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途徑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5 20:56: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實現途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實現公民監督的途徑
2004年2月17日,新華網授權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把黨內監督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提出“要以對各級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的監督為重點,敢于監督、正確監督、有效監督,真正做到領導干部的權力行使到哪里,監督就延伸到哪里。要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切實保障普通黨員的監督權利?!比珖鞯卣娂妼W習《條例》,重新認識了“監督”二字的意義。
其實,黨內監督固然重要,黨外監督更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畢竟在全國,黨內人士和普通群眾比起來,在人數上還是九牛一毛的。
近幾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可謂是突飛猛進,國民經濟總值和人均值都節節高升,中國的發展進入到了日新月異的階段。特別是加入WTO以后,國家的發展更加迅速。全國各地都響應黨的號召,投入了大筆的資金用來建設城市,用來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全國上下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伴隨著國家經濟和文化的雙發展,與之而來的問題是健全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特別是群眾的監督職能必須提高到必要的水平。這樣一來,國家才不會出現蛀蟲,國家的建設才能在公平、公正、公開的環境下開展,才能讓全國的人民信服,獲得全國勞動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目前,南京為了迎接城市運動會,正在開展轟轟烈烈的城市面貌大改樣。我們的建鄴區也正趕上了這一趟發展的高速列車,力求借此機會打造出南京的“浦東”,讓河西成為南京一條新的風光帶。奧體中心的建設、多處市民廣場的建設、各種樓盤的聳立、各條主要街道的翻新,以及區政府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這一切的變化都讓我們河西新區的人民感到振奮,感到歡欣鼓舞。
但是,在改革之中,作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職能部門學習三個代表,學習人民的好支書李元龍,大搞精神文明的建設,那么,是不是政府的所有的舉措都深得老百姓的支持了呢?是不是所有的職能部門或掌權人都不帶一點“灰色”的色彩呢?我想這也是全河西新區的老百姓都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
政府責任實現途徑論文
論文關鍵詞:政府責任;實現途徑
論文摘要:本文從責任的定義入手,闡述了政府責任的廣義內涵和狹義內涵,并按照政府責任性質的不同,將其分為政治責任、行政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四個方面,政府責任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一、政府責任的內涵
“責任”一詞有三重涵義:其一,使人擔當起某種職務和職責;其二,份內應做之事;其三,做不好份內應做的事,因而應承擔的過失。第一重含義,大都見于古代漢語之中。在現代漢語里,“責任”的涵義一般是指后兩種。簡而言之,責任有兩重含義:其一,責任意謂份內應做之事;其二,責任意謂未做好份內應做之事所應受的譴責和制裁。前者為后者的基礎,我們可以稱前者為第一性責任,后者為第二性責任。概而言之,“責任是社會成員對社會所負擔的與自己的社會角色相適應的應為的行為和社會成員對自己的實際所為的行為承擔一定后果的義務。”
