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22:39: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資合作方案
為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3月22日全市外資工作會議要求及劉可清市長關于“提升島內拓展島外,做好島內外產業招商引資”的指示,不斷加大招商和服務企業工作力度,建立外資工作長效機制,鞏固“十一五”期間工作成果,做好“十二五”開局之年各項工作,實現全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出下列實施方案。
一、目標任務
按照市委、市政府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外資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做大做強經濟總量目標,貫徹“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做大做強產業集群,高度重視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區經濟活動,做好招商引資和投資促進工作,創新思路、豐富載體,加強產業招商,加強對臺合作交流,圍繞重點企業完善產業鏈配套。進一步創新服務形式,優化服務質量,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作風,努力為企業營造寬松的投資發展環境,確保年我區合同利用外資8000萬美元,爭取目標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000萬美元的利用外資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二、實施內容
(一)明確責任、確保完成目標
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又是特區建區三十周年,各級各部門要圍繞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促進產業增強發展后勁、促進“雙輪驅動、兩化并舉”等關鍵問題,進行調查研究,要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實現“做大做強經濟總量”目標,根據各級各部門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工作方案。
外資金融研究論文
編者按: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的舉措之一是,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這不僅有利于增強銀行資本實力,改善資本結構,還有利于借鑒國際先進管理經驗、技術和方法,促進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與國際先進銀行接軌,優化公司治理結構。
同時,一些業內人士和專家提醒我們,對境外戰略投資者爭食中國金融“肥肉”可能帶來的不良因素和風險應保持高度的警覺。
比利時某基金管理公司最近正在辦理1元1股增持中國某基金管理公司49%股權的手續。這家比利時公司已擁有該公司33%的股權。外方預計,他們投資4900萬元人民幣,5年之后可以從這家合資的基金管理公司取得股權投資收益每年6億元人民幣以上。
德邦證券有限公司總裁、經濟學博士余云輝認為,如果中國設立20家類似的基金管理公司(自從2004年底外資在基金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被放寬至49%后,我國目前合資基金公司已達18家),未來每年境外投資者從中國攫取的財富將達到120億元人民幣。這還僅僅是基金業的狀況,銀行業、保險業的狀況可能更甚于此。
中資銀行的股權價格“太便宜了”?
近來,外資爭奪中國金融企業股權的消息不絕于耳。
外資審計質量提升策略
一、外資審計預防功能的實現
審計工作要發揮預防功能,就必須主動地而不是被動地,積極地而不是消極地去關注、感知是否存在“病害”入侵,通過“免疫系統”功能的發揮,預防抑制“病害”的發展。外資項目的實施具有特定的程序表,一般先由國內項目執行單位先行墊付實施項目建設,再對項目建設所發生的支出,向貸援款提供方申請提款報賬,在年末編制特定目的財務報表,由審計機關對財務報表進行審計,通過審計報告提交給貸援款款提供方經公證審計的財務報表,揭示項目在執行中出現的違反貸款協定及國家法律法規方面的問題及內部控制缺陷。這樣看來,對年報審計只是一種事后審計,雖然審計機關能通過大量工作還事情的本來面目,但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同時,發現的問題在既成事實后,審計整改意見的全面執行一般難度較大。如果能將審計工作由事后向事中逐漸轉移,在項目執行的關鍵節點,由審計師對關鍵步驟進行及時審計,可以實現早發現問題,早得到糾正的效果。這有利于保障項目的健康規范運營,實現預期項目目標。從而,也體現了外資審計的“免疫”作用。
