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術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16:36: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外科手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外科手術

外科護理對外科手術患者的影響

[摘要]目的研究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對外科手術患者恢復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方法將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入的130例外科手術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均65例,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研究組實施快速康復外科護理,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恢復及生活質量。結果手術后研究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研究組各項術后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研究組滿意度92.31%高于對照組81.54%,差異顯著,P<0.05。結論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對外科手術中應用效果良好,能夠提升患者滿意度,并改善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恢復;滿意度

手術是外科疾病主要治療方式,能夠對患者帶來一定收益,但也會對患者造成一定創傷,因此外科患者圍術期需要保證良好的護理措施[1]。目前不斷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醫學模式開展,臨床不斷重視對護理模式的研究,快速康復外科能夠促進患者康復,并通過新的麻醉方案、鎮痛方案、早期鍛煉,減少手術對患者的心理、生理創傷,有效實現患者迅速康復[2]。通過將快速康復外科納入研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130例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外科手術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均65例。其中對照組:男性40例,女性25例,年齡為20-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85±4.05)歲。研究組:男性38例,女性27例,年齡為20-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11±4.21)歲。上述患者資料,無差異,P>0.05,可研究。1.2方法對照組常規護理,對患者病情咨詢、術前積極準備,并實施健康教育,術后72h常規留置導管,為患者補充氨基酸、脂肪乳,提供必要的營養支持。研究組實施快速康復外科護理,(1)術前:所有患者均進行術前心理輔導及宣教,保證患者能夠克服內心的恐懼,術前不給于常規麻醉藥物,但需要口服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進行導泄并飲足量水,術前6h、24h禁食、禁水,并在術前1h,囑患者糖水口服,對手術區域皮膚進行消毒,但無需進行常規感染、胃腸減壓、營養支持等。(2)術中:麻醉方式選擇硬膜外阻滯麻醉,并選取半衰期較短的藥物,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量,在手術期間選擇無血術野技術,手術期間需要確保對患者實施保暖措施,并對滴注的液體進行預熱,避免患者體溫過低,手術結束后需要使用溫蒸餾水對腹腔進行沖洗,傷口應用可吸收線縫合。(3)術后:術后使用多種模式鎮痛,避免使用阿片類鎮痛藥物,術后24h停止補液,并主張患者早期開始康復鍛煉,術后第1d就能夠協助患者翻身,并鍛煉雙下肢,第2d協助患者下床活動,術后24h拔除導尿管,但無需實施抗生素抗感染。1.3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3]。通過自制問卷,調查滿意情況,總分100,分為滿意≥80;一般≥60;不滿意<60。滿意度=(滿意+一般)/例數×100%[4]。采用生活質量量表(GQOL-74)調查,包括4個單項,單項目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5]。1.4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均選擇SPSS18.0統計軟件實施計算,計量資料用x珋±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談論顱腦外科手術認識

顱腦外科術后出血是神經外科手術中比較嚴重的并發癥,常會引起患者神經功能障礙甚至死亡,同時也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傷害和經濟負擔。如何在手術中快速止血,減少創傷?如何有效減少甚至避免術后再出血的風險?這是許多神經外科手術中必須考慮的內容。顱腦外科手術過程的止血方法有許多種,主要包括雙極電凝止血,藥物止血以及局部止血材料的應用等,但各種止血材料臨床應用后各有優缺點[1]。可吸收止血膜(大清生物紙)是近年來新研發的一種采用兩種天然多糖材料制成的具有快速止血和安全降解特點的新型生物材料,已在外科許多領域廣泛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我院在顱腦外科手術中使用應用北京大清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可吸收止血膜,用于術中創面止血,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我院顱腦外科手術患者178例,其中包括顱腦損傷病例92例,腦出血患者44例,顱腦腫瘤患者42例,分成Bio-Paper組和對照組。Bio-Paper組90例患者,男63例,女27例,年齡26~73歲,術中使用可吸收止血膜。對照組88例,男53例,女35例,年齡28~72歲,術中使用常規止血材料明膠海綿。

