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1 02:41: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協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協同主義訴訟構建

1協同主義訴訟構造的基本內容

1.1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對抗與協同

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之間的關系首先也是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雙方的對抗。“民事訴訟的目的是基于解決私人之間的糾紛,所以民事訴訟是以接受其審判權的對立的當事人存在為前提的。并把他們作為主體,讓他們去追求訴訟上的利益,這種當事人的對立關系構成訴訟的基本結構。協同主義訴訟構造下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雙方當事人在辯論過程中通過事實主張和證據的主張與提供,最大限度地提供關于糾紛事實的信息,當事人在訴訟中的辯論內容對法院具有約束力,處于中立和超然性地位的審判者可以據此作為判決的基礎。”即使在以對抗為基調的訴訟結構下,兩方當事人表現于程序中的相互作用也不僅僅是對立、爭斗,同時還有協力合作的成分或側面。協同主義訴訟模式下雙方當事人不是絕對的對立,民事訴訟也不是以“競技”理念構筑的決斗場,為了公正高效的解決糾紛,該模式要求當事人相互之間加強合作。如在提供案件信息方面的合作,當事人一方可以從另一方獲得與案件有關的爭議事實情況及其他信息,以促使糾紛得到盡快與合理的解決。

1.2當事人與法官之間的制約與協同

民事訴訟中當事人與法官之間是相互制約的。如當事人擁有在一定范圍內對自己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的處分權。當事人有權自由處置的范圍即是法官的審判權不得進人的空間,從而實現對法官審判行為的合理制約。法官則有權采取相應的手段制約當事人濫用其訴訟權利的行為。訴訟中的合意是當事人的訴訟行為與法院的訴訟行為相結合的產物,是“聯合訟行為”,這實際上反映了當事人與法院在訴訟中也同樣具有協同的一面。協同主義訴訟模式下加強了當事人與法官之間的協同。在訴訟的實體方面法官并非處于完全消極中立的地位,可以通過行使闡明權與當事人在事實的主張與證據的主張與提供上形成互動進行協作。在證據收集上由當事人主導證據的收集與提供的前提與基礎上,法官也可以發揮一些積極作用與當事人協同。當事人也同樣要為訴訟的順利進行做出自己的努力,與法院合作。如當事人負有真實義務,不得作虛假自認,遲延實施訴訟行為會產生失權的效力等;在維護訴訟秩序和對訴訟進程加以調控上法官與當事人也要協同。法官在訴訟中的指揮和管理作用很明顯地得到表現,而當事人有權決定訴訟的開始,訴訟的結束也可以由當事人決定,當事人還應遵守法庭秩序,服從法官的指揮和管理。當然當事人與法官的協同并非是沒有側重的協同。在實體方面是在當事人發揮主要作用基礎上的協同,程序方面則是在法官發揮主要作用基礎上的協同。

2協同主義訴訟構造在我國建立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協同主義訴訟構造模式

1協同主義訴訟構造的基本內容

1.1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對抗與協同

所以民事訴訟是以接受其審判權的對立的當事人存在為前提的并把他作為主體,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之間的關系首先也是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雙方的對抗。民事訴訟的目的基于解決私人之間的糾紛。讓他去追求訴訟上的利益,這種當事人的對立關系構成訴訟的基本結構。協同主義訴訟構造下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雙方當事人在爭辯過程中通過事實主張和證據的主張與提供,最大限度地提供關于糾紛事實的信息,當事人在訴訟中的爭辯內容對法院具有約束力,處于中立和超然性地位的審判者可以據此作為判決的基礎。即使在以對抗為基調的訴訟結構下,兩方當事人表示于程序中的相互作用也不僅僅是對立、爭斗,同時還有協力合作的成分或側面。協同主義訴訟模式下雙方當事人不是絕對的對立,民事訴訟也不是以“競技”理念構筑的決斗場,為了公正高效的解決糾紛,該模式要求當事人相互之間加強合作。如在提供案件信息方面的合作,當事人一方可以從另一方獲得與案件有關的爭議事實情況及其他信息,以促使糾紛得到盡快與合理的解決。

