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學范文

時間:2023-04-06 05:12: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細胞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細胞學

篇1

[關鍵詞] 液基細胞學;惡性腫瘤;非婦科細胞學標本;細胞學診斷

[中圖分類號]R44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7(c)-101-02

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技術因取材、制片及ThinPrep2000系統程序化處理等優勢,目前已廣泛用于婦科陰道及宮頸上皮內病變診斷與篩查[1] ,但是用于非婦科細胞學檢查報道較少。本文報告我科應用該方法對非婦科細胞學標本的檢查結果,并分析探討其診斷價值及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取自2005年5月~2006年1月北京大學臨床腫瘤醫院臨床送檢的非婦科標本636例。其中胸水347例,腹水186例,腹腔沖洗液23例,腦脊液68例,心包積液12 例。男310例,女326例。年齡16~82歲。所有病例均為病理診斷明確的惡性腫瘤。

1.2 儀器

美國新柏氏(ThinPrep)液基細胞自動制片機。

1.3 方法

將體液標本取50 ml倒入離心管中,用離心機離心(小于2000 r/min)10 min,去上清液,取沉淀物制備普通細胞學涂片;剩余沉淀物移入ThinPrep PreservCyt處理液中混勻震蕩10 min,再次離心(小于1000 r/min)10 min,去上清液,將沉淀物移入ThinPrep PreservCyt保存液中混勻,用美國Cytyc公司的 ThinPrep2000制片機常規制備液基薄片。兩種涂片均用95%乙醇固定15 min后,常規HE染色,光學顯微鏡下閱片。

1.4 細胞學診斷標準

采用巴氏5級分類診斷法將細胞檢查結果分為5級。1級:未見異常或不正常細胞;2級:細胞有異型形但無惡性特征;3級:可疑惡性細胞,但證據不足;4級:高度可疑惡性細胞;5級:肯定惡性細胞[1]。所有細胞標本同時作傳統涂片方法對比,均以雙盲法由同一細胞學專家組診斷。

2 結果

636例標本中用TCT涂片法檢出惡性238例,可疑24例,其中包括:胸水惡性123例,可疑11例;腹水惡性75例,可疑12例;腹腔沖洗液惡性12例;腦脊液19例;心包積液9例,可疑1例。普通涂片檢出惡性151例,其中包括胸水惡性81例;腹水及腹腔沖洗液惡性66例;腦脊液0例;心包積液4例。普通涂片總體陽性率為23.7%(151/636),TCT涂片總體陽性率為37.4%(238/636),TCT涂片方法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傳統細胞涂片方法(表1、圖1)。

636例標本中,病理分類包括腺癌275例、鱗癌87例、其他惡性腫瘤274例(包括:惡性淋巴瘤、軟組織肉瘤、惡性間皮瘤、移行細胞癌)。用傳統細胞涂片法檢測,陽性率分別為:腺癌41.5%(114/275);鱗癌23.0%(20/87);其他惡性腫瘤4.4%(12/274)。用TCT涂片法檢測,陽性率分別為:腺癌62.5%(172/275);鱗癌40.2%(35/87);其他惡性腫瘤9.5%(26/274)。對以上各類腫瘤的診斷準確率,TCT涂片方法明顯高于傳統細胞涂片方法(P

體液中惡性腫瘤細胞形態特征①腺癌:腺癌細胞占積液轉移癌的90%以上,細胞形態多樣,細胞大小相差懸殊。另外腺癌細胞排列形式多變,分為單個散在為主和聚集成團為主兩型。單個散在癌細胞亦為三維結構外觀,胞核呈圓形或橢圓形,偏位,核仁明顯增大或增多,胞漿中常含有空泡。成團排列的癌細胞有的排列疏松,有的排列緊密,擁擠重疊。②鱗狀細胞癌:積液中較少見,僅占2%~3%。鱗癌細胞可單個散在,細胞體積大小不等,多呈圓形,細胞核大,圓形或畸形,居中,核染色質濃集,深染,分布不均,胞漿豐富偏酸性,亦可成堆或成團出現。③其他惡性腫瘤細胞:細胞學診斷為惡性腫瘤細胞,表明只是確定了良惡性,但不能明確組織類型,需進一步明確診斷。

3 討論

細胞學診斷是腫瘤病理診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將成塊組織或非成塊以及液體標本制成涂片,在光鏡下觀察,結合臨床資料做出診斷。以往腫瘤細胞的陽性診斷率明顯偏低,傳統涂片以痰液為例,其假陰性約30%[1~4]。究其原因可能為:①標本采集及處理方法導致鏡下所見多為變性、壞死細胞或人工吸取細胞層制片時與下層紅細胞相混,涂片中紅細胞多,其他細胞成分少;②涂片過厚或過薄、染色過深或過淺,致使細胞結構形態不清,診斷困難;③傳統涂片面積過大,致使讀片時間長,易產生漏診;④傳統涂片多為自然干燥或風干,致使涂片未能濕性固定,造成腫瘤細胞人為假象。液基薄層細胞制片技術變革了標本采集和處理方法,而且提高了制片質量,改善了觀察效果,從而提高了診斷細胞病理學鑒別診斷的能力。液基薄層細胞制片技術于1996年獲得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ood and Administration,FDA)認證,1999年被引入國內,也稱TCT檢測,(ThinPrep Cytology Test)現已經廣泛應用于婦科宮頸脫落細胞學診斷及普查工作,用于非婦科細胞標本報道較少。我們研究636例標本中,普通涂片陽性率分別為腺癌41.5%(114/275)、鱗癌23.0%(20/87)和其他惡性腫瘤4.4%(12/274);TCT涂片陽性率分別為腺癌62.5%(172/275)、鱗癌40.2%(35/87)和其他惡性腫瘤9.5%(26/274);尤其是19例腦脊液細胞學陽性的標本均是通過TCT方法檢出,而普通涂片均未檢出陽性。液基薄層細胞涂片方法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傳統細胞涂片方法(P

[參考文獻]

[1]馬正中,闞秀,劉樹范.診斷細胞病理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潘秦鏡,李凌,喬友林,等.液基細胞學篩查宮頸癌的研究[J].中華腫瘤雜志,2001,23(4):309-311.

