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垂釣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11 02:23: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兒垂釣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小牛娃高興地來到了河邊一看,河水很深、很綠,上面還有美麗的荷花呢!
小牛娃側著身子,坐在了莓苔上。河邊的草很高,把他的身子遮住了,只露出了一個小腦袋。
小牛娃在魚釣上裝好魚餌,把魚釣向河里一甩,只見魚釣“刷”地一下沉入河中,魚漂靜靜地浮在水面上。小牛娃目不轉睛地盯著魚漂??墒囚~漂一動不動。小牛娃把魚釣提起來,又放了一些魚餌,再甩出去。
篇2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礎題
(共18題;共71分)
1.
(2分)多音字組詞。
應yīng________
yìng________
2.
(8分)選擇劃線字正確的讀音
蹣________跚(mán
pán)
水滸________(hǔ
xǔ)
畫卷________(juǎn
juàn)
災難________(nán
nàn)
鮮嫩________(lùn
nèn)
剛勁________(jìn
jìnɡ)
哈________達(hǎ
hā)
纖________夫(qiān
qiàn)
3.
(2分)讀課文古詩兩首《小兒垂釣》,成語大比拼。
驚天________
小兒________
4.
(6分)把下面描寫兒童活動的詩句補充完整,并背誦。
①________,歌聲振林樾。
②________,飛入菜花無處尋。
③________,忙趁東風放紙鳶。
④________,溪頭臥剝蓮蓬。
⑤________,也傍桑陰學種瓜。
⑥________,短笛無腔信口吹。
5.
(3分)讀課文古詩兩首《小兒垂釣》,把能搭配的詞語用線連起來。
蓬頭________
莓苔
側坐
________
借問
路人
________
稚子
6.
(1分)根據課文《小兒垂釣》內容填空
蓬頭稚子學垂綸,________。
7.
(5分)用下列詞語“路人”造句
8.
(5分)照樣子把詞語組成通順的句子,并寫下來。
例子:衣服
了
彎曲
穿上
小柳樹
的
彎曲的小柳樹穿上了衣服。
①阿德
地
起床
早早
了
②愛
爺爺
唱京戲
拉二胡
和
9.
(2分)讀課文古詩兩首《小兒垂釣》,按課文內容填空。
路人________遙招手,怕得________不應人。
10.
(5分)按要求寫句子。
用“側坐”寫一句話。
11.
(5分)讀課文古詩兩首《小兒垂釣》,解釋詞語“蓬頭”的意思。
12.
(5分)看拼音,寫詞語
chēnɡ
chuán
xiǎo
tǐnɡ
fú
pínɡ
yòu
zhì
cè
mià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3.
(5分)讀古詩兩首《小兒垂釣》,說說小孩是怎么做著釣魚呢?
14.
(3分)按要求填空。
“蓬”字按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畫。能組成詞語________。
15.
(5分)讀課文《小兒垂釣》,解釋加橫線的詞語。
①蓬頭
②稚子?學
③垂綸
16.
(3分)給加橫線的字注音。
蓬頭________
稚子________
垂綸________
17.
(1分)默寫詩句
路人借問遙招手,________。
18.
(5分)根據意思寫詩句。
①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風光與其他季節確實不同。
②荷葉接天望不盡一片碧綠,陽光下荷花分外艷麗鮮紅。
二、閱讀理解題
(共4題;共21分)
19.
(5分)讀古詩兩首《小兒垂釣》,說說小孩在哪釣魚呢?
20.
(5分)讀古詩兩首《小兒垂釣》,看看這個孩子,他在干什么呀?
21.
(5分)讀課文古詩兩首《小兒垂釣》,你知道文中哪句是寫外貌的嗎?
22.
