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0 22:28: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細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細胞研究論文
骨缺損(尤其是大型骨缺損)的治療,由局部傷情復雜和缺乏理想的修復材料,一直是困擾臨床醫生和基礎醫學工作者的一大難題,而尋找一種盡可能達到或接近自體骨移植效果的理想的骨替代材料更是無數學者熱切探索、孜孜以求的目標。近年來日趨活躍的骨組織工程(bonetissueengineering)技術為這一課題的研究帶來了新的亮點和希望。目前動物實驗已能從骨膜、骨髓等定向性骨祖細胞(determinedosteogenicprecursorcells,DOPC)密集處分離培養出成骨細胞,經體外擴增并與載體結合,回植體內骨缺損處取得骨缺損修復的成功[1]。與此同時,基于對患者易接受性、可操作性和更簡單易行性等方面的考慮,研究者又開始把目光投向誘導性骨祖細胞(inducibleosteogenicprecursorcells,IOPC)。其中,在體內分布廣泛、數量巨大、部位表淺、取材方便、培養傳代易行、分裂增殖迅速的成纖維細胞首先成為了研究的焦點。由于目前許多相關研究尚處于實驗階段,為此,本文著重就成纖維細胞的生物學特性及其成骨作用等作一綜述。
1成纖維細胞的來源及其生物學特性
成纖維細胞(fibroblast)是結締組織中最常見的細胞,由胚胎時期的間充質細胞(mesenchymalcell)分化而來。在結締組織中,成纖維細胞還以其成熟狀態—纖維細胞(fibrocyte)的形式存在,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變。
不同類型的結締組織含成纖維細胞的數量不同。通常,疏松結締組織中成纖維細胞的數量比同樣體積的致密結締組織中所含成纖維細胞的數量要少,故分離培養成纖維細胞多以真皮等致密結締組織為取材部位[2,3]。
成纖維細胞形態多樣,常見的有梭形、大多角形和扁平星形等,其形態尚可依細胞的功能變化及其附著處的物理性狀不同而發生改變。成纖維細胞胞體較大,胞質弱嗜堿性,胞核較大呈橢圓形,染色質疏松著色淺,核仁明顯。電鏡下,其胞質可見豐富的粗面內質網、游離核糖體和發達的高爾基復合體,表明它具有合成和分泌蛋白質的功能。成纖維細胞尚可合成和分泌膠原纖維、彈性纖維、網狀纖維及有機基質。它合成的前膠原蛋白分子經內切酶作用,聚合和重排,可形成與成骨細胞合成分泌的膠原原纖維一樣具有64nm(640?)周期橫紋的膠原原纖維,膠原原纖維經互相粘合形成膠原纖維。經檢測,這兩種細胞合成分泌的膠原纖維均是Ⅰ型膠原纖維,在形態和生化結構上完全相同[4,5]。
處于成熟期或稱靜止狀態的成纖維細胞,胞體變小,呈長梭形,粗面內質網和高爾基復合體均不發達,被稱為纖維細胞。在外傷等因素刺激下,部分纖維細胞可重新轉變為幼稚的成纖維細胞,其功能活動也得以恢復,參與組織損傷后的修復。另外,在結締組織中,仍保留著少量具有分化潛能的間充質細胞,它們在創傷修復等情況下可增殖分化為成纖維細胞。
內皮祖細胞分析論文
[關鍵詞]內皮祖細胞;高血壓;再內皮化
內皮祖細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EPCs是一種起源于骨髓的原始細胞,類似于胚胎期的成血管細胞(angioblast)。在生理或病理因素作用下,骨髓中的EPCs進入外周血循環,并且在一定條件下可定向分化為成熟的內皮細胞。新近,有研究證實循環內皮祖細胞的數量和功能與心血管危險因素及動脈粥樣硬化(artherosclerosis,AS)高度相關[1],并且可以作為危險分層的標志。高血壓病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作者就高血壓病與EPCs關系作一綜述。
1EPCs與血管內皮
血管內皮細胞(vascularendothelialcell,VEC)是一層連續覆蓋整個血管腔表面的扁平細胞,內襯于血管內壁上,為血流提供光滑的表面,維持血液的正常流動。VEC起屏障作用,還具有重要的內分泌功能,參與血管損傷后的修復和免疫反應,是體內最大的內分泌和旁分泌器官。血管內皮的完整對維持血管內皮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證實,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與多種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