責任包括公民責任和政府責任兩大責任體系。作為自然人與法人,主要是權利和義務的統一;作為政府機關,主要是權力與責任的統一。政府責任是政府屬性的本質。沒有政府責任,行政權的運行就沒有制約,公民權的行使就沒有保障,違法行政就不可能受到追究,依法行政就只能是行政機關的一時激情而難以持久。
政府責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最廣意義上來看,政府責任是指政府能夠積極地對社會民眾的需求做出回應,并采取積極的措施,公正、有效率地實現公眾的需求和利益。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政府責任意味著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違法行使職權時,所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即法律責任。
司法公正的實現途徑
一、司法公正的內涵
公正與法律具有天然的聯系。司法公正有兩方面的內涵:其一,實體公正,即各項司法活動使各方訴訟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其二,程序公正,是指訴訟參與人在訴訟過程中受到的對待及主張權利的機會是公正的。關于兩者關系的觀點,主要包括:1、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統一于司法公正的全過程,二者相輔相成;2、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兩個相互區別的價值標準,二者之間是即聯系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關于怎樣取舍,筆者認為,二者都是不可偏廢的,程序公正保障實體公正的實現,而司法領域的最終目標則是實體公正。一味的追求程序公是不正確的,一味追求程序而忽視實體,極易導致個案的不公正,傷害人民群眾的感情與利益,損害法律的權威。
二、實現司法公正的途徑
2014年,在公正司法方面,宣告無罪778人,再審改判1317件,國家賠償案件2708件。其中糾正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是在巨大的壓力下依法對呼格吉勒圖一案進行再審,改判其為無罪。然而糾正冤假錯案也是需要勇氣的,近年來一些冤假錯案的糾正也體現了司法機關實現公正司法的勇氣與決心。筆者將順應潮流,為司法公正的實現尋求一些有效的途徑。
(一)樹立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司法理念
要堅持司法為民,公平正義理念,司法為民一直都是司法工作者的根本宗旨,要達到這一目的,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正義,使正義從過去抽象的、籠統的概念轉變為具體的正義,是每一位老百姓能夠切身感受到的正義。二是在特定的案件中使人們夠感受到具體的正義。只有盡力滿足人民要求的司法制度,才是為人民所接受的,進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之所以要堅持公平正義理念,是因為司法工作的價值追求即是實現公平正義。
國際刑法及實現途徑
本文作者:任娟工作單位:吉林大學法學院
與演繹的邏輯起點,是國家平等原則的前提,因而其存在是正當隨著二十世紀自然法與價值分析方法的復興,“應然”與“實的,這使國際刑法“以國家主權為前提,國際合作為基礎”的特征無然”能否進行嚴格的區分與這樣的區分到底有什么作用仍然有很論從實踐上還是從理論上都難以被動搖。大的懷疑。然而,對于包括國際刑法在內的諸如經濟法,國際經濟三、市民杜會—政治圈家的法理分析法等邊緣學科,作“應然”與法益目標分析不僅能走出新興學科固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二元對抗是一種古老的,極具包容性與有的部門法之爭的泥潭,還能在更高的理念與精神層面上一統該開放性的法社會學原初模型與分析范式,所以本文無愈進行艱深部門法從而建構更嚴謹的理論體系,因而仍然是具有價值的。的理論剖析,而只能利用這一模型進行法的起源的描述,將國內法
