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媒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22:48: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聞傳媒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聞傳媒

VR技術對新聞傳媒的改變

摘要:VR技術不但是娛樂與游戲領域中的核心技術,而且在新聞傳媒領域中獲得了普遍的運用。可當前的VR技術自身還不太成熟,還需深入優化,才可以在新聞傳媒領域中獲得有效的滲透,進而最大限度地促進新聞傳播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首先簡單介紹了VR技術的含義,然后重點分析了VR技術對新聞傳媒的改變與影響,最后探究了VR技術在新聞傳媒中的運用策略及發展方向。

關鍵詞:VR技術;新聞傳媒;影響;應用

目前,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正深刻影響著新聞傳媒的可持續發展,VR技術在實踐過程中對新聞傳媒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以前新聞傳媒的相關發展思維進行了轉變[1]。站在技術角度來看,VR技術涉及人機接口技術、傳感器技術以及計算機圖形學等。一旦將VR技術的優勢全面發揮出來,就可以推動新聞傳媒的深入發展。

一、VR技術的含義

VR技術就是借助計算機技術營造一個很逼真的世界,進而讓人們從觸覺、聽覺、視覺等角度獲取多樣化的體驗,其核心形式就是經過建立一個虛擬世界,以獲取真正意義上的仿真成效[2]。VR技術經過創造、模擬三維世界,產生一個全新的交互系統。它借助計算機生成模擬的世界、環境,經過有效融合各種各樣的信息形成三維動態視景,最終實現對實體行為的一種仿真。VR技術憑借其自身的獨特優勢,受到了各行各業的廣泛關注以及運用。

二、VR技術對新聞傳媒的改變

查看全文

新聞傳媒行政問責芻議

本文作者:李峰濤工作單位:中國地質大學

綜合近年來發生的媒體監督問責官員的典型事件發展過程會發現有共同的走勢和程式,網民曝光、輿論加熱話題、政府出面查處、問題官員下課。被媒體“問倒”的官員大都是發表錯誤言論或者有不當行為,引爆網絡和報紙、電視臺等媒體的關注,進而推動事態發展。網民推動事件輿論高峰,處于輿情高漲之際,學者、民眾、媒體、國家機關、官員等不斷發表各種意見,網絡成為匯集民意和具有導向性的觀點的平臺,傳統的報紙、電視臺等媒體跟進披露、追蹤報道,擴散該事件的關注度。有關機關成立調查組對事件進行全面調查或者承諾進行嚴肅查處,在官方做出調查和處理結果公布之后,輿情都慢慢平息,新聞媒體監督至此告一段落。輿論對政府及官員進行問責以其獨特的優勢,挖掘出一些貪官污吏和違規違法行為,為紀檢監察和司法機關提供了線索,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新聞媒體監督是以其公開性、傳播的廣泛性、意見表達的交互性、明顯的導向性等特性和優勢,特別是網絡新媒體上信息的及時便捷、低成本迅速聚焦公眾的注意力和關注度,形成強大的民意造成輿論壓力,促使政府高度關注事態的變化,推動問題得到解決。所謂“行政問責”意指特定的各種問責主體對政府機關及國家公務員履職情況或者個人所做的關涉社會公共利新聞傳媒監督行政問責問題的思考□李峰濤益的言行進行督責,對違規違法的要求其承擔處分責任的一種規制程序的綜合。媒體監督官員對于行政問責制實行起到了推動作用,通過消息、跟蹤報道熱點事件,引起公眾輿論對行政機關及官員不正當行為的關注,制造了輿論壓力上的民意合力。新聞媒體是社會公共利益問題的代言人、傳聲筒,通過熱線電話、讀者來信、網絡微博、博客、帖子等方式途徑了解、收集、傳播公眾的態度和看法,匯集成社會公共輿論,關注被問責的官員動向,監測行政問責的實施進程和效果。在查辦問責違規違紀官員的種種案件中,新聞傳媒的監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媒體作為問責主體仍然有許多困難。有關新聞傳播自由、記者或者信息咨詢者的權利保護,媒體人員采訪中的權利義務、違法事件披露者的人身安全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證,難以保障新聞傳媒的行政問責主體地位。在宣傳部門掌控傳媒體制下,政府機關及官員有充分手段干預鉗制新聞傳媒,有些政府機關往往以“影響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大局”為由阻撓信息傳播報道,個別官員甚至動用手中權力和國家機器對媒體監督進行打擊報復、橫加干涉,嚴重侵害了媒體和公眾監督、批評的權利,阻礙了公眾對涉及公共利益的問題的話語權。加強媒體監督問責有以下必要性:1.新聞媒體監督問責是建立責任政府、有限的必然要求。與行政體統的同體監督機制不同,新聞傳媒監督行政問責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異體監督制度。在傳媒引導匯聚形成的社會民意壓力的作用下,督促官員作決策時要遵守依法行政和比例原則。經常曝光披露官員失職瀆職、貪污受賄的不正當行為,可以促使官員更加注意個人生活、工作作風,增強責任心和敬畏感,注重個人言行舉止,建設開放透明、尊重民意的責任政府。2.媒體監督問責特別是網絡問責的使用,成為普通民眾行使話語權的重要途徑,具有拓展問責渠道、廣泛表達民意的作用。《憲法》規定公民有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批評、建議、控告的權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通過信訪表達訴求,卻被視為不穩定因素,此種途徑并不暢通。媒體特別是網絡監督問責使得普通公民對行政問責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得以保障。網絡的廣泛應用使普通百姓真正擁有了自己的話語權,打破了精英階層和官方機構對話語權的壟斷。3.新聞媒體是異體問責主體的社會力量,媒體問責是踐行異體多元行政問責的價值理念的有效途徑。行政問責的基本理念是由“向上負責”轉變為“對下負責”,這是現代責任政府的內涵,即政府的政策和行為必須符合人民的意志,對人民負責。多元主體問責的價值理念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之思想的體現。這種理念有助于促進民主主體多元化,加強對政府的監督。同體問責中的偏袒、掩飾及變相復出復職消解了問責的效力和權威,極易損害政府的公信力,減損政府決策及行政行為的權威性,異體問責是防止行政權利濫用的客觀要求,可以彌補同體問責缺陷。