(6分)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1)“棄而還走”中“還”的意思是:________?。
(2)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參考答案
一、基礎題
(共18題;共71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二、閱讀理解題
(共4題;共21分)
19-1、
20-1、
21-1、
篇3
古詩《小兒垂釣》是一首敘事詩,是唐代詩人胡令能的作品?!芭铑^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痹娙藘H用二十多個字就敘述了小兒釣魚時發生的一件事,刻畫了一個頑皮而又做事認真的小孩的可愛形象。在學習、改寫這首詩的過程中,我始終緊握想象這根線,牽引著學生在想象的天地中去看詩中的畫面,去聽詩中的聲音,去想詩中人所想,去做詩中人所做……
一、想象是讀好經典的關鍵
在“讀經典學作文”的活動中,首先要做的是“讀經典”。在這里,“讀”不僅是誦讀詩詞中的文字,還應包括理解詩詞的內容。古典詩詞有它獨有的古典韻味。我們在教學中除了指導學生讀出這種韻味以外,最重要的是要讀出它的感情。古詩詞的感情是建立在古詩詞的內容這個基礎之上的。我們要想讀準古詩詞的感情,就必須深入地理解古詩詞的內容,而想象是打開古詩詞理解之門的鑰匙。
對于《小兒垂釣》這首古詩來說,我主要是指導學生讀出這三種情感:一要讀出小兒的可愛,二要讀出小兒內心的焦急,三要讀出詩人對小兒的喜愛。
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小兒的可愛,我在指導學生理解“蓬頭”就是指頭發蓬亂的意思后。讓學生展開了一次想象:小兒為什么會頭發蓬亂?孩子們有的說是因為早起而忘了梳頭,有的說是因為爬樹而刮亂了頭發,還有的說是在和小伙伴嬉戲時弄亂了頭發。接著我問孩子們:“你們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學生們說出了“頑皮和可愛”之類的形容詞。如果單光從字面上來理解,“蓬頭稚子”就是指頭發蓬亂的小孩。一個頭發蓬亂的孩子怎能談得上可愛呢?不要說可愛,甚至讓人會生出厭惡的情緒。而詩人在此并不是要給大家介紹一個令人厭惡的孩子。如果沒有想象,小學生們是體會不到詩中小兒的可愛的。但經過充分的想象后,一個頑皮又可愛的孩子就活靈活現地出現在學生們的腦海里。學生們對詩句的理解就在這想象中完成了。接下來的指導朗讀也就水到渠成,不少孩子晃著腦袋、微笑著朗讀“蓬頭稚子學垂綸”。從他們的表情中,我知道他們的腦海里此時正浮現著一個可愛的“蓬頭稚子”的形象。
詩中,小兒釣魚時有一段小插曲:一位路人向小兒問路,小兒只是遠遠地招手,并沒有回答問路人。詩中只用了“遙招手”寫出了小兒回應的位置和動作,其實在這“遙招手”的背后隱藏的是小兒一顆焦急的心。為了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我采用的是設身處地想象法。我對孩子們說:“如果是你遇到這種情況,你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孩子們大多都在想:千萬別嚇跑了我的魚!我又問:“那你此時此刻的心情是怎樣的?”孩子立刻說出了“焦急”、“心急如焚”等詞語。如果沒有想象,孩子們只看到了小兒招手的動作,而感受不到小兒焦急的內心。在指導朗讀“路人借問遙招手”時,我讓孩子們配上表情去朗讀。只見他們一個個雙眉微皺,面露焦急,有的還邊皺眉邊招著手,仿佛自己正是詩中的那位學垂綸的蓬頭稚子。孩子們在想象中已完全沉浸到古詩的意境之中。
詩人胡令能為我們刻畫這樣一個頑皮可愛而又做事認真的小孩形象,足以說明詩人自己是多么喜愛這位“蓬頭稚子”。因此,在朗讀這首詩時,除了讀出小兒的可愛和他“遙招手”時的焦急,整首詩都應透出詩人對小兒的喜愛之情。學完這首詩時,我再一次讓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我對他們說:“如果你就是詩人胡令能,當你看到這幅畫面時,你想說些什么?”孩子們有的說:“這個孩子做事真認真!”有的說:“這個孩子真可愛!”我又問:“那你喜歡他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喜歡!”然后,我指導孩子們帶著對小兒的喜愛一起齊讀古詩。他們讀得相當不錯,達到了應有的朗讀效果。
至此,孩子們在想象的幫助下已經比較理想地完成了“讀經典”。他們在想象中讀懂了詩的內容,讀出了詩的感情,也進入了詩的意境,基本達到了我們學經典的目的。
二、想象也是改寫古典詩詞的關鍵
在“讀經典學作文”的活動中,我想:“讀經典”應該是“學作文”的前提和基礎。只有讀好經典,才能學好作文。學生在想象中“讀經典”的同時,也為“學作文”做了很好的準備。只是,我認為“學作文”除了“讀經典”中的一些想象,還應有更多更廣闊的想象空間。還拿《小兒垂釣》這首詩來說,它留給學生的想象空間是讓人無法限制得了的。
《小兒垂釣》是一首敘事詩。對于學生來說,改寫敘事詩就是學習寫記敘文。記敘文的四大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缎捍贯灐愤@首詩在這四大要素上都給學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就拿時間來說,詩中沒有具體交待時間的詞句,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確定故事發生的時間。有個孩子根據“側坐莓苔草映身”這句詩想象故事應該發生在炎熱的夏天。他認為側身坐在莓苔上的小兒被青草遮掩了身子,這說明青草長得十分茂盛,而只有在夏季植物才會生長得這么好。大家覺得很合理。另一個孩子則是通過觀察書中的插圖來想象故事是發生在夏季的。原來書上畫著幾棵高大茂密的樹木,樹下臥著一頭大水牛,釣魚的孩子光著腳坐在地上。大家覺得他的想法也很有理。至于是夏天的哪一天,是一天中的什么時候,學生還有想象的余地。
