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決策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2 13:36: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投資決策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投資決策理論

投資決策理論的會計信息需求論文

70年代以來,會計研究表明,“財務報告的目的是為了向信息作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說,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財務會計存在和發展的靈魂”。(湯云為、陸建橋,1997);在一個高度發達的證券市場中,投資者是企業外部籌資的主要來源,并且當他們發現管理人員業績不佳時,往往能夠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將其商業性投資轉為現金;在中國,“對公有企業來說,管理國家投資的有關部門已經包括在投資人之中”(葛家澍,1997)。因而,投資者是財務報告的主要信息使用者,滿足投資決策的信息也往往能夠滿足其他使用群體(貸款人,政府部門)的需要。

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呢?“住處使用者需要且企業能夠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類:(1)財務和非財務數據;(2)企業管理人員對財務和非財務數據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關于管理人員和股東的信息;(5)企業的背景信息”(湯云為、陸建橋,1997)而“人決策有用性的觀點看,各類信息使用者最為關注的和最為相關的信息是一個企業創造未來有關現金流動能力的信息。”(李心合,1996)同時,“投資者最關心的是投資風險及其對期望收益的評價,財務報表信息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幫助投資者評價證券風險。”(陳建根,1998)

可見,對投資者信息需求理論界觀點不一。其實,以上三種信息類型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論述,其關鍵點仍在于投資風險和期望收益的評估。同時,我們發現,一方面,理論界對會計信息類型的研究往往僅局限于財務會計領域,就會計論會計,而少有投資者本身行為即投資理論中找尋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側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資決策理論本身僅應用于指導個人投資,“引導決策者采取與模型更一致的生動,并根據最終結果修正所采用的決策模型,以達到更滿意的效果。”(何永明、陳文斌,1998)或是聯系財務中的公司投資決策,“企業集團把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的企業組合,股份公司對不相關公司的收購兼并,個別游資通過基金組合進行投資,這些都是投資組合理論的實際應用”(吳明禮,1998)。但是較少有人剖析投資理論在財務報告理論發展中的地位。本文擬從投資決策理論入手,通過對投資行的定量分析,來闡述這個問題。

一、投資決策理論分析

投資決策理論起源于馬科維茨在1952年發表的論文《證券組合選擇》。文中論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風險。該理論假定:投資者是理性的,即他選擇的投資行為必須是產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為。投資者會規避風險,也就是說,對于給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資者希望獲得最低的風險的可能風險。均值——方差假設,即投資者的效用函數為二次函數,效用依賴于均值和方差兩個變量1,用公式表示為:Ui(a)=fi(Xa,Sa2)

其中,a代表某一投資行為。例如a可能是無風險政府組合投資,也可能是公司股票投資,或者是證券組合投資;Ui(a)代表該投資行為的期望效用,由均值表示的X。為該行為的期望收益,由方差衡量的Sa2為該投資行為的風險。同時Ui(a)隨著X的增加而增加,隨著Sa2的增加而減少,因而我們假定,

查看全文

投資決策理論中會計信息需求研究論文

70年代以來,會計研究表明,“財務報告的目的是為了向信息作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說,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財務會計存在和發展的靈魂”。(湯云為、陸建橋,1997);在一個高度發達的證券市場中,投資者是企業外部籌資的主要來源,并且當他們發現管理人員業績不佳時,往往能夠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將其商業性投資轉為現金;在中國,“對公有企業來說,管理國家投資的有關部門已經包括在投資人之中”(葛家澍,1997)。因而,投資者是財務報告的主要信息使用者,滿足投資決策的信息也往往能夠滿足其他使用群體(貸款人,政府部門)的需要。

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呢?“住處使用者需要且企業能夠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類:(1)財務和非財務數據;(2)企業管理人員對財務和非財務數據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關于管理人員和股東的信息;(5)企業的背景信息”(湯云為、陸建橋,1997)而“人決策有用性的觀點看,各類信息使用者最為關注的和最為相關的信息是一個企業創造未來有關現金流動能力的信息。”(李心合,1996)同時,“投資者最關心的是投資風險及其對期望收益的評價,財務報表信息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幫助投資者評價證券風險。”(陳建根,1998)

