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13:23: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學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音樂學科與語文學科的綜合
一、小學音樂與語文學科綜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音樂與語文學科,雖然各具特色,各有側重,但都要依托語言文字體系(音樂尚需記譜體系,這是其學科特點),都要依靠學生的理解、思維、分析及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充分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這就為兩門學科的結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另外,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的充分運用,音樂與語文教材的編寫注重兩者之間的綜合(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課《讓我們蕩起雙槳》,直接將歌詞作為課文),也為學科之間的綜合提供了保障和支持。在當今形勢下,強化學科之間的綜合性、不人為割裂學科之間的聯系、倡導學科之間的滲透與融合,已經成為國際教育的潮流和發展趨勢;培養復合性、綜合性的通才、全才也成為當今社會的重大需求。因此,進行學科的綜合極其必要。
二、小學音樂與語文學科綜合的途徑與方法
音樂與語文學科綜合主要有管理體制、發展能力、人文素養三個方面的綜合。
1.以管理體制為突破,實現學科綜合
傳統的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是將所有教師按照所擔任教學任務的不同,分別歸列為不同的學科組,甚至在安排辦公室時,也是根據學科組來考慮。在這樣的氛圍下,不同學科的教師“各自為陣”,極大地限制了學科之間的綜合。因此,要實現音樂與語文課程的綜合,在教育教學管理體制上就應當有所突破。如以班級為單位安排辦公室,以多學科組參與來組織教研活動,以學科滲透來組織教學內容等,真正在一定程度和范圍上打破學科界限,實現人員上、理念上、內容上、組織形式上各方面的深度綜合。
臨床醫學學科與基礎學科共建初探
【摘要】高水平學科建設是醫院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大學附屬醫院在學科建設上有優勢,也面臨諸多困境。開展臨床醫學學科與大學基礎學科共建,促進臨床與基礎深度融合,提升醫院綜合科技創新能力是一種有益的探索。文章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與廣州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學科共建取得初步成效的經驗為例,探討了大學附屬醫院臨床醫學學科與大學基礎學科共建模式的實施措施和成效,為大學附屬醫院開展學科建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醫院學科建設;大學附屬醫院;臨床與基礎共建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我國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學科建設是醫院提高診療水平,加強醫療服務能力的重要措施,積極推進高水平學科建設既是醫院提高核心競爭力,提升區域影響力的關鍵途徑,也符合健康中國戰略的長遠要求[2-3]。大學附屬醫院在學科建設上擁有學校品牌和資源帶來的競爭優勢,優秀合理的人才梯隊、強大的科研平臺、豐富的重要病種臨床資源和生物樣本資源、通暢靈便的信息、持續的資金投入、良好的學術氛圍都是大學附屬醫院提高科研水平,促進學科發展的強有力武器[4-5]。盡管如此,在競爭日漸激烈的醫療領域[6],我國大學附屬醫院仍然面臨著學科建設上的諸多困境。本文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為例,就如何克服大學附屬醫院學科建設中的困難做出初步嘗試,積極探索臨床醫學學科和大學基礎學科交叉融合共建的實施路徑和措施,為大學附屬醫院提升學科建設水平提供參考經驗。
1大學附屬醫院學科建設面臨的困境
1.1臨床一線醫務人員醫療任務繁重,基礎研究能力薄弱,學術不端事件時有發生大學附屬醫院的醫務人員面臨著“醫教研”三項任務,臨床一線醫生往往忙于看病,科研積極性不高[7],“重醫療、兼教學、輕科研”的問題普遍存在[4,8-9]。臨床醫務人員作為技術型臨床醫務人員,貼近患者,了解臨床的需求和難點,且有豐富的臨床資源,但因為科學研究訓練較少、凝練科學問題能力欠缺、數據分析能力較弱等問題,臨床研究大部分停留在描述性分析、案例分析的層面,深入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不足。在職稱晉升需求的現實壓力下,學術不端事件和論文撤稿現象時有發生,對學科建設的不良影響巨大。1.2高水平學科帶頭人欠缺,人才梯隊不健全,優秀人才爭搶趨于白熱化人才隊伍建設是學科建設的關鍵[10],但當下名醫大家、學術影響力大的學科頂尖人才十分匱乏,有發展潛力的學術帶頭人和后備人才隊伍欠缺,學科帶頭人的選拔和新老更替無序,不利于學科良好發展[11]。與此同時,優秀醫學人才的爭搶趨于白熱化。民營資本醫院政策靈活,對人才吸引力大,公立醫院人才集聚現象不再。醫師多點執業等政策的落實也對醫院留住優秀學科帶頭人,構建穩定良好的學科人才梯隊帶來挑戰。1.3科研資源分散,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分家一所大學常常擁有兩家或以上的學院和附屬醫院,各學院和附屬醫院之間的溝通交流較為缺乏,人才和物質資源分散:實驗儀器、設備等科研資源往往各為己用;不同學院/醫院的人員合作研究較少;學科隊伍缺乏醫院層面的交流[4]。學校科研人員的基礎研究局限于理論層面,臨床一線人員的科研創新性和深度欠缺,醫學基礎研究和附屬醫院臨床研究嚴重脫節[12]。1.4醫院臨床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醫院有豐富的一手臨床資源。移動互聯網、云計算、醫療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為提高臨床醫學研究能力提供了良機[6]。但當下,臨床一線醫生對新技術的深入利用十分有限,大部分臨床醫學研究依然采用的是小樣本的研究方法,海量的臨床大數據的未能達到效用最大化。
2臨床醫學與基礎學科共建模式
