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08:40: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外資銀行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外資銀行論文

篇1

外資銀行相比,中資銀行現有的優勢主要是規模優勢,而在利潤和成長性等方面處于劣勢地位,這將對未來的市場競爭格局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中資銀行現有的規模優勢掩蓋了其利潤指標和成長性等方面的劣勢。從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比率、資本收益率等基礎指標和效益指標看,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

入世后,外資銀行將憑借其自身的優勢,搶灘中國市場,中國銀行業市場競爭將更趨激烈。

一、中、外資銀行的競爭優勢比較

1、外資銀行的競爭優勢

第一,外資銀行長期以來積累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外資銀行的經營理念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利潤最大化為最終目標。外資銀行的管理方式靈活而有效,很少采用直接的、行政的管理手段,主要采用市場化的、以利潤為導向的管理方式,建立了健全的財務指標體系和風險管理體系。這與中資銀行長期以來受行政干預較多、機制較為僵化相比,顯然更加適應國際競爭的需要。

第二,外資銀行更加精通國際市場和國際慣例。外資銀行的經營管理手段更符合國際規則。尤其是跨國銀行集團,其觸角更是遍及世界各地,對國際市場了如指掌,在參與國際競爭中更是得心應手。

第三,外資銀行一般具備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較高的盈利水平。尤其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些國際大銀行強強聯合,掀起銀行并購浪潮,出現了一批“航空母艦”式的銀行集團。而且,外資銀行的不良資產比例遠遠低于中資銀行,資本收益率卻遠高于中資銀行。

第四,外資銀行在服務手段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外資銀行不僅擁有先進的管理信息系統,能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建立共享的客戶檔案庫,對客戶進行個性化服務,而且擁有遍及世界的機構網絡體系,能實現國內外聯行資金的自由劃撥,可憑借快捷的資訊渠道為客戶提供全球24小時金融市場的跟蹤服務。這種技術優勢、服務手段的現代化及其派生的服務優勢對中資銀行構成強有力的挑戰。

第五,外資銀行相對寬松的人文環境和激勵機制,有利于吸引和鼓勵優秀人才。與中資銀行相比,外資銀行具有相對簡單而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相對完善的企業形象和企業文化。另外,外資銀行普遍重視教育投入,培訓體制較為健全,員工學習培訓機會較多,再加上中資銀行難以企及的高薪,對優秀人才確實構成了很強的吸引力。

2、中資銀行的競爭優勢

第一,與外資銀行相比,中資銀行擁有本土經營的獨特優勢。長期以來,中資銀行尤其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建立了遍布城鄉的密集網點體系;在中國廣大消費者心中已經樹立起信任形象。中資銀行大都建立了相對穩定的龐大客戶群體和銀企合作關系,外資銀行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將其割裂。人民幣的同城清算、跨系統清算網絡也已基本完善,外資銀行難以企及。此外,中資銀行相對熟悉中國國情,了解中國各個層次不同消費群體的消費特征和心理,這也是外資銀行的欠缺之處。

第二,中國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入世,為中資銀行適應國際競爭贏得一個寶貴的過渡期。入世后,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仍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資銀行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寶貴的過渡期,在與外資銀行的接觸和競爭中摸索學習,迅速提升自身實力,加速儲備參與國際競爭的能量。

第三,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同享國民待遇,可以改變中資銀行在某些方面的劣勢競爭地位。目前,外資銀行在中國可以享受免征或減征營業稅、所得稅等稅收優惠,相對削弱了中資銀行的競爭力。入世后,中外資銀行稅負水平將會統一,中外資銀行稅負歧視問題將不復存在。此外,外資銀行在一些業務收費、業務范圍、監管標準等方面享有超國民待遇,中資銀行管制相對較嚴。入世后,中外資銀行的市場環境將趨于公平,中資銀行的競爭力也將進一步提升。

第四,中資銀行在迎接外資銀行挑戰的同時,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銀行業市場的競爭。銀行業的開放是雙向的,即“請進來”和“走出去”。WTO的互惠原則有利于中資銀行拓展海外業務,增設海外分支機構,占據競爭的有利地勢。入世后,中資銀行到海外拓展業務將主要受自身經營狀況和東道國金融監管條例的限制,而較少受到市場準入方面的限制,這就有利于經營狀況良好的中資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爭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國際競爭中促進業務發展、人才成長和技術進步。中資銀行在參與國內銀行業市場競爭的同時,也有機會享受國際銀行業市場的成果和利潤份額。

二、面對市場不斷開放的機遇,外資銀行將與中資銀行展開全方位的、更加激烈的競爭,新的市場競爭格局將逐步形成

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中,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各有長短。可以看出,外資銀行的競爭戰略是:以利潤最大化為中心目標,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有效資源,采取“挖人才,爭客戶,搶市場”等方式,通過高投入、信息科技、管理技術、激勵機制等手段;逐步擠占中國銀行業市場。

現代銀行業懸資金密集型行業,更是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人才的競爭是利潤競爭的決定性因素。一般而言,外資銀行除了部分高級管理人員外,絕大多數員工都來自當地。這種本土化傾向,預示著外資銀行將與中資銀行在人才市場展開激烈的爭奪。中資銀行原有體系中工作經驗豐富、業務熟練、精通外語并熟悉國際市場運作的優秀員工,以及既了解中國國情又精通國際市場的高級管理人才,必將成為外資銀行競相獵取的目標。

客戶尤其是優質客戶的競爭也將成為中外資銀行競爭的焦點之一。銀行的利潤主要來自于優質客戶。據統計,目前中國銀行業60%的利潤來自于10%的優質客戶。外資銀行不僅在信譽和服務質量上比中資銀行高出一籌,而且大多實行混業經營,與嚴格分業經營的中資銀行相比,可以為客戶提供更為全面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對優質客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加入世貿組織后,外資銀行首先會在金融服務方面打開突破口,利用其在跨國經營、金融創新、服務水平及經營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優勢,與中資銀行爭奪優質客戶群。目前外資銀行主要服務對象是生產型的三資企業,入世后,隨著外資銀行服務領域的擴大,國內的優質企業尤其是有進出口權的生產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潛力廣闊的個體私營企業以及外商投資企業(尤其是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等,將會成為外資銀行重點爭奪的對象。

市場的競爭也將格外激烈。入世后,外資銀行首先要搶占的就是外匯業務市場。外資銀行將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全球化金融集團母公司的綜合性金融服務、良好的商業信譽、穩固的海外客戶關系和便捷的全球網絡,繼續吸引外商投資企業和國內外向型企業等客戶,在外匯業務市場對中資銀行構成強有力的挑戰。在華外資銀行短期內仍存在機構稀缺問題,但其重點目標主要是外匯業務發達的大中城市和優質客戶,并有選擇性地發展零售業務。另外,風險小、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間業務市場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爭奪。中間業務被稱為“黃金業務”,包括國際結算、個人消費信貸、財務顧問、代客理財和信息咨詢等新興銀行業務。隨著市場開放的進一步推進,外資銀行還將向批發業務和零售

業務市場進軍。可以預料的是,外資銀行不會盲目追求資產規模的擴張和營業網點的增設,而會將注意力重點集中在高增殖業務、跨境業務、批發業務以及其他中間業務方面。

總之,入世后中國銀行業市場的競爭將是空前激烈的。中外資銀行競爭的范圍和次序將是:先外匯后本幣、先批發后零售、先外資后中資、先沿海后內地。競爭的業務焦點主要是:投資銀行業務、批發業務、外匯業務。入世初期,外資銀行在外匯業務(尤其是國際結算等中間業務)市場可能占據較大份額,隨著人民幣業務的進一步放開,外資銀行將與中資銀行在人民幣市場展開激烈爭奪。中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有利于中資銀行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有利于中國銀行業市場的整合和發展。

三、適應WTO規則和市場開放需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市場競爭,共同繁榮中國銀行業市場