1.2操作方法

Bio-Paper組:常規止血后,將可吸收止血膜平鋪于明膠海綿上,根據創面大小情況剪裁,將可吸收止血膜的一面用于創面。顱腦外科在處理去除骨瓣硬膜與顱骨間隙出血時,可剪成長條填塞在硬膜和骨瓣之間,可吸收止血膜的一面貼于硬膜上,用小針細線每隔50mm左右在硬膜與骨緣(或骨膜)懸吊;腦出血血腫清除后,腦內深部有散在的出血點或滲血時,可剪成10mm×10mm或20mm×20mm大小左右,可吸收止血膜的一面貼在出血點或滲血處,其大小的使用根據出血和滲血量而決定。也可將可吸收止血膜平鋪于用手術刀拋開厚度減半明膠海綿(厚為2.5mm),用于顱腦腫瘤切除后的手術創面。對照組:充分電凝止血基礎上,先用止血棉吸干術野滲血,根據手術創面大小,剪切明膠海綿,揉搓后應用于創面,按壓至血液凝固為止。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查看全文

快速康復外科手術室護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手術室護理中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應用效果。方法對傳統護理與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下的兩組研究對象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進行比較。結果選取南陽市中醫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34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14年5月—2016年3月收治的42例患者作為觀察組。與傳統的結直腸切除術手術室常規護理相比,采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下的手術室護理明顯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肛門排氣時間和患者住院時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由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是多學科相互配合,并不斷優化手術模式和手術流程,對于患者術后的康復和提高護理質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手術室;快速康復外科;護理

快速康復外科指的是為了減少患者術后各種并發癥、加快術后康復、減少住院時間、降低死亡率而在圍手術期所采取的一系列以多個學科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措施[1]。作為一種新的外科理念,快速康復的實現需要依靠麻醉、微創術、圍術期護理3個環節相互支持和配合。手術室作為快速康復實施的主要場所,手術室護理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14年5月首先在胃腸外科引入快速康復外科理念以來,在提高護理質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護理效果。

1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6年3月期間我院腔鏡科擇期實施腹腔鏡下結直腸切除術的76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30例。年齡36~77歲,平均(66±7.9)歲。病變部位:升結腸腫瘤12例,橫結腸腫瘤28例,降結腸腫瘤16例,乙狀結腸10例,直腸腫瘤24例。腫瘤分期:I期24例,II期20例,III期18例,IV期14例。

2方法

查看全文

外科手術學全英教學思考

隨著社會經濟和教育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國際學生教育已成為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反映學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標志。外科手術是一門橋梁學科,可指導醫學生從基礎課程到臨床實踐。它是培養合格外科醫生的基礎課程,在培養醫學生和國際學生的手術技巧和動手技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能有效激發醫學留學生對于外科手術學的興趣,建立無菌觀念,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出合格的臨床醫生是醫科大學應該重要思考的問題。全英文教學是解決部分漢語水平較低甚至零基礎的留學生語言交流障礙的方法,要求授課教師具有較高的英語聽說能力。外科手術學實習課教學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個體指導,對語言交流的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全英文實習課教學常成為外科手術學教學的難點。

1留學生外科手術學教學的現狀和問題

1.1留學生醫學基礎及語言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全英教學水平有待提高。我校招收的醫學留學生大多數來自于印度、泰國、巴基斯坦、尼泊爾等亞洲國家和一些非洲國家,由于受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與我國醫學本科生差別較大,而且留學生之間醫學基礎水平也差別較大,學習興趣也不盡相同。雖然經過基本的中文學習,能進行簡單的中文交流,但讀寫能力不強,實際上僅限于字面的認識,對于實際意義仍不能理解,真正能吸收的知識有限。使用全英語授課的臨床教師則面臨較大的困難。由于中國式英語的學習方式,一些年齡較大的教師在英語口語交流上仍存在一些障礙,出現了教師聽不懂學生的提問,或學生們聽不懂教師的講解等情況,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1]。1.2手術學英文教學缺乏統一教材。手術學教學面臨缺乏統一的全英文留學生專用教材的困境,也沒有相應的英文教學視頻[2-4]。盡管教研室收集了大量的英文教學素材,其中不乏國外正規院校的英文課本,但這些材料的內容及表達方式存在明顯差異,給教學內容的確定帶來了一定的困難。1.3留學生課堂學習自律性差,學習效率低。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及年齡的差異,在學習態度及學習紀律性方面明顯不如國內本科學生。留學生缺乏遵守上課時間及學習紀律的主觀意識及態度,遲到、早退及曠課現象較為普遍,隨意性較大。但外科手術學因為可以動手操作,比起單純的理論大課來說,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也相對要高很多;但課堂自律性相對較差,在實際操作練習過程中存在自我題外發揮或者組間玩鬧現象,學習效率偏低。

