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25 17:36: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性

篇1

關鍵詞:小學生 數學 思維 限時 訓練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小學階段,學生各方面的可塑性都是極強的。因此,在數學的教育中,我們需以科學的方法引導孩子們正確地學習數學。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是貫穿整個數學教育學科的基本要求。而訓練學生數學思維除了重視課堂上知識點的講解,解題思路的講解外。解題速度也是需要得到我們十分的重視。較快的做題速度和正確簡便的解題思路是相輔相成的。有了正確地思路,解題速度必然可以加快。而優良的做題速度,也恰恰能為我們形成數學思維提供便利。

1.課前十分鐘小測

在數學的學習中,只有理論知識,那是絕對不足夠的。雖說是萬變不離課本,但在課堂上聽到的知識,往往是不夠在題目中運用的。因此,我們需要注重練習,并在不斷的練習中加強對知識點的吸收能力,鞏固知識點的學習。但是,不少學生在家里做練會習慣性地慢慢思考,力求做對。

做對,當然是需要的。但在考試的時候,時間并不允許你慢慢思考。思考過慢會影響考場中自身水平的發揮,并會造成時間不夠的結果。另外,思考問題過慢的習慣也不利于數學思維的形成。在這一點上,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都比較難自己主動的養成快速解題的習慣,所以應該由老師來引導學生養成快速思維的習慣。

我訓練學生快速思維的方法是每天的限時訓練。在每天的數學課上,利用課堂的前十分鐘,讓孩子在這規定的10分鐘內解完要求的100道題目或者是60道題目。題目量是多,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并不是筆算能力,而是口算,心算能力。因此,在發限時訓練的卷子前告訴同學們基本要求,并要求學生們盡量別筆算。而這限時訓練的題目也是有一定要求的,題目量大,因此在剛開始這項練習時,不能準備太多需要轉彎的題目。我們都知道,乘法除法是在小學二年級才學的內容,因此,在學完這些重要的內容后。我們可以在今后的限時訓練中多出些乘法,除法的題目。有了乘除法,加減法也是不能丟的。那就需要我們在限時訓練中出些運算量稍微大些的加減法,同時,我們也可以準備些簡單的混合運算讓孩子們自己試著去做。當學生慢慢往更高年級升的時候,我們便可以根據教材,出些難易程度不同的題目讓學生練習。或許剛開始,學生們會不適應這種限時的口算心算練習,會不由自主的進行筆算。但經過長期的訓練,學生們的這種習慣也會被改正。此外,在限時訓練的試題修改過程中,教師應予以重視,認真批改每一張限時訓練的卷子,讓學生明白,老師是很重視這一種練習的。而老師對練習的重視,學生自然不敢怠慢。

2.課堂練習題的限時

不少老師在講完一個知識點或講完一個概念、公式后總會布置些練習讓同學們當堂訓練。這些題目有些是課本上的,有些是老師另外板書在黑板上的。不論是哪一種,其共同特點都是對教師之前所講的知識點的一種反映。而同時,也是一種知識點的拓展和延伸。

但不少同學在聽完知識點的講解后就開始開小差,有的或許還沉浸在哪些沒有完全弄懂的題目中,從而放棄或忽略了后面題目的研究。這些都是不利的。

在這些題目的講解過程中,不少都是典型例題。教師在講這類型題目時首先要做的是幫助同學們把他們的心思給收回來。第二,在我們把課堂練習布置下去時,要注意規定時間限制。這時,教師可根據題目的難易程度適當安排同學們的練習時間,同時,老師可在同學們做題的過程中在課堂上走走,留意同學們的做題程度。在課堂上讓同學們練習的時間不能太多,時間一多,同學們的心思由緊繃狀態過度到松懈狀態,會影響后期內容的講解。第三,要適當安排同學們到黑板上解題。一來,黑板上同學們解題的思路也是臺下部分同學們解題思路的一種表現;二來,我們可以根據同學們在臺上解題的速度和時間來估計臺下同學們解題的時間。時間一到,教師進入典型例題講解的狀態。同學們對此自然會產生緊迫感和壓力感,也會因此加快自己解題的速度。

3.課后習題的自我限時

僅僅靠課前10分鐘小測和課堂中的練習對于數學來說是遠遠不足夠的。有句話說,勤能補拙。也有種學習的方法叫“題海戰術”。這都說明了做題,做練習的重要性。因此,學生課后練習的訓練必不可少。

篇2

關鍵詞:視覺傳達 平面要素 結構性 表現性

在視覺藝術領域中,視覺效果是結構的外在顯現,“結構”是作品的靈魂所在。“結構”猶如一塊千變萬化的神奇魔方,不斷地轉動,從而不斷地產生新奇的視覺效果。在經過了漫長的演化后,各個時期的視覺藝術作品在構成形式上呈現出很大差異。在眾多視覺藝術的結構特點之中,有針對性地選取不同的結構形式加以比較,深入研究其構成方式上的異同,可以極大地拓展我們對形式系統的積累。

平面視覺傳達設計中優秀視覺效果的形成,有賴于強烈的形式感,而形式感的形成一方面來源于創作者的天賦,另一方面其來源于對結構的敏感和對各種視覺藝術構成方法的積累,以及在創作時對于這些積累的選取和發展。視覺對象最終以什么樣的方式出現,是視覺效果形成的關鍵因素,雖然對于作品的認可離不開“結構”以外一些更深層次的因素,但是,就猶如生活中穿衣打扮一樣,衣冠得體了,才能被更好地了解,因而,結構為我們更好地理解視覺藝術作品提供了可能性。

既然是“視覺語言”勢必需要某種程度的交流,這種交流是設計者與觀者的交流,是設計者以可視化的手段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語言上的交流需要有一定的語氣、語調、語速來表現說話者的情緒,傳達說話者的思想,這種交流可以是舒緩的,也可以是激烈的,可以是勸慰性的,也可以是強迫性的,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交流需要一定的語言及符號以此來達到一種溝通、理解和信任一樣,平面視覺設計同樣需要一種語言,因為缺少了文字、聲音這樣一些直觀表達設計者思想的媒介物,就需要有另外一些載體來替代設計者表達意圖,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的組織結構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充當這種載體;另外,組織結構形式支撐作品的思想和靈魂,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的組織結構形式可以以設計者的思想意圖為出發點,用不同的方式來營造與設計者意圖相符的結構形式,因此,平面視覺設計作品的組織結構就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就像人的心理活動和由此顯現出的一切表情有賴于五官的微妙變化一樣,設計作品所傳達出的信息則依賴其組織結構形式,這種組織結構同樣可以傳達出文字般的感彩。

