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特征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9 17:50: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思想特征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思想特征

德育思想特征探討

【摘要】沒有專門論述德育思想理論,但在其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通過對講話和相關文獻的研究和分析,不僅讓我們能夠更好的學習掌握在新的歷史時期習對德育建設的新探索與新思考,還能進一步呈現出十八大后總書記關于德育思想的雛形與始廓。德育思想有其特征:一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二是繼承性與時代性相融合,三是人本性與科學性相兼顧,四是現實性與理想性相結合。

【關鍵詞】;德育思想;特征初探

沒有專門論述德育思想理論,但在其系列的文獻著作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思想。通過對講話和相關文獻的研究和分析,不僅讓我們能夠更好的學習掌握在新的歷史時期習對德育建設的新探索與新思考,還能進一步呈現出十八大后總書記關于德育思想的雛形與始廓。關于德育思想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的系統論述,不僅為今后德育思想工作的順利開展指明了方向,而且還富有自己的時代特色。德育思想作為一個獨立的思想體系,它在發展馬克思主義德育理論的同時,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品質和內在特征。

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

德育思想之所以是科學的思想理論就在于在具體的德育思想工作中注重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同時在實踐中深化發展對理論認識。

(一)深刻的理論性

查看全文

法治思想特征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從論述法治思想及其時代特征入手,揭示了法治思想的局限性及其主、客觀原因,力圖對的法治思想的特征及其局限作出客觀的評價,以期對我國當前實施的依法治國戰略能有所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法治思想時代局限原因分析

新中國成立初期,同志曾經注意到了法治的重要性,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他卻選擇了人治,結果使國家和民族蒙受了巨大的災難。探究這一變化的原因,總結這一歷史的教訓,對于我們今天的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一、的法治思想及其時代特征

同志的“法治”思想散見于他的各種講話以及他的行為中,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在具體的立法活動中作出了許多重要貢獻。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提出立法是政治活動,又是科學活動。同志說:“搞憲法就是搞科學。”其二,提出立法要遵循民主原則。1954年同志談到我國憲法原則時指出:“原則基本上是兩個: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其三,重視勞動人民在立法中的作用。指出:我們的法律是勞動人民制定的。勞動人民直接參與立法,在立法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立法的重要特色。其四,提出立法要實事求是的原則。1953年他明確指出:“應該是那樣,實際是這樣,中間有個距離,有些法律條文要真正實行,也還得幾年。”其五,主張嚴格執法,重視加強政法干部隊伍建設嚴格執行,這是加強法治建設的決定性環節,對此作了深刻地闡述。的這些觀點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具有指導意義,對法治思想進行總結可以看到具有以下顯著特征:

1、強調人民民主專政。

查看全文

獨家原創:淺談李煜詞作的思想藝術特征

摘要:李煜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逾越的一位重量級人物。這個悲劇性的人物,其詞作在思想藝術方面充滿了悲劇性的色彩,體現出了“亡國之音哀以思”的特征。本文通過對李煜的獨特性格、人生經歷、宗教信仰的分析,揭示李煜詞作“哀以思”特征形成的原因,并通過鑒賞李煜代表性詞作,去蕪存精,探討李煜詞作“哀以思”的思想藝術特征及其表現。

關鍵詞:李煜詞思想藝術特征

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37——978年)是一個失敗的君王,同時又是一個成功的詞人,他親手葬送了自己的王國,同時又成功地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赫赫之名。在其42年短暫的一生中,雖留下的詞作為數不多,但逾千年以來卻受到人們的高度贊譽,有南面王、詞中之帝等美譽。李煜的至情至性和所經歷的人生滄桑巨變,使得其詞作尤其是后期詞作多追懷往事,充滿了痛入骨髓的家愁國恨,亡國之痛哀哀欲絕,滴滴血淚,正是“亡國之音哀以思”極為貼切的體現。

一、李煜詞作是“亡國之音哀以思”的極佳注解

(一)歷代“有才”亡國之君的文學創作

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如果從藝術才華上劃分,可分為無才的與有才的兩種,前者如亡國后樂不思蜀的扶不起的劉阿斗,聽到有人餓死就驚詫“何不食肉糜”的白癡皇帝司馬衷,荒淫無恥胡作非為的齊東昏侯蕭寶卷等;后者如陳后主陳叔寶,隋煬帝楊廣,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趙佶等。若按詩才排隊,陳后主陳叔寶在皇帝中大概算得上名列前茅,就其藝術技巧而言,其詩文的確語言流暢清麗,描寫生動傳神,還是相當不錯,對于詩歌的發展,也有一定的貢獻;但就其內容而言,則多為艷冶輕薄之作,格調不高。隋煬帝楊廣的詩文在中國文學、詩歌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而他們在文學上的造詣均無法與李煜相比,因為他們缺少一顆真正詩人的心靈。正是這顆真正詩人的赤子之心,使亡國的悲劇終于成就了詞人李煜,讓他在痛苦的煎熬中提煉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千古名句,讓他“歡樂時有歡樂的歌唱,悲痛時詞句中帶著絲絲血痕”。