毋庸置疑,入世后中外資銀行的市場競爭將異常激烈,現有的市場格局也將發生一些變化。隨著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外資銀行的市場份額將逐步增加,而中資銀行在失去部分市場份額的同時,也將在競爭中獲取外資銀行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方法,從而迅速促進自身改革的推進和綜合實力的提升。總之,銀行業市場競爭格局的轉變在于中外資銀行之間相對優勢和劣勢的相互轉換,不存在永遠的優勢和永遠的劣勢。對于中資銀行來說,入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中資銀行(尤其是國有銀行)要徹底放棄長期以來存在的依賴思想,不能寄希望于政策優惠、政府保護和信用,必須以市場為中心,樹立市場意識和自立意識,直面挑戰,主動競爭,立足于自己拯救自己。開放和競爭的過程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入世初期,外資銀行的沖擊可能會使中資銀行一時難以適應。但要從根本上吸收和掌握國際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提升中資銀行的競爭實力,必須堅持不懈地走向世界,走向開放,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半途而廢。中資銀行要在同外資銀行競爭的過程中,虛心地學習和探索,要學到真諦,學到實質,實實在在地從每一件事情做起。

1、加快國有商業銀行制度創新步伐,優化組織機構和法人治理結構。國有商業銀行制度創新的關鍵就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股份制改造。把符合條件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組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商業銀行制度,并爭取在條件成熟時上市。在不良資產剝離的基礎上,加大力度降低不良貸款比率;利用多種渠道補充資本金,盡快使其資本充足率水平提高到8%以上;進一步完善監事會制度,同時探索建立完善的董事會制度,以建立良好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治理結構。

2、樹立現代經營和管理理念,轉換經營機制,建立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迅速提高競爭能力。應該樹立以客戶為中心而不是以銀行為中心的經營理念。要盡快轉變經營觀念,改變工作作風,增強競爭意識,提高服務質量,用最優質的服務和產品質量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需求。建立和完善責權利緊密結合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營機制,即以資產質量為中心的內控機制,以利潤為目標的激勵機制,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組織框架,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體系等。另外,商業銀行要按照“盈利性、安全性、流動性”三性原則,建立一套規范、科學的資產負債管理指標體系。另外,建立與風險擴張相適應的風險準備金制度,建立健全風險管理機制,防范和化解銀行經營風險和系統風險。

3、適應現代金融業發展要求,加快金融創新,提高銀行經營的科技含量。入世后,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將進一步加大,中資銀行依靠存貸利差獲取利潤的空間會被大大壓縮。面對有“金融百貨公司”之稱的外資銀行,中資銀行要迅速調整經營方向,加快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的創新,努力開拓新的利潤增長點。大力拓展各項中間業務尤其是國際結算業務,依據市場需求進行服務創新和業務創新,積極發展優質客戶。加強多功能綜合業務平臺的開發,大力開展綜合性零售業務,積極穩妥地推廣金融超市。加強金融產品營銷創新,全面推行客戶經理制,為客戶提供高質便捷的服務。另外,加強科技投入,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建設,讓科技成為銀行業競爭的助推力。

篇2

關鍵詞:外資銀行進入效率國內銀行面板數據

我國已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并給予外資銀行國民待遇,人民幣業務對外開放,標志著中國銀行業進入了一個全面開放的新時代。自此,外資銀行將與國內銀行在各個領域和地區展開全面而且激烈的競爭,國內銀行為了在競爭中取勝就必須構建以效率為核心的競爭力。研究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并探討應對策略,對我國銀行業健康穩定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相關的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相關文獻對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效率影響問題的研究,可概括為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外資銀行進入有助于銀行體系效率的改進,其通過競爭效應和技術外溢效應對銀行效率產生直接和間接的促進作用。Gray等開始對外資銀行進入對一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其結論是外資銀行進入有助于東道國銀行體系效率的提高。RossLevine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認為外資銀行進入是與新技術更優的資源配置和更高的銀行體系效率相結合的,并通過競爭或模仿而迅速傳播。銀行競爭的加劇可以提高國內市場金融服務的質量,這有利于本國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獲得資本,從而提高整個銀行體系的效率。在RossLevine研究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外資銀行的進入,通過對市場競爭程度的影響,將有助于提高東道國銀行體系的效率。

第二種觀點認為,外資銀行進入對于銀行體系效率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認為外資銀行進入對于銀行體系效率的影響取決于外資銀行的數量、傳導與示范能力以及東道國金融對外開放的初始條件及本國的監管狀況等等。這種不確定性的核心思想是,外資銀行的進入對于新興市場國家的本土銀行效率的改進會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外資銀行進入的效率改進會因本國經濟發達程度、資本市場運作情況、金融業發展狀況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Stiglitz,J指出,外資銀行進入給國內銀行、國內企業和政府帶來了潛在成本,使得東道國政府控制本國經濟能力的下降和東道國金融風險增大。國內的葉欣分析認為外資銀行的進入程度與凈利息邊際和市場集中度都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外資銀行進入實際競爭壓力程度有限,尚未打破中國銀行業低效率的均衡狀態。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國內銀行按股權結構的不同分為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兩組對象,著重考察外資銀行的進入程度對國內不同類型的銀行的影響。

實證分析

本文選取我國具有代表性的4家國有商業銀行和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995—2006年的數據,文中所有的數據均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

(一)變量的假設

因變量。本文用利差(I1)、資本利潤率(I2)、非貸款收益率(I3)、利潤增長率(I4)反映銀行的盈利性;不良貸款率(I5)反映銀行的資產質量和安全性;貸存款比率(I6)反映銀行的流動性;經營費用率(I7)反映銀行的經營管理效率。

外資銀行的進入變量。對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度量現有文獻常用兩種方式衡量:第一種是用外資銀行數目份額,即外資銀行數量與本國銀行總數的比例;第二種是用外資銀行資產份額,即外資銀行資產對本國銀行業資產總額的比例。一般認為當國內銀行對外國銀行進入的反應迅速時,采用前一種度量方法得到的結果顯著性較強;而當外國銀行獲得一定市場份額后才開始對國內銀行的定價、利潤等產生影響,宜采用第二種度量方法。鑒于我國的實際更接近后一種情況,用外資銀行的資產份額(Z)作為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度量變量。國內學者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控制變量。宏觀層面控制變量用通貨膨脹率(Y1)、GDP增長率(Y2)、市場集中度(Y3)來反映,銀行層面的控制變量包括總資產(X1)、經營費用率(X2)、呆賬準備金率(X3)。

(二)模型的描述

在對多元回歸模型具體形式的設定上,現有的文獻不盡相同。由于本文選用的各銀行數據橫截面數據可能存在序列自相關現象或統計關系不夠顯著,因此采取了對原始變量取自然對數再進行差分處理,最后再進行回歸處理。考慮到各家銀行之間橫截面數據的差異,我們采取變截距模型。其次,考慮到通常會遇到樣本個別數據不可得的情況,基于缺省變量可能引起截面截距和時間序列截距的變化,可以采用在模型中加虛擬變量的方法估計回歸系數,我們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模型的具體形式如下:

Djit是對應每一個橫截面樣本的虛擬變量,α0n是這些虛擬變量的參數。其中Iit表示時間t銀行的效率變量;Zt表示時間t外資銀行的進入程度變量;Xit表示時間t本土銀行i的控制變量;Yt表示時間t的國家層面的控制變量;β,γi,δ分別是相應變量的回歸系數;εit是隨機誤差項。

(三)回歸結果與分析

將國內銀行樣本劃分為四大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從回歸的結果可以看出,無論從整體擬合優度還是單個外資進入變量的t檢驗值來看,股份制銀行樣本大都優于國有銀行樣本。該結果說明:外資銀行的大量進入,首先受到沖擊的是股份制銀行。這主要是由于銀行業對內開放不足,國有銀行的壟斷地位尚未打破,使得股份制銀行受外資銀行進入的沖擊更大。

回歸結果顯示,隨著外資銀行的逐漸進入,我國銀行業利差(I1)、不良貸款比率(I5)有所上升,同時資本利潤率(I2)、非貸款收益率(I3)、利潤增長率(I4)、營業費用率(I7)有所下降,表明外資銀行進入的“市場競爭效應”、“技術示范效應”、“金融穩定效應”在我國均有體現。