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一、體育與語文
把語文教材和體育教材內容巧妙地結合起來,能為體育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情景,更好的體現“生活即教育”的原理,達到快樂教育的目的,體現快樂的教育思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教與玩、游戲相結合的形式,選擇學生熟悉的教學內容,把這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讓他們自覺主動地參加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如在負重搬運的教學中,可結合語文教學中《挑山工》的創設情景;在側手翻、障礙接力地教學中,可結合語文教學中《山里的孩子》一課的創設情景。
二、體育與數學
在體育活動中有許多內容與數學知識密切相連,把數學知識融于體育教學中能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等也有積極的作用。如在報數練習時,可以讓學生按奇數或偶數報數,在進行游戲活動時可采用“叫號結合、明七暗七、叫號摸位”等練習,在“叫號結合”的練習中,可以加強游戲的難度,結合加減法的方法玩。這些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反應能力。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動手自己量一量操場的長和寬,籃球場的長和寬;測一側籃球、排球、足球的周長,以培養他們的實際操作和探究能力。
三、體育與英語
把體育與英語相結合進行體育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增強課堂教學情趣,且能使學生獲得英語知識,可謂一舉多得。如2008年奧運會的主題口號是“oneworld,onedream”,即“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集合開始部分的報數練習可以用英語數字onetwothree進行,整隊時“立正、稍息”等口令可用英語“attention、atease”來代替等等。而在結束部分的放松和整理活動時則可用英語歌曲來進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得有趣。練得高興。
學科個性特征
一、在理解課文內容中培養思維的獨創性
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尤其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生活經驗等存在著個性差異,他們閱讀同一篇課文會有不同的理解,全是十分正常的現象。所以,我們語文老師對課文的分析不能過于絕對化,不能以自身的權威給學生絕對的結論,把學生的思維禁錮起來。我們不妨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讓他們發表自己在閱讀中的體驗,如對課文中人物的評價,對文章中心思想的領悟,對某一事件的看法,或者對詞句的辨析等。要鼓勵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不人云亦云,敢于對老師所給的結論提出疑問,精心培育孩子們獨創性的思維品質。另外,教師要善于設計能啟發學生作多元思維的問或如教學《圓明園遺址》時,給學生一個討論題──“圓明園遺址該不該重建?說說你的理由。”這種開放性問題是頗有價值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識,各抒己見,盡情表達。討論中有的說不要重建,他們的理由是讓中國人民不忘國恥,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有的說該重建,因為可以再現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還可以發展旅游事業,等等。孩子們有自己的思考,并能自圓其說,理當受到肯定。如果我們在課堂上都能有意識地讓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去理解課文,提倡思維的多元化,日后,學生就會不受習慣思維及習慣勢力的束縛,提出新穎的、別出心裁的觀點,創造思維自然得到了培養。
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發表各自不同的意見,這是一種求異思維活動,必須受到老師的尊重和接納。但有種傾向值得注意:簡單地把發散思維與創新思維等同起來,把注意力集中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層面上,作游離于語言文字的發散式討論,認為只要能求異,就是創新。教師對學生的發言只是一概肯定,任其蔓延,既造成課堂教學時間的浪費,又把握不住課文中蘊藏的文化內涵。遠離語文教學的本體目標,對思想教育和語言學習都無價值可言。所以,在訓練過程中要注意三點:一是要讓學生把各自的思考過程說清楚,不能只注意聽其說的意見是否新穎、獨特,更要看其思維過程和表述中的語言質量,使思維和語言同步發展;二是要把求異思維與求同思維結合起來,達到相互轉化的目的,不能視所有的求異都是有創新意義的;三是要與潛心閱讀文本結合起來,使求異思維真正建立在充分感悟文字的基礎上,讓學生的心智活動的開展與閱讀的過程保持一致。
二、在品味語言中培養思維的探究性
探究性是創造性思維的動力。只有帶著強烈的探究動機,才能面對疑難,敢于進取,大膽探索,產生旺盛的求知欲。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把探究的重心指向語言文字的學習上。
我們要善于抓住課文中典型的語言現象,引導學生反復揣摩、品味,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激發學生創造性運用語言的熱情。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教師抓住“小草偷偷地從泥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句話,令其善疑、誘以審問──我覺得這句話中“偷偷”和“鉆”兩個詞用得不夠恰當,尤其是“偷偷”一詞,一般是用在不光彩的事物上,你們的意見呢?當學生思維進入憤誹狀態時,就會潛心閱讀文本,同時調動起他們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進行思考。思考結果是:“一個‘鉆’字寫出了春天的小草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它們能沖破泥土,挺立起來”:“‘偷偷’說明春天的小草生長得特別快,當人們不知不覺時,小草已經從泥土里鉆出來了”:“我覺得用這兩個詞與別人不一樣,很有新意”。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作者在用詞造句中的獨具匠心。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新意識,定會潛移默化地印入學生的心田。
