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制改革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8 06:21: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稅制改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稅制改革策略論文
摘要:本文就新形勢下深化稅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客觀分析,提出應在年度和稅種之間統籌安排增稅和減稅的改革措施,實行結構性的稅制改革;在財政資源的統籌配置中考慮稅制改革成本,把稅制改革納入公共財政建設的總體設計之中;配套實施分稅制財政體制和轉移支付制度等相關領域的改革;同步實施稅收征管改革,實現稅制改革和征管改革的良性互動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稅制改革統籌設計穩步實施
一、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的必要性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了“分步實施稅收制度改革”的戰略部署。這是在全面總結1994年稅制改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深刻分析現行稅收制度存在的問題,準確把握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形勢的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決策,反映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稅收制度建設提出的迫切要求。
第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迫切要求改革現行稅制,創新稅制體系。與10年前相比,我國宏觀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開始實施;市場供求關系由供不應求轉變為結構性過剩,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目標從抑制通貨膨脹轉移到擴大社會有效需求,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很大轉變。特別是在科技革命的影響下和全球產業調整趨勢的帶動下,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已成為新時期我國經濟建設的一條主線。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和加入WTO之后,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保證我國經濟在國際競爭中的最大利益,已成為新時期我國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然而,現行稅制所包含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歷史殘留和經濟過熱時期的階段特征,明顯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雖然1998年以后我國陸續對稅收政策做了一些調整,但是稅制總體框架和政策基本取向沒有發生根本變化,稅制不統一、稅基不規范、稅率不合理、稅負不公平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內外二元”、“城鄉二元”的稅制格局特征依然十分明顯,這對于我國經濟結構的改善和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升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只有通過全面深化稅制改革,消除現行稅制弊端,創新稅收制度體系,營造統一、公平、透明、規范的稅收政策環境,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稅收職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我國經濟競爭力,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第二,關注重大民生問題,解決改革發展過程中的突出矛盾,迫切要求調整稅收政策取向,強化稅收調節功能。近年來,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一些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突出地暴露出來,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就業再就業壓力加大,“三農”問題突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惡化等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不僅不利于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也不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甚至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影響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而現行稅制格局制約了稅收政策取向的調整,導致稅收政策在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就業和再就業、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不僅難以充分發揮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反向調節。因此,為更好地解決重大民生問題,使稅收政策更緊密地與中央的宏觀政策保持一致,就必須通過深化稅制改革,進一步突出稅收政策關注民生的取向。