地點這個要素在《小兒垂釣》這首詩中有比較明顯地體現,孩子們可以從“側坐莓苔草映身”這句詩中有所了解。我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讓孩子們對釣魚者所處地方的環境進行了一番想象。有些孩子寫到了遠處的青山,有些孩子寫到了茂密的樹木、青青的小草,有些孩子寫到了泛著微波的湖面……孩子們的這些想象為改寫這首古詩增添了不少色彩。
《小兒垂釣》這首詩雖然只敘述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刻畫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要想改寫好這首詩,關鍵是要把詩中的“蓬頭稚子”寫活。我是從人物的外貌、動作、心理活動這三個方面來指導學生進行寫作的。在外貌這方面,詩中僅用了“蓬頭”二字。我引導學生們展開想象,結果有了“圓溜溜的大眼睛”、“紅撲撲的小臉蛋”、“黑黝黝的皮膚”、“穿著一身粗布衣裳”、“光著一雙小腳丫”……“蓬頭稚子”的形象變得生動起來。為了寫好小兒釣魚時的動作,我讓學生邊想象邊表演。孩子們寫出了這樣的語句:只見他手握釣竿,眼睛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水面:他側著身子坐在草叢中,雙手握著釣竿,目不轉睛地盯著浮標……為了寫好小兒“遙招手”的動作,我先讓孩子們通過想象體會人物的心理,再配上表情進行表演,有的孩子寫出了這樣的語句:他皺著眉,遠遠地朝著問路人使勁搖著手……而對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的想象是改寫這首古詩最精彩的地方。我主要是從這兩方面入手的。一是引導孩子們想象小兒側身坐在草叢中釣魚時,他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孩子們想立刻進入到了詩中的情境之中。有的孩子說:“他也許在想:魚兒呀,你快點上鉤吧!,,有的孩子說:“他也許在想:真希望今天能釣到一條大魚。”有的孩子說:“他也許在想:今天我一定要釣一條大魚,讓小伙伴們都羨慕我?!焙⒆觽兊南胂笳媸亲屓伺氖纸泻?。二是引導孩子們想象小兒遙招手時的心理活動,這在前文中的“讀好經典”中已有所論述,在此就不重復。如此想象,詩中的人物形象不僅是生動,而且變得豐滿起來。
篇4
關鍵詞:閱讀教學;讀寫結合;教材
讀寫整合不僅能幫助學生把閱讀教學中學到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運用到作文教學中去。同時,在作文中形成的知識技能,也能促進閱讀教學。因此,我覺得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在習作教學時也要將教材中的例子為我所用,重視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將“閱讀”長期根植于“寫作”的沃土中,使學生從“閱讀”中學“寫作”,從“寫作”中更好地凸顯“閱讀”的魅力,使學生讀寫并行,而文道自得其中。下面,我就《小兒垂釣》這首古詩如何進行空白點讀寫整合,將精煉的古詩豐滿化,成為一幅幅孩子感興趣的連環畫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理解古詩
1.出示古字,左邊是半年成熟的禾苗,右邊是短尾巴鳥“隹”。整個字的意思是幼鳥出生不到半年,表示幼小?,F在的楷書中,它就是(稚)。
2.出示“稚子”猜意思。詩題中有歌詞和“稚子”的意思差不多(出示:小兒)。
3.出示“綸”的圖片。把釣魚用的絲線垂下是在干嗎呢?也叫做(垂釣)。
4.齊讀詩題。學生讀一讀這首詩,讀準生字的字音,讀準七言古詩的節奏。
5.學生先讀讀詩句,再聯系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然后想想詩中描繪了哪兩個畫面?
二、讀寫整合
畫面一:小兒垂釣
1.(1)第一個畫面是“小兒垂釣”,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出示:蓬頭稚子學垂綸)
(2)出示圖片。指名說說這小孩的外貌、穿著。
(3)出示:老人蓄著一撮……還記得《愛因斯坦和小女孩》嗎?作者只寫了胡子、眼睛、頭發就將愛因斯坦不拘生活小節的樣子描繪了出來。可見描寫事物要抓住特點,不一定要每個細節都刻畫出來。
(4)還有誰能抓住這個稚子的特點介紹一下他的外貌、穿著。
(5)你覺得他描繪的是一個怎樣的鄉村小孩?(質樸、純真、無憂無慮、天真可愛、無拘無束)
(學生在描寫人物外貌時喜歡面面俱到,而教師列舉了《愛因斯坦和小女孩》這篇課文的外貌寫作方法后,學生再介紹這質樸的鄉村小兒時就學會抓住了特點,沒有眼、耳、口、鼻等進行一一介紹。學生頓悟了描寫任何事物都應抓住特點,還在腦海中初步形成了一個豐滿的鄉村小孩形象。)
2.(1)垂釣的環境如何?你從哪里看出來的?(板書:環境)(出示:側坐莓苔草映身)
(2)你從“草映身”這個詞讀出了什么?(夏天,草很茂盛;怕魚兒見到人的倒影;不想被人發現、打擾;這是個魚不受驚、人不曝曬的理想釣魚處)
(3)你還看到野草以外的美景了嗎?出示圖片(柳樹、野草、小河等)(出示:《三顧茅廬》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還記得《三顧茅廬》中這段秀麗的環境描寫嗎?其中,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巧妙地襯托了諸葛亮的性格特點。那小孩的性格特點是什么?(調皮)那你能說出柳樹、野草、小河的調皮樣子嗎?