藝術學學科成果初探
一、藝術學科科研成果分類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1.藝術學學科本身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藝術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有需要就有市場,也就有了產品的提供者。近年來,國內各大藝術院校紛紛適應市場需求,拓展學科領域,除了傳統的音樂、美術等學科,還出現了傳媒、設計、工業設計、文化產業、藝術管理等新興專業,這使得藝術類科研成果表現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數量越來越多。特別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11年2月中旬通過了最新版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調整方案,將藝術學科從上個世紀形成的文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提升為“門類學科”,并下設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五個一級學科,這對于藝術科學的建設與發展乃至對于當代文化藝術的大發展大繁榮,都具有重要意義。國家層面對藝術學新的認識、新的評價、新的定位,也會改變傳統的“藝乃小道”、僅只是“形下之器”等不重視藝術的觀念與行為,對于藝術的人文的、社會的、審美的價值給予更充分的認識與評價,這必將對藝術學的科研成果的推廣與應用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為藝術類科研成果設置一個科學的分類標準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2.實際管理工作的需要首先,上級主管部門對藝術類高校的管理需要。近年來,筆者經歷的幾件事情引起了對藝術學科科研成果類型與認定的思考。第一、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項目;此項目一般支持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設:重點學科建設類、教學實驗平臺建設類、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類、人才培養和創新團隊建設類等,在這幾類建設內容中,其所給表格一般都是按照理工類院校實驗室設備購置來加以設計,很多人文社科的科研成果根本無法填,更不必說藝術類科研成果了;第二、江蘇優勢學科建設項目;第三、國家、省重點學科建設;第四、教育部學科評估。還有諸如每年的社科統計、江蘇高校科技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等表格。這些項目的申報,都要填寫大量的表格,而這些表格中往往非常重視科研成果及其轉化問題,但是由于這些表格的設計一般偏向于傳統的、特別是理工類學科的科研成果形式,藝術類科研成果幾乎很難填入、特別是要填成果轉化的時候,藝術類院校更是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如果能為藝術類科研成果及其轉化提供一個相對比較科學且得到教育部、教育廳等主管部門認可的分類標準,那么對于這些部門今后在政策、表格的設置方面將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也使得他們的管理更加有效。其次,藝術類高校科研管理部門管理的需要。筆者在一所綜合實力靠前的藝術院校從事科研管理工作多年,具體工作內容涉及到制訂、實施、修訂學校科學研究、科研機構建設、知識產權管理的制度、規程及措施,并組織實施和督促檢查;國家級、省部級、省廳級、校級等各類科研項目的申報、管理工作;各類科研成果的申報、鑒定、宣傳、統計等工作;職稱評定中的科研成果的審查與認定工作;組織各類重點學科的申報工作;博士、碩士學位點的申報工作。無論是起草制定科研管理、學科建設方面的規章制度文件,還是具體的各級各類項目、成果的申報,都涉及到科研成果的認定和轉化問題,比如在評碩士、博士生導師的時候,老師們提交上來的成果形式多樣,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認定標準,會給科研管理部門的工作帶來諸多不便。
二、具體分類
藝術類院校哪些智力作品可以認定為科研成果?怎樣的形式或者社會效益可以算作是藝術類科研成果的轉化?藝術學科科研成果形式及其轉化與傳統意義上的理工科類學科的成果及其轉化有何異同之處?上級主管部門對于藝術類科研成果的認定與轉化效益的衡量是否區別對待?這些問題,我們在平時的材料申報等工作中經常遇到,但是沒有引起大家的足夠重視,學界對相關問題的研究也幾乎處于空白。藝術類院校的科研成果形式除了與一般人文社科類院校相同的成果形式諸如學術論文、專著、編著、譯著、教材、校點選注、有價值的資料集、工具書,研究報告(包括調查咨詢報告)、軟件、光盤以及不宜公開出版的確有學術或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還有其很多特殊形式的科研成果。比如,美術學科技法類老師的畫作;音樂與舞蹈學科老師的作曲作品、指揮一場高層次音樂會、編排一個頗具影響力的舞蹈;影視與戲劇學專業老師成功刻畫一個人物、傳媒專業老師制作的數字短片;設計學院老師設計的各種作品均可以列為科研產品。因為這些作品當中不僅僅是一些技法動作的簡單組合,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理論與經驗知識。筆者根據實際的工作經驗和調研,初步將藝術類科研成果分為三類:
三、基礎理論類
比較文學學科話語研討
一、比較文學的學科話語