增值稅稅制改革
1增值稅轉型簡述
1.1轉型背景
美國次貸危機的惡性影響正在向實體經濟滲透,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還難以預估。在這種較嚴峻的形勢下,2008年11月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推行增值稅轉型改革。
1.2增值稅改革內容
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推行增值稅轉型改革。增值稅轉型就是將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型增值稅。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允許企業抵扣新購入設備所含的增值稅
國家稅制改革分析論文
20世紀80-90年代(以下簡稱××年代,省去“20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為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持續發展,增加政府收入,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稅制改革,其中的經驗對我國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具有一定啟示。
一、發展中國家稅制改革總體比較
(一)發展中國家稅制改革的共性
1.稅制改革的背景。
由于70年代過于強調稅制促進經濟發展與實現社會縱向公平的功能,稅制設計復雜化,稅率檔次多且優惠與減免繁雜,不僅扭曲了人們的消費、儲蓄與投資決策,而且沒有達到公平目標。因為稅收優惠多為富人享受。同時因稅收征管相對落后,偷逃稅現象嚴重;為調節收入分配設置的高檔稅率幾乎無人適用,富人的實際稅負有時比窮人還要低。另外,高稅率與窄稅基并存,使得稅收收入低下,一般發展中國家稅收收入只占GDP的15%-20%,僅為發達國家的50%一60%。同時,稅制結構不盡如人意,表現為稅源單一,過分依賴某些稅種。發展中國家間接稅占財政收入的64%,相當于GDP的20%(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為60%和10%)。間接稅中,關稅又占絕大部分。直接稅過度依賴公司所得稅,少量的個人所得稅大部分依靠對公共部門與外國公司的雇員征收。稅收收入的低水平和對某種稅的極度依賴,易造成財政收入不穩定和對經濟的調控能力差等問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經濟交易日益復雜,對公共設施與公共管理的需求也在質與量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財政支出規模需要相應擴張,從而具有增加稅收和稅制改革的內在壓力。而70年代開始,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經濟都有所改善,拉美與東亞更是取得了驕人成績。經濟的發展,市場交易量擴大、經濟行為趨于規范化,收入水平增加,為稅制改革創造了條件。
2.稅制改革的目標和趨勢。
稅制改革研究論文
稅制改革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第一個是燃油稅的擇機出臺;第二個是增值稅的轉型問題;第三個是對個人所得稅的進一步的改善和規范;第四個是要把稅收的優惠規范起來
聚焦稅制改革
關于稅制改革的討論已經有三年之久,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不單是中國如此。因為稅制改革引起資本市場劇烈波動的例子舉不勝舉,例如1987年10月19日美國股市的“黑色星期一”,就有人把一部分責任推到美國1986年的稅收改革上。
政策制定的過程是一個利益集團之間博弈的過程。政策制定者要根據國內外形勢反復權衡,順勢而為。從國內看,企業對高稅率怨言很多;從國際上看,減稅已成為各國刺激經濟的重要手段。在稅制上與國際接軌對于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意義重大。
1994年的稅制改革建立了分稅制,奠定了增值稅占據中國稅收將近半壁江山的地位。政府通過增值稅加強了中央政府的財權,增強了對宏觀經濟的調控能力。但是不可否認,現存的增值稅制度在當時有助于實現反通貨膨脹的首要目標,但在今天已有些不合時宜。現行所得稅制度受到的最大的批評在于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造成的不公平競爭。
由于名義稅率高,征管水平不高,造成了企業逃稅傾向嚴重。
稅制改革調研報告
內外資分設的企業所得稅制的諸多弊端已不適應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巨大變化,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成為我國的新發展戰略思路,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為吸引跨國投資展開了激烈的稅收競爭。本文統籌考慮國內外新形勢的變化與發展,將企業所得稅制改革放在科學發展觀與經濟全球化兩大時代依據下進行分析,理性指出科學發展觀對企業所得稅制改革的方向性指導作用和經濟全球化對企業所得稅制改革的趨勢化要求,在此基礎上,本文從宏觀上提出我國的企業所得稅制改革必須立足國情,體現經濟發展的前景和方向,統籌把握企業所得稅改革中的各個關系;在微觀上,從規范立法執法、提升競爭力、調整優惠方式等方面對改革措施提出了具有前瞻性、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經濟全球化國際稅收競爭企業所得稅