(環境描寫一向在習作教學中是被忽視的,而這首詩中環境描寫和《三顧茅廬》中的景色描寫相結合,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按順序觀察景物,而且學會了用景物來襯托人物性格特點的描寫方法。請看學生的習作。
那男孩斜著身子坐在一塊石頭上。石頭旁是一叢叢青翠欲滴的野草。在微風的吹拂中,那一株株野草搖曳著,多像一雙雙小手,調皮地撓著那小孩的腳丫,跟他鬧著玩兒。身后的大柳樹舒展著鵝黃色的嫩葉,仿佛一把綠傘為他遮擋毒辣的陽光。小河清澈見底,藍寶石般的天空倒映其中。它嘩啦啦地流著,仿佛在為小男孩鼓勁:“加油呀!”一陣風吹過,野草和柳枝伴舞,河水與風聲齊奏。這真是一塊釣魚的好地方。)
(4)可小孩子為什么要側坐?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孩子?(調皮、隨性)
(5)現在,你就是那調皮的稚子了,側身坐在河邊,赤著雙腳悠閑地坐在茂盛的野草叢中,你會怎樣學垂綸呢?(板書:動作)出示:《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齊讀。有誰受到啟示,能把稚子垂綸的動作說得更清楚。
(小兒動作描寫與《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相整合。讓學生從以往學過的課文中學會釣魚的準確動作。從而感受到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觸摸詞句的溫度。在習作教學時,教材中的相關課文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范例,學以致用,才能算是真正運用了語文這個工具,由間接吸收到直接表達,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同時,能與先前的課文形成一個回環往復,前后照應,再讓學生有提升的
空間。)
畫面二:借問不應
1.誰來說說第二個畫面?出示: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2.請你做一下“遙招手”的動作。(和“遙搖手”作比較)
3.當路人看到“遙招手”的動作來到小孩身旁時,小孩會怎樣和路人低聲耳語呢?(板書:語言)和同桌演一演第二個畫面吧。
三、拓展延伸,豐滿古詩
1.能讀懂古詩的意思很了不起,如果你能把詩中的語言變成一幅幅畫面才算真本事,你能展開想象,用文字把古詩的情境描述出來嗎?
2.充滿稚趣的兒童詩還有很多。學生回憶:《宿新市徐公店》《四時田園雜興》《所見》《村居》……
啟迪:教師合理引導學生研究、化用(能動模仿)范文,可以不斷從“原型”中獲得啟發,掌握寫作技能和方法,積淀語言,進而內化,為自己的寫作提供幫助。
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倍鸥Φ脑捄芎玫卦忈屃碎喿x與寫作的關系。閱讀是寫作的根基,寫作的素材很多來源于閱讀?!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到:“閱讀是收集信息,發展思維的重要途徑;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庇纱丝梢姡喿x與寫作既是兩個互相獨立的個體,又有緊密的關聯性。因此,教師更要重視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讀寫并行,而文道自得。“讀寫整合”就是為了這樣一個任重道遠的目標,盡可能多地把語文學習從“掌
握一種交際工具”的目的轉移到“豐富人的生命活動、情感活動和心靈活動”上來。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8.
[2]趙振民.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的協同關系[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07).
篇5
……
師:幾遍朗讀,同學們讀出了詩的節奏和韻味,真不錯!你們能聯系題目和詩句,說說這首詩寫了什么嗎?
生:這首詩說的是一個小孩在學釣魚。
生:這首詩說的是一個小孩坐在草叢里學釣魚,一個過路人向他問路,他怕魚驚跑了,沒有回答他。
師:說得更具體了!圍繞著小孩學釣魚,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自己一邊讀,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生自讀思考。)
想象“詩中畫”
師:讀著“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讀著這一句,我仿佛看到了一個頭發亂蓬蓬的孩子正在學釣魚。
師:哦,頭發蓬亂的孩子,可能是什么原因讓他的頭發蓬亂著呢?
生:可能是他釣不著魚兒,急得抓耳撓腮的,把頭發都弄亂了。(生邊說邊做動作)
生:可能是“呼呼”的風兒把他的頭發吹亂了。
生:可能是他早上沒梳頭,就急著出來釣魚了。
生:也有可能是路邊的樹枝給刮的。
師:真會聯想,被同學們這樣一講,老師眼前就好像活生生地出現了一個這樣可愛的小男孩了。還有誰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從“側坐莓苔”這個詞中,仿佛看到那個小孩子就坐在河邊的草地上。
生:從“草映身”這個詞中,我仿佛看到了河岸上長著許多綠油油的野草,把小孩子的身體都遮住了。
生:讀著第一句,我的眼前出現了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河里的水清澈見底,一群群魚兒在水里快活地游來游去的。
生:水里的魚兒又大又肥。
生:讀著聽著,我覺得詩中的這個孩子很聰明,因為他找了一個幽美僻靜、魚兒肥美的地方學釣魚。
師:一個釣魚的好地方,一位聰明可愛的孩子,同學們真會讀書!