在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的創造過程中感覺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僅僅靠感覺來完成作品是不夠的,如上所述,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的結構形式對傳達作者的意圖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在注重感覺的基礎上加以理性的分析會使設計者的思想更加準確地表達出來。英國著名的風景畫家康斯太勃爾曾經說:“繪畫是一門科學”[1]其實不只是繪畫,所有的視覺傳達藝術都離不開科學的方法。所以在創作的過程中對作品的組織結構形式加以理性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組織結構”即代表了一種規律,又是一種秩序。所有的藝術作品其構成元素并不是任意安排的,從理論上講是按一定的規律和秩序組織起來的。這種秩序的產生有時是偶然的,下意識的,發自情感的,但更多情況下是經過作者反復推敲,深思熟慮的,是值得研究者去深入研究的。正是這種規律和秩序的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視覺效果及心理感受,深入研究這些視覺藝術的構成秩序,設計者便能更好地利用它來傳達自己的意圖,才能真正感受到視覺藝術的魅力。

結構性和表現性是一種因果關系,其中組織結構是因,其表現性是由這種組織結構形成的結果,西方形式主義美學家貝爾曾經提出“有意味的形式”[2]這一著名的美學觀點,就是將藝術作品的結構形式及其表現性結合起來而提出的。

視覺傳達效果及其表現性是平面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的生命,而視覺效果及其表現性又依賴于作品的組織結構形式,優秀的平面視覺設計作品的組織結構是十分講究的,對于平面視覺傳達藝術的結構特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時代也有不同的特征,平面視覺傳達藝術中結構特點的演變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人類所面臨問題的不同而不斷發生變化,對平面視覺領域發展演變歷史的掌握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理智地面對我們所處時代和環境下的平面視覺傳達藝術作品的結構特點。

一種結構的創造,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然而其具體到藝術領域并涉及到有關“藝術意志”的問題時便沒有優劣之分。任何形式的視覺藝術作品都是伴隨著時代的腳步而產生,隨著某一時代的結束而消亡。因此,并不能說原始人所制造的陶罐上粗糙而簡單的圖案的組織結構形式在表現性和反映時代精神方面遜色于現代藝術家所創造的組織結構形式,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其時代的“藝術意志”視覺藝術作品,所反應的是其所處時代的“藝術意志”。因此,對作為時展產物的平面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結構的研究,必須了解作為創作主體的創作者所處的時代特征及其思想變化,平面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組織結構形式的變

化,不可能是由一種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它是由社會發

展和創作者思想變化以及相關學科的進步共同形成的結果。

繪畫作品與平面視覺設計作品在功能效用以及制作過程上有十分明顯的差別,但是二者的組織結構形式卻有相當多的共性,這些共性都可以被包含在“形式”的范圍內。平面視覺傳達設計自誕生以來就伴隨著宣傳、教育等作用;繪畫作品作為一種高級的欣賞藝術,常常被供奉于高堂之上,在技法與結構上極盡所能;而平面視覺傳達設計作品受其功能的限制,結構上往往趨于簡化,即使是在平面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結構比較復雜的工業革命以前,其結構的復雜程度與繪畫作品相比仍然是相對簡單的。當代的平面視覺傳達設計作品,以印刷和批量化的生產為主要特征,加上科學的進步,視知覺、視覺心理學等領域不斷發展,在結構上日益簡化,而在視覺表達上卻愈發精確、有效。

在大規模印刷應用于設計領域之前,并沒有畫家與設計師的分別,往往是由畫家在需要的時候動手來制作一些宣傳用品,這也是平面視覺傳達設計作品的組織結構形式受到繪畫作品影響的重要原因之一。

平面視覺設計作為平面視覺藝術的一個分支,其組織結構形式的演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繪畫的影響?,F代主義以前,平面視覺藝術無論怎樣發展,始終都沒有逃脫寫實的藩籬。這時期平面視覺設計受這種思想觀念的影響,其結構特點也局限在寫實的范圍內,個別帶有抽象符號的作品也只是主流之中的一個特例,并不影響寫實風格的主導地位;而在現代主義之后,各種流派及思想觀念迅速誕生并發展,之前寫實傳統的主導地位被瓦解,這種現實情況及思想觀念對平面視覺傳達設計的結構特點有著直接的影響,促進了現代設計的誕生。

隨著現代主義的影響和印刷技術的發明進步以及商業的發展,繪畫與平面視覺傳達設計逐漸分化為兩個不同的學科,由于功能的差異逐漸變大,在構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20世紀初期構成主義開始在俄國初見端倪,這個西方的設計流派對于表現的單純性、擺脫代表性之后自由的單純結構和功能的表現的探索,以結構的表現為自身的最后終結。[7]這個流派的代表人物其后將構成主義的理論方法介紹到了德國的包豪斯,從而對包豪斯的平面視覺傳達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這種對平面視覺傳達藝術作品自身組織結構構成感的加強,對各國的傳統藝術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各國的平面視覺藝術作品也都十分重視作品自身組織結構的構成性,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國際風格”,至今仍有影響。

參考文獻:

[1]貢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譯.藝術與錯覺[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1.

[2]易英著.超越形式,http:///wenhuakongjian.

[3]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160.

[4]朱光潛著.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268.

[5]何廣政主編.世界名畫家全集——塞尚[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序言.

[6]何廣政主編.世界名畫家全集——塞尚[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160.

篇3

關鍵詞:天然氣 低碳經濟 重要性

在世界范圍內,加快低碳經濟的發展速度日益成為社會的焦點;我國目前正在努力擺脫高碳經濟的困擾,實現低碳清潔能源的推廣,其中天然氣作為一種無害、無污染的清潔能源,對低碳經濟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和石油、煤炭等傳統能源相比,更有利于保護環境,減少對大自然的傷害,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發展低碳經濟,推進能源經濟革命,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需要,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低碳經濟是綠色生態經濟,是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和低碳發展等經濟形態的總稱,也就是在經濟發展中以低碳代替高碳能源。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稱之為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的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以改變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大量排放CO2造成氣候變暖,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低碳經濟具有兩個基本點:其一,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經濟活動低碳化,把二氧化碳排放量盡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獲得最大的生態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能源消費生態化,形成低碳能源和無碳能源的國民經濟體系,保證生態經濟社會有機整體的清潔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這場全面的偉大的能源經濟革命,將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兩個轉變。