可見,對投資者信息需求理論界觀點不一。其實,以上三種信息類型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論述,其關鍵點仍在于投資風險和期望收益的評估。同時,我們發現,一方面,理論界對會計信息類型的研究往往僅局限于財務會計領域,就會計論會計,而少有投資者本身行為即投資理論中找尋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側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資決策理論本身僅應用于指導個人投資,“引導決策者采取與模型更一致的生動,并根據最終結果修正所采用的決策模型,以達到更滿意的效果。”(何永明、陳文斌,1998)或是聯系財務中的公司投資決策,“企業集團把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的企業組合,股份公司對不相關公司的收購兼并,個別游資通過基金組合進行投資,這些都是投資組合理論的實際應用”(吳明禮,1998)。但是較少有人剖析投資理論在財務報告理論發展中的地位。本文擬從投資決策理論入手,通過對投資行的定量分析,來闡述這個問題。

一、投資決策理論分析

投資決策理論起源于馬科維茨在1952年發表的論文《證券組合選擇》。文中論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風險。該理論假定:投資者是理性的,即他選擇的投資行為必須是產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為。投資者會規避風險,也就是說,對于給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資者希望獲得最低的風險的可能風險。均值——方差假設,即投資者的效用函數為二次函數,效用依賴于均值和方差兩個變量1,用公式表示為:

Ui(a)=fi(Xa,Sa2)

查看全文

投資決策理論需求論文

70年代以來,會計研究表明,“財務報告的目的是為了向信息作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說,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財務會計存在和發展的靈魂”。(湯云為、陸建橋,1997);在一個高度發達的證券市場中,投資者是企業外部籌資的主要來源,并且當他們發現管理人員業績不佳時,往往能夠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將其商業性投資轉為現金;在中國,“對公有企業來說,管理國家投資的有關部門已經包括在投資人之中”(葛家澍,1997)。因而,投資者是財務報告的主要信息使用者,滿足投資決策的信息也往往能夠滿足其他使用群體(貸款人,政府部門)的需要。

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呢?“住處使用者需要且企業能夠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類:(1)財務和非財務數據;(2)企業管理人員對財務和非財務數據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關于管理人員和股東的信息;(5)企業的背景信息”(湯云為、陸建橋,1997)而“人決策有用性的觀點看,各類信息使用者最為關注的和最為相關的信息是一個企業創造未來有關現金流動能力的信息。”(李心合,1996)同時,“投資者最關心的是投資風險及其對期望收益的評價,財務報表信息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幫助投資者評價證券風險。”(陳建根,1998)

可見,對投資者信息需求理論界觀點不一。其實,以上三種信息類型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論述,其關鍵點仍在于投資風險和期望收益的評估。同時,我們發現,一方面,理論界對會計信息類型的研究往往僅局限于財務會計領域,就會計論會計,而少有投資者本身行為即投資理論中找尋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側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資決策理論本身僅應用于指導個人投資,“引導決策者采取與模型更一致的生動,并根據最終結果修正所采用的決策模型,以達到更滿意的效果。”(何永明、陳文斌,1998)或是聯系財務中的公司投資決策,“企業集團把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的企業組合,股份公司對不相關公司的收購兼并,個別游資通過基金組合進行投資,這些都是投資組合理論的實際應用”(吳明禮,1998)。但是較少有人剖析投資理論在財務報告理論發展中的地位。本文擬從投資決策理論入手,通過對投資行的定量分析,來闡述這個問題。

一、投資決策理論分析

投資決策理論起源于馬科維茨在1952年發表的論文《證券組合選擇》。文中論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風險。該理論假定:投資者是理性的,即他選擇的投資行為必須是產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為。投資者會規避風險,也就是說,對于給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資者希望獲得最低的風險的可能風險。均值——方差假設,即投資者的效用函數為二次函數,效用依賴于均值和方差兩個變量1,用公式表示為:

Ui(a)=fi(Xa,Sa2)

查看全文

投資決策理論與會計信息論文

70年代以來,會計研究表明,“財務報告的目的是為了向信息作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說,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財務會計存在和發展的靈魂”。(湯云為、陸建橋,1997);在一個高度發達的證券市場中,投資者是企業外部籌資的主要來源,并且當他們發現管理人員業績不佳時,往往能夠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將其商業性投資轉為現金;在中國,“對公有企業來說,管理國家投資的有關部門已經包括在投資人之中”(葛家澍,1997)。因而,投資者是財務報告的主要信息使用者,滿足投資決策的信息也往往能夠滿足其他使用群體(貸款人,政府部門)的需要。