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逐漸形成了差異性的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目前,適用于內外資的兩套稅法分別執行10年和13年。此間,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國內看,隨著入世和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的確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成為我國的新發展戰略思路,經濟增長主要方式由粗放型變為以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為主體的集約型。從國際上看,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的規模不斷擴大,各國為吸引跨國投資展開了激烈的稅收競爭,呈現以減稅為主要特點的世界性稅制改革浪潮。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巨大變化和兩種企業所得稅制的實踐證明,現行差異性企業所得稅制,既難以滿足科學應對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各國稅制改革挑戰的需要,也難以滿足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違背了加入WTO的基本原則和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基于此,統籌考慮國內外新形勢的變化與發展,借鑒國際稅改經驗,以科學發展觀與經濟全球化為兩大時代依據研究我國企業所得稅改革的現實意義日漸凸顯出來。
一、方向性依據:現行企業所得稅制的諸多缺陷充分表明,將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國企業所得稅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時展的必然選擇
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國新的發展戰略思路,它是針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其基本內容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它的立足點仍然是發展,但這種發展又是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新形勢下財稅政策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產業結構、調節收入分配三大重要功能,明確提出以“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作為新一輪稅改的基本原則,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經濟發展。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運用科學發展觀重新審視新一輪稅制改革和我國現行稅制存在的問題與缺陷,需要進一步加快稅制改革的步伐。一個簡化而公平的稅制、一個以低稅輕負為特征同時又強調嚴格征管的稅制,無疑能在市場經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深化的新階段中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所得稅是實現經濟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其調節作用直觀而有效。毫無疑問,科學發展觀必然成為我國企業所得稅制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具體來說,用科學發展觀指導企業所得稅制改革,必須體現以下四個要點:
要點之一:必須體現以人為本這一本質要求。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保障人民群眾的各方面權益,調動積極性,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就企業所得稅制改革來說,以人為本的一個重要體現就要突出以納稅人為本,改革首先要關注納稅人的權益,企業所得稅調整的對象是國家和納稅人兩者利益,一個好的企業所得稅制必然有利于調動納稅人的積極性和吸引投資者。而在實踐中則有以下三點與其相悖。一是在立法層面上。現行法律法規關注納稅人與征稅機關雙方權益較多,但從納稅人與國家關系的角度關注納稅人權益欠缺。內資企業所得條例立法級次還較低,所得稅政策過于凌亂,大量規章、規范性文件充斥實際工作,稅法解釋在權限、程序等方面也都比較混亂,且立法解釋較少、行政解釋較多,在實際工作中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和運用存在各取所需、執法不一的現象。二是在吸引外資層面上。多年來,我國吸收外資水平在發展中國家中一直高居榜首,這與我國在外資所得稅稅制方面采取降低稅率、減免稅、再投資退稅等優惠政策具有重要關系,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以投資主體為標準的優惠政策其潛在的問題和矛盾也日益突出,新的所得稅制必須創造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實現以環境優勢有效引進外資。三是在稅征管層面上。申報項目過于復雜、征管上審批項目過多,沒有能體現以人為本的要求,必須要減化辦稅流程,減少審批項目,體現征管的人性化。
稅制改革調研報告