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深刻的能源經濟革命,它的意義和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 第一,它將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替代新能源和優先發展可持續能源,同時促進科技創新,促進節能技術,新能源開發技術的發展;第二,它將推進社會消費方式的轉變,倡導和踐行低碳的、科學健康的、生態化綠色消費方式。包括恒溫消費、經濟適用消費、安全消費、新領域消費等;第三,它將保障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經濟發展的一種最佳模式,低碳經濟在本質上就是可持續發展經濟。而工業文明時代以化石燃料為核心的不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碳基能源經濟,則是不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第四,它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工業文明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為特征,以犧牲環境、生態文明為代價換來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不能持續,環境不斷惡化。生態文明時代的經濟是以非化石燃料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低碳、無碳能源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無碳經濟轉變,就體現著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

二、天然氣業務是未來低碳經濟的重要支撐

目前我國天然氣市場處于初始階段,天然氣使用開發、天然氣市場體系和價格體系均有待完善,但天然氣仍是實現發展低碳經濟近一二十年,甚至四十年內的必然選擇。

目前我國化石能源消費結構很高,要想在短期內用其他能源技術替代是非常困難的。發展低碳經濟,關鍵還是在于發展清潔能源技術,或者提高能源效率。

石油企業的責任是提供清潔能源,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清潔能源結構。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都將保持在8%左右,這樣高的經濟增長速度需要能源保持3-4.5%的速度增長,單靠新能源是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新能源只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能源的補充,而不是替代。

用什么樣的能源來逐步替代煤炭?煤炭是碳排放很高的資源。從我國經濟發展來看,依據公布的我國2020年碳排放的目標和未來能源需求的規劃,2020年能源消費將達到53億噸標準煤。因為要符合低碳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在能源結構進行調整,包括能源的轉換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從能量守恒定律來看,一種能源轉化另一種能源只會損耗而不會增加,而且排放,對其他自然資源的破壞,到其他自然的使用都是巨大的。而且一種能源轉化成另外一種能源,是不可持續的,只能說是一種技術。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還是要大力發展天然氣,目前我國天然氣儲量達到56萬億方,在2020年如果把天然氣消費結構從3%提高到3.9%,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達到15%,煤炭消費結構就會降到57%,而目前是73%。

三、發展天然氣產業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天然氣是作為低碳、高效、安全的清潔能源,是促進經濟增長、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實現低碳經濟與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基礎。近幾年,國內、省內天然氣市場在低碳經濟下逐漸升溫,天然氣消費量和增長率都有明顯增加。

一是從消費結構上看,天然氣消費分為城市燃氣、發電用氣、化工和工業燃料用氣。10年以前,我國天然氣消費以化工和工業燃料為主,占天然氣消費總量的78%。2008年,天然氣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城市燃氣成為第一大用氣領域,從2000年的18%增長至34%,同時發電比例也由4%快速上升至15%。

二是城市氣化水平提高,促使天然氣需求量增加。目前,我國城市化水平將從目前的43%提高到2015年的53%和2020年的58%。天然氣將逐步成為城市燃氣市場中的主要燃料。

三是政策鼓勵將帶動燃氣發電天然氣需求量有所增加。目前,我國燃氣發電僅占發電燃料結構比重的3%左右。今后我國發電燃料結構仍然以煤為主,同時正在積極推進天然氣和核能的應用。近年來,天然氣發電裝

機容量發展迅速,預計2015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3.8億千瓦。據預測,2015年天然氣發電需求潛力達到400億立方米左右。同時,考慮到對清潔能源和二氧化碳減排的需求,以及電力調峰和天然氣調峰的需要,2015年以后天然氣用于發電的數量還會有進一步增加。

篇4

關鍵詞: 低碳; 旅游; 海島旅游; 低碳旅游。

全球氣候變暖和能源危機,在威脅人類生存的背景條件下,人們對經濟發展的方式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反思,逐漸意識到進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低碳的發展方式成為全球應對氣候和能源危機的首要選擇。

海島地區發展旅游有著潛在的優勢,一方面海島是復雜地質、構造運動的見證,具有豐富的地質旅游資源;另一方面由于海島所處海洋包圍之中,與大陸生態系統相比,海島生態環境更具有多層次性,為多樣性生態類型提供了生態空間,呈現出不同的生物生態種群,具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特有的海洋與漁業文化,豐富的海洋生態資源與地質資源,使海島旅游逐漸成為旅游的熱點之一。然而海島由于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即: 海洋與大陸相分割這種隔離必然限制了海島與大陸之間的能量和物質的循環,造成海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海島生態系統一旦遭到破壞很難恢復。我國近幾十年來掀起了海島旅游開發的熱潮,先后有海南島、廈門鼓浪嶼、浙江普陀島、山東長島等海島得到大力開發。與此同時,許多沿海一些小型島嶼也在積極進行海島旅游的開發,由于受直接經濟利益的驅動,一些地區的海島往往在缺乏相應的旅游開發論證和開發規劃的前提下,粗放式進行海島旅游的開發,這種盲目的旅游開發所產生的直接后果往往是對海島旅游資源的過度性甚至是掠奪性開發,必然會對海島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如何通過低碳的旅游發展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旅游對海島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海島旅游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良性可持續循環,成為發展海島旅游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1 低碳旅游的概念分析。

自 18 世紀以來,以碳氫化合物的發現和使用的工業文明給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帶來巨大的進步,以煤炭和石油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改變了人類經濟發展方式和水平,成為衡量人類物質社會和財富的重要的標準。但是另一方面,以碳氫化合物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大規模使用,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正線性增長,并正在影響地球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性。而隨著人類意識的不斷進步,人類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性,低碳概念就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倡減少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溫室氣體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1]。低碳經濟,作為人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而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正日益影響和誘導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1. 1 低碳旅游概念分析。

低碳旅游是從低碳經濟這一理念衍生出來的,“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 2009 年 5 月世界經濟論壇“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業”的報告中。在我國最早以低碳旅游為題的文章,是 2009 年 5 月劉嘯在《中國集體經濟》上發表的《論低碳經濟與低碳旅游》一文,劉嘯認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經濟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游。它不僅對旅游資源規劃開發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對旅游者和旅游全過程提出了明確要求。它要求通過食、住、行、游、購、娛的每一個環節來體現節約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動來詮釋和諧社會、節約社會和文明社會的建設[2]。之后,學術界越來越多的學者對低碳旅游概念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黃文勝在《論低碳旅游與低碳旅游景區的創建》一文中,認為,低碳旅游,是指以減少 CO2排放的方式,保護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包括保護植物、野生動物和其他資源; 尊重當地的文化資源和生活方式; 為當地的人文社區和自然環境做出積極貢獻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是一種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種措施[3]。蔡萌與汪宇明認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通過運用低碳技術、推行碳匯機制和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以獲得更高的旅游體驗質量和更大的旅游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一種可持續旅游發展新方式。低碳旅游發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發展碳排放量來獲得更大的旅游經濟、社會、環境效益[4]。低碳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觀念與發展、消費模式,它實質上一種降低“碳”的旅游,它要求旅游過程中,在不降低游客體驗質量的前提下,進行節能和減少 CO2的排放,并用自己的行動彌補行動所釋放的“碳”,即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旅游,它涉及到旅游的各個方面,包括旅游生產過程與旅游消費過程。