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呢?“住處使用者需要且企業能夠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類:(1)財務和非財務數據;(2)企業管理人員對財務和非財務數據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關于管理人員和股東的信息;(5)企業的背景信息”(湯云為、陸建橋,1997)而“人決策有用性的觀點看,各類信息使用者最為關注的和最為相關的信息是一個企業創造未來有關現金流動能力的信息。”(李心合,1996)同時,“投資者最關心的是投資風險及其對期望收益的評價,財務報表信息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幫助投資者評價證券風險。”(陳建根,1998)

可見,對投資者信息需求理論界觀點不一。其實,以上三種信息類型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論述,其關鍵點仍在于投資風險和期望收益的評估。同時,我們發現,一方面,理論界對會計信息類型的研究往往僅局限于財務會計領域,就會計論會計,而少有投資者本身行為即投資理論中找尋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側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資決策理論本身僅應用于指導個人投資,“引導決策者采取與模型更一致的生動,并根據最終結果修正所采用的決策模型,以達到更滿意的效果。”(何永明、陳文斌,1998)或是聯系財務中的公司投資決策,“企業集團把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的企業組合,股份公司對不相關公司的收購兼并,個別游資通過基金組合進行投資,這些都是投資組合理論的實際應用”(吳明禮,1998)。但是較少有人剖析投資理論在財務報告理論發展中的地位。本文擬從投資決策理論入手,通過對投資行的定量分析,來闡述這個問題。

一、投資決策理論分析

投資決策理論起源于馬科維茨在1952年發表的論文《證券組合選擇》。文中論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風險。該理論假定:投資者是理性的,即他選擇的投資行為必須是產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為。投資者會規避風險,也就是說,對于給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資者希望獲得最低的風險的可能風險。均值——方差假設,即投資者的效用函數為二次函數,效用依賴于均值和方差兩個變量1,用公式表示為:

Ui(a)=fi(Xa,Sa2)

查看全文

投資決策理論會計信息論文

70年代以來,會計研究表明,“財務報告的目的是為了向信息作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說,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財務會計存在和發展的靈魂”。(湯云為、陸建橋,1997);在一個高度發達的證券市場中,投資者是企業外部籌資的主要來源,并且當他們發現管理人員業績不佳時,往往能夠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將其商業性投資轉為現金;在中國,“對公有企業來說,管理國家投資的有關部門已經包括在投資人之中”(葛家澍,1997)。因而,投資者是財務報告的主要信息使用者,滿足投資決策的信息也往往能夠滿足其他使用群體(貸款人,政府部門)的需要。

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呢?“住處使用者需要且企業能夠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類:(1)財務和非財務數據;(2)企業管理人員對財務和非財務數據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關于管理人員和股東的信息;(5)企業的背景信息”(湯云為、陸建橋,1997)而“人決策有用性的觀點看,各類信息使用者最為關注的和最為相關的信息是一個企業創造未來有關現金流動能力的信息。”(李心合,1996)同時,“投資者最關心的是投資風險及其對期望收益的評價,財務報表信息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幫助投資者評價證券風險。”(陳建根,1998)

可見,對投資者信息需求理論界觀點不一。其實,以上三種信息類型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論述,其關鍵點仍在于投資風險和期望收益的評估。同時,我們發現,一方面,理論界對會計信息類型的研究往往僅局限于財務會計領域,就會計論會計,而少有投資者本身行為即投資理論中找尋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側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資決策理論本身僅應用于指導個人投資,“引導決策者采取與模型更一致的生動,并根據最終結果修正所采用的決策模型,以達到更滿意的效果。”(何永明、陳文斌,1998)或是聯系財務中的公司投資決策,“企業集團把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的企業組合,股份公司對不相關公司的收購兼并,個別游資通過基金組合進行投資,這些都是投資組合理論的實際應用”(吳明禮,1998)。但是較少有人剖析投資理論在財務報告理論發展中的地位。本文擬從投資決策理論入手,通過對投資行的定量分析,來闡述這個問題。

一、投資決策理論分析

投資決策理論起源于馬科維茨在1952年發表的論文《證券組合選擇》。文中論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風險。該理論假定:投資者是理性的,即他選擇的投資行為必須是產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為。投資者會規避風險,也就是說,對于給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資者希望獲得最低的風險的可能風險。均值——方差假設,即投資者的效用函數為二次函數,效用依賴于均值和方差兩個變量1,用公式表示為:

Ui(a)=fi(Xa,Sa2)

