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范文
時間:2023-06-15 17:39: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X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受X疫情和嚴重洪澇災害的影響,考驗著我黨能否為期實現全面小康和完成脫貧攻堅。近年來,脫貧攻堅效果顯著,社會反響熱烈,人民群眾幸福感顯著提升。鄉村振興戰略和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必須有效銜接。
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關鍵在于繼續堅持綠色減貧的理念,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一是在觀念繼承層面,生態振興要繼續以“兩山”思想為指導,將生態振興與產業振興融合起來,推動生態資源向資產與資金有序轉化,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二是在實施方法上,采取法律方式保證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政策切實落地,通過立法來保護鄉村整體環境。
三是在內容上,要從生態保護、農業新業態、農業標準化生產方面促進貧困地區綠色發展,加快鄉村振興進程。
促進組織銜接及強化,實現治理有效。脫貧攻堅巨大成就的取得關鍵就在于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一是建立起相對完善的組織力量,將脫貧攻堅的組織機制與鄉村振興銜接,利用駐村干部振興、第一書記振興、對口幫扶振興等方式,奠定鄉村振興戰略的組織基礎,提升鄉村治理的領導能力。
二是做好“五級書記抓扶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將其總結提煉、推廣運用到鄉村振興中。
篇2
今年以來,我委認真貫徹落實區委、政府鄉村振興工作各項決策部署,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編制完成《甘州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對全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總體設計和階段謀劃;堅持項目帶動戰略,緊緊圍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城鄉結合部棚戶區改造、農業產業化、生態農業等鄉村振興工作重點,實施前進牧業萬頭肉牛養殖小區、天倚生物2萬噸小麥淀粉、高標準農田、平山湖鄉喀爾喀小鎮等鄉村振興項目71項,完成投資22億元;緊盯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機遇,認真研究投資政策,申報爭取鄉村振興類項目30項,資金1.35億元;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簽約東盛融通肉牛養殖、貫黨珍稀菇業恒溫保鮮庫、農業清潔生產示范等項目34項,有力地促進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受全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環保政策趨緊、市場不景氣等多重因素影響,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尤其是生產經營性投資呈斷崖式下降;二是近年來國家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逐年減少,受支持項目的條件提高,給爭取資金帶來一定困難;三是招商引資工作針對性、實效性還需進一步加強。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保證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
一、抓項目建設,夯實鄉村振興基礎。認真落實鄉村振興規劃,發揮好我委綜合協調職能,整合部門項目資金,緊緊圍繞“一圈七帶”示范工程,科學謀劃布局項目。堅持示范帶動,配合建設局及沿線鄉鎮加快國道227線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示范帶和張肅公路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帶建設,抓好出城口改造、沿線綠化帶建設、明永萬畝戈壁農業示范園、新墩雙塔民宿客棧等項目。尤其是我委牽頭實施的2018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堅決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決策部署,重點向國道227線和張肅公路沿線村社傾斜,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全力助推鄉村振興。
二、抓資金爭取,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緊盯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機遇和省市十大綠色產業培育發展機遇,加強政策集成研究,圍繞國家省市投資領域和重點,科學謀劃儲備項目,強化匯報銜接溝通,提高捕捉、篩選項目信息的能力。特色小鎮方面重點爭取堿灘屋蘭古鎮、平山湖喀爾喀小鎮、甘浚鎮祁連溫泉小鎮3個特色小鎮項目;十大產業培育方面重點爭取循環農業、生態工業、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數據信息等項目;對已經上報省發改委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二期、棚戶區改造、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高標準農田、黑河甘州段河道治理等64個項目,盯死看牢,力爭更多的項目得到國家和省市資金支持。
篇3
【關鍵詞】高職學生;社會實踐;鄉村文化振興
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根”和“魂”,它不但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而且為鄉村振興始終沿著持續健康的發展道路定位導航。沒有鄉村的文化振興,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作為與地方經濟發展最緊密聯系的高職院校具有服務鄉村振興的優勢,高職院校每年暑假都要組織數量龐大的學生開展“三下鄉”志愿者服務社會實踐活動,其中送文化下鄉是“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重要內容之一,因此高職院校要充分發動學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積極探索繁榮鄉村文化的各種途徑,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一、鄉村文化振興的內涵
關于鄉村文化振興,學術界對此進行多方面的探討,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如范建華、秦會朵從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提出鄉村文化振興是在繼承原有優秀鄉土文化基礎上,與當今社會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有機融合,形成為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作出貢獻的具有中國特色鄉土的文化。李軍明、向軾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是對原有鄉村文化進行重新整合構建成符合當今時代要求的新型鄉村文化。孫喜紅、賈樂耀、陸衛明從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角度出發提出鄉村文化振興是滿足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需要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現實需求。沙垚、王昊從主體、空間、時間、實踐的四維框架出發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是以農民為主體的文化、能夠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的文化、能重新鉤連歷史和當代的文化、也能超越職業化的文化實踐。從上述所列的內涵可以看出,學術界對于鄉村文化振興內涵的表述雖然不同,但是他們所表述的都體現了共性的東西對原有文化的重新構建。綜上觀點,筆者認為鄉村文化振興是對原有傳統鄉土文化的重新構建,在重構的過程中通過剔除其不合時宜的傳統鄉土文化因子,順應時展潮流,融合現代優秀文化因子,從而把鄉村文化打造成具有獨特韻味的與時代潮流相適應的優秀鄉土文化,從而使傳統的鄉土文化得以振興。
二、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意義
(一)鄉村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價值引領。鄉村振興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組織、生態五方面統一協調發展的全面振興,其中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在鄉村振興中起價值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通過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形成鄉村文化產業拉動鄉村產業振興。我國在幾千年的農業耕作實踐中,形成了許多各有特色的鄉土文化,這種經過長期改造、傳承和發展積淀而成的文化資源形成鄉村文化產業,以此拉動鄉村產業振興。二是通過挖掘鄉土文化中蘊含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生態理念,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優化鄉村生態環境促進鄉村生態振興。三是通過挖掘傳統鄉村社會中長期形成的治理智慧,如鄉規民約、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和準則、淳樸民風等促進鄉村組織振興。四是通過挖掘古代商人長期在外闖蕩過程中形成的“注重誠信”、“敢于打拼”、“勤儉致富”等的優良品質激發農民創業活力促進社會振興。(二)鄉村文化振興是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要求。總書記強調:“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1]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在幾千年漫長的農耕社會所積淀的農耕文化基礎上孕育出來的,傳統的農耕文化是整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和源泉,是中華文明流傳至今生生不息的靈魂,傳統的農耕文明在凝聚鄉村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代表傳統文化傳承的農耕文明不斷受城市文化的沖擊,廣大鄉村地區田園牧歌式的鄉村生活不復存在,淳樸、敦厚的民風逐漸衰落,這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但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而且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在鄉村的逐漸流失。因此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是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要求。(三)鄉村文化振興是滿足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內在要求。總書記強調指出:“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2]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鄉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農民對物質需求基本得到滿足,隨著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期盼有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國鄉村文化建設步伐滯后,跟不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難以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改變落后的農村文化面貌,是廣大農民的迫切期盼和需求。
三、高職學生社會實踐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途徑