在整個觀測期,資本利潤率、非貸款收益率與外資銀行的資產市場份額均呈現較強的負相關關系,同時資本利潤率還受到呆賬準備金率、通貨膨脹率以及銀行業自身的集中度的影響,體現了外資銀行進入的市場競爭效應。但利差與外資銀行的資產份額則呈正的相關性,這一現象與一般理論相悖,這主要與我國的金融政策以及金融市場的特點有關:自上世紀90年代后半期隨著我國金融入世步伐的加快,金融當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增強國內銀行業尤其是國有銀行的競爭實力。

外資銀行的進入使國內銀行的資產質量和安全性降低,從上述表1、2、3中可以看出用以衡量資產質量和銀行安全性的呆賬準備金率(I5)和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變量Z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表明外資銀行的進入使得國內銀行的呆賬準備金率顯著提高。

結論及建議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外資銀行的進入在某種程度上對國內銀行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首先,外資銀行的進入對國內銀行業盈利性產生了較大影響。但隨著外資銀行的不斷進入,將產生技術外溢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內銀行的效率。針對以上情況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樹立以盈利性為核心的現代營銷觀念。首先國內銀行要認清存貸業務是銀行的基本業務,但中間業務與負債業務、資產業務共同構成商業銀行的三大支柱業務,創造利潤空間較大的仍是附加值較大的中間業務。國內銀行應主動向外資銀行學習先進的業務思路,結合自身的實際條件采取分步發展中間業務的戰略。

加強對銀行業的監管力度。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銀行業的效率不僅受到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影響比較大,而且宏觀經濟因素對國內銀行業的影響也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表明我國銀行業的市場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同時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引導和規范外資銀行,才能盡快將銀行建立成為真正的市場化主體。

必須加大對內開放。2006年我國已經取消各種非審慎的限制性措施,外資銀行享有國民待遇,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資銀行的進入對股份制銀行的影響要大于國有銀行,外資銀行的進入和國有銀行的壟斷,使得股份制銀行陷入了經營的困境,所以銀行業既要“對外開放、又要對內開放”,才有利于形成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

提高國內銀行業的主動學習意識和能力。由實證分析結果得知:外資銀行的進入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國內無論是國有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都未具備主動學習的動力和能力,國內金融體制導致銀行業的長期壟斷性,這種結果造成本國的金融企業沒有按照企業的規則運行,因而不可能有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所以必須加快國有銀行的產權改革,使其成為具有真正學習能力的企業。

參考文獻:

1.郭妍,張立光.外資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2005(2)

篇3

入世以來,中外資銀行在業務和股權方面的合作進展很快,外資金融機構參股中資銀行的事件此起彼伏(詳見表一)。截止2006年末,共有22個國家和地區的73家外資銀行在我國設立了283家營業性機構,27家境外戰略投資者參股20家中資銀行;13個國家和地區的30家金融機構在華設立30家合資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15個國家和地區的44家外資保險公司在華設立115個營業性機構。

2006年12月,匯豐、花旗、渣打、恒生等外資銀行正式收到銀監會關于開展人民幣業務的確認函,將向本地居民提供每筆不少于100萬元人民幣的定期存款服務,盡管局限于高端客戶群體,但是中外資銀行在人民幣存款領域的爭奪戰正式拉開了序幕。根據央行統計,2006年12月下旬在滬5家外資銀行新增人民幣“百萬存款”達到2.98億元,外資銀行總資產占比達到12.4%,外匯貸款達到54.8%,利潤增長率達到68.3%,遠遠高出股份制商業銀行的19.3%和四大商業銀行的12.6%。很多本屬于中資銀行的優質客戶轉向服務更好、產品更優越的外資銀行,外資銀行的“擠出效應”在上海得到體現。

二、全面認識中外資銀行的合作性競爭關系

1、中資銀行在新形勢下的戰略選擇:以競爭促進合作,以合作強化競爭

金融業對外開放后外資銀行在市場份額、資產規模、業務和客戶等方面迅速壯大。盡管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我國商業形成沖擊,但是引進戰略合作伙伴,與外資銀行形成戰略聯盟是新形勢下國內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

(1)外資銀行擁有高效的管理體制、成熟多元的金融產品、先進的營銷技術和豐富的全球網絡資源。我國的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目的就是要將發達市場國家銀行的先進銀行理念、技術、管理經驗本土化。要想獲得這些資源,改變體制的約束,縮小不良資產比例,增強經營的國際化水平和對優質客戶的綜合服務能力,就必須和外資金融機構合作,這既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

(2)戰略引資可以改善公司治理,優化銀行股權機構。境外戰略投資者通過戰略聯盟參與決策和監督,行使股東和董事的權利,形成有效的制約機制,從而促進銀行公司治理的完善。商業銀行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建立戰略聯盟,是立足于長遠的銀行治理結構的改善和經營效率的提高,外資的引入金融市場化更明顯,效率更高,資源配置更合理。

(3)中資銀行需要外部力量促進商業化,適應市場需求,外資參股為中資銀行提供了學習借鑒的對象,并形成外在壓力迫使中資銀行完成僅靠自己內在力量無法完成的革命,真正脫胎換骨為一個市場主體,最終建立高效靈活的經營機制。通過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中資商業銀行在董事會運作、金融創新、風險管理、市場拓展等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通過引資,上海銀行完善了法人治理結構,交通銀行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建設銀行的住房貸款業務創新走在了所有銀行的前面,浦東發展銀行引進花旗銀行成熟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上海成功推出被稱為“中國首張由外資銀行參與管理和技術合作的雙幣信用卡”。

2、中資銀行在競爭中面臨的困難和約束

我國的商業銀行在新形勢下主要面臨以下不利因素:

1、我國現有銀行之間的競爭和外資銀行進入的威脅,使得我國本來就很脆弱的金融市場更加復雜化。外資銀行擁有高效的管理體制先進的營銷技術成熟多元的金融產品,以及可提供境外分銷能力的全球網絡等,這些優勢集中起來就形成了綜合的競爭優勢,必然影響整個銀行業的供需狀況。國內銀行業越來越受到來自外資銀行的巨大沖擊,外資銀行的“擠出效應”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會逐步顯現。2、外資銀行的發展勢頭強勁:外資銀行機構布局日趨清晰,目前已形成了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圈為核心同時向周邊地區輻射的格局。資產和業務規模快速增長,市場份額不斷上升,金融服務能力大幅提高。從2006年底開始,外資銀行開始大舉拓展西部市場和東北地區,匯豐銀行在成都、西安成立分行,香港東亞銀行在遼寧籌建分行,可以預計會有更多的外資銀行在這些地區開設分支機構,擴大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3、外資金融機構建立聯盟的目的是為了彌補其在營業網點、客戶資源和人文環境等方面的競爭劣勢,通過與中資銀行的聯盟得到中方的營銷網絡、關系資源、本土化的人力資源等。中資銀行很難學到外資銀行的核心技術,從而使中資商業銀行處于不利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外資銀行的合作是手段,因此應該建立一個銀行戰略聯盟的學習機制,用這個機制去約束外資銀行,以提高外資銀行對中資商業銀行的貢獻水平。

4、盡管外資機構對參股國內銀行表現出很大熱情,但中外資銀行之間的利益沖突遲早會出現并可能尖銳化。外資銀行入股的目的顯然不在于幫助國內銀行補充資本金,而國內銀行的原控股機構也不愿意在股權交易中喪失控制權。隨著時間的推移,外資銀行很可能提高它們的控股要求,而升高的控股要求也很可能受到國內銀行原控股方的抵制,雙方必然走向合作性競爭的新格局。三、中資銀行的競爭策略

1、培育和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力

從戰略層面上看,在引進國外的資本和管理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消化吸收,著力培育和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引資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終的目的是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因此,在與境外投資者合資、合作的過程中,各商業銀行一定要把人才培養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培養出一批本土化的又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來消化吸收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提高商業銀行的創新能力,實現我國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2、加強產品創新,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金融業開放之前,中資銀行競爭靠營業網點,外資銀行靠產品,下一步的競爭重點必然發生轉變,外資銀行會加強規模管理,進一步提高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中資商業銀行必須加強產品創新,不斷開發符合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從總體上說,我國銀行業的非利息收入水平偏低,全行業非利息收入約占總收益的10%,而國際一流的外資銀行非利息收入占總收益的比重在40%左右。為了避免周期性風險,銀行應該多元化發展,必須大力開發中間產品、金融理財和衍生產品。

3、進一步完善銀行的治理結構

中外銀行戰略合作的意義在于以合作強化競爭,著眼于長遠的銀行治理結構的改善和經營效率的提高。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意味著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已經進入到合作性競爭的新階段。這種合作性競爭的新的發展趨勢要求逐步提高市場的競爭程度,完善市場機制,加快銀行體系改革。銀行業在全面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引入戰略投資者必須建立一套約束機制,充分借鑒國外銀行的先進經驗,完善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和內控機制,以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盈利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福海.中外資銀行競合關系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6).