查看全文

法治思想特征論文

【摘要】:本文從論述法治思想及其時代特征入手,揭示了法治思想的局限性及其主、客觀原因,力圖對的法治思想的特征及其局限作出客觀的評價,以期對我國當前實施的依法治國戰略能有所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法治思想時代局限原因分析

新中國成立初期,同志曾經注意到了法治的重要性,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他卻選擇了人治,結果使國家和民族蒙受了巨大的災難。探究這一變化的原因,總結這一歷史的教訓,對于我們今天的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一、的法治思想及其時代特征

同志的“法治”思想散見于他的各種講話以及他的行為中,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在具體的立法活動中作出了許多重要貢獻。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提出立法是政治活動,又是科學活動。同志說:“搞憲法就是搞科學。”[1]其二,提出立法要遵循民主原則。1954年同志談到我國憲法原則時指出:“原則基本上是兩個: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1]其三,重視勞動人民在立法中的作用。指出:我們的法律是勞動人民制定的。勞動人民直接參與立法,在立法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立法的重要特色。其四,提出立法要實事求是的原則。1953年他明確指出:“應該是那樣,實際是這樣,中間有個距離,有些法律條文要真正實行,也還得幾年。”[2]其五,主張嚴格執法,重視加強政法干部隊伍建設嚴格執行,這是加強法治建設的決定性環節,對此作了深刻地闡述。的這些觀點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具有指導意義,對法治思想進行總結可以看到具有以下顯著特征:

1、強調人民民主專政。

查看全文

的法治思想特征論文

【摘要】:本文從論述法治思想及其時代特征入手,揭示了法治思想的局限性及其主、客觀原因,力圖對的法治思想的特征及其局限作出客觀的評價,以期對我國當前實施的依法治國戰略能有所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法治思想時代局限原因分析

新中國成立初期,同志曾經注意到了法治的重要性,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他卻選擇了人治,結果使國家和民族蒙受了巨大的災難。探究這一變化的原因,總結這一歷史的教訓,對于我們今天的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一、的法治思想及其時代特征

同志的“法治”思想散見于他的各種講話以及他的行為中,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在具體的立法活動中作出了許多重要貢獻。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提出立法是政治活動,又是科學活動。同志說:“搞憲法就是搞科學。”其二,提出立法要遵循民主原則。1954年同志談到我國憲法原則時指出:“原則基本上是兩個: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其三,重視勞動人民在立法中的作用。指出:我們的法律是勞動人民制定的。勞動人民直接參與立法,在立法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立法的重要特色。其四,提出立法要實事求是的原則。1953年他明確指出:“應該是那樣,實際是這樣,中間有個距離,有些法律條文要真正實行,也還得幾年。”其五,主張嚴格執法,重視加強政法干部隊伍建設嚴格執行,這是加強法治建設的決定性環節,對此作了深刻地闡述。的這些觀點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具有指導意義,對法治思想進行總結可以看到具有以下顯著特征:

1、強調人民民主專政。

查看全文

思想哲學特征分析論文

1、推崇“人”,重視“情”

中國文化史與西方文化史的不同之處之1是中國從沒有發生過某種宗教占據意識形態統治地位的事實。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雖然是天命論者,但是“不語怪力亂神”:他所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神。又如儒家所倡導的“入世”觀,強調積極的干預現實生活,也是1種重視“人”的體現。同是中華思想主流的道教思想從未占據過思想統治地位并且生活在儒家的陰影之下,道家并非絕對的消極無為。莊子1方面在執著“齊物論”,但另1方面卻在講“人世間”:“子之所愛,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至于佛教,從進入中國的1刻起便開始了中國化。雖然佛教的思想在中國盛極1時,但是仍無法撼動中國主流的儒家思想,與此同時,佛教思想也在向著儒家的思想靠近。禪宗的心性修養為中心的哲學觀和孟子的行善輪、先驗論在本質上是1致的。兒它的主觀唯心主義又深刻影響了宋明理學的發展。因而整個中國哲學都在推崇“人”的重要,強調人的主觀的活動去改造這個社會。