(一)助推鄉村思想道德建設,提升鄉村文明水平。思想道德建設在鄉村文化振興進程中起著引領和指導作用。因此,鄉村文化振興首先要大力推進村民思想道德建設,切實提高廣大村民和黨員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高職學生可以利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社會實踐活動,借助于高職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優勢,積極參加到鄉村思想道德的建設中去。一方面,高職學生可以通過掛職鍛煉等方式與深入各鄉鎮黨支部,并與之結對共建,還可邀請本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為他們作新時代黨的最新方針政策的專題報告,提高村民特別是黨員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政治理論素養。另一方面,高職學生通過參與舉辦一系列群眾性文化活動,幫助廣大鄉村群眾樹立正解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明辨是非,在傳承優秀地方文化的基礎上去其陳觀陋習,全面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跟時代步伐,真正做到“聽黨話,跟黨走”。(二)助推拓展鄉村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文化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鄉村基層文化機構的建設與發展,這給鄉村文化帶來了新的活力,為鄉村文化建設開啟新征程,但還存在著文化資源缺乏、文化內容單一、文化建設可持續性不強的問題。高職學生社會實踐的加入,可以拓展鄉村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文化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作用。一是高職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文化資源,給予鄉村文化建設的直接的幫助。二是高職學生通過開展以鄉村文化振興為主題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深入農村并協同鄉村文化人員共同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鄉村文化內涵,增厚地方文化底蘊,增強地方文化自信。三是高職學生可以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幫助鄉村建立電子圖書館,集合網上文化資源,這不但實現高職院校與鄉村基層文化機構可共享圖書資源,而且還能引領村民健康學習,拓展網絡文化資源。四是高職學生利用自身社會活動面廣和活動能力強的優勢,向社會各界宣講鄉村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向鄉村文化機構捐贈、捐購其所需要的書刊資料,聯系城市各類文化組織給鄉村基層文化機構傳經送寶,不斷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活力。(三)助推開展鄉村文化活動,提升鄉村文化品位。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開展一系列的鄉村文化活動進行,因此鄉村文化活動是鄉村文化發揮作用的主渠道、主陣地,對于提高鄉村群眾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義。高職學生社會實踐助力鄉村文化活動具有天然優勢。一是高職學生既可以為鄉村文化活動出謀劃策,也可以出人出力,協助鄉村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具有朝氣活力高職學生的參與不但為這些活動增光添彩,而且大大增強活動效果。二是高職學生發揮高職院校自身文化優勢,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獨立為村民舉辦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宣傳活動。三是提升鄉村文化活動品位,促進鄉村文化活動繁榮發展,從“送文化下鄉”到“種文化下鄉”,發揮高職學生較高的文化活動能力,通過言傳身教,幫助鄉村黨員干部和群眾提升組織和參與鄉村文化活動的能力。(四)助推創建鄉村特色文化,培樹鄉村文化品牌。鄉村特色文化,既是鄉村文化品牌的源泉,也是鄉村文化中的精華,更是鄉村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挖掘和創建鄉村特色文化,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高職學生可以借助本校具有文化研究資料和自身人才的優勢,在開展社會實踐時,協同鄉村文化干部和當地有較高文化修養的行家里手,從歷史、地方、經濟、人文、區位等方面入手,挖掘或策劃鄉村文化品牌,尋找可以打響鄉村文化品牌的路徑和內容。具體可以通過查閱當地鄉村文化的歷史文獻資料,通過文獻資料疏理并挖掘當地鄉村文化的特色和亮點,著力打造鄉村特色文化名片。也可以通過實地調研和走訪相關人物,深入了解鄉村特色文化傳承,形成相應的調研報告,為創建鄉村特色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議。同時加強宣傳推廣,實現鄉村特色文化與文化旅游、文化產品相結合,打造響亮的鄉村特色文化品牌。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學生社會實踐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前景廣闊。為了進一步地發揮高職學生社會實踐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作用,還需要高校、地方政府與鄉村的通力合作,進行無縫對接,資源共享,并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創新。
【參考文獻】
[1]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N].人民日報,2018-9-23(1)
[2].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
[3]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與“魂”[J].山東社會科學,2019,4:176~181
篇4
關鍵詞:鄉村振興;村莊;國土空間規劃
村莊是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的最小單元,但是由于城鄉資源配置存在一定差異,再加上政府扶持政策的傾斜,長期以來,我國鄉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和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呈現出了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鄉村振興是縮小城鄉發展的關鍵舉措,也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重要環節,而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對于優化鄉村空間資源結構、協調城鄉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從鄉村振興的角度來看,村莊的國土空間規劃對于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
1國土空間規劃在村莊層面的現狀
1.1資源配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就目前我國的國土規劃部門的組成來說,我國的國土資源規劃大致被分為了國土資源管理和城鄉規劃管理兩大板塊,而存在一定關聯的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鄉規劃之間由于被完全劃分到不同的部門,因此三者之間的關聯性被進一步弱化。從某種程度上說,不同的規劃部門因為工作標準不同、謀劃方向不同,其規劃方案的思路也就不同,再加上不同規劃部門的有效溝通不到位,因此不同部門對資源的配置和規劃缺乏一致性,銜接也就出現了“斷層”,從而使規劃方案編制的周期有所延長,土地資源申請的辦理時限有所增加,造成群眾經常往返于各部門之間,浪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國土空間資源管理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另外,村莊國土資源規劃的基礎數據、編制標準、國土空間用途及規劃側重點都有所不同,而不同的國土管理部門由于規劃方案的編制要點、審批流程和審批權限的不同,在村莊層面的國土空間規劃不能夠形成完整的流程和體系,這也導致了配置不到位的現象[1]。
1.2農村基礎設施少,功能不完善
雖然近些年我國鄉村發展得非常快,但是和城市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國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向來是以提高經濟實力為主要目的,因此比較重視工業規劃。由于目前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很多工業企業開始紛紛在鄉村建廠,這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鄉村經濟,為農民帶來了很多就業的機會,提高了他們的收入,但是因為很多鄉村長期以農耕為主,在基礎配置上缺乏一定的空白,這就造成了農村功能嚴重不足,無法在短期內扭轉這種局面,因此也就出現了鄉村污水橫流、環境差等負面影響。雖然政府及相關部門已經在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但是由于受到觀念意識、保障制度和資金投入的多重影響,鄉村的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仍然面臨著很多挑戰。
1.3村莊特色逐漸弱化
不難發現,現在很多鄉村的國土空間規劃逐漸趨同于城市規劃,雖然表面上看,充滿城市化氣息的鄉村的環境更整潔、現代化氣息更濃厚,但是很多鄉村特色已經被弱化甚至破壞[2]。例如,村莊傳統房屋被二層小樓代替,草原放牧改成了養殖場、傳統青石小巷改為水泥路面等。雖然看上去這樣的村莊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發展,但是無形中喪失了特點,忽視了鄉村特色及自然資源的優勢,呈現出的是“千村一面”的景象,鄉村國土規劃不能夠結合自然條件進行針對性的編制,導致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缺乏個性化和科學化。
1.4鄉村規劃創新能力不足
為了落實落地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很多縣市區逐漸重視鄉村村莊國土規劃工作,紛紛對管轄區域內的村莊制定規劃任務和規劃目標,同時也出臺了很多的鼓勵政策和優惠政策,但是由于限定了規劃方向,脫離了村莊實際,不同的村莊規劃出現了相似性甚至一致性,不能夠結合鄉村群體的需要、鄉村的自然地理條件等內容進行適當的創新,造成鄉村規劃創新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和靈活性。
2鄉村振興視角下村莊層面的國土空間規劃思路
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實施下,村莊層面的國土空間規劃應該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和更完善的功能。在鄉村振興視角下,村莊的國土空間規劃包含提升物質水平、優化產業結構、凸顯鄉村文化等內容,體現在鄉村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中,因此在縮小城鄉差距的同時,也應該結合鄉村的實際進行謀劃,突出鄉村的特色及價值,使鄉村的內涵和功能更加多元。一是盤活鄉村土地資源,為鄉村發展提供動力。充分利用當地土地格局,盤活村莊中的古建筑、山水風景等資源,結合人口結構及國土空間格局,在保留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實現人口、土地和產業的有機統一[3]。二是結合村莊文化元素,形成文化特色。以村莊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結合當地風俗習慣、及傳統手工藝等文化元素,完善歷史建筑、文化場地等,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完善服務結構,凸顯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保持鄉村特有的魅力。三是完善鄉村治理體系。以村莊國土空間規劃為基準點,通過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摸索出鄉村聯合、成立自治經濟組織等治理模式,加強對村莊的空間規劃和地域開發使用的管制,使鄉村治理體系和空間規劃聯系更為緊密。
3鄉村振興視角下村莊層面的國土空間規劃的具體策略
3.1優化鄉村生態,改善生態質量
工業企業的不斷發展打破了很多鄉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農村生態環境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在鄉村振興視角下,村莊層面的國土空間規劃應充分考慮到鄉村的生態環境要素,通過對生態環境要素進行優化和保護,實現鄉村空間及功能的優化升級[4]。當然,還要充分結合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在實現城鄉一體的同時優化鄉村生態空間,保留原有的生態特色,實現經濟、人文和生態的高度結合和統一。對河渠污染等環境問題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通過清運河道垃圾、河流沿坡綠化等修復工作,逐漸恢復河渠的基本功能,實現正常的生態功能。對于自然林山的開發,在保留自然林山面積的基礎上,逐漸優化其空間布局,對林山中土地的部分和雜草叢生的區域進行徹底清理,通過栽種樹木、養殖畜禽的方式優化其生態結構,實現內部循環,同時還要加大對生態環境的管控力度,降低人為因素對生態環境空間的干擾,保證生態環境系統實現閉環功能。
3.2調整產業經濟結構
鄉村和城市之間的明顯差距就是經濟落后,鄉村單一的經濟結構無法在短期內快速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因此鄉村層面的國土空間規劃要從調整產業經濟結構上下功夫。通過激發鄉村內部經濟活力,暢通城鄉交流渠道,逐步調整鄉村產業經濟結構。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農業”成為新型的產業結構模式,村莊層面的國土空間規劃要利用好互聯網這個新媒體,通過調整鄉村產業經濟結構,不斷刺激農村地區傳統產業,發展新型鄉村產業。要依托互聯網這個窗口傳播農村集市、采摘園、民宿等鄉村特有的資源,如通過互聯網宣傳鄉村集市,吸引城市居民感受鄉村熱情熱鬧的氣氛,尤其是在傳統節日,可以通過“節日一條街”增強節日氣氛,村民可以在集市上展示富有鄉村特色的手工藝品,使城市居民感受濃濃的鄉村氛圍,從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高百姓的收入。另外,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完善交通設施的建設,減少城鄉流動的障礙,增強城鄉之間的經濟往來,為產業發展開通土地、經濟方面的政策扶持通道,吸引更多人參與鄉村振興,逐步提高鄉村吸引力。
3.3改善鄉村外在形象
在鄉村村莊層面的國土空間規劃需要優化社會治理體系、鄉村文化功能以及自然資源配置,通過對鄉村生態、文化、人文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進行分析,逐漸改善鄉村外在形象。如整治鄉村衛生環境、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文化娛樂場地,通過重塑鄉村布局和村風村貌,改善鄉村外在形象,此外還要充分結合村民意見建議進行相應的完善,不斷提升鄉村服務效率和水平,打造宜居生活空間。
3.4保留原有特色
不同地區的村莊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和人文情懷。在鄉村振興下,村莊層面的國土空間規劃應保留地方色彩,如村莊的名人紀念館、歷史文物建筑、特色農產品等。在進行國土空間規劃時要充分保留這些特色,通過完善這些特色的附屬基礎設施或產業鏈條,逐漸擴大原有特色的影響力,逐漸激發傳統特色的內生動力,實現鄉村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的目標,不斷滿足現代人群對鄉村原始特色的追求和熱愛。
4結束語
鄉村的國土空間規劃關系到我國城鄉發展,是社會規劃中的重要環節,從鄉村振興的角度出發,我國村莊層面的國土空間規劃還存在配置不合理等很多問題,只有采取調整產業經濟結構、保留鄉村特色等策略才能優化我國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實現我國鄉村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暢.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村莊規劃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20.