1.厘清媒體與行政的關系,防止行政權力侵害媒體監督自由各省市、地級市都制定了黨政干部問責實施辦法,有些地方的實施辦法還明確規定社會輿論監督納入到了問責機制中,把社會熱點問題用作問責線索。對于新聞傳媒披露和公眾檢舉、控告調查的案件線索來源,在查證屬實的情況下,有關機關可以啟動行政問責程序。這種規定尊重了新聞媒體監督問責的權利,但是應采取預防措施,禁止問責機關強迫新聞媒體提供有關采訪信息,禁止要求新聞媒體或信息人必須提供消息來源或出庭作證,以有效保護新聞媒體正常行使采訪、報道權利,厘清媒體與行政的平衡制約關系,劃分在問責中的各自權利義務,防止公權力侵害新聞媒體。2.強化政府信息公開及反饋機制在涉及地方違規違法行為或事件的新聞報道中通常是外地媒體先行披露、跟蹤報道,當地媒體總是遲滯無聲,傳統媒體受制于地方主管機關,不敢不能報道不利于本地政府的信息,產生異地監督的現象,消弱了媒體監督的獨立性。通過立法保障新聞媒體的獨立報道權,依法保障新聞自由,及時公開政府信息,對于隱瞞、阻礙公開及采訪的機關或人員予以處分問責。保障媒體正當的采訪權、報道權和批評權,特別是對違法事件的揭露權。有關機關對于新聞媒體和網絡披露、熱議的問題應當按程序及時公布對問題處理的階段過程、調查發現新問題、后續處理決定,有效回應社會輿論,對于重大的社會熱點事件還應召開有媒體和公眾代表參加的聽證會、座談會通報、反饋輿論監督的意見要求。3.健全官員復出機制,保障媒體的參與知情權政府問責透明度低,對處理后續結果公開不多,官員復出缺乏正常機制,任意性大,媒體監督跟蹤力度小,大都是在網絡媒體上網民先相關任職消息引起新聞媒體的跟進關注。官員被問責后,幾乎都不同程度的轉崗換位,復出過程和程序都不透明、不嚴格,嚴重地消解了問責制嚴肅性。完善被問責官員復出的具體操作程序,建立官員復出考評答辯制度和情況通報制度,對被問責的官員處理后的后續工作、生活情況及時通報新聞媒體和公眾,復出任命前召開原單位、組織部門、擬任職單位和媒體、公眾代表參加的答辯聽證會或者座談會聽取、考評被問責的官員是否有資格有能力再次復職,并且追究隨意欺瞞輿論決策任命的官員。4.完善媒體監督行政問責的制度法規,保護媒體人員的合法權益很多地方頒布相關法規,如珠海市頒布了《關于對媒體曝光問題的督辦和問責辦法》,強化輿論監督力度;昆明市出臺《昆明市行政效能監督制度》,明確對阻礙、拒絕、干擾監督,打擊報復新聞監督人員的國家工作人員視情況給予問責處理;甘肅省出臺了《甘肅省黨政領導干部問責實施辦法(試行)》,根據新的規定,對于報紙、電視、廣播電臺、網絡等媒體曝光的問題,可以啟動官員問責調查程序。重視媒體監督的同時,需制定制度法規明確對新聞媒體監督人員的人身保護,對于濫用權力迫害監督人員的部門及領導責任人予以嚴格的行政處分,完善對責任人處分的方式、范圍、程序的規定和對受迫害的媒體監督人員的保護內容。