這里的場景、這樣的生活體驗是大部分孩子所熟悉或能憑借閱歷想象的。教學中把握詩詞,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凸顯出更豐滿、更立體的“詩中畫”, 有了聲音、有了色彩、有了情緒,于是也有了更豐滿更立體的“童真童趣”體驗。
感受“詩中畫”
師:正當孩子專心致志地釣魚時,又發生了什么呢?讀讀三四兩句,說說你又看到怎樣的畫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急匆匆的路人在大聲地向小孩問路。
師:假如你就是畫中的那位 “蓬頭稚子”,當你正在專心致志地釣魚,一位路人大聲向你問路,你心里會怎么想?你會對路人做什么手勢?
生1:這么大的聲音會把魚嚇跑的,不能讓他再喊了。(生著急快速地搖搖手)
生2:快走開,不知道我在河邊釣魚嗎?把魚都要嚇跑了。(生朝外甩手)
生3:(搖搖手)這地方我也不知道啊!
生4:老師,是“遙招手”,不是搖手。(生邊說邊做動作)我覺得是孩子招手讓遠處的那位路人過來,然后輕聲告訴路人方向。
師:同學們,如果你是畫中的那位問路人,你希望遇到誰呢?(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喊生4的名字)那是用“遙招手”好,還是用“遙搖手”好?
生:我認為用“遙招手”比較合適,因為用搖手直接拒絕別人的提問不太禮貌。
生:我也覺得應該用“遙招手”,因為當時路人離小孩比較遠,如果就這樣大聲告訴他,魚兒會被嚇跑的。如果是“遙搖手”的話,又不太禮貌。
生:用“遙招手”更確切些?!斑b搖手“連用兩個同音字,影響音律美;況且搖手,說明不知道或者不回答,直接給人留下一種“小兒”不好的印象,只顧自己,拒人千里;招手可以理解為“您過來,我再告訴你,我這兒有魚要上鉤,您得走輕點”,進一步體現了小兒的機靈、有禮,讀來別有情趣?!?/p>
師:難怪讀過此詩的人都如此喜愛這個孩子。
這里,我從“遙招手”這個小動作出發,通過想象、表演、討論,引導學生調動生活體驗,感悟詩中畫意,從而更真切地體會到小兒的機靈可愛、待人有禮。
展現“詩中畫”
師:這么美好的畫面,這么機靈可愛的孩子,怎么讀才能更逼真呢?
生:老師可以給我們配樂。(多媒體出現插圖,配樂朗誦)
生:可以一邊演一邊讀。(同學合作,邊讀邊演)
師:這么有趣的畫面,我們不光可以吟誦,可以演,還可以唱,可以畫,可以編呢!你會在畫上畫些什么呢?你又會把它改編成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學生選擇各自喜好的方式展現詩歌)
……
篇6
2008年春天,在信陽文化館聽了鄭建榮老師在信陽文化館的觀摩課《送元二使安西》,本節課最精彩的是鄭老師在課的后半部分引導學生詠唱《送元二使安西》,鄭老師先介紹了當時的時代背景,然后和學生用低沉、哀婉的曲調聲淚俱下地詠唱,再加上恰當的手勢和表情語把王維送別元二時的難舍難分、悲傷、和惆悵表達得淋漓盡致。人們仿佛就在送別現場,仿佛都在和元二話別……所有與會人員的內心深處都受到了強烈的震撼,無不為之動容。
幾年來,我一直在嘗試并探討詠唱古詩,也嘗試了一些方法。通過努力,我們學校大部分學生都會用不同的方式詠唱古詩,已經形成了詠唱古詩熱潮,學生從中受益匪淺。下面探談談我所采用了一些方法,供同行們參考,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 借用一些人們喜聞樂唱的歌曲曲譜詠唱古詩比如教學《小兒垂釣》時,我引導學生用《祝你生日快樂》的曲譜詠唱,學生既找到了樂趣,又加深了的詩文內容的理解。古詩中所描寫的一個孩子專心致志垂釣的情景便浮現在眼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登鸛雀樓》時,我引導學生用《我的中國心》的曲譜詠唱,《我的中國心》那高亢悠揚的旋律和詩詞“白日依山盡……”仿佛把孩子們帶到了滔滔黃河岸邊,正在登高遠眺,寬闊的情懷油然而生……
2. 收聽收看并學唱“古詩新唱”節目比如在教學《靜夜思》和《詠鵝》時,我把學生帶到電教室收聽收看戴梓伊演唱的《靜夜思》和《詠鵝》,歌曲學生跟著一起學唱,那優美的旋律和甜甜的歌唱,把學生帶到了如詩如畫的境界。特別是教學《但愿人長久》時,鄧麗君的甜美的歌喉,深情的演唱,撥動著每一位學生的心弦,學生聽得如癡如醉,心理受到美的熏陶;教學《泊船瓜洲》《題臨安邸》時,我根據詩文的特點,讓學生學唱童聲演唱,那活潑明快的節奏,把詩人的情懷表達的淋漓盡致。