“比較文學的學科話語”,實際上就是比較文學這門學科的范圍和邊界、內涵和外延以及相關學術規范等等問題,換句話來說,也就是比較文學研究應該遵循的一些基本路徑和準則。比較文學雖然長期被當作一門正式學科,但其學科的正當性卻不斷受到學界的質疑。自比較文學誕生以來的長達一百多年的歷史當中,這種強烈的質疑未曾間歇,從意大利著名美學家克羅齊(BenedettoCroce,1866-1952)到美國知名學者華威大學(theUniversityofWarwick,U.S.A)教授蘇珊•巴絲尼特(SusanBassnett,1945-),學界不斷有人指責比較文學的“不合法性”。以至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世界范圍內的比較文學“危機”。可以說,比較文學發展到今天,是不斷從“危機”中找到“轉機”的。這是各學科門類中絕無僅有的現象。美國著名學者韋勒克(ReneWellek,1903-1992)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學科的處境岌岌可危,其嚴重的標志是,未能確定明確的研究內容和專門的方法論。”[1]韋勒克的這個警告,其實說的正是比較文學學科話語的問題,也就是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學科必須要明確的研究內容、研究范圍及獨特的研究范式。與此相應的是,比較文學的學科危機,主要在于兩方面:比較文學作為研究方法還是一種文學鑒賞、辨析、比較、研究的視野?大多數研究者將法國學派的“影響研究”與美國學派的“平行研究”與“跨學科研究”三大塊綜合起來構建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基本內容和理論模式。早期研究基本上是前兩個板塊為主。在法國學派“影響研究”的框架下,下設“流傳學”、“媒介學”、“淵源學”等法國學派常用并激賞的具體研究方法;在美國學派“平行研究”理論框架下,又細分為“主題學”、“題材史”、“類型學”、“文體學”、“比較詩學”等文學學科范圍之內的研究方法,以及“文學與自然科學”、“文學與社會科學”、“文學與其他藝術”、“文學與宗教”等跨學科的研究范圍。隨著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發展,晚近的一些比較文學研究又加入了第三板塊,即所謂的“跨文化研究”(曹順慶先生則在其《比較文學論》等著作中將它稱之為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跨文明研究”)[2]。這三大板塊構筑起來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體系也是時下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基本模式。比較文學的理論體系建構,無論是兩個板塊還是三個板塊,其最根本的缺陷是歷時性理論描述帶來的一系列困惑:第一個問題是在幾個理論發展階段中,或者說是幾個理論模塊中,各自理論言說規則不一,難免形成自說自話,分類混亂的現象。比如同樣是對主題的探究,在法國學派的所謂“影響研究”中,著重關注的是作品主題如何從A國流傳、轉變為B國作品中的同類主題。換句話說,就是A國作品的主題如何影響到B國作品中的同類主題。而在以美國為代表的“平行研究”中,關注的重心則是對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中不同作品的同類主題的研究,即所謂跨民族、跨文化、跨語言的“主題”研究。這樣,同為對“主題”的研究,但實質內容卻大不一樣。另外的問題就是理論重疊,相互疊合的問題。同樣是關于“主題學”,究竟是歸諸于影響研究還是平行研究中,或者既放在影響研究中,又放在平行研究中,花開數枝,各表一點,面面俱倒卻又淺嘗輒止?這樣一來,理論凌亂,容易使人莫衷一是。如前所述,在法國學派的“影響研究”中,“主題學”關注是的“材料”的尋根溯源,但在以美國學派為代表的“平行研究”中,則是強調沒有事實影響關系的不同文學體系間的主題研究。正因為各有偏重,又都屬于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的關注范疇,因此,給“主題學”準確定位———它是屬于影響研究呢,還是平行研究,竟成了不少研究者難以解決的問題。最終造成的結果是,每位研究者都試圖說清比較文學理論體系,結果卻始終沒有真正地說清楚它的理論體系。怎么樣才能梳理清楚比較文學的學科理論體系,整合、建構完整的比較文學學科話語?我們認為,唯有從比較文學的最根本的學理———“跨越性”和“文學性”這兩個基點來進行融通,才能真正把握住比較文學的理論內核。
二、比較文學是一種跨越性的研究
無論在比較文學發展的哪一個階段,比較文學都有一個突出的特征,這就是它所具有的開放性的眼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跨越性”。對于“跨越性”的學科特征,應該說在比較文學界已經形成了基本共識。但是,在“跨越性”這個問題上,各家闡釋又眾說紛紜。其中傳播最廣的要數“四跨說”,即指比較文學是“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3]。
可以說,在比較文學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開放性眼光的“跨越性”成就了比較文學學科,也造成比較文學學科一次又一次的危機。“四跨說”雖然都在法美學派的定義中的有所超越,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澄清或者說需要特別說明的地方。這是因為:有關“跨民族”的問題。法國學派認為比較文學是一種跨國文學研究的觀念給出了比較文學最初的學科界限,但在具體的文學研究實踐中這個界定并不精準。比較文學是為了突破民族文學的界限而興起的,它的著眼點是對不同民族的文學進行比較研究。“國家”是政治地緣概念。一個國家的人民,可以是一個民族的,也可以是由多民族組成的。因此,比較文學的界限,應該是跨越民族的,而不是國家的界限。其實,在法國學派興起的時候,在歐洲各國,民族和國家總體而言是重合的,只有極少數國家和民族不相吻合。而且,比較文學興盛之時,歐洲民族國家尚未大量崛起。因此,更加強調國家的重要性。這樣“跨國”與“跨民族”并無實質上的二致。但是,當比較文學興起之后,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問題就顯得復雜了。一是大量民族國家的崛起,另一個是比較文學開始越過法國邊界,拓展到西歐以外的地方。現代國家大多是多民族的,比如中國,就有56個民族組成,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其民族多樣性更加豐富。如果每個國家內部的幾十上百種民族之間都是比較文學研究的范圍,那么難免造成文學研究領域的混亂。而且跟比較文學的創始者們提出的比較文學要具有國際眼光的學科初始宗旨也不相符合。所以,尊重比較文學學科實踐,把一國內部的民族文學比較研究僅僅當作一種大的民族范疇文學來研究應該是比較切合實際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中國有56個民族,美利堅合眾國差不多集中了世界各種民族在一起,但在我們進行比較文學研究時,我們仍然將中國、美國等這樣的民族國家的文學當作一個國別文學來進行。在這種情況下,中華民族、美利堅民族是一個大的民族集合概念。