低碳旅游從經濟的范疇進行解析,它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必然出現的對經濟、對旅游的發展方式的一種反思; 從全球發展形勢來看,低碳旅游是旅游業為應對全球氣候與能源危機所做出的一種新型的發展方式; 從旅游角度來看,低碳旅游是一種全新的旅游理念與旅游發展方式。

從低碳旅游的實踐來看,低碳旅游應包含兩個方面內容: 一是旅游生產的低碳化,是指旅游企業在旅游生產過程中,利用新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廣泛的運用各種節能減排技術,營造各種低碳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設施,培育低碳的旅游體驗環境,達到碳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 二是旅游消費方式的低碳化,是指在旅游過程中,倡導低碳化的旅游方式,在旅游過程中盡量減少碳足跡和 CO2的排放,并用實際行動來彌補旅游過程中所排放的碳。

1. 2 低碳旅游的實踐。

低碳旅游作為低碳經濟在旅游方面上的延伸,在節能減排,減少旅游過程中碳的排放量,保護景區生態環境方面起重要的作用,旅游業向低碳旅游發展方式的轉型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在當前旅游發展進程中,低碳旅游不再僅僅是一種出游理念,一種新型旅游發展方式,在實踐等各方面也初露端倪。如四川九寨溝旅游景區就禁止機動車進入,改以電瓶車進入,以減少 CO2的排放。2008 年,攜程網推出旅途“碳補償”計劃,游客在攜程網預訂機票時,攜程將根據其飛行里程,提醒旅游該次航空飛行所產生的 CO2排放量,以及減少這個 CO2需要種植的樹木數量,并提供相應的“碳補償”選項。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2010 世博會,大量低碳科學技術的運用和低碳理念的宣傳,使 7 300 萬參觀者切身感受低碳發展和低碳旅游的巨大效應和魅力。2010 年,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中國低碳旅游建設峰會上,三亞亞龍灣國家旅游度假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黑龍江大興安嶺等32 家旅游單位被授予“中國低碳旅游景區稱號”。2011 年,在由中華環保聯合會、中國旅游協會旅游景區分化聯合舉辦的“全國低碳旅游試驗區工作會議暨授牌儀式”上,為表彰在低碳旅游方面成績突出的旅游景區和地區,安徽黃山景區、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公園、山東泰山旅游景區等 50 家旅游景區入選首批“全國旅游低碳試驗區”。在臺灣,第一個低碳旅游觀光景區—坪林地區,結合臺北縣旅游低碳城市的愿景與坪林地區低度開發的環境優勢,坪林推出了臺灣第一個以“低碳”為情境的“坪林之旅”,并邀請在臺北縣坪林景區騎自行車體驗低碳旅游,并應邀其擔任坪林景區低碳旅游的代言人[3]等。

2 海島發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旅游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相互的交換過程,一個地區旅游的發展對環境的影響有著復雜的結構。

一方面環境為旅游的發展提供自然和人文資源,是一個地區開展旅游活動的基礎; 另一方面,旅游活動為環境帶來各種副產品,各種旅游廢棄物又對環境帶來一系列的消極影響,有些對環境造成的破壞甚至是不可恢復的。Robert W. Wyllie 在 Tourism and Society 寫到,維持一種高質量的自然環境是旅游開發的首要原則,因為做不到這一點,旅游目的地的魅力就會喪失; 而旅游卻日益明顯的造成環境質量的下降,要在旅游和環境之間做出取舍的話,將是一種兩難的選擇[5]。

伴隨我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海島旅游日漸成為旅游開發的熱點,海島以其獨特的自然資源、特有的海洋文化和豐富的海洋生態資源等特性吸引了大量游客。由于海島是一個相對比較獨立的地理系統,通過廣闊的海洋與大陸相隔,與陸地的交通受限,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經濟結構單一,長期以來以漁業為主,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東部的西部”,而逐漸枯竭的漁業資源使得海島漁民轉產的壓力進一步增加,海島民生的問題亟需得到關注與解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與能源危機,在威脅人類生存環境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低碳的生產與消費方式,低碳經濟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海島地區在踐行低碳經濟,發展低碳旅游方面尤其獨特的優勢,應充分利用其海洋、森林、濕地等自然碳匯體的優勢,發展低碳旅游,吸引旅游者。海島低碳旅游的開發不僅為海島居民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為海島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希望,而且成為協調海島地區經濟、社會與環境發展的重要方式。

旅游不僅僅是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經濟要素,也是影響環境的一個重要的因素[6]。與內陸及沿海區域相比,海島地域空間相對狹小、生態脆弱,資源和空間有限,環境承載力差,生態系統在干擾下極易退化且不易恢復[7]。在海島旅游開發過程中,基于經濟利益的驅動,大部分海島在缺乏科學論證的前提下,盲目進行旅游設施的建設或者改建工作,如不考慮海島承受能力、游客規模的前提下盲目的進行海島環島道路的建設,擴大海島飯店、漁家樂等旅游設施的規模,濫砍、濫伐、亂捕,圍海造陸等自發的或者有意的行為都對海島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加之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監督和道德約束,在旅游中總是表現出責任約束松弛和占有意識外顯的行為特征[8],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某些不道德的行為能對海島地區生態環境形成一定的壓力,如亂扔垃圾,亂寫亂刻等破壞海島旅游資源的行為,這對海島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如表 1) ,而有些破壞甚至是不可恢復的。海島地區選擇低碳的旅游生產與消費方式,不僅可以保護發展低碳旅游所依賴的自然與人文環境,而且還是解決海島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對矛盾的重要舉措。