1.2當事人與法官之間的制約與協同

從而實現對法官審判行為的合理制約。法官則有權采取相應的手段制約當事人濫用其訴訟權利的行為。訴訟中的合意是當事人的訴訟行為與法院的訴訟行為相結合的產物,民事訴訟中當事人與法官之間是相互制約的如當事人擁有在一定范圍內對自己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的獎勵權。當事人有權自由處置的范圍即是法官的審判權不得進人的空間。聯合訟行為”這實際上反映了當事人與法院在訴訟中也同樣具有協同的一面。協同主義訴訟模式下加強了當事人與法官之間的協同。訴訟的實體方面法官并非處于完全消極中立的地位,可以通過行使說明權與當事人在事實的主張與證據的主張與提供上形成互動進行協作。證據收集上由當事人主導證據的收集與提供的前提與基礎上,法官也可以發揮一些積極作用與當事人協同。當事人也同樣要為訴訟的順利進行做出自己的努力,與法院合作。如當事人負有真實義務,不得作虛假自認,遲延實施訴訟行為會產生失權的效力等;維護訴訟秩序和對訴訟進程加以調控上法官與當事人也要協同。法官在訴訟中的指揮和管理作用很明顯地得到表示,而當事人有權決定訴訟的開始,訴訟的結束也可以由當事人決定,當事人還應遵守法庭秩序,服從法官的指揮和管理。當然當事人與法官的協同并非是沒有偏重的協同。實體方面是當事人發揮主要作用基礎上的協同,順序方面則是法官發揮主要作用基礎上的協同。

2協同主義訴訟構造在我國建立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E企業協同電子商務形式

1協同電子商務

在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要相應經過初始階段、功能階段、集成階段和協同階段,協同階段是電子商務的高級階段。協同電子商務(CollaborativeE-commence)被譽為下一代的電子商務系統,主要是基于B2B的模式發展而來的,其基本思想最早是由GartnerGroup在1999年提出的。它以Internet等為特征的新興技術為實現手段,通過集成的商務平臺為企業及其合作伙伴提供了商務活動集成、信息共享、協同工作等功能。它能夠實現信息協同、企業內部外部協同,將企業的上下游關系廠商和客戶集合起來,共同打造一條高效的價值鏈。

協同電子商務與電子商務的區別在于電子商務是傳統商務的電子化,其商務行為的內涵并沒有改變,如買、賣、拍賣競標、商業信息的交換等。而協同電子商務則從根本上改變了商務行為的本質,比如通過Internet技術所建立的網上市場,可以通過網絡交換豐富的信息和知識,如某個產品的制造技術,但其采用的方式則是以協作互動為基礎的商業流程。

協同電子商務的應用,將實際而有效地降低企業的開發成本。利用協同電子商務可使企業輕易透過互聯網,進行企業內外部及合作伙伴供應的信息管理機制,進而達成協同知識管理、協同設計、協同制造及信息整合共享的概念。協同電子商務的發展將會在整個供應鏈甚至在全球網絡供應鏈上全面拓展,并將造就高度靈活、快速反映的虛擬企業,亦將在全球范圍內對原材料的生產和開采、加工、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分銷、運輸、配送、零售、市場及服務等商務模型和商務運作帶來變革。

2協同電子商務的模式

商務模式(businessmodel)又稱經營模式,運作模式,業務模式。實際上不止如此,商務模式實際上不只限于商業方面,而且包括企業運作,可以說是商企模式。商企模式實際上是個大系統,應當包括概念模式,邏輯模式,物理模式,也應包括外模式和內模式,還應當包括層次上的戰略經營模式、管理運作模式、業務執行模式等。協同電子商務概念把企業的內外功能整合起來,它包括四方面的整合:商業模式,流程模式,應用模式,應用架構。

查看全文

供應鏈協同動因及途徑論文

摘要:供應鏈協同內在動因問題是理論界和企業界研究的熱點問題,生態學理論認為協同的主要動因有系統自組織、自然選擇和協同基因。供應鏈系統與生態學系統存在著相似性,分析生態位、k選擇以及演化博弈對供應鏈協同策略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生態學;供應鏈協同;系統自組織