[2]周革平.入世五周年:中國銀行業回顧與展望[J].金融與經濟,2007,(2).

[3]洪正華.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研究[M].中國金融青年論壇,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4]朱毅峰.我國銀行業的市場競爭、金融創新與風險防范[J].金融論壇,2004,(3).

篇4

巴塞爾核心原則要求,有效銀行監管必須明確界定被監管對象,包括明確規定已經獲得執照并接受銀行監管的各類機構可以從事的業務范圍,并嚴格控制“銀行”一詞的使用。對我國外資銀行的準入而言,對被監管對象的界定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可以在我國設立外資銀行的投資主體的法律資格,其二,外資銀行可以采取的法律形式及其開展業務的范圍。

二、準入監管的市場化導向

監管的市場化導向就是監管的制度設計和監管措施以尊重和自覺運用市場規律和市場力量為價值取向。比如,同樣是出于考察外國申請者的經營品德和緩沖本地銀行業過度競爭壓力的監管目的,香港用逐步提升申請者在本地設立金融機構的經營規格的辦法(由注冊存款公司后至限制持牌銀行再至持牌銀行),內地采取“一刀切”地讓申請者設立辦事處或者代表處等待一定期限的辦法。前者注重從申請者在本地市場競爭中的經營表現來考察其品德,后者消極地關注申請者排隊等待的時間。我們雖不能因此就推斷哪一種辦法更趨國際化,但哪一個更具備市場化導向和更有績效顯而易見。

三、許可標準與持續監管標準一致

鑒于在一些國家,對銀行的許可發照和持續監督由不同的部門負責,有效銀行監管不僅應當建立明確而客觀的許可標準,而且還應保證許可標準與持續監管標準相一致。這樣,當一家既存機構不再符合標準時,就可據此吊銷其執照。

一般而言,金融監管大致分兩種模式,即單一監管模式和多頭監管模式,中國基本上是單一監管模式。由中央銀行集中行使監管權力,其合理性在于,央行實行垂直管理的龐大的分支機構是實現金融體系監管的有力保障,同時也有利于保持許可標準與持續監管標準的一致性。但我國現行規定欠缺對許可及其相銜接的持續監管這一動態過程的規制。因此,應在我國立法中借鑒些規定,以求得對外資銀行的許可與持續監管相協調。

四、實事求是地對待準入門檻的寬松化步伐

任何金融自由化步伐在一定的市場發展階段都有其特定的極限,這種極限就是本地金融體系的適應能力和金融監管水平的極限。香港,雖然監管水平較高,但金融體系復雜且有一定的產業負擔,故同樣需要審慎對待外資銀行準入門檻的寬松化問題。其經過多階段的分步放開,直至2002年才最終取消了海外申請者在資本實力方面的特殊要求以及取消“三家分行限制”,就是審慎對待準入門檻寬松化的明證。內地目前對外資銀行的準入門檻主要體現在對申請者資本實力的限制上。筆者認為,除了絕對不可輕易放棄這一限制外,還需借鑒香港的歷史經驗,改革代表處制度,設置銀行業務范圍的分類許可制度,即越高級別的銀行業務,越是要把申請者在本地經營規模和經營品德表現作為市場準入的考慮條件。

五、使用評級結果作為市場準入的條件

隨著金融行業監管部門管理方式的轉變,監管部門將越來越多地使用評級結果作為市場準入的條件。

據悉,我國融資結構的特點是以銀行信貸為主,間接融資在融資結構中的比重幾乎達到90%,但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仍不能滿足信貸業務規模的發展。按照《新巴塞爾協議》的要求,國內商業銀行計量信用風險的方法主要應為內部評級初級法或標準法,即采用外部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計量信用風險。對于尚無能力建立內部評級體系或內部評級成本較高的商業銀行,采用外部評級是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和降低信貸風險控制成本的有效途徑。

六、注重對外資銀行的地區和國別分布管理

我國外資銀行目前大多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集中于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并適應我國加快中西部經濟發展的戰略,必須從市場準入上對進入中西部的外資銀行提供相對優惠的條件,如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批準等,以吸引更多的外資銀行到中西部投資。同時,應當引進不同國家的銀行,使其分布盡量趨于平衡,以避風險。注意大力引進符合我國經濟金融發展需要的外資銀行,愿意向我國提供先進金融技術服務的外資銀行,特別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資本雄厚的跨國銀行

七、完善對外資銀行市場退出環節的監管

經營不佳的外資銀行在市場競爭中必然逐漸退出市場,因此建立外資銀行的退出機制和完善退出過程非常必要.我國應針對外資銀行制定相關法規,完善和細化外資銀行的市場退出標準以及接管、清算等法律程序,使之更具操作性,以保護存款人的合法權益,并防止引起金融市場的波動和金融危機的滋生和蔓延。

篇5

關鍵詞:外資銀行;金融;發展前景;策略

一、我國外資銀行的發展現狀

1.數量持續增加、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經營狀況持續轉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外資銀行在我國設立了204家營業性機構。以上海市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為3423.4億元,同比增長了38.4%,占市場總額的12.8%,上升了2.2個百分點;本外幣貸款余額達到1659億元,同比增速達到50%以上,占上海市貸款市場總額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資銀行實現經營利潤10.7億元,同比增長了46.8%。

2.入股中資銀行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加。在過去一年間,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相繼啟動股份制改造,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機制更為靈活的股份制銀行,開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了16家中資銀行,投資總額近165億美元。目前境外投資者持有的股份,已經占到中資銀行總資產的15%。

3.進入范圍由京滬深向內地逐步擴散。目前,以京滬深為主的經濟發達地區仍是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首要選擇地域,并且以京滬深為中心不斷向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延伸。隨著鼓勵外資金融機構為西部大開放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斷深入,我國金融服務的對外開放區域將不斷擴大,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后的地域分布也將不斷向中西部延伸。

4.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數量逐漸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資銀行機構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其中61家獲準經營中資企業人民幣業務,從12月1日開始,中國將進一步按時開放昆明、北京、廈門三個城市的人民幣業務,并提前一年開放西安、沈陽兩個城市的人民幣業務,使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城市增加到18個。

5.人民幣業務主要集中于存貸款。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主要集中在存款與貸款上,結算方面也趨向活躍,其人民幣的來源不僅依靠外商投資企業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業借款等市場機制來籌集,基本上滿足了信貸資產上的需求。據業內人士預計,外資銀行在大陸的貸款額將以每年40%速度增長,到2010年,外資銀行占大陸總貸款的比例將達8%。

二、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前景展望

專家分析,外資銀行和跨國公司之間的天然聯系是割不斷的,他們進入中國市場的初衷便是跟蹤自己原有客戶發展市場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資銀行的負責人表示,他們已有的外幣業務客戶群中跨國公司占了絕大多數,目前,該行正在等待著獲得人民幣業務的經營權,而那些跨國公司、高端客戶正是他們首先發展的目標。