3 海島地區低碳旅游實現路徑。

低碳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發展模式,不僅僅是一種概念性的理念,而應該是一種在實踐中具有指導意義的新型旅游發展方式。海島低碳旅游開發不同于內陸地區,海島低碳旅游的開發應有自己的特色。相比較于內陸地區,海島面積比較狹小且比較封閉,與大陸的相隔離限制了海島與內陸物質和能量之間的交換,造成海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海島自然生態環境一旦破壞后,將難以恢復,海島地區旅游的開發必須持一種慎重的態度,海島地區低碳旅游的實現應該基于當地政府、旅游企業、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等各利益主體的協同。海島地區低碳旅游的實現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采取各種措施直接降低或者吸收海島地區空氣中排放的 CO2; 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旅游生產方式的低碳化和旅游消費方式的低碳化減少海島地區 CO2的排放,推動海島地區旅游發展模式轉變,實現海島地區旅游產業節能減排與可持續發展。

3. 1 政府部門。

低碳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發展方式,海島低碳旅游的開發要求海島地區須營造低碳的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設施和低碳的旅游體驗環境,引導海島旅游者低碳的旅游消費方式,而這些對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海島地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海島地區低碳旅游的發展初步階段必須要求相關政府部門的引導、政策上甚至是專項資金的支持。

作為海島地區旅游發展政策的制造者、開發方向上引導者,要使海島低碳旅游真正落實到實處,政府部門必須及時出臺相關的政策、政府法律法規及相關的行業標準約束、規范、引導、激勵、調整海島地區低碳旅游的發展。( 1) 建立海島地區旅游企業發展低碳效果考核機制,實施一定的獎懲措施; ( 2) 在現有的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發達地區比較成熟的相關的認證標準,開發適宜我國海島低碳旅游切實可行的開發認證體系,嚴格按照低碳的標準規定行業標準,對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業提供現實可行的指導和規范; ( 3)選擇一個或幾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海島地區開展低碳旅游試點工作,提供政策、資金上的重點支持,并將其成熟發展經驗推向其他海島地區; ( 4) 提供專項科研資金支持海島地區低碳旅游發展的科研工作,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低碳旅游管理機制與發展模式,為海島地區低碳旅游發展提供新技術和新的發展模式; ( 5) 完善高素質人才培訓機制,旅游市場的競爭從根本上說是人才的競爭,旅游人才對旅游業的發展起著特殊和重要的作用[9],政府可與高等院校進行合作,并積極引進關于旅游、低碳等發展方面的人才,提供專項資金,對當地社區與旅游企業進行海島低碳旅游方面知識的培訓。

3. 2 旅游目的地。

3. 2. 1 營造低碳的旅游體驗環境。

旅游體驗環境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優良的旅游體驗環境對于提升旅游產品的質量,提升旅游者審美、愉悅體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旅游在本質上是一種主要以獲得心理為目的的審美過程和自娛過程,旅游者旅游的過程就是追求旅游審美與愉悅的過程。一個好的旅游體驗環境能夠給旅游者帶來更好的審美與愉悅體驗。海島地區在發展低碳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應該充分的利用海洋、森林和濕地等“高自然碳匯體”的優勢,吸收和中和大氣的 CO2的含量,營造海島地區低碳的自然旅游體驗環境。海島地區碳的排放量主要集中于當地的旅游企業、旅游社區居民和旅游者在游覽過程中碳的排放,在海島低碳旅游開發與改造過程中,在保護海島環境的基礎上,協調各方面利益主體的關系,打造低碳的人文旅游體驗環境。

據此,我們可以理解為營造低碳的旅游體驗環境就是充分利用海島各種自然碳匯機制,如海洋、森林、綠地、濕地等,同時利用各種節能減排技術,采取各種措施減少或者中和碳的排放量,最大程度的降低旅游過程中碳排放強度,達到營造低碳的旅游體驗環境的目的。

3. 2. 2 構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

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是指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凡是能夠對游客產生吸引力的各種低碳的事物和因素,這些低碳的事物和因素可以是各種自然低碳景觀,也可以是人工建立的低碳設施景觀,還可以是多樣化的綜合的低碳旅游產品。海島地區在構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時,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海洋、森林、濕地、湖泊等高自然碳匯資源的旅游價值,可以建設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或者生態旅游區吸引游客前來游覽。在充分挖掘自然低碳旅游景觀的同時,在不破壞海島生態系統的前提下,經過嚴格技術論證,海島地區可以建設各類人工低碳旅游吸引物,如低碳的建筑設施、低碳的旅游社區與低碳的旅游港區等。在整合自然與人文低碳旅游吸引物的基礎上,海島地區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優勢,開發各種低碳旅游活動,如海上沖浪、海釣、潛水等各種體育活動和以療養為主的康體類旅游活動產品,吸引游客。

3. 2. 3 構建低碳的旅游設施。

低碳旅游設施是指利用各種低碳的材料和低碳技術建造的用于提供旅游接待服務的基礎和專用設施。

低碳旅游設施的建造主要應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運用低碳技術和低碳材料的運用; 二是,在使用過程中低碳的排放。低碳的旅游設施主要體現在低碳的旅游交通設施、旅游住宿設施、旅游服務設施、海島環境衛生服務設施與低碳能源供應設施中。海島地區構建低碳的旅游設施可從幾方面考慮: ( 1) 使用電瓶車或者新能源車等交通工具替換傳統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能源的車輛,構建低碳的交通道路設施; ( 2) 海島地區應該嚴格規范各類賓館的建設,或者建設時應經過嚴格的低碳技術論證,海島旅游住宿設施應該以傳統的漁家小院為主; ( 3) 漁家樂或者其他的食宿設施在不降低服務質量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并注意廢棄物品的回收工作; ( 4) 海島地區應利用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低碳排放的能源供應系統替代老式的以煤炭或者薪柴為主的能源供應系統; ( 5) 發展低碳的旅游環境衛生設施和垃圾處理設施,海島各種生活或者生產垃圾可以選擇島內簡單回收處理,或者直接運往大陸進行生態低碳處理,應建立循環污水處理裝置,在條件允許的條件下,建設生態廁所,使用生態的垃圾桶。

3. 3 旅游者。

低碳旅游不僅僅應是一種理念,一個口號,更應該是旅游者身體力行的實踐,在出游過程中踐行低碳的旅游消費方式 。所謂低碳的旅游消費方式可以理解為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減少或者補償個人旅游碳足跡。在旅游過程中,不同形式的旅游方式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和個人碳足跡具有明顯的差異。以旅游交通為例,在跨國旅游活動中,以距離衡量,航空旅游雖然只占 17% 的旅游行程,卻占了 54% ~75% 的旅游碳排放量; 而相反,公共汽車交通和鐵路雖然占到了所有旅游運輸量的 16% ,但卻只占了 1% 的碳排放總量。在瑞典,1 000 km 的旅游距離,如果選擇使用風和水能源的鐵路交通,旅游者的人均碳排放量為 10 g,如果選擇航空交通,碳排放量為 150 kg。