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們逐漸意識到自然生態系統解決復雜性問題的能力和價值。由于供應鏈系統具有非線性和不確定性,這些特征與生態學理論研究對象的特征是相一致的,所以生態學理論對供應鏈協同的研究具有適用性。本文試圖從生態學理論的角度,探討了供應鏈協同的動因與策略。

一、供應鏈企業的協同動因

1.系統自組織。生態學理論強調系統元素的自組織性,生物進化的本質是生物為適應生存環境的變化而對自身生存狀態進行的自調節,進化的結果是生物本身結構復雜性的提高。生物進化總是導致新物種的出現和結構的復雜化——即有序性的增加。有學者認為,生物在進化過程中滿足一定條件時生物可以自發地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以適應周圍環境。這種適應既包括暫時性的適應反應,如條件反射;也包括永久性適應,即產生遺傳性變異。把這個生物進化自發性條件稱為自適應函數。生物界的生物自適應對社會領域問題的研究很有啟發意義。

目前,供應鏈已從分散式管理轉變到協同式管理,本文研究的是有自組織程度低到自組織程度高的演化過程。供應鏈系統從外界環境中吸取的任何東西,都可能產生序參量,都會引起漲落。正是由于有不斷的序參量產生,有不斷的“漲落”出現,供應鏈系統才得以不斷創新。

查看全文

協同治理實現雙贏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模型假設;模型概述;模型分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兼并與收購作為現代企業擴張與增長的一種方式、通過兼并、收購與公司重組來降低成本、控制風險、A和B代表兼并者與被兼并者兩個公司,公司之間具有協同競爭效應、協同效應是雙方同時行動的結果,單方無法產生協同效應、公司B是否采取合作策略將取決于P2(a,b)和F2的比較、雙方合作而產生的協同效應給公司B帶來的額外收益與公司B因背叛而獲得的額外收益的比較、靜態博弈模型不存在純策略的納什均衡、如果一方采取背叛策略,則雙方均采用背叛策略、雙方均采取合作策略或均采取背叛策略,但是因雙方合作帶來協同效應等,具體請詳見。

兼并與收購作為現代企業擴張與增長的一種方式,正在越來越廣泛的影響社會經濟生活,而且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環境變幻莫測,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選擇通過兼并、收購與公司重組來降低成本、控制風險,以更有效、更經濟的方式拓展國際、國內市場,取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但是兼并的成功與否往往成為各參與方關注的核心問題,本文即是要通過兼并者與被兼并者的博弈分析,來得出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模型假設

為簡化分析,筆者考慮兼并過程中兩局中人(兼并者與被兼并者)的情況。

假設:設A和B代表兼并者與被兼并者兩個公司,公司之間具有協同競爭效應,兩個公司之間的協同博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具有動態性和重復性的特點。A和B可選擇的策略為合作與非合作;A公司采取合作行為的概率為α,采取不合作行為的概率為1-α;B公司采取合作行為的概率為β,采取背叛行為的概率為1-β;A公司的投入水平為a,B公司的投入水平為b,顯然,公司的收益取決于兩個方面,其一是來自于投入的收益;其二是協同效應產生的效益。

查看全文

小議政府預算協同治理

摘要:當代政府預算管理,需要在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實現某種程度的整合。本文將公司治理的利益相關者理論納入政府預算治理中,通過政府預算利益相關者分析,構建了政府預算利益相關者協同治理框架,以提升政府預算資金配置效率。

關鍵詞:政府預算;利益相關者;協同治理

在現實的管理世界中,政府預算作為一個集體選擇問題,不論是政府預算的總體規模,還是預算資金的具體分配,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一種利益交換的傾向。循著這種利益交換的分析范式,政府預算組織體系中的各相關利益主體,作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人”,都將在相對理想的前提下,展開彼此間復雜的博弈過程。為此,我們將利益相關者理論納入到政府預算治理中,以提高政府預算資金配置效率。