篇7
關鍵詞:教學目標 策略調整
日常聽課中,常發現一些老師課不知所云,所問問題學生茫然,課上得條理不清,。遇此現象,與其交流中,首問:“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常遇尷尬,究其原因,在備課時,目標不明是關鍵,教學目標“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重要,忙起來易忘掉”的現象多,教學目標的達成就無從談起。這里,我們不妨首先分析一下當前在教學目標確定上的一些誤區:
1.筆下有,心中無。撰寫教案時,教師首先寫下的是本課或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目標的來源大多是教學參考書或教案上設定好的,很少有針對自己的課堂、自己的學生,因此,目標僅僅只是一個形式,并沒有對教學產生相應的導向作用。
2.目標虛,落實難。目標的確定大多籠統,往往是大而化之,每課雷同,缺少細致的梳理與選擇。比如語文課的第一個目標老師們往往設定為“認識本課生字詞,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本烤鼓男┦菍W生不認識的、易錯的,難以理解的,目標中沒有任何體現,教學中落實起來自然缺少針對性。
3.調整少,實效差。教學目標確定好了以后,往往很難看到在教學中進行調整的,目標貫穿了教學的始終,在教學反饋中是否實現了這些目標,教者往往早已忽略。
誠然,教學中的這些現象早已存在,但卻容易被大家忽略,在課堂上,我們感覺教學非常清晰,往往就是“教學目標”清晰之故。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圍繞著教學目標的展開;課后討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重新審視教學目標,修訂教學目標,其實質也就重構了課堂。讓目標引領課堂,用精心成就高效。以《小兒垂釣》一詩為例,談一談筆者在教學目標設置與處理上的幾點策略:
一、精細梳理內容,精心選擇目標。就是指準確地把握學科目標、學段目標、教材目標、單元目標甚至環節目標,結合學生特點,圍繞三維目標做好整合,最終定位本課、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在《小兒垂釣》這首詩的教學中,至少可以梳理出以下幾個教學目標:1.認識本課生字詞,尤其注意“稚”和“側”的書寫。2.重點理解“莓苔”、“草映身”、“遙招手”“不應人”幾個詞語。3.理解詩句意思,會用自己的話講出這個故事。4.感受詩中兒童的天真可愛與濃濃的童趣。5.讀出詩的節奏和情感,會背這首詩。6.練習將本首詩寫成一個小故事。
這樣一來,目標就變得清晰化,指向性更強,在這樣的教學框架下設計教學環節,就變得有序、有效。
二、過程圍繞目標,注重及時調整。有了精確的目標作為導向,教學環節的設計就很清晰了,可很多時候,設計時的所想,在教學時卻與學生的興趣點、知識生長點不吻合,需要教師根據學情及時做出科學的調整?!缎捍贯灐芬辉娭?,圍繞目標3我開始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同學們,一首詩很多時候就是一個故事,這首詩中也藏著一個小故事,讀著讀著,這故事就跳到你眼前了,你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嗎?
此環節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理解詩意,描繪詩境,讓詩句的理解變得更有童趣,與以往生硬、直白的理解方式區分開來,可實際教學效果中,我發現,學生仍然用通常理解詩的方法,在釋字、釋詞的基礎上將句子意思梳理出來,缺少對人物細節的描繪,情節自然也無生動可言。細細一想,沒有情境的創設,學生如何融入畫面?于是此教學目標我又調整為:通過演一演詩中的故事情節,感受孩子的天真與專注。并在此基礎上,采用了以下的教學策略:
師:故事中你覺得最有意思的是哪兒?