[2]劉宏鵬.國土空間規劃導向下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策略研究[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20.
[3]邢勛.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城鄉融合發展研究[D].鄭州: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20.
篇5
關鍵詞:農機技術培訓;振興戰略;鄉村
農業機械化技術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也是農業生產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農業機械化技術就是農業生產技術手段的改革。通過農業機械的不斷應用和推廣,能夠讓傳統的農業向著現代化方向發展,在現代化農業中,有著不能跨越的階段,為農業的生產提供生產資料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并且現代化的農業有著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各種資源都能夠循環利用,可以有效提高環境的保護力度,進而提升了鄉村的社會經濟效益。
1現階段的農機技術培訓現狀
現如今,中國的農機技術培訓工作已經發展了很多年,在開孫莉(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農業機械化技術學校,江蘇如東226400)展的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出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但會對農機技術培訓產生影響,也讓農民在農業的活動中的應用效果不理想。其一,就是在培訓時所培訓的對象較單一,在從前很長時間里,國內的農機技術培訓中的學員大多都是農民,這就讓所培訓的對象相對較為單一,并且所培訓的內容也較單一,教授的內容大多都是一些傳統的機械原理,這就讓農機技術的應用效果不理想。現在的農村發展很快,農民的知識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就讓農民對這種單一的培訓內容不感興趣。其二,政府部門沒有加大對農機技術培訓工作的重視程度。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部署和落實過程中,沒有認識到農機技術培訓的重要性,這就讓這項工作的發展受到了阻礙。而在缺少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培訓人員的薪酬待遇和保障都嚴重不足,這就對農機技術的培訓形成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因而農機技術培訓工作就會缺少專業性和科學性,對于農民實行的相關培訓政策也缺少系統性,這就讓培訓的效果變得不夠理想。其三,中國有很多的農機技術培訓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都不夠,在培訓時缺少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這就降低了培訓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并且,這些教師對市場并沒有足夠的了解,也不了解農民的實際需求,這就讓培訓工作的效果變低。再加上有些教師的思想較傳統,教授方式較落后,這就讓培訓質量不夠高[1]。其四,在農機培訓中,所培訓的服務功能較弱,缺少監督管理制度,沒有利用網絡技術方便監督管理工作,這就導致農機在工作過程中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另外,在農機技術的培訓管理中,現代化網絡設備不足,傳統的機械設備占據了主要地位,這就導致了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智能化網絡設備很少,而且也沒有建設網絡在線培訓課程,不能邀請專家對學員進行培訓,這也就讓現代的網絡技術培訓得不到很好的實踐。
2提高農機技術培訓振興鄉村的策略
2.1加大農機資金力度
現在的城市農業機械設備的發展不均衡,這就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阻礙之一,而為了振興鄉村戰略,政府部門需要對農機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出臺一些相關的政策,加大對其資金投資力度,改變城市農業發展不均衡的狀況。這樣通過政策來確保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撐,政府部門還要發揮自身的調控能力,通過宏觀的調控來促使當地農業技術的發展。并且還要加大農機的網絡設備方面的投入,讓學員可以真正地接觸到網絡設備,能夠與時俱進,更好地振興鄉村。另外,農機技術培訓工作的開展離不開領導的支持。農機技術培訓工作有著一定的復雜性,其培訓的內容更會涉及到多個領域,會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工作人員需要對現在的農機技術培訓工作加以分析,以此來制定出合理的宣傳方案,讓社會公眾認識到農機技術培訓工作,從而轉變農民傳統的思想,主動接受新型的農機技術,讓農民的經濟收益得到增長。
2.2創建專業的農機技術培訓團隊
在農機的技術培訓中,教師們的專業知識和素養能夠直接影響到學員們的培訓效果。所以政府部門需要不停優化培訓團隊,讓這些教師能夠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知識和素養,這樣就可以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率。首先,為了實現這種多樣化的培訓模式,就需要將培訓的地點不斷開拓,讓農民在培訓基地或農田實行實際教學,并結合現實情況,有效提高培訓效果。其次,為了讓培訓的內容更加的吸引人,培訓教師就要不斷改進教學內容,這樣就可以讓培訓內容變得多種多樣,通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滿足農民的具體需求[2]。而為了提高培訓的趣味性,教師就要創新培訓方法,運用農民喜歡的方式進行培訓,這樣就可以提高農民的學習興趣,從而培訓的質量得到了加強。最后,可以聘請一個些專家,實行網絡在線授課,這樣就能夠讓學員更加的對先進技術知識有所了解,從而提高學員的專業技能,使學員可以自主學習。例如利用抖音直播,建立和諧、平等、時間自由輕松的學習氛圍,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農民能夠快速有效地接受教師的授課內容和方法。
2.3加強農機技術培訓的管理工作
在對農機技術培訓時,可以利用農機管理站來實現,但是因為缺少對這些部門的約束力。這就讓農機管理部門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吸引了農民主動參與到培訓中。確保農機技術培訓的專業性,減少培訓過程中不安因素,加強培訓質量。而因為農民所受的教育較低,這就需要教師在培訓過程中需要采用更加豐富的培訓方式,從而讓農民可以愉快地參與到培訓中。并且要運用網絡技術對農機技術培訓工作進行管理,對學員更加規范化、系統化地進行管理,只有這樣不斷地提高農機技術的培訓管理工作,才能夠確保其培訓的效果,讓農民從事農業活動時更加的方便,進而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
2.4建立完善的培訓監督管理機制
為了能夠保證鄉鎮農機技術的培訓工作可以更加有效地實施,農機技術培訓監理部門需要建設一套完整的農機培訓監督管理機制。明確農機技術培訓管理責任,制定出符合實際的農機技術培訓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定期組織農機技術監督管理培訓,對農民不定期進行農機技術安全檢測工作,并針對每個學員都進行訪問,對培訓中所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溝通,反饋給培訓教師,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并且還要加強現代化網絡技術的農機體系的建設工作。要想振興鄉村就需要在農機設備中融入現代化網絡技術,讓農業與網絡信息相結合也要將農機的監管記錄錄入到計算機中,綜合性地分析監督管理工作,如果發現問題就會及時的利用網絡計算機技術反饋給工作人員,這樣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發展為農機技術的創新提供了可能。
2.5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農機技術
創建農機技術的推廣網站,為了充分做好農機技術的工作,在現在的農業管理中能夠按照當地的農業推廣需求,創建專門的農機技術推廣網站,把一些先進農機技術內容發到網站上,并定期對農機技術知識進行更新。如果有能力還可以聘請農機計劃方面的專家,定期在網站上進行座談,與農民進行在線的技術交流,將農民的問題集中起來,并加以解決。另外,還可以在各種在線教育平臺中實現在線課堂教學。在完成教育任務后,還可以對學員進行技術考核工作,也可以利用社交軟件進行信息的傳播,而現在的信息傳播軟件較多,所以可以創建微信公眾號、微博號等對農機技術進行定期維護工作,并及時教授給農民農機的使用技巧,讓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員在線上進行指導。為了農機技術培訓的推廣工作,還可以為農機知識建設一個網站,這個網站中會有先進的農機技術,利用視頻、文字或語音進行講解,進而讓農民能夠及時更新農機技術方面的知識,也更加方便了農民接觸技術知識,這樣農民就可以及時運用搜索引擎解決相關的疑難問題,提高教學的效果[3]。
3結語
綜上所述,現如今國家大力發展鄉村,這就對農村的發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農機技術培訓工作在振興鄉村戰略中有著重要地位。但是現階段的農機技術培訓工作仍然有著一些問題阻礙了振興鄉村的腳步。
參考文獻
[1]陳永志.為農業機械化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農機鑒定技術支持[J].現代農業裝備,2018,No.234(03):74.