一政府預算的利益相關者

從公共產品的實體形態出發,往往以政府部門作為公共產品的供給方,而以居民和企業為代表的私人經濟部門作為公共產品的需求方[1]。從政府預算資金運動的角度出發,將政府預算部門作為預算資金的供給方,而將運用資金的各利益集團作為資金需求方。由此,政府預算管理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基本組織結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預算資金使用者分析——從資金需求方的考察。

查看全文

協同運輸管理綜述論文

摘要:為解決目前企業供應鏈中產品運輸的及時性和運輸效率、成本之間的矛盾,本文提出采用一種新型的運輸管理模式——協同運輸管理,并闡述了其由來和定義、實施過程、實施的成功因素和障礙、實施效果等。最后,介紹了北美最大汽車零售商AutoZone的CTN成功實施。

關鍵詞:協同,運輸,實施

目前,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及客戶個性化需求的增長,供應鏈中的合作伙伴必須聯合起來一起降低供應鏈總成本以及提供增值服務,同時滿足不同細分客戶群體的特定要求,努力獲得市場競爭優勢。為了滿足客戶需求的變化,必須制造出不同的產品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并在規定時間內及時送到客戶手中,這使得供應鏈的運營管理過程變得更加復雜。而供應鏈運營的瓶頸之一就是如何能夠及時把定制的產品送到客戶手中。由于目前的生產企業已逐漸從大規模生產方式向小批量甚至單件的定制生產方式轉變,并且隨市場需求的波動使企業對原材料的需求和生產的產品數量也發生波動,從而影響運輸市場發生變化。需求市場的變化和企業小批量多批次的運輸要求,導致供應鏈的合作各方無論是發貨人(即供應商)還是接受人,對承運商(或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要求越來越高。因為訂單交貨期的不確定性主要源于運輸時間的不確定性,供應鏈合作各方要求承運人能夠按照JIT模式運作。而對于運輸公司來說,由于運輸市場的激烈競爭以及運輸成本的提高,需要承運人或是進行有效運作或是關門停業。其一,如果其能力限制導致運輸時間的延遲,就會破壞供應鏈運作效率,其二,如果其增加運輸服務質量而導致運輸空載率增大,反過來會使運輸成本大大增加。

實際上,供應鏈管理的本質就是協調,解決供應鏈中的問題和矛盾,更好地優化供應鏈運作,而協同使得整個供應鏈能夠實現高效的顧客反應。因此,供應鏈中運輸的矛盾可以采用一種新型運輸管理模式——協同運輸管理來解決。協同運輸管理能夠將運輸整合到供應鏈各成員的運營計劃當中,不但使運輸商減少無效運輸,而且能夠預見性地管理運輸需求,滿足訂貨響應時間,從而使產品及時運送到客戶手中。

一、協同運輸管理的由來和含義

協同運輸管理(CollaborativeTransportationManagement,CTM)最初由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于2000年開始采用,它要求與供應鏈中的成員寶潔、貨運巨頭亨特三方實現更透明的信息交換,通過信息共享和供應鏈協作,制定計劃、預測、運輸、庫存等商品服務全過程。三方達成合作關系以后,沃爾瑪大大減少了貨物處理過程的步驟,而亨特減小了16%的裝卸貨等待時間,空載率下降了3%,寶潔也實現了庫存的下降。

查看全文

企業信息協同管理系統思考

摘要:近年來,各個企業信息化系統建設的腳步越來越快。信息化系統帶來了企業內部效率的提高,改變了過去企業內部溝通成本高,效率慢的缺陷。目前以企業信息協同管理系統為手段,企業已經將信息技術融合為自身的發展戰略,借助信息系統帶來的助力,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本文將對信息協同管理系統在企業中的建設進行研究,為提高企業信息水水平、促進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高提供借鑒。