對未來更長的時間,即全面開放人民幣國內市場后,中國銀行機構將繼續保持在國內銀行市場上的主導地位,而外資銀行機構則可能穩步提高它們的市場份額。外資銀行機構要顯著地提高它們在中國國內銀行業中的市場份額,將其地位提升到與現有的若干股份制商業銀行相類似的水平,它們還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準備和開發工作。這包括,在更多的中國城市開設分行,在已經開設分行的城市中開設更多的經營網點,在推銷成熟的銀行服務產品的同時針對中國客戶需求特點進行調整和創新,實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經營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資源上的本土化戰略,與國內銀行機構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多樣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說,外資銀行需要成為被中國國內客戶廣泛認可的經營機構,為中國國內企業帶來并增加直接經濟效益,幫助中國經濟改善資源配置,促進資金合理流動,降低金融風險,使外資銀行真正成為中國經濟體系和中國金融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資銀行并購中資銀行的案例將大幅度減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資行在限售期后大幅減持中資行股權獲取暴利,引起國內輿論爭議;二是學術界對海外戰略投資者提高中資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貸危機后,外資行自顧不暇,光環破滅,中資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資行的經驗。

2.在我國建立分行或獨立法人銀行的外資行會越來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資行率先成立獨立法人銀行后,在短短兩年多時間已成立24家獨立法人銀行。隨著中國經濟金融的不斷發展,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和發達小國的金融機構將不斷在中國增設機構,大型外資行則成立獨立法人銀行。有必要指出的是,臺資銀行或大舉進駐大陸。

3.一些外資行已完成中國境內機構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東亞、匯豐、恒生等外資行在中國境內分行數已達15個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數,在東部沿海地區機構鋪設已基本完畢,正在向中西部地區擴展。目前,港資、新資、美資等外資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發展戰略。預計今后有更多歐資和韓資銀行采用本土化發展策略。

4.外資行市場準入將越來越廣泛。一些外資行已經具備發行借記卡的資格,下一步外資行拓展的重點應是信用卡業務。一部分外資獨立法人銀行提出A股上市及發行次級債的要求。例如,東亞(中國)已經公開表達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資銀行業務準入水平將與中資銀行相同。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外資銀行希望分支機構能夠擴大,能夠更關注核心客戶,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希望有更多網絡的發展以及有更多客戶的發展。深化:全球的網絡是外資銀行的一個優勢,但不僅僅是在中國網絡的優勢,僅僅靠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分行就要與中國內地銀行競爭是很難取勝的,但是可以在這個市場帶來國際化的發展,而且能夠帶來不同的產品和方案給客戶。強化:從一個現有客戶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與獲得一個新客戶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資銀行希望通過強化客戶關系以獲得更多的份額。優化:外資銀行希望能夠提供良好的服務給客戶,只有通過這樣的優化才可以使外資銀行和其他銀行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08年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篇6

關鍵詞:外資銀行金融發展前景策略

一、我國外資銀行的發展現狀

1.數量持續增加、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經營狀況持續轉好。截止2004年底,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外資銀行在我國設立了204家營業性機構。以上海市為例,截止到2005年3月底,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為3423.4億元,同比增長了38.4%,占市場總額的12.8%,上升了2.2個百分點;本外幣貸款余額達到1659億元,同比增速達到50%以上,占上海市貸款市場總額的10.6%。2005年1-3月份,外資銀行實現經營利潤10.7億元,同比增長了46.8%。

2.入股中資銀行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加。在過去一年間,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相繼啟動股份制改造,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機制更為靈活的股份制銀行,開放更是全面提速。截至2005年10月,共有19家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了16家中資銀行,投資總額近165億美元。目前境外投資者持有的股份,已經占到中資銀行總資產的15%。

3.進入范圍由京滬深向內地逐步擴散。目前,以京滬深為主的經濟發達地區仍是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首要選擇地域,并且以京滬深為中心不斷向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延伸。隨著鼓勵外資金融機構為西部大開放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提供金融支持的政策的不斷深入,我國金融服務的對外開放區域將不斷擴大,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后的地域分布也將不斷向中西部延伸。

4.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數量逐漸增多。截至2004年10月末,已有105家外資銀行機構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其中61家獲準經營中資企業人民幣業務,從12月1日開始,中國將進一步按時開放昆明、北京、廈門三個城市的人民幣業務,并提前一年開放西安、沈陽兩個城市的人民幣業務,使開放人民幣業務的城市增加到18個。

5.人民幣業務主要集中于存貸款。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主要集中在存款與貸款上,結算方面也趨向活躍,其人民幣的來源不僅依靠外商投資企業的存款,而且充分利用同業借款等市場機制來籌集,基本上滿足了信貸資產上的需求。據業內人士預計,外資銀行在大陸的貸款額將以每年40%速度增長,到2010年,外資銀行占大陸總貸款的比例將達8%。

二、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前景展望

專家分析,外資銀行和跨國公司之間的天然聯系是割不斷的,他們進入中國市場的初衷便是跟蹤自己原有客戶發展市場的需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資銀行的負責人表示,他們已有的外幣業務客戶群中跨國公司占了絕大多數,目前,該行正在等待著獲得人民幣業務的經營權,而那些跨國公司、高端客戶正是他們首先發展的目標。

對未來更長的時間,即全面開放人民幣國內市場后,中國銀行機構將繼續保持在國內銀行市場上的主導地位,而外資銀行機構則可能穩步提高它們的市場份額。外資銀行機構要顯著地提高它們在中國國內銀行業中的市場份額,將其地位提升到與現有的若干股份制商業銀行相類似的水平,它們還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準備和開發工作。這包括,在更多的中國城市開設分行,在已經開設分行的城市中開設更多的經營網點,在推銷成熟的銀行服務產品的同時針對中國客戶需求特點進行調整和創新,實行融合中外文化因素的經營和管理策略,推行人力資源上的本土化戰略,與國內銀行機構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開展多樣化的密切合作。也就是說,外資銀行需要成為被中國國內客戶廣泛認可的經營機構,為中國國內企業帶來并增加直接經濟效益,幫助中國經濟改善資源配置,促進資金合理流動,降低金融風險,使外資銀行真正成為中國經濟體系和中國金融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1.外資銀行并購中資銀行的案例將大幅度減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外資行在限售期后大幅減持中資行股權獲取暴利,引起國內輿論爭議;二是學術界對海外戰略投資者提高中資行公司治理水平、科技水平存不同看法;三是次貸危機后,外資行自顧不暇,光環破滅,中資行已不再盲目崇拜外資行的經驗。

2.在我國建立分行或獨立法人銀行的外資行會越來越多。自2007年花旗等4家外資行率先成立獨立法人銀行后,在短短兩年多時間已成立24家獨立法人銀行。隨著中國經濟金融的不斷發展,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和發達小國的金融機構將不斷在中國增設機構,大型外資行則成立獨立法人銀行。有必要指出的是,臺資銀行或大舉進駐大陸。

3.一些外資行已完成中國境內機構布局并采取本土化策略。東亞、匯豐、恒生等外資行在中國境內分行數已達15個以上,多于所有城商行分行數,在東部沿海地區機構鋪設已基本完畢,正在向中西部地區擴展。目前,港資、新資、美資等外資行大多采用了本土化的發展戰略。預計今后有更多歐資和韓資銀行采用本土化發展策略。

4.外資行市場準入將越來越廣泛。一些外資行已經具備發行借記卡的資格,下一步外資行拓展的重點應是信用卡業務。一部分外資獨立法人銀行提出A股上市及發行次級債的要求。例如,東亞(中國)已經公開表達了A股上市的希望。外資銀行業務準入水平將與中資銀行相同。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外資銀行希望分支機構能夠擴大,能夠更關注核心客戶,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希望有更多網絡的發展以及有更多客戶的發展。深化:全球的網絡是外資銀行的一個優勢,但不僅僅是在中國網絡的優勢,僅僅靠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分行就要與中國內地銀行競爭是很難取勝的,但是可以在這個市場帶來國際化的發展,而且能夠帶來不同的產品和方案給客戶。強化:從一個現有客戶身上得到更多的收益與獲得一個新客戶相比是更容易的,外資銀行希望通過強化客戶關系以獲得更多的份額。優化:外資銀行希望能夠提供良好的服務給客戶,只有通過這樣的優化才可以使外資銀行和其他銀行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08年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篇7

