科的任務除了引進先進的文化理念,還應該在借鑒的同時捍衛自身的文化版圖。但是在跨文化傳播中,現存的國際文化傳播秩序是一種不平等秩序。一些國家因為實際支配著更多的資源,處于更有利的位置,傳播的不對等是顯而易見而又司空見慣的現象。“這種不對等表現在許多方面,如: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相比,大多表現為人的‘貿易順差’,即前者流向后者的量遠遠超過后者流向前的量。而強勢文化在流向弱勢文化的同時,也把強勢文化的價值觀帶入了弱勢文化。如果弱勢文化缺乏主體性,缺乏對本族文化的固守意識,長此以往,就只會用別人的眼光去觀察物,從而成為新的被殖民國家、被殖民民族。”[7]29因此英語學科必須意識到,全球化不等于同一化,雖然整個地球村“都被納入新的傳播系統”,但中國的英語學科必須努力保持或加強自身的文化、種族、國家或政治個性。[8]捍衛文化版圖不僅是英語學科的基本責任,也是英語學科的立足之所。(三)創新于文化的“二度符號化”與闡釋學英語學科的文化創新何以可能?我們認為機會就在于文化交流和轉換過程中的“二度符號化”。所謂的“二度符號化”是指,在同一語言系統下符號傳播的過程是一個自碼、解碼的系統,即從意義到符號再從符號到意義的二次轉換。[7]96對文化而言,如果甲、乙雙方分處不同的語言文化體系,文化轉換便站在甲乙之間,扮演著兩個不同的身份。文化的轉換先和甲在同一語言環境中共同完成一次文化符號化過程,緊接著又和乙在另一個語言環境中合作完成又一次符號化過程,我們把文化轉換所進行的兩次符號化過程稱為文化“二度符號化”。[7]96英語學科的基本任務和使命就是在英語語言習得的基礎上進行跨文化交流,也就是對域外文化進行文化編碼和解碼。這個過程自然會產生中國視覺中的文化闡釋學。簡單地說就是引進域外文化、推介自身文化。在這種引入和推介的過程中使域外和自身文化“二度符號化”,本質上就是文化的翻譯或者轉換。在文化轉換的“二度符號化”過程中,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闡釋學必定出現。首先,各個民族的文化經驗都是獨特的,保持著歷史傳統的基本“自我”。這里所謂的“自我”,不僅包括生活方式的獨特性,更是“屬于主體個我的精神世界”。我們可以把這種“自我”看作是一種“先驗自我”或者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其次,獨特文化基因所導致的文化事件必然與另外一個民族文化的事件不同,而后天的社會生活實踐的親身經歷形成了“經驗自我”。[9]因此,“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社會經歷就自然定義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后天基因。由此基因所導致的社會事件同樣具有其獨特的氣質。對這種各種文化基因構成的先驗自我與經驗自我進行理解和解釋(即闡釋學),便成為外語學科的任務與使命。而以英語語言為基礎的“二度符號化”文化轉換和以中華文明為背景的文化闡釋學,必將是英語學科賴以生存的學術根基,同時也是其創新的機遇和平臺。(四)重視英語學科的終極關懷大多數的終極關懷都被認為來自于宗教或信仰。比如,張岱年先生認為終極關懷就是返歸本原[10],而托克維爾則認為“人要是沒有信仰(終極關懷),就必然受人奴役”[11]。如果純粹從信仰角度來衡量,我們的英語學科真的缺乏終極關懷。一方面,我們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英語學科的本原是什么,它為何而來,要去哪里;而另一方面,我們這些人也不去考慮英語學科是否還有信仰,它最終要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做些什么。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依然受到利益的制約,但文化關系的緊張與敵對也是導致國與國之間誤解或沖突的重大原因之一。“不同的國家間、組織間和人際間的‘文化關系’,使得有些國家之間雖然經濟利益競爭激烈卻毫無軍事沖突的可能,也使得一些國家雖然地理上相距甚遠,直接利益關系也極為疏離,卻彼此地遠程導彈日夜相互瞄準。”[12]國家間文化關系的好壞與文化理解、寬容、尊重的質量有著正相關,而此質量的高低無不與各國外語學科的人才培養有著密切的關系。
因此,我們的外語教育導向應是從跨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尊重域外文化,并使學生具有多元文化的寬容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外語教師和外語工作者的身份就有必要加以重新定義,即我們是人類團結與世界和平的促進者,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維和力量!但這個的前提就是外語學科一定要具備自身的終極關懷,外語教師一定要具備終極關懷的意識和理念。在此,我們不妨重新來強調一下英語學科的終極關懷:引進和介紹英語國家先進文化,同時發現和理解其文化的不足;以他者的視覺來挖掘和整理自身文化,創造和引領文化新觀念;建設、完善并推介自身的文化;發現和探索人類的永恒價值,促進人類的和平與團結。事實上,只有具備這樣的意識,只有把學科與人類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我們的學科才有價值,我們的目標才會變得高尚,我們的身份才會具備高貴的氣質,我們的尊嚴才會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文化自覺與自決是英語學科建設的敏感點,如何在學科建設中把握文化自覺與自決永遠是英語學科的使命、責任和義務。倘若無法把握這個敏感點,英語人就不會有自己的文化立場;倘若沒有學科的終極關懷意識和理念,英語學科就難免會淪為工具性的學科;倘若走不出學徒心態,英語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就只能亦步亦趨,而無法抓住“二度符號化”和闡釋學過程中的創新機遇。倘若果真如此,那么英語學科也就毀于一旦,“達芬奇”式的崇洋劇也將永不停息。
