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厭食癥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9 21:05: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小兒厭食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兒厭食癥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小兒厭食癥脾失健運運脾法

“脾為后天之本”,由于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節,加之病后失調,喂養不當,精神調護失當或環境突然改變等,均可引起小兒不思進食,甚或拒食,從而形成小兒厭食癥。因此,在兒科臨床上調護脾胃氣機之“運脾法”更為常用且有效。

1運脾法之意重在助運

運脾法是江育仁教授針對小兒脾胃病的發病特點提出的有效治療方法。運脾法是指解其脾困、運其脾氣的治療原則。“運脾”一詞,見于張隱庵《本草崇原》云:“凡欲補脾,則用白術;凡欲運脾,則用蒼術”。江育仁認為,運脾法,并非獨立的一種治法,而是屬于“八法”中的和法。具有補中寓消,消中有補,補不礙滯,消不傷正者謂之“運”。運者,有行、轉、旋、動之義,皆動而不息之意。運與化,是脾的功能。運者運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故欲健脾者,旨在運脾;欲使脾健,則不在補而貴在運也。

運脾的作用在于解除脾困,舒展脾氣,恢復脾運,達到脾升胃降,脾健胃納,生化正常的目的。臨床對脾運失健引起的病癥如厭食、疳氣、貧血、泄瀉等有較好療效。運脾法體現了中醫著眼于調整機體平衡統一,恢復臟腑功能協調,健運脾胃,充其后天之本的醫療特色。

2運脾法之用藥重在靈動

查看全文

消食口服液治療小兒厭食癥探討論文

厭食是指小兒除外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較長時期食欲不振或減退,甚至拒食的一種病證。筆者近年來運用本院自制消食口服液治療小兒厭食癥172例,并與口服健兒消食口服液者對比,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172例確診為厭食癥(脾胃不和型),病程在2個月以上,年齡1~6歲,近1個月內未用過治療小兒厭食的中西藥物及其他治療方法的門診患兒,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04例,對照組68例。治療組104例中男性57例,女性47例;年齡1~2歲39例,3~6歲65例;病程2個月~1年62例,1~2年32例,3~6年10例。對照組68例中男性41例,女性27例;年齡1~2歲28例,3~6歲40例;病程2個月~1年41例,1~2年22例,3~6年5例。兩組上述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治療組予本院自制消食口服液(厚樸、茯苓、陳皮、麥芽、谷芽、山楂、木香、檳榔、石膏、砂仁、內金、生大黃)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對照組予健兒消食口服液(河南靈佑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15天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

1.3觀察指標臨床癥狀及體征變化:包括中醫癥候、舌脈及食量的變化。

1.4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中醫病征診斷及療效標準》中厭食的療效評價標準修訂臨床控制:食欲與食量均恢復到正常水平。顯效:食欲明顯恢復,食量恢復到原有水平的3/4,原有癥狀基本消失者;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有所恢復,但未達到原有水平的3/4,原有癥狀減輕者;無效:食欲與食量均無改善。

查看全文

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厭食癥研究論文

【關鍵詞】小兒厭食癥

小兒厭食癥為小兒常見的癥狀,長期厭食可造成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嚴重者可影響小兒的生長發育。作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小兒厭食癥120例,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根據諸福棠主編《實用兒科學》厭食癥診斷標準[1]: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食欲降低、食量減少,持續2周以上,伴腹脹、惡心、嘔吐、口臭、大便稀或便秘,并排除器質性疾病、精神性因素及藥物因素的影響,診斷為小兒厭食癥。取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本院兒科門診厭食癥患兒235例,采用單純隨機抽樣的方法分為兩組。中西醫結合治療組:120例,男57例,女63例,年齡1~7歲(平均4.7歲),病程1~36個月(平均12.3個月)。純西醫治療組:115例,男51例,女64例,年齡1~8歲(平均4.9歲),病程1~34個月(平均12.1個月)。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情況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查看全文