預設一:側坐莓苔草映身。誰來演一演這個小家伙釣魚時的樣子,先想想,他是怎么坐的,表情是什么樣的,心里會怎么想。誰來試試。
預設二: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這一場景確實很有趣,老師也想來演一演,誰來演這個可愛的小孩。師生配合,師告訴學生可以把當時的想法用表情和動作表現出來。
孩子們一下子被我逗樂了,于是不由自主地接下去,這里的表演不是為了課堂的熱鬧,我們看到了學生的動作、表情、語言,這些才是這首古詩情趣的外顯,對簡短的二十八字的豐富。
篇8
一、奇思妙想型
《古朗月行》一詩中兒童把月亮想象成“白玉盤”“瑤臺鏡”,想象月中的仙人長什么樣,月中的桂樹為什么長得圓圓的,白兔搗成的仙藥是給誰吃的,蟾蜍把圓月啃食得殘缺不全,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
二、勤勞淳樸型
《四時田園雜興》中的“童孫”們不會耕也不會織,卻也不閑著。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加上兒童擅長模仿的天性,于是就在茂盛成蔭的桑樹底下學種瓜。一個“學”字,透出兒童的天真活潑,極富生活情趣。辛棄疾《清貧樂 村居》里的大兒子在溪東豆地里鋤草,二兒子在家里編織雞籠,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
三、熱情樂助型
對不認識的人完全可以不管的,可兒童的好奇和樂助心促使他想知道眼前的人何處來,何處去,干什么?!痘剜l偶書》就描述了這樣一群孩子。一個“笑”把兒童的好奇的內心、不禮貌的狡黠給很好地遮掩了起來。賈島《尋隱者不遇》里面的童子很認真、禮貌地告訴尋者師父采藥去了。到哪里采藥呢?就在這座山上。具體哪個地方就不得而知了。童子不僅很好地回答了來訪者的提問,而且很有禪意,言簡意賅,令人回味無窮。再如杜牧《清明》中的牧童對當地情況很熟悉,急他人之所急,迅速為“斷魂人”指明了方向,讓人眼前一亮,心情為之好轉。
四、淘氣可愛型
白居易的《池上》中,一個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采白蓮,他自以為行動機密,不會被人發覺,誰知道小船駛來時,沖得水面的浮萍兩邊散開,水面波動,出現了一道長長的痕跡,自然完全暴露了他的行蹤!一個“偷”(瞞著別人、悄悄地)字,將兒童的天真、頑皮、活潑、可愛表現得一覽無余。這里的不解是作者眼中的不解,在孩子心里,他以為自己是懂得藏蹤跡的,并且自得其樂。
五、機智聰慧型
《所見》中的放牛娃的歌聲還在樹林里回蕩,可是他忽然停下了腳步,緊閉了嘴,兩眼緊盯著樹上。原來,他看到樹上一只正在鳴叫的知了,想去捉,怕歌聲把它嚇跑了。全詩緊緊抓住牧童在一瞬間的神態變化,仔細地刻畫了一個聰明可愛的小孩子在放牛途中發生的有趣的事,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缎捍贯灐飞鷦拥乜坍嬃艘粋€專心釣魚的農村孩子的形象。”蓬頭”小孩子坐在那兒學大人釣魚,可愛的樣子一下子就躍然紙上。詩人用了“側、映”來寫小孩子的心機,小心翼翼地選了塊少有人到,已長青苔的地方,側身坐著,還用草擋住身體,怕魚兒看見自己給嚇跑了,可偏巧有過路人不認識路,遠遠地又是招手又是嚷嚷地問路。詩人用了“怕”“不應人”來寫小孩子又急又惱的樣子,寥寥數語,將小家伙皺眉鼓嘴、連連擺手、不讓人說話、煞有介事的神態描寫得栩栩如生。
六、快樂自由型
春光明媚,麗日和風,兒童沐浴著春光,呼吸著新鮮空氣,一放學回來就奔跑著放飛風箏――《村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風俗畫,使讀者的心情也隨之輕快,仿佛也感受到了浩蕩的春風,恬靜而自然?!洞逋怼分忻枋龅暮⒆域T馬不規矩,而是故意隨意橫坐在牛背上。牛吃著草,自己吹著笛,吹笛也不正二八經地吹,則是“無腔信口”地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表現了牧童的無拘無束,淳樸無邪。
篇9
教學實錄
師:請同桌相互配合,一個看課文插圖,一個試著敘說這首古詩講述的故事。
生:激情滿懷的練習。
生1:(舉手)老師,課文插圖是不是畫錯了?
師:你覺得哪兒畫錯了?
生1;這首詩的第一句說“蓬頭稚子學垂綸”,“蓬頭”是說頭發很亂??烧n文插圖上的小孩頭發卻很整齊,還扎成了兩個小辮,這樣畫不是跟古詩內容不一樣嗎?
生2:老師,我覺得插圖沒錯,小孩那么愛學習釣魚,去之前肯定會打扮一下的。
師:看來咱們同學讀書的時候已經學會了思考。那就請大家一邊看插圖一邊想古詩,思考詩人為什么會給小小釣魚郎“蓬頭稚子”的詞句。誰能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3:我覺得蓬亂著頭發是表示這小孩太想學釣魚了,早上起床,來不及梳頭就跑到水塘邊。我也有相似的經歷,有時候為了想看心愛的節目,吃飯都狼吞虎咽的,就是為了擠時間多看會。
生4:我覺得小孩釣魚前會梳洗打扮的??墒撬雽W釣魚了,一路奔跑,剛梳理的頭發就是在奔跑中散開的。
生5:我是這樣想的。要像大人一樣釣魚了,小男孩在菜園里挖掘蚯蚓,干得可帶勁了,梳理過的頭發隨著他急切的動作蓬亂起來。
反思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誰能想到課文插圖一不留神的疏忽,居然令學生浮想聯翩,陶冶了性情。學生的一番言論看似信口拈來,不費心神,可如果不是“蓬頭稚子”引發了生活中相似的經歷,他們又怎能質疑有聲,揣摩出“學”的別樣滋味。這言簡意賅的詞語通過學生的想象幻化成一幅幅似曾相識的鮮活畫面時,孩子沉浸其中,入情入境了,對古詩的個性化、多元化解讀自然也成了現實。