英語學科小初銜接思考
摘要怎樣對初中生進行小、初英語銜接教學已成為了搞好初中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只要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的銜接,注重英語學習技能的培養,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就能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我校的銜接班通過兩年多的教學實踐所取得的成績就是一個很好證明。
關鍵詞英語學科的小初銜接興趣的培養技能的銜接
引言:《新課標》將課程目標設定為九級,并以學生"能夠做某事"具體描述各級別的要求,充分反映了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英語能力發展循序漸進的過程和各級別的有機銜接。小學與中學的銜接不僅是知識體系的銜接,更是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有效的學習策略及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銜接。如果中學英語教師還是按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和方法從事英語教學活動,勢必會極大地破壞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我家的孩子要上中學了,英語是個大問題。”“初中學習與小學學習到底有什么不同?”“孩子需不需要上銜接班?”這是很多家長困惑的問題。諸多因素導致了中小學英語接軌時家長、學生的學前恐懼。一般來說,小學和中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一致的,但教學要求和層次有所差別。英語教學過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中學教師的任務就是安排好小初的銜接,使其自然過渡,銜接合理,承前啟后。
一、注意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的銜接
《英語課程標準》認為: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稱職的英語教師不僅應具備良好的語言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還應掌握優良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老師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激發興趣是培養良好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教師的一大任務。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傾向性的差異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環境、教育等的影響下形成的。中學教師對難點、重點的把握比較準確,對知識點的落實比較到位,但課堂活力不夠,用學生的話說“老師總是一本正經”;小學課堂則顯得比較活潑,游戲、討論、表演等形式豐富。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以興趣引導的入門教學為主,教學評價標準也較低。而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是系統的學院教學,是以中考考試的分數作為量化的最終指標。因此,初中階段的英語學習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應試色彩,孩子必須承受巨大的壓力,必須面對殘酷的分數競爭。仔細分析一下對那些英語學習缺乏興趣,缺乏學習動力因而成績很差的學生情況就會發現,他們在困難→不感興趣→成績差→更不感興趣→成績更差的軌道上形成了惡性循環。所以幫助學生排除學習上的困難,激發他們的興趣,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這就要求我們中學英語教師學習和借鑒小學英語教學中輕松愉快的教學方法,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認真把握好教材內容的趣味性,利用各種直觀教具營造生動的語言交流情景,使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習英語,體驗英語學習的趣味性,享受英語學習的樂趣。