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逐漸形成了差異性的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度,目前,適用于內外資的兩套稅法分別執行10年和13年。此間,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國內看,隨著入世和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的確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成為我國的新發展戰略思路,經濟增長主要方式由粗放型變為以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為主體的集約型。從國際上看,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的規模不斷擴大,各國為吸引跨國投資展開了激烈的稅收競爭,呈現以減稅為主要特點的世界性稅制改革浪潮。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巨大變化和兩種企業所得稅制的實踐證明,現行差異性企業所得稅制,既難以滿足科學應對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各國稅制改革挑戰的需要,也難以滿足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違背了加入WTO的基本原則和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基于此,統籌考慮國內外新形勢的變化與發展,借鑒國際稅改經驗,以科學發展觀與經濟全球化為兩大時代依據研究我國企業所得稅改革的現實意義日漸凸顯出來。
一、方向性依據:現行企業所得稅制的諸多缺陷充分表明,將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國企業所得稅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時展的必然選擇
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國新的發展戰略思路,它是針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其基本內容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它的立足點仍然是發展,但這種發展又是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十六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新形勢下財稅政策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產業結構、調節收入分配三大重要功能,明確提出以“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作為新一輪稅改的基本原則,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經濟發展。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運用科學發展觀重新審視新一輪稅制改革和我國現行稅制存在的問題與缺陷,需要進一步加快稅制改革的步伐。一個簡化而公平的稅制、一個以低稅輕負為特征同時又強調嚴格征管的稅制,無疑能在市場經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深化的新階段中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所得稅是實現經濟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其調節作用直觀而有效。毫無疑問,科學發展觀必然成為我國企業所得稅制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具體來說,用科學發展觀指導企業所得稅制改革,必須體現以下四個要點:
要點之一:必須體現以人為本這一本質要求。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保障人民群眾的各方面權益,調動積極性,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就企業所得稅制改革來說,以人為本的一個重要體現就要突出以納稅人為本,改革首先要關注納稅人的權益,企業所得稅調整的對象是國家和納稅人兩者利益,一個好的企業所得稅制必然有利于調動納稅人的積極性和吸引投資者。而在實踐中則有以下三點與其相悖。一是在立法層面上。現行法律法規關注納稅人與征稅機關雙方權益較多,但從納稅人與國家關系的角度關注納稅人權益欠缺。內資企業所得條例立法級次還較低,所得稅政策過于凌亂,大量規章、規范性文件充斥實際工作,稅法解釋在權限、程序等方面也都比較混亂,且立法解釋較少、行政解釋較多,在實際工作中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和運用存在各取所需、執法不一的現象。二是在吸引外資層面上。多年來,我國吸收外資水平在發展中國家中一直高居榜首,這與我國在外資所得稅稅制方面采取降低稅率、減免稅、再投資退稅等優惠政策具有重要關系,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以投資主體為標準的優惠政策其潛在的問題和矛盾也日益突出,新的所得稅制必須創造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實現以環境優勢有效引進外資。三是在稅征管層面上。申報項目過于復雜、征管上審批項目過多,沒有能體現以人為本的要求,必須要減化辦稅流程,減少審批項目,體現征管的人性化。
要點之二:必須體現全面發展的要求。全面發展是針對片面發而言的,要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對于稅收來說,要依據經濟發展的實際與趨勢,尋求稅收增長與GDP增長良性循環的最佳結合點。企業所得稅對經濟發展的調控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改革完善企業所得稅就要將其放在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視角下來審視,就不能僅局限于企業所得稅一個稅種的改革,而要把眼光投到其所能影響和觸及的所有層面。要從對企業的發展、投資、經營、運轉、競爭力及稅制對經濟反作用等方面來看,要將其放在整體稅制改革中,從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提高納稅遵從度來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一個國家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大企業的數量和效益,企業整體的競爭力水平也決定著國家競爭力,而企業競爭力和發展又與企業所得稅緊密相聯。企業所得稅扣除項目的多少、稅率的高低對一個企業乃至整個社會都會產生影響。如瑞典的國際競爭力在全球排名大多在前五名,其得益于斯德哥爾摩的競爭力,斯德哥爾摩的競爭力得益于愛立信,愛立信的發展又得益于一個適宜的稅收制度。而當前我國現行兩套所得稅法實踐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影響了企業競爭力,進而限制了所得稅調控作用的發揮,束縛了城市和國家競爭力,必須進行調整解決。