查看全文

新聞傳媒集團的信息資料研究

加強資源建設,為促進信息資料工作的發展提供資源保證。

這里講的資源,主要是指內容資源,包括本集團擁有的內容資源、本集團不擁有但可以利用的資源(如友好單位、圖書館、互聯網上的內容資源)。具體可分為文獻資源、資料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等。信息資料工作是以內容為王的,內容資源建設是它的基石。但是這種內容資源建設不是漫無邊際的,它要有新聞傳媒集團的特色,圍繞新聞傳媒集團的中心工作和業務需要去具體展開和優化結構,使信息資料部門能夠憑此成為本集團的信息聚集中心和知識傳播中心,以信息資料的收集、存儲、提供、開發、管理等方式,參與集團中心工作和業務活動,起到信息資料保障和前沿知識引領的雙重作用。為了加強信息資料工作的內容資源建設,應當重視解決好六個問題。一是體系問題。內容資源要全面、準確、形成體系,這樣才能有效地滿足采編、經營和管理活動對信息資料的需求。二是分類問題。即內容資源的分類要科學、明確、便于查找,這樣才能有效地利用它。三是存儲問題。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內容資源的存儲要采取紙質資源與數字化資源相結合的方法,并以數字化資源為主,盡量利用高新技術增加存儲容量、提高存儲質量、延長存儲時間、方便存儲利用、確保存儲安全,這樣才能節省存儲成本、增強存儲效益。四是整合問題。要按照采編、經營和管理活動的需要,對分散無序的內容資源進行類聚、融合和重組,使其重新組織為一個新的有機整體,形成一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內容資源體系。五是網絡問題。要將集團和所屬二級單位及其基層單位的內容資源,通過內部局域網連接起來形成網絡,克服互不相聯的“信息孤島”弊病,使全集團的內容資源得到共享,發揮更大的作用。六是理念問題。要存用結合、以用為主,以用導存、以存助用,防止為存而存的現象。

加強機制建設,為促進信息資料工作的發展提供機制保證。

機制建設要解決的是信息資料的有效收集管理和開發利用問題,使信息資料工作通過管理機制找到與本集團的中心工作和業務活動的結合點,并實現“標準化”和“流水線化”。為此,應按照信息資料提供者和管理者的要求,建立起兩個層級的運行機制,即基于本集團整個系統的運行機制、基于信息資料工作職能部門的運行機制,包括工作流程和規章制度兩個方面。比如:在集團層面,要明確集團、所屬單位及其基層單位的信息資料工作職能部門,集團層面設專職部門和專職人員,所屬單位及其基層單位設專職部門、專職人員或兼職部門、兼職人員都可以,但不管專職或兼職,工作職責、工作程序、工作標準、考核辦法等都必須建立起來,形成職責清晰、運行有序、上下連動、協調配合的工作格局,同時要規定信息資料的使用權限和辦法;在信息資料工作職能部門層面,要明確所有人員的職責范圍、具體任務、工作細則、操作流程等,使每個工作人員都職責明確、任務明確、工作細則明確、操作流程明確,以便各司其職、各盡所能和協調配合地做好信息資料工作。

加強技術建設,為促進信息資料工作的發展提供技術保證。

當今的信息資料工作,是建立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基礎上的,如果沒有技術作為支撐,“社會信息化、信息社會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技術建設是信息資料工作賴以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務必給予高度重視。尤其要積極利用web2.0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和云技術等高新技術來確保實現日益增加的信息資料需求。但是在加強技術建設的過程中,又不能盲目投入、貪大求洋,而應以提高本集團信息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實現信息資料工作的可靠性、全面性、實時性、有效性為目標,根據前面講到的信息資料工作的資源建設和機制建設的需要去決定,做到頂層設計、穩妥推進、實用優先、適度超前,盡量爭取低投入、高回報,達到良好的性價比。通過技術建設,要實現內部的信息資料收集、整理、儲存、開發、共享等環節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并且實現與外部的信息資料互聯互通互享,為提高信息資料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打下堅實的基礎。

查看全文

新聞傳媒發展與和諧社會探究

一、新聞傳媒發展與和諧社會的關系分析

單就新聞傳媒發展與和諧社會發展的關系來看,新聞媒體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構建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相互影響,彼此推動,共同發展。新聞傳媒是和諧社會構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和諧社會則是新聞傳媒的發展重要目標。在和諧社會的實際構建中,就要充分了解新聞傳媒發展與和諧社會的實際關系,明確和諧社會構建的目的。原本和諧社會的構建就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在實際構建中,需要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支持,特別是新聞傳媒的積極推動。現如今,新聞傳媒被當做是社會結構中的重要組成內容,若是沒有這一部分內容,現代社會將可能無法繼續前進,社會的正常運轉以及社會平衡發展都與新聞傳媒有著直接關系。新聞傳媒不只是社會結構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作為一種社會交流平臺的形式存在,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際構建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和諧社會的實際構建中,社會系統的進步與和諧發展,都離不開新聞傳媒的完善,與時展需求保持同步,積極就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發展。