從國內學者的研究結論來看,金融發展或金融深化和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并不一致,例如張杰等(2011)以中國國家統計局的1999—2007年間工業企業統計數據為樣本的實證研究發現,銀行信貸變量對于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是不穩定的,并且呈現負向關系;而劉小玄和吳延兵(2009)利用DEA-M指數方法測度了2000—2004年抽樣調查的1022家企業生產效率,在市場需求高速增長條件下,實證檢驗外部融資支持和企業生產率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樣本期內銀行信貸與生產率增長顯著正相關。這些文章對于厘清金融因素和企業成長的內在聯系具有重大意義,也從一個側面探索了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微觀渠道。但這些研究都是直接考察了金融發展與企業成長之間的關系,主要分析金融發展緩解融資約束的功能,卻忽視了金融發展對企業成長的作用機制與渠道。既然金融發展和信貸獲得能夠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那么所有獲得外部融資的企業應該都有較好的長期績效或較高的生產效率,但現實情況卻并非如此,而且相關研究得到的結論也并不一致,因此,現有金融因素對于企業長期績效影響的研究沒能就結論差異和可能原因給出合理的解釋。在金融因素對于企業成長的微觀作用機制方面,國內外多數文獻都集中于直接檢驗金融發展或金融深化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影響(Brown等,2011;KimandWeisbach,2008;解維敏和方紅星,2011;張杰等,2013),以歐美等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為對象的研究基本上認同金融發展和外部融資對于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研發活動有顯著的積極影響,但考慮到轉型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背景之后,所得到的研究結論則并不完全相同,而且不同外部融資來源和異質性創新活動之間的對應關系也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簡單。此外,從這一領域的已有文獻也可以發現,對于企業技術創新變量的選擇仍存在著爭議。如果將專利及新產品開況作為創新活動的產出衡量標準研究企業的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然而,創新活動可能還會體現在某些生產小工藝或者技術的改進上,這些都無法反映在專利、新產品數或新產品銷售值中;另外,通過專利或新產品等指標,我們得到的將僅僅是企業研發活動的效率,而研發成果是否能夠順利投入生產經營并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卻無從得知(周亞虹等,2012)。既然金融發展、企業外部融資以及所引起的研發創新活動其目的都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績效和生產效率,那么,我們必然要追問,外部融資與技術研發活動的結合究竟是否帶來了企業績效的提升呢?進一步地,外部融資或金融發展與什么性質的創新活動相結合才會產生發酵效應從而促進企業的成長呢?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目的即是從微觀企業層面來回答外部融資、技術研發及其交互作用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二、樣本數據和計量方法

(一)樣本數據本文所使用的主要數據來源于2005年世界銀行聯合中國企業調查組織對中國商業投資環境和企業表現的調查數據(BusinessEnviron⁃mentandEnterprisePerformanceSurvey,BEEPS)。2005年的營商環境調查則包括了120個城市的12400家工業企業。該調查數據集合包含了大量的中小企業,同時排除了銀行業、電力、鐵路運輸等具有壟斷性質的企業;此外,在調查問卷的設計中,調查問卷的問題不僅要求企業報告了技術研發創新活動和研發投入資金,調查數據還包括了企業的財務績效、企業員工總人數的自然對數表示的企業規模(Size)、企業存在年齡(Age)、企業本科以上企業員工的比例表示的教育程度變量(Edu)等。因此利用這一數據進行研究,能夠更為全面和細致地反映企業的創新活動,這也有助于我們針對具體創新活動和企業績效之間關系展開深入考察。

(二)關鍵變量的測算本文不僅采用了較為常見的企業財務績效指標,(ROA,以營業利潤和總資產比例衡量)還采用了勞動生產率(LaborProductivity,以企業人均產出的自然對數衡量)和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這兩個指標。與ROA等容易受操縱的財務指標相比,生產效率是公司可否持續發展的更重要、更客觀的評價指標(Schoar,2002;李捷瑜和江舒韻,2009;周方召等,2013)。因此,借鑒GorodnichenkoandSchnitzer(2011)的方法,我們測算了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

(三)計量模型本文首先以2005年世界銀行中國營商環境調查數據為初始研究樣本,我們著重關注外部融資約束、技術創新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根據前面的理論研究內容和研究假設,利用以下的計量模型進行初步的OLS回歸估計。本文的被解釋變量主要是衡量企業生產效率和企業績效的三個指標,即衡量企業成長能力的全要素生產率(tfp)、企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LaborProductivity)和企業財務績效指標(ROA)。在解釋變量中,我們主要關心金融因素和企業技術創新這兩方面。2005年的BEEPS中國企業調查數據提供了相應的企業自我報告的信息,即要求企業回答如下的問題:“貴公司是否獲得了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外部融資獲得的難以程度對公司運營和成長的影響”?、“外部融資的利率成本對公司運營和成長的影響程度?”等問題,通過對以上問題設計虛擬變量可以用于計量回歸模型。同時,調查數據還收集了企業近三年來有關技術創新研發投入的信息,包括了技術研發決策和技術研發投入費用,也有助于我們的研究變量設計。

三、實證檢驗

我們首先進行了OLS計量檢驗,在表1的PanelA、PanelB和PanelC中分別報告了外部融資約束程度(AccessofFinance和Finan⁃cialCost)、是否獲得銀行信貸(BankLoan)、企業技術創新研發決策(R&D1)和技術研發強度(R&D2)對于各個被解釋變量的回歸結果。從表2的OLS估計結果來看,企業面臨融資約束程度越高,則其績效越低,外部融資約束變量(AccessofFinance和FinancialCost)對于企業成長有顯著的負面影響;而企業的技術創新變量(R&D1和R&D2)則對于企業績效和企業成長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這一結果也與已有國內研究文獻(周業安,1999;CullandXu,2005;李科和徐龍炳,2011;張杰等,2012)的結論相一致,再次表明了外部融資約束是影響企業績效和企業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較為嚴重的外部融資約束和金融抑制會阻礙企業績效的提升和長期成長。此外,在OLS估計中,企業是否獲得銀行信貸變量(BankLoan)對于企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和財務績效有顯著的正面影響,對于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雖然為正,但在統計意義上并不顯著。我們在以上的回歸模型中分別引入金融因素和技術創新研發的交互項,為了節省篇幅,我們僅利用企業全要素生產率(tfp)作為被解釋變量,其中,Interection1代表獲得銀行信貸(BankLoan)和研發投入決策(R&D1)的交互項,Interection2、Interection3分別代表了外部融資約束(AccessofFinance、FinancialCost)和研發投入決策(R&D1)的交互項;Interection4、Interection5分別代表銀行信貸(BankLoan)、外部融資約束(AccessofFinance)和研發投入強度(R&D2)的交互項。企業規模(Size)是企業2004年雇傭員工總人數的對數值,企業年齡(Old)是企業自創立開始到2005年的持續年數。企業的技術創新研發決策和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在各個模型中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tfp)均表現出較為穩定的正向影響,而外部融資約束和技術創新的交互項變量分別在5%水平上(Inter⁃ection2)和1%水平上(Interection3)顯著為負,這說明由于外部融資約束程度加大會通過影響企業研發投入決策和研發投入水平而對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產生負面影響;此外,銀行信貸變量和企業研發投入的交互項(Interection4)則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體現了金融發展和金融支持通過企業技術創新對企業成長起到正面影響,而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強度越大則能夠有效緩解融資約束對企業績效帶來的負面作用(Interec⁃tion5在10%水平上顯著)。以上結論驗證了金融因素需要和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相結合才能夠發揮提高企業業績和促進企業成長的作用。企業規模(Size)和企業年齡(Old)兩個變量對于企業成長(tfp)的影響均是顯著為負的,這和Du等(2010)利用2002年的BEEPS調查數據實證檢驗的結論相一致;而本文得到的企業年齡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結果和蔡地等(2012)以2005年BEEPS數據為樣本的實證研究結果一致,這說明企業年齡越大、持續時期越長就更安于現狀而不愿意采取技術創新活動,相應地生產效率也自然會較低。

