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8 06:16: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現代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農村現代化研究
摘要:在現代化社會建設的過程中,我國逐漸開始向社會主義建設發展。近年來,我國實施了較多戰略,其中包括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及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等。就整體的戰略實施來說,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時間不長,但是其對于加快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有較大的作用。本文主要通過分析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性,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途徑進行簡要的探討。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現代化
近年來,我國現代化社會的發展步伐逐漸加快,城市經濟的發展速度迅猛,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但是要使得社會整體發展邁上新的階梯,就要求城鄉共同發展。而目前的情況時,城市發展迅猛,鄉村發展止步不前。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使得農業農村現代化得以推進。因此,踐行對問題的探討,將農業農村擺在優先發展位置,使我國整體社會的發展更加協調。
一、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性
現代化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及充裕,但是這主要指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對于農村居民來說,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比較落后,農業發展長時間沒有起色,導致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經濟發展脫節。在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幸福指數逐漸提升,但是這也是僅限于大部分城市居民,而農村居民在生活過程中缺乏保障,難以加強自身的幸福感及安全感。近年來,我國城市經濟發展逐漸多元化,雖然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還是難以達到農村發展現代化的要求。城鄉居民之間的差距使得人們的經濟水平差距逐漸加大,甚至接近兩極分化。這種現象使得富人更富,窮人更窮,不符合我國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方針。因此,需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農村居民謀福利,使其生活水平能夠上升,縮小城鄉差距,這樣才能加快我國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途徑
淺析的現代化思想
【關鍵詞】/現代化/思想Maoze-dong/Modem/Thoughts
【正文】
中國分類號:A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33X(2000)01-0007-03
一、對中國現代化歷史主題的認識
現代化成為中國的歷史主題始于1840年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使中國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于是,實現現代化以擺脫屈辱和苦難的困境,就成為百余年近代史上先進中國人反復求索的首要問題。從“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開始,到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運動,再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先進的中國人前赴后繼,力圖把中國引上西方式的現代化道路。然而這一切的努力終歸失敗。中國因現代化努力的失敗而倍受西方列強屈辱的慘痛歷史,使現代化這一歷史主題得到了愛國主義情感的表達。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開始認同現代化的歷史主題,并在以后的歲月里,不斷深化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認識。
1940年1月,在《新民主義論》中提出“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1]在這里,實際上已經系統地提出了中國的現代化綱領。
鄧小平現代化思想
一、鄧小平現代化思想是近代中國現代化建設模式演變的必然選擇
中華民族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也曾長期處于領先地位,但近代以來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落伍了。為了改變這一落后面貌和被動挨打的命運,從鴉片戰爭失敗開始,“實現現代化”、“振興中華”、“富民強國”就一直成為縈繞在中國人民心頭最大的愿望和理想。
鴉片戰爭失敗以后,許多志士仁人就開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探索。從林則徐的“師夷之長技”到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從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到洪仁玕的“資政新篇”,從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維新到孫中山、黃興的辛亥革命,在中國現代化模式的探索上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但是,由于他們把現代化的視角放在了西方的模式上,不能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因而這幾代人苦苦追求、舍身奮斗,最終還是以悲壯的失敗走下歷史的舞臺。它盡管給后代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但中華民族的現代化之夢仍舊是久久難圓。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中華民族現代化的歷史上無疑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偉大事件,它不僅改變了中國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方向,而且開辟了一條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道路。