英語教師應開展各種英語課外活動,例如競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讓學生既在活動中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又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其心理和生理特征也不同。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愛表現、善模仿等特點。而中學生心理上和生理上正從半成熟趨向成熟,隨著年齡的增大,學習難度的增加,功課的增多,且有些學生自控能力差,他們對英語的興趣在慢慢消退,從而降低了英語學習效率。這就要求教師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學習英語的目的和意義,幫助他們培養積極的情感,克服消極的情感。教師要處處做有心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化大力氣精心備課,上好課、課后與學生多交流,多反思,也可以和學生進行一些有趣味性和競爭性的游戲,競賽活動等。學習競賽是強刺激的一種手段,是在課堂上創造條件激勵學生情緒的一種方法,在競爭過程中,學生的成就感更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增強,學習的效率有很大提高。英語學習就是通過一系列的語言嘗試來取得進步的。我們對學生的作業和上課表現可以用“Welldone!Goodjob!Excellent"等評價語來肯定他們的小小成功。注意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不失時機地鼓勵他們。我校07級當年的入學測評結果,學生僅為中等成績,個別甚至是中等偏下的層次。經過一年的銜接教育,成效顯著。以全區新生摸底考試及七年級上期區統測為例就充分說明了銜接的重要性。
學生在能力和閱歷上相當于初二學生。同時,從學生問卷中也能看出:95%以上的學生對學習非常感興趣,同學們普遍樂于學習、善于學習,感到學習既輕松又愉快。
英語學科素養詞匯教學探究
【摘要】基于英語學科素養的詞匯教學強調讓學生在詞匯知識、語言知識層面之外獲得思維能力的鍛煉,文化品質的加強和學習策略的養成,這要求教師改變觀念、提升素質、關注學生。本文以單元詞匯教學為例,探究以學科素養為目標的詞匯教學課堂活動的設計模式。
【關鍵詞】詞匯教學;學科素養;學習活動
詞匯是語言的建構材料,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詞匯教學應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學生學習和記憶單詞的過程費時低效,遺忘率高,記單詞成為他們學習英語的一大障礙。學生很需要教師在詞匯教學過程中給予足夠的指導。教師應重視詞匯課堂教學的設計,以點帶面改進學生學習詞匯的方式,提高詞匯學習的有效性。《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學科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英語學科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高中階段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目的是發展語言運用能力,關注語言知識的表意功能,教師應根據高中學生的特點,組織豐富多樣、切合實際的實踐活動,創造相應有效的語境,幫助學生形成語感,提高表達的自信心和流暢性,以達到培養語用能力的目的。本文將以人教社高中英語必修四第二單元的詞匯教學為例,圍繞本單元的話題GreatScientists集中教授重點詞匯,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語言訓練活動,幫助學生記憶詞匯和詞匯用法,并形成一定的學習策略,最終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實踐基于英語學科素養的詞匯教學。
一、基于學科素養的詞匯教學設計原則
1.詞匯融合看話題。高中英語教科書以話題組織教材,詞匯也以話題聚集,一部分詞匯天然地形成相同的語義場。語義場是指含有某個共同的義素的義位構成的語義條例,是基于語義和語義之間的共同點或相互之間的某種關系形成的語義類聚。(閔青春)單元話題聚合語義場,詞匯教學可以為學生積累學習策略提供多種可能。2.詞匯引入有語境。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語境。語境是指承載詞匯與其它語言知識的載體,即句子或者篇章。詞匯教學不能脫離句子和篇章,否則“學生就不能理解與掌握詞匯的意義和用法”,“脫離語境的生詞教學方法剝奪了學生自主探究和自我建構知識體系的機會”。3.詞匯記憶講策略。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是英語學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詞匯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分析語言現象,建構規則,推斷邏輯關系等等,這些是可以通過設計不同的活動達成的。4.詞匯訓練分層次。詞匯教學的目的是學生掌握詞匯的音形義和用法,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活動的層次由簡入繁,由易到難,逐步建構詞匯新知,提高語言技能。本課時活動的層次設計參考了Wesche和Paribakht(1996)編制的詞匯知識發展量表,以衡量課堂環境下學生詞匯發展狀況。