要點之三:必須體現協調發展的要求。協調發展是在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中做到“五個統籌”,推進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企業所得稅涉及東西部發展、內外資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等若干方面,改革企業所得稅也必須遵循協調發展原則。而當前,所得稅制體系不協調、顧此失彼的現象卻依然存在,如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的協調不夠,造成因投資主體不同而稅負不同的現象;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所得稅制不協調,造成外資稅負低于內資;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所得稅不協調,造成非國有企業稅負低于國有企業;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所得稅不協調,此外,所得稅法體系與民商法等其他法律體系之間、所得稅法與科技創新、經濟結構調整等經濟關系之間協調不夠,這都嚴重阻礙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公平市場的形成。可見,如果在企業所得稅改革不貫徹協調的要求,那么新的所得稅改革很難說是成功的。
分稅制改革論文
一、我國分稅制改革基本概況
(一)主要內容
1993年12月15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同年12月18日,財政部下發了《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后有關預算管理問題暫行規定》,12月25日,財政部核定了各地消費稅和增值稅資金費用管理比例。1994年,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第8條明確規定:“國家實行中央和地方分稅制。”
在劃分事權的基礎上,劃分財政支出范圍;按稅種劃分收入,明確各級收入范圍;分設中央與地方兩套稅務機構,分別征稅,國家稅務總局及海關系統負責征收中央及固定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地方稅務總局負責征收地方固定收入;實行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還。
配套措施有:從1994年1月1日起,我國進行了工商稅制改革;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制度,相應改進預算編制辦法;建立轉移支付制度;建立并規范國債市場等。
(二)現行分稅制中存在的問題
稅制改革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稅制改革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稅制改革的成功關系到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本文著重分析了在稅制改革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稅制改革科學發展觀財政體制
稅制的相對穩定或變革,總是同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處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和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和階段緊密相聯系的。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先后于1984年和1994年進行過兩次重大的稅制改革。從改革開放初期至1984年的第一次稅制改革,適應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發展商品經濟的需要,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而第二次稅制改革即1994年的稅制改革,適應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變型轉軌的需要,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處于經濟轉型關鍵時期的1994年的稅制改革到今天已經12年。十幾年的實踐已經證明,這次稅制改革是成功的。這個稅制之所以成功,就在于較準確地分析了我國當時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形勢和環境,所要實現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所處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所以,當時果斷及時地推出的新稅制,體現了“統一稅法,公平稅負,簡化稅制,合理分權”的基本原則,抑制了當時過度增長的投資饑渴癥,醫治了過熱的經濟,使我國較順利地應對了從亞洲引發的帶有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對保持經濟的較快增長,大大強化稅收組織收入的功能,從根本上扭轉了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財政收入占全部財政收入比重連續下降的勢頭,保持吸引外資持續增長和進出口貿易規模不斷增大、外匯儲備水平不斷提高的態勢,都起到了應有的作用。