篇6
關鍵詞:人才振興;管理模式;人力資源
2020年我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后,當前“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到2025年鄉村人才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鄉村人才初步滿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本需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民是主體,人才是關鍵,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行業,一直處于關鍵地位。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所需人才的質量、數量提出更高準則,切實培養造就出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是職業教育需要承擔起來的時代重任。
一、臨潁縣的人才管理模式
(一)人才輸出模式。人才輸出模式的理論基礎是人力資本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力資源作為經濟發展中重要的生產要素與關鍵因素,在市場經濟模式下,會由價格低的地區向價格高的地區流動。臨潁縣農業生產及產業配套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當地大多數村民主要以種植業、食品加工業為主,種植業存在較多的不穩定性,食品加工業培育了具備行業經驗技術的人力資源。隨著季節、地域、市場需求量的不斷變化,工人的收入也會受到一定影響,隨之會產生對外輸出流動。與城市相比,臨潁縣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醫療保障等方面有待完善。獲得高收入、良好的居住環境,為子女提供更好的師資教育是大多數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主要原因。近兩年來有關一二線城市調查發現投身于制造業和建筑業的農民工占1/3的比重,在第二產業中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遠遠低于制造業;投身于第三產業的農民工則占2/3,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臨潁縣第二和第三產業成為接納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途徑,但二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有限,大多數年輕勞動力也更依賴于從事第三產業,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復雜程度加大,所以大量富余年輕勞動力主要通過外出打工等方式實現對外輸出。人才輸出模式下,對于鄉村振興而言,最大優點是勞動力的直接輸出可以快速實現農村人力資源價值最大化,通過人力資源輸出直接提高當地農民增收,人力資源輸出可以學到發達地區的管理和技能,為本地人才振興奠定基礎。但是,鄉村青年、中年、精良人才接連外流,導致人才供不應求,是對經濟落后的鄉村地區人力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容易造成農村空心化,許多人才輸出之后并不考慮回到輸出地返鄉致富,因此吸引人才回流是關鍵舉措。(二)人才引進模式。人才引進模式的理論基礎主要是經濟的內生增長理論。該理論認為經濟發展過程中,除生產資料、資本等方面的投入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外,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一樣能激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鄉村人才振興政策指出,應大力引進青年才俊,高效用才,拓寬鄉村人才渠道,應為人才實現自身價值以及創業提供機會條件,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潛在動力。臨潁縣通過“村村大學生”“大學生村官”等政策的實施,一方面可以為應屆大學生提供鍛煉能力的就業崗位,解決了就業困難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為村內的建設匯入了新鮮血液,大學生村官與本土村官相比具備更高的知識理論,改變了村內原有的老一套管理制度,同時提升了干部的整體素質,大學生群體充滿活力與朝氣,也會更好地帶動村內的經濟發展。臨潁縣的大學生干部中,專業領域并不相同,通過人才引進模式為本縣提供了專業的高素質人才,無形中匯聚了知識,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才振興。人才引進模式最大的優勢在于人才引進的針對性較強,可以針對本地區發展需要,引進對口急缺專業人才,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三)人才培養模式。農村人才就地培養轉化模式的理論基礎是社會學中的社會倫理。農村遷入城市的外出務工人員在社會保障、知識結構、生活習慣等方面與城市生活存在較大差異。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后,農村因缺乏勞動力導致村莊會逐步形成空心化,也使流入城市的外出務工人員難以適應城市生活,在城市中形成新的二元結構。農村人才就地培養、轉化的人力資源開發模式,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有效消除農村人口向城市輸出過程中產生的就業歧視,增加農村人才的自我認同。臨潁縣目前開展就地培養、轉化,培養模式的方針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當地遠程職業教育逐漸普及,目的是為了培養有文化、懂規劃、懂技術的新型農民。有利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采用職業技術培訓、生產技能培訓、綠色證書培訓等方式促使農村人力資本的提升,有利于實現城鄉均衡發展。同時,人才需全方面培養、精準施策,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人才,實施差異化政策手段,是鄉村人才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柱。
二、臨潁縣人才振興存在的短板
(一)產業吸引力不足,難以留住人才。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人們首先要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遵循金字塔的順序遞次推進,才會達到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臨潁縣人力資源遷移遵循經濟第一的原則,農民只情愿到有益于他們生存發展和提高生活質量的城市中去,當地由龍頭企業帶動,建立了休閑產業集聚區,吸附了大量剩余勞動力,但大多數村莊集落耕作分布不均、分散性等,在許多方面都制約著第三產業發展。根本原因就在于生產與消費活動過于分散,第三產業所必需的基礎設施并不能向基層充分延長,致使服務業的部門很難在農村形成初步規模效益。當地農民沿用傳統的生活方式,依賴鄰里和親緣為樞紐的社區傳統關系,自我生產、相互消費等各種服務,思想保守,這種傳統的生活方式也是阻礙第三產業發展的原因之一。大大減少了由轉變產業結構和人口密集所帶來的第三產業發展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收能力,所以農村人力資源向城市轉移呈現上升趨勢。鄉村產業的經營者大多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學歷很少,缺乏適應市場的經營技術以及市場理念,不利用產業擴大規模,長久下來則會一直呈現惡性循環,從而導致優秀人才難以引進,引進后也無法在鄉村扎根。(二)人才隊伍結構失衡,高質量人才匱乏。人才結構理論是人才整體各個部分之間的組成及占比,可分為人才群體結構和人才個體結構,它包括了人才的總體規模,人才整體中要素的數目、設置,以及各要素在人才整體中的位置和作用等方面的內容。以臨潁縣某村為例,在實用人才隊伍結構上還存在著規模小以及年齡、性別、學歷、從業等要素構成不合理的問題,在個體人才結構方面存在著知識受限、能力不強和參差不齊的問題。全村行政村總面積3,212畝,共有9個村民小組,全村總人口2,596人,其中勞動力人口有1,308人。村民的整體生活水平不高,由于自然、歷史和現實經濟發展狀況等因素制約,導致實用人才結構存在著許多問題。農村實用人才年齡結構趨近老化,實用人才隊伍年齡呈橄欖球狀,即老人和年輕人少,中年居多。村內大專以上約有120人,中專(高中)約有577人,初中及以下的約有886人。這種學歷偏低的結構,影響了人才綜合素質的提高,限制了人才的視野和發展空間,從而也制約了人才隊伍的成長及當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三)人才發展機制不健全,發展環境有待提升。臨潁縣對涉農人才的培訓較為欠缺,隨著高科技新技術的出現、農業功能的拓展,涉農人才以及農業經營管理者單純依靠傳統經驗技術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并且,當前尚未形成一套完備的人才開發體系,對于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或是具有較強經營管理能力、鄉村治理能力的鄉賢的開發利用不夠,難以激發這些人才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大多數政策措施還是針對于管,而在服務、支持、激勵等方面措施不完善,固定行政化傳統思維用于管理科研人才往往并不能起到推動作用。美國心理學家勒溫的場論認為,個人所創造的成就不僅僅與能力和素質有關,環境的作用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重要性,倘若一個人處于不良的人際環境之中,其聰明才智很難得到施展,從而會影響績效的產生,環境的影響也會致使人才流動。臨潁縣鄉村人才發展環境較為有限,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以及手段,會出現職位混亂、職責不明確、界定不清晰的狀態。激勵作為人才發展的重要依托,人才發展的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不完善,人員就會熱情不夠、積極性不高,從而無法形成自覺行動的工作態度,引進的大學生也無法將年輕人的活力展現出來,長久下去,體制的環境并不能激發其創新動力。雖然目前國家對鄉村教師的職稱評審、激勵等方面有所傾斜,但是對于農業高技能人才、治理人才等方面的人才激勵機制仍較為欠缺。
三、臨潁縣人才振興實施對策