[3]程麗華,陳霽巖.臨床脫落細胞學檢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4]張慧英.細胞病理學鑒別診斷彩色圖譜-脫落和穿刺細胞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篇2

[關鍵詞]液基細胞學;惡性腫瘤;痰標本;診斷

[中圖分類號]R44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6(c)-135-02

國內已有很多家醫療機構開展液基細胞學薄層涂片方法,大多用于婦科陰道/宮頸上皮內病變診斷與篩查,用于痰標本細胞學檢查少有報道。本文就我科應用該方法對痰標本的檢查結果、臨床意義及推廣價值作一報道: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

隨機取自2005年9月~2006年12月本院臨床送檢的痰標本共計109例。

1.2 液基細胞標本采集及處理方法

等體積痰液與消化液混合,每10 ml混合液加入1 ml黏液溶解液,充分混勻,靜置30 min,將混合液在振蕩器上震動10 s或人工用力晃動30 s(如果混合液中仍有凝塊,可增加一些黏液溶解液溶解振蕩混勻),將混合液倒入離心管中離心(600 r/min)10 min。離心后倒掉上清液加5 ml緩沖液,重新振蕩混勻,將溶液倒入離心管中,離心(600 r/min)5 min。離心后倒掉上清液,振蕩混勻,放入機器上,自動涂片,巴氏染色。全部過程需要100 min。

1.3 瘤細胞學診斷

采用3級分類診斷法,即將細胞檢查結果分為陰性、可疑、陽性,并對瘤細胞作出分型,對分型不清的腫瘤細胞及難以判斷瘤細胞來源的可通過免疫細胞化學方法鑒別診斷。所有細胞標本同時作傳統涂片方法對比。

2 結果

2.1 兩種檢測方法檢測結果比較

109例痰標本共檢出惡性腫瘤細胞16例(腺癌細胞3例,鱗癌細胞13例),可疑瘤細胞2例。16例腫瘤細胞中,傳統細胞涂片檢查有4例鱗癌為陰性報告,痰液基薄層細胞涂片法陽性敏感度提高了22.22%。因臨床送檢病例和標本合格與否等因素難以控制,本文對腫瘤檢出率、漏診率未做總結,只對腫瘤陽性符合率及與傳統涂片診斷提高敏感度進行對比(表1)。

上述診斷結果均由CT、核磁共振、氣管鏡及術后組織病理學所證實。

2.2 液基細胞學惡性腫瘤細胞形態特征

2.2.1 鱗狀細胞癌多為散在分布,核大、濃染、固縮,有的染色質呈團塊狀,胞漿豐富粉染,拉長似蝌蚪狀,為高分化細胞癌,痰檢未見三維結構。

2.2.2 腺型細胞癌多呈狀或管狀腺樣排列或三五成群,形成立體三維結構,清晰度多層面,核大小不等,核質細膩,有的空亮,核膜清晰。高分化腺癌胞漿豐富,多空亮,但核漿比例失調;低分化腺癌細胞胞漿少,免疫細胞化學CEA強陽性。

2.3 液基薄層細胞涂片標本滿意度

液基薄層細胞涂片面積為134 mm2,涂片面積雖小,但16例陽性診斷涂片中均具備充足的有效診斷細胞,背景清晰,無污染,細胞可見三維結構,核質明了,且制片、染色俱佳。

2.4 傳統細胞涂片惡性腫瘤細胞形態特征

惡性腫瘤細胞多在污穢背景之中散在或成群排列,雖然瘤細胞有明顯異型性,但細胞缺乏完整性,胞核結構模糊不清,且多混雜于黏液壞死物之中,故極易漏診。

3 討論

診斷細胞病理學是臨床診斷病理學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經歷了脫落細胞學,臨床腫瘤細胞學,細胞診斷學及鑒別診斷細胞病理學幾個階段。以往腫瘤細胞的陽性診斷率嚴重滯后,傳統涂片以痰液為例,其假陰性約為30%。究其原因:其一,標本采集及處理方法單一、原始,致使鏡下所見多為變性、壞死細胞或涂片過厚、不均;其二,傳統涂片多為自然干燥或風干,致使涂片未能濕性固定,造成腫瘤細胞人工變形,著色不清。近年來,診斷細胞病理學提高到分子生物水平,液基薄層細胞涂片法不僅變革了標本采集和處理方法,而且獲得優良的制片質量、滿意的觀察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診斷細胞病理學鑒別診斷的能力。

液基薄層細胞涂片的痰標本,經處理液處理后不僅去除了黏液、紅細胞,而且保存了細胞完整無損,細胞核、核質、核仁更加細膩、清楚,獲得了三維立體結構,同時還保全了細胞抗原的生物特性,對細胞免疫化學染色無任何影響,有利于腫瘤細胞的鑒別診斷。

痰檢腫瘤細胞傳統涂片漏診4例的原因,主要是標本取材不準,多未見到有效診斷細胞,加之背景、黏液、炎性細胞過多、過厚。當觀察到具有癌性改變情況下,重新全部采集標本進行痰液基薄層涂片檢查,結果在去除黏液、紅細胞、背景之薄層涂片之中,腫瘤細胞散在可見。重新復核傳統涂片,在粘液、炎性細胞束中隱約可見一些異型細胞,但模糊不清,難以明確診斷。

液基薄層細胞涂片的涂片面積比傳統涂片面積縮小,但細胞的總采集量大大增加。傳統細胞涂片法以痰為例,僅是一口痰的一小部分采集到玻片上,而液基薄層細胞涂片法卻是整口痰經處理后全部被采集到玻片上,且可采集2張玻片以上。單片面積縮小,有利于更仔細地閱片,傳統涂片閱片需7 min,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閱片時間平均為3 min。液基細胞學檢測同時還具有自動涂片,染色,減少了人工操作和接觸標本的機會,避免了感染機會,提高了診斷細胞病理學之標準化和自動化,因此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馬正中,闞秀,劉樹范.診斷細胞病理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程麗華,陳霽巖.臨床脫落細胞學檢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篇3