查看全文

投資決策理論分析論文

70年代以來,會計研究表明,“財務報告的目的是為了向信息作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說,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財務會計存在和發展的靈魂”。(湯云為、陸建橋,1997);在一個高度發達的證券市場中,投資者是企業外部籌資的主要來源,并且當他們發現管理人員業績不佳時,往往能夠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將其商業性投資轉為現金;在中國,“對公有企業來說,管理國家投資的有關部門已經包括在投資人之中”(葛家澍,1997)。因而,投資者是財務報告的主要信息使用者,滿足投資決策的信息也往往能夠滿足其他使用群體(貸款人,政府部門)的需要。

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呢?“住處使用者需要且企業能夠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類:(1)財務和非財務數據;(2)企業管理人員對財務和非財務數據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關于管理人員和股東的信息;(5)企業的背景信息”(湯云為、陸建橋,1997)而“人決策有用性的觀點看,各類信息使用者最為關注的和最為相關的信息是一個企業創造未來有關現金流動能力的信息。”(李心合,1996)同時,“投資者最關心的是投資風險及其對期望收益的評價,財務報表信息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幫助投資者評價證券風險。”(陳建根,1998)

可見,對投資者信息需求理論界觀點不一。其實,以上三種信息類型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論述,其關鍵點仍在于投資風險和期望收益的評估。同時,我們發現,一方面,理論界對會計信息類型的研究往往僅局限于財務會計領域,就會計論會計,而少有投資者本身行為即投資理論中找尋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側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資決策理論本身僅應用于指導個人投資,“引導決策者采取與模型更一致的生動,并根據最終結果修正所采用的決策模型,以達到更滿意的效果。”(何永明、陳文斌,1998)或是聯系財務中的公司投資決策,“企業集團把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的企業組合,股份公司對不相關公司的收購兼并,個別游資通過基金組合進行投資,這些都是投資組合理論的實際應用”(吳明禮,1998)。但是較少有人剖析投資理論在財務報告理論發展中的地位。本文擬從投資決策理論入手,通過對投資行的定量分析,來闡述這個問題。

一、投資決策理論分析

投資決策理論起源于馬科維茨在1952年發表的論文《證券組合選擇》。文中論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風險。該理論假定:投資者是理性的,即他選擇的投資行為必須是產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為。投資者會規避風險,也就是說,對于給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資者希望獲得最低的風險的可能風險。均值——方差假設,即投資者的效用函數為二次函數,效用依賴于均值和方差兩個變量1,用公式表示為:

Ui(a)=fi(Xa,Sa2)

查看全文

投資決策理論中的會計信息需求

70年代以來,會計研究表明,“財務報告的目的是為了向信息作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說,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財務會計存在和發展的靈魂”。(湯云為、陸建橋,1997);在一個高度發達的證券市場中,投資者是企業外部籌資的主要來源,并且當他們發現管理人員業績不佳時,往往能夠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將其商業性投資轉為現金;在中國,“對公有企業來說,管理國家投資的有關部門已經包括在投資人之中”(葛家澍,1997)。因而,投資者是財務報告的主要信息使用者,滿足投資決策的信息也往往能夠滿足其他使用群體(貸款人,政府部門)的需要。

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呢?“住處使用者需要且企業能夠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類:(1)財務和非財務數據;(2)企業管理人員對財務和非財務數據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關于管理人員和股東的信息;(5)企業的背景信息”(湯云為、陸建橋,1997)而“人決策有用性的觀點看,各類信息使用者最為關注的和最為相關的信息是一個企業創造未來有關現金流動能力的信息。”(李心合,1996)同時,“投資者最關心的是投資風險及其對期望收益的評價,財務報表信息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幫助投資者評價證券風險。”(陳建根,1998)

可見,對投資者信息需求理論界觀點不一。其實,以上三種信息類型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論述,其關鍵點仍在于投資風險和期望收益的評估。同時,我們發現,一方面,理論界對會計信息類型的研究往往僅局限于財務會計領域,就會計論會計,而少有投資者本身行為即投資理論中找尋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側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資決策理論本身僅應用于指導個人投資,“引導決策者采取與模型更一致的生動,并根據最終結果修正所采用的決策模型,以達到更滿意的效果。”(何永明、陳文斌,1998)或是聯系財務中的公司投資決策,“企業集團把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的企業組合,股份公司對不相關公司的收購兼并,個別游資通過基金組合進行投資,這些都是投資組合理論的實際應用”(吳明禮,1998)。但是較少有人剖析投資理論在財務報告理論發展中的地位。本文擬從投資決策理論入手,通過對投資行的定量分析,來闡述這個問題。