柔肝和胃治療小兒厭食分析論文

【摘要】小兒厭食癥是兒科一種常見病,中醫以往認為本病以脾胃功能失調為主要病機,多因喂養不當,脾胃虛弱引起。治療也以健脾養胃,佐以消食化積治療。筆者從現代小兒生活條件改變對其心理、生理影響方面入手,認為本病病機已與以往不同。把本病病機總結為肝胃郁熱,治療上采用柔肝和胃法。

【關鍵詞】柔肝和胃小兒厭食

小兒厭食癥是兒科常見慢性食欲障礙性疾病,表現為長期的食欲不振,拒食,以致引起小兒逐漸乏力,消瘦,發育遲緩等癥狀。既往多認為是由于小兒脾胃虛弱,喂養不當及環境因素造成小兒脾胃的運化受納功能減弱,病位主要在脾胃,治療上也以健脾養胃為主。

1病因病機

筆者通過長期臨床觀察,認為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以及對小兒撫養觀念的改變,小兒厭食癥的病因病機已經與以往不同?,F代社會中小兒總體生活條件較以前大為改善,飲食結構、營養組成更加充分合理,營養不良造成的脾胃虛弱因素已基本不存在。同時由于小兒家長對育嬰知識的重視及掌握水平的提高,使不合理喂養因素的影響也越來越小。并且因為各方面條件改善,小兒體質也在增強,其本身脾胃虛弱的影響也降低了。與之相反,一些其他因素在小兒厭食癥形成中的作用卻越來越突出。喂養小兒過程中,高熱量飲食增加,中醫認為膏粱厚味長期過量,則使胃蘊熱。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小兒在家庭以及社會中的地位前所未有的提高,往往被嬌慣,情緒很少受正確引導和約束。小兒本身缺少分辨能力,行為由自己好惡決定。再加上家長的溺愛,現代的兒童往往十分任性,脾氣急躁,情緒波動很大。小兒生理特點就是“肝常有余”,肝體陰而用陽,“有余”即指陽氣相對有余而陰氣相對不足[1]。再伴以性情急躁,使肝陽更加亢盛,久亢則化熱,肝屬木,胃屬土,生理上木克土,所以肝熱內蘊,最易犯胃,即葉桂所說“肝風內擾,陽明最為其沖犯”,從而肝熱蘊胃,再參以膏粱生熱于胃,最終形成肝胃蘊熱病機。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谷,喜潤惡燥,喜涼惡熱,熱蘊于內則胃失其所喜,受納功能受損,飲食不入,形成小兒厭食癥,即王孟英所說“不欲食病在胃”。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現代小兒厭食癥是由不良情緒作用使其生理上相對過亢的肝氣形成病理條件,陽亢化熱,乘克于胃,肝胃蘊熱,胃失受納,病位表現在胃,實則在肝[2]。

查看全文

情境教學在兒科護理學的運用

【摘要】高職《兒科護理學》作為護理專業課程中的主要課程,教育改革中明確提出要注重培養學生護理的基本知識、專業素養以及職業能力。而想要有效教學效率,首先要促進學生的求知欲,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才能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從而也能促進思維的發展。在高職《兒科護理學》課程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中也能更好的掌握所需的技能。本文根據高職《兒科護理學》課程的實際教學情況,分析在教學過程應用情境教學方法的效果。

【關鍵詞】情境教學;高職院校;兒科護理學

高職教育中《兒科護理學》教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課程,其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調動一切因素來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情境教學方法是指教學過程中設置生動、形象的相應情景,并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所以高職《兒科護理學》課堂教學中應該要充分發揮情境教學的作用。

