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肝和胃治療小兒厭食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30 04:28:00
導語:柔肝和胃治療小兒厭食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小兒厭食癥是兒科一種常見病,中醫以往認為本病以脾胃功能失調為主要病機,多因喂養不當,脾胃虛弱引起。治療也以健脾養胃,佐以消食化積治療。筆者從現代小兒生活條件改變對其心理、生理影響方面入手,認為本病病機已與以往不同。把本病病機總結為肝胃郁熱,治療上采用柔肝和胃法。
【關鍵詞】柔肝和胃小兒厭食
小兒厭食癥是兒科常見慢性食欲障礙性疾病,表現為長期的食欲不振,拒食,以致引起小兒逐漸乏力,消瘦,發育遲緩等癥狀。既往多認為是由于小兒脾胃虛弱,喂養不當及環境因素造成小兒脾胃的運化受納功能減弱,病位主要在脾胃,治療上也以健脾養胃為主。
1病因病機
筆者通過長期臨床觀察,認為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以及對小兒撫養觀念的改變,小兒厭食癥的病因病機已經與以往不同?,F代社會中小兒總體生活條件較以前大為改善,飲食結構、營養組成更加充分合理,營養不良造成的脾胃虛弱因素已基本不存在。同時由于小兒家長對育嬰知識的重視及掌握水平的提高,使不合理喂養因素的影響也越來越小。并且因為各方面條件改善,小兒體質也在增強,其本身脾胃虛弱的影響也降低了。與之相反,一些其他因素在小兒厭食癥形成中的作用卻越來越突出。喂養小兒過程中,高熱量飲食增加,中醫認為膏粱厚味長期過量,則使胃蘊熱。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小兒在家庭以及社會中的地位前所未有的提高,往往被嬌慣,情緒很少受正確引導和約束。小兒本身缺少分辨能力,行為由自己好惡決定。再加上家長的溺愛,現代的兒童往往十分任性,脾氣急躁,情緒波動很大。小兒生理特點就是“肝常有余”,肝體陰而用陽,“有余”即指陽氣相對有余而陰氣相對不足[1]。再伴以性情急躁,使肝陽更加亢盛,久亢則化熱,肝屬木,胃屬土,生理上木克土,所以肝熱內蘊,最易犯胃,即葉桂所說“肝風內擾,陽明最為其沖犯”,從而肝熱蘊胃,再參以膏粱生熱于胃,最終形成肝胃蘊熱病機。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谷,喜潤惡燥,喜涼惡熱,熱蘊于內則胃失其所喜,受納功能受損,飲食不入,形成小兒厭食癥,即王孟英所說“不欲食病在胃”。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現代小兒厭食癥是由不良情緒作用使其生理上相對過亢的肝氣形成病理條件,陽亢化熱,乘克于胃,肝胃蘊熱,胃失受納,病位表現在胃,實則在肝[2]。
2治療
針對以上病機,筆者于治療方面采取柔肝和胃法。雖然小兒厭食癥病機為肝胃蘊熱,但其是由于在生理基礎上形成,況且小兒臟腑柔嫩,所以不宜采取清肝伐肝的攻邪之法,以免損傷肝的生理功能。而應該采用柔肝方法使過亢的肝陽恢復正常狀態,肝熱解除,胃不受克,受納得以恢復,則厭食緩解。同時又不戕法正氣。所謂“柔”,即指滋肝陰以治肝陽,治肝陽以涼肝熱,采用甘酸性平或微涼的藥物如熟地、棗仁、白芍、白菊花、烏梅、佛手、玉竹、胡黃連等,滋養肝陰,使陰能和陽,陽亢得平。肝熱得清,胃不蘊熱而得“和”?!叭帷薄ⅰ昂汀钡捏w現另一方面是劑型上多采用散劑、水丸,使小兒易于接受,不違其性。
3病案舉例
患者,女,7歲,有厭食史3年余,家長曾帶其多處就治,服用鋅劑、維生素、氨基酸制劑多種不見明顯好轉。就診時食量極少,食欲極差,消瘦,體重15.5kg。急躁好動,舌紅苔薄黃,脈細數。診斷:厭食癥,肝胃郁熱。治以柔肝和胃。熟地15g,白芍12g,烏梅10g,胡黃連10g,佛手10g,玉竹10g,丹皮8g,焦麥芽10g,5劑水煎服。服藥后食欲食量明顯增加,情緒已改善,后用上藥改成散劑服用1個月,飲食恢復正常,情緒穩定,好動癥狀明顯改善,體重增加至18kg。隨訪1年飲食正常。
4討論
小兒厭食是兒科一種常見癥,屬中醫“惡食”、“食積”范疇,以往多從脾胃論治。筆者根據小兒現代生活條件和性格特點及生理現象對其病機進行探討,總結本病病機特點為肝胃郁熱,采取柔肝和胃法治療,取得良好效果。本病病機提示生活條件,情緒對軀體疾病的作用,證實了中醫“天人合一”所示的環境在人體發病中的作用以及情緒對發病的影響。符合現代醫學的“社會-心理-生物”疾病模式理論。
【參考文獻】
1湯一新,魏睦新,熊維美,等.當代小兒厭食多脾陰不足.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5(1):4.
2趙亞嵐.抑肝扶脾治療小兒厭食癥60例.現代中醫藥,2002,5:52.
- 上一篇:國稅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調研報告
- 下一篇:急性肺栓塞誤診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