二、新聞傳媒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作用分析

1.完善公共領域內容。新聞傳媒是社會公共領域中的重要內容,是和諧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有效機制,而且新聞傳媒作為一個信息平臺,主要是報道公共事務與公共政策等內容,營造出社會積極的、正確的社會輿論氛圍。在社會主義社會的構建中,有一些社會矛盾問題出現,需要進行有效調節與化解,這就需要借助新聞傳媒平臺。普通的人民大眾也是需要新聞傳媒渠道來表達自身利益需求,可以說新聞傳媒是較為便捷的一種渠道。在和諧社會構建中,實現社會有效交流的前提是充分保證公眾的知情權,而新聞傳媒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就發揮著十分重要作用。面對海量的新聞傳媒信息,人們需要對各種信息進行有效篩選,也就是在這種篩選中人們能得到自己需要的、有價值的信息,繼而形成一種心智品質,便于人們的理性增長,具備正確的價值觀與判斷能力。社會民眾的這種判斷能力,有助于推動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有效辨識網絡上一些不利于民族大團結的言論,并對這些言論進行積極抵制與批判,由此建立出完善的公共領域內容,促使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效建立。2.奠定和諧新聞輿論基礎。通常來說,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有公平性與公正性,這樣才能進行社會各方利益的協調,由此構建出和諧社會。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際建立中離不開和諧這一要素,其需要加強和諧社會構建的深度、廣度。在和諧社會的實際構建中,也需要對社會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站在這一角度來說就需要有新聞傳媒保障。在社會的實際構建中,需要對社會發展觀念進行有效轉變,重視新聞傳媒對和諧社會的積極影響作用,結合新聞傳媒,建立出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實現全民精神狀況的有效改善,促使全公民綜合道德素質的全面提升,便于社會結構的進一步優化,進一步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發展。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中,要借助新聞傳媒,對社會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必要的心理梳理,弘揚民族團結,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降低人民群眾之間出現沖突與矛盾的可能,發揮出新聞媒體的“減壓閥”作用,實現社會經濟的均衡發展。在和諧社會構建中需要有輿論的支撐,這樣的新聞傳媒才能真實地理性地反映出社會問題,在相關問題解決中達到理性共識,促使社會的協調發展。3.預警機制與監督機制的建立。新聞傳媒發展在和諧社會發展中起到一定的預警與監督作用,在新聞傳媒基礎上建立出來的預警機制與監督機制是和諧社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站在社會和諧發展的整體角度,新聞傳媒是社會的守望者,也是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推動者。在新聞傳媒發展背景下,要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反饋機制以及監督機制,保障社會健康、有序地發展。對社會現有的新聞傳媒預警機制,新聞媒體有著信息傳遞的功能,通過社會預警機制的有效建立,能對社會中各類潛在問題與矛盾進行有效解決,促使我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在輿論收集與反饋機制作用下,新聞傳媒比較接近社會輿論,能與民間保持有效的溝通,對一些社會高度關注的社會焦點話題進行報道與反應。在和諧社會的實際構建中,新聞傳媒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輿論監督功能,通過新聞輿論力量,盡可能減少社會中的不和諧現象,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4.提高公民的民主法治與道德素質。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際構建中,要進一步推動社會利益的多樣化,進行大體均衡社會協調發展。在和諧社會進行新聞傳媒的構建,有效解決社會中各類社會矛盾,便于公眾心理調節機制的有效構建。還有,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中,需要公民具備較高的素質,并發揮著新聞傳媒的有效教育作用,提高公民的綜合素質。新聞傳播的有效發揮,對社會公眾起到一定監督作用,促使我們國家社會公民整體素質與道德水平的提升,加上對一些法治理念的宣傳,增強我國公民的法制意識,共同推動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在和諧社會構建中新聞傳媒的發展策略