二、外資審計揭示功能的實現
國外貸援款提供方基于對國家審計機關的信任,他們一般委托中國國家審計機關每年定期出具審計報告。由此,外資審計可以說既是一種監督,也是一種服務。雙重職責的特點使外資審計在發揮揭示功能方面也體現在兩個方面,即監督職責的揭示功能和服務職責的揭示功能。外資項目多為“傘型”和“片型”。這兩種類型的項目更適用于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審計。對采集后的數據利用計算機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分析,確定審計監督的重點,提高了工作效率。這樣,審計人員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廣泛開展審計調查,深入項目單位及其項目實施現場,將賬面反映的情況與審計調查了解到的項目實施的實際情況相比對,從而確保公證審計的準確性。因此在審計方式方法上進一步發揮外資審計監督職責的揭示功能需要我們在審計中加強計算機審計的運用,合理安排時間對項目實際情況進行深入的審計調查。傳統的外資審計在完成項目執行情況審計后即告結束。但近年世亞行對項目進行監測的方法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發,世亞行通常會在項目完工并投入運營后的若干年內再對項目進行回訪,考察項目的績效情況。并在此基礎上總結項目經驗,以指導以后的立項及實施工作。外資審計也可以借鑒世亞行的做法,開展外資項目的效益審計,為所審計的外資項目把脈,為黨和政府及項目管理的相關部門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和合理化的改進建議,能更加凸顯出外資審計的服務功能。
三、外資審計抵御功能的實現
外資審計在發揮揭示功能之后,應將工作重點放在建設性作用的發揮上來,外資審計人員應清醒地認識到審計工作不應在完成審計報告和審計決定的出具工作后草草劃上句號,“免疫系統”理論的抵御功能要求我們將已取得的審計成果進一步深化,充分實現外資審計在推進法治建設,規范經濟和社會運行方面的建設作用。這便是外資審計發揮抵御功能的途徑。具體來講,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促進審計結果落實整改。外資審計工作者在完成了審計報告和審計決定的出具工作后,應進一步針對此次審計所發現的問題積極地幫助和督促被審計單位落實整改。這種后期的工作要講究方式方法,有的問題可能會涉及到被審計單位以外的其他相關部門,需要審計機關推動建立發改委、財政、審計、監察等多部門的聯動機制的建立,來共同督促,確保外資項目順利完成。針對有的外資項目的實際實施,可多部門聯動進行綜合評估,共同確定項目的更改或退出,避免項目帶來更多更大的損失。第二,建立相關責任追究制度。有的地方配套資金到位不足的問題愈演愈烈,嚴重影響著項目整體實施,可是往往又得不到改變;有的外資項目從項目的最初申報就留下著失敗的隱憂,致使項目實施時一年復一年都是項目實施失敗的加劇,外債風險和經營風險的累積,這些問題的扼制需要從制度上進行約束和改變,建立必要的責任追究制度來進行改變。綜上所述,“免疫系統”理論尤其是其三項功能的發揮給予外資審計工作很大的啟發。無論是應對現有的形勢還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外資審計工作者都應在自己的實踐中探索新的戰略及方式方法來改進工作,提高外資審計的工作質量,認真履行“經濟衛士”的職責。在不斷前進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在成功與失敗的歷練中完善自己,推動外資審計事業勇攀高峰,創造佳績。
外資研討水利講話
同志們:
這次水利利用外資研討會,是進入新世紀后,為加強水利行業國際合作工作、拓展水利建設投融資渠道而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以來水利利用外資工作,了解國際發展援助機構的政策動向,按照中央關于外資利用的方針政策,研究下一階段水利利用外資工作的開展。此次研討會得到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以及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英國國際發展部、澳大利亞國際發展署、日本國際協力機構、全球水伙伴等國際援助機構的積極響應。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計劃單列市)水利(水務)廳(局)的代表出席了本次會議,在此,我謹代表水利部對各位代表來參加會議表示熱烈的歡迎!