“改良是補綴的辦法,應主張大規模的改造”,唯一可行的是采用“激烈方法的社會主義(列寧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正是在這種“俄式”革命的指引下,通過“武裝斗爭,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中華民族現代化歷史上又一偉大的篇章,從新中國的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起步是穩健的,中國共產黨在“以蘇為鑒”的口號下,按照既定的模式,不僅順利地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而且成功地對幾億農民實現了合作化,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由于黨內出現“快速建成社會主義”的急躁情緒和機械仿效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以及“七屆二中全會確定的現代化建設模式沒有取得戰略意義的價值地位”和當時“思想觀念上防資本主義的弦崩得太緊”,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模式過早地出現了轉換,使剛剛起步的中國現代化建設走上了“發育不全”、舉步維艱的曲折歷程。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這會主義”一直是鄧小平反復思考的一個核心問題,作為第一代領導集體成員之一,鄧小平親自參與了建國30年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對這30年的曲折發展,尤其是20年的嚴重失誤,鄧小平開始從理論上重新認識社會主義,并進而考慮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問題。他指出:“我們干革命幾十年,搞社會主義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只有四五十元,農村的大多數地區仍處于貧困狀態。這叫什么社會主義優越性。”鄧小平認為:“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正是基于對這些問題的長期思考,鄧小平在1979年3月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率先提出走“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問題。他指出:“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的情況,走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從此,中國真正找到了一條走向繁榮富強的路子。
綜觀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幾次現代化建設思路的演變,實踐證明,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就必須從中國自己的國情出發,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而任何“西化”或者“蘇聯模式”的道路都是無法解決中國現代化的出路的。
現代化之殤
200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一如既往地顯示了中央政府對“三農”的關心。這是叩問2005年的第一道題,也是一道難解之題
對于中國9億農民來說,2004年讓他們百感交集。年初,國務院總理承諾“五年內取消農業稅”;3月底,黑龍江、吉林宣布免征農業稅,其他11個糧食主產省農業稅稅率統一降低3%。這使得2004年全國不征農業稅的省區市,繼北京、上海、天津、西藏之后增至六個。
此后,農業稅改革繼續提速。去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決定,2005年全國農業稅稅率統一降低到2%,592個國家貧困縣將全部免征。2006年全國取消農業稅已成定局。
農業稅曾長期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不過,農村稅費改革四年來,農業稅數額已逐步下降,2004年全國農業稅只有200億元,占中國財政收入不足1%。取消農業稅對財政的整體影響已微乎其微。適時取消農業稅,順乎民意、合乎民情。
農稅改革將推動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但是,免征農業稅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根據專家測算,目前全國鄉、村兩級債務高達6000億元,甚至更多。如不進行大刀闊斧的配套改革,取消農業稅對基層政府不啻于一場災難。總理亦曾慨嘆:“農村稅費改革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稅費改革非治本之策
淺析的現代化思想
【關鍵詞】/現代化/思想Maoze-dong/Modem/Thoughts
【正文】
中國分類號:A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33X(2000)01-0007-03
一、對中國現代化歷史主題的認識
現代化成為中國的歷史主題始于1840年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使中國由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于是,實現現代化以擺脫屈辱和苦難的困境,就成為百余年近代史上先進中國人反復求索的首要問題。從“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開始,到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運動,再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先進的中國人前赴后繼,力圖把中國引上西方式的現代化道路。然而這一切的努力終歸失敗。中國因現代化努力的失敗而倍受西方列強屈辱的慘痛歷史,使現代化這一歷史主題得到了愛國主義情感的表達。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開始認同現代化的歷史主題,并在以后的歲月里,不斷深化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認識。
1940年1月,在《新民主義論》中提出“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1]在這里,實際上已經系統地提出了中國的現代化綱領。
談論現代化理論與現代化中國
摘要:中國正在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開拓和深入,是關于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劃時代創造;展現在世界面前的一個現代化中國的藍圖,是對于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大貢獻。在面向21世紀的新的時代背景下,“三個代表”思想的提出,進一步提升了關于中國現代化問題的認識和實踐的自覺性。深入探討現代化的一般意義和演進規律,明確社會主義現代化在中國的實現道路和正確方向,對于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在21世紀中葉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任務,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現代化理論;現代化中國;小康社會
一、世界現代化進程與一般意義