(一)完善公共服務,優化人才政策。產業吸引不足,人才引進來卻留不住,根本原因在于無法保障基礎的生活設施,應注重提升公共基礎服務與環境設施,加強本縣舒適性建設。人才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創新的主體,之所以會出現“寧要大城市一張床、不要農村一套房”的思想,無疑表明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性。當地的產業要在區域內促進公共服務的深度融合,統籌兼顧,聘請專業團隊把脈鄉村產業發展,選擇適合本縣鄉村產業發展的道路,尤其針對本縣辣椒種植、調味品產業的鄉村產業優勢,深化本土特色產業品牌,使人才的技術與知識有展現的舞臺,能夠充分發揮其才智。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服務的建設要動態持續地加強,提高農村環境吸引力,要從醫療、教育、住房等生活必需的、具有保障性質的方面出發,要讓人才“引得來”“使上勁”“留得住”,要滿足人才的此類需求,把人才“服務好”,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培育,產業培育離不開返鄉創業,改善單一的針對人才引進對象的現金、落戶等優惠條件,增加對用人單位或企業的補助與支持。對作為市場及創新主體的企業,應將政策落實到位,增加宣傳的同時助力企業的發展,進一步增強對人才的吸引。(二)提升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多元化發展。人才總量不大、供應不足、結構不優、競爭力不強是臨潁縣當前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中的共性問題,因此從現實和未來發展的角度考察,要使臨潁縣發展為現代農業,就必須建立一支數量大、結構優、競爭能力強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一是鄉村人才的聚集,培養本土人才,本土人才對鄉村有濃厚的感情,穩定性強,又是扎根基層的“種養殖能手”“土專家”。鄉村人才培養質量和效果,需采用多樣化的培訓方式和手段,營造農村農民的學習氛圍,多開展農民職業培訓座談會,邀請技術人員下鄉開展蔬菜、果樹、病蟲害防治方面的培訓,促進農民知識技能的提升。二是促進人才隊伍的發展,當地干部領導都應該認識到農村實用人才的重要地位,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和對農村典型人才的宣傳報道、鼓勵和褒獎,形成全社會尊重農村實用人才的意識和氛圍。三是農村實用人才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以一人帶多人、一家帶多家、以點帶面,使示范作用進一步加強,使他們起到“種子”的作用,在實踐中再培養和帶動更多的實用人才。四是加大政府工作人員到農村任職力度,將有能力有經驗的干部派駐農村,深化指導強度,積極鼓勵、繼續大力發展農業技術人員分流領辦、創設各類科技示范區,打造樣板。(三)強化人才發展機制,完善激勵機制。人才發展上升空間小,人才發展環境成效不足,要進一步建立起培養、引入、管理、使用、流動、激勵等整套系統。政府應加大傾斜力度,強化激勵機制,制定系列扶持政策,讓各類返鄉、下鄉的人才能夠留得住。對于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高素質農民,應給予免費的技能培訓,為其開辟農業專業技能人才職稱評審通道,吸引有志之士參與農村發展,使專業人員受到社會尊重,對引才、留才和人才培育都有積極作用。對于創新創業的返鄉人才,應進一步完善鄉村人才的股權、期權等激勵機制,并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為鄉村創新創業人才提供融資渠道、融資服務,實施場地租賃、稅費減免、返鄉創業補貼等措施。在遴選各類型的專家時,向在鄉村基層推廣應用新成果、新技術并取得突出經濟、社會效益的高層次人才傾斜,以提升當地人才的綜合素質水平,重點對服務基層一線、真抓實干的人才給予獎補。每年評定出農技師、農藝師等職稱,連續3年可給予相應補貼,以此來調動其他人才的競爭積極性。需強化組織引領,充分施展好農村黨員在鄉村人才振興中的示范帶頭和戰斗堡壘效用,把靠得住、有本事、有動員能力、善做群眾工作的卓越人才充實到基層領導崗位中,形成良好的人才激勵機制,更有利于人才振興戰略實施。綜上,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是一項復雜且漫長的工程,人才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托,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同時,鄉村人才振興戰略的提出是對社會主義現代農業農村建設理論與實踐的超越和升華,并對解決我國社會面臨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是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因此,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在工作中必須把人才振興擺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并針對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展開具體措施,力爭最大限度地促進鄉村人才振興戰略目標的達成。
主要參考文獻:
[1]張靜宜,陳潔.強化鄉村人才支撐有效供給實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效銜接[J].宏觀經濟管理,2021(08).
[2].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模式探析[J].農業經濟,2021(09).
[3]曹銳.新型城鎮化發展視角下農村人力資源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0(03).
[4]王文寅,張靖琳.城市人才吸引力評價研究[J].河南科學,2019.37(04).
[5]朱啟臻.小城鎮對農村人口缺乏吸引力的原因與對策[J].小城鎮建設,2000(10).
[6]馮丹丹.優化民族地區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結構問題探析———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3(03).
[7]馬少華.鄉村人才振興的短板及實現路徑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1.27(08).
篇7
關鍵詞:休閑農業;特色小鎮;規劃策略
0引言
特色小鎮建設是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江蘇作為“魚米之鄉”和沿海發達省份,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已經引起關注。高卓、王健(2018)[1]分析了農業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王瑋、黃春曉(2018)[2]研究了江蘇農業特色小鎮的現狀和發展路徑;蔡宇超、唐依依(2018)[3]研究了江蘇農業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本文擬從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意義出發,分析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最后從規劃視角提出優化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的策略。
1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意義
促進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的建設發展,對于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傳承優秀農耕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1.1促進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
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城鄉差別是重點。鄉村振興和特色小鎮建設是解決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作為城鄉差距最小省份,通過特色小鎮建設,改善農村民生,優化城鄉布局,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城鄉服務均等化,可以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
1.2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產業升級
農業現代化是徹底走出傳統農業社會,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必由之路。農業現代化有多種發展路徑,休閑農業是一種重要路徑,有利于實現江蘇的農業現代化,也有利于江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立,促進農業產業體系的優化升級。
1.3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城鄉消費升級
農業休閑小鎮擴大了農業和旅游業發展空間。一方面,厭倦城市生活的人們向往鄉村田園風光,希望去鄉村、小鎮、田園去旅游和體驗生活,去升級消費層次;另一方面,地處鄉村和小鎮的人們希望通過休閑農業發展來實現現代化和收入提高,當地居民提高收入后也可以更好地消費和生活。
1.4有利于江蘇優秀文化的傳承創新
江蘇“魚米之鄉”特色鮮明,耕讀文化傳統深厚,歷史上就是最富庶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匯區域,農業文明源遠流長,人文景觀遍地皆是,風格迥異的吳韻漢風概括了江蘇的文化特征,“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作為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優秀文化傳統需要進一步傳承創新,休閑農業小鎮可以有效地擔負起這個重大歷史責任。
2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面臨的問題
江蘇是中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海大湖省份,省內基本都是平原,河網密布,農業休閑特色小鎮的發展條件較好,但是仍然面臨一系列的問題。