TCT細胞學檢查在早期篩查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宮頸癌;液基細胞學檢測;鱗狀上皮細胞;鱗狀上皮內病變

中圖分類號:R711.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2-4208(2011)20-003Z-02

宮頸病變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長期反復發作可誘發宮頸癌。宮頸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年輕患者呈上升趨勢。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宮頸癌的發生。近年來,隨著檢查手段不斷發展和相關健康知識的廣泛普及,臨床醫師和婦女對疾病的重視度不斷提高,從而使一些檢查得到很好地開展,特別是TCT技術用于宮頸陰道細胞學的診斷技術的應用。為了探討TCT技術在婦科門診宮頸癌篩查中的應用價值,我們對寶安區1247例婦科門診婦女進行了宮頸細胞TCT檢測工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08年5月-2010年10月在寶安區石巖人民醫院婦科門診就診及周期性檢查者中宮頸病變患者1256例進行了TCT檢測,年齡18~50歲,均有性生活史。

1.2方法 對來診的患者愿意作此檢查的,由醫生按常規使用專用檢測試劑盒采集標本作相關的處理后送檢驗科作新柏氏TCT檢查。全部病例均采用2001年國際癌癥協會(NCI)推薦的TBS分級系統進行細胞學診斷:(1)正常或炎癥;(2)未明確意義的鱗狀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US)與不除外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的不典型細胞(ASC-H);(3)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包括人類狀瘤病毒(HPV)感染及CINI;(4)高度上皮內病變(HSIL)包括CINⅡ和CINIII;(5)鱗狀細胞癌(SCC);(6)意義不明確的不典型腺細胞(AGUS)和腺癌(GCC)。細胞學陽性診斷是指病變ASCUS及以上。對1247例合格標本的實驗室結果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進行分組分析。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數據采用x2檢驗。

2 結果

1256例標本中1247例為合格標本,滿意率為99.3%。20歲以下者146例,占11.7%;20~30歲者569例,占45.6%;30~40歲者425例,占34.1%;40~50歲者107例,占8.6%。TCT結果:正常、炎癥者1154例,占92.5%;陽性93例,占7.5%,其中ASCUS與ASC-H者78例,占6.3%,LSIL者11例,占0.9%,HSIL者4例,占0.3%。未發現SCC者。各年齡組TCT結果見表1。雖然各年齡組ASCUS與ASC-H、LSIL、HSIL的檢出率不同,但經統計學處理后,發現只有30~40歲組As-CUS與ASC-H的檢出率明顯高于20~30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宮頸癌是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在婦女惡性腫瘤中居第2位,僅排在乳腺癌之后,我國每年新發病例約13.5萬。但在發展中國家宮頸癌發病率甚至位居首位,其原因是由于宮頸癌篩查檢查的不完善所致。因此,發展中國家宮頸癌的發生率是發達國家的6倍,其中80%的患者確診時已是浸潤癌。尋找和探討宮頸癌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降低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已成為婦產科醫師面臨的重要問題。

篇4

摘 要 目的:探討漿膜腔積液脫落細胞學檢查的臨床診斷價值。方法:對852例漿膜腔積液患者進行細胞學檢查。結果:檢出惡性細胞198例,陽性率23.24%。以上皮來源惡性腫瘤為多,其中以腺癌為最多見133例(67.17%)。惡性胸腔積液和心包積液多由肺癌引起(57.58%);惡性腹腔積液多由卵巢癌、胃癌、肝癌、腸癌引起(25.77%)。結論:漿膜腔積液脫落細胞學檢查為臨床鑒別疾病的良惡性質提供依據,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 漿膜腔積液 胸腔積液 腹腔積液 心包積液 細胞診斷學

Abstract Objective:To examine and analyze the cell of serous cavity effusion.Methods:Cyt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on 852 patients with serous cavity effusion.Result:Malignant cells were found in 198 patients from 852 people with serouscavity effusion.The positive rate is 23.24%.Most of malignant tumor is epithelial origin.Adenocarcinoma is the most common in 133 cases(67.17%).Multiple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 and pericardial effusion was caused by lung cancer(57.58%).Multiple malignant celiac effusion was caused by ovarian cancer,gastric cancer,liver cancer and colorectal cancer(25.77%).Conclusion:The cytology analysis of serous cavity effusion has an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qualitative diagnosis of hyarothorax ascites.

Key words Serous cavity effusion;Pleural effusion;Peritoneal effusion;Pericardium effusion;Cytology

目前,在臨床工作中我們已逐漸開始使用漿膜腔積液脫落細胞學檢查,它可以幫助我們尋找腫瘤細胞,對積液的性質進行鑒別。

資料與方法

2007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漿膜腔積液患者852例,男517例,女335例,年齡20~89歲,大多數在45~75歲。

標本采集與制備方法:在進行標本的采集之前,先要在清潔的標本瓶內先加入一定量的106mol/L枸櫞酸鈉抗凝劑,標本與抗凝劑的比例10:1,送檢標本100~200ml。對于送檢標本,通常先觀察它的一般情況,如性狀和顏色等,待標本自然沉淀20分鐘后吸取沉淀物裝于離心試管中,安裝玻片和離心濾紙至模具中,使用珊頓cytospin3細胞離心機1500轉/分離心5分鐘,然后棄去上清液,細胞學玻片自動完成,其上細胞均勻分布,薄厚適宜,涂片2~4張,立即固定于95%酒精中15分鐘行HE染色。