EPCs可以表達早期造血干細胞的標志CD34、CD133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VEGFR-2,即KDR)3種細胞表面標志物。EPCs分化的細胞可以顯示經典的內皮細胞的形態和特征,例如表達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血管內皮鈣黏蛋白、能夠攝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EPCs由CD34+/KDR+細胞分化為CD34low/KDR+/CD14+細胞,直至成為具有更多成熟內皮表型的細胞。動物模型和人體試驗都表明EPCs可以促進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已損傷內皮的再內皮化,在內皮的維持與修復中發揮重要作用。
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干細胞因子(SC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血管生長素-1(Ang-1)等細胞因子的釋放可促進EPCs動員入循環血。VEGF是最有效的促進EPCs動員的細胞因子之一。小鼠經腹腔注射可溶性VEGF10μg,每天1次,連續1周,與對照組相比,外周血液中EPCs在治療第1天增加了254%,在治療第4天達峰值,EPC增加了375%,到治療第14天仍增加了214%[2]。在人體中,血管損傷和心肌梗死所致的組織缺血引起循環中VEGF增高,同樣與外周血EPCs數量增加有關。VEGF等動員因子誘導的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活化促進膜結合Kit配體向可溶性配體轉化,隨后干細胞和祖細胞移動到骨髓微環境的血管區,進而細胞由靜止到增殖、分化進而釋放入外周血。
細胞凋亡研究論文
【關鍵詞】細胞凋亡
1900年,Regand首次認識到精子發生過程中存在著生殖細胞的退化。對大鼠等嚙齒目動物的研究表明,生精過程中實際產生的精子數量比理論預測減少25%~75%[1]。20世紀70年代,Kerr等提出細胞凋亡(apoptosis)的概念,包括程序化細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和非程序化細胞死亡(nonprogrammedcelldeath,NPCD),提示細胞凋亡在男性生殖中具有重要影響[2]。現已證實,睪丸生殖細胞退化是通過細胞凋亡實現的。在精子發生各個階段,都存在自發性的生精細胞凋亡。但不同時期凋亡細胞數目有很大差異,原位檢測表明,在精子發生過程中主要是精原細胞和精母細胞發生凋亡,而精子細胞凋亡很少發生。精原細胞特別是A精原細胞凋亡是導致精子數少的主要原因,其凋亡均發生在有絲分裂期間。精母細胞凋亡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的細線前期、偶線期,特別是粗線期。睪丸就是通過精原細胞不斷增殖,同時過量的受到損傷的生精細胞不斷凋亡,來控制精子細胞數目,維持精子發生的動態平衡。本文就睪丸生殖細胞凋亡的生理意義、機制和影響因素作一綜述。
1生精細胞凋亡及其生理意義
生精過程是指精原細胞經過多次有絲分裂,最后發育成精子,其中存在精細復雜的調節機制。生精細胞凋亡主要發生在三個階段:首先是在A型精原細胞的有絲分裂;其次是精母細胞的減數分裂;最后是精子發生的過程[3]。生精細胞的凋亡還與生精上皮處于生精周期階段有關,不同發育階段的生精細胞對相同刺激因素反應性不同,由此推測生精細胞凋亡有多種調節機制。現研究較多的是在激素和睪丸局部加熱誘導下,生精細胞凋亡的調控機制,著也是目前較有希望的男性節育調節手段[4]。生精細胞凋亡具有重要生理意義,參與維持精子發生過程的動態平衡,維持支持細胞與生精細胞的最佳比例,清除基因異常生殖細胞,調節生精過程中精子數量和質量,是機體保持生殖遺傳穩定的重要防御機制。在病理狀態下,細胞凋亡則導致少精或無精子癥發生[5,6]。
2生精細胞凋亡機制
2.1Bcl-2蛋白家族它包括促凋亡的蛋白(Bax、BAD、Bak、Bik、Bok、Diov、Hrk、BID和抑制凋亡的蛋白(Bcl-2、Bcl-xlr、Mcl-1、Bcl-w、Bfl-1/A1)。他們分別控制著細胞死亡通路的各個階段。Furuchi和Rodriguez發現[7,8],過分表達Bcl-2的轉基因大鼠,會出現精原細胞增生,并且生精細胞凋亡的機會也減少。Bax缺失的大鼠會導致減數分裂前期生精細胞不正常積累,從而造成生精過程紊亂,以致沒有生育能力。另外一些Bcl-w缺失的大鼠也沒有生育能力[9]。這些資料都證實了Bcl-2蛋白家族的選擇性表達對生精過程異常重要。
牙髓細胞研究發展