1情境教學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高職《兒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入教學內容,并根據教學內容來創設相應的教學情景,而教學情境一定要是能夠促進學生情緒發展的,并且是生動形象的學習場景。這樣的教學情境能夠帶領學生進入真實的臨床護理中,是有利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創設相應的疾病護理情境,在生動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而促進了學生對護理知識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具體的學習情境能夠拓展學生思考的空間,在優化了課堂教學的同時,也能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并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由于《兒科護理學》課程本身就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時往往會難以理解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而通過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就能夠增加課堂容量同,也讓原本枯燥無味的教學活動變得生動豐富起來了,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2情境教學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的措施

查看全文

蟾皮的化學成分研究論文

【關鍵詞】蟾皮化學成分臨床應用研究進展

蟾皮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干燥表皮。蟾皮最早記載于《本經逢原》,是蟾蜍去蟾酥、去內臟后曬干之物,經方入藥目的多為以毒攻毒?,F代醫藥學研究表明,蟾皮中存在多種化學成分[1],用于治療小兒疳積、慢性氣管炎、咽喉腫痛、癰腫疔毒等病癥。近年來用于多種癌腫或配合化療、放療治癌,不僅能提高療效,還能減輕副作用,改善血象[2]。現就它的化學成分與臨床應用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化學成分

代麗萍等[3]從其水提物中分離得到6個化合物:4氨基3羥甲基環辛酰胺駢四氫n呋喃酮(蟾蜍環酰胺B,I),蟾蜍環酰胺c(Ⅱ),蟾蜍噻嚀(Ⅱ),去氫蟾蜍色氨氫溴酸鹽(IV),辛二酸(V),丁二酸(VI);張英等[4]從中華大蟾蜍皮石油醚萃取部分分離得到6個化合物并鑒定其結構為:膽甾醇(cholesterol),棕櫚酸膽甾烯酯(palmitaticacidcholesterylester),蟾毒它靈(bufotalin),沙蟾毒精(arenobufagin),嚏根草配基(hellebrigenin),嚏根草配基3辛二酸半酯(hellebrigenin3hemisuberate);有報道[5]分別從日本產的臺灣蟾蜍BufovulgarisformosusBoulenger,綠蟾B.viridisLaur,臺灣產的曼谷蟾蜍B.bankorensisBorbour及國產中華大蟾蜍B.bufogargarizansCantor皮中分離出以琥珀酰、己二酰和庚二酰代替辛二酰的精氨酸酯類化合物及硫酸酯類化合物;而且又從北美產的蟾蜍(B.americanus)和臺灣產的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皮中分離出I-組氨酸、L1甲基組氨酸、L3甲基組氨酸代替精氨酸部分的蟾蜍毒素類化合物。趙大洲等[6]研究發現蟾酥及蟾皮中的二烯內酯成分大多數相同,但蟾酥中的種類少而含量更集中;吲哚生物堿類有4個主要成分相同,另一吲哚生物堿脫氫蟾蜍色胺,在蟾皮中的相對含量較高,而蟾酥中很低;且初步判斷蟾酥中甾醇類主要為一谷甾醇,而蟾皮中主要為膽甾醇和膽甾醇棕櫚酸酯。徐乃玉等[7]測得中華大蟾蜍皮粉中含有鈣、鎂、鈉、錳、鐵、鋅、銅、磷、硅及銀等元素,其中以鈣為最多,其次為鐵和鎂。