二、教學過程
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研究
摘要:高職英語教學的職業導向明顯,教師教學中對于課本知識的處理比較簡單。教學目標的設定應當結合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英語教學中,重新構建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四個維度,其中思維品質尤具重要意義,也是最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一個維度。教學中當將學科知識的傳授提升為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英語;核心素養;思維品質
五年制高職英語的教學,是高職學校課程中一個看似不重要,其實非常重要的課程。學生進入高職校學習,以學習專業技能為目標,學校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育人目標。學生和學校某種程度都對文化課的重視程度不夠高,而就業需求又對人才的要求相對較高,職業能力和學歷要求往往成為高職生畢業時的一個痛點,提升學歷或英語的應用能力成為他們的新目標。英語科目的考試,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五年制高職英語的教學成為一個有需求,又有意義的課程。如何發展和規劃好高職英語教學的目標,滿足學生的英語發展需求,以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當今高職英語課程需要思考的重點。
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核心能力又被稱為關鍵能力,一個社會人的核心能力在職場中是否能幫助其立足,發展,成為領袖,至為重要。在職業多樣化的情境中,專業技能和通用能力的重要性不分仲伯。核心能力的培養覆蓋以上兩種能力。由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組成的四大素,需要學生在接受英語教育的過程中,逐漸提升和形成適應自我終身發展的必備關鍵能力和品格。以上提及的四種能力均和英語學習相關,非普通意義的能力。英語學科的特點是:即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也與英語國家(包括非英語國家)的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學生往往也被應試教育的指揮棒帶領,重考試,輕能力,忽略核心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限制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協調發展。
二高職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建構
淺談英語學科板書設計
現代化英語教學中,黑板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黑板了。掛圖、投影儀、多媒體等的加入,使得黑板的內涵更加豐富。特別是多媒體------這一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她以鮮艷的色彩、活動的圖像和有聲的對話,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創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不過在這些先進的教學儀器未普及之前,我們只能大作黑板這篇文章,但在實際教學中黑板的重要性卻常常被忽視,板書設計單調乏味,導致學生厭學情緒滋生,學習積極性大大降低。那么怎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樣才能有效地在有限時間里讓學生傳授新知識呢?說起來這就是一個關于提高教學質量的問題。
在我們的印象中,板書除非就是“黑板白字”,形式單一,枯燥乏味。而提倡設計板書就是要一改這一傳統模式,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上一些圖片資料,使之圖文并茂,豐富板書的內容;形式上適當使用彩色粉筆,充實板書的色彩。備課時,在認真鉆研課文資料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課堂中的板書,對每一個單詞、每一張圖片、每一幅掛圖,甚至于相應的每句話都要事先安排心中有數。在具體的設計中,特別要注意充分發揮各要素的作用,如:
(一)掛圖。掛圖可以說是板書的“前奏”,其內容往往又是課文的重點。每篇課文中都會有配套的掛圖,它們都是現成的,我們可以把它作為板書的一部分來利用,在課前即可掛好掛圖,并在旁邊注一些小問題。這樣可以先讓好奇的學生去注意掛圖的內容,考慮你提出的問題,一下子就引起他們的興趣,為一堂課的開始開個好頭。以初中第二冊(下)第七十七課為例,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問題:1)Whataretheydoing?(他們在干什么?);2).Whyaretheycooking?(他們為什么燒飯?);3)Whataretheygoingtocook?(他們打算燒什么?)