伴隨全球能源危機與氣候變暖壓力,低碳經濟與低碳旅游在全球興起,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外出旅游踐行低碳的旅游消費方式。在海島旅游開發中,環境的保護與旅游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成為一對很難調和的矛盾,在開發與保護的對立中,應該倡導低碳的旅游消費方式。主要包括:( 1) 在同樣條件下應優先選擇低碳的旅游景區,學習低碳旅游方式和減少碳足跡的方法,并在旅游過程中參與旅游碳中和; ( 2) 選擇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旅游者在選擇旅游交通工具時,應盡量選擇鐵路、長途汽車、自行車或者徒步的方式取代高碳排放量的航空與自駕游的交通方式; 在旅游景區,交通方式應優先選擇徒步、租賃自行車或者乘坐景區提供的電瓶車; ( 3) 由于海島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與內陸相比,海島一般具有多層次的生態環境,呈現多層次的生態種群,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保護海島脆弱的生態環境,并抵制各種以野生動植物制成的紀念品; ( 4) 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應優先選擇帶有旅游標簽的旅游酒店,優先考慮各種綠色食品、生態食品,以當地的食品為主,節制欲望,力行節約,盡可能的不浪費能源,盡量減少制造太多的垃圾; ( 5) 在進行旅游活動的選擇時,旅游者應優先考慮體育、運動、康體類等低碳的體育活動。

4 結 語。

全球氣候變暖與能源危機,低碳經濟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不可避免的趨勢,旅游業作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向低碳的旅游發展方式的轉型成為未來旅游業發展的新趨勢。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低碳旅游發展方式勢必成為旅游業競爭的重要戰略高地,誰能率先成功的進行發展方式的轉型,坐擁低碳旅游發展方式的話語權,誰就能在未來全球化旅游競爭中占有有利的地位。海島旅游作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利用其天然碳匯體的發展優勢,倡導低碳的旅游開發與發展模式,降低旅游發展過程中碳的排放量,保護好海島生態環境。低碳開發和發展模式應成為解決海島環境保護與旅游開發這對矛盾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海島地區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鐵碳合金相圖;熱處理工藝;滲透作用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6-0172-02

一、引言

鐵碳合金相圖是《金屬材料與熱處理》課程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它表示了平衡條件下合金成分、狀態和溫度之間的變化規律,是分析鐵碳合金成分和組織變化規律的有效工具。

鐵碳合金相圖是該課程前述和后續知識之間的聯系紐帶,是學習后續章節的理論基礎,是分析組織、判斷性能、選擇材料、確定熱處理及鑄鍛焊工藝的重要依據,尤其是在熱處理內容的教學中,熱處理工藝的加熱溫度都是依據鐵碳合金相圖來確定。如果學生能把相圖全面理解掌握,熱處理章節的內容就會變得輕松自如[1]。

由于鐵碳合金相圖的內容比較抽象,相圖中點、線、相區、組織、溫度較多[2],學生很難完全理解,只是機械地將鐵碳合金相圖中各區域的組織記下來,無法掌握各組織的轉變規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老師覺得已經講得透徹明白而學生卻不知所云。如何使學生快速、徹底地理解和記憶鐵碳合金相圖,并能正確運用相圖解決實際問題一直是我們在教學中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筆者以理論教學為主線,輔以相圖為綜合滲透,融會貫通,使學生既做到對理論的掌握,又得到能力上的鍛煉。

在教學中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二、前期鋪墊

鐵碳合金相圖是研究鋼鐵的重要理論基礎,實際生產中使用的鐵碳合金的含碳量不超過5%,因而常用的鐵碳相圖只是Fe-C合金相圖的一部分,即Fe-Fe3C相圖。研究鐵碳合金只需深入研究Fe與Fe3C相圖部分就可滿足生產上的要求。在此基礎上,重點應掌握的是簡化了的Fe-Fe3C相圖,即略去了相圖左上角的包晶相圖部分,如圖1所示。

在中職和高職的有關教材中出現的大多數是簡化后的鐵碳合金相圖(如圖1所示)。盡管經過簡化,要讓現在的中職甚至高職學生掌握這個相圖有一定的難度。在以往的相圖教學中,往往是按教材編寫的順序進行,首先講解相圖的組成,在講解完相圖的組成后便直接介紹相圖上的點、線、區的含義。相圖上的點、線、區眾多,大多數學生往往不知老師所云,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既然學生不可能一下接受,那么可以對這個難點進行分解,讓學生逐步接受。

在“鐵碳合金相圖”之前有一個內容,即“鐵碳合金的基本組織與性能”。主要介紹了鐵碳合金的五種基本組織,即鐵素體F、奧氏體A、滲碳體Fe3C、珠光體P和萊氏體Ld的組成以及性能特點。在介紹其特點時都以文字說明,例如描述奧氏體:在1148℃時,溶碳能力達到2.11%,隨著溫度的下降,溶解度逐漸減小,在727℃時溶碳能力為0.77%[3];描述萊氏體:萊氏體是奧氏體和滲碳體的混合物,用符號Ld表示,它是含碳量為4.3%的液態鐵碳合金在1148℃時的共晶產物。當溫度降到727℃時由于萊氏體中的奧氏體將轉變為珠光體,所以室溫下的萊氏體由珠光體和滲碳體組成,這種混合物稱為低溫萊氏體,用符號Ld'表示[3]。

讓學生記住這些枯燥的文字很困難,而這些知識點又比較重要,如果掌握不好,鐵碳合金相圖的教學將更難進行。從表現手法上看,圖形展示比文字描述形象得多。如果將這些語言轉化為圖形并且與后續的鐵碳合金相圖聯系起來效果會更好。

筆者進行了如下處理:將奧氏體、珠光體和萊氏體的文字描述轉化為圖2所示,其他組織類似。通過將文字轉化為圖形,學生能更好地接受。將一段很長的文字轉變成一個簡單的圖形看似容易,其實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現知識之間的聯系,找到有機結合點,巧妙轉變,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理解相圖

在講授鐵碳合金相圖時,有的教師事先備好圖,有的事先備好課件,上課時對著圖形講,認為這樣可以提高上課的效率,事實證明,這樣做的效率提高了效果卻下降了。在教學過程中由于相圖的繪制相對比較簡單,可以將圖形分成若干階段去完成,這樣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通過對相圖深入的研究發現,掌握相圖的難點在于如何記憶各區域的組織。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這個內容作了如下處理。