2臨床應用

2.1治療晚期消化道腫瘤張愛霞等[8]用華蟾素(中華大蟾蜍皮的水制劑)聯合化療治療消化道惡性腫瘤,全組有76例,其中胃癌28例,大腸癌25例,肝癌13例,胰腺癌10例,結果治療組疼痛緩解率為84.2%,生活質量改善率為65.8%;對照組分別為44.7%和26.3%,兩組相比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劉明等[9]采用口服華蟾素注射液配合中藥辨證治療22例中晚期食管癌,晚期食管癌的吞咽梗阻、惡心嘔吐、納呆腹脹、胸骨后疼痛、聲音嘶啞5個主要癥狀明顯減弱;治療后瘤灶變化完全緩解(CR)0例,部分緩解(PR)2例,輕微療效(MR)7例,無變化(NC)9例,進展(PD)4例,有效率(RR)40.90%;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為:提高≥10分13例,穩定±10分5例,降低≥10分4例,提高穩定率為81.82%;治療后生存期觀察為治療后半年生存21例,半年生存率為95.45%,1年生存l5例,1年生存率為71.43%。鄭英蘭等[10]應用中藥制劑華蟾素注射液配合化療及內鏡下注射治療Ⅲ、Ⅳ期胃癌80例,配對分為4個組:1組單純用化療,2組用化療加華蟾素,3組化療+內鏡下局部注射順鉑,4組化療+華蟾素+內鏡下局部注射順鉑和華蟾素5ml/次。結果2組的生存質量和化療耐受性高于1組(P<0.05),4組生存質量(Karnofsky評分)和生存期明顯優于其他組的患者,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2、4組的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無明顯下降,1、3組治療后白細胞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P<0.05)。張志強等[11]將60例晚期胃癌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采用華蟾素注射液20ml+0.9%氯化鈉250ml,1次/d靜脈滴注,同時羥基喜樹堿5mg+0.9%氯化鈉100ml,周一至周五靜脈滴注;對照組30例,采用羥基喜樹堿5mg+0.9%氯化鈉100ml,周一至周五靜脈滴注,兩組均用3周,結果兩組近期療效及不良反應無顯著性差異(19>0.05),治療組疼痛緩解率為83.3%、生活質量評分增加18.6分;對照組疼痛緩解率為43.3%、生活質量評分增加9.3分,兩組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楊學峰等[12]用鮮蟾皮外敷合中藥治療原發性肝癌28例,治療結果治療組28例中,部分緩解(PR)者2例,無變化(NC)者22例,進展(PD)者4例;對照組26例中,部分緩解(PR)者4例,無變化(NC)者11例,進展(PD)者11例。治療組瘤體穩定率為78.57%,對照組為42.31%,兩組比較,治療組顯示較好的穩定瘤體作用(P<0.05)。曹宇華等[13]為觀察華蟾素治療晚期原發性肝癌的近期療效,采用治療前后自身對照研究,32例病例均為Ⅲ期患者,既不能手術切除,亦不能耐受全身或局部化療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華蟾素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1次/d,14d為1個療程,治療同時給予保肝等對癥支持治療,結果使用華蟾素可以改善生活質量,在控制腫瘤方面,病情的惡化率較低(18.75%);在生存質量方面,治療后的總有效率較高(78.13%);在肝功能方面,用華蟾素治療后血清總膽紅素、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等指標有明顯下降。

查看全文

桂枝湯臨床運用作用分析論文

【關鍵詞】桂枝湯;臨床應用;文獻綜述

【摘要】桂枝湯出自漢代張仲景《傷寒論》,被譽為“群方之冠”,原用于治療外感風寒表虛及營衛不和證。方中以桂枝解肌發表,透達營衛,為君藥;芍藥斂陰和營,為臣藥。君臣相合,共調營衛。生姜辛溫止嘔,佐桂枝發散風寒以解肌;大棗甘平補中,助芍藥益陰以和營;姜棗合用以升騰脾胃之氣津;炙甘草調和諸藥,且配桂姜辛甘化陽以助衛氣,和芍棗酸甘化陰以滋營陰,為佐使之用。五藥相合,共奏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斂陰和陽之效。在臨床應用中,通過隨證加減,該方可用于治療多種疾病。為了方便臨床用藥,現將近幾年桂枝湯的臨床應用綜述如下。