一、**水利利用外資基本情況
首先,我想簡要回顧一下**期間水利行業利用外資情況。與前幾個五年相比,受國家積極財政政策的影響,**期間水利國內投入資金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與此同時,在中央"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政策指導下,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水利行業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水利方針和新時期的治水思路,緊密圍繞水利中心工作,加強了與國際金融組織和國外雙邊援助機構的合作,水利利用外資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利用外資規模繼續擴大。據初步統計,**期間(截止到*年底),全國水利行業利用外資總額18.68億美元,其中世行貸款項目5個,貸款總金額6.84億美元;亞行貸款項目4個,貸款總金額4.8億美元;日本政府貸款項目6個,貸款總金額6.2億美元;國外贈款項目25個,贈款總金額83.85萬美元。
2、利用外資領域不斷拓寬。外資項目涉及水資源管理、防洪減災、水土保持、農村水利、人才培訓和能力建設等方面,既有水利工程建設等"硬件"內容,也有水利政策法規研究、體制機制改革、水利科學技術等"軟件"內容。特別是在立法方面的國際合作有了長足發展。
引進外資農險的探討
作者:董赫男黃健單位: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發展研究院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關乎國計民生大事。目前中國在農業發展中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農業保險發展道路頻頻受阻就是其中之一。我國農業保險始于建國初,曾一度停辦,直到1982年才得以恢復。從1993年開始,農業保險業務出現連年下滑,日益萎縮。2004年,上海安信保險公司等三家專業性政策性銀行成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得以確立,并啟動農業保險試點工作,農業保險業務開始復蘇。但是,我國政策性業務出現晚、不成熟,而商業性保險公司為了追逐盈利目標,正逐漸從風險高收益低的農業保險領域淡出,導致我國農業保險一直處于供需“雙冷”的困局。在這種情況下,是否開放我國農業保險市場已被提上議程。
一、開放農業保險市場的弊端分析
對于任何一個發展不成熟的行業來說,大規模的外資涌入都無疑是巨大的沖擊。以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為例,從改革開放之初至加入世貿組織之前,銀行業的開放主要是配合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引進外資的需要,開放措施帶有明顯的“試點”特征。加入WTO后,我國按照入世承諾時間表,逐步開放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但是,與農業保險的不同在于,我國開放前的銀行業發展水平遠遠高于農險,因此,鑒于我國農業保險發展嚴重滯后的情況,開放農險市場的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農業安全性
農業是最重要、最基礎的物質生產部門,而我國又是農業大國,更加突顯了農業安全的重要性。在貿易開放條件下,農業安全是指一國對農業擁有自主權、控制權和發展權,特別是在國際競爭中具有競爭力,能夠應對各種生存與發展的外來干擾或威脅,從而保證本國現有的或潛在的農業權益免受危害并不斷獲得持續發展的狀態和能力。經營農業保險,需要對農戶的詳細信息進行深入調查、記錄、存儲,理賠過程中還需進行現場查勘等。
利用外資弊端分析
一、國際收支失衡,通貨膨脹壓力增加
隨著外資的大量涌入,使得我國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壓力驟然加大,并使得經濟過熱,導致我國發生通貨膨脹的壓力加大。