關鍵詞:企業信息;協同管理;系統建設

一、信息協同管理系統發展背景

自計算機技術發明以來已經深刻的改變了人類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深刻的改變著傳統公司的組織模式、經營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最早計算機是作為單機PC被應用到企業中的。員工通過使用計算機處理日常的事務,相比于傳統的手工處理、紙質化處理極大的提高了員工個人的辦公效率。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出現網絡后,首先是在公司內部普及了局域網。隨著局域網的搭建,員工之間可以共享文件及相關數據。這大為提高了企業的內部辦公效率,帶來了第一次企業信息的發展熱潮。隨著共享信息的發展,企業信息化逐漸往協同辦公、知識管理等方向發展。通過跨部門協同辦公,有效的降低了企業的管理成本,極大的提高了部門之間的合作度,打破了過去企業常見的部門信息屏障。隨著企業內部信息集成的發展,出現了企業辦公門戶。對各個組織的系統進行統一的集成和管理,對公司的公共資源,如辦公室、用車進行統一管理,對各項流程制定自動化系統,及時通知處理人,對于企業數據也集中管理集中展示,為管理層的經營決策提供了有效的支撐。通過建設信息協同管理系統能夠有效的打破組織的障礙。以公司銷售為例,銷售人員之間面對市場進行產品和服務的銷售,是接觸市場的第一線人員。有競爭力的銷售背后往往都是具有強大支撐體系、高效決策體系的輔助。而這些支撐體系往往是借助強大的信息協同管理系統來發揮威力的。比如銷售人員拿回訂單后,需要審核合同。對于沒有信息系統支撐的公司而言,可能通過人工審批需要花費數個星期的時間來批復合同。而采用信息協同管理系統的企業,可能一天之內就能審批完成。這樣高效的處理速度可以有效的節約企業的管理成本,也能提高客戶的滿意度。通過使用信息協同管理系統,能夠梳理組織結構,由于協同辦公需要進行流程設計,每個流程環節都有明確的責任主體,通過梳理權責,可能對每個部門的責任進行界定,減少部門扯皮的事情。

二、企業信息協同管理系統建設目標

一般建設企業信息系統管理系統需要達到以下目標:(1)實現各部門自動化審批流程。在信息協同管理系統中需要盡可能的覆蓋當前公司內部常用的審批流程,對流程建立自動化模板,提供在線審批、手機APP審批等功能。(2)建立流程審批自動化處理引擎。通過使用協同辦公引擎,提高審批效率,并且對審批時間、過程進行留痕。收集審批數據,形成統一報表,為流程優化提供數據支撐。(3)搭建高效辦公與溝通平臺。統一搭建全公司的郵件、即時消息、協同平臺、通知平臺、知識共享、組織結構、通訊錄等功能。能夠讓員工能夠及時溝通信息,方便員工在外工作時能夠快速的訪問公司資源。(4)搭建企業統一門戶平臺。搭建基于web、手機app的企業信息統一門戶。方便各部門相關文件、通知、以及公告。集成其他業務系統,提供統一的業務系統入口。方便員工提交審批流程,處理跟自身有關的流程。(5)通過企業信息協同管理系統打造學習型組織。通過知識管理、內容共享、在線課程等功能激發員工的學習欲望,促進員工深入專業,學習新的知識,分享自身專業,促進公司學習型組織的轉型。(6)通過企業信息協同管理系統提高公司組織管理的能力。在通過企業信息協同管理系統中間設置時間安排、計劃、周總結、月總結、年度總結等功能,方便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

查看全文

大數據時代協同審計模式探析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人們生活與社會發展等帶來了很多影響。面對這樣的時代環境,各行各業的發展要求也產生了很多變化,為了可以更好地在這個時展下去,我國的審計工作需要改變以往的工作思維,創新工作方法,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協同審計模式,提高審計工作水平,以求在大數據時代中平穩、健康的發展下去。協同審計模式,是大數據時代的重要產物,對于審計工作發揮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深入地挖掘審計線索。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信息內容,集中處理數據,在數據中找到其中的聯系,通過它們的邏輯性,為該項工作找到重要的線索。其次,可以集約使用資源。在這種審計模式下,不僅能夠對數據信息進行整合,還能優化配置相關的工作人員,解決以往因為時間和空間限制而存在的問題,實現資源共享目標,提高綜合利用水平,為我國的審計工作信息化發展提供重要保障。最后,可以在審計工作的整個過程中,融入大數據技術。具體來看,在設計審計方案和審計工作之前以及整個工作中,能夠全程應用大數據技術,創新模式,讓審計發揮真正的功效,進而提升整體的審計質量。