2外科手術學教學模式的探索

2.1提高教師全英教學水平,集體備課,統一教學內容。選拔具有良好英語口語能力及英語功底的優秀教師負責理論課授課,對青年教師進行英語強化訓練,參加培訓學習或全英教學遴選。鼓勵帶教老師積極與學生進行英語交流,以使教師與學生間增進感情,適應雙方的口語語音等。在授課之初,召集所有全英帶教教師進行了集中備課。各位教師充分參考教學素材,結合自身既往教學經驗,經積極討論交流后,確定了每次實習課的授課內容,統一編寫了專用教案和講稿,最終由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授和本校英語專業的外籍教師進行審定及修改,確保教案和講稿的質量。在傳統的手術學中文教學視頻加入英文字幕或者播放時配合現場英語解說,使留學生能夠理解視頻中所表現動作的意義而不是單純依靠學生自己體會。2.2遵循西方教學模式,結合調整教學習慣。傳統的東方教學模式,即所有的知識由教師自上而下地“傳授”給學生。以灌輸式教學方式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而西方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提出問題,通過與教師的討論來學習知識。因此,結合外科手術學實習課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采取啟發提問式教學方法,或者點對點式交流教學方式,使留學生感受到主動學習的樂趣。對于留學生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即使回答不充分也應及時做出回應,對于部分喜歡深究追問的留學生,為避免影響課堂教學進度,可以記錄下問題并允諾課后給予深入解答。這種做法既是對留學生的尊重,也滿足了留學生心理上的應答需求。對于提高學生興趣和課堂出勤率都有很大的幫助。2.3發揮留學生優勢,合理豐富教學方式。外科手術學主要內容都是由教師示范傳授,教師動作的規范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外國留學生溝通能力及動手能力的實際情況,可以充分利用臨床培訓中心的多媒體教室、模型、自制縫合盤等教具幫助學生理解、練習。外國學生更擅長溝通,積極思考,更喜歡獨立思考。當在課堂上不理解時,更愿意在課堂上提問。他們也希望并愿意在課堂上或課后與老師交流意見。鑒于留學生的特點,我們可以改革教學方法或選擇其他有效的教學方法。例如,“基于問題學習(PBL)”的教學方法和“基于團隊學習(TBL)”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質量,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5]。這些教學方法可以應用于留學生的教學實踐,特別是在實踐課或討論課上。微課將視頻作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一知識點或教學環節的簡短而完整的教學活動[6],為學生提供“自助餐”資源,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關鍵概念和有些難以理解又必要掌握的技能,微課程為改革外科教學創造了有利條件,具有突出的主題和簡潔的特點[7-9]。在留學學生的外科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嘗試設計涵蓋重要知識點的微課程,記錄基本外科技能的小視頻,并將其用于自我鞏固學習和課后復習,并結合微觀特征,模擬臨床手術情景。讓學生模擬練習;利用在線教學平臺,讓學生在課后自學,反復鞏固培訓。2.4完善考核制度,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由于各國教學理念的差異,導致留學生學習氛圍比較自由,將學生平時課堂表現與最終成績掛鉤,綜合評定學生學習情況,而不是單一以最后的操作和筆試成績作為考核標準[10]。在我院,模擬多站式考試是采用標準多站考試和床旁評估的結合。它與標準多站考試的主要區別在于沒有標準化患者,從而節省了成本。多站評估的實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在評估標準(如時間和難度)與周圍環境和評估條件方面的差異,也可以提高技能評估標準的客觀性[11-12]。