一、國際刑法的應然構想形成過程里于國際社會語境之下,通過類比,參考國內社會是如何對構成國際刑法理論大廈的效力范圍,國際刑法的使用途徑出現“超私主體”的政治國家,指出國際社會如何能盡快形成超國等根本間題進行應然的回答,即可得出理想的國際刑法應該具有家機構,從而得出能使國際刑法能繞開主權,盡快走向理想的遷回法典化,超國家機構的存在與適用的直接性等特征之策.1法典化(一)利用市民社會一一政治國家模型的理論根據這是由國際刑法的公法性與國際性所決定的.刑法作為諸法國際法一直處于公法與主權的迷幕下,主權國家之間與躊國中強制性之極,必須嚴格適用罪刑法定原則,因而只有規定明確的私人之間多層次的極其復雜的關系使國際社會的形態變得難以理法典才能提供足夠的穩定性與可預期性去束縛公權力,而不能像解.其實借助于市民社會一政治國家的原初模型即可以發現,國際經貿領域以模糊但適應性強的國際慣例作為法源。巴西奧尼其實國內社會的形成與國際社會的形成是具有相當大的可比性主持起草的《國際刑法典草案》毫無疑問代表著這一正確的趨勢,的,而這種可比性正式下文分析的前提。而其中對國際犯罪的定義為“本法分則中規定的任何犯罪,或在國1.只要揭開主權的迷幕,即可發現其實國際社會與原初狀態際公約中定義的任何犯罪”也能明顯看出法典化才能嚴格遵守罪下國內社會是一樣的,即都由沒有上位權威機構的平等的私主體刑法定原則。其次,國際刑法是各國刑法管轄權讓度而成,而這正所構成,兩者有著一樣的社會結構。是各國最為敏感的主權權力,只有能明確界定權力義務的法典才由于主權的存在,國際公法是公法這似平是不證自明的命題,能為各國提供足夠的預期,從而甘愿讓度出自己的主權。.但其實并不然,國際公法也具有私法的屬性。對公私法劃分的通么超國家機構的存在說認為.凡涉及到公共權力,公共關系,公共利益和上下服從關系,根據國際公約所確定的管轄方式及執行模式,仍需以各主權管理關系,強制關系的法即為公法,而凡屬個人利益,個人權利,自國家為中介,仍不可遺免地出現在對國際犯罪的刑事管轄及懲處由選擇,平權關系的法即為私法可看出來,此標準有兩個要件:首力度上無法解決的爭執,而犯罪的國際化水平又不斷提高,以致于先是主體的劃分,即公主體參與的法律規范即為公法,私個人參與不能滿足懲處國際犯罪的客觀播要,及時、有力地打擊犯罪,所以的法律規范即為私法;第二是主體之間關系的劃分,即縱向的強制只有超國家機構才能從根本上防止國際犯罪。管理關系由公法調整,橫向的平等協商關系由私法調整.然而,主體3適用的1搜性的劃分不是公私法劃分的本質所在,因為公主體也可成為私主體,理想的執行制度不只包括審判機構,還應包括國家刑事審判如政府與私人處于自由協商而達成合意,這種關系便應該適用私制度直接融合及綜合國際刑事審判制度建立的所有要素,即調查,法規則。公私法的本質差異應在于:只要雙方的地位平等,一方不起訴,審判,處罰與執行.間接執行模式仍難免其固有的諸如沒有能強迫對方,雙方意思表示真實,達成合意,而這種合意得以對抗更執行機構或由于國家政治因素影響執行效果等缺陷,所以只有之上位的強制性規范時,便應該適用私法規則,無論這種關系是存在解執行模式才是理想的國際刑法的執行模式。于私人之間還是公主體與私主體之間,甚至公主體與公主體之間。
二、應然構想的主要陣礴也無論是存在于國內還是國際的背景之中.首先,從制度層面理解.以制度是所有參與人的均衡解的觀在確立劃分公司法劃分的定義后,本文將以此標準進一步審點觀之,國際民商經濟法經過各國私主體之間的大t博弈而自發視國際公法的定義:《奧本海國際法》定義為:國家在他們彼此往來形成了一套不孺要國家讓渡主權但卻能夠為各國私主體自覺遵守中有法律拘束力的規則的總體.國內通說則認為,國際公法是調整國際法主體之間,主要是國家之間關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體從以上定義可看出,國際公法之異于其他法律的唯一規定性就在于“國家之間”。若上文的公私法劃分標準是合理的,則國際公法的私法屬性是很清楚的:2.市民社會二政治國家的理論目標與國際刑法走向理想狀態的目標相一致市民社會理論的根本任務就是調整現下被認為是不合適的市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格局,而包括國際刑法在內的整個國際法的研究與發展的關健在于國際法在多大程度上“侵人”(intrude)到主權國的決策,可見市民社會理論正是解決包括國際刑法在內的國際法面臨的核心問題一主權國(nation一state)與國際管制體系(int.,ationair哪少latorysysteln)之間的權力分配(allocationofpower).的有力理論工具。