中國哲學傳統注重“情理”的思想傾向,在倫理學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事實上,如果說西方哲學傳統主要把道德問題歸結為受理性支配的意志問題的話,那么,認為“人之大倫”首先在于“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儒家思潮,卻十分強調倫理規范的情感意蘊,尤其是肯定了基于血緣親情關系之上的“情理”的重要意義。孔子曾針對宰我有關三年之喪的質疑,依據“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的親子之愛回答道:“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明確把道德踐履的必然準則建立在血親情理的真誠性和安適性之上。孟子則肯定“事親為大”,并以“親親”釋仁。深受儒家影響的郭象認為:“君臣上下手足外內乃天理自然”。王陽明也主張:“有孝親之心,即有孝之理”。正是在這種傾向的指導下,朱熹才把孔子認可的合乎血親情理的真誠性、因而是“直在其中”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做法,進1步譽為“天理人情之至也”。其實,宋明理學所特別注重的“天理”,作為“天地人物萬善至好底表德”,在本質上正是“人情”即“血親情理”自身的本體化,與君臣、父子、夫婦的三綱倫常密不可分,所謂“道是在物之理,性是在己之理。然物之理都在我此理之中。”

對于“情”與“性”的內在關聯。孟子以情釋性,將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視為人性四端,強調“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荀子以性釋情,認為“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董仲舒主張:“情亦性也”。《談經》中“無情無佛種”,把“有情”看做是人的1個基本特征。宋明理學則以“心、性、情”的相互關系作為1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二、對倫理的苛求

中國古代哲學注重倫理道德,這與西方所重視的科學截然不同的。

查看全文

生產力思想特征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生產力思想;時代特征

[論文摘要]深刻分析了生產力的內在要素,進一步強調勞動者的地位,突出科教和創新在生產力中的作用;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與黨的建設和先進性聯系起來,突出了其生產力思想的時代精神。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8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形成了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生產力思想。特別是在時期,國際國內環境和條件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全球化浪潮蓬勃發展,知識經濟初露端倪,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既不斷取得成就,也面臨一些問題。在這種新的時代背景下,不僅全面繼承了鄧小平的生產力理論,而且對生產力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一、深刻分析生產力內在要素的時代特征,進一步強調勞動者的地位

生產力的內在要素包括物質實體要素和非物質實體要素。在生產力的物質實體要素中突出強調勞動者的地位和作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一)對勞動者的構成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

查看全文

古代思想哲學特征研究論文

人們常常以西方哲學的認知理性精神作為典范模式,考察中國哲學傳統的思想內容和精神實質,結果往往使后者的本來面目處于扭曲狀態。中國哲學傳統數千年的發展中,體現出來的與西方哲學傳統不同的基本特征,這就是重視“人”、“倫理”和“社會”。也正是由此出發,中國哲學傳統對各種哲學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建構起了它自身也很有特色的理論體系。

1、推崇“人”,重視“情”

中國文化史與西方文化史的不同之處之1是中國從沒有發生過某種宗教占據意識形態統治地位的事實。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雖然是天命論者,但是“不語怪力亂神”:他所關注的是人,而不是神。又如儒家所倡導的“入世”觀,強調積極的干預現實生活,也是1種重視“人”的體現。同是中華思想主流的道教思想從未占據過思想統治地位并且生活在儒家的陰影之下,道家并非絕對的消極無為。莊子1方面在執著“齊物論”,但另1方面卻在講“人世間”:“子之所愛,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至于佛教,從進入中國的1刻起便開始了中國化。雖然佛教的思想在中國盛極1時,但是仍無法撼動中國主流的儒家思想,與此同時,佛教思想也在向著儒家的思想靠近。禪宗的心性修養為中心的哲學觀和孟子的行善輪、先驗論在本質上是1致的。兒它的主觀唯心主義又深刻影響了宋明理學的發展。因而整個中國哲學都在推崇“人”的重要,強調人的主觀的活動去改造這個社會。

中國哲學傳統注重“情理”的思想傾向,在倫理學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事實上,如果說西方哲學傳統主要把道德問題歸結為受理性支配的意志問題的話,那么,認為“人之大倫”首先在于“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儒家思潮,卻十分強調倫理規范的情感意蘊,尤其是肯定了基于血緣親情關系之上的“情理”的重要意義。孔子曾針對宰我有關三年之喪的質疑,依據“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的親子之愛回答道:“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明確把道德踐履的必然準則建立在血親情理的真誠性和安適性之上。孟子則肯定“事親為大”,并以“親親”釋仁。深受儒家影響的郭象認為:“君臣上下手足外內乃天理自然”。王陽明也主張:“有孝親之心,即有孝之理”。正是在這種傾向的指導下,朱熹才把孔子認可的合乎血親情理的真誠性、因而是“直在其中”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做法,進1步譽為“天理人情之至也”。其實,宋明理學所特別注重的“天理”,作為“天地人物萬善至好底表德”,在本質上正是“人情”即“血親情理”自身的本體化,與君臣、父子、夫婦的三綱倫常密不可分,所謂“道是在物之理,性是在己之理。然物之理都在我此理之中。”