其實,打開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方法是多樣的。浙江張文彩老師教學《漁歌子》時,就采用抓住“不須歸”這個全詞靈魂的辦法,設計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教學主線:歸乎?——不須歸!——不愿歸?。?/p>
事實證明,這樣的設計,再經過教師一連串的扣問,文本與學生之間的隔閡之門自然隨之開啟。開啟了想象功能的大腦卻已經領悟了西塞山前的如畫美景,領悟了彌漫全詩的寧靜與灑脫。
篇10
關鍵詞:古詩教學 情感 調動
一、激趣引導,產生讀詩欲望
1.設置導語,鋪墊情感
有些詩感情深沉,教師的導語如果能煽情一點,能更快地將學生帶入情境。如在教學《游子吟》時,教師可這樣講述,在我國古代有一個叫孟郊的人,要遠離他年邁的母親到遠方去。深夜,他在母親窗前徘徊,只見母親坐在燈下一針一線地為他縫制著衣裳,燈光照著布滿皺紋的臉。孟郊想到就要離開母親,心里難受。為了贊美母愛,他寫下了一首詩――《游子吟》。孩子們心里有了感動,十分想讀這首詩,一開始就同作者的感情合拍了。
2.創設情景,引人入勝
在教學中如果利用音樂、畫面、多媒體等手段創設情景,學生會逐步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如教學《敕勒歌》一課,如果光憑學生想象,怎么也不會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教學前,教師可先讓學生觀看草原錄像,再用自己的話贊美一下草原。這時教師可告訴學生有一首詩用最精煉的語言,表現了草原的美景。學生情緒調動起來后,來學這首詩也就水到渠成了。
3.抓住題眼,激勵探究
詩題是全詩的詩魂??圩∷念}眼,用設問法引導質疑,可以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和主動求知的精神。如教學《詠柳》一詩,讀詩題后,教師可提問:“詠”是什么意思?作者要通過《詠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呢?這樣一環扣一環的發問,激發他們尋求答案的強烈欲望,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二、深入淺出,引感共鳴
1.運用演示,化言為形
學生的形象思維強于抽象思維,有些詩句解釋了半天,不一定真正領會。如果利用插圖、動作、體態語言等,學生的理解就變得很容易了。如《早發白帝城》中“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句詩如果利用插圖,一手拿著猿猴的圖片,一手拿著小紙船,做一個小動作――拿猿猴的圖片在岸邊原地律動(猿啼),拿紙船的手迅速“順流而下”,這樣學生對輕舟的快捷就有了形象的了解,也就更能體會作者愉快的心情。
2.獨白添補,化情為聲
在學古詩時,能適當用一點獨白,學生對詩中的情感,會把握得更準。如在學習《游園不值》時,當學生讀了“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后,教師可說:“真氣人?”當學生讀完“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時,教師可說:“好美??!”這樣學生對作者在“扣柴扉久不開”的掃興之時,猛然見到了一支伸出墻外的紅杏的欣喜之情,把握得就很準確了。
3.發揮想象,化虛為實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古詩教學的目標是陶冶性情和培養想象能力。”教師可利用古詩的空白藝術挖掘詩句間存在的聯系,啟迪想象,補其空白,再現詩的情境,培養想象能力。如在教學《小兒垂釣》中的“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待魚驚不應人”一句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蓬頭稚子”聽見路人詢問因為怕“魚驚”不能回答的面部表情。他的動作是怎么做的?這時學生腦海里一個“學垂釣”的“稚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現出來,仿佛身臨其境,也想讓問路人不要說話。
三、課外延伸,享受成功快樂
小學生學古詩,目的在于積累語言,要讓學生不斷嘗試學習古詩的快樂,持續學習古詩的興趣,讓學習古詩成為學生的主動需求。
1.閱讀拓展,觸類旁通
教師可根據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的心理特點,拓展閱讀,觸類旁通。如讀相同思想感情的詩:學習了古詩《憫農》增讀《無題》;學習了《回鄉偶書》增讀《渡漢江》。讀相同寫作內容的詩:如學習了《詠柳》,讀《江畔獨步尋花》等。這樣,學生對相同題材的不同作品、相同作者的不同詩篇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2.組織活動,玩中收益
教師如果把古詩教學與學生活動結合起來,則在活躍學生身心的同時,也讓學生得到了收益。平時可開展“古詩背誦擂臺賽”,選擇擂臺“不倒翁”“古詩文背誦小能手”。搞搞古詩“接火車”游戲等,讓孩子覺得會背古詩是件光榮的事。當我看到女孩子們快樂地跳著皮筋,嘴里吟著“床前明月光”時,心頭涌起的滿足是難以言說的。
3.適時再現,不斷激勵
課內課外,教育教學只要有時機,教師都可想著讓學生由事物聯想到古詩,使他們感到生活中處處有詩,享受學習古詩的樂趣。在識字教學中,接觸到“紅豆”一詞,學生就會吟出“紅豆生南國”的詩句,這樣既復習了古詩,又加深了對詞的理解。有時可結合時令、佳節背相應的古詩,清明節背誦《清明》,重陽節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