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思想特征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04 08:46:00

導語:生產力思想特征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產力思想特征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生產力思想;時代特征

[論文摘要]深刻分析了生產力的內在要素,進一步強調勞動者的地位,突出科教和創新在生產力中的作用;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與黨的建設和先進性聯系起來,突出了其生產力思想的時代精神。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8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形成了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生產力思想。特別是在時期,國際國內環境和條件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全球化浪潮蓬勃發展,知識經濟初露端倪,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既不斷取得成就,也面臨一些問題。在這種新的時代背景下,不僅全面繼承了鄧小平的生產力理論,而且對生產力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一、深刻分析生產力內在要素的時代特征,進一步強調勞動者的地位

生產力的內在要素包括物質實體要素和非物質實體要素。在生產力的物質實體要素中突出強調勞動者的地位和作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一)對勞動者的構成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

提出,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在對勞動者構成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他強調,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和凝聚一切積極因素、調動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是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不論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一切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的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0頁)

(二)強調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指出,發展生產力,“既要重視物質生產水平,又要重視人的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論“三個代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頁)他強調,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一步分析指出,“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而且,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創造得越多。人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就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是在相互結合、相互促進中向前發展的”。(:《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1-07-02)

將“人的全面發展”明確納入社會主義發展生產力的目的之中,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是第一次,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大豐富和發展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二、敏銳把握時代精神,突出科教和創新在生產力中的作用

關于科技在生產力中的地位,馬克思曾提出生產力中包括科學,鄧小平同志認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針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科技對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的時代特點,進一步強調,我們要敏銳地把握這個客觀趨勢,在掌握生產力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掌握、運用和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實現生產力發展的跨越。

(一)提出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思想。

認為,面對現代科技發展的新形勢以及我國科學技術還相當落后的嚴峻事實,要加快發展我國的生產力,就必須把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作為戰略重點,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確保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科學技術實力和國民教育水平始終是衡量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每個國家走向繁榮昌盛的兩個不可缺少的飛輪。”(:《論科學技術》,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頁)

他還對科教興國的基本內涵作了科學而全面的闡釋。(參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8頁)顯然,科教興國戰略體現了我黨在實踐中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深化。(二)提出創新是生產力發展動力的思想。

認為,新科技革命的飛速發展,給中國帶來了嚴峻挑戰。要迎接這一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

第一,科技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指出,科學的本質是創新,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過程,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就沒有人類的未來,世界生產力快速發展的一個根本原因在于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第二,理論創新促進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特別強調創新理論對生產力發展的解放和推動。他深刻指出,創新的實踐產生創新的理論,創新的理論推動著實踐的發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的創新,促進包括社會生產力發展在內的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發展。因此,用創新的理論來推動生產力的不斷解放和發展,是現實實踐發展的迫切要求。

第三,體制創新是解放科技生產力的有效保障。為了實現科技生產力的大發展,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研資源配置,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和各種科技制度,為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供有效保障與激勵機制。要鼓勵原始性創新和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孕育著科學技術的變化和發展,是一個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加強前瞻性、基礎性的科學創新,以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按照有利于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目標,通過實現宏觀調控和市場配置等手段,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積極推進國家知識創新體制建設,從而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三、密切關注時代要求,把發展生產力提高到黨保持先進性的高度

深刻分析了當今世界的特點和我國所處的環境,揭示了我黨面臨的時代挑戰和嶄新課題,深刻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出發展生產力是黨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

(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成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

在論述“三個代表”深刻內涵時,闡述了黨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最終的決定性因素;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基礎條件。黨要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三個代表”上升為黨的指導思想,也就使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問題成為新世紀黨的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

(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成為黨的領導工作的重要內容。

指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必須高度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主要在于:

第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黨執政興國工作的重要內容。我們黨要擔負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就必須以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而發展的中心,就是經濟建設。所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4頁)

第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發揮的必然要求和體現。只有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做到不斷用先進的生產力代替落后的生產力,使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體現黨的先進性;才能奠定社會主義制度的物質基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離開了以生產力發展為基礎的社會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無從談起。

第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關系到人心向背、事業興衰。黨要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發展中大國領導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能否解決好發展問題,直接關系到能否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能否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則直接關系到人心向背、事業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