1大數據時代下審計工作面臨的主要困境

1.1審計工作的信息水平不夠,統籌協調性不足。從目前來看,雖然我國的審計工作慢慢地實現了向計算機審計的工作目標,擴大了審計覆蓋面,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一方面,很多基層審計部門對于信息化審計認識并不深刻,其中的內容不夠了解,如何建立協同審計模式也不知道,具體的實施方案更是沒有過多接觸。與此同時,一些部門應用軟件時缺乏技術手段,導致其價值無法得到發揮,沒有為審計工作提供真正的功效。另一方面,在設計信息化的審計系統時,還會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導致很多時候出現了重復開發或是遺漏建立的問題。部分軟件自身沒有可移植功能,影響了其使用周期。所以,基層審計部門的問題影響了我國整體審計工作水平,信息化建設進程存在困難,沒有系統性,應用效果不理想,從而阻礙了審計工作的信息化發展之路。1.2信息數據管理工作缺乏充分的嚴謹性和合理性。在構建協同審計模式的過程中,應用信息化技術存在問題,信息數據的管理水平較低。在這一過程中,對于業務的數據和經濟數據等內容,缺乏有效的管理,松散的管理方法影響了整體水平。同時,管理模式缺乏統一性,沒有合理規劃發展內容,數據格式自身有一定的地區特點,還有存儲方式等。在現在的平臺模式之中,雖然共享了數據信息,可是具體的管理工作不嚴謹,影響了審計信息的搜索和收集。由此可見,缺乏嚴謹性的信息管理模式,阻礙了協同審計工作的進程,也影響了整體審計信息化建設水平。1.3審計人員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夠,人力資源分布不平衡。雖然我國在信息化審計工作上已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相關技術人才方面還是存在弊端。從目前來看,很多業務審計人員對于信息化工具的掌握程度遠遠不夠,沒有認識到協同審計模式的重要性,對于信息化建設工作缺乏了解。并且,其中的數據分析人員對于業務活動不夠了解,審計人員不具備大數據等信息應用技術,導致技術與業務脫節,沒有真正地實現協同審計目標,對于數據的分析和整理能力還需提升。與此同時,審計人力資源并不均衡,會使業務活動面臨很多風險。事實上,在大數據時代下,我國需要更多的復合型人才,才能避免這種業務和技術相脫節的問題。此外,培訓工作不到位,培訓內容不具備系統性,缺乏針對性指導,從而影響了協同審計模式的建立與應用。