1、感冒以桂枝湯加減治療空調病52例,療效滿意。空調病的本質是人為手段影響了人體營衛的調節,導致人體對突變的環境不適應?!疤撔百\風”是一種致病因素,而空調的時間模擬也是一種“虛邪賊風”,非其時而有其氣,人長期處于這種反常的室內小環境中,與自然界的大環境不協調,導致營衛之氣漸虛,所以會引發諸多疑難病癥。組方:桂枝、白芍各6~12g,炙甘草6~3g,生姜3片,大棗3枚。根據病情輕重及患者體質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服后飲白米熱粥,令其出微汗。其中痊愈12例,顯效20例,有效1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15%。楊福龍以桂枝湯加減治療陰暑證135例,取得良好療效。陰暑證臨床表現為精神衰憊,肢體困倦,頭昏嗜睡,胸悶不暢,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惡心嘔吐,渴不欲飲,舌淡、苔薄膩,脈濡細。按門診順序隨機分為桂枝湯組和對照組。其中桂枝湯組(治療組)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齡10~69歲。對照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10~70歲。兩組年齡、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以桂枝湯原方化裁:桂枝10g,炒白芍10g,生姜10g,紅棗10g,蜜甘草10g。加減法:汗出過多者取桂枝加附湯意,加黑附片10g;畏寒癥狀明顯者取香薷飲意加香薷10g;嘔吐、腹瀉者加白扁豆10g,砂仁6g或白豆蔻6g(后入)。3劑,水煎服,每日1劑,三煎,三服。對照組給予藿香正氣水10ml,每天3次。兩組均以3天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桂枝湯組痊愈66例,好轉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9.00%。對照組痊愈35例,好轉2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3.00%。桂枝湯組好轉8例及對照組好轉21例、無效4例再經第2個療程治療,均以桂枝湯加減調治獲愈。

2、汗證杜文彪采用桂枝湯加減治療汗證38例,療效滿意。治療方法以桂枝湯為主方,氣虛者加黃芪、黨參等以益氣固表;汗多者加生龍骨、生牡蠣、浮小麥、糯稻根等以固澀斂汗;陽虛者加附片;肌腠疏松,表衛不固,易于感冒而汗出惡風者與玉屏風散合用。38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17例,女21例;年齡最小3歲,最大76歲。中醫辨證為營衛不調,營強衛弱,陽虛衛外不固者。治療后,治愈31例,好轉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37%。李同新等以桂枝湯治療鼻汗證24例,效果較好。方藥組成:桂枝10g,白芍12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棗3枚。上藥加水600ml,文火煎取汁200ml,分2次服,每次1劑。7天為1個療程。本組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55歲,平均38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年。經1個療程治療,治愈18例,好轉6例,有效率為100%。王媞用桂枝湯加減治中風半身汗出38例,療效滿意。方藥桂枝15g,白芍9g,甘草6g,生姜6g,大棗6g,麥冬20g,淮小麥9g。汗出多可加生龍骨,兼氣虛加生黃芪,陽虛加制附子。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早晨空腹服,晚上睡覺前服,4劑為1個療程,間隔1日可繼續下1個療程。2個療程本組治愈(癥狀完全消失)26例,有效(癥狀明顯減輕)9例,3例無效,總有效率92%。