一、投資決策理論分析

投資決策理論起源于馬科維茨在1952年發表的論文《證券組合選擇》。文中論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風險。該理論假定:投資者是理性的,即他選擇的投資行為必須是產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為。投資者會規避風險,也就是說,對于給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資者希望獲得最低的風險的可能風險。均值——方差假設,即投資者的效用函數為二次函數,效用依賴于均值和方差兩個變量1,用公式表示為:

Ui(a)=fi(Xa,Sa2)

查看全文

投資決策理論中的會計信息需求

70年代以來,會計研究表明,“財務報告的目的是為了向信息作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說,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財務會計存在和發展的靈魂”。(湯云為、陸建橋,1997);在一個高度發達的證券市場中,投資者是企業外部籌資的主要來源,并且當他們發現管理人員業績不佳時,往往能夠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將其商業性投資轉為現金;在中國,“對公有企業來說,管理國家投資的有關部門已經包括在投資人之中”(葛家澍,1997)。因而,投資者是財務報告的主要信息使用者,滿足投資決策的信息也往往能夠滿足其他使用群體(貸款人,政府部門)的需要。

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呢?“住處使用者需要且企業能夠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類:(1)財務和非財務數據;(2)企業管理人員對財務和非財務數據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關于管理人員和股東的信息;(5)企業的背景信息”(湯云為、陸建橋,1997)而“人決策有用性的觀點看,各類信息使用者最為關注的和最為相關的信息是一個企業創造未來有關現金流動能力的信息。”(李心合,1996)同時,“投資者最關心的是投資風險及其對期望收益的評價,財務報表信息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幫助投資者評價證券風險。”(陳建根,1998)

可見,對投資者信息需求理論界觀點不一。其實,以上三種信息類型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論述,其關鍵點仍在于投資風險和期望收益的評估。同時,我們發現,一方面,理論界對會計信息類型的研究往往僅局限于財務會計領域,就會計論會計,而少有投資者本身行為即投資理論中找尋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側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資決策理論本身僅應用于指導個人投資,“引導決策者采取與模型更一致的生動,并根據最終結果修正所采用的決策模型,以達到更滿意的效果。”(何永明、陳文斌,1998)或是聯系財務中的公司投資決策,“企業集團把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的企業組合,股份公司對不相關公司的收購兼并,個別游資通過基金組合進行投資,這些都是投資組合理論的實際應用”(吳明禮,1998)。但是較少有人剖析投資理論在財務報告理論發展中的地位。本文擬從投資決策理論入手,通過對投資行的定量分析,來闡述這個問題。

一、投資決策理論分析

投資決策理論起源于馬科維茨在1952年發表的論文《證券組合選擇》。文中論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風險。該理論假定:投資者是理性的,即他選擇的投資行為必須是產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為。投資者會規避風險,也就是說,對于給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資者希望獲得最低的風險的可能風險。均值——方差假設,即投資者的效用函數為二次函數,效用依賴于均值和方差兩個變量1,用公式表示為:

Ui(a)=fi(Xa,Sa2)

查看全文

滿足會計員信息需要財務會計存在靈魂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投資決策理論分析;對財務會計的啟示兩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投資者最關心的是投資風險及其對期望收益的評價、股份公司對不相關公司的收購兼并,個別游資通過基金組合進行投資、不同投資者將會在期望收益和風險之間進行不同的權衡、對財務報告目標的影響、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越接近未來,其預測的未來結果也越精確、歷史成本信息并非與決策毫不相關,只是相關度的問題、歷史成本更具可靠性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70年代以來,會計研究表明,“財務報告的目的是為了向信息作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說,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財務會計存在和發展的靈魂”。(湯云為、陸建橋,1997);在一個高度發達的證券市場中,投資者是企業外部籌資的主要來源,并且當他們發現管理人員業績不佳時,往往能夠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將其商業性投資轉為現金;在中國,“對公有企業來說,管理國家投資的有關部門已經包括在投資人之中”(葛家澍,1997)。因而,投資者是財務報告的主要信息使用者,滿足投資決策的信息也往往能夠滿足其他使用群體(貸款人,政府部門)的需要。

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信息呢?“住處使用者需要且企業能夠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類:(1)財務和非財務數據;(2)企業管理人員對財務和非財務數據的分析;(3)前瞻性信息;(4)關于管理人員和股東的信息;(5)企業的背景信息”(湯云為、陸建橋,1997)而“人決策有用性的觀點看,各類信息使用者最為關注的和最為相關的信息是一個企業創造未來有關現金流動能力的信息。”(李心合,1996)同時,“投資者最關心的是投資風險及其對期望收益的評價,財務報表信息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幫助投資者評價證券風險。”(陳建根,1998)