2.1工業化和城市化使鄉村環境面臨污染破壞風險
作為長三角、長江經濟帶和沿江城市群主要組成部分,江蘇省是工業最發達省份。拓展的城市、鄉鎮企業、工業園區等不斷侵蝕鄉村資源,在沿江和蘇南地區尤為明顯,太湖、淮河等環境治理壓力大,農村面源污染形勢嚴峻,水、土壤、空氣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了休閑農業發展。
2.2城鄉差距使鄉村公共服務設施不足
休閑農業小鎮需要現代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與支撐,作為鄉村建設較好省份。城鄉差距和鄉村公共服務設施的不足,影響了鄉村地區的現代化,也影響了休閑農業的發展。
2.3文明建設不足,優良傳統文化傳承不夠
作為文明繁盛之地,有“天下才子出三江”之說,江蘇為三江之首,耕讀傳統深厚,南北交匯的地理區位和通江達海的開放胸懷,使江蘇文明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鄉村地區相對較為封閉,蘇北農村尤甚。鄉村封建思想影響和市場經濟沖擊,使優良傳統文化沒有得到較好傳承,封建迷信、賭博、拜金等現象屢見不鮮,影響了現代農業休閑特色小鎮發展。
2.4休閑農業特色沒有凸顯
魚米之鄉的農業資源豐富,具有發展休閑農業的先天優勢。由于地域分割和過于強調農業某一方面優勢,導致各地農業產業單一現象突出,蘇南、蘇北、沿海、沿江、沿湖、沿河及內陸各有優勢產業,但是沒有農事體驗、休閑觀光、養生度假、民歌民謠、節慶活動、手工藝品、特色農產、餐飲住宿、文化展示等綜合考慮,影響了農業休閑功能發揮。
2.5水鄉田園風光遭到侵蝕
由于鄉鎮企業發展和城市化推進,圍湖造田、填河造田等情形時有發生,使水鄉面貌發生很大變化,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注重生態保護,很多地方農作物種植品種較為單一,河湖圍網養殖較多,化肥農藥農膜使用過度,水鄉田園風光遭到了一定破壞。
2.6現代服務支撐體系不足
現代特色小鎮離不開現代服務體系支撐,很多特色小鎮都是在傳統小鎮基礎上建設,傳統小鎮處于城鄉之間,缺少像大城市那樣現代服務支撐體系,醫療衛生、休閑養老、購物娛樂、交通出行、教育培訓、政府服務、餐飲住宿等較為缺乏,影響了休閑農業小鎮建設。
3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規劃策略
由于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在規劃建設中面臨這樣和那樣的一些問題,建議在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的規劃發展中,選用如下一些規劃策略。
3.1立足魚米資源,打造水鄉特色
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先行區和傳統稻作發達區,水域面積比例較大,淡水資源豐富,坐擁長江、淮河、大運河、太湖、洪澤湖等河流和湖泊,東臨大海,可以大做水文章,突出水鄉特色。像稻作、荷藕、芡實、螃蟹、魚蝦、海水養殖捕撈等資源豐富,陽澄湖大閘蟹、盱眙龍蝦、金湖荷藕、長江三鮮、太湖三白名聞天下,在規劃中,充分發揮水鄉觀光、農事體驗、特色美食、休閑宜居、健康養老、會議會展等休閑農業產業。
3.2發掘文化資源,傳承吳韻漢風
作為南北文化交匯之地,兼具南北方特點,沿江及蘇南是吳文化發源地,吳語軟儂,淮北又是楚漢風云之地,漢風濃郁,蘇中兩者兼具,形成中國特有的文化遺存和文明特色。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名城和勝跡眾多,歷史遺跡和血脈中的文明,都值得充分發掘。
3.3注重城鄉結合,發展生態優勢
特色小鎮是城也是鄉,是城鄉的橋梁,與城市相比生態優勢明顯,與農村相比,現代設施豐富。要注重城鄉結合,發揮生態優勢,打造生態宜居之地,成為市民綠色家園和城市化新的發展空間,成為鄉村振興重要抓手,使生態特色貫穿在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始終。
3.4保護人文資源,實現古今融合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人文薈萃,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徐州、揚州位列九州,南京是六朝古都,蘇州地區為吳文化的中心,在眾多人文資源和古城古鎮中,可以追憶歷史,在高鐵高樓旁又可以感受現代,在規劃休閑農業小鎮中,保護好古跡,又體現現代文明氣息,實現古今融合。
3.5結合功能分區,培育農旅混合城鎮
隨著淮河生態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全省各功能區逐漸明晰,相互有一定差異,發展路徑也不同。蘇南走在現代化前列,蘇中蘇北追趕越來越快。長江城市帶、沿海經濟帶、長江城市群、江淮生態功能區特征明顯,規劃建設農旅混合休閑農業特色小鎮。
3.6結合國家戰略,發展宜居鄉村
由于“一帶一路”戰略、長江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沿海發展戰略等各不相同,又同時疊加在江蘇,要充分依托國家發展戰略促進自身發展,在規劃建設時,在國家各種發展戰略疊加中找準自身定位,為國家發展戰略添磚加瓦,規劃宜居宜業現代休閑農業特色小鎮[4]。
篇8
對策建議思考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力促進了鄉村交通快效發展,提高了群眾生活品質,提升了群眾幸福指數,但由于鄉村交通社會關注不夠、資金投入不足、管理職權不清、行政監管不力等問題,致使鄉村交通成為管理空擋和盲區,無形制約著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創新鄉村交通管理勢在必行。
一、鄉村交通面臨的現狀
鄉村公路覆蓋面廣,連接廣袤的縣、鄉、村、組,里程數占全國公路通車里程的四分之三,是我國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交通直接服務于“三農”,是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基本條件,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要素,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力抓手。
長期以來鄉村交通面臨著“公益性”現狀,在建管養運安方面,很大程度按照“公益事業”對待。一是沒有控制性的鄉村交通詳細規劃。鄉村交通設計隨意性大,甚至以領導的意見為轉移,路面結構設計不規范、設計線路與實際路段情況不符、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設計,造成鄉村道路坡度大、彎道多、拐彎急、視線差。致使鄉村公路技術等級低,安全風險高。二是沒有保障性的鄉村交通資金來源。鄉村交通資金主要來源于中省補助資金,需要縣鄉村一定數量資金配套和社會捐助。由于縣級財力不足、鄉鎮資金緊缺、村集體經濟薄弱、社會捐助難度大等因素,造成部分交通項目采取村民“一事一議”等模式,委托當地既無資質、無技術、無經驗的村委會組織隊伍自建。致使鄉村交通質量差,使用年限短。三是沒有系統性的鄉村交通管理體系。鄉村交通的發展,目前更多注重交通的數量,而忽略了交通的管理。“產業發展”的成片推進,一些企業在鄉村安營扎寨,貨運車輛不斷增多,“雙超”問題無人管;“產業興旺”的初步實現,流轉土地后的群眾空閑時間增多,駕駛二輪摩托、電摩托、農用車等出行頻繁,且駕乘人員老齡化嚴重,違規問題無人管;“建管養運”的嚴重脫節,養護主體不明確、管理責任不到位、養護措施不落實,造成路面水溝邊坡養護不及時、路面損壞、交通設施破壞等問題無人管。致使鄉村交通安全隱患突出,群死群傷重大安全事故頻發。
二、鄉村交通存在的問題
鄉村交通點多、線長、面寬,通過近幾年來鄉村振興的強力推進和精準扶貧的高效實施,鄉村交通雖取得了決定性的發展,但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可忽視。
(一)交通群體無安全意識。
部分駕駛人員酒后駕車、超員超載、逆向行駛、搶道追逐;部分駕駛人員駕駛的車輛未年檢、無交強險,甚至是城市淘汰的報廢車輛;農用車、二輪摩托、三輪車、電動車在鄉村泛濫,部分駕駛人員未經過正規培訓、不懂交通規則、甚至不能識別交通標識;部分留守老人為省事省時省錢,親自駕駛電動摩托組合接送留守兒童上學和放學,無安全意識又嚴重超員;部分群眾把鄉村公路當做公共資源,隨意在公路上鋪曬糧食、擺攤設點、堆放柴草。
(二)交通運輸無設施保障。
鄉村交通規劃設計建設因資金原因,未按照“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同時施工”要求,增設交通標識標牌、減速帶、波形護欄。部分公路坡度大、彎道急、搭接多、臨水臨崖,未安裝波形護欄和警示標識;部分公路兩旁的學校、院落、企業等出入的人車較多,未安裝減速帶和提示標志;部分公路路面狹窄,安全風險點和風險源多,車輛只能單向通行,未按技術規范修建錯車道。
(三)交通執法無強硬措施。
鄉村交通管理有交警、運管、路政、農機、道安辦、派出所、交管辦等多個部門,各部門職能明確但交叉、執法配合但推諉,結果是多個部門管不了、管不住、管不好一輛車;鄉村交通里程長、范圍廣、車輛多,交管部門人手少、裝備少、車輛少,上路執法就顯得力不從心,對鄉村一些交通違法行為缺乏震懾力,多數駕乘人員都抱有僥幸心里,與交管部門玩起了“貓捉老鼠”游戲;鄉村道路車輛種類繁多,無牌無照駕駛、非法營運、違規載客、對抗執法已成氣候,雖常常開展執法,但缺少強硬的措施,鄉村交通運輸違法違紀行為屢禁不止。
三、鄉村交通管理的建議
鄉村交通客觀存在的問題,我們只有客觀面對、探索改變、創新管理,才能為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提供交通保障。
(一)建設、管理、養護“三到位”。
一是公路規劃建設落實到位。新建的鄉村公路對路基、路面、路肩、路沿、錯車道、涵洞、水溝、邊坡、彎道、坡度、標識標牌、減速帶、波形護欄等嚴格按照鄉村公路技術規范規劃設計、送審和評審;項目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確定,項目業主必須嚴格按照招投標程序依法依規開展,絕不允許采取“一事一議”等委托的方式讓無資質、無技術、無業績的單位或者個人建設;在項目建設中落實好“七公開”公示牌制度,主動接受村“兩委”、黨員干部和社會的參與監督,確保項目建設按圖施工、對標施工、規范施工。二是安全設施管理落實到位。堅持“應安盡安”的原則,在鄉村公路急彎、陡坡、臨水、臨崖等危險路段和事故“黑點”路段,增設波形護欄、交通警示標牌、限速標志等安全設備;在重要道路的平面交叉路口,醫院、學校、企業、院落等人居密集出入口,增設信號燈、人行橫道、減速帶、提示牌和照明等安全設施;為確保公路安全設備不被人為破壞和損毀,將監督管理舉報職能添加至“村規民約”和村“兩委”工作職責中,充分發揮當地群眾和村“兩委”第一時間的作用。三是公路管理養護落實到位。鄉村公路路網密、里程長、管理分散,無法依靠公路管理部門的專職養護人員養護,鄉村公路管理養護嚴重滯后,致使公路兩側雜草叢生,占據了有限的使用路面;水溝涵洞淤泥阻塞,排水十分不暢,路面沖毀嚴重;邊坡安全隱患突出,威脅行人和車輛安全。為了加強鄉村公路養護,采取“誰受益,誰養護”的原則,把公路管理養護責任落實到當地鄉鎮人民政府、交管辦和村委會,以鄉鎮和行政村為主體,設立養護作業班組,加強鄉村公路的日常養護和巡查,同時倡導全民愛路、護路和養路意識,切實把鄉村公路管理養護工作從行業行為轉變成政府行為、社會行為、群眾行為。