(二)簡筆畫。簡筆畫是最適合于在黑板上表達,她可以在教學中充當“催化劑”的角色。有許多很難進行的教學活動在他的加入下,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并可以取得很好地效果。如在學習“laugh”(笑)這個單詞時,可能用形體語言來表達并不那么容易,因為老師在課堂中哈哈大笑起來會讓學生感到莫名其妙,而且老師自己也比較尷尬,如果改用畫簡筆畫“^_^”并向他們演示這個動作,同時導入“Heislaughing.(他在笑。)”,那不就簡單明了了。學生也肯定會哈哈大笑,教師邊寫“laugh”邊說:“You''''realllaughing.”這樣增強了教學趣味性,改善了課堂氣氛。這可是板書設計中的重要因素,能決定你板書設計的總體水平來。
(三)色彩。如果說簡筆畫是“催化劑”的話,那么色彩就是“興奮劑”。許多學生厭倦了色彩單調的板書,特別是英語中這些彎彎冊曲曲的英文,用學生的話說,就象是看“天書”,沒意思,不想看,看不懂。如此下去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時色彩就會發揮大作用了,那鮮艷的色彩就象一個個興奮點,圖文并茂的內容能形象的表達單詞或課文的內容,學生也會精神振奮,思維活躍起來。我想他們鐘情于“多媒體”的道理也在于些吧!那么我們又何嘗不可吸收一些“多媒體”的優點來呢!?在課堂中讓學生做些小游戲,開展一些情形對話等活動。一來可以豐富我們的課堂,二來可以彌補板書中沒有聲音沒有動作的不足,與你設計的板書相輔相成,其同構筑美好的四十五分鐘。這樣不也成了“土制多媒體”教學了嗎?!
實踐才能出真知。接下來讓我們付諸行動,還是以初中第二冊(下)第七十七課為例,在課堂中展示本人設計的板書,具體如下:
英語學科預習改革措施論文
摘要:本文對傳統課前預習的弊端進行了描述,指出在新課程背景下實現英語學科的有效預習,需要教師創設情境,提高學生興趣,同時,教師要成為學生預習的服務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關鍵詞:課前預習;合作預習;問題情境
一、引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許多英語教師已經將提高課堂效率的目光投向了學生,他們意識到預習是高效課堂的一個前提保證。然而對于如何進行預習,還存在著誤區,有的同學誤認為英語預習作業就相當于沒留作業,有的同學誤認為英語預習作業就是背背單詞,讀讀課文等。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預多流于形式。如何實現英語學科的有效預習值得我們研究和探討。
二、傳統課前預習
傳統課前預多限于初步了解新課的內容、復習與新課相關的舊知識、嘗試做一些課后習題等。傳統課前預習是有其產生的背景的,它是傳統教育觀念的產物。傳統教育更注重于學生知識的掌握,而忽略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大多是把知識硬塞給學生,采取的是“填鴨式”教學方法。當然,這種教學方法的形成是與早期的考試形式及教育理念密不可分的。翻閱一下多年前的中考題目,我們不難發現,越早期的中考題目,越重視結論性知識的掌握。
中學生英語學科成績差對策分析論文
,
一、問題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英語教學質量一直處于低谷狀態。問題集中表現在:
1.學生語音語調知識掌握不好,拼讀能力差、口頭表達能力差;
2.學生詞匯量窄小,單詞拼寫能力差;
3.學生語法概念淡薄,英語表達能力差;
初中英語學科素質教育論文
內容摘要:新頒布的國家《英語課程標準》與新修訂的英語教學大綱對英語教學評價作了重大的改革,規定評價的內容與目標應包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運用英語的能力。聽力測試是了解學生獲取口頭信息能力的有效辦法和重要手段。本文通過對近幾年中考聽力測試題的分析(命題依據、題型特點素材特征試題考點),探討了提高聽力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旨在充分發揮測試的導向作用,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
關鍵詞:聽力理解測試命題依據題型特征素材特點試題考點技巧點撥聽能對策
聽力測試是近年來中考英語的新題型。加強“聽力理解”的訓練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他們運用英語語言知識、技能技巧進行社會交際打好基礎。這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聽力理解測試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獲取口頭信息的能力,對英語教學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隨著聽力測試的進一步推廣,聽力測試的難度會逐步提高。因此,認識“聽力理解”的測試,探索提高學生的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筆者將對這一問題,談六點認識,供大家參考。
一、命題依據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是“聽力理解”測試的命題依據。《大綱》對英語聽力的二級(學過三年或四年)的要求是:學生能聽懂所學語言范圍內用正常語速談及日常生活的內容,能聽懂沒有生詞、題材熟悉、難度略低于所學材料的語段,語速為每分鐘120個詞左右(聽一遍能理解大意,聽二至三遍能了解其中重要的細節,理解正確率要求達到70%)。