診斷標準:采用三級分類法[1]:Ⅰ級陰性:涂片中見數量不等的間皮細胞及炎性細胞;Ⅱ級可疑:涂片中有異型細胞;Ⅲ級陽性:涂片中有肯定的惡性腫瘤細胞。

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P

結 果

漿膜腔積液細胞學檢查結果:852例漿膜腔積液標本中,涂片檢查腫瘤細胞陽性(Ⅲ級)173例(20.31%);可疑(Ⅱ級)32例(3.76%);陰性者(Ⅰ級)647例(75.94%)。對檢測結果為Ⅲ、Ⅱ級的205例經臨床有關資料(X線、B超、CT、MRI、內窺鏡、病理組織活檢、腫瘤標記物)確診為惡性腫瘤198例,檢出率23.24%,其中32例II級者有7例良性病變,假陽性率21.88%。654例Ⅰ級中5例后經臨床證實為惡性腫瘤,重閱存片找到可疑腫瘤細胞,假陰性率0.76%。

惡性積液分析:惡性漿膜腔積液中腺癌占絕大多數(67.17%),鱗癌(17.17%)、惡性間皮瘤、未分化癌以及其他類型的惡性腫瘤則少見。惡性漿膜腔積液病理分型,見表1。

惡性積液內腫瘤細胞的來源與腫瘤生長部位有關,腫瘤來源及原發部位的確定對治療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134例胸腔積液中惡性腫瘤細胞以肺癌比例最大,共104例(77.61%);其次是乳腺癌,共7例(5.22%);卵巢癌、食管癌各4例(2.99%),胃癌3例(2.24%)。49例腹腔積液中卵巢癌16例(32.65%)、胃癌12例(24.49%)、肝癌7例(14.29%)、腸癌5例(10.20%)。惡性腫瘤原發灶分布情況,見表2。

良性漿膜腔積液分析:649例良性積液中,結核性積液占多數,共238例(36.67%),其次為肺感染、膿胸、胸膜炎、腹膜炎、肝硬化、腎病、心力衰竭等。

討 論

細胞學診斷是臨床工作中常用的一種檢查和診斷方法,它從幾百年前開始發展至今,它主要是對細胞形態和性質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近年來,有著許多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它們相對脫落細胞形態學檢查來說有著許多優勢,使得脫落細胞形態學檢查有逐漸被取代的趨勢。但是,由于漿膜腔積液脫落細胞形態學檢查費用低廉,設備采購費用也相對較低,并且操作簡單易于掌握等特點,使得它在國內的一些基層醫療單位仍有著廣泛的應用。

漿膜腔積液細胞學檢查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尋找腫瘤細胞,對積液的性質進行鑒別,此外,漿膜腔積液中的腫瘤細胞可以由遠處的腫瘤組織中隨血運等途徑轉移而來,也可以是由附近的腫瘤組織中脫落蔓延而來,如果在積液中發現腫瘤細胞,就可以根據它的特點來對原發部位的腫瘤的情況進行推斷[2]。常見到低分化的惡性腫瘤細胞,它們的胞漿通常分化都不明顯,所以在臨床上造成我們對其分型的困難,但它們一般都具備癌細胞的一些特點,這些特點可以幫助我們對原發部位的腫瘤的情況進行推斷,如當我們在積液中看到有大量狀細胞球團,并且這些細胞有砂粒體,則可能是卵巢囊腺癌或甲狀腺癌。如果發現有單個的小細胞癌,則提示有淋巴瘤或小細胞癌的可能。大而單一,有胞質角化現象提示鱗癌(圖1,圖2)。腹水中具典型的印戎細胞(圖3,圖4),可能是胃癌[3]。

漿膜腔積液細胞學檢查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尋找腫瘤細胞,對積液的性質進行鑒別,它能夠當作惡性腫瘤額診斷指標。本實驗的陽性檢出率23.24%,在資料報道范圍內(9%~44%)。如果我們在積液中找到了惡性腫瘤細胞,但對該患者的病情尚不能明確診斷時,對這些細胞進行脫落細胞學檢查則可作為診斷的首要依據。因此,無論患者處于疾病的早期或晚期,只要能夠在漿膜腔積液中尋找到脫落的腫瘤細胞,都可以進行脫落細胞學檢查,從而對該患者做出及時正確的診斷,并且脫落細胞學檢查的診斷結果要顯著比傳統的診斷方法高,如CT、MRI等[4]。特別是對于一些找不到原發病灶的惡性腫瘤患者,我們通過脫落細胞學檢查確認該腫瘤細胞的性質,并逐步去推斷它的原發部位,這對我們為患者選擇下一步的檢查和治療方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進行漿膜腔積液檢查時,發現的惡性細胞中,最多見的是上皮癌細胞,這其中又以腺癌為最多見(67.17%),與文獻報道相符[5]。在對胸腔積液進行檢查時,如果我們發現了腺癌細胞,那么首先應該懷疑的是肺癌,其次是乳腺癌。而在對腹腔積液進行檢查時,如果我們發現了腺癌細胞,則可能來自于腹卵巢癌、胃癌及肝癌;鱗癌、未分化癌和其他腫瘤較少見。這是由于原發性肺癌中鱗癌和未分化癌的類型大多數都是中央型,而中央型的癌組織多位于肺門附近,距離胸膜腔的位置較遠,所以它導致胸膜腔積液的可能性比較小,我們在進行胸膜腔積液檢查時找到癌細胞的可能性也相對較小。此外由于肺鱗癌的起源部位多數是在主支氣管,這些部位的腫瘤組織隨著發展會逐漸增大,最后導致氣管管腔的阻塞,嚴重時會引起肺不張,從而影響癌細胞的脫落。肺腺癌多是周圍型,它距離胸膜的位置較近,當腫瘤不斷發展時也容易侵及胸膜,從而易造成胸膜腔積液,脫落的腫瘤細胞也容易進入胸膜腔,進行胸膜腔積液檢查則容易發現腫瘤細胞。而腹腔積液多由卵巢癌、胃癌引起(38.4%),與文獻報道相符[6]。當患者發生肝癌時,可引起血性腹水,但此時在腹水中通常難以找到癌細胞。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由于癌組織多位于肝臟實質,尚未發展到肝表面,從而使癌細胞難以脫落進入腹腔所致[7]。