從國際收支的角度來看,中國長期保持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到2005年末,經常項目收支差額為160,818,311千美元,資本項目收支差額為62,963,916千美元,顯然,這種“雙順差”大量來自于外資的流入。這也使得國家外匯儲備進一步增加,截止到2006年10月,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已經突破1萬億美元的大關。由于對資本項目進行管制,中央銀行為了買入外匯需要投入大量的本幣,構成了外匯占款,隨著外匯占款的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必然增多,使得廣義貨幣M2隨之擴張,截止到2006年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33.19萬億元,為此,央行不得不用提高利率的辦法進行對沖,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但只要央行對資本項目下的可自由兌換進行管制,通過這種途徑造成的貨幣擴張是不爭的事實,這必然會給我國造成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使得我國國內經濟的穩定運行需要多方努力。
另外,外資的大量涌入和高額的外匯儲備使得人民幣面臨前所未有的升值壓力,目前,人民幣匯率對美元的中間價已經突破了7.87的水平,進入了升值通道,只要我國依然保持較高的引資力度,這種外匯儲備急劇增加的局面就不可能得到緩解,在中長期內人民幣必然升值,這會對我國的出口企業造成較大損失,并有可能使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二、國民財富流失嚴重
在利用外資的過程中,由于給予了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使得本應屬于我國的國民財富流失現象非常嚴重。如由于給予外資企業稅收的減免,這部分財富我國無法獲得,隨著外資企業在我國經濟中所占比重的上升,這種流失速度會加劇,同時,一些外資企業往往采用提高進口設備的價格,降低出口產品價格的方法與政府進行博弈,導致賬面出現“假虧損”,而實際卻盈利的事實,這也使得我國的財富流向國外。目前在中國境內的40多萬家外企有60%賬面虧損,年虧損總額達1200億元。更讓人費解的是,這些外企置多年虧損于不顧,在虧損之后竟又接連追加投資。
外資對糧油產業影響
據資料記載,大豆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糧食和油料作物。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也是最早馴化和種植大豆的國家,栽培歷史至少已有4000年。《詩經》中對這一產業也有很多描述,如“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大致的意思是說栽種的作物有“小米、高粱、水稻、麻、大豆和小麥,它們成熟上有先后。”還有我國西周時期的樂府詩和民歌,也說明大豆已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據資料介紹,1995年以前,中國一直是大豆凈出口國;2000年中國大豆年進口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此后幾年,中國的大豆進口額連續攀升;2005年中國進口,大豆進口量連年攀升,是因為國內大豆出現短缺嗎?實際上以黑龍江為主產區的地方農戶家里就堆積了大量豆子,陳豆賣不完,新豆賣不起價,面臨巨大虧損。而國外的進口大豆有巨額的財政補貼,因此也加大了競爭的不公平。
其實很多學者在中國最初加入WTO的時候就提出過我國的大豆產業將會面臨巨大挑戰。原因之一:國外大豆以低價進入我國市場,導致我國自己的大豆市場萎縮,最后完全依賴進口,到時國外市場再宣布大豆儲備不足、全面漲價,我們自己的市場也就將完全處在一個被動狀態。前不久到黑龍江省訪問的美國大豆協會、美國大豆基金會、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的農業官員聯合考察團竟然提出了讓黑龍江省放棄榨油、集中力量發展食品用大豆這一極其荒謬的建議。原因之二:大豆產業是一個產業鏈很長的產業,涉及到生產、油脂加工、食品加工、養殖業、醫藥、化纖等多個行業。國有1億人口依賴大豆生產,涉及6000萬農民和近百萬大豆加工企業職工就業。放棄大豆榨油業等于放棄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和眾多的就業機會,也放棄了中國的糧食安全。所以近幾年國內學者都反復呼吁大豆危機的嚴重危害性,以喚起政府的高度關注。同時,各級政府也引起了高度關注。國家發改委也已經組織相關部門對大豆產業展開了多方調研,后來由中糧集團牽頭,土畜進出口商會協辦,建立聯合采購機制,一場由眾多政府部門參與的拯救大豆行動正在展開,可是效果具體如何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據了解,美國大豆到港成本約在3100-3200元/噸,而目前國產大豆市場價格一直維持在3700元/噸左右。受進口美國大豆低廉價格的影響,我國大豆正面臨滅源滅種的危險。國內大豆主要產區周邊加工國產大豆的企業,開始拒絕到國內大豆主產區收購,甚至轉向購買進口大豆進行生產。