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復制能力和一定分化潛能的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種具有不同功能的細胞。根據干細胞所處的發育階段及其功能學特性,可將其進一步分為胚胎干細胞和成體干細胞。因此,干細胞在組織工程、再生醫學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目前,牙齒缺損等牙源性疾病在中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牙髓干細胞(dentalpulpstemcell,DPSC)是牙髓組織中的一類成體干細胞,具有一定的分化潛能和增殖能力,在牙齒再生、牙髓修復方面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特別是隨著相關組織工程技術的發展,DPSC具備了成為一種新型種子細胞的潛能〔1〕。
1DPSC的定義和基本生物學性質
成牙本質細胞是一種終末細胞,不具備進一步分化的能力,因此,一般認為成牙本質細胞在遭受損傷后,牙髓內的某些具有分化功能的前體細胞可進一步分化為成牙本質細胞,并分泌相關細胞基質,修復受損組織,這種前體細胞即為DPSC。DPSC具有較強的增殖能力和較高的分化潛能,正是這兩種生物學性質,決定了DPSC在牙源組織修復和骨性修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Gronthos等〔3〕在2000年首次正式提出了DPSC的概念,把牙髓內可以快速增殖并且具有一定克隆形成能力的牙髓細胞命名為DPSC,研究人員應用酶消化法對成人第三磨牙的牙髓細胞進行培養,并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這兩種細胞具有極為相似的免疫學特性,并且,該研究進一步證實DP-SC經體外誘導后,可形成高密度的鈣化小結,將DPSC與羥基磷灰石/磷酸三鈣(HA/TCP)支架復合后移植到小鼠背側皮下,經過一段時間后,能觀察到類似于牙本質-牙髓復合體樣的結構。
2DPSC的多向分化潛能
作為一種成體干細胞,DPSC具備多向分化的潛能,這種潛能不僅僅局限在骨性分化方面,研究人員在成脂分化、神經分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再生醫學研究領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2.1DPSC的骨性分化DPSC的骨性分化是關于DPSC定向分化研究較早的一項內容,近些年來,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Mori等〔4〕采用成骨分化培養基進行對DPSC的骨性誘導分化,結果發現,某些典型成骨細胞基因,如:堿性磷酸酶、I型膠原、骨橋蛋白等均大量表達;應用微陣列及RT-PCR技術進一步研究發現,在成骨分化過程中,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5基因(IGFBP-5)、JunB原癌基因(JUNB)和核受體相關基因(NURR1)均發生表達上調現象,這一機制在成骨分化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D''''Alimonte等〔5〕在人源DPSC正常成骨誘導過程中,加入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結果顯示:這種方法可以刺激DPSC的增殖分裂的速度加快,而且促進了成骨分化的進程。
大鼠肝卵圓細胞細胞間黏附分子論文
【摘要目的摘要:探索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在肝卵圓細胞(HOCs)中的表達,及核因子(NFκB)對其表達的調控功能.方法摘要:0.6g/kg3′甲基4二甲基胺偶氮苯(3′methyldimethylaminoazobenzene,DAB)飼喂Wistar大鼠4wk,制作肝損傷模型.利用Percoll密度梯度離心法分離HOCs,免疫細胞化學檢測HOCs對ICAM1的表達;體外培養HOCs并分別用NFκB激動劑TNFα和NFκB抑制劑TGFβ1干預,RTPCR對ICAM1mRNA進行半定量分析,比較在TNFα和TGFβ1的調控下ICAM1mRNA表達的變化.結果摘要:HOCsICAM1免疫細胞化學檢測明顯陽性.和對照組比較,體外培養HOCs時TNFα促進HOCs的增殖(P%26lt;0.01),TGFβ1對HOCs的增殖能力無明顯影響;RTPCR半定量分析,和對照組比較,TNFα組ICAM1mRNA相對灰度值增高(P%26lt;0.01),而TGFβ1組ICAM1mRNA相對灰度值降低(P%26lt;0.01).結論摘要:在肝損傷組織中HOCs表達ICAM1,TNFα和TGFβ1分別通過對NFκB活性的促進和抑制來調控ICAM1的表達.