《浙江省初中畢業、升學考試說明》(2001、2002年)中的具體要求也說明:聽力主要是測試考生理解口頭英語的能力,對特定情景中的對話或獨白的整體輸入和理解,有效信息的輸入和準確的理解,以及同時存儲和加工多條信息的能力。筆者對照《大綱》和《說明》,查閱了近幾年本省一些地區的中考試卷,認為基本是與以上文件相符的,以上的文件是中考“聽力理解”的命題依據。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綜述
摘要:英語學科活動觀是一個新的概念,一經提出,便被迅速引入英語教育中,繼而不斷引起師生強烈的反響,為英語教學開辟了優化創新、智慧高效的路徑,將英語學科活動觀引入英語閱讀課中,貼切而恰當地迎合了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英語學科活動觀,以“學習活動”為關鍵性特征,讓師生關系更和諧化、平等化、民主化,讓閱讀課堂更顯立體生動、健美豐盈。本文闡述了英語學科活動觀的內涵,并以人教2003課標版高中英語第一冊Unit2EnglisharoundtheWorld中Reading:TheroadtomodernEnglish為例,探究了以英語學科活動觀優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英語;學習活動觀;閱讀教學
英語學科活動觀既是一種學習的觀念,也是一種學習的方式,更是一種學習的精神。它強調英語學科學習應盡可能遵循“在學習中活動,在活動中學習,活動學合一”的原則,將枯燥乏味的傳統英語課堂打造成活動氛圍濃郁、活動形式多樣、活動內容趣味性,且生機盎然的生成性課堂,讓英語課堂更具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潛質。在英語學科活動觀的引領下,高中英語閱讀課堂將呈現一派生機,課堂效率的提升指日可待。
一、英語學科活動觀的內涵
學科“活動觀”又被稱為學科“學習活動觀”,它是針對閱讀而生的一種理念、方式和策略。英語學科活動觀的內涵可歸納如下:在不同類語篇學習中,以自己已經儲備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為學習支架,在教師所構建的綜合性、關聯性、實踐性等不同類型的趣味性學習氛圍中,踐行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精彩性活動,繼而達到素養、能力雙提升的一種觀念、策略。在整個英語學科活動觀中,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是直觀重要的關鍵點,整個英語學習活動主要是由這三個要素串聯起來的[1]。
二、以英語學科活動觀優化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
初中英語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摘要: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實際教學中進行培養做了深入探討,為初中英語教師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教學提供有效參考,幫助初中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英語素養和各方面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作為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泛的語言,英語學習是實現國際化的重要途徑和方式。英語課堂既要聚焦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也要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終極目標。因此,初中英語核心素養的內涵是什么,培養這些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是什么,如何在教學實際中進行培養,這些都是初中英語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及重要性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英語學科的具體化,是英語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初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包含英語基礎知識、情感態度、觀念、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等。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理念有方向性、理念性、價值性和落實性;其結構是召喚性的,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1]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初中英語核心素養的內容也日趨完善。新課改對初中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只有以核心素養理念為主旨和出發點的教和學才能滿足新課程教育觀、教學觀、教師觀和學生觀的要求,令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英語知識,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2]
二、語言能力的培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