在漿膜腔積液的良性標本中,我們見到的細胞多是淋巴細胞,還可見到間皮細胞和組織細胞。我們對238例結核性積液進行脫落細胞學檢查,僅在1例樣本中發現有上皮樣細胞成分,2例樣本中找到多核巨細胞。這些患者中都沒有發現有干酪樣壞死和抗酸染色陽性,多以滲出性改變的淋巴細胞反應為主。據此推斷,當我們進行漿膜腔脫落細胞學檢查時,如果發現有大量的淋巴細胞的存在,則很有可能是結核性積液。此外,在一些炎癥性病變中,較多見的細胞則是中性粒細胞和膿細胞。

在一些非腫瘤性的積液中,我們可以看到增生間皮細胞。仔細檢查還可能發現有多核間皮細胞,這種細胞的細胞核一般有3~5個,特殊情況下可達到20個,甚至更多,還可發現有多量的幼稚間皮細胞,它的排列方式和腺癌相類似,但細胞與癌細胞有著本質的不同,如細胞較小,核也非常小并且多位于細胞中央,胞漿豐富,核無惡性特征等。所以,異常細胞的分布排列狀況對診斷亦有一定幫助。總之,當我們對漿膜腔積液細胞進行檢查診斷時,不能僅依據核的狀況進行判斷,還需要把別的一些資料相結合起來一起觀察,如胞漿的特點,細胞的排列方式等,從而做出正確的臨床診斷。

對于惡性積液中,其不能判斷原發病灶1.0%。即使在臨床上很難發現原發病灶,但可以依據積液中惡性細胞多而典型,然后與該患者的臨床資料相結合,從而對患者做出明確的診斷。所以,對于那些在臨床上不能做出明確診斷的患者,如果發現其有惡性漿膜腔積液,則可以對其進行漿膜腔積液的脫落細胞學檢查,從而明確患者的病情,這對采取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手段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單次積液檢查發現腫瘤細胞的陽性率不是特別高,我們在臨床工作中通常可以采取多次檢查的方式來提高陽性率,特別是對一些高度懷疑有惡性腫瘤的患者,要對其漿膜腔積液進行多次檢查,切不能因為一二次化驗沒發現陽性結果而造成誤診[8]。

852例標本中假陽性率21.88%,假陰性率0.76%。有7例假陽性結果,造成假陽性的原因是我們在檢查時把間皮細胞錯誤當作了異型細胞。這是由于一些刺激因素的存在,如腫瘤、炎癥等,可造成漿膜腔積液中的間皮細胞過度地增生活躍,從而難與腫瘤細胞相鑒別,尤其是一些腺癌細胞。此外,由于一些新的病理醫師的臨床診斷經驗欠缺,從而導致了一些誤診的可能。5例假陰性結果,2例把分化較好、胞質較豐富的腺癌細胞誤為增生間皮細胞,2例把小細胞腫瘤誤認為退變的淋巴細胞,1例制片不理想,片中大量血細胞堆積重疊,診斷者閱片不仔細漏掉了少量的腫瘤細胞。所以,在臨床工作中,為了提高診斷的正確率,就務必要對診斷者進行嚴格要求,使他們對各種細胞的形態學特點熟練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在臨床工作中做出更加細致和嚴謹的診斷,才能保證細胞學診斷結果的正確性。

參考文獻

1 張郭華,胡福定.實用胸膜疾病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182.

2 馬正中,闞秀,劉樹范,等.診斷細胞病理學[M].鄭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0:249-250.

3 曹躍華,楊敏軍,等.細胞病理學診斷圖譜及實驗技術[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17-118.

4 王穎,王永才,王忠利,等.重新評價漿膜腔積液脫落細胞學病理學診斷價值及意義[J].醫藥世界,2006,(7):65-67.

5 李沛,李娜,章豫,等.367例胸腹腔積液脫落細胞學檢查診斷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8):942-943.

6 劉蘊霞,劉玉俠,鐘政榮,等.惡性漿膜腔積液200例細胞學檢驗的臨床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雜志,2012,1(10):112.

篇5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1159-02

CSF細胞學是對腦脊液中細胞的形態學檢查,對CNS腫瘤、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有重要幫助。如果我們將腦脊液視為一種組織,那么CSF細胞學就如同對蛛網膜下腔的組織活檢,可以反映蛛網膜下腔和腦膜的病變情況[1]。因此,腦脊液(CSF)細胞的形態學檢查結果常對臨床疾病的確診有決定性意義。我們把2010――2012年間收集的260例腦脊液細胞學檢驗結果進行了回顧性的分析,來研究和探討常規CSF細胞學檢查對腦炎的診斷和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病例資料 標本來自于住院部兒科、內科、神經外科送檢的腦脊液260例,其中男165例,女95例,年齡3-70歲,平均年齡37歲。病程為全年發病,無明顯季節性,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病前有頭痛、發熱、乏力、等癥狀。其中,檢查2-3次者3例。細胞檢查異常者173例占全部CSF細胞學檢查患者的66.5%,其中化膿性腦膜炎140例,結核性腦炎10例,病毒性腦膜炎49例,散發性腦膜炎12例,格林巴利綜合征5例,出血性腦血管病13例,中樞神經系統腫瘤3例。

1.2 檢查方法 ①器材:奧林帕斯光學顯微鏡,血細胞計數池。②取新鮮腦脊液(1.5-2.0)ml加入腦脊液細胞直接玻片沉淀管內,觀察腦脊液外觀(顏色,渾濁度)。吸取混勻的腦脊液少許,充入細胞計數池中,靜置3分鐘,高倍鏡下分別計數白細胞數和紅細胞數。取適量腦脊液于細胞玻片離心制作涂片,每份標本至少制作兩張涂片,待玻片晾干后進行瑞氏、吉姆姬染色,在顯微鏡油鏡下進行細胞分類。