3、咳嗽韓愛魚以桂枝湯加味治療喉源性咳嗽60例,收到較好效果。60例中,男20例,女40例,年齡3~70歲,病程3天~3個月。處方:桂枝、白芍、苦杏仁(后下)、川貝母、荊芥、貫眾、茜草、枳殼、甘草各10g,沙參、玄參、桔梗、蟬蛻各15g,僵蠶8g,防風6g,生姜3片,紅棗3枚。加減:外感風寒加大桂枝、防風用量;外感風熱加桑葉10g,連翹15g;肺有內熱加黃芩10g;扁桃體炎、咽炎、喉頭水腫治后遺留咳嗽加射干、丹參各10g,玄參用至30g;有少量白沫痰加款冬花9g;原有基礎肺病,咳嗽伴痰多色白加茯苓15g,陳皮、白前各10g;肺陰虛加百合30g,炙百部15g;夜間咳嗽加重加知母10g,黃柏15g;盜汗加地骨皮、銀柴胡各10g;咽癢甚蟬蛻加重至20g,或加白僵蠶6g,或加花椒6g,炙百部15g;咳甚而喘者加地龍15g;病程日久,久咳不愈,耗傷肺氣加訶子10g,五味子15g或粟殼6g。每天1劑,水煎服,小兒酌減。治療3天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1療程,最多治療5療程。1療程治愈30例,2療程治愈15例,3療程治愈5例,顯效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陸青用桂枝湯合玉屏風散治療過敏性咳嗽50例,療效滿意。50例中,門診45例,住院5例;男23例,女27例,年齡最大59歲,最小9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6個月。有40例已經用過抗生素治療,10例為初發者;有過敏史者35例,兼有過敏性鼻炎者16例;兼有皮膚瘙癢者20例,平時易感冒者30例。用桂枝湯合玉屏風散加減,藥物組成: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3g,大棗10g,黃芪15g,白術10g,防風10g,杏仁12g,咽癢重者加千層紙、蟬蛻,痰多者加陳皮、半夏、茯苓,鼻塞者加細辛。每日一劑,水煎分服。7天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2個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忌吃海鮮類及煎炸食品。50例中,顯效38例,占76%;好轉8例,占16%,無效4例,占8%;總有效率為92%。

4、風疹金玲等采用加味桂枝湯治療慢性蕁麻疹66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風邪是慢性蕁麻疹發病的主要條件,因該病反復發作,病情多為氣虛血虧,久病多瘀,而病理實質為皮膚腠理經脈不通,血行失暢,瘀血阻絡,皮膚腠理失去營養濡潤作用,其與西醫學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環等病理改變基本相同。本組66例患者中,男36例、女30例;年齡20~76歲,平均48歲;病程3個月~15年;伴高蛋白血癥者32例,貧血者9例,皮膚劃痕試驗顯陽性者58例。處方:黃芪45g,桂枝20~30g,白芍20g,荊芥15g,細辛5g,當歸尾20g,乳香10g,大棗10枚,甘草15g,生姜10g。用法:冷水浸泡15min,煎沸分3次服,每日1劑,7天為1療程。隨證加減:瘙癢劇烈者加蜈蚣2條,烏梢蛇30g,白鮮皮30g;腑氣不通加生大黃15g,枳實15g;腸燥便秘者加生首烏30g,桃仁20g;腹痛者加郁金20g,青皮15g;痰濕中阻,見頭痛如裹,胸悶惡心,苔膩者合二陳湯等健脾化痰藥;痰阻氣機,郁而化熱,苔黃膩,脈弦滑者加川黃連10g,厚樸20g,黃芩30g;面色蒼白,唇甲不華,心悸少寐者合四君子湯(治療前及治療第2周末觀察記錄患者風團大小與數目、瘙癢程度)。所有病例治療2個療程,治愈57例,顯效4例,進步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7%。齊愛珍等用桂枝湯加減治療30例頑固性經行風疹塊患者,臨床效果滿意,隨訪未見復發。30例患者中14~21歲3例,22~35歲18例,36~49歲9例;已婚28例,未婚2例;病程3個月以內4例,4個月~1年15例,1年以上11例;血虛21例,血熱9例。桂枝、白芍、生姜各9g,炙甘草5g,大棗4枚,血虛者加當歸、黃芪、何首烏、蟬蛻以益氣養血、調和營衛、解肌疏風止癢。每于經前服藥5~6劑,并重用黃芪以益氣固表、扶正達邪;經后5天開始服藥5~6劑,并重用當歸等以滋陰養血,使營充衛強,營衛調和;血熱者每于經前服藥5~6劑,減輕桂枝用量,去生姜,加生地、紫草、丹皮、蟬蛻等以養血涼血、調和營衛、疏風止癢。均1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用藥3個療程。經治療,痊愈21例,占70%;顯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33%。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