對于“情”與“性”的內在關聯。孟子以情釋性,將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視為人性四端,強調“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荀子以性釋情,認為“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董仲舒主張:“情亦性也”。《談經》中“無情無佛種”,把“有情”看做是人的1個基本特征。宋明理學則以“心、性、情”的相互關系作為1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二、對倫理的苛求

查看全文

道家倫理思想的特征思索

與儒家的倫理思想相比,道家的倫理思想無論是從表現形式上還是從表現內容上都有明顯的不同。如果說儒家是以積極人世的態度,以大量肯定性的命題,全面地闡述了其倫理思想,那么,道家則是以消極人世的態度,以大量否定性的命題,闡明了其別具特色的倫理思想。道家的倫理思想雖然具有否定的形式,但是其倫理思想同樣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無為之為的道德原則和道德實踐

為了了解“無為”之為的內涵,我們先來看看無為和有為的含義。道家的無為,作為世界本原的特點,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第十七章),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就是順應自然規律,使自然萬物成為它應該成為的樣子。換句話說,道家的“無為”,強調的是對自然規律的嚴格遵循,強調不能為了某種目的而人為地改變事物的自然本性。“無為”并不是不作為,而是遵循自然規律以達到目的。道家的無為,作為一種道德的實踐原則,它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能違背社會發展規律,不能違背人性,去求得“善”的美名,應該順應社會發展規律,符合人的本性,達到社會的穩定和安寧。與道家“無為”相對應的所謂“有為”,作為世界本原的特點,就是或多或少地干預自然的演化過程,違背事物的自然本性,以達到人類的某種目的。作為道德實踐規范的有為,就是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希望在社會政治舞臺上有所作為。他們固守于一定的道德規范,希望通過積極有為的行動,干預社會的發展過程,以達到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根據道家的理論,無為和有為的主要區別就在于是否干預自然、社會的演化、發展規律。

所謂無為之為,就是像“道”一樣的行為,而道歸根到底是“法自然”。老子明確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道家的無為之為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指人們的行為應該遵守“無為”的道德原則,為了確保遵守“無為”的道德原則,道家認為有一些道德規范也是應該遵守的。如老子提出了“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三個重要命題,主張寬容和退讓。其二是以體“道”、達“道”為目的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為了像“道”那樣行為,人們要努力悟“道”,達到“道”的境界。其三是得“道”之后,人們就會像“道”那樣符合事物的自然本性,遵循事物的規律而行為。

道家倫理思想強調無為之為,即用人類遵循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行為去實現自然和社會的和諧、平衡,有其超越時代的積極意義。例如,在環境倫理思想方面,道家主張人類不能貪得無厭地掠奪自然,否則的話,就會破壞自然的和諧和平衡。這個話題是現代社會或者說是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都十分重要的話題。在人生修養方面,道家認為,如果人們在現實社會中能遵守無為之為的道德原則,作為統治者就會以人為本,社會就會穩定和諧;個人可以以無欲、主靜養生,以退讓、寬容處世,人的身心健康就可以得到保證。無為之為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當然,道家的這種倫理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如它以“無為”說立論,反對世俗道德規范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它沒有意識到其“無為”說及其相關理論,其實質是一種具有自然主義和某種近乎倫理非理性主義的特點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由于過分強調自然觀和倫理觀的統一,而忽略了人倫的社會性特點。道家“無為之為”的道德原則和道德實踐的片面性和消極性也是比較明顯的。

二、無知之知的道德認識和道德修養

查看全文

統計學中的統計思想特征探討論文

【關鍵詞】統計學;統計思想;認識

【摘要】所謂統計思想,就是在統計實際工作、統計學理論的應用研究中,必須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統計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變異思想、估計思想、相關思想、擬合思想、檢驗思想等思想。文章通過對統計思想的闡釋,提出關于統計思想認識的三點思考。

一、關于統計學

統計學是一門實質性的社會科學,既研究社會生活的客觀規律,也研究統計方法。統計學是繼承和發展基礎統計的理論成果,堅持統計學的社會科學性質,使統計理論研究更接近統計工作實際,在國家和社會得到廣泛發展。

二、統計學中的幾種統計思想

1統計思想的形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