通過實踐分析,在教學中根據東西方教學模式差異調整改變教學習慣,加強語言適應,采用合理的教考模式,提高學生對技能操作的重視,鼓勵學生學習主觀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學會注重規范化,標準化和高質量的手術,掌握嚴格的標準操作技能,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目的是通過建立客觀公正的技能評估方法,完善教學考試制度,提高外國留學生外科教學質量。希望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查看全文

外科手術影像在外科護理學中的應用

1對象、材料與方法

1.1對象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護理系2010級,共計131名護理本科生。所有學生已在入學時隨機分為4個班,各班級學生在數量、性別、年齡、入學成績等方面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以抽簽方式隨機將四個班級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分組結果為1班和4班為對照組,n=65;2班和3班為試驗組,n=66。

1.2材料

兩組均采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李樂之主編的第5版《外科護理學》作為主要教材。本研究所應用的外科學影像教學資料為衛生部十一五國家重點音像出版規劃視聽教材,界面簡潔,聲音、圖像清晰,交互性好,教學內容豐富,教學目標明確,使用簡單方便。

1.3方法

查看全文

外科手術患者手術室護理管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該院收治的行普通外科手術患者中選取220例作為該研究對象,并將其進行隨機分組,即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110例。在對照組中,有52例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年齡在18~71歲之間,平均為(44.5±5.7)歲。在實驗組患者中,有61例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年齡在19~69歲,平均為(44.0±6.2)歲。兩組患者均是自愿參與該研究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管理方法

在對照組中,對110例普通外科手術患者進行體征檢測、血尿常規檢測以及用藥等方面的普通護理;在實驗組中,對100例普通外科手術患者進行嚴格的外科手術室護理,其具體方法如下。

①手術室的合理布局應該能夠與具體的治療工作要求相符合,同時還能夠對醫院感染進行有效的管理與控制。可以對手術室進行無菌區和非無菌區的劃分,合理安排手術設備及其相關器械;

查看全文

外科手術及手術醫師資質管理論文

外科手術是體現醫院綜合治療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屬于一項高風險、高收益的醫療業務。為了患者安全和醫院質量管理要求,醫療管理部門須對外科醫師的手術資質進行嚴格管理。衛生部《醫院分級管理辦法》中將手術分成四個等級進行管理,不同級別對應難度不同。其中,四級手術的難度最大、風險最高、操作最復雜。年輕醫師、資歷淺的醫師先從一級手術開始,隨著年限、考核結果的認可才能進行高級別手術。外科手術及手術醫師資質管理系統就是根據醫療管理部門實際需求出發,參照醫療衛生行政管理要求,進行定制開發,以提高手術資質管理,防范可能的風險[1]。

1需求分析

1.1醫院信息化發展趨勢

我國醫療信息化經過30多年的建設,從無到有、從單機到多服務器、從單位到區域,已發展成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大部分二三級醫院已經建設了比較完善的HIS、CIS、LIS、RIS、PACS等系統,隨著業務的發展和精細化管理需求,正在逐步建設醫務、護理、感染控制等各類管理系統。醫務部作為醫療質量管理的重要部門,承擔著醫院醫療業務管理的重要職責,對內需要監管好醫師的日常醫療行為,對外負責業務聯絡和數據上報。因此,為醫務部構建一套專業的管理系統對于一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顯得非常重要。

1.2外科手術管理需求

目前,大部分醫院的手術管理流程是:外科醫師在住院醫師站填術申請單,經過審核后傳送到手術室管理系統,當班護士進行排班后將時間、臺次反饋給外科醫師[2]。由于實際開展的手術名稱跟申請手術名稱可能存在不一致,在患者病案首頁上對手術進行歸類時也有差別,導致數據上報需要病案室進行手工匹配調整,工作效率相對較低[3]。因此,醫務部迫切希望構建的管理系統中有專門的手術資質管理模塊:首先,它具有查詢醫院所有外科醫師手術資質權限及相應報表,包括手術申請日常管理、審批、現場考核、綜合評分等流程。其次,能按照特定條件,對專類的手術(比如二進宮手術、重大手術、并發癥手術,等)進行統計,然后,通過數據抽取工具ETL將數據整合,與手術麻醉系統、病案首頁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最后,系統能對手術申請及系統操作時進行相應的控制,能維護不同等級人員權限[4]。