2 結 果

2.1 260例患者腦脊液細胞學檢查結果,其中173例細胞異常。見表1。

3 討 論

CSF細胞學發現多數是非特異性的,如病毒性腦膜炎的CSF呈淋巴細胞性炎癥,化膿性腦膜炎呈中性粒細胞性炎癥,腦囊蟲引起CSF嗜酸粒細胞增多。非特異性發現對臨床有重要的幫助和提示[2]。本文結果證明,腦脊液細胞學檢查對以下疾病的診斷具有獨特的意義:①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根據本組病例檢查結果,各類感染性疾病具有相應的細胞學特征表現,都經過三個演變期即急性炎癥期、亞急性增殖期和修復期[3],各期變化有所不同,如化膿性腦膜炎呈嗜中性分葉核細胞增多;結核性腦膜炎呈粒細胞、轉化過程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同時存在、以粒細胞增多為主;結核性腦膜炎感染早期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繼之淋巴細胞增多;病毒性腦膜炎呈轉化過程中的淋巴細胞增多;散發性腦炎以中型,大型淋巴細胞增多為主。②腦血管病:根據本組病例結果,各類腦血管病具有相應的細胞學特征,據可判斷有無出血及出血時間長短,鑒別缺血性與出血性腦血管疾病,區分新鮮出血與陳舊性出血、屬初次出血和再次出血等。一般的腦脊液檢查難以對此做出正確判斷。③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本組診斷3例中1例無明顯神經系統臨床征象,常規腦脊液細胞計數正常;而腦脊液細胞數可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細胞為主。可以發現腫瘤細胞,腦脊液找到白血病細胞是白血病腦膜轉移的證據,找到腫瘤細胞是診斷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佐證。所以建議把腦脊液細胞學檢查作為各類白血病的檢測項目之一。④脫髓鞘疾病:本組多發性硬化和格林巴利綜合征等脫髓疾病,以及病理資料多支持變態反應和脫髓鞘改變的部分散發性腦膜炎患者,其腦脊液細胞學多為轉化過程中淋巴細胞增多。腦出血后血液吸收期間,部分脫髓鞘病及一些中毒等也可以引起白細胞輕度增多,以淋巴細為主,再結合臨床特點對診斷有一定的幫助。

腦脊液細胞學檢查有其獨到之處,通過本組病人的腦脊液細胞學的觀察發現腦脊液細胞學不僅可以幫助臨床診斷,還可以間接反映病人的免疫功能并可以估計預后,臨床觀察腦脊液中免疫活性細胞出現早,比例高的病人恢復較快、預后較好。因此,我們認為細胞學檢查對腦炎的療效判定及病情預測有特殊意義,此項檢查簡便易行,無需特殊貴重設備,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Lai R,Rosenblum MK,DeAngelis LM.Primary CNS lympho2ma:A whole2brain disease [J].Neurology,2002,59(10):1557-1562.

篇6

關鍵詞 肺癌 痰 脫落細胞

肺惡性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之一,原發性肺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占各種惡性腫瘤的首位。目前還沒有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早期診斷是治療關鍵。原發性肺癌源于氣管、支氣管上皮,因而腫瘤細胞會脫落于管腔,隨痰液排出,痰液細胞學檢查就是將懷疑肺癌患者排出的痰液進行涂片,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根據涂片中的癌細胞形態特點,作出初步的細胞類型診斷。痰落細胞以其取材容易、操作簡便,可進行組織學分型的優點,一直是臨床普查診斷的首選方法,本文就我院123例肺癌病例活體檢查與痰細胞學檢查診斷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02.1-2007.3送檢的肺活標本經病理檢查確診的123例肺癌病例,其中男59例,女64例,年齡41-84歲。

1.2 方法

患者在清晨漱口、深咳第一口痰,置于玻璃平皿中,及時送檢。用竹簽挑取帶血絲或深黃涂片3張,置于95%乙醇固定,HE染色,先用低倍鏡通覽全片,有可疑細胞換油鏡復查。

2結果

癌細胞形態特征:鱗癌細胞形狀不規則,呈圓形、梭形,核染色體不勻,大小不一,胞質染紅色。癌細胞形態呈圓形,胞內帶有粘液空泡,核偏,胞質淡染;小細胞癌核粗顆粒,大小不一,不規則,癌細胞鑲嵌排列。本組123例肺癌病例中,經痰檢確診88例,1例誤診,陽性率71.5%,陰性率28.5%,痰檢細胞分類與活體病理學診斷結果見表1。

3討論

(1)通過對123例肺癌患者痰脫落細胞學檢查結果分析,總結出影響痰檢陽性率的因素如下:

①痰液標本留取不當,一定要深咳肺部痰液,否則只是口水。

②標本放置時間過長,導致細胞退變,染色模糊,造成漏診,要在1h內送檢。

③涂片時選取部位要適當,取有診斷意義的部分涂片。

④涂片中少數癌細胞異型不明顯,形態學上不易辨別。

⑤有些刺激反應性核增大的上皮要與癌細胞相鑒別,如支氣管肺炎,以防誤診。

(2)涂片要選擇適當部位,回顧性分析總結出以下幾點:

①血性痰:痰中有少量紅色細長絲時,挑取血絲及附著痰液涂片。

②全血痰:當痰內有大量鮮血時,挑取鮮血旁黏液及血絲涂片。

③膿痰:取膿塊下透明痰液涂片。

④透明黏痰:取可拉成灰白細絲部位涂片。

(3)123例肺癌患者中鱗癌、腺癌、小細胞癌脫落細胞學定性檢出率分別為80.0%、33.0%、63.2%,總體71.5%。有關報道1次痰檢陽性率為61.0%,3次陽性率可達89.0%。分析本組病例檢出率低的原因有2個方面,一是腺癌屬外周型肺癌,始發于小支氣管上皮,生長在肺實質內,腺癌細胞分泌不等的黏液,細胞間黏附性強,不易脫落或不易咳出;二是小細胞癌與淋巴細胞在形態學上不易鑒別,易發生誤診。

綜上所述,痰檢脫落細胞以其取材無創,可進行組織分型仍為肺癌普查的首選方法,是早期發現肺癌的有效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液基薄層細胞學 宮頸病變 TBS

資料與方法

2006年5月~2008年12月宮頸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病例2154例,年齡17~68歲,平均33.45歲。