用發展的眼光來衡量,用前瞻性的觀點來要求,現行稅制所存的不能適應今天已經發展變化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和環境,不能適應今天已經確立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不能適應已經發展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矛盾已經非常突出,確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新一論的稅制改革原則已定,即“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農村稅費改革等4項改革將構成我國新一輪稅制改革的主要方面,為企業、個人減負則是貫穿本輪改革的主旋律。具體改革方向為:增值稅由生產型轉為消費型;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實行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征管制度;調整消費稅征稅范圍;統一城鄉稅制,廢除農業稅。改革已經啟動,由淺入深逐步推進,整個改革的時間跨度將達5年甚至更長,一步一步地推進改革。在啟動新的稅制改革過程中,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研究和重視。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稅制改革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科學發展觀總結了二十多年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其深刻的思想內涵。科學發展觀代表著我國實現現代化戰略的再一次轉移,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其意義深遠。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我國稅收制度的改革,對于理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系,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公共財政框架,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舉措。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為構建和諧社會指明了方向。
淺析穩健財政稅制改革
摘要:我國要在穩健的財政政策下進行新一輪稅制改革,以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強化增值稅的宏觀調控功能;解決消費稅的越位和缺位問題;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改革房地產稅制度,開征統一規范的物業稅;適時開征社會保障稅。關鍵詞:稅制改革;增值稅;個人所得稅制;消費稅;企業所得稅;房地產稅;物業稅;社會保障稅在穩健的財政政策之下,中國新一輪稅制改革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實施:一、強化增值稅在控制重復建設方面的宏觀調控功能稅務機關按照國務院嚴格控制部分行業過度投資要求,規范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稅收秩序,加強稅收征管,嚴格減免稅管理。但是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的隱患并沒有得到徹底清除,所以,穩健財政政策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用好稅收杠桿控制重復建設,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過快增長,防止某些行業無序建設、過度擴張出現反彈。事實上,增值稅是控制重復建設的有效手段,它通過稅率高低來影響重復建設的項目生產成本。今后,要在穩健財政政策的大前提下,從抑制投資規模膨脹和發揮增值稅調控功能出發,以增值稅轉型為切入點,積極穩定推進增值稅改革。因此,應將房地產、建筑安裝、交通運輸業、倉儲租賃、郵電通訊業等納入增值稅實施范圍,銷售不動產、部分服務業和娛樂業也要逐步納入,從而建立起征收范圍普遍、扣稅鏈條緊密、計稅方法規范的增值稅制度。二、消費稅改革要順應國民經濟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徹底解決越位和缺位問題200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1000美元,從國際經驗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1000美元后,經濟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國民的消費結構開始由衣食消費為主向住行消費為主升級,房地產和汽車消費已經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消費升級也進一步帶來了產業結構的升級,由此形成經濟增長的結構性推動力。消費稅的作用之一是調節消費結構,控制超前消費,而消費結構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變化的。由于奢侈品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時效性,所以,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應稅奢侈品已變成了普通消費品乃至生活必需品。這就導致了消費稅征收范圍的越位。