查看全文

外科手術人性化監護運用

現代醫學模式倡導循證醫學,以患者為中心,在整體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人性化護理[1]是手術患者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之一。正確地運用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護理技巧,給臨床手術患者帶來了福音,使護患關系變得和諧、融洽,促進了患者病情恢復。本組試驗選取我院自2007年1月~2008年1月426例行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人性化護理干預組(213例)和對照組(213例),觀察比較其護理前后患者焦慮水平及對手術室護理的滿意度。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自2007年1月~2008年1月426例行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00例,女性226例,年齡19~65歲,平均年齡(48.4±11.9)歲;其中行普外科手術患者217例,胸外科手術者37例,骨外科手術者101例,婦產科手術者43例,泌尿外科手術者28例。426例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診斷標準,擬行手術治療。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干預組和對照組。其中,干預組213例,對照組213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患病情況及身體狀況、手術方式及麻醉情況、手術室條件等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術前均無感染等疾病,術前未服用抗凝藥等藥物。

1.2方法

對照組在術前進行常規消毒鋪巾等處理,術前進行健康知識教育并進行合理的護理。干預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人性化護理,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焦慮水平及患者對手術室護理滿意程度。具體人性化護理方法有:

查看全文

小兒外科手術護理管理論文

一、資料和方法

1.臨床資料

2011年1月,本科室中,固定病床共計60張,而重癥病床以及新生兒病床分別為15張和10張,病房均實施封閉管理,且不設置陪護人員。本科室中共有16名女性護理人員,其年齡為20-46歲,平均年齡為(31.3±0.5)歲;學歷情況:本科、大專、中專分別為2名、9名和5名;職稱情況:主管護師、護師和護士分別為3名、4名和9名。

2.方法

(1)合理地進行分工

依據小兒外科手術病房的特點,本研究中將病區工作主要劃分為三大部分:第一,前線工作。包括手術患兒的生活護理以及健康宣教工作,該工作可直接地面對各個患兒,目的在于為患兒實施直接性的臨床護理服務。從事這一部分工作的護理人員的應變能力要較強,且要具備一定的人際溝通能力和牢固的相關專業知識結構以及較高的臨床護理技術水平。第二,醫療和基礎文書工作。此部分工作內容包括對醫囑進行相應處理和日常藥物管理工作,從事此部分工作的護理人員無需直接地面對各個患兒,其主要是與內部顧客如醫護人員、后勤人員以及藥房藥師等進行溝通。對于組織管理能力或身體素質較差的護理人員如妊娠期或者哺乳期護理人員等可予以適當安排,既能夠實現對人力資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又可以適當地照顧特殊時期的護理人員。第三,封閉病房的工作。從事此部分工作的護理人員的工作內容主要是為圍手術期的患兒提供各種護理服務,從事此部分工作的護理人員應具備較高的觀察能力和針對緊急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需將資深的護師安排在此部分工作中,以為圍手術期的患兒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

查看全文

安全管理在小兒外科手術護理的運用

摘要:目的探討小兒外科手術護理中的安全管理措施及其應用效果。方法將96例小兒外科手術患兒分為觀察組(安全管理)和對照組(常規護理管理)各48例,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兒的風險事件發生率(2.08%<16.67%)相對更低(P<0.05),患兒家長對于護理效果的滿意度(95.83%>77.08%)相對更高(P<0.05)。結論安全管理的有效實施,能夠提高小兒外科手術護理質量,為手術治療和術后康復提供安全保障。