世界現代化進程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面貌。戰后以來,隨著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發生和深化,隨著世界在冷戰與競爭中壓力加劇,現代化意識和價值取向在不同類型的國家都得到了強烈表現,并在實踐上演化為20世紀世界現代化的不息浪潮。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當今世界,不僅發達國家為保持世界領先地位而繼續把現代化推到戰略高度,許多欠發達國家也提出了拒絕落后、注重發展的現代化目標和方案。現代化在實踐上構成席卷全球的壯觀景象,在理論上形成廣闊的研究領域。
在現代化進程中,對現代化的認識更加深刻。應該說,僅從經驗上感受現代化,還不能掌握其實質,只有從理論上把握這一概念,才可能避免實踐上的偏移。關于現代化的概念雖然存在千百種表述,其內涵也不盡相同。但從理論上形成對于現代化的一般認識,是有必要的。
一般來說,現代化是以近代工業和科技進步為推動力,實現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過程,這一過程表現在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及社會制度等各個領域和層面,并引起社會結構和歷史主體的深刻變化。在現代化過程中,不斷發生在其中的主要特征,被稱為現代性。現代性實際上構成了現代化運動的階段性結果。從目前對現代化的理解來看,現代性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現代化理論與現代化我國論文
摘要:中國正在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開拓和深入,是關于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劃時代創造;展現在世界面前的一個現代化中國的藍圖,是對于世界現代化進程的一大貢獻。在面向21世紀的新的時代背景下,“三個代表”思想的提出,進一步提升了關于中國現代化問題的認識和實踐的自覺性。深入探討現代化的一般意義和演進規律,明確社會主義現代化在中國的實現道路和正確方向,對于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在21世紀中葉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任務,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現代化理論;現代化中國;小康社會
一、世界現代化進程與一般意義
世界現代化進程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面貌。戰后以來,隨著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的發生和深化,隨著世界在冷戰與競爭中壓力加劇,現代化意識和價值取向在不同類型的國家都得到了強烈表現,并在實踐上演化為20世紀世界現代化的不息浪潮。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當今世界,不僅發達國家為保持世界領先地位而繼續把現代化推到戰略高度,許多欠發達國家也提出了拒絕落后、注重發展的現代化目標和方案。現代化在實踐上構成席卷全球的壯觀景象,在理論上形成廣闊的研究領域。
在現代化進程中,對現代化的認識更加深刻。應該說,僅從經驗上感受現代化,還不能掌握其實質,只有從理論上把握這一概念,才可能避免實踐上的偏移。關于現代化的概念雖然存在千百種表述,其內涵也不盡相同。但從理論上形成對于現代化的一般認識,是有必要的。
一般來說,現代化是以近代工業和科技進步為推動力,實現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過程,這一過程表現在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及社會制度等各個領域和層面,并引起社會結構和歷史主體的深刻變化。在現代化過程中,不斷發生在其中的主要特征,被稱為現代性。現代性實際上構成了現代化運動的階段性結果。從目前對現代化的理解來看,現代性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鄧小平現代化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在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和認真分析中國國情的基礎上,緊緊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什么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為中國找到了一條通向現代化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關鍵詞:鄧小平;現代化思想;歷史意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在認真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和認真分析中國國情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關于現代化建設的思想,緊緊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深刻闡述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什么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明確提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和歷史任務,帶領中國人民找到了一條通向現代化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認真研究鄧小平現代化思想,對于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一、鄧小平現代化思想是近代中國現代化建設模式演變的必然選擇
中華民族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也曾長期處于領先地位,但近代以來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中國逐漸落伍了。為了改變這一落后面貌和被動挨打的命運,從鴉片戰爭失敗開始,“實現現代化”、“振興中華”、“富民強國”就一直成為縈繞在中國人民心頭最大的愿望和理想。
鴉片戰爭失敗以后,許多志士仁人就開始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探索。從林則徐的“師夷之長技”到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從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到洪仁玕的“資政新篇”,從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維新到孫中山、黃興的辛亥革命,在中國現代化模式的探索上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但是,由于他們把現代化的視角放在了西方的模式上,不能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因而這幾代人苦苦追求、舍身奮斗,最終還是以悲壯的失敗走下歷史的舞臺。它盡管給后代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但中華民族的現代化之夢仍舊是久久難圓。
論現代化的文明意蘊