四、主要結論與啟示

篇8

【關鍵詞】外資銀行 本土化 應對措施

1979年日本輸出入銀行獲準進入北京設立代表處,這標志著外資銀行首次進入中國市場,至此,外資銀行在我國已經發展了30多年,但是外資銀行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影響外資銀行在華本土化進程。當今,我國對外資銀行限制逐漸放松,外資銀行應抓住機遇,分析外資銀行在華發展面臨的問題,制定正確有效的應對策略,推動外資銀行在華的發展。

一、外資銀行在華發展面臨的本土化問題

(一)高素質金融人才流失

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初,外資銀行對爭奪金融人才的爭奪被視為是中資銀行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目前,情況已經出現了一些變化,據普華永道自2005年至今的“外資銀行在中國”的調查可知,發掘和留住優秀的金融人才已經成為了外資銀行在華發展的主要挑戰之一,外資銀行高層紛紛選擇跳槽中資銀行。中資銀行的薪水及業務競爭力的提高,對外資銀行造成了巨大沖擊,使外資銀行原有的對人才的吸引力消退。普華永道曾調查多家在華外資銀行,員工流動率均在10%~20%之間。

(二)銀行覆蓋區域較小

與中資銀行相比,外資銀行的機構數量較少,且大多數都位于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匯豐銀行是中國區域規模最大、網點最多的外資銀行,截至2010年年底,匯豐銀行在中國只有106個網點,其中23分行主要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發達城市,其他外資銀行的網點數最多也就三四十家。2009年年底,中國城市銀行中較大的北京銀行在北京地區就有150家支行和一家村鎮銀行,相比之下,外資銀行的弱勢顯而易見。

(三)溝通成本較高,難以發揮優勢

中資銀行與中國企業有著相同的成長文化背景和長期合作的豐富經驗,使得中資銀行比較熟悉中國企業的的溝通方式以及對其服務的流程,兩者之間建立了比較穩定的關系。大部分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較短,對中國企業的需求和溝通服務方式的了解程度不夠,使外資銀行的一些優勢也發揮不出來。外資銀行有著高端理財優勢,外幣投融資、理財等業務一向是外資銀行的強項,然而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紛紛出現零效益和負收益,引起了不少中國客護質疑。中資銀行具有長時間積累的人脈關系和客戶數據,并且一貫深受我國各級政府及管理層的信任,這些都是外資銀行所不具有的優勢。

二、外資銀行實現本土化的策略

(一)提高員工忠誠度,防止人才流失

提高員工的忠誠度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任務,必須要從人才的招聘、培養、維持等各方面做起。員工忠誠度的培養要與人力資源管理相結合,對不同類型的員工要提供不同的管理政策以提高員工滿意程度,從而降低人才流失率。要為員工提供有競爭力的報酬、建立良好的獎金福利制度;績效評估要與其他人力資源模塊結合起來,構建完整的人才成長體系;建立離職員工面試制度,了解員工離職原因,并且要知道離職員工去了什么公司以及員工去該公司的原因。

(二)提高網點覆蓋率,多方位構建渠道

首先,外資銀行要積極與中資銀行進行合作,而并購中資銀行無疑是外資銀行本土化的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對外資銀行仍然有一定的限制,一家外資銀行要入股中資銀行最多不能超過兩家,使其收購中資銀行有一定限制。外資銀行與外資銀行各有各的優勢,外資銀行要充分考慮中國國情,與中資銀行加強合作,吸取經驗,盡量實現本土化。其次,外資銀行要擴大金融市場。外資銀行主要分布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廣大農村一直被金融機構所忽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政府多次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村金融,但是中資銀行在村鎮銀行上的布局不積極,這對外資銀行進軍農村市場十分有利。花旗銀行自2009年以來就建立了多家村鎮銀行,主要為當地村民及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三)打造本土化品牌,聯系實際發揮自身優勢

外資銀行在本國的經營規模和業務范疇不可能完全復制到中國來,因此外資銀行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一些自身具有優勢的,并且符合中國宏觀經濟策略的以及符合中國消費者需要的業務范圍和產品類型,以便能更好的為客戶服務。外資銀行要樹立品牌意識,從中國當地市場特點和人文環境切入,深入了解消費者的生活習慣、購物習慣、心理需求,抓住主要矛盾,明確定位,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來擴大消費市場和帶動業務發展。與此同時,外資銀行在外幣投資、理財產品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外資銀行可結合當地村民的需求及金融政策發揮這些優勢。

三、結語

縱觀外資銀行在中國發展的歷程,要實現本土化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任務,一些外資銀行不太熟悉中國金融環境,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較短,缺乏對中國國情及文化歷史的了解,使其難以真正融入中國市場,實現本土化。因此,外資銀行應該深入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狀況,揚長避短,優化服務,不斷創新,努力解決在中國本土化進程中的一些問題,推動外資銀行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呂彥,張文娟.中小型韓資銀行本土化問題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10,10.

篇9

【摘 要】隨著我國按照國際規則對外資銀行實行全面的國民待遇,外資銀行在我國迅速發展,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和金融安全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對其實行審慎監管十分必要。本文根據對我國外資銀行監管現狀的分析,指出現行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外資銀行 銀行監管 對策

一、對外資銀行實施監管的意義

銀行監管,是經濟金融監管的一個分支,是由中央銀行、銀行監督委員會或其他金融監管當局、有關機構,代表社會公眾對銀行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實施監督管理的行為。

銀行作為一國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擔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其能否穩健運行關系該國的經濟、政治的穩定,具有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因此,銀行監管受到了各國金融監管當局的普遍重視。各國金融監管當局紛紛根據本國銀行業運行的實際情況對本國范圍內的銀行實行嚴格的監管。這里當然也包括該國境內的外資銀行。隨著經濟的全球化,金融市場的界限越見模糊,外資銀行大量存在于各國金融領域,它的高速發展給該國經濟穩定和金融安全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各國不得不加強對它的監管置于重要位置。但截至目前,理論界尚未形成完備的外資銀行監管理論體系。各國的外資銀行監管實踐仍依靠原有監管理論體系的指導。對此,作者認為,外資銀行本是銀行,對其監管的區別主要來自各國實際情況的不同,而監管理論對它是完全適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國尚屬發展中國家,對發展迅速、影響日益擴大的外資銀行實行審慎的監管,能維護國家經濟穩定,保證國家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和特點

(一)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截至2007年10月,我國已有外資獨資銀行20家;中外合資銀行3家;另有72家外國銀行設立了130家分行,191家外國銀行設立了241家代表處。截至2007年底,我國共批準匯豐、渣打、花旗等21家外資銀行將在華分行改制為法人銀行。(注:法人銀行在業務范圍、稅收等方面享有優惠。外資銀行隨時可轉為法人銀行。)外資銀行在我國發展十分迅速,現已具有相當規模。

(二)外資銀行的發展特點

1.外資銀行經營范圍、業務范圍不斷擴大。2006年12月11日,我國對外資銀行實行全面的國民待遇,外資銀行不再受到行業和地域限制。外資銀行發展進入加速階段。依托成熟的市場營銷策略,外資銀行經營范圍和業務范圍不斷擴大,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力逐步加強。

2.外資銀行資產質量、盈利能力逐年提高。隨著外資銀行逐步熟悉我國市場規則,其經營狀況日趨穩定,市場份額逐步恢復,盈利能力穩步提高,資產總額持續增加,僅2002年至2004年就從3330.5億元增至5159.95億元,占我國銀行業資產的1.8%。

3.參股中資銀行速度加快。在《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的指引下,外資參股中資銀行的速度不斷加快。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一是出于對長期經營戰略的思考;二是希望借中資銀行不受政策限制和網點設置完善之利,繞開各類限制,快速進入零售市場。如花旗銀行和浦發行聯手推出的花旗參與管理和技術合作的雙幣種信用卡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論文出處(作者):