(二)機制、資金、服務“三強化”。
一是強化工作機制。縣級人民政府出臺鄉村公路建管養運安工作實施意見,使之形成“政府主責、鄉鎮主抓,部門參與,群眾配合”的鄉村交通管理新機制,將鄉村交通管理納入交管部門、各鄉鎮、各村委年終考核指標,與“安全生產”和“綜治指數”掛鉤,實行“一票否決”;建立鄉村交通管理委員會制度,每月定期開展全縣鄉村交通管理工作督查通報會,及時通報各鄉鎮各村組交通管理情況,對交通管理問題突出的鄉鎮村組,縣級分管領導約談鄉鎮主要領導,鄉鎮主要領導約談村“兩委”;鄉鎮“交管辦”每月編制好“兩庫一圖”,及時更新轄區鄉村交通管理排查臺賬、整改臺賬、銷號臺賬,確保制度上墻、臺賬上墻、業績上墻。二是強化資金保障。緊緊抓住交通運輸發展“黃金時期”和鄉村振興政策支持方向,結合鄉村振興謀篇布局,精心包裝產業路、資源路、旅游路等項目,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注重包裝優勢項目,加強交通重點項目招商引資,有序開放交通建設投資市場,加大與交通建設領域企業對接力度,用好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爭取社會資金;統籌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上級轉移支付、地方債券等資金來源,加大涉農資金的拼盤整合利用力度,集中力量推進鄉村公路建管養運發展。三是強化服務深度。結合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整合鄉村客運資源發展片區客運,實行一片區一公司,將管理重心下移,通過對公司財政補貼、減免稅收、政策扶持等手段,降低經營成本和收費標準,讓群眾有車坐、坐得起、坐得方便、坐得安全,徹底解決鄉村客運散、亂、險、貴等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市級公安車管部門要簡政放權,主動深入鄉村基層,服務基層,在鄉村基層開展微型面包車、農用車、三輪車 、摩托車等車輛及駕駛人業務辦理,為群眾提供便利服務,有效解決鄉村農用車、三輪車、摩托車等車輛不注冊、不年檢、不保險,駕駛人不考駕駛證、駕駛證逾期不年審等問題,逐步使鄉村車輛和駕駛人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管理軌道;縣級交管部門通過定期召開鄉村駕駛人、村組干部及部分村民交通管理宣傳教育培訓例會,通過警示片血淚史教育和交通管理知識培訓,有效提高群眾交通管養知識、交通安全意識和遵紀守法觀念。
(三)交管、鄉鎮、村組“三聯動”。
篇9
如郵儲銀行三季報顯示,該行以推進金融數字化轉型為主線,不斷健全專業化為農服務體系,打造“三農”綜合服務生態圈。截至9月末,該行涉農貸款余額1.58萬億元,本年新增1661.33億元,增量超過去年全年;上海農商銀行三季報顯示,該行涉農貸款余額661.91億元,政策性農業擔保累計發放貸款在上海市場占比達54%。
銀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涉農貸款余額達42萬億元,同比增長10.05%,連續多年實現持續增長。面對鄉村振興的新形勢和新要求,金融服務應該如何改變?對商業銀行來說,如何打通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堵點”?
用金融科技提升觸達率
近年來,農村地區多元化金融需求日益旺盛,由此產生了新的難點,即貸款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那么,如何改變現有業務內容以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果,就成為擺在金融機構面前的一道考題。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位于舟山群島北部,全縣常住人口不超過7萬人,當地農民以海水捕撈、海水養殖、休閑旅游等作為主業,嵊山島有著貽貝養殖之鄉的美譽。
嵊泗對于舟山本島來說,是離島;嵊山對于嵊泗本島來說,更是離島。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就在嵊泗縣設有一級支行,并在嵊山島上設了一個網點。郵儲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面對當地農戶、涉農行業需求,銀行開發了以漁船捕撈、貽貝養殖戶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漁業貸’,以及以民宿經營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民宿貸’等一批服務鄉村振興的金融產品”。
可現實中,農民的貸款需求仍得不到滿足。原因在哪?記者了解到,從舟山到嵊山要坐4個小時的船。過去,一筆幾萬元的貸款,從合同簽署到放款,每個環節都需要客戶來回坐4小時的船到縣支行辦理,時間都花在了路上。而移動展業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銀行客戶經理的作業效率。現在,客戶經理使用移動展業設備在海上調查、授信、放款,一氣呵成,實現了貸款辦理全流程線上化。
郵儲銀行在全行推動的數字化轉型,不僅提高了服務的觸達率,更提升了農民的金融獲得感。黑龍江省漠河市年平均氣溫低于零下4℃,無霜期僅有100天左右,因氣候惡劣,當地農民獲得金融服務有很大困難。如今,借助金融科技手段,郵儲銀行漠河市支行推出了遠程受理、自動化審批、線上支用等便捷信貸服務,第一時間就能把貸款資金發放到農民手中。
這樣的改變和探索,并非郵儲銀行獨一家。更多的金融機構選擇走進農村。多家金融機構設置鄉村振興專門部門,從體制機制上為金融支持鄉村振興進行保障。
因地制宜創新服務模式
不容回避的是,“融資難”“擔保難”等問題在“三農”金融中仍然存在,還需要金融機構投入更多精力和智慧。今年9月,中國銀保監會《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從機構布局、信貸資源配置、資金定價優惠、產品和服務創新等方面為金融機構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指明方向,并從監管機構自身出發,為金融機構支持重點幫扶縣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多措并舉深入推進鄉村振興。
“金融機構作為實體經濟的忠實服務者,對支持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具有重要意義,理應成為鄉村振興強基補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鄭忱陽表示,2021年以來,國家有關部委多次提及要發揮金融對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加大金融對鄉村振興的支持力度。此次《方案》強調金融對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支持,更加聚焦了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主體。
對金融機構來說,在助力鄉村振興上,既要認清自身責任,主動迎難而上;還要堅持創新賦能,緊緊圍繞農村金融的特點來展開。杭州銀行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可以通過完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體制建設,積極探索農村金融服務新方式,積極支持農戶發展。據介紹,該行積極拓展融資渠道,進一步加強銀擔合作,制定了杭州銀行融資擔保公司業務合作指導意見,修訂操作規程,明確支持以小微企業、“三農”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導向的政策性擔保公司。
記者采訪發現,越來越多的銀行根據鄉村特點,以債務融資工具、理財直融業務、資產支持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為抓手,為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開展債券融資業務,拓寬了融資渠道,降低了融資成本,為支持鄉村創新創業企業發展提供助力。同時,在補充資本金方面,積極發行小微金融債券、雙創金融債券、二級資本債券、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等各類金融債券,充分利用金融市場資金,拓寬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資金來源。
盤活資源提高服務效率
金融服務鄉村振興不僅僅是把信貸業務送到薄弱地區,更要盤活鄉村各種資源,充分調動農民主體的積極性,激發發展活力。
位于浙江臨海市的上盤鎮,是當地農業龍頭鎮,也是浙江省西蘭花規模化種植基地。通過多年持續經營和發展,西蘭花成為帶領當地村民百姓致富的“富貴花”。上盤鎮勞動村,就是遠近聞名的“西蘭花之鄉”,村民種植西蘭花有30年歷史,全村有396戶,從事西蘭花種植的就有183戶,村中還有9個西蘭花收購廠,為周邊種植散戶提供銷售渠道。
為了更好服務鄉村,不少金融機構推進營業網點和金融服務下沉,并在更多鄉鎮和城鄉接合部開設支行,把信貸支持送到金融服務薄弱的鄉鎮地區。臺州銀行設立臨海上盤支行,將金融服務重點鎖定在當地的西蘭花種植戶上,通過“興農卡整村授信”的方式,為勞動村村民提供批量信貸支持。村民不用抵押物,有效期可長達6年,在有效期內隨借隨還,消除了西蘭花種植戶對還款周期不長、資金鏈周轉困難等后顧之憂。
隨著反季節蔬菜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為了突破本村土地資源的瓶頸、擴大西蘭花種植規模,村民們前往內蒙古、寧夏、江蘇、山東等地外擴西蘭花種植地。如此一來,對信貸的需求也增加了。臺州銀行根據農戶需求提供相應服務,目前勞動村近三分之一西蘭花種植農戶得到該行的信貸支持。
篇10
[關鍵詞]節水灌溉;農田水利;鄉村振興;高職教育;創新
1研究背景
1.1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
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統計,全國共有耕地面積12786.19萬hm2,全國耕地灌溉面積為6916.05萬hm2,其中廣西為173.10萬hm2[1]。與此同時,我國還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根據2021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我國水資源總量31605.2億m3,但是人均水資源量僅為2239.8m3/人[1],遠少于世界平均水平。發展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是十分必要的。進入21世紀以來,在農業節水措施上得到大力發展,據統計,有效灌溉面積由2000年的5382.00萬hm2持續增加至2019年的6760.00萬hm2[2],與此同時,盡管每年全社會投入節水農業的資金高達50億元以上,但是農業部門的節水成果與預期仍有較大差距,農業用水量的降幅僅為2.9%[3]。可見,農業水資源短缺目前還是我們仍需面臨的一大難題,農業節水工作還任重道遠。
