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治課實現制度因素探析及實現途徑研究

時間:2022-04-23 09:19:00

導語:高校政治課實現制度因素探析及實現途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政治課實現制度因素探析及實現途徑研究

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對大學生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和價值觀的教育。政治理論課功能實現受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師隊伍、教材編寫、課程考核、學生重視程度等方面因素制約。本文從以上幾個方面對影響高校政治理論課現狀及功能實現的制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積極探索、總結了高校政治理論課功能實現途徑

關鍵詞:高校;政治理論課;制約因素;實現途徑

同志指出:“高等教育以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高校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一、高校政治理論課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社會急劇轉軌變型當代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學生自然會受到這些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的強烈吸引和廣泛影響,政治理論課教學難以在有限的時間解決如此眾多的矛盾和問題,甚至感到無所適從,尤其是理論與現實的巨大反差,影響青年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信度、興趣、說服力,最終也失去了其應有的效果,導致在信息化、網絡化和全球化條件下,來自社會各方面特別是現代西方文化、價值觀念對當代大學生影響,增大與政治理論課評析、引導不力的矛盾。學生認識受到來自社會方面的消極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的客觀影響與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宗旨不相符合,從而使其形成了許多“先入為主”的觀念和思想行為偏差,以至于對教學表現出極大的“逆反心理”。同時,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想信念教育與市場功利、實用導向之間出現矛盾。

二、高校政治理論課功能實現制約因素

第一,缺乏理想的教學模式。由于近幾年不斷擴招,導致高校教學資源嚴重不足,使大多數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普遍采用合班形式,進行大課堂專題講授。其結果導致了教學秩序差,教學效果不理想。采用專題講座的形式授課,盡管在理論上有一定深度,但往往導致理論缺乏系統性、完整性。

第二,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落后。有些教師在教學中,仍然以教師講為主,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教學,而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況與心理感受,缺乏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與交流,不能激發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興趣與熱情。許多先進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電化教學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

第三,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較低,結構不合理。部分教師理論素質較低,科研能力較差,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缺乏研究,對學生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解釋不清,甚至采取回避態度。教師隊伍不穩定,兼職教師多,專職教師短缺。

第四,教材編寫不規范。編寫的教材體系龐大,沒有貫徹“少而精”的原則,聯系當前社會現實的內容較少,不能體現最新的研究成果,缺乏生動性和可讀性。教材編寫和修訂周期太長,教材內容更新往往滯后于實踐的發展;教學內容脫離實際,限于空洞的說教,這是政治理論課失去實效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五,一部分學生的思想中仍然存在著不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傾向。有些學生認識受到來自社會方面的消極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的客觀影響,形成了許多先入為主的觀念和思想行為偏差,以至于對教學表現出極大的逆反心理。

第六,在課程考核上,重期末考試,輕平時考查。有不少學生平時不好好學習,只是到了期末復習考試時臨時“抱佛腳”,以此來應付考試。

第七,知行不合一,教學實踐性有待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要以教師——學生“一對多”的教學形式進行,其優點是理論性強,且能夠通過考核方式保證學生對相關理論的理解和掌握。但其缺點是難免失于浮泛,無法監督學生的言行不一。這種課堂考核往往通過出勤、課堂表現和考試給出學生考試成績,并在學生的綜合測評中以學分的形式體現出來。

三、高校政治理論課功能現實途徑

1.明確教學的地位和任務。同志強調:“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和群眾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但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所起的作用不是立竿見影的,其教學效果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另外,即使它取得了效果也不一定是顯性的,往往會在一個特殊的、關鍵的時刻才顯現出來。總書記明確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還面臨著與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的問題,存在著不少薄弱環節。”應對時代的挑戰,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2.保持教學內容的穩定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必須保持它的相對穩定性。從教育學角度講,只有長期保持相對穩定的教育內容,才能使教育對象容易相信和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只有增強針對性和現實性,使教學內容密切聯系實際,切實解決學生遇到的思想和行為問題,化解學生思想上的疑難困惑,才能真正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3.切實貫徹教學基本原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堅持三大原則: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則和“以人為本”的原則。

4.探尋教學“供求結合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只有找準和學生思想實際、成長成才要求與全面素質提高的最佳結合點,才能有的放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為此,一是要切實改革教學內容。要緊密結合國際局勢的變化和時展的要求,緊密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緊密結合大學生思想實際,不斷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和學生“需求”之間的矛盾,努力回答我國社會轉型期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和深層次問題。二是要完善課程體系。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思想實際、學科體系、課程結構的科學性要求,學生接受特點、學習心理和認知規律,以學生成長成才需要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主體,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構建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體系。

5.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1)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配置。一是要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年級大學生的特點以及不同的課程,將課堂講授、課堂討論、專題講座、專題演講、辯論、教學實踐等多種方法有機地貫通起來,使其發揮整體效應和綜合教育功能。二是要改革考查考試方法。可采用口試、論文答辯、寫讀書心得和調研報告等多種方法,重點考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接受和運用的情況,尤其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在信息化、網絡化條件下,大量的現代教學媒體應運而生,有電視錄像、投影、多媒體教學軟件、電影等等。這些媒體集聲、像、圖、文于一體,可以把理性的內容具體化,把抽象的道理直觀化,以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形式使受教育者造成鮮明清晰的視覺印象和沖擊力,達到傳統教育方法所無法取得的效果。

6.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嘗試“五步教學法”,即學、問、思、辨、行,它的價值目標是要獲得預期的成效。

7.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是人的主體性生成和發展的基本途徑。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了解國情,感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偉大成就,在認識社會的同時認識自己,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8.創建有效的教育教學機制。創建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機制,要協調好以下關系:(1)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教育過程實質上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促進、教學相長的過程,受教育者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的效果。而受教育者的積極性能否得到提高主要取決于教育者的能力高低。(2)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關系。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要牢固樹立大德育觀念,即高校德育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結為一體,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9.改革考試方式和方法。首先要在命題上動腦筋,既要照顧到一般的知識面,又要有大量的理論聯系實際的靈活運用的內容,切實考察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要促進考試方法多樣化,平時考查與期末考試相結合;口試、筆試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有條件的學校甚至可以采取學生自主選擇考試方式的做法。

10.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教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養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科學性與政治性的統一。要求教師有扎實的理論和學術水平,要具有對教學方法和規律的深刻把握,不斷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教師應精通自己的專業,有廣博的知識結構,并努力使教學反映相關學科的學術前沿問題,力求從研究的層面上講授教學內容,增強教學的科學性和吸引力。

總之,我國高等學校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高校的政治理論課教學關系到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高校政治理論課的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文斌.明確使命增強高校黨的執政興校能力[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4,(12).

[2]劉家貴.大學生素質與素質教育[M].沈陽:遼寧科學普及出版社,2000,(11).

[3]全國高校就業中心.大學生就業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

[4]郭賓.基于核心能力的企業競爭優勢理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5]魏明.論戰略人力資源管理[J].重慶商學院學報,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