例如,對護膚護發品征收的消費稅。與此同時,消費稅的缺位則主要體現在:未將一些近年興起的奢侈品、對環境危害較大的消費品列入征稅范圍。有鑒于此,在取消對護膚護發用品、汽車輪胎、酒精征收消費稅的同時,對高檔消費品(高檔手表)和高消費行為(如高爾夫球、保齡球、狩獵、跑馬、桑拿、按摩、健身等)列入征稅范圍。中國的消費稅除了金銀首飾在零售環節課稅外,其他應稅消費基本在生產制造環節課稅。因此,中國應該從速改變消費稅課稅環節,同時對征收消費稅的稅種進行調整。三、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為企業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稅收環境實現積極財政政策向穩健財政政策轉變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企業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稅收環境。所以,要以營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為宗旨,按照統一、規范、公平、效率、法制、透明的原則,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機制要求,與國際稅制銜接的完善法人所得稅制,使企業真正成為具有充分活力和競爭能力的市場經濟主體,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要統一各種所有制、各類形式的內外資企業法人的課征制度,同等待遇,公平稅負,為市場平等競爭創造條件;要順應“低稅率,寬稅基,少優惠”的世界稅制改革走向,對現行稅制內容,進行重大改革調整。特別要重視減輕內資經營企業稅收負擔,激活其經營活力,增強其競爭能力,為企業自我積累、自我改造、自我發展創造更好條件;稅收優惠要以產業政策和科技進步創新為導向,結合地域政策和合理、有效利用外資,優化經濟結構;要有利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素質,構造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高效運行的微觀基礎;對WT0的規則,采取“遵循與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用足、用好其中有利條款,加速發展本國經濟,提高國際競爭力;要從中國實際出發,積極吸收國外所得稅立法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經驗,與國際稅制相銜接,便利中國的內外資企業法人,都能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適當保持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對現行稅法,主要是《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細則中行之有效,已被普遍接受,并經實踐證明是科學合理的條款內容,盡量予以保留,內外資企業法人統一適用;要為國內企業創造一個比較優良的條件,促進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要根據WTO國民待遇原則的要求,應逐步取消目前內資企業在勞動就業、社會福利、環境保護等方面和外資企業在稅收等方面享受的名目繁多的優惠措施;對稅收優惠政策的執行,應取消原來的區域性優惠政策實行行業性優惠,優惠應以產業政策為主,僅限于高新科技、基礎設施、農業和環境保護的產業,堅持以產業導向為主,鼓勵優勢產業、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壯大。優惠方式不宜采用直接減免稅,可以考慮加速折舊和稅收抵免等方法。四、按照國際慣例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近年來,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出現了良好的增長勢頭,個人所得稅已成為收入增長最快的稅種之一,但總體而言,個人所得稅比重仍然過低,使稅收自動穩定器的功能受到限制,在解決財富的兩極分化方面的功效是微乎其微。所以,進一步加大個人所得稅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十分必要。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方向是改革現行分類稅制,建立國際通行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在分類計算、扣除、征收基礎上,實行年終綜合計算、減扣、交納,多退少補。可以考慮將工資薪金所得、生產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財產租賃所得等有較強連續性或經常性的收入列入綜合所得的征收項目,實行統一的累進稅率;對財產轉讓、特許權使用費、利息、紅利、股息等其他所得,仍按比例稅率實行分項征收;進一步規范和拓寬稅基,堵塞稅收漏洞;調整稅率級距和稅負水平,適當降低最高邊際稅率水平;統一、規范費用扣除標準和減免稅優惠政策;建立支付所得的單位與取得所得的個人雙向申報納稅制度。實行綜合與分類征稅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還要努力改進征管手段,積極推進稅務部門對個人各項所得信息收集系統以及銀行對個人收支結算系統建設,實現收入監控和數據處理的電子化,提高對收入的監控能力和征管水平,以構筑更加嚴密的個人所得稅征管網絡;按國際通行做法,對個人基本生活和人力資本投資實行稅前扣除制度;實行實名制,以個人身份證號碼作為個人領取各種收入、儲蓄、計稅的憑證和紀錄,建立公民個人信用紀錄與納稅人檔案,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編碼和計算機信息管理;積極發展稅務服務體系,開展網上申報服務項目;強化對個人所得稅重點地區、行業、人群的稅收征管;在加大逃稅的各種成本和風險方面,則需要提高稽查概率和增加對逃稅行為的懲罰成本。