摘要:在文明視域下審視中國式現代化,能夠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更能發現其具有深厚的文明底蘊。中國式現代化內在包含了中華文明、社會主義文明和人類文明新形態三重文明向度。中國式現代化傳承和弘揚了具有以民為本、天人合一及天下為公精神品質的中華文明;也遵循人類社會發展基本規律、堅持科學社會主義根本原則、描繪了社會主義美好藍圖,復興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文明;又堅持和平發展、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和拓展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文明;社會主義文明;人類文明新形態
現代化是人類生產實踐和社會轉型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歷史因素、階級基礎、資源稟賦、文化傳統和人口規模等因素影響,不同國家和民族選擇了不同的現代化道路,也在現代化探索和實踐中創造了不同的文明樣態。[1]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和文明意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2]這表明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社會主義的文明因子,更具有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中國式現代化扎根中國大地,傳承發展了中華文明,又堅持社會主義的原則和價值取向,復興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文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中華文明和社會主義文明的創新發展,又為創造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貢獻。因此,從發展和創新文明的視域出發,以中華文明、社會主義文明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為整體架構,能夠為我們深入認識和理解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新視野。正如豐子義指出的,從文明高度看待中國式現代化,既體現了黨的理論自覺,又利于理解、把握中國道路,有助于順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發展世界文明。[3]
一、文明傳承:中國式現代化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文明
“腳踏中華大地,傳承中華文明”[4]68。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中華大地,使其具有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中國式現代化在繼承、創新和發展中華文明的基礎上錨定了現代化的真正主體和推動力量,將共同富裕作為奮斗目標,還解決了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
(一)以民為本: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職業教育現代化研究
摘要:專業現代化是基于反思職業教育專業在建設模式、資源建設以及專業人才培養內容體系方面存在的問題和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趨勢與要求而提出的,集中體現了職業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現代人的根本要求。專業現代化體現在優質化、國際化、信息化、民主化以及綠色化等核心要素上。在現實路徑上,要從理念與價值取向、信息技術手段、人才隊伍建設、制度支持體系等方面推進專業現代化建設,以專業現代化逐步實現優質、公平與包容的現代化職業教育。
關鍵詞:職業教育;專業現代化;專業建設;核心要素;現實路徑
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既是規模擴大,更是職業教育不斷擴展自身功能、提升質量與水平以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適應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的過程,也是職業教育全面現代化的過程。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專業是基礎,也是條件,專業現代化水平決定了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基礎在推進專業現代化,關鍵在于改進課程質量,核心在于提高育人水平。本文從分析與理解專業現代化建設的背景出發,討論了專業現代化在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基礎地位,分析了職業教育專業現代化的核心要素,初步討論推動職業教育專業現代化現實路徑問題。
一、當前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幾點反思
(一)專業建設模式難以適應教育現代化特征。從世界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看,“包容性”“優質性”與“公平性”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準,專業建設也應該在這一基本標準之下開展,但現行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理念與取向都偏離了這三個基本標準。以公平性為例,目前,多數“示范性專業”“特色專業”“精品專業”等建設項目都是典型“效率取向”的專業建設模式,這些項目可能在短期內通過集中投入使個別專業得到快速發展,但是卻對總體專業建設水平的提升不夠,這種集中投入的模式就缺乏應有的公平性。(二)專業課程建設分割性與現代化人才培養的系統性矛盾。職業教育現代化人才培養重在以整全的教育內容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但是,一方面,專業教師主要考慮所任教課程的教學問題,較少從專業層面去理解與反思課程體系,導致單門課程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之間的聯系不緊密,缺乏系統性與整體性;另一方面,從專業課程建設的導向看,重視單門課程建設,而非專業層面進行整體推進,“精品課程”之類項目即是此導向。此外,職業教育每個專業都有不同層面的人才培養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但是,培養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關注的是專業層面,并未有相關機制與途徑將專業層面的培養標準細化到每一門課程和具體的教學環節。因此,所有課程目標整合到一起是否就是專業的整體人才培養目標?單門課程教學目標與專業整體人才培養目標之間如何實現統籌與銜接,進而實現課程與教學的評價、診斷與改進?這些問題在目前的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中仍然未得到解決。(三)專業資源建設缺乏“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處于經費投入不足、硬件條件建設跟不上的狀態,因而在專業建設的過程中,物質條件建設往往是最受重視的。因此,生均設備值、場地條件等顯在標準往往是專業建設過程中最為看重的,也是考核與評價的重要指標。但是,學習者的需求、學習者的便利性等基本建設原則被忽視,總體上未突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核心理念。
二、職業教育專業現代化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