【細胞間黏附分子1;肝卵圓細胞;核因子κB
0引言
近年來,肝卵圓細胞(hepaticstemcells,HOCs)的探究受到重視[1].在大鼠肝損傷和肝癌模型的肝組織中存在HOCs大量增生[2],但哪種細胞表達ICAM1還不完全清楚.骨髓造血干細胞(hemopoieticstemcells,HSCs)表面存在一組以ICAM1為主的黏附分子,能介導HSCs和骨髓基質的黏附,從而使HSCs產生一種定向遷移的功能[3].探究表明,HOCs可以來自于HSCs.既然HOCs可以來自于HSCs,且HSCs表達ICAM1,那么HOCs也應象HSCs一樣能表達ICAM1.為此,我們探究HOCs表達ICAM1的證據及其調控.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骨髓干細胞修復研究論文
【摘要】探尋體外誘導骨髓基質干細胞成軟骨細胞的最佳細胞因子,尋求體內修復家兔軟骨缺損的最為有效方案。[方法]rhFGF1、rhTGF-β1、rhIGF-I單獨或聯合應用對骨髓基質干細胞進行體外誘導培養,應用常規染色、MTT、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的方法篩選誘導骨髓基質干細胞成軟骨細胞的最佳細胞因子,并將其與骨髓基質干細胞復合于纖維蛋白凝膠制成凝膠復合物,直接種植到兔膝關節實驗性關節軟骨缺損處,并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軟骨修復效果。[結果]常規形態學觀察,rhTGF-β1和rhIGF-I聯合應用誘導的細胞在形態上類似于軟骨細胞,免疫組化染色提示誘導細胞具有軟骨細胞表型。凝膠復合物直接種植在體內能誘導骨髓基質干細胞向軟骨細胞分化,修復缺損的軟骨,缺少細胞因子的對照組軟骨缺損修復效果差。[結論]rhTGF-β1和rhIGF-I聯合應用可作為誘導骨髓基質干細胞向軟骨細胞分化的最佳組合,骨髓基質干細胞凝膠復合物能修復軟骨缺損。
【關鍵詞】細胞因子骨髓基質干細胞軟骨細胞軟骨缺損
Abstract:[Objective]Toretrievalabestcellfactorwhichcaninduce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intochondrocyteinvitroandtoexploreaneffectiveplantorepairrabbit''''schondrocytedefect.[Method]IsolatedbMSCswereculturedinvitro.rhFibroblastGrowthFactor1(rhFGF-1)、rh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rhTGF-β1)、rhInsulinlikeGrowthFactor-Ⅰ(rhTGF-Ⅰ)wereutilizated.TheproliferationofcellswasdetectedbyMTTassay,andthemacroscopichistology,HEstainingandimmunohistochemicalexaminationswereperformedtoseekthebestcellfactor.Invivo,toinvestigatetherepairofthearticularcartilage,bMSCscombinedwithfibringlueandrhTGF-β1、rhIGF-Iwascomparedwithcontrolgroup.[Result]ThecellsinducedbyrhTGF-β1andrhIGF-Iweresimilartochondrocytesinmorphology,andimmunohistochemicalexaminationsshowedthecellspossessedphenotypeofchondrocytes.RhTGF-β1andrhIGF-Icoulddifferentiatebonemarrowstromalcellsintocartilagecellsinvivo,andrepairthearticularcartilagedefect.Thecontrolgroupcouldnotrepairthearticularcartilagedefectefficiently.[Conclusion]rhTGF-β1andrhIGF-IarebestgroupwhichstimulatebMSCstodifferenateintocartilagecells.BMSCscombinedwithfibringlueandrhTGF-β1、rhIGF-Icanrepairthearticularcartilagedefect.