有關“跨語言”的問題。以語言界限來限定比較文學的學科同樣存在一些問題。語言和國家的界限是難相吻合的,英國和美國、澳大利亞及世界很多說英語的國家之間,雖然語言發音、表述習慣等方面略有區別,但總體而言是沒有語言界限的。那它們之間的比較是否就不能算是比較文學了呢?反過來說,同一國家內部也有不同的語言,比如南美的一些國家,同一國家內部可能既說西班牙語又說法語,甚至還可以說英語,這些國家的文學研究就不能算是比較文學的范疇嗎?還有一種現象更讓人迷惑,如一些跨語際寫作的作家,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進行寫作,這讓“跨語言”問題更加撲朔迷離。那么究竟怎樣才能充分展示比較文學“跨越性”的效果呢?比較文學從一開始就著眼于“世界性”的學科情懷。雖然各個發展階段的理論表述各有偏重,但“世界性”始終是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終極關懷。法國學派強調文學關系的重要性,強調“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一支”,研究“曾存在過的跨國度的精神交往與實際聯系”[4]。基亞(MariusFrancoisGuyard,1921-)更是明確地說比較文學是一種“國際文學的關系史”[5]。這些學科開創者的理論表述,其實都有一種國際眼光,即強調將跨國文學史的關系研究觸角伸到國別文學史的研究之外。美國學派的學科理論更加務實,將比較文學開疆拓土的視界投得更深更遠,提出超越文學史的限制,可以將文學性(美學價值)納入比較文學的法眼中來,格外重視沒有實際事實聯系的文學比較研究。這樣,比較文學研究的“跨越性”就不再僅限于文學關系史的比較研究中,視野更加廣闊得多。在此基礎上,美國學派更進一步提出了跨學科研究,從而將比較文學的跨越性更向前推進了一步。雷馬克(HenryH.H.Renmak)在其著名的《比較文學的定義和功能》一文中,認為,比較文學可以“把文學和人類所表達的其他領域相比較”[6]。雷馬克實際上說的就是指跨學科的比較研究。為規避跨學科比較研究在可比性上“大而無當”的風險,雷馬克提出了可比性的“系統性”原則,即只有當文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體系進行“系統性”比較時,比較文學的學理性才能確立。但是,雷馬克雖然注意到了比較研究可比性“系統性”法則,但并沒有作出非常嚴格的邏輯界定,因此,這個“系統性”仍然顯得比較空泛無定。即使這樣,跨學科研究仍將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開拓了文學研究的視野,比如詩與畫、文學與心理學、社會學研究等等。近些年,中國比較文學界更進一步提出了比較文學話語的“跨異質文化”論。當西方背景的比較文學研究進入非西方背景的異質文化的時候,跨國研究已經不能解釋文學內部的很多東西。曹順慶先生在其《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基本理論及其方法論體系初探》一文中指出,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基本學科特征是“跨異質文化”。“如果說法國學派跨越了國家界線,溝通了各國之間的影響關系;美國學派則進一步跨越了學科界線,并溝通了互相沒有影響關系的各國文學,那么,正在崛起的中國學派必將跨越東西方異質文化這堵巨大的墻,必將穿透這數千年文化凝成的厚厚屏障,溝通東西方文學,重構世界文學觀念。”
期刊學科類別關系計量研究
1研究背景
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要把握好世界科技發展大勢,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1]。在支撐科技發展的眾多學科中,工程學來源于生產實踐、科學發現及學科分化與綜合,對科技的發展有著重要促進作用[2]。我國非常重視工程學的發展,工程學是我國一流學科建設中的重點建設學科。近年來我國工程學建設成效顯著,在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的數據中中國大陸工程學學科全球排名穩居第1位。工程學涉及面廣,子學科間互動、交叉與融合活躍。ESI數據庫從宏觀視角將全球12000多種學術期刊分為22個學科領域,每種期刊被劃分進唯一一個學科領域。ESI側重宏觀學科領域的分析,ESI學科分類體系的優點是較為簡明,缺點是較為粗獷。而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簡稱JCR)從SCI/SSCI期刊論文及其參考文獻維度的考量測度學科關系及期刊影響因子,構建出了細致的JCR學科分類體系,涉及200余種學科門類,每種期刊被劃分到一個或者多個學科中[3]。大多數科研工作者對于JCR的學科分類較為熟知,但對ESI學科期刊的認識較為模糊,尤其對于我國教育部學科分類與二者之間對應問題更是困惑。具體專業學科的科研人員在投稿時存在很多困擾,經常會遇到交叉使用多種分類體系的需求。故此,本研究基于期刊學科類別視角,以數據分析為基礎,以專家研判為依據,以西安科技大學理學院學科覆蓋中相關工程學期刊為數據來源及其實證基礎,遵從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原則,通過不同學科分類體系中學科期刊映射關系,明晰該學院相關ESI工程學科期刊覆蓋情況,識別學科間交叉特征、分析學科關聯性、測度學科交叉性及學科支撐度,為工程學科整體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數據支撐,為該校促進工程學科進入ESI前1%作出參考。
2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從不同學科分類體系間的相互差別及相互聯系視角出發,學科分類方法采用中國教育部學科劃分、ESI學科分類和JCR的學科分類。其中JCR學科采用科睿唯安2019年的數據,共涉及期刊12534種、學科門類236個[4]。ESI學科選取2020年5月14日公布的數據,數據覆蓋時間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共10年2個月。此次數據中共收錄ESI工程學科期刊有893種[5]。學院學科以建立在中國教育部學科分類基礎之上的西安科技大學理學院現有的4種學科為例。本文以學院的需求為出發點,構建如圖1所示的“學院學科需求、ESI學科期刊、JCR學科期刊”之間的三角映射關系。首先建立ESI工程學科類別與JCR學科類別之間的映射關系,確定ESI工程學科期刊對應的JCR學科類別;再結合理學院的學科設置,并通過訪談理學院的學科專家,建立JCR類別與該學院學科之間的映射關系;其次將映射到的學院需求的JCR類別期刊再次與ESI工程學科期刊建立映射關系,最終映射匹配出ESI工程學科期刊與該學院密切相關的期刊。通過不同學科分類體系中學科期刊映射關系,利用學科關聯分析方法,結合DDA軟件建立學科關聯網絡圖譜,分析學科間的關聯性和交叉度,幫助科研工作者明晰ESI工程學科大學科中與自身學科相關的JCR類別期刊。