1.積極發揮新聞傳媒的核心價值。目前,新聞傳媒事業的健康與否,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著社會發展情況,由此在和諧社會構建與新聞傳媒之間是相互促進、和諧共存的關系。隨著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各種新聞核心價值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表現能力。通常來說,要注重發揮新聞傳媒傳遞“正能量”的作用,樹立積極、正面的價值觀。其實,新聞傳媒應當要承擔這一部分社會責任,新聞媒體則會失去其存在的真正價值。另一方面,要對各種滯后觀念進行深刻反思,將人們從僵化思想中解放出來,并使得人們認識到和諧社會的發展思想需求,在開放性與多元化新聞媒介的積極引導下,進行新聞傳媒的單項控制,加強對新聞傳媒的有效管理,確保新聞媒體的管理方式與“依法治國”的戰略相吻合。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到來,促使社會各類新技術的進一步推廣,新聞傳媒發展也面臨著更多機遇和挑戰。因此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積極迎接各種挑戰,轉變傳統新聞傳媒的經營觀念,保證民眾的知情權與表達權,進行一步推動新聞傳媒的改革與發展。2.積極創新新聞傳媒體制機制。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際構建中,需要積極創新新聞傳媒機制體制,確保新聞傳媒優勢的有效發揮,認真履行傳媒企業的社會責任需求,給新聞傳媒提供一個自我發展的良好機遇。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新聞傳媒的發展需要進行體質機制的創新,建立出全面系統化的新聞傳媒制度。在實際新聞傳媒體制機制建立中,要注意針對不同新聞傳媒類型實施不同的新聞傳媒制度。如公益性新聞傳媒、經營性傳媒這兩種制度的實際建立中就需要進行明確劃分,其傳媒運作方法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具體制度建立需要有效引入社會監督機制,確保公益性傳媒能與經營市場保持距離,不受經營市場的負面影響,使得公益性傳媒能發展成為社會的主流媒體。而經營性媒體要在依法管理背景下,予以一定肯定,賦予自我發展權,結合新聞傳媒的實際發展需求,有效建立出長效機制,加強新聞傳媒的規范有效性,在優勝劣汰的原則基礎上進行經營性傳媒的發展與創新,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國家的競爭軟實力。另外,在新聞傳媒的發展中,要有合理科學的結構與布局,進行新聞傳媒的創造性調整。新聞傳媒結構的調整重點要放在公益性發展性質上,具體來說,一些農村地區與經濟欠發達地區,其新聞傳媒就可以更多地用在扶持、政策的宣傳上等,充分保證群眾能獲得相對公平的信息占有量,充分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與表達權,促使政府、大眾群體以及個人之間的相互交流,便于達到有效的社會共識認知,積極推動新聞傳媒的進一步發展。3.創建出和諧的媒介生態氛圍。在和諧社會背景下,為了實現新聞傳媒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創建出和諧媒介生態環境。而在媒介生態環境的實際構建中,需要政府、社會的共同努力,給新聞傳媒的生存與施展提供較大空間,通過建立出完善、系統的傳媒監督制度,充分保證新聞媒介在輿論監督的作用下實現進一步發展。在新聞傳媒的進一步發展中,要堅持走法治化道路,明確新聞傳媒的發展方向。站在和諧社會發展的角度上分析來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要與法治社會建設保持一種方向,原本和諧社會的構建就離不開社會的道德與法制建設工作,因此在和諧社會構建中需要通過新聞媒介構建出和諧的媒介生態氛圍,促使新聞媒介的重要作用發揮,實現和諧社會的有效構建。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際構建中,要充分保證公平與正義的實現,加強道德教育與法制建設工作,并且構建出社會和諧發展的生態鏈,進一步創建出社會和諧發展的新聞媒介生態,實現新聞傳媒的發展與生態鏈重要節點之間保持密切聯系。

查看全文

經濟新聞傳媒挑戰管理論文

【摘要】:經濟全球化勢必對全球新聞傳媒產生深刻的影響,如何正確地認識,積極地應對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文章首先就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傳媒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接著闡述了中國傳媒所面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我國新聞傳媒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

【關鍵詞】:全球化;傳媒;對策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特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經濟全球化,作為世界生產力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勢必對全球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加入WTO以后,我國更多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因此,必須認真的研究和把握好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新聞傳媒本質上屬上層建筑,是社會的穩定器。對于經濟全球化對新聞傳媒發展、變動所帶來的影響,我們要正確地認識,更加積極地應對,把握主動權。這樣才能在新的形勢下使我國的新聞傳媒更好地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一、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新聞傳媒發展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全面發展,必然要求各個領域與之相適應;跨國物流、資金流、人流的迅速增長,也必然要求信息流有相應的增長,這既有數量上的要求,也有質量上即傳播速度和信息內容深度上的要求。經濟全球化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全球性的經濟聯系和世界范圍的市場,它對世界新聞傳媒格局的變動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1、形成了一批跨國傳媒公司。這些跨國傳媒公司基本上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如澳大利亞的默多克所的新聞公司,美國的時代·華納公司,這些跨國傳媒公司都有多種新聞傳媒產品,其電視網、報紙、雜志銷售網遍布世界,有的是直接銷售自己的傳媒產品,有的是采取與當地合作的形式銷售傳媒產品。傳媒的營收也是國際性的。美國羅伯特·W·麥克切斯尼2002年的《富媒體,窮民主》一書說,“時代華納和迪斯尼公司在美國國內仍然有相當可觀的收人,但是,在近十年里,它們的大部分收是來自非美國市場,其他媒介公司也步其后塵,到海外尋求發展”。

查看全文

電視傳媒民生新聞發展論文

一、自貢電視傳媒民生新聞的現狀

通過隨機抽樣方式,從2008年4月至10月之間自貢市電視臺播出的《鹽都播報》與《都市全接觸》中各抽取了非節假日和非特別節目的9期節目進行內容分析,旨在正常情況下和自然狀態中,對這兩檔節日所體現的普遍性特征進行客觀研究。

1兩檔節目的本地新聞信息量分析

《鹽都播報》每天的節目時間大約在十五分鐘左右,每天的本地新聞信息量保持在7~9條新聞之間。平均每條新聞的時長為1.5~2.1分鐘。《都市全接觸》每天的節目時間大約在三十分鐘左右。其中,除去每天固定的話題討論子欄目《東評西說》以及天氣預報等非新聞性欄目時間,留給新聞性節目的時間只有12分鐘左右,每天的本地新聞信息量保持在5~6條新聞之間。平均每條新聞的時長為2—2,4分鐘。