可見,對投資者信息需求理論界觀點不一。其實,以上三種信息類型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論述,其關鍵點仍在于投資風險和期望收益的評估。同時,我們發現,一方面,理論界對會計信息類型的研究往往僅局限于財務會計領域,就會計論會計,而少有投資者本身行為即投資理論中找尋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側重于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資決策理論本身僅應用于指導個人投資,“引導決策者采取與模型更一致的生動,并根據最終結果修正所采用的決策模型,以達到更滿意的效果。”(何永明、陳文斌,1998)或是聯系財務中的公司投資決策,“企業集團把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的企業組合,股份公司對不相關公司的收購兼并,個別游資通過基金組合進行投資,這些都是投資組合理論的實際應用”(吳明禮,1998)。但是較少有人剖析投資理論在財務報告理論發展中的地位。本文擬從投資決策理論入手,通過對投資行的定量分析,來闡述這個問題。

一、投資決策理論分析

投資決策理論起源于馬科維茨在1952年發表的論文《證券組合選擇》。文中論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率下,取得最小的風險。該理論假定:投資者是理性的,即他選擇的投資行為必須是產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為。投資者會規避風險,也就是說,對于給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資者希望獲得最低的風險的可能風險。均值——方差假設,即投資者的效用函數為二次函數,效用依賴于均值和方差兩個變量1,用公式表示為:

查看全文

價值鏈的投資決策詮釋

【摘要】文章將價值鏈研究方法引入到企業投資決策中,分析了運用價值鏈進行投資決策的必要性,并將價值鏈應用在核心聚集投資戰略中,以有利于企業的價值最大化。

【關鍵詞】價值鏈;投資決策;核心集聚

一、研究綜述

20世紀中后期,投資決策方法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很大的發展,以美、英、法等國為例,50年代普遍利用投資回收期及投資利潤率等靜態評價方法,60年代相繼出現了各種形式的貼現法如凈現值(NPV)法,動態投資回收期法及內部收益率(IRR)法等動態評價方法,這種動態評價方法在反映投資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顯著優點。隨后Markowitz(1959)提出了投資組合理論(PortfolioTheory),在此基礎上Sharpe(1964)、Lintner(1965)提出了期望收益和風險之間關系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投資組合理論和CAPM的問世將證券的定價建立在風險和報酬的基礎上,為企業進行證券投資決策提供定價數學模型,極大地改變了企業的資產選擇和投資策略,被廣泛應用于公司的投資決策實踐。在這個時期投資決策理論幾乎都是基于在確定性的條件下,利用財務數據和決策數學模型對企業投資項目進行具體分析決策。一方面缺乏決策的彈性思維,即要么選擇,要么不選擇;另一方面完全依賴財務信息進行決策,忽視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容易產生與外部環境大相徑庭的錯誤決策。20世紀70年代中期,布萊克(F.Black)等人創立了期權定價模型(OPM);羅斯提出了套利理論,為投資決策理論提供了新的決策思維。隨著模糊數學、博弈論等數學理論在經濟學中的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的普及,以及對投資決策理論與方法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極大豐富了投資決策方法的內容。另外“Black-scholes模型”、“期權的理性定價理論”、離散時間的二叉樹定價模型這些從實務期權的方法也對投資決策進行了研究。但是,無論是投資還是生產,都涉及到企業的整體競爭優勢,企業創造的價值產生于一系列的活動之中,如設計、采購、生產、銷售、服務以及產品開發等等,形成了企業的價值鏈。企業是各種相關價值活動的集合體,同樣的價值活動不同的組合形成不同的價值鏈。價值鏈分析是企業創造和保持企業競爭優勢的基本途徑。

目前國內外對投資決策方法和價值鏈理論的研究比較豐富,但都是基于各自領域的研究,基于價值鏈的投資決策方法尚非常罕見。一般來說,企業投資的目的是為了企業價值的最大化,因此,企業在投資決策前應該了解企業各個環節,既企業的價值鏈過程,發現企業投資價值中的優劣勢,從而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價值鏈的分析方法內生耦合于企業投資決策目標。價值鏈方法引入到企業投資決策,有利于企業的價值最大化,也有利于企業投資決策目標的實現。

二、運用價值鏈進行投資決策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