而且大豆油價格則一路上漲,大豆油的定價權正日益被跨國糧商所控制。目前,我們老百姓熟知的金龍魚、福臨門、魯花等品牌都是外資的,可以說中國市場的食用油85%已被外資控股。這些外資主要是由出名的百年歷史的四大糧商控股或參股的,這四家公司的英文名字在國際上叫做ABCD。第一家ADM(ArcherDanielsMidland),所以叫做A;第二家邦吉(Bunge)是B開頭的,叫做B;第三家嘉吉(Cargill),C開頭的,以叫C;第四家,路易達孚(LouisDreyfus)。在2004年我國大豆危機出現的時候,面臨國內無法出售的大豆,這些外資以低價吸納了面臨破產或停產的國內小企業,擴大了自己的在華規模,經過幾年的發展后已經建立了規模大而且完善的相關產業鏈條。倘若我們的政府再不作出強有力的調整政策,不需要幾年,我們中國人民的糧食將由國外企業完全控制。
當然除了要謹慎我國的大豆產業被國外企業所控制以外,我們自己也要提高大豆的質量,我國目前的大豆存在國產大豆比較成本優勢喪失、產銷區不協調、中美貿易摩擦處理不當等。而國內現貨企業風險防范意識淡薄、對大豆價格長期趨勢判斷失誤則是導致這次行業損失慘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大豆與國外轉基因大豆相比產生成本高、出油率僅為17%—18%,而進口大豆出油率在22%左右,自然無法競爭低價優質的進口大豆。而與種植玉米等作物相比收益偏低也是產量少的原因。而普遍耕種的農民也不懂這些道理,更加無法改變這些現狀,當國外大豆在國內勢不可擋的時候,他們除了吃驚無奈最后就只有被迫放棄。所以我們中國政府應該給大豆產業像小麥、玉米、水稻相當的優惠政策和足夠的重視以及支持。在我國,小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已經更新了幾十次,而大豆產業發展不僅沿用老的做法甚至還受到小麥等主要作物的再次沖擊。只有將中國傳統農業注入現代化科技的內涵,提高其競爭力,才能拯救中國的大豆,而要作到這一點,政府、科技工作者和農民都要想辦法,政府擁有豐富的政策、技術、資金資源,在拯救大豆過程中負有最主要的責任。我國大豆產區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導致水稻種植面積過大,大豆種植面積過小。大豆的產量低、效益差,許多農民把旱田都改成水田,擴大水稻的種植面積,導致現在的水稻產量過剩,價格下跌,大量的水稻壓在農民手中難以售出。反之,大豆的價格上揚而貨源不足,究其原因是大豆的耕種面積減少,市場供給不足。為此建議政府為種植大豆的農戶按照種植面積和產量等指標提供優良品種的財政補貼,鼓勵他們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增加大豆的產量,以緩解市場上供不應求的緊張局面。
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在全球而言,我們政府對農產品的補貼要遠遠少于歐美以及日韓這些發達國家;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但我們的市場門檻也遠遠低于歐美和日韓。我們經常能看到歐美或者日本對中國的某一項農產品提出貿易壁壘,我們也看到韓國民眾為了抵制來自美國的牛肉,釀成了巨大的社會動蕩。如何更好地保護我們的農業,我們做到其實還很不夠。政府還應該對以美國為主的進口大豆國家實施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并對美國進口大豆征收高額的反傾銷、反補貼關稅。這樣,既可以反制美國對華貿易特保條款的濫用,也為國內大豆生產的盡快恢復提供政策保護。跨國資本正在威脅中國的糧食安全,媒體有了許多報道,有關部門也出臺了一些措施,但是我們看到剛剛過去的一年,跨國資本對中國糧油市場的控制不僅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加強。我們需要反思,靠什么才能真正抵御住外資糧商的堅船利炮?肯定不能只靠呼吁,而需要相關部門能夠真正推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來保護中國的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物流吸引外資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商務主管部門:
**年以來,我部根據《關于開展試點設立外商投資物流企業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的精神,在各試點地區批準設立一批外商投資物流企業。試點工作的開展,對我國國際貿易和現代物流業的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現就在試點基礎上擴大物流領域對外開放,促進外商投資物流類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通知如下:
一、外商投資物流類企業是指以為其他企業提供物流及其他相關服務為主要經營活動的外商投資企業,包括外商投資道路運輸企業、外商投資水路運輸企業、外商投資航空運輸企業、外商投資貨運企業、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外商投資第三方物流企業及從事其他物流或物流相關業務的外商投資企業。
二、外國投資者可以根據《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管理規定》、《外商投資國際海運業管理規定》、《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外商投資鐵路貨物運輸審批與管理暫行辦法》、《外商投資國際貨物運輸企業管理辦法》、《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及其他外商投資法律法規,申請設立外商投資物流類企業,從事一項或多項物流業務。其中申請從事多項物流業務的,應符合分別從事所申請的各項物流業務的資格條件要求中的最高條件。
三、鑒于開展設立外商投資物流企業的試點工作取得良好成果,現允許外國投資者在全國范圍內以合資、合作和獨資形式設立外商投資物流企業。外商投資物流企業可以經批準從事《通知》第五條的部分或全部經營業務,并不再對外商投資物流企業規定注冊資本最低限額,但外商投資物流企業應根據其經營業務相應符合《外商投資商業領域管理辦法》、《外商投資國際貨物運輸企業管理辦法》、《外商投資道路運輸業管理規定》及其他外商投資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最低注冊資本要求及其他要求。除根據上述部門規章或其他外商投資法律法規須經商務部審批的企業外,其他外商投資物流企業由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審批。
四、各地商務主管部門應按照上述各項規定及外商投資相關法律法規,認真做好物流領域吸收外資工作。超過地方審批權限的,應對申請材料初審后在規定時限內上報商務部。
外資采購國產設備稅對策
當前實際工作中,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以下簡稱涉外企業)采購國產設備申請抵免所得稅是目前保留下來需要稅務機關審批項目的主要內容之一,本人多年來長期從事涉外稅收優惠政策的審批,發現設備抵免所得稅無論是文件規定上還是實際執行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采取對策給予解決。
一、具體政策規定
為了擴大吸收外資,鼓勵涉外企業使用國產設備,財政部及國家稅務總局先后制定了《關于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購買國產設備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0]49號)、《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購買國產設備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管理辦法》(國稅發[2000]第090號),兩文件基本內容是對符合條件的涉外企業購買國產設備,其設備金額的40%可從購買當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業所得稅中抵免。2005年又總局出臺了《關于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購買國產設備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5]488號),對包括進口件、追加投資及合并分立等抵免問題做了進一步細化,現階段設備抵免所得稅工作主要是根據這三個規范性文件規定開展進行。
二、當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1、稅額抵免不合理。目前稅收減免主要分為稅率式減免、稅基式、稅額式三種,因購買國產設備金額的40%可從購買設備當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業所得稅中抵免,也就是直接沖減應納所得稅額,屬于稅額式減免。從理論上講這種減免側重稅收利益的直接讓渡,操作簡單,但是從稅務機關角度分析不利于組織稅收收入。因為生產性的涉外企業本身享受兩免三減半的定期優惠,企業在開業前購買的設備可以在基數為零的前提下連續抵免七年,特別是對于投資強度大的機械制造等企業,如果購買設備較多,開業十年即使每年獲利,基本上也將出現無所得稅可交現象。另購置設備金額通過折舊方式減少企業應納稅所得額,而文件規定讓其直接沖減應納所得稅額很不合理。