關鍵詞:安全管理;小兒外科手術;護理干預

提高小兒外科手術的護理質量,加強對風險因素的防控,能夠進一步保障手術治療安全,減輕患兒的身心痛苦,幫助患兒快速、良好的康復[1]。該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從患兒的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到外科手術治療期間的各類風險因素,進而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給予患兒優質的護理服務,并需要做好護理管理工作[2]。本研究通過對96例外科患兒手術治療和護理情況進行觀察,探討安全管理在其中的實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研究對象為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期間于我院小兒外科接受手術治療的96例患兒,行分組對照研究(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患兒男女比例為25/23,年齡為2-9歲,平均(4.47±1.02)歲。對照組患兒男女比例為25/23,年齡為3-8歲,平均(4.21±0.85)歲。兩組患兒的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在對照組患兒的外科手術治療期間,實施常規護理管理。在觀察組患兒的外科手術治療期間,實施安全管理,具體措施如下:(1)術前。①安全核查:參考患兒的臨床診斷結果,觀察其各項體征指標的變化,確認其病情。詳細核查患兒的身份信息(姓名、性別、年齡等)。基于患兒的個體情況,制定手術方案,并獲得患兒家長的知情同意。檢查手術部位情況,并做好標識。同時進行麻醉安全核查,明確麻醉方式、麻醉藥物劑量,評估手術安全。手術醫師、麻醉師和巡回護士需要共同核對患兒的信息,并在相互確認后簽字。②舒適護理:病室、手術室內部環境需要經過嚴格的清潔和消毒,凈化室內空氣,清除浮塵細菌,減少患兒與病原微生物的接觸。將溫度、濕度調節至體感舒適的范圍內,避免強光刺激和噪聲干擾,患兒能夠得到良好的休息,有助于減少情緒波動。③安全轉運:病區護士接到手術通知后,提前30min為患兒做好術前準備。手術室內需要備好相關器械、儀器、藥品及其他醫療物品,并經過嚴格的檢查,室內進行消毒和清潔。完成信息核對后,與手術室護理人員進行工作交接,并在交接記錄單上確認、簽字。將患兒安全、快速平穩運送至手術室,事先規劃好轉運路線,避免顛簸。在轉運途中,需要密切患兒的體征變化,持續進行監護,并固定好輸液和引流管道。對于意識不清或躁動的患兒,則需要適當約束和固定肢體,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2)術中。①低體溫預防:針對術中可能出現的意外風險事件,需要預先做好應急準備。一旦出現意外情況,能夠迅速反應,及時予以處理。手術治療期間,需要持續進行體征監護,密切關注其體溫變化,警惕低體溫的發生。除手術部位外,盡量減少患兒肢體的裸露,采取保暖措施。手術室內環境控制在22-24℃的溫度條件下,濕度控制在40-60%左右。輸入加溫的液體,預防低體溫的發生。②電外科安全管理:醫師能夠全面掌握電刀的工作原理,根據手術治療的實際需要,進項電刀功率的調節和控制,規范、嫻熟的進行使用操作。在電外科手術治療期間,需要加強安全監測,重點檢查氧氣、電路的泄露情況,避免在富氧條件下實施手術操作。(3)術后。①切口護理:完成手術治療后,需要將患兒平穩、安全的轉移至麻醉恢復室和病房。在術后恢復期間,需要密切關注患兒的體征狀態。使用約束帶固定肢體,避免其發生躁動,但不宜過緊,避免損傷皮膚。同時還需要固定好各類管道,避免出現意外拔管的情況。加強對手術切口部位的護理,保持清潔、干燥。適當調整體位姿勢,避免對手術切口部位產生壓迫、牽拉和刺激作用,確保手術切口的良好愈合。②疼痛護理:關心患兒術后恢復期間的感受,能夠根據患兒的描述、行為動作,判斷其疼痛部位及嚴重程度。實施傷口換藥、靜脈穿刺和拔除引流管的過程中,可采取撫觸皮膚、講故事、播放音樂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緩解患兒的不適感,避免其出現哭鬧的情況。對于治療依從性良好的患兒,護理人員和患兒家長應該給予其鼓勵和夸獎,有助于提高患兒對于疼痛的耐受力。③安全防護:針對常見的術后并發癥,應準備好預防性的干預措施。在并發癥發生時,能夠及時、迅速的予以處理,減輕并發癥對于患兒身體健康的損害,避免對術后康復進程形成干擾,并需要床旁設置安全防護措施。1.3統計學處理。以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應用(—χ—±s)和(%)進行計量和計數,由t值和χ2檢驗,P<0.05代表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