方法:標本采集用頸管刷收集宮頸外口及頸管脫落細胞,迅速置入細胞保存液中,后經震蕩,細胞離心機制片、巴氏染色、封片、鏡檢,作出TBS診斷,細胞學檢查結果為ASCUS、ASCU-H、LSIL、HSLI、SCC行陰道鏡檢查、多點取材活檢。宮頸細胞病理學診斷方法:采用TBS分類法,正常范圍(WNL)、意義不明的不典型鱗狀細胞(ASCUS)、上皮內低度病變(LSIL)、上皮內高度病變(HSIL)、鱗狀細胞癌(SCC)。

炎癥標準:宮頸液基薄層細胞學炎細胞遮蓋比率>50%為炎癥。

結 果

液基薄層中的病原菌:在所有受檢者液基薄層中,1例有滴蟲, 8例有霉菌,5例檢出球菌,符合HPV感10染例。

液基薄層檢查結果:細胞在正常范圍者1863例(86.49%),細胞學異常者291例(13.51%),其中不典型鱗狀細胞(ASCUS、ASCU-H)275例(12.77%),上皮內低度病變(LSIL)12例(0.56%),高度病變(HSIL)3例(0.14%),鱗癌(SCC)1例(0.05%),宮頸炎980例(45.5%)。

細胞學檢查結果為ASCUS、ASCU-H、LSIL、HSLI、SCC行陰道鏡檢查、多點取材活檢,細胞學診斷與組織病理學診斷

符合率95.05%,兩者無差異(P>0.05)。

討 論

宮頸病變的檢查方法主要采用細胞學檢查法。近50年來,采用巴氏染色法,并行巴氏五級分類,但傳統巴氏涂片假陰性率較高,有研究表明,53%~90%假陰性原因是涂片中沒有診斷意義的細胞[1,2],其原因有取材器上的病變細胞沒有被轉移到載玻片上,或涂片質量差、不均勻,或過多黏液、血液或炎癥細胞、上皮細胞過度重疊使異常細胞被遮蓋。另外,取材器無法取到宮頸管內的病變細胞也是原因之一。

本組資料顯示,宮頸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是診斷宮頸疾病必不少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 生殖健康篩查;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技術;臨床分析

作者單位:455000河南省安陽市婦幼保健院生殖遺傳科

隨著生殖健康檢查進展,新的技術新的方法的應用,使生殖健康檢查得到飛速的發展,應用宮頸細胞學檢查的新方法-新柏氏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技術( ThinPre pc ytologictest,TCT ) 。液基細胞學技術的出現使篩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得到了較大的提高[1]。在子宮頸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宮頸病變的檢出率明顯增加,尤其對宮頸癌前病變的篩查具有重要作用[2],現對2060 例應用液基細胞薄層涂片技術(LCT) 進行宮頸病變篩查,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4 年12月至20068年11月婦科門診就診的2060例患者進行TCT檢查, 年齡21~75歲,平均37歲。均有性生活史。無任何癥狀者141例,白帶異常者791例, 接觸性出血者306例,不規則陰道出血者532例 ,其他為290例;宮頸光滑者113例,宮頸糜爛輕度者654例、中度983例,重度310例。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及處理 常規婦科檢查, 觀察宮頸外觀情況。采用宮頸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查(LCT) 方法: ①樣本采集: 用AutoCyte專用宮頸刷收集宮頸及宮頸管的脫落細胞,置毛刷頭于盛有保存液的小瓶中, 放置24 h后制片; ②薄片制作: 制片和染色由AutoCyte全自動薄層細胞制片機一次完成, 避免了人工操作的誤差。

1.2.2 診斷標準 細胞學診斷標準采用國際癌癥協會推出的TBS診斷系統[3]。TBS主要報告結果為: 正常范圍(within normal limits,WNL) 、未明確診斷意義的不典型鱗狀細胞( atyp ical squanlous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 、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 low grade squamous ntraep ithelial lesion,LSIL) 、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 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 ithelial lesion, HSIL)和鱗狀細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 。

1.2.3 觀察內容 發現宮頸細胞學異常者行陰道鏡檢查在病變處或多點取組織病理檢查,并進行比對,了解病理診斷符合率。

2 結果

TCT檢出ASCUS以上病變共258例, 陽性檢出率為12.52%,其中ASCUS 97例, LSIL 89例, HSIL 64例, SCC 8例。陰道鏡下活組織病理檢查結果為:炎癥102例, CIN Ⅰ85例, CINⅡ33例, CINⅢ29例, SCC9例。液基細胞學檢查與陰道鏡下活組織病理診斷符合率分別為LSIL 77. 65%,HSIL 76. 67%, SCC 75. 00%,與活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相比較P> 0. 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國際癌癥研究中心( IARC)近年估計全球宮頸癌5年患病例數為150余萬人,其中3 /4以上的患者是在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有30余萬患者,全球每年有20余萬婦女死于宮頸癌[4],宮頸癌篩查是生殖健康檢查中的重點。是防治宮頸癌的關鍵,做好宮頸癌的早期防治是婦女生殖健康檢查工作的重點。

近年來引用液基超薄檢測技術和神經網絡計算機輔助細胞學檢測法等新技術和新的細胞學診斷方法分期, 降低了巴氏涂片的假陽性率。2001 年TBS 診斷標準的修訂及推廣應用,這為LCT 的普及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LCT 薄而清晰,涂片質量高,異常上皮細胞易于辨認,可提高檢測的陽性率,降低宮頸癌前病變的漏診率、誤診率[5]。本研究資料亦顯示,LCT 和宮頸活檢對宮頸癌的檢出率無統計學意義,進一步說明液基超薄檢測技術在臨床應用的可靠性。

總之,利用LCT 技術對宮頸病變進行篩查,陽性者結合宮頸活組織病理學檢查,其敏感度較高,

診斷結果準確可靠,可以作為婦女生殖健康檢查、篩查的一項操作簡單,方便、準確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A bulafia O, Pezzullo J C, Sherer D M. Performance of thinp repliquid2based cervical cytology in comparison w ith conventionallyp repared Papan-icolaou smears: A quantitative survey. Gynecoloncol, 2003, 90 (1) : 137-144.