2兩檔節目的子欄目分析

《鹽都播報》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鹽都播報》的主體內容——本地的民生新聞,沒有設置欄目名稱;第二個子欄目“今日掃描”,內容主要為時政新聞,不屬于民生新聞的范疇,以簡訊的形式。《都市全接觸》設置了五個子欄目:“目擊現場”、“東評西說”、“當日快報”、“百姓說事”、“侯琪說天氣”。除“百姓說事”和“侯琪說天氣”之外,其余的內容都為民生新聞。“目擊現場”把重大的、突發性的新聞事件在第一時間傳遞給市民,“東評西說”則通過“說新聞”加上“點評新聞”的方式,傳遞新鮮資訊并直接表明媒體的態度。“當日快報”選取當天國內報紙上刊登的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新聞資訊加以報道,信息量大,報道面廣。

查看全文

新聞傳媒業改革管理論文

摘要:我國的新聞傳媒業取得了很大發展,但與西方傳媒強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傳媒業在堅持黨管輿論導向、社會效益第一和漸進式改革的原則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也面臨著改革模式、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行業政策、發展戰略等方面的問題。中國的發展和強大,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新聞傳播體系。我們必須針對客觀形勢的變化和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制定出新聞傳媒業改革與發展的戰略規劃。

關鍵詞:新聞傳媒改革發展

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這是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世界發展新規律所做出的科學論斷。因此,中央把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作為文化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傳媒面臨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所必然帶來的傳媒全球化,也使新聞傳媒業必須面對國際傳媒的激烈競爭。如何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傳媒業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我國傳媒業的發展及國際比較

1、我國傳媒業的發展

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傳媒業取得了很大發展。2001年,全國報紙種數為2111種,總印數為938.9億印張,千人報紙擁有量為142份,分別是1978年的11.3倍、8.3倍和3.2倍,是1950年的5.5倍、144.4倍和26倍;圖書總數為154526種,圖書總印張數為406.1億印張,千人圖書擁有量為4944冊,分別是1978年的10.3倍、3倍和1.3倍,是1950年的12.7倍、68.8倍和10.1倍;雜志總數為8889種,總印張數為100.9億印張,千人雜志擁有量為162冊,分別是1978年的9.6倍、4.4倍和2.5倍,是1950年的30.1倍、126.1倍和8.1倍;電臺總數為301座,發射總功率為49615千瓦,分別是1978年的3.1和3.6倍,是1950年的6倍和138.5倍;電視臺總數為357座,千人電視機擁有量為300臺,分別是1978年的11.2和115.4倍。作為第四媒體的互聯網90年代初進入中國,1993年互聯網用戶數僅為2000人,1997年10月,用戶人數為62萬人,到2002年1月用戶人數達到3370萬人。

查看全文

文化強市發展的新聞傳媒業探索

1.實行新聞傳媒與新信息、新技術的融合戰略。電子信息技術對文化藝術及傳媒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在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的同時,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通訊衛星、數字媒體、電子技術等先進信息技術的運用將影響媒體的變革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變化。應該說,信息技術與新聞傳媒的融合越來越緊密。可就重慶而言,在傳媒業發展相對滯后的情況下,與傳媒產業密切相關的信息產業卻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近年來,重慶市信息產業增加值每年以高于GDP三倍的速度增長,通信服務業對全市服務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8%[3],經過幾年的推動和扶持,重慶信息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重慶傳統的資訊傳媒產業與東部有差距,但是在以互聯網為主的新媒體技術與產業上,重慶與東部、中部幾乎處在同一個發展水平上,可以說新媒體技術為重慶傳媒資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歷史性的機遇,因此利用并且發展以互聯網為主的新媒體技術,打造新媒體資訊產業非常關鍵。這里包含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傳統的傳媒資訊產業,如何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登上新的臺階,并且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比如傳統的報業如何實現真正盈利性的報網互動等;一個是以新媒體技術為基礎的新興傳媒資訊產業如何發展的問題。筆者認為,新興傳媒資訊產業一開始就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場機制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技術新體制,抓住重慶列入“三網融合”的第二批試點單位的契機,發展三位一體的新傳媒技術。2010年4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與重慶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長江上游新聞出版中心,第二個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正式落戶北部新區。基地以“園中園”方式在北部新區高新園設立,將在署、市合作框架下,實行管理主體、運營(服務)主體、發展主體、行業監管主體四位一體運作機制。基地將重點打造十大產業:數字圖書、數字報刊、互聯網出版、手機出版、數據庫出版、按需出版和數字印刷、網絡游戲動漫、數字音樂、數字教育、跨媒體復合出版。

2.實行新聞傳媒與新區域、新領域的融合戰略。以新聞傳媒為先行搶占文化產業的高地,在拓展發展區域方面,湖南傳媒集團除向國內的區域發展外,還加強了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比如,湖南廣電成功開拓了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市場;湖南出版向美國、加拿大、英國、韓國等地輸出了多種外向型圖書;湖南動漫產品走進了亞、歐、美三大洲的36個國家和地區。在搶占新領域方面,湖南新聞出版業已實現紙、磁、光、電、網多媒體發展,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成為“報網融合”發展的盈利者,將旗下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網站等整合構建一個覆蓋報紙、網絡、雜志、手機、網絡電視、戶外廣告等多形態互動營銷的全媒體信息服務型平臺。對重慶而言,要拓展新聞傳媒發展新區域,一是要結合重慶地域實際,向區縣拓展,向規模要發展。由于行政體制上的關系,重慶有40個區縣,絕大部分區縣都擁有報紙和電視臺,但由于無正式刊號、頻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市場化發展程度極低。因此,重慶四大國有文化集團要通過市場、資本、業務多種形式與區縣合作,向深度和廣度開拓。在發展新領域方面,要按照優勢優先的原則,壯大做強優勢產業,促進我市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業向立體式、集約型方向發展。在發展新產業方面,重慶要加速發展新興產業,當前特別要抓好數字電視的推廣和新介質媒體的發展。此外,要積極承接印刷復制業等產業轉移。