Keywords:cellfactor;bonemarrowstromalcells;chondrocyte;cartilagedefect
作者簡介:童培建(1961-),男,杭州人,教授,主任醫師,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關節外科,(電話)0571-87070956骨髓基質干細胞(BMSCs)中含有少量的多功能基質干細胞,能向成骨系細胞、成軟骨系細胞分化[1],為骨、軟骨組織的損傷提供了潛在的修復可能。臨床軟骨缺損自行修復的效果較差,可能跟軟骨損傷局部BMSCs的含量少有關。因此作者通過對BMSCs在體外擴增培養、應用不同的細胞因子進行誘導,從中尋找體外促進骨髓基質干細胞增殖分化的最佳條件,并將細胞因子與骨髓基質干細胞復合于纖維蛋白凝膠制成凝膠復合物,植入缺損處,探討體內修復家兔軟骨缺損的效果。
1材料與方法
肝星狀細胞活化功能論文
摘要:肝星狀細胞活化增殖細胞外基質基質金屬蛋白酶細胞因子細胞收縮
80年代初,Knook等[1用膠原酶、鏈酶蛋白酶原位循環灌注法首先成功地分離了大鼠肝星狀細胞(舊稱貯脂細胞),從此人們開始了肝星狀細胞的體外探究。隨著細胞學、分子生物學等基礎醫學科學的發展和應用,人們對肝星狀細胞的探究和熟悉不斷深入。目前認為,肝星狀細胞是肝纖維化細胞外基質的主要來源細胞,肝星狀細胞活化是肝纖維化形成的關鍵[2,3,而肝星狀細胞活化是一個形態、功能等改變的復雜過程。本文將近年來有關肝星狀細胞活化的重要功能改變的探究進行綜述。
1肝星狀細胞活化
迄今,肝星狀細胞活化尚無一個確切的定義。但它的主要特征是維生素A脂滴減少甚至消失,粗面內質網增加,細胞增大,向肌成纖維樣細胞轉化,表達平滑肌α-肌動蛋白,增殖明顯,合成大量細胞外基質等[4。肝纖維化時,四氯化碳(CC14)誘導肝損傷3周后[5及從正常人或其他動物分離的原代培養7天后的肝星狀細胞或傳代的肝星狀細胞基本具有上述特征,這些細胞被認為是活化的肝星狀細胞。一般認為,肝星狀細胞活化可分為兩個步驟摘要:(1)啟動摘要:對促增生和纖維化的細胞因子反應增強。(2)后續活化摘要:對細胞外微環境變化反應加劇。由于炎癥反應在肝星狀細胞活化中起重要功能,因此,近年來有人將肝星狀細胞活化分為炎癥前期、炎癥期、炎癥后期[3。很多因素參和肝星狀細胞活化的調節,其中細胞因子起主要功能。
2肝星狀細胞活化的功能改變
2.1細胞增殖
肝病中細胞凋亡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肺病;細胞凋亡;凋亡機制;檢測
【論文摘要】細胞凋亡是通過正常的方式在多細胞生物中消除不需要的、衰老的和受損的細胞,使機體細胞有絲分裂的速度與凋亡的速度相平衡。認識肝病發生、發展中細胞的異常凋亡有重要作用。
細胞凋亡是一個主動過程,是機體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受到刺激后,導致細胞產生一系列形態和生化方面的改變而引起的程序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
一、細胞凋亡機制與檢測方法
1.凋亡機制