3國內社會形成超社會機構的過程描述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區別說到底不是它們的構造特征,而是它們各自所具有的內在規定性以及由此而生的不同的終極目標市民社會是一個有諸多相互關聯的生產交易和消費行為構成的總和,擁有自身的內在動力和不受外界影響的規律,從而獨立與政治國家。然而,市民社會是獨立的,但卻不是自足的,其不自足性只能憑靠政治秩序化方能解決,即市民社會本身無力克服其自身內部的利益沖突,而只能訴諸一個外在的但卻是最高的公共機構,而這一機構代表著并反映著普遍利益。其根本的屬性是市民社會自身隨著交往擴大而使利益沖突嚴重到足以危害市民社會的公共利益時有市民社會所創造的工具。換一句話說,超社會機構的出現的關鍵并非是其本身的理性,而是市民社會的共同利益。是共同利益的擴大使享有天賦人權而據此在形式上享有絕對平等的私主體愿愈讓度出其權利。四、日際刑法走向應然的設想若上文的分析成立,原處的國內社會與現階段的國際社會是可比的,則超國家法典與執行機構的出現的肯縈之處肯定也在主權國之間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最大化之處,即各國利益最一致的地方便是國際刑法發展的突破口.各國若能在一定的中間人,如聯合國或其他專門的國際組織的組織下,從此突破口人手,引導各國有限的精力從因歷史文化或意識形態分歧較大的領域抽出而投人到若干個經選擇的重點領域,進行重點的更大誠意的國際合作,便能在更短的時間內爭取形成超國家的法典及其執行機構,并通過這一機構的形成可推廣的實踐經驗,進而影響并推動其他領域更快的走向應然的國際刑法.這顯然是比在現階段企圖淡化主權的努力更為務實,卻又比進行泛泛的合作更有效率的進路。那么,衡量共同利益大小的標準在哪?怎樣找到這樣的突破口?本文認為,共同利益的衡t標準主要有兩個:地域的標準與底線的標準。
(一)地城的標準各國由于其地域的相近,歷史.文化,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意識形態都較為相近,其需求與利益區城化與一體化的程度也較高,所以因地域相近而造成的一體化是衡t共同利益大小的有效標準.只要某地域出現了高度的一體化便應該采取更為積極.更為大膽的合作。最好的顯例有:印度尼西亞、文萊、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這“東盟六國”決定緊密加強合作,肅漪,交換國際肅毒信息,合作緝捕毒裊.以及合作訓練緝毒官員,交流肅毒新技術和有關法律。這種區域性合作的實踐加以謹慎的總結便可成為可普適與推廣的經驗,對國際刑法盡快走向應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憊義。
(二)底線的標準盡管世界各國利益沖突極其激烈,但總有尸些最荃本.最底線的利益是共同的.是各國為實現之而愿愈讓度出其部分的主權的。所以利益的有多底線也是衡t共同利益大小的有效標準,只要某種利益是作為各國生存與發展的最底線利益的,便應該在此領城更進取地進行合作。如在人權這一底線利益便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實現司法成效的途徑
一、程序正義:形式路徑
法律效果體現形式正義,社會效果表現實質正義,如何協調兩者之間的矛盾,增進兩者的融合與協作,就成為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在法學界,程序正義理論的提出,對于實現裁判的公正具有重要價值。那么,程序正義能否成為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統一的路徑選擇呢?
(一)程序正義觀念的淵源及相關理論
程序正義的觀念起源于13世紀英國普通法中,并在美國得到發展。程序正義觀念的古典表述在英國是“自然正義”,在美國是“正當法律程序”。自然正義是英國法治的核心,它包括兩個基本要求:任何人均不得擔任自己的訴訟案件的法官;法官在裁判時應聽取雙方當事人的陳述。這兩項基本要求,成為程序正義觀念的最早表述。在美國,程序正義觀念得到很大的發展,根據美國學者和聯邦最高法院的解釋,正當法律程序可分為“實體性正當程序”和“程序性正當程序”兩大理念,程序性正當程序所表達的價值就是程序正義。