3.實行新聞傳媒與新渠道、新業態的融合戰略。除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渠道之外,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運作,網絡新渠道催生了網絡報紙、網絡雜志等新業態的網絡媒體,手機新渠道催生了手機報新業態的手機媒體。除了這些渠道之外,我們要善于利用早已出現的兩種最新的信息傳播渠道:數字標牌和微博客。數字化時代已經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方式。在當今時代,數字標牌(DigitalSignage)能即時傳達信息,也能即時更換信息,因此已經被應用于世界各地的公共部門機構,并正在此領域迅速增長。當世界進入web2.0應用時代,微博客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網絡生活更為豐富多彩。微博客不只是開創了人際傳播的新模式,它還開辟了信息傳播和企業營銷的新的網絡陣地,而且它對突發事件傳播具有得天獨厚的速度優勢,一些傳統媒體已在尋求與之融合的發展之道[4]。在新業態方面,要搶占信息傳播的話語權,新聞傳媒要開辟的全市黨報發行網、有線電視網、圖書連鎖網和電視零售網、手機傳播網、互聯網及網吧連鎖網等六大網絡,借助新的網絡渠道,實現優化的配置和整合。

4.實行新聞傳媒與新支柱、新資本的融合戰略。傳媒資訊產業同其他產業一樣,其產業競爭必須經過三個階段,即產品競爭階段、品牌競爭階段和資本競爭階段[5]。目前重慶的傳媒資訊業尚處在產品競爭階段,其傳媒資訊產品并沒有形成品牌競爭優勢,如重慶報業市場只是幾大都市報的產品競爭,而沒有形成一家獨大的品牌優勢的原因。然而即使某一傳媒資訊產品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優勢,而沒有資本力量的介入,不進入資本市場,其仍然難以形成跨越式的發展。上市是媒體資本運作一個重要途徑。在湖南,隨著電廣傳媒在全國的率先上市,到2010年,湖南已經上市的文化企業達到4家,居全國第二位,特別是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交易,成為我國民營出版傳媒第一股。重慶第四次黨代會提出,要將“扶持民營企業發展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這對包括新聞傳媒業在內的文化企業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重慶新聞傳媒業應深入思考,如何利用好民營資本與新聞傳媒業的經營性部分進行充分的融合發展。過去,由于重慶文化事業低層次均衡發展,縣縣點火,鄉鄉冒煙,形成“小而全”的格局,資金不足,技術落后,企業規模小,將很難與發達地區文化產業抗衡。所以,對于重慶來說,當前應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形成以城市大型產業集團為骨干,區縣、鄉鎮中小型文化企業相配套的產業格局;要加快組建大型文化產業集團的步伐,通過整合城鄉優勢文化資源,“做大做強”企業,增強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對新聞出版、圖書發行、文博展覽業、文化娛樂業,應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利益共同體吸引眾多單位包括區縣鄉鎮甚至文化大戶加盟,采用聯合、兼并、股份制等各種形式,形成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文化產業集團,并積極推動和深化文化傳媒企業上市融資。惟有做大做強了,才會反哺內容生產,反哺信息傳播,為打造文化強市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本文作者:張振中工作單位:合川區新聞信息中心

查看全文

我國新聞傳媒業發展論文

摘要:我國的新聞傳媒業取得了很大發展,但與西方傳媒強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傳媒業在堅持黨管輿論導向、社會效益第一和漸進式改革的原則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也面臨著改革模式、管理體制、運行機制、行業政策、發展戰略等方面的問題。中國的發展和強大,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新聞傳播體系。我們必須針對客觀形勢的變化和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制定出新聞傳媒業改革與發展的戰略規劃。

關鍵詞:新聞傳媒改革發展

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突出。”這是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世界發展新規律所做出的科學論斷。因此,中央把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作為文化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傳媒面臨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所必然帶來的傳媒全球化,也使新聞傳媒業必須面對國際傳媒的激烈競爭。如何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傳媒業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我國傳媒業的發展及國際比較

1、我國傳媒業的發展

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傳媒業取得了很大發展。2001年,全國報紙種數為2111種,總印數為938.9億印張,千人報紙擁有量為142份,分別是1978年的11.3倍、8.3倍和3.2倍,是1950年的5.5倍、144.4倍和26倍;圖書總數為154526種,圖書總印張數為406.1億印張,千人圖書擁有量為4944冊,分別是1978年的10.3倍、3倍和1.3倍,是1950年的12.7倍、68.8倍和10.1倍;雜志總數為8889種,總印張數為100.9億印張,千人雜志擁有量為162冊,分別是1978年的9.6倍、4.4倍和2.5倍,是1950年的30.1倍、126.1倍和8.1倍;電臺總數為301座,發射總功率為49615千瓦,分別是1978年的3.1和3.6倍,是1950年的6倍和138.5倍;電視臺總數為357座,千人電視機擁有量為300臺,分別是1978年的11.2和115.4倍。作為第四媒體的互聯網90年代初進入中國,1993年互聯網用戶數僅為2000人,1997年10月,用戶人數為62萬人,到2002年1月用戶人數達到3370萬人。