3結果與分析
3.1學科覆蓋概況及映射關系。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學理學院作為實例分析其學科情況。該學院現有固體力學、工程力學、應用數學、物理電子學4個教育部學科目錄中的學科專業。從理學院的學科特點可見,該學院學科以基礎學科和基礎理論為主,但其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特征,學科輻射面廣,對于工程科學(其他相關專業學科和應用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通過ESI工程學科類別與JCR學科類別之間的映射,統計得知ESI工程學科的893種期刊對應的89種JCR學科類別;結合理學院的學科設置,并通過訪談理學院的學科專家,經過與專家的多輪深度交互,在學科專家的研判之下將其中的18種JCR類別期刊與該學院學科之間建立映射關系,并最終映射匹配出ESI工程學科與該學院密切相關的JCR學科類別(學科名均采用中文譯名),初步構建了西安科技大學理學院學科覆蓋圖(如圖2所示)。由圖2可見,在西安科技大學理學院學科覆蓋圖中,理學院的物理電子學、應用數學、固體力學及工程力學4個學科映射了ESI工程學科學科類別,及JCR的“物理學,應用”“物理學,數學”“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流體和等離子體”“統計學和概率”“數學和計算生物學”“數學,跨學科應用”“數學,應用”“數學”“聲學”“生物物理學”“運籌學和管理科學”“光學”“化學,物理”“機械學”“工程學,土木”“工程學,機械”“工程學,船舶”18個學科類別。3.2學科類別及數量分析。將學科專家研判之下的18個JCR學科類別映射到ESI工程學科期刊中,對應到441種期刊,其具體的學科類別及其數量如圖3所示。通過學科類別及其數量的統計,揭示ESI工程學科學科結構與JCR學科結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相互支撐關系。由圖3可見,對于西安科技大學理學院而言,其沖擊ESI工程學科時,支撐力度較強的第一梯隊JCR學科有:“工程學,機械”包括116種期刊、“工程學,土木”包括113種期刊、“機械學”包括94種期刊;支撐度次之的第二梯隊JCR學科有:“運籌學和管理科學”包括56種期刊、“物理學,應用”包括34種期刊、“數學,應用”包括31種期刊、“光學”包括29種期刊、“數學,跨學科應用”包括22種期刊;其他10種JCR類別期刊對于工程學支撐力度較弱。3.3學科之間交叉程度分析。英國著名文獻學家布拉德福也提出,在科學技術中,每一個學科或多或少、或近或遠地與其他任何一個學科相關聯[6]。JCR學科分類精細,JCR將SCI/SSCI期刊分為236個學科類別,每種期刊以一對多的方式歸入多個學科類別之下,呈現出多樣性、開放性、交叉性和復雜性的特征。經過統計分析,與理學院各學科相關的18種JCR學科分類對應的ESI工程學科期刊有441種,其中342種期刊對應理學院唯一相關的JCR學科類別、89種期刊對應理學院2個相關的JCR學科類別、10種期刊對應理學院3個相關的JCR學科類別。本研究通過每種期刊所屬的學科類別之間的關系揭示學科間的內在結構和各個學科之間的關聯性。以刊名為相關基礎,通過JCR學科類別之間的交互關系,構建學科間的交互相關矩陣,運用余弦函數計算交互相關指數并度量學科間相關度的大小。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將其矩陣可視化后得到如圖4所示的學科交互相關圖。表1中,行和列分別代表著學科,行和列交叉單元格內數字大小代表著學科間相關度的大小。從表1和圖4可以看出,在學科間交叉數量層面,本案例涉及的18種JCR學科中,有15種學科間存在著交叉連線,學科間連線最多的為“機械學(ME)”,與其他8種JCR學科之間具有交叉關系;其次是“工程學,機械(E,ME)”,與其他7種JCR學科之間存在交叉關系;再次是其他13種學科間也普遍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交叉連線。由此可見,各學科間存在著廣泛交叉融合特質,正是這種特質激發了學科的快速發展[7]。在學科間關聯強度層面,“工程學,機械(E,ME)”和“機械學(ME)”學科間的相關系數最高為0.278,學科間連線最粗,相應的關聯度也最強。“物理學,應用(P,A)”與“物理學,凝聚態(P,F&P)”關聯度為0.23;“機械學(ME)”與“物理學,流體和等離子體(P,F)”關聯度為0.219;“數學,應用(M,A)”與“數學(MA)”及“物理學,數學(P,M)”關聯度都為0.18;“機械學(ME)”與“聲學(AC)”關聯度為0.179;“運籌學和管理科學(O&M)”與“數學,應用(M,A)”關聯度為0.168;“運籌學和管理科學(O&M)”與“統計學和概率(S&P)”關聯度為0.152;“工程學,機械(E,ME)”與“聲學(AC)”關聯度為0.134;“工程學,土木(E,C)”與“工程學,船舶(E,MA)”關聯度為0.126;“機械學(ME)”與“數學,應用(M,A)”關聯度為0.111;“機械學(ME)”與“物理學,數學(P,M)”關聯度為0.103。這些子學科聯系十分緊密,作為ESI工程學科研究的基礎子學科,支撐其他子學科的研究發展。而其中相對獨立的學科有“化學,物理(C,P)”“數學和計算生物學(M&C)”“生物物理學(BI)”,這三個學科與其他學科無交叉。3.4學科分區之間交叉度分析。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factor,IF)是指對期刊獲得客觀響應、反映其重要性的宏觀度量,是評價期刊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由于不同學科期刊影響因子有明顯差異,故不適宜用影響因子來比較不同學科期刊之間的相對影響力。對此,科睿唯安將期刊按照學科方式分成4個JCR質量區。IF排名進入期刊所屬學科前25%者歸Q1區;IF排名進入期刊所屬學科前26~50%者歸Q2區;IF排名進入期刊所屬學科前51~75%者歸Q3區;學科領域IF排名后25%的期刊則歸Q4區[8]。由于一種期刊可能屬于多個JCR學科,即每種期刊可能屬于多個分區,有的期刊不同的學科分類其分區也不盡相同,甚至出現分區跨度較大的情況。對本案例中涉及到的期刊的學科分區進行共現分析,得到如表2所示的學科分區共現矩陣及如圖5所示的學科分區共現圖。由表2和圖5的學科分區矩陣及關聯網絡可見,Q1與Q2的共現指數為0.05,節點間的連線也較粗,表明Q1與Q2間存在較強關聯性;Q1與Q3的共現指數為0.024,節點間的連線較細,表明Q1與Q3間存在弱關聯性,即一種期刊其學科分類和學科分區可能涉及到Q1、Q2,甚至涉及到Q3區。值得注意的是,Q2與Q1、Q3、Q4之間都存在共現,Q3與Q1、Q2、Q4之間都存在共現,即部分期刊學科分類較多、學科分區跨度也較大,涉及Q1、Q2、Q3及Q4四個分區。Q4與Q3的共現指數為0.05,與Q2的共現指數為0.005,即某些期刊學科分區主要以Q4與Q3為主,少數涉及到Q2分區。