2、時間要求不實際。文件對設備抵免時間做了規定,要求企業申請抵免企業所得稅,應在購置國產設備后兩個月內,向主管稅務機關遞交申請報告。該規定與實際執行非常不切實際。因按照程序,企業購買設備需要經過申請退設備所含增值稅環節,需要經過專用發票認證、資料準備、報經審批,退稅機關核實發票信息、實地調查、逐級批復、審批退稅等相關手續,僅退稅工作就無法在兩個月內完成,更不要說在兩個月辦理抵免申請。如果不能核實已退增值稅金額,就無法準確計算抵免所得稅,所以必須要等到企業已拿到實際退稅款后方開始受理。而且對于有的企業工程改造或新上項目的采購行為歷時較長,有的甚至長達幾年,每兩個月申報一次的規定過于頻繁,甚至可能出現一套設備需要多次進行抵免企業所得稅申請的情況。對于主管稅務機關而言也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復工作。
投資協議與外資流動探索
在過去二十年里,外國直接投資(FDI)有了長足的發展,這歸功于在信息和通信技術進步與企業競爭激烈化下,FDI自由化規制框架的廣泛傳播。大多數國家對外商投資采取開放政策,努力改善外國子公司的經營條件和提高它們的待遇和保護標準。事實上,幾乎所有國家現在都積極鼓勵FDI,因為FDI能帶來資本、技術、技能、就業以及市場準入。投資促進戰略包括投資促進機構(I.PAs)的建立、激勵提供、投資指南的擬寫和發送,尤其是國際投資協定的締結,特別是雙邊投資協議(BITs)和避免雙重征稅協議(DTTs)。對于一些國家來說,締結BITs和DTTs的基本宗旨分別是確保在國際法框架下投資者投資受到法律保護和減少國外投資者雙重征稅的可能性,這樣從而促進FDI的流入。
一、FDI的趨勢和特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經合組織定義直接“外商投資”為一個經濟居民實體(“直接投資者”或“跨國公司”)的跨境投資活動,其目的是為了長期利益目標而在該經濟地區建立企業(“外國子公司”)投資。“長期利益”意味著直接投資的母公司與子公司存在著長期關系,體現在前者對后者在管理上有重要的影響。統計上,一般把持股份額大于10%的外國投資歸類于直接投資。FDI一般用流量和存量來衡量。FDI流量指的是外國投資者投資子公司的資本(股本、貸款、再投資收益),而FDI存量則表示給定時間點的外國資產的總價值。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FDI流入量大幅度增長,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400億美元上升到1990年的2000億美元,而到2007年,大約為15000億美元。跨國并購作為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是發達國家之間FDI的主要方式,也是新興市場國家越來越重要的投資方式。2007年底,全球流入FDI存量預計攀升至約14萬億美元。全球跨國公司母公司超過8萬家,其分支機構超過80萬家。發達國家吸引了全球FDI的大部分(2007年約占2/3)。目前,亞洲成為新興市場中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地區。其中,服務業約占全球FDI流入量的2/3,發展中國家FDI流入量的一半。
全球FDI流量未來幾年的發展將取決于FDI的主要決定因素。首先是規制框架,總體上說,未來趨勢是保持鼓勵政策,進一步放寬FDI法律和規章,加強國際投資法律制度建設。但是,也有跡象表明,少數一些國家采取限制FDI的規制框架。其次是投資促進,各國將繼續促進FDI的流入,雖然有些國家可能轉向更具有目標針對性的方法。最后是FDI的主要決定因素,即金融市場環境,鑒于金融市場動蕩可能會影響實體經濟和經濟增長,從而導致FDI大幅度減小,甚至在一個國家呈現負增長。綜合考慮上面因素的影響,目前的預測估計是,未來幾年FDI流量將繼續保持在1.4-1.6萬億美元的水平,前提是當前的經濟動蕩不會轉變為全球經濟衰退。
吸引FDI最多的20個國家和地區占全球FDI流量的3/4,其中,12個來自發達國家。美國是FDI最大的接受國,2007-2011年仍可能保持FDI流入量第一的位置。假如把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其吸引的FDI明顯高于美國。作為流出國,歐盟的FDI流出量也大于美國。在新興市場經濟體,FDl分布也相對集中,2006年,吸引FDI前十名的國家和地區占流入新興市場經濟體FDI總量的55%。截至2006年,中國是新興市場經濟體中最主要的FDI吸收國,約占全球FDI的6%,預計在2007-2011年,中國利用FDI排名第三,僅次于美國和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