到了1971年,美國學者約翰?羅爾斯在《正義論》中,對程序正義進行了深刻分析,認為程序正義有三種基本的表現形式,即完善的程序正義、不完善的程序正義和純粹的程序正義。在羅爾斯看來,如何設計一個社會的基本結構,從而對基本權利和義務作出合理的分配,對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合法期望進行合理的調節,這是正義的主要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按照純粹的程序正義觀念來設計社會系統,“以便它無論是什么結果都是正義的”。羅爾斯對純粹的程序正義的分析是與其他兩種程序正義形態相比較而進行的。在他看來,完善的程序正義的特征是,有關公平的分配問題存在著一個獨立的標準,而且設計一種保證達到這一預期結果的程序是有可能的。典型的例證是公平分配蛋糕的情形:為了保證公平——即人人平等地分配蛋糕,最好的程序設計是讓一個人劃分蛋糕并得到最后的一份,其他人都被允許在他之前得到,這樣他就不得不平等地劃分蛋糕,以便自己能夠得到盡可能最大的一份。不完善的程序正義的標志是,存在著判斷結果正確性的獨立標準,卻沒有保證達到它的程序,典型例證是刑事審判:即便法律被仔細地遵循,過程被公正恰當地引導,還是有可能達到錯誤的結果。一個無罪的人可能被判有罪,一個有罪的人卻可能逍遙法外。因為設計出一種總是能夠達成正確結果的審判程序是不可能的。與上述兩種程序正義均不相同,在純粹的程序正義中,不存在任何有關結果正當性的獨立標準,但是存在著有關形成結果的過程或者程序正當性和合理性的獨立標準,因此只要這種正當的程序得到人們恰當地遵守和實際執行,由它所產生的結果就應被視為是正確和正當的,無論它們可能會是什么樣的結果。純粹的程序正義最典型的例證是賭博:在賭博活動中沒有關于結果正當性的標準,只要遵循正當的賭博程序,任何一種分配參加賭博者現金的結果都被視為公正的。
(二)程序正義的價值
民主實現途徑的探索論文
論文關鍵詞:三代領導人民主途徑
論文摘要: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對社會主義民主來說,選擇實現的途徑具有重要意義。選擇了自下而上的群眾政治運動.鄧小平則強調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走“法治”之路,不僅繼承這條正確的道路,而且將“法治”作為執政黨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制定出具體的民主政治建設基本綱領和措施。社會主義民主正一步步走出曲折,沿著正確的道路走向希望的目標。
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民主該是什么樣的呢?在1957年提出,要在中國實現“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川的民主建設目標。鄧小平多次重提的這一設想,也把獲得這種民主局面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在十五大報告中莊嚴宣告:“依法治國,……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對于社會主義民主來說,目標確立后,選擇實現的途徑就具有首要的意義。、鄧小平和對此進行了不同的探索。
一、對民主實現途徑的選擇—群眾性的政治運動
靠什么實現民主?的認識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從革命戰爭時期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認為實現民主主要靠黨的干部的民主作風和制度建設兩條途徑,但強調前者是主要途徑。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共產黨執政地位的鞏固、工作重心的轉移以及本人政治影響的提高.他日益為億萬人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所鼓舞、感染,越發信賴群眾的熱情和干部的作風.對制度的重視程度逐步下降,開始尋求通過群眾性“大民主”的手段來實現民主。1958年秋,他明確指出:‘.什么工作都要搞群眾運動,沒有群眾運動是不行的?!?民主的實現和群眾運動開始融為一體?!啊逼陂g,更是“自下而上地放手發動群眾”把群眾運動當成了實現民主的主要途徑。當然,這樣做最終并沒有帶來真正的民主,沒有帶來二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反而是“打倒一切”和‘’全面內戰”。為什么最終會選擇群眾運動來實現民主呢?