1.基本組織先標好。根據前面所學的知識將已知的組織填入所劃分的區域,先填入簡單的與前面所學知識有關的組織,如鐵素體、奧氏體、珠光體、萊氏體等。這些組織前面都已經學過,在圖上相應的位置標注出來應該比較容易。而最上面一個液體L是因為那個區域溫度最高,當溫度最高時所有的組織都會變成液體(如圖3所示)。這些區域組織的標注要與學生共同分析,與知識準備聯系起來,找到知識間的連接點,形成知識鏈,便于學生形成記憶。

2.相間組織共逍遙。在圖3的基礎上標出圖4畫圈部分的三個區域的組織,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這三個區域組織的特點,讓學生找出規律。

總結歸納如下:先標基本組織,其他區域的組織等于相鄰區域的組織的混合,例如奧氏體A和液體L之間的區域組織就是A+L,其他區域類似。讓學生根據以上的標注及總結的規律完成圖5的填空,分析圖5中右邊的三個區域有一個共同的組織Fe3CI,中間的四個區域有共同的組織Fe3CII,指導和引導學生發現共性。提醒學生注意含碳量為2.11%時沒有組織,含碳量為0.77%和含碳量為4.3%時的組織。通過便講授邊繪制讓學生共同參與完成相圖,可以留給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3.實踐效果。為了讓學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相圖,學會運用相圖,教會學生繪制簡化后的鐵碳合金相圖是最為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根據繪制的步驟自己進行繪制,在繪制的過程中,學生必須手腦并用,從而進一步加深他們對相圖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和學生一起邊繪制、邊講解,教師和學生之間實現了良好的互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生從手腦并用變成了手、口、腦并用。通過這樣的講練結合,學生對相圖的理解得到了有效的加強。

四、相圖應用

1.在鑄造生產中的應用。鑄造性能主要取決于金屬的流動性、收縮性和偏析傾向等。流動性好的金屬,充型能力強,能獲得輪廓清晰、尺寸精確、外形完整的鑄件。而金屬只有在溫度最高呈液態時流動性才最好。結合鐵碳合金相圖,指出ACD區是液相區,確定澆注溫度一般在液相線以上150C°左右,并且可選擇流動性好的合金,即接近共晶成分的合,應用最為廣泛。

2.在鍛造工藝上的應用。塑性越小,變形抗力越小,則金屬的鍛壓性能越好。鐵碳合金中,含碳量越低,鍛壓性能越好。而通過鐵碳合金相圖可知,鋼經加熱后獲得單相的奧氏體組織,其強度低,塑性好,易于塑性變形加工。因此,鋼材軋制或鍛造的溫度范圍多選在單一奧氏體區。確定始煅溫度1150~1250C°,終煅溫度是750~800C°左右。重要零件生產都要采用鍛鋼,鍛造生產可以使粗大晶粒變成細小晶粒。晶粒愈細小,金屬性能愈好。

3.在熱處理工藝上的應用。常規熱處理即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加熱溫度的選擇都要依據鐵碳合金相圖。退火的加熱溫度與GS線和PSK線有關,加熱之后隨爐冷卻;正火的加熱溫度與GS線和SE線有關,加熱之后放在空氣中冷卻;淬火的加熱溫度與GS線和PSK線有關,加熱之后放在冷卻介質中冷卻;而回火是對淬火后的鋼重新加熱后保溫一定的時間再冷卻到室溫的熱處理工藝。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熱處理中的“四把火”,“四把火”隨著加熱溫度和冷卻方式的不同,又演變出不同的熱處理工藝。

通過在鐵碳合金相圖中將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溫度加以比較,可以讓學生對熱處理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五、總結

鐵碳合金相圖內容抽象,概念繁多,成分、組織和相圖之間的關系又很復雜。本文對鐵碳合金相圖的區域組織如何識記進行了全面的分析,通過前期鋪墊,“順藤摸瓜”,抓共性找差異等方法使學生快速、徹底的掌握鐵碳合金相圖的組成。在熱處理工藝的教學中,通過有效利用相圖辨清四種常規熱處理的加熱溫度和冷卻方式,使學生更加明白鐵碳合金相圖的重要性,教學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丁艷輝,朱文英.鐵碳合金相圖教學方法淺議[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9):66-68.

[2]王麗.鐵碳合金相圖教學方法探討[J].正德學院學報,2010,8(2):22-25.

篇6

關鍵詞:低碳經濟;低碳經濟型土地利用結構模式;土地利用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1年11月1日

一、緒論

土地利用變化中的碳排放量僅位于化石燃料燃燒之后,是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在土地利用與城市的建造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在低碳經濟概念席卷全球的時代背景下,建設低碳城市、探索低碳經濟型土地利用模式乃大勢所趨。

所謂低碳經濟型土地利用結構模式就是兼顧“低碳”和“經濟”,綜合考慮土地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實現土地利用的“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要充分發揮土地生物碳匯效應,并在各種具體的土地利用行為過程中采用先進節能減排技術降低碳排放,實現源頭上遏制、環節中減少、循環中中和碳排放的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同時,通過土地混合利用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程度及社會資源的共享性;通過土地利用結構優化深挖土地有效利用率和土地經濟價值,并最終實現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經濟型土地利用模式。具體來說,可以從“減排”和“增匯”兩方面著手,減少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間接碳排放,增加土地碳吸納能力,實現土地的低碳經濟型利用。

二、低碳化視角下的土地利用問題

現階段,國內多個低碳城市的試點工作也已經逐步展開,重慶作為試點城市之一,也已提出了建設低碳城市的構想,并按照低碳化的要求在土地利用方面做著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國目前在土地利用方面的低碳實踐仍處于嘗試性階段,其現狀仍不容樂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政府在土地利用管理、土地資源管理等方面的不完善。創建低碳城市,實現低碳化的土地利用在一些政府眼里只是拿到上級或中央政府財政撥款、項目資金,提高政績的工具而已。各級政府低碳經濟建設方面的成果良莠不齊,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利用效益更是相差甚遠。在對土地資源的審批和管理上,各級政府口徑不一致,沒有或未完全做到按照低碳化的要求對土地資源進行科學管理。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相關法規和標準不完善。目前,雖然各級政府已經普遍意識到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對于高能耗、高污染、占地大的企業制定了相應的懲罰措施,但對于低能耗、低污染的企業缺乏規范的激勵措施,對企業研發推廣低碳建筑、個人消費低碳房地產產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并且,在我國政府批準的《住宅性能評定技術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中,均沒有對建筑物的碳排放指標作出相應的要求,缺少一個法定的低碳建筑評價體系和認定標準。