學科館員信息素養能力提升探討
摘要:大數據環境下,信息技術能力是學科館員必備的能力之一,學科館員的信息素養決定了其服務質量。本文從信息意識、知識、能力和道德四個方面分析了大數據環境下學科館員信息素養要求,重點討論了大數據環境下信息素養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大數據;學科官員;信息素養
一、大數據環境下學科館員信息素養要求
(一)信息意識。學科館員信息意識包括四個方面。第一,信息需求意識,即可以用簡明扼要的詞匯來定位需求。第二,甄別意識,即對信息進行整合分析,敏銳發現偏見和欺詐信息。第三,政治意識,在言論自由的道路上能夠找到與政治和宗教相關的邊界。第四,安全意識,即避免信息被盜取。大數據環境下,客戶暴露在魚龍混雜的信息中,要有主動服務意識,準確把握客戶需求;要有甄別意識,對收集到的目標信息進行分析,剔除詐騙、偏見、洗腦類的負面信息,保證傳播正能量;要有政治意識,無論是否為黨員,都要用黨員的要求來規范自己,保證政治方向的正確性,同時要照顧到大眾的宗教信仰差異;要有強烈的安全意識,互聯網時代信息安全問題要備受重視。(二)信息知識。學科館員信息知識包括四個方面。第一,信息檢索知識,即熟練使用搜索引擎,明確“且”“或”“和”的運算差別,通曉受控詞和自然語言。第二,信息技術知識,即具有一定計算機基礎,可以熟練使用計算機來管理移動圖書館和云服務等。第三,圖書館專業知識,即掌握《圖書法》編制規則,熟悉學科主要信息源,能夠對文獻出版機構和學術評價進行客觀分級。第四,外語水平,掌握英語或其他語言,要求有熟練閱讀能力,可以實現外文信息的檢索和甄別等工作。大數據環境下,信息數量多,學術沒有國界,消息迭代速度快,所以要有非常優秀的信息知識,才能夠及時對同領域多國度的信息進行檢索歸類。(三)信息能力。學科館員的信息能力包括七個方面,分別是檢索、分析、處理、協作、創新、教學和服務能力。最基本的能力是信息檢索,其次是信息分析和處理能力。最重要的能力是教學能力和服務能力,只有學科館員會教學才能夠從師生的角度來檢索出有價值的信息。最關鍵的能力是協作能力和服務能力,協作能力是更快速獲取和處理信息的重要保障,服務能力是精準了解客戶需求的先決條件。創新能力是學科館員工作晉升的根本推動力。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時效性特征明顯,只有具備完善的信息能力,才能夠及時準確地整合出學科需要的信息。(四)信息道德。學科館員的道德能力包括三個方面,即知識產權、法律知識、倫理道德。學科館員在整合學科知識時要必須考慮知識產權,避免工作中觸碰法律。對學科知識進行綜述匯總時,要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引用他人觀點要進行標注。大數據時代,出現信息道德問題很快就會被發現,嚴重影響學科館員的聲譽,還會對其單位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大數據時代學科館員要在信息道德方面嚴格要求自己。
二、大數據環境下學科館員信息素養能力提升策略
(一)優化隊伍。大數據時代,首先要優化學科館員隊伍。大數據環境的特點是信息量非常大,學科的知識爆發式增長,這就意味著學科館員的工作量非常大。優化隊伍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要增加隊伍中計算機專業隊員,增加隊伍中應用數學專業隊員,學科館員要把握好工作節奏,形成清晰的工作邏輯,然后計算機專業隊員運用某些算法來加快工作效率。大數據時代,所有圖書館都在整合信息,時效性高的圖書館擁有較強的競爭力,所以一定要優化隊伍。第二,優化隊伍年齡結構。所有學科發展都有較長的歷史,不同年齡段對該學科的認知有差異,優化年齡結構,保證隊伍中老中青力量均衡,可以保證學科信息的權威性、普適性和先進性。(二)搭建平臺。大數據時代,要搭建平臺來增加學科館員的見識,拓寬視野。第一,搭建學科館員與高校師生的學術交流平臺。參加學術討論,才能夠指導學科領域的研究前沿,還可以了解業內對權威人物的認可度排序。同時,還可以增加自己對學科的認知,有助于自己在工作中分析數據,辨別虛假信息。第二,搭建學科館員與信息技術的學習平臺。大數據環境下,學科館員必須學習相關的軟件,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在軟件的運用中,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提出改進意見,最終保證自己的工作效率。第三,搭建學科館員內部學習平臺。可以通過“數據庫學習—培訓—試講”模式來開展工作心得交流,在交流中取長補短,通過思維碰撞來推動工作創新。(三)復合型館員大數據時代,要培養復合型館員。復合型館員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能力復合型館員和學科復合型館員。第一,能力復合型館員是指具有某學科館員的基本能力,同時具有計算機應用能。力。這樣的人可以在大數據時代依然保持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另外,具有某學科館員基本能力,同時具有卓越的服務能力,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戶需求,工作的定位精準。第二,學科復合型館員是指在兩個及以上學科領域都有相對扎實的功底,對學科交叉有深入的認知,并且對學科交叉有濃厚的興趣。學科交叉已經成為各大高校的重點建設對象,學科融合深度越來越大,學科交叉信息也與日俱增。(四)能力培養。大數據時代,要培養學科館員的綜合能力。第一,要夯實信息檢索、分析、處理等基礎能力。大數據時代,學科館員工作對信息軟件有較強的依賴性,但是基礎能力是學科信息質量的保障,要予以高度重視。第二,要培養其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一方面要組織多種活動來開闊視野,打破思維定式,另一方面要通過館內業績競爭來推動學科館員自我學習和優化。第三,要培養學科館員的協作能力。大數據時代與信息技術人員協作能夠提高工作效率,與其他學科館員協作能力有利于成為復合型學科館員。