首先源于對群眾運動的認識。之所以認為民主離不開群眾運動.除了他對群眾的深厚感情外,還源于他對群眾運動的以下認識:第一,群眾運動是人民群眾實現當家作主的基本途徑。既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那么凡是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事情,就應該讓群眾參與。1958年8月,他曾要求干部在布置各項工作時都要經過群眾鳴放辯論,指出計劃指標不經群眾辯論主意是你們的,辯論后,群眾自己是主人了,干勁自然足。日弓他認為,“”中人民群眾空前廣泛地參與革命才最接近他所倡導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第二.群眾運動也是人民群眾實現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徑。人民的自我教育一直被視為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功能。這是一個創見。但他同時又認為,人民自我教育的實現只有在群眾性斗爭中才能實現。在看來,反右斗爭、“”運動和“”等“大民主”形式,是為人民群眾提供的通過大風大浪分辨真理和謬論、區分香花和毒草,明辨是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解放的提高政治覺悟的極好途徑。的這些認識雖體現了他對群眾創造力的尊重,但在那時的中國“以為把群眾哄起來,就是民主,就能解決問題。實際上一哄起來就是打內戰”。鄧小平的話一語中的。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問題上,依賴群眾運動的自發性,只能導致混亂。
高校政治課實現制度因素探析及實現途徑研究
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對大學生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和價值觀的教育。政治理論課功能實現受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師隊伍、教材編寫、課程考核、學生重視程度等方面因素制約。本文從以上幾個方面對影響高校政治理論課現狀及功能實現的制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積極探索、總結了高校政治理論課功能實現途徑。
關鍵詞:高校;政治理論課;制約因素;實現途徑
同志指出:“高等教育以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备咝U卫碚撜n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一、高校政治理論課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社會急劇轉軌變型當代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學生自然會受到這些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的強烈吸引和廣泛影響,政治理論課教學難以在有限的時間解決如此眾多的矛盾和問題,甚至感到無所適從,尤其是理論與現實的巨大反差,影響青年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信度、興趣、說服力,最終也失去了其應有的效果,導致在信息化、網絡化和全球化條件下,來自社會各方面特別是現代西方文化、價值觀念對當代大學生影響,增大與政治理論課評析、引導不力的矛盾。學生認識受到來自社會方面的消極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的客觀影響與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宗旨不相符合,從而使其形成了許多“先入為主”的觀念和思想行為偏差,以至于對教學表現出極大的“逆反心理”。同時,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想信念教育與市場功利、實用導向之間出現矛盾。
二、高校政治理論課功能實現制約因素
淺談水利實現會計監督的途徑
一、會計監督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的水利建設有了巨大的進步。隨著我國在水利行業的投資金額逐漸增加,我國水利項目不斷增加,因此在保證我國水利項目的資金順利正常的運轉,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工程的需要,成為管理的關鍵。加強水利建設的管理工作,實現資金的科學合理運轉,會計監督成為必不可少的監督手段。
二、我國會計的監督發展情況
近四十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步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不斷的加快,改革的領域也在不斷的擴展,單位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經濟成分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在市場中參與經濟活動的單位也不斷的增加,造成了單位會計監督面臨的困難不斷增加,出現了許多新的發展狀況,在會計領域也出現了許多漏洞出現了信息失真的普遍性問題。
1、進行會計監督工作的信息憑證失真,會計工作所形成的和掌握的信息不全面,不夠清楚。導致這種現象形成的因素有兩種,一是單位在某些工作上進行了非法牟利,篡改了經濟內容的信息,對原始的經濟活動信息憑證進行了篡改,將不合法的經濟活動改的符合法律法規,變得面目全非,掩蓋了原本的真實內容。另一種是假造原本就不存在的經濟活動,從中謀取一定的利益和好處。例如開虛假的發票進行報銷,會計工作人員工作基本都是憑發票進行報銷,沒有一定的辦法對發票進行檢查,判定是否是真正的消費發票。