[2] 黃志宏,錢德英. 計算機輔助細胞檢測系統與陰道鏡檢查對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診斷價值. 實用醫學雜志, 2003 ,19 (2) :135-136.

[3] Solomon D,Davey D,Kurman R,et al.The 2001Bet hesda system: terminology for reporting result s of cervicalcytology.J A MA,2002,287:2114-2119.

篇9

1 方法

1.1 標本來源:我院2012年1月-12月TCT檢查標本1300例,受檢年齡21-60歲。

1.2 沉降式液基細胞標本的采集處理

臨床醫生用宮頸刷置于宮頸口旋轉4-5周獲得足量上皮細胞標本,然后沿刷柄折痕處折斷,將宮頸刷置于有保存液的保存瓶中,經過一系列離心處理,制成一張直徑2cm的涂片。

2 結果

2.1在1300例TCT細胞學檢查結果中,線索細胞>20%,提示細菌性陰道病61例,真菌感染52例,滴蟲感染 12 例,無明確診斷意義的非典型鱗狀細胞 (ASC-US)22人。上皮內低度病變(LSIL)12人,上皮內高度病變7人。

ASC-US中 20-29歲5人 占12%

30-39歲12人 占29.3%

40-49歲4人 占9.7%,≥50歲1人 占2.4%

LSIL中 20-29歲2人 占4.9%

30-39歲6人 占14.6%

40-49歲4人 占9.7% ≥50歲無

HSIL中 20-29歲 無

30-39歲5人 占12.2%

40-49歲2人 占4.9% ≥50歲無

在41例有病變的標本中有23例做了HPV分型檢查,有19例檢測到HPV 感染,占82.6%。

2.2結果分析:在61例細菌性陰道病涂片中可見線索細胞≥20%,提示有加德納桿菌感染。在52例真菌感染的涂片中可看到真菌孢子或芽胞及成串鱗狀上皮被菌絲串起,上皮細胞無特異性改變。在12例滴蟲感染涂片中,整張片子背景污穢,并有大量白細胞。長期大量抗生素應用或雌激素水平下降,及多個等 極易引起細菌真菌感染,臨床要根據病情查找原因對癥治療

在ASC-US、LSIL、HSIL中均以30-39歲年齡段發病率所占比例大,發病率高于40歲以上年齡段。

子宮頸病變年輕化 與生育年齡段婦女有密切關系,而且以HPV感染引起病變占主要原因。所以說該年齡段婦女定期做TCT篩查,或陰道鏡檢查。

對于ASC-US檢出的病人,由于細胞沒有典型的良性或惡性結構改變,胞核大,比正常中層細胞核大2-3倍,核漿比增加,核 輕度深染。對于有明顯炎癥反應的應先治療炎癥,3-6個月復查,連續3次,陰性才算正常。

篇10

關鍵詞:  膜式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術(TCT);宮頸上皮內瘤變(CIN);篩查

宮頸上皮內病變是女性最常見的疾患之一,其不斷演變最終將發展為宮頸癌。宮頸細胞學檢查是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早發現、早治療的重要手段和首選方法。現回顧性分析本院應用新柏氏膜式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技術對3 580例健康體檢者進行宮頸病變篩查的結果,并通過隨訪其中上皮細胞異常者,對照分析其細胞學與組織學結果,探討該技術在宮頸病變篩查中的應用價值。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年3~7月間我院婦科健康體檢中3580例TCT檢查結果,并對上皮細胞異常者進行隨訪以獲得組織學病理結果,年齡25~73歲,平均(42.11±0.62)歲,中位數43歲。

1.2  液基標本的采集及處理  

充分暴露宮頸,用塑料毛刷取樣器采集宮頸外口及宮頸管處的脫落細胞,將采集的細胞洗入盛有ThinPrep保存液的小瓶中,經ThinPrep 2000系統程序化處理制成直徑2 cm的薄片,95%乙醇固定,巴氏法染色,送浙江省腫瘤醫院細胞病理室由專家閱片。

1.3  細胞學診斷方法  

采用TBS系統(The Bethesda System)報告,宮頸病變的范圍包括良性細胞改變及宮頸上皮內病變。宮頸上皮內病變根據程度可分為: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意義不明確(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不除外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atypical squamous cells,cannot exclude 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ASC-H),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非典型腺上皮細胞(atypical glandular of undermined significance,AGC)和腺癌。

1.4  統計學處理  

結果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處理,RR使用Cochran's and Mantel-Haenszel統計分析,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液基細胞學篩查結果  

3580例液基細胞學檢查結果中有宮頸上皮內病變190例,占5.31%,包括ASC-US102例(2.85%),ASC-H 5例(0.14%),LSIL 69例(1.93%),HSIL 例(0.39%)。

2.2  組織學病理結果  

通過對TCT結果為ASC-US及以上者進行隨訪獲得,結果(表1)。

2.3  細胞學結果與組織學病理結果的相關性分析  

因細胞學對ASC-US的診斷缺乏可重復性和一致性,計算細胞學與組織學診斷符合率時指定細胞學陽性診斷為ASC-US以上病變,不包括ASC-US。細胞學診斷SIL(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88例,病理組織學診斷CIN(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67例,兩者的診斷符合率為76.1%。細胞學與組織學結果的相關性分析提示TCT結果異常者檢出CIN的風險(RR)遠高于普通人群(表2)。組間比較得出,TCT提示ASC-US組與LSIL組檢出CINⅡ、CINⅢ/CIS的RR值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26、0.76),TCT提示ASC-US組與HSIL組檢出CINⅠ的RR值差異也沒有統計學意義,其他組間比較的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未顯示)。

3  討論

宮頸癌前病變至發展成宮頸癌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大約是5~10年。因此宮頸癌是可預防、可治療的疾病,關鍵是進行篩查,及時發現早期宮頸癌,及時恰當的處理,治愈率接近100%。在發達國家其發生率明顯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對宮頸癌前病變的早期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