1.2廣西農田水利節水灌溉技術應用現狀
廣西耕地面積為441.94萬hm2,截至2020年底,廣西全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73.10萬hm2,占全區灌溉面積的95.66%;全區工程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18.93萬hm2,占全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的68.70%。在廣西全部工程節水灌溉面積中,以低壓管灌為主,達19.46萬hm2;其次為噴、微灌,面積達13.33萬hm2,其他工程節水灌溉面積達67.18萬hm2,廣西全區設計灌溉面積達萬畝以上的灌區共計3525處。廣西有效灌溉面積自2010年以來呈現逐年穩步增長的趨勢,農田水利節水灌溉技術在廣西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應用。新時期廣西水利任務艱巨,全區農田水利工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節水灌溉技術也勢必會得到更廣泛、更科學、更合理的應用。
1.3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節水灌溉技術課程教育現狀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是以水利、電力等工科類專業為主的創新型高職學院,是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全國優質水利高等職業院校、全國水利高等職業教育示范院校。2021年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入選全國水利人才培養基地,并入選廣西首批節水型高校。作為水利高職院校,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為主。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力發展農田水利節水灌溉技術可幫促產業振興,實現以產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對于農田水利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能力,學院面向水利工程專業、水利水電工程智能管理專業、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學生開設了灌溉排水工程技術、水利工程管理、灌溉與管理、水利水電工程管理技術等專業課程,并結合課程實訓,以理論加實踐的教學,緊跟行業發展趨勢,最大滿足行業及企業對學生專業技能的需求。此外,在學生的技能競賽方面,學院鼓勵在校生積極參與各類技能競賽,并鼓勵學生在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中充分應用節水灌溉技術原理制作模型開展創新創業競賽活動,激發創新潛能。
2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與高職教育有效融合
2.1理論結合實踐育人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開設節水灌溉技術相關課程的同時,注重節水灌溉實訓實踐教育。2021年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與廣西勇越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校內成立校企合作節水灌溉技術協同中心,進一步促進節水灌溉技術在人才培養、課程建設及實習實訓等方面的融合發展。學院校內建設的節水灌溉實訓基地為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項目認定的生產性實訓基地,為節水灌溉相關課程實訓提供了良好的實訓平臺。在學習任務安排上,主要結合地區常用的灌溉排水工程措施以及以后的發展趨勢,重點講述渠道灌溉和現代節水灌溉規劃設計。校內可開展節水灌溉相關課程實訓地點包括了節水灌溉技術展示長廊、節水灌溉技術實操室、節水灌溉產品及模型展示室、節水灌溉示范實訓場(智慧農莊、無土栽培實訓室)等。實訓學生可在節水灌溉技術展示長廊認識節水灌溉技術科普知識,情景式實地認知節水灌溉管路鋪設、灌水器種類及效果等知識;可在節水灌溉技術實操室模擬進行微灌系統首部樞紐設計、田間管網模擬鋪設實操及微噴灌系統的組裝等實訓內容;可在節水灌溉實訓場的無土栽培實訓室開展水肥一體化原理及應用、田間管路鋪設、微灌智能控制系統設計與安裝等實訓內容;節水灌溉產品及模型展示室內陳列節水灌溉相關管材、管件、過濾器、各類閥門及灌水器等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實際應用相關器材。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節水灌溉相關實訓內容多樣,注重學生技術技能實踐教學,多方法多手段培養學生對于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崗位需要。
2.2以技能競賽促進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教學
職業素質及專業技能是從業人員必備的綜合素質,通過職業技能大賽,在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職業技能競賽是加強技能人才選拔培養工作的有力抓手。全國水利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全國性水利職業教育學生競賽活動,自舉辦以來,旨在提升水利職業院校學生實操能力,加強水利行業后備技能人才培養,促進水利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推動行業發展。賽項選擇有利于水利事業發展和水利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所涉及的技術技能也是水利行業需要的。第十四屆全國水利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設置了《節水灌溉技術》賽項,第十五屆全國水利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設置的《節水技術》賽項對于農田水利節水灌溉工程技術的職業教育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賽項的設置不斷提升學生節水灌溉技術的專業綜合技能水平,也促進了節水灌溉技術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的發展。《節水技術》賽項整體分為理論和技能操作兩部分,理論部分涉及到水利職業道德、新時代水利行業精神、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及節水灌溉相關的專業知識,包括噴微灌工程設備基本知識及系統設計、噴微灌工程系統施工安裝、噴微灌工程的運行管理、低壓管道灌溉技術、雨水集蓄利用技術、水肥一體化及節水灌溉自動化基本知識。技能操作部分則涉及到微觀系統的識圖及安裝與運行。大賽全方面鍛煉了學生在節水灌溉系統設計、施工安裝與運行維護等方面的綜合性實踐與創新能力,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起到引領作用,也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培養高技能人才。
2.3農田水利節水灌溉
工程技術與創新創業實踐融合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可增強高校學生創新能力。近年來舉辦的各類大學生創新項目鍛煉了大學生創新的意識及能力,并且提高了大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執行力[5]。近年來,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各項舉措推動創新創業優勢資源集聚[6],于2021年入選廣西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典型示范基地。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水利工程系與美國亨特綠友集團、上海華維集團有限公司等共建了節水灌溉創新創業中心,由校內專業教師及校外的企業專家共同指導學生利用節水灌溉技術原理參與創新創業項目,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水利工程系學生參與了《旋轉式魚菜共生模型》《柬埔寨智慧生態示范村》《自主感應灌溉系統》《淋致80°——一種純凈水自熱裝置》《植物管家》等創新產品的研制,所研制產品在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西賽區、“挑戰杯”廣西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廣西高校大學生創新設計與制作大賽、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等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中獲得不錯成績。學院依托職業教育集團及八桂水利產業學院等校企合作平臺,結合節水灌溉實訓基地,校企協同培養節水灌溉技術應用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21[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
[2]徐依婷,穆月英,侯玲玲.水資源稀缺性、灌溉技術采用與節水效應[J].農業技術經濟,2022(2):47-61.
[3]徐濤,趙敏娟,李二輝,等.技術認知、補貼政策對農戶不同節水技術采用階段的影響分析[J].資源科學,2018,40(4):809-817.
[4]武建玲,趙文靜.推進鄉村振興留住美麗鄉愁[N].鄭州日報,2022-01-08(5).
[5]張家玲,周倩薈,鄭一帆,等.大學生創新項目與大學生培養目標的關系分析[J].科技與創新,2022(2):113-115.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實現碳中和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