懲罰成本包括:增加逃稅的罰款比例;增加逃稅者的心理與精神代價,特別要對那些社會公眾人物的逃稅行為給予曝光,使其名譽受損;建立公民個人信用記錄體系,將逃稅者列入黑名單;在任何國家,稅收都是強制性的,沒有現代稅收就沒有現代國家。中國加強征收個人所得稅,還應重新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與政府之間的三大關系,即納稅人與收稅人關系;公共產品消費者與供給者關系;公共財政支出與分配的監督者與被監督者關系。[1][2][][]五、改革房地產稅制度,開征統一規范的物業稅目前稅費制度政策待遇不一致,影響了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和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需要采取改革的措施從機制上解決問題。將現行房地產稅、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土地出讓金等項稅費合并,轉化為房地產保有階段統一收取的物業稅,并統一內外稅制,取消房地產使用環節的各種收費,實現稅不重征。根據這一設想,物業稅將改變目前對房地產項目實行的多稅種、多環節、重復課稅的現狀,把現行房地產運行過程中具有稅收性質的政府行政收費并入物業稅“遺產與贈與”稅目。另外,將契稅并入印花稅,以簡便稅制,降低不動產交易成本,同時針對土地增值稅存在的邊際稅率過高問題,取消60%一檔稅率,保留其余三檔稅率。具體實施中,物業稅很可能以房地產的市場平均價格為基本計稅依據,沒有市場平均價格的,以評估值為計稅依據;鑒于中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國家只規定物業稅0.1%-3%的幅度稅率,由地方根據本地區的收入水平和應稅房地產的位置和用途,具體確定的適用稅率。此外,物業稅實行按年計稅、分兩次繳納的方式,并在物業稅開征的初期,減免稅的范圍可適當放寬,法定的人均免稅面積可定為25平米,這樣包括農村在內的大多數居住用房可以不必承當物業稅的負擔,而且只保留對公共設施、軍事部門、行政機關等用房用地的免稅。通過開征物業稅適當吸納一部分收費,有利于降低房地產的即期成本和售價,使房地產開發建設環節收費轉為稅收的部分可以分散到若干年來收回,不會明顯增加房地產所有人每個納稅期的稅收負擔。同時,有利于促進城鄉建設和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有效遏制惡意炒樓和投機性購房,控制房地產開發企業和在建項目的數量,對房地產開發進行市場化配置,抑制房地產投資快速增長,減少土地資源的限制和浪費。六、適時開征社會保障稅,構建和諧社會的安全網我國對社會養老、失業、醫療等保險基金的征集,現在是采取收取社會保險費的形式,而沒有開征國際上普遍采用的社會保障稅。其征集機構,或是由地區勞動社保部門設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直接征收,或是由地方稅務局代為征收,但這畢竟是一種代征性質,是“以費代稅”,社保經辦機構仍負責征集基金的登記、申報、稽核,地稅機關在征收工作中,無稅收法律依據,只能依據社保機構提供的數據來征收,對漏報、漏征戶無法管理,更難以發揮該種稅收應有的一定個人收入分配調節作用,也不利于這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所以,要適時開征社會保障稅,統一征繳范圍。可本著先城鎮、后農村,有序擴展,對東部地區和大中城市的郊區農村,以及有條件農村,可探索建立農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會保障稅稅基的確定,以企業、事業單位發放給員工工資總額(含津貼、獎金、實物)和員工取得工資收入(含津貼、獎金、實物)為繳納基數,對實行計件,提成工資,年工資,按其月平均工資預交,年終清算,多退少補。對分紅性質收入,如參與分配的資本、技術管理等,暫不計入稅基,個體經營者,自由職業者可以以本地區同行業平均工資作為繳納稅基,也可以以自營收益比例或定額計算繳納。社會保障稅率可設計為比例稅率,但稅率不宜定高,定高了會增加企業、事業單位生產經營成本,不利于參加市場競爭,對企業事業發展不利,定低了,兩個確保所需資金難以保證,甚至發生入不敷出,出現赤字,加重政府負擔,也不利于社會穩定。為了不加重企事業單位和員工負擔,也不減少社會保險費現有收入,在改革初期,稅率設計盡量與目前繳費水平的費率相銜接。以減少費改稅的震蕩。如養老保障稅率,企事業單位繳納擬定為20%,員工繳納稅率擬定為5%;失業保障稅率,企事業單位繳納擬定為2%,員工繳納稅率擬定為1%;醫療保障稅率,企事業單位繳納擬定為6%,員工繳納稅率擬定為2%。社會保險費改革為社會保障稅后,劃歸為地方稅收入,這主要是地方各級政府承擔著社會保障的責任,也符合稅收征管的屬地原則,社保稅收入劃歸為省財政收入,并逐步向以省為統籌單位過渡,發揮省對地區間的調劑互助作用,對用于社會統籌部分,收支相抵有結余的省,可根據結余財力,一是可考慮適當提高社保支出標準,或增加社保項目,二是可考慮解交中央財政一部分,由中央用于省際間的調劑,上交比例,由省財政與中央財政商定。
轉移深化分稅制改革
*年開始實行的分稅制改革,經過10年的發展,顯示出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最突出的就是導致了基層財政困難和地區間差距的日益擴大。其中轉移支付制度的薄弱和不規范則是導致地區間差距拉大的因素之一。目前改革的任務,除了緩解基層政府的收支矛盾外,更為重要的是構建一個具有自律機制的能有效運行的基層財政體制
。
分稅制導致的問題之一:基層政府財政陷入困境
1.分稅制使基層政府財源縮減,只能把籌資目光集中于農業
分稅制改革中一項重要的制度變革,就是把一些原來由地方財政支配的收入劃歸中央政府所有,從而改變了地方財政收入的來源結構。在這一制度安排下,基層政府為了自身收入的穩定,就把籌集收入的關注點由*年以前的偏向工業,部分地轉向了農業。這種行為的改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可以減少當時地方政府爭投資、忙于上短線項目的短期化扭曲行為。
但是,規范的農業各稅數量是有限的,規范的轉移支付制度尚未健全,因此難以提供基層政府正常運轉所需要的資金。特別是處于財政級次最低層的鄉鎮財政,在巨大的支出壓力下,為了彌補財政收支缺口,不得不在制度外采取非規范的籌資行為,形成了“費大于稅”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