2大數據時代下協同審計模式的建立和應用措施

2.1提高大數據審計能力,加強審計信息化建設工作。首先,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審計管理,方便審計工作的集中化發展,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同時,還要應用相關的數字化模式,可以使AO系統進行管理工作,使審計工作的各項環節得到技術手段支撐,進而對我國的審計工作進行統一的管理,促進協同審計工作的有效進行。其次,建立數字化審計模式,推動協同審計工作加快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采取電子數據審計方式,提高財政活動信息的真實性,保證活動內容的合法性,使審計工作在大數據環境下也能順利進行,發揮其真正的功效。例如,可以利用AO系統建立一個數字化平臺,使這項工作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再次,提高審計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我國需要在大數據時代下,提高審計工作的信息化質量,建立一個信息化模式。在這個模式中,信息系統要具有安全性,實現功能的有效性,保證信息的可靠性,減少工作風險。最后,我國協同審計模式還處在探索階段,相關的工作內容缺少有效指導。所以,面對這些問題,為了有效提高協同審計的工作質量,需要加大探索力度,在不斷的工作中反復總結經驗,歸納工作方法,規劃其具體的流程,保證該項模式可以順利進行。與此同時,關于相關的制度,還要在工作中加以建立與完善,明確該模式的標準,并為其有效應用提供制定保證。此外,協同審計模式的建立與應用,還要有完善的長期有效運作機制,使該項模式在運用過程中可以有規范的建設方法,為審計工作發揮重要作用。2.2建立協同審計模式,規劃具體的工作流程。一方面,在大數據時代下,需要建立協同審計模式,確定其中的內容。首先,在組織架構上進行協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建立一個上下聯動的審計組織架構,使資源可以實現共享目標,有序的配合內部的元素,認清組織的層級。其次,要協同審計的資源。具體來看,需要建立一個全國審計數據平臺,統一收集方式,促進信息共享,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與此同時,還要根據各個基層審計單位的工作情況,了解他們的需求,以此來優化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最后,還要協同技術手段。實施該模式時,審計技術是重要因素,有利于提升審計效率,提高其質量。所以在培養工作人員的時候,要加強審計技術的交流,共享技術手段,全面提升工作水平。例如,建立一個“1+N”的上下聯動機制,規劃工作流程。在這個模式中,“1”是指一個審計數據的平臺,一個信息信息的中心,由我國審計署統一建立的。這里不單是指一個信息庫,還是一個審計資源庫,并且,逐漸形成審計人員庫和審計技術庫等,促進協同審計模式的建立和應用。而其的“N”,則是指各基層審計單位。在實施這個模式的過程中,各個基層審計單位都要以這個信息平臺為中心,利用相關的資源,其中包含了工作人員和技術手段以及數據信息,實施上下聯動的工作模式,使信息實現共享目標。另一方面,還要合理規劃工作流程。首先,要總體分析這項工作,建立分析小組,對數據信息進行集中處理,初步分析情況。其次,對于分析的結果要進行反復的核實,積極反饋信息,深入挖掘線索,保證信息內容的精準性。再次,還要逐步核實各個基層單位所反映的情況,對于疑點問題要細致考察。最后,根據核實的內容,不斷完善工作方案,促進協同審計的有效進行。2.3提高審計人員需要的工作素養,培養復合型審計人才。在大數據環境下,進行協同審計的過程中,需要提高審計人員的工作素養,加大培養力度,擁有更多復合型人才。首先,審計人員應該提高自身的數據分析能力。在大數據時代下,審計人員應該擁有高水平的數據分析能力,在面對很多種復雜的數據時,可以將其進行整合,采取各種技術手段來進行系統的分析。同時還要找出不同數據和不同行業的關聯性,加強對政府財政預算數據等內容的整理與分析,保證遇到疑點問題能夠深入核查。其次,還要加強思維創新能力。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審計人員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擁有更多工作經驗。與此同時,還要在這些基礎上進行創新,樹立創新工作意識,改變傳統的思維觀念,打破經驗工作法,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從無數個信息中找到有用內容,建立一個數據分析方式,及時找到問題所在,快速得出工作結論,促進協同審計模式的建立與應用。再次,還要有綜合判斷能力。在大數據環境中,為了應對海量的數據,審計人員需要有精準的判斷能力,可以有效分析出數據的各種情況,準確地認定接下來的發展趨勢。將數據分析和職業判斷結合起來,并在這些內容中找到規律,分析出其中的聯系,進而了解經濟活動的過程,掌握業務情況。尤其是在數據的流向中,可以判斷出資金的方向,能夠及時在業務中查找錯誤,避免經濟損失,科學地預測出未來走向。最后,應該具備跨專業運用能力。從目前來看,在大數據環境下,審計人員如果只是具備單一的專業能力,則很難滿足這項工作的發展需要了,不僅自身的工作水平出現問題,還會影響審計工作的質量。所以,在采取協同審計模式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該擁有復合型知識結構,可以運用跨專業知識,應對各種工作情況。隨著審計工作日趨復雜,數據信息越來越龐大,在這樣的形勢下,審計人員自身除了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外,還要具備計算機應用能力,善于利用大數據的信息技術,并不斷提升這些方面的能力,靈活運用各種方法,進一步完善協同審計模式,促進審計工作在大數據時代下的有效進行。此外,還要開展針對性的培訓工作,對于相關工作人員展開一系列的培訓活動,提升他們的數據應用能力。