重點學科增補通知
各有關高等學校:
根據省教育廳《關于開展第二批*省級重點學科驗收工作的通知》(教秘高〔20*〕45號)、《關于遴選和建設省級重點學科的若干意見》(教高〔20*〕13號)和《*省級重點學科管理辦法》等文件精神,為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科建設,提高其核心競爭力,本著“瞄準需求、調整結構、強化示范、擇優增補”的原則,省教育廳決定開展省級重點學科增補工作。現將增補工作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增補省級重點學科的指導思想
1.省級重點學科增補工作要符合國家、區域和我省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以及建設創新型*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總體目標;要緊密結合我省實施“*”行動計劃和加速崛起的實際需要。
2.要有利于促進我省高校主動瞄準學科前沿和國家、省發展重大需求,推進機制體制創新,努力營造有利于發揮人才創造性的環境和條件,不斷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通過重點學科的示范和輻射作用,提升高等學校整體辦學實力和競爭能力,帶動我省高等教育整體發展。
3.鼓勵高等學校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學科結構調整和方向的凝煉,集中力量建設適應學校定位、彰顯學校特色,以及適應我省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優勢學科,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社會共享。
探究思想政治課的學科功能
學科功能,即該學科在學校課程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課的學科功能是什么?這幾年來人們一直在爭論著這個問題。本文將結合當前政治教學中面臨的一些問題,就政治課的學科功能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1.從政治課與社會制度的關系看其學科功能的基本內容
在階級社會,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社會制度不同,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式也不一樣。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決定了各級各類學校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從根本上說,中學各門學科都與我國社會制度存在著聯系,但是,由于各門學科的內容和特點不同,其與社會制度聯系的程度和方式也不一樣。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思想基本常識和社會主義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與我國社會制度的性質存在著十分特殊的聯系。思想政治課與我國社會制度的這種密切聯系決定了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學科功能:政治功能。通過政治課教學,使學生的政治素質得到不斷提高,自覺擁護黨的領導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品格教育。通過政治課教學,使學生的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得到不斷提高,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能正確對待個人生活道路上的得失成敗,進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形成健全的人格。文化教育。通過政治課教學,使學生能夠初步掌握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特別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上述三方面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政治功能是政治課的首要功能。在政治課教學中,我們必須把堅定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為首要任務。淡化了政治功能,必然使政治課的品格教育、文化教育步入歧途,動搖學生的社會主義信念,從根本上違背我國的教育方針。品格教育是政治課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學科功能。政治課品格教育功能的發揮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人格的發展和將來事業的成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社會對勞動者的人格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品格教育在政治課教學中的地位也愈來愈突出。文化教育是最基本的一項學科功能,也是政治課政治、品格教育功能得以實現的前提。削弱了文化教育功能,政治課只能成為空洞無物的說教,不能說服學生,政治課的政治、品格教育也就必然會被架空。
2.從理論和現實看增強政治課德育功能的必要性
政治課學科功能是三方面的統一,但各方面的地位并不一樣。德育始終是政治思想教育課的主要功能。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一方面,我國正處于前所未有的改革大開放時期,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整個社會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氣象。另一方面,由于舊體制尚未徹底打破,新體制尚未完全建立,整個社會還存在著各種矛盾。形勢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和改進政治課的德育教學工作,引導學生在孰是孰非問題上作出正確的抉擇,激發他們為中華騰飛而不斷進取的強烈愿望,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