2、水利建設單位內部的監督體制制度不夠健全完善,造成會計工作的監督工作比較弱化。我國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水利建設工程單位沒有建立完善的內部監督制度,因此在開展會計工作監督等的工作上就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證。有些水利建設單位雖然建立了一定的監督體制,但是因為一些因素導致水利單位內部的監督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建立起的完善的監督機制形同虛設,不能發揮作用。我國的水利建設單位的監督情況如果一直這樣下去的話,監督不力的局面將一直不能被扭轉,會計監督的工作也將會被進一步弱化。
黨內民主實現途徑分析論文
一、健全黨員權利保障制度
確保黨員的民主權利。加強黨的建設關鍵是實現黨內民主,黨內民主的核心是確保黨員的民主權利,共產黨應從法律和制度上保證黨員各種權利的充分行使,拓寬權利表達渠道,健全情況通報制度、情況反映制度、民主決策制度、黨內討論制度、重大決策征求意見等各項制度,保證每個黨員充分行使選舉權、決策權、批評權、監督權、罷免權等各項權利,對侵犯黨員權利的行為給予有效的制裁。每個黨員也要充分認識到自己權利的重要性,嚴肅認真行使黨賦予的各種權利。
二、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
推進黨的代表大會年會制度。共產主義者同盟創立時實行的就是年會制度。鄧小平在1956年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把黨的民主生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黨中央委員會在黨章草案中,決定采取一項根本的改革,就是把黨的全國的、省一級的和縣一級的代表大會,都改作常任制,這種改革必然可以使黨內民主得到重大發展?!备鶕R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建黨原則,黨的代表大會是黨的最高權力機關,中央委員會只是黨的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1998年以來,黨代會常任制工作搞了一些試點,我們應及時總結這一理論創新的經驗,逐漸擴大試點范圍,進一步向全國推廣。
推進黨代表任期制。如果黨代表不是任期制,地方各級事務就基本上由黨委常委委員決定,黨代表只是成了“一次性代表”,開完黨代會就被擱置,絲毫沒有參政權利。實行黨代表任期制,可以保證在任職期間真正代表黨員的利益,在黨代會年會上行使自己的各項權利
保證黨的代表的廣泛性。隨著經濟形式的多樣化,出現了許多新興社會階層,如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者等,這些新興社會階層要保證自己的利益,也有了參政的要求。因而,在黨的代表大會中,要保證新興社會階層、廣大農民以及大量的弱勢群體的比例,使他們的心聲有充分的表達,這也是共產黨制定方針政策的重要依據。
公共藝術教育功能及實現途徑
【摘要】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精神世界的建設和追求也有了新的要求,公共藝術教育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應運而生。就現階段社會文化環境對公共藝術教育所具有的功能價值進行探究,并結合相關教育教學理論,對目前公共藝術教育的實現方法和途徑進行分析和解答,希望能夠對公共藝術教育的拓展起到幫助。
【關鍵詞】精神文化;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手段;教育方法
與一般的藝術教育不同,公共藝術教育由于其面向的受教育對象面積廣泛,因此無法向其他藝術教育門類一樣能夠對藝術知識和藝術內涵進行十分深入的探討,只能夠將藝術教育的內容向基礎性和公共性方向靠攏。受教育者在進行藝術學習時,并非為了成就較高的藝術建樹,而是希望能夠通過藝術教育的學習來培養自身藝術文化的修養,使自我通過創新感受到愉悅,此為公共藝術教育的出發點。
一、公共藝術教育的功能分析
(一)公共藝術教育的審美功能。審美是藝術最基本的出發點之一,在進行藝術教育時,教育者對于藝術學習的審美價值有著較高的要求,通常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會選擇運用審美觀的樹立來幫助學生實現對藝術價值的感知。公共藝術教育雖然與專業藝術教育在程度和水平深度方面存在差異,但是對于審美觀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卻具有一致性。審美觀主要包含審美情趣、審美標準、審美理念三個部分,總結起來即為“何為美?何為丑?”從而形成健康與不健康的區分。例如,在公共藝術教育的美術教育當中,學習者就可以通過觀摩優秀的美術作品來感知創作者所表達的情緒和價值,從而從中收獲到感動和成長,這一個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二)公共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道德教育是一個人一生都需要遵循并踐行的教育,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保持平衡的法度和準則。在公共藝術教育當中,藝術教育通過其審美價值的形成使得受教育者能夠通過美丑、善惡的區分從而加深對價值觀和是非觀的培養,進而形成對道德教育當中真善美的追求。例如在進行音樂作品的欣賞的時候,學習者會根據音樂作品的表達內容而形成與之相對應的情緒,優秀的音樂作品對人的情感塑造和培育具有突出作用,學習者經過學習可以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審美觀,從而能夠明辨是非,形成良好修養。
二、公共藝術教育的實現途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