3結語

查看全文

政務數據協同治理的分析

摘要: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了數據的聚集積累,尤其是政務數據作為國家戰略性資源對我們的社會生產生活產生著深刻影響,但在政務數據治理過程中也存在著開放共享水平不高等難題。加強政務數據治理需要在分析政務數據治理的結構和現實困境的基礎上,以協同治理理論為指導,形成各治理主體之間的主體協同、客體協同、目標協同等協同邏輯,進而提出包括統籌協調機制、管理建設機制、開發創新機制和權責明晰機制等適合當前政務數據治理的有效運行機制,以此形成高效的政務數據治理的建設保障。

關鍵詞:協同治理;政務數據;運行機制近年來,信息

技術與實體經濟日漸交融,引發了人類社會數據規模的爆炸式增長,數據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對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甚至于國家治理能力產生了深刻影響。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國對于政府數據治理提出了新的戰略要求。2015年9月5日,國務院印發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指出,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亟須推動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政府治理能力[1]。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強調,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和國家大數據戰略,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2]。但目前我國政務數據開放共享水平不高、開發利用動力不足等難題未得到解決,各地方政府數據歸集共享覆蓋率低、數據質量參差不齊以及數據安全和隱私得不到保障等問題仍舊突出,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家治理效能水平的提升。因此,正確認識我國現有數據治理的現狀,而后形成有效的運行機制,對推進數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數字時代的到來,數據資源成為了一種國家資產,甚至是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其中,政務數據資源對我國行政效能和服務型政府建設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政務數據治理成為了國內外學界的熱議話題。“數據治理”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學者H.Watson提出,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數據倉庫治理如何在企業管理中發揮作用及其實踐。早期,數據治理被大量應用于企業管理領域,隨后才被引入到政府相關部門。目前,國內學者圍繞政務數據治理進行了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層面的探索。在理論層面,國內主要研究政務數據治理概念、政策及分析框架。從治理概念來看,吳信東等人認為數據治理過程是對管理活動的評估、指導和監督,提出了“HAO治理”模型,將數據治理分為數據接入模塊、治理模塊、服務模塊[3]。黃璜從三個層面界定了政府大數據治理,一是政府在行政管理中產生或使用的數據治理,二是政府與社會公共事務相關的數據資源的治理,三是政府在數據產業和社會數據化進程中的治理,這三個方面構成了政府數據治理的范疇[4]。也有學者認為政務數據是政府在履職過程中產生或獲得的海量數據集、數據流、融合數據和鏈接數據[5]。從政務數據治理政策來看,蒲攀等構建了大數據時代我國開放數據政策模型[6]。張會平等采用Citespace5.0在分析政策文本基礎上提出了政務大數據治理的推進邏輯并給出了未來進路的建議[7]。從政務數據的框架來看,鄭大慶等學者將大數據治理要素分為目標要素、促成要素、核心要素和支持要素,并在明晰各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基礎上構建大數據治理框架[8]。安小米從中觀的多元主體、微觀的多層次流程共通、宏觀的多維度要素聯動三個層面進行了政府大數據治理體系框架的構建[9]。程慧平等從生命周期、安全保障要素和政策客體三個維度構建了政務數據安全共享政策的三維分析框架[10]。在實踐層面,美國、澳大利亞和英國等都將數據資源上升到國家層面,制定了數據應用和開放戰略等。眾多學者從國外數據治理實踐方面進行研究,譚必勇等學者從組織設計、體制支持、審計監控和服務保障四個維度分析了加拿大聯邦政府的政府數據治理框架及其特點,可為我國體系建設提供參考借鑒[11]。有學者們采用政策內容分析法,對美國、英國及澳大利亞的大數據治理專項政策進行了數據提取與理論分析[12]。王翔等人通過對地方政府數據治理的案例研究,從法規政策層、管理層、數據層和利用層等方面探究了我國政府數據治理的路徑[13]。

二、政務數據治理的困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