查看全文

新聞傳媒功能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治國安邦的重大戰略任務。新聞傳媒作為黨執政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聞傳媒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輿論工具,應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引領公眾輿論,努力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凝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強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新聞傳媒和諧社會輿論導向公眾輿論

新聞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具有其它載體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探討新聞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功能、使命與作用,不僅是全體新聞宣傳工作者的責任,同時也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必須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來認識傳媒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性,厘清它的功能、使命與作用。新聞傳媒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輿論工具

傳播學的誕生不僅僅是工業發展的結果,更主要的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從傳播學學科初創之始,它就以其深刻的學科理念影響著社會。美國著名政治家、傳播學奠基人哈羅德·拉斯韋爾早就指出傳播學的三種社會功能:“(1)監視環境,揭示那些會對社會及其組成部分的地位帶來影響的威脅和機遇;(2)使社會的組成部分在對環境做出反應時相互關聯;(3)傳播社會遺產。”他甚至樂觀地設想過:“在民主社會中,合理的選擇取決于教養,而教養又取決于傳播,尤其取決于領導者、專家和普通百姓之間能有相同的注意內容。”[1]“專家、領袖和普通人可對世界大多數人的趨勢有同樣的大體估計,也可對戰爭的可能性有同樣的總體看法。在整個社會,使普通人頭腦中關于現實世界重大關系的圖景,與專家、領袖頭腦中的圖景高度相等,將主要由大眾傳媒的控制者促成,這絕不是幻想。”[2]實際上,拉斯韋爾關于傳播學的三項社會功能中,有兩項是直接涉及生存環境構建問題的。在當下社會,人們已經無法離開媒介。另一位傳播學家麥奎爾,還形象地列出了一個“媒介地圖”,如圖1。(圖略)

這樣一張媒介圖,清晰表明了大眾傳媒作為一個中介,在社會、國家和媒介受眾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其學科特點,通過適當的價值目標、實現控制,以及給受眾提供信息文化服務方面的協調關系。比如,媒介與其它機構,媒介與公眾之間的聯系等。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媒介與社會的替論。另外,他還通過對以媒介的變化、自由、多樣性為內容的“離心性”和以秩序、控制、整合性、聚合性為內容的“向心性”等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益借鑒。另一位美國著名媒介批評家和新聞學者阿特休爾,在其《權力的媒介》中摒棄冷戰思維的“報刊的四種理論”,重新劃分成三種社會傳播模式,即市場經濟世界模式、馬克思主義世界模式、進步中世界模式。盡管這種分法的科學性還有待研究,但它通過對三種模式在新聞事業的目的、信念、新聞自由等方面內容進行比較分析證實:不管是哪個模式,也不管它是介于何種政治、經濟或社會制度,傳媒的性質和功能在一些根本問題上,有其明顯的一致性,且主要體現在目的、信念方面。阿特休爾深刻指出:“當今世界有時被人稱為核時代,有時被人稱為信息爆炸時代。這些術語的含義都是指同一件事,即:世界是一個科學技術使之改換面貌的世界,一個充滿前途和希望的世界;然而同時又是一個充滿危險的世界,對世界的生死存亡具有真正的威脅。爆炸式的突飛猛進、鋪天蓋地的情形既是知識的源泉,又是毀滅的種子。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秩序中,在新聞媒介從事工作的男男女女,包括新聞商人,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描繪世界面貌的正是那些人,而世界面貌構成人類抉擇行動的基礎。認識不到這個基本而又嚴酷的事實就無法理解新聞媒介在人類事務中的作用。”[3]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國已進入到信息社會。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人們消費的“信息系數”與“恩格爾系數”恰好呈負相關性,即生活水平越低,飲食支出越高,而生活水平越高,信息系數則越高(見圖2)。(圖略)

當今社會,新聞傳播無疑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新聞已經成了政治信息體系中的核心,甚至成為當下維持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工具之一。不管是國家元首,還是利益集團,抑或普通民眾,只要把其信息放在新聞文本里面,新聞就不再只是政治角色與其觀眾交流的平臺,它已經成了從國家上層的政治精英到普通老百姓,了解和監督自己的利益是如何被公開反映的主要渠道,成為他們了解政府和政治的運轉,人們的生活狀況以及誰在那里制造了新聞,或誰沒有制造新聞,新聞如何影響社會,如何影響政治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的交流平臺。特別是在大眾傳媒時代,政治家們都已經很習慣地走到公眾面前,利用大眾傳媒向廣大民眾傳遞他們的思想。信息已經越來越被控制在政治精英們的手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