細胞凋亡的生化特點包括質膜磷脂排列方向改變、細胞內離子環境自穩改變、蛋白酶和核酸內切酶激活分別致細胞蛋白質裂解和DNA斷裂、細胞內產生神經酰胺、線粒體功能障礙、谷胱甘肽耗竭以及轉谷氨酰胺酶激活。參與引發細胞凋亡的蛋白酶有多種,包括半胱氨酰天門冬氨酸特異蛋白酶家族成員和組織蛋白酶等。特別是caspase家族成員與細胞凋亡關系最為密切,至少有14種哺乳動物caspase已獲克隆,但僅對caspase-3和caspase-8的功能有所了解。caspase-8在細胞凋亡中發揮啟動作用;caspase-3在細胞凋亡中發揮效應作用。由于各caspase可相互激活,所以caspase蛋白酶級聯反應是導致細胞凋亡結構改變的主要環節。線粒體功能障礙在細胞凋亡發生機制中起關鍵作用,能促進線粒體功能障礙的因素很多,包括各種有害刺激和信號傳遞過程,其中某些配體/受體相互作用最為重要。配體與靶細胞表面受體相結合,就導致復雜的多蛋白復合物形成,即將凋亡信號傳遞給效應蛋白酶FLICE,FLICE與caspase-8相互反應可激活caspase-8,caspase-8激活后就通過某些不明的機制引發線粒體功能障礙。線粒體功能障礙導致細胞色素C釋放,細胞色素C與凋亡激活因子-2相結合,使caspase-3激活。caspase-3又激活DNA斷裂因子,導致靜息狀態的核酸內切酶激活,最終引起DNA斷裂。從線粒體功能障礙到DNA斷裂,是細胞凋亡生化途徑的共同途徑。在肝細胞凋亡發生機制中,以Fas配體/Fas受體引發凋亡信號級聯反應研究得最多。此外,轉化生長因子β1及其受體、腫瘤壞死因子及其受體在肝細胞凋亡發生機制中均起重要作用。細胞凋亡的主要調節因子是B細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家族的成員。Bcl-2,通過抑制凋亡以延長細胞存活時間,是哺乳類動物細胞凋亡的一種強大抑制因子。與Bcl-2關系密切的同源物是Bcl-x,有兩個RNA拼接變種,長Bcl-X是較大的拼接變種,短Bcl-X是短拼接變種。
細胞凋亡信號傳導途徑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細胞凋亡;信號傳導
【論文摘要】凋亡是細胞的主動死亡過程,此過程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達和調控。在細胞的正常發育過程中,約有半數細胞通過凋亡途徑被清除。由于細胞凋亡在胚胎發育、新舊細胞更替、免疫反應終止、腫瘤發生和自發抑制,以及許多免疫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等方面均發揮重要作用,闡明細胞凋亡的發生及其調控機制將對相關疾病的治療展示光明的前景。本文就細胞凋亡信號傳導途徑研究及其最新進展作一綜述。
細胞凋亡主要通過受體介導的信號途徑誘導細胞凋亡因子或刺激因素通過第二信使系統傳遞信號,信號傳遞途徑決定了細胞的命運。本文嘗試從細胞凋亡信號傳導途徑角度來對其機制做一概述。
1死亡受體信號通路
死亡受體配體主要通過以半胱氨酸蛋白酶下幾個方面啟動信號傳導:受體齊聚、特殊銜接蛋白募集和caspase級聯活化。
以Fas/FasL為例:Fas是一種跨膜蛋白,屬腫瘤壞死因子受體超家族成員,它與FasL結合可以啟動凋亡信號的轉導引起細胞凋亡。其活化包括以下步驟:首先配體誘導受體三聚體化,然后在細胞膜上形成凋亡誘導復合物,這個復合物中包括帶有死亡結構域的Fas相關蛋白FADD[2]。Fas又稱CD95,是由325個氨基酸組成的受體分子,Fas一旦和配體FasL結合,可通過Fas分子啟動致死性信號轉導,最終引起細胞一系列特征性變化,使細胞死亡。Fas作為一種普遍表達的受體分子,可出現于多種細胞表面,但FasL的表達卻有其特點,通常只出現于活化的T細胞和NK細胞,因而已被活化的殺傷性免疫細胞往往能夠最有效地以凋亡途徑置靶細胞于死地。Fas分子胞內段帶有特殊的死亡結構域。三聚化的Fas和FasL結合后,使三個Fas分子的死亡結構域相聚成簇,吸引了胞漿中另一種帶有相同死亡結構域的蛋白FADD[3]。