三、我國外資銀行監管中的問題

(一)監管法規不健全

監管的有效性依賴于監管的法制化,而我國的金融立法嚴重滯后。引進外資銀行已近20年,卻無一部約束外資銀行的專門法律。這使外資銀行有機會利用法律漏洞規避監管,嚴重影響了對外資銀行的監管效力。200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和《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彌補了這些漏洞,但相關法規的健全工作遠未完成。

(二)監管方式單一

目前,我國外資銀行監管還停留在傳統“經驗式”管理階段。主要實行報送稽核。監管部門對各外資銀行報送的報表、材料進行全面分析,以確認其經營的合規性。而對于外資銀行運營的風險性監管上處于空白狀態。

(三)監管資源嚴重不足

由于外資銀行的開放性比較強,對其的監管需要高質量的資源。目前,我國外資銀行的監管在資源方面相對缺乏。包括監管人員、信息系統等方面的不足。在監管人員方面,表現為量不足、質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認證制度和后續教育系統。在信息系統建設方面,缺乏靈敏、準確、高效的監管信息系統。在監管信息流程上,表現為低效率性。金融監管當局與相關機構缺乏信息交流。

(四)缺乏與外資銀行母國監管者的合作

當今世界金融體系間的跨國聯系不斷加大,僅在某一國范圍內考察金融監管問題已不能滿足金融監管的需要。政府和金融監管當局要加強與各外資銀行母國監管者的合作,以協調監管措施,降低共同面臨風險。而我國金融監管當局再這一方面尚處于十分被動的境地。

四、對改進我國外資銀行監管的建議

(一)健全監管法制

要加強外資銀行監管,我國就必須結合本國實際,參照國際公認的準則(如巴塞爾協議),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監管法律,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外資銀行法。從法制角度,規范外資銀行的行為,授予監管機構足夠的權利,為監管工作提供基礎條件。

(二)多元化監管方法和手段

當前我國對外資銀行監管的手段單一,落后,主要是現場與非現場監管,而且兩者缺乏銜接。因此,必須使監管手段多元化,由行政監管手段向經濟性、法律性監管手段轉變,充分實施現場與非現場監管、外部審計、審慎監管會議、三方會議等多樣化監管手段。

(三)健全風險監管體系

目前我國對外資銀行的監管多停留在合規性監管層面,而忽視了風險性監管。我國應根據巴塞爾協議的有關標準,制定嚴格、周密的風險監管體系,將外資銀行的經營風險納入監管,保證全面、客觀、合理的實施監管。

(四)建立監管人才培養和認證機制

加強我國外資銀行監管要依賴大量專門人才,監管當局應主導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和認證體系。可邀請高校等研究機構參與其中,確保培養認證機制的專業性。

(五)加強信息交流,與各國監管機構堅強合作

為了應對各國金融體系相互聯系不斷加強的現狀,我國監管當局應主動同各國監管機構建立長期、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機制。以協調各國監管手段,降低共同面臨的風險。

參考文獻

[1]程芳,李仲明.銀行業全面開放下外資銀行的監管問題[J].甘肅金融,2007,(6).

[2]耿明英.對在華外資銀行不同商業存在形式下的監管探討[J].武漢金融,2008,(4).

[3]鄧靜.如何加強對外資銀行的監管[J].決策與信息(財經觀察),2006,(10).

篇10

關鍵詞:外資銀行;市場準入制度;銀行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1.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1-000-01

2014年12月20日,國務院頒布了對2006年《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修改,其中對于外資銀行的市場準入條件明顯放寬。修改后的《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在制度上更接近于GATS中《金融服彰騁仔定》的標準。

體現在新修改的《條例》中:第一,取消了對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在我國設立分行,總行對貨幣運營資金撥款的資本數額的限制;第二,對于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條件放寬制。還有放松對于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的硬性約束等。

中國自加入WTO以來,對外資銀行按照承諾進行了逐步放寬和梯度開放,從地域的逐步開放,到外資銀行經營業務種類的許可。開放金融市場,融入全球的金融體系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一、為外資銀行放寬市場準入的必要性

隨著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選擇來華投資,甚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投資中西部地區,相應的,跨國銀行也會越來越多的選擇中國市場為客戶提供進一步的服務。由此可見,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有良好的前景,并且有著擴張的趨勢。

而在跨國企業與外資銀行在中國開拓市場過程中,許多限制來源于行政管理機構、金融監管機構。大多數較為繁瑣的行政審批事項,以及嚴苛的行政法規制定的標準、門檻是一個較大的阻力。由于我國金融業以及服務貿易對外開放進一步的加快,給外資銀行進入我國市場的門檻也進一步的降低。金融監管機構對于外資銀行的行政管理手段,也進一步簡化,減少對外資銀行在華經營活動的障礙。

二、該舉措符合中國在加入GATS時的承諾義務

金融服務貿易屬于服務貿易的部門之一,作為其成員國也受GATS協定的約束,必須要履行其規定的相關義務。

1.一般義務。一般性義務適用于成員方所有的服務部門,包括已承諾開放的部門和未承諾開放的。例如,給予最惠國待遇(MFN),還有對國內法的管制,即保證國內法律和規章不妨礙GATS服務貿易自由化目標的實現。此次修改《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也是推動服務貿易自由化的舉措之一,更加開放國內的金融服務市場,為國外投資者、金融服務提供者提供一個更加公平、與國內經營者更相同的環境。這也符合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

2.具體義務。具體義務僅適用于各成員所承諾開放的服務貿易領域。由于服務貿易的不同于貨物貿易的特殊性,還涉及自然人流動、服務提供者資質的認定、對國內經濟的影響等問題,因此對服務貿易的國民待遇和市場準入都屬于具體承諾義務,可以基于一定的條件。我國在加入WTO時,對金融服務貿易的具體承諾有:擴大外資銀行外匯業務范圍,逐步取消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逐步取消人民幣業務客戶對象限制等。此次修改也是對GATS的義務的履行,為了使成員國內法律和規章不影響GATS服務貿易自由化目標的實現,還有對于國內法規管制的義務

三、放寬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的影響

外商獨資銀行或中外合資銀行許多服務質量優秀、金融產品多元、經驗豐富,進入我國金融市場可能會對我國銀行業造成沖擊,也會對中國金融行業的市場監管有一定的影響。

1.與中資銀行的市場競爭。外資銀行金融產品種類更多,經營多樣的金融產品的經驗也更豐富。其次許多外資銀行歷史悠久,品牌擁有信譽,如渣打銀行、花旗銀行自然也會吸引一定的儲戶。最后,外資銀行由于成熟的管理方式,和優厚的薪資待遇,比中資銀行對國內的高素質人才會更加有吸引力。

2.為國內金融監管機構帶來更大的監管壓力。減少對其約束,將會對銀行監管部門帶來更大的壓力。例如我國金融監管機構實行分業,分為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資金融機構則大多是混業經營,這也為監管機構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另外,外資銀行受其母國的法律制度規范較多,在我國主要受《商業銀行法》以及如《外資銀行管理條例》這樣的行政法規規范。因此在東道國法律法規、行政管理措施與母國的相關法律有沖突時,沒有具體可以引用的規定。

四、對外資銀行市場準入制度的完善

1.增強法律對外資銀行的規范,減少只靠行政法規來規范外資銀行的單一性。相關的法律,正式的立法比行政法規更具有穩定性。而我國主要還是靠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中國銀監會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方式來規范,政策的穩定性較差。

2.在放寬市場準入制度的同時,加強對外資銀行的風險監控。加強對外資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的資質、素質等的監管,更多軟件方面的評估,從而細化銀行風險的評定標準。

《實施細則》雖然對外資銀行高級管理人員規定了非常具體的任職資格,卻忽略了從監管體制上監督管理層,以保證其有效和諧運作。

3.增強與外資銀行母國的合作監管。應當在立法、司法方面都與外資銀行母國進行合作、溝通,通過雙邊協議或約定依據GATS或其他國際公約作為監管的依據和標準。

參考文獻:

[1]魏彥芳.我國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的監管探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1,06(23).

[2]何萍.中國外資銀行市場準入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