FADD是死亡信號轉錄中的一個連接蛋白,它由兩部分組成:C端(DD結構域)和N端(DED)部分。DD結構域負責和Fas分子胞內段上的DD結構域結合,該蛋白再以DED連接另一個帶有DED的后續成分,由此引起N段DED隨即與無活性的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酶原發生同嗜性交聯,聚合多個caspase-8的分子,caspase-8分子遂由單鏈酶原轉成有活性的雙鏈蛋白,進而引起隨后的級聯反應,活化caspase-8通過兩個平行級聯刺激細胞凋亡:直接切割和活化caspase-3;切割Bid(Bcl-2家族蛋白),截型Bid(tBid)移位至線粒體,誘導細胞色素C釋放,從而活化caspase-9和caspase-3,作為酶原而被激活,引起下面的級聯反應,細胞發生凋亡[4]。TNF誘導的細胞凋亡途徑與此類似[5]。TNF和DR-3L能夠傳導促凋亡和抗凋亡信號。TNFR和DR3通過接頭蛋白TRADD和活化caspase-8加速細胞凋亡。另一方面,活化NF-κB和誘導存活基因(IAP)的一種接頭蛋白復合物(包括RIP)可抑制細胞凋亡。通過Apo2L誘導細胞凋亡需要caspase活性,但是否需要接頭蛋白參與尚不清楚。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紫杉醇;卡鉑;非小細胞肺癌;聯合化療
【論文摘要】目的觀察及評價紫杉醇聯合卡鉑化療方案對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和不良反應。方法36例初治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用紫杉醇150mg/m2、卡鉑300mg/m2靜脈滴注,聯合化療每21d為1個療程,共2~3個療程。結果36例初治者有效率52.7%,CR5例,PR14例,NC7例,PD9例,中位生存期9個月,1年生存率為41.6%,主要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脫發,惡心,嘔吐,及關節、肌肉痛。結論紫杉醇聯合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是療效較佳的方案。
近年來我國肺癌發病率逐年增加,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占80%。Ⅲ~Ⅳ期患者以聯合化療為主要治療方法。紫杉醇聯合卡鉑治療晚期肺癌方案正在臨床使用。我們應用紫杉醇聯合卡鉑治療晚期NSCLC36例,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病例選擇36例患者均經組織病理學或細胞學檢查證實為非小細胞肺癌,其中磷癌19例,腺癌14例,腺磷癌3例,男27例,女10例,年齡46~72歲,平均61歲。臨床分期:Ⅲa期17例,Ⅲb期13例,Ⅳ期6例,KPS評分≥60分,均為初治患者。
1.2治療方法紫杉醇150mg/m2靜滴第1天,卡鉑300mg/m2靜脈滴注第1天,21d為一個周期,連續用2~3個療程評價療效。在用紫杉醇前12h、6h各口服地塞米松10mg。輸液前30min肌注苯海拉明30mg,靜脈注射西米替丁300mg,預防過敏反應。輸液過程中注意心率、呼吸、血壓及過敏反應。化療前半小時給予靜脈滴注格拉司瓊6mg止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