(三)房地產企業觀念、規模、資金等方面的制約。隨著低碳時代的來臨,各類打著“低碳”旗號的地產樓盤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許多貼著低碳標簽的低碳房地產產品表里不一,低碳房地產在一些房地產企業眼里只是一個時尚的概念,營銷的手段而已。一些旨在開發低碳產品的房地產企業現階段也只做到了產品部分低碳化,限于企業規模、成本費用、市場風險等方面的制約,還不足以將低碳理念貫穿到整個房地產開發的過程之中。

三、按照低碳化要求改變土地利用模式的對策

以建設低碳城市為目標,按照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通過改變土地利用模式,可以優化深挖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綜合價值,具體來說,可以從“減排”和“增匯”兩個方面著手,減少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間接碳排放,增加土地碳吸納能力,實現土地的低碳經濟型利用。

(一)減少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

1、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城市建設中對土地的粗放利用模式是導致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原因,集約用地可以有效降低單位土地利用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節約用地則可以減少對土地資源的消耗,進而減少土地利用變化中的碳排放。低碳經濟藍圖下低碳城市的建設必然要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進行集約節約用地。城市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與城市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是一脈相承的有機整體,建設低碳城市要求對城市土地進行集約節約利用,而對城市土地進行集約節約利用又反作用于低碳城市的建設,在優化土地生態價值、社會價值的同時充分挖掘土地的經濟價值,有利于低碳經濟目標的實現。

2、推廣低碳建筑。目前,據統計建筑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比重高達28%,連同建筑材料生產和建筑施工過程的能耗所占比重接近50%,建筑業減排潛力巨大。從建筑業著手,在土地的招拍掛過程中,對開發商所建造的建筑物加以碳排放指標約束,大力推廣低碳建筑。低碳建筑體現了“四節二環?!保ü澋?、節能、節水、節電,室內環保及室外環保)的理念,要求在建筑材料與設備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包括從建筑的規劃階段,到建筑的設計階段、制造階段,再到租售環節、物業環節等),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整個過程都做到低碳化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建筑。如今上海世博會上許多場館的建筑物都在低碳方面做了創新與嘗試,零碳場館更是將各類能源利用,低碳建筑發揮到了極致。由此,我們對低碳建筑有了新的期待,低碳建筑必將成為土地利用中建筑模式的新選擇。

3、減少硬化地面面積。所謂硬化地面,是指用水泥、花崗巖、柏油等不透水的材質鋪設的地面。而原始土地作為重要的碳匯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被硬化地面替代,碳循環系統被破壞,從而導致了碳排放量的飆升。因此,在城市的建設過程之中,應充分考慮原始土地的生態價值和碳匯作用,盡量減少使用硬化材料鋪設地面,保持地面的通氣透水以保護地面生態系統的平衡運轉。對于必須鋪設硬化地面之處,應探索使用新材料,以新技術鋪設。比如說,人行道、步行街等對地面硬度要求不太高的路面可以采取透水透氣材質,保持地面呼吸通暢;停車場應盡量采用網格狀地磚鋪設,其間隙填充腐殖質土壤,種植雜草。這些做法有助于在城市開發的進程中減少碳匯面積的損失,保持生態平衡。

4、建立低碳化的城市交通體系。城市交通運營的過程中釋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是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交通與土地使用具有共發并生的特點,低碳經濟型土地利用模式要求建立低碳化的城市交通體。所謂低碳交通,指以適應低碳經濟模式為根本前提,以實現交通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理念,以降低交通運輸中二氧化碳排放為直接目標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交通發展模式。實施低碳交通,要從節約能源著手,通過加快對交通用能方式的轉變,加速對新能源交通工具的開發,提高對新能源的使用比重等方式,逐步用低碳新能源替代傳統的汽柴油等高碳排放能源,實現交通用能方式的低碳化。據相關資料顯示,公交出行比重每增加5%,能耗則下降9%,因此應進一步貫徹“公交優先”的原則,通過多模式交通換乘的方式優化整合交通體系,提高公共交通覆蓋率和營運水平,建設以軌道交通和公交線路為核心的城市網絡交通系統。通過采用智能交通技術,提高交通運行效率,引導出行者出行,降低車輛延誤,進而減少交通出行中的無謂能耗。

(二)減少土地利用間接碳排放

1、供地政策。采取“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土地供應政策,有效地引導了投資方向,促進產業結構的改善。嚴格執行新開工項目管理規定,探索彈性的土地出讓年期和地價政策。以土地供應政策為提高高碳特征產業用地準入門檻、促進低碳特征產業發展服務。此外,應適當提高建設用地的取得和保有成本。比如,在土地成本中加大征地補償安置費用的比重、提高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耕地占用稅征收標準、提高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繳納標準、土地出讓總價款逐步提高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比重等。

2、單位面積的碳排放量指標。指標控制是推動土地利用從粗放外延式開發轉向集約內涵式開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F行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標主要包括投資強度、容積率、建筑密度。比如,廣州開發區規定每平方米投資強度為670萬美元,投資總額達不到500萬美元的不單獨供地,容積率不低于0.6,建筑密度不低于35%。這些指標能有效地保證了單位面積的利用效率,節約用地,同時能為土地利用的產出效益提供資金保證。低碳經濟型土地利用模式除了要求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實現土地經濟價值的最大化,同時提出了一個土地利用的前提,那就是“低碳”。因此,在土地利用的指標體系中應加入針對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新指標,即單位面積的碳排放量。這一指標將作為產業引入和項目開展的預評要素,進一步完善指標體系的作用,提高產業和項目的生態準入門檻,將高排放、低效率、低效益的“高碳”項目排除在外,引導和促進低碳產業的發展和低碳項目的開展,直接有效地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兼顧“低碳”與“經濟”。

3、稅收調節。對粗放利用的土地征收重稅,對集約利用的土地施以輕稅;對環境影響惡劣的產業和項目征收重稅,對環保低碳的產業施以輕稅。通過企業所得稅、資源稅、增值稅、消費稅、出口退稅多種稅收制度為低碳產業減負,引導和推動先進產能與低碳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4、碳交易市場。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于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實際上就是碳排放權利的交易。碳交易把氣候變化這一科學問題、減少碳排放這一技術問題與可持續發展這個經濟問題緊密地結合起來,以市場機制來解決這個科學、技術、經濟綜合問題。1978年我國的碳排放量是13.8億噸,2007年達到了61億噸,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碳排放總量將進一步提高,碳排放交易市場體系的建立和健全可以促進我國低碳技術和低碳產業的發展,從而有效減少土地利用碳排放。碳交易市場由津貼市場和以項目為基礎的市場組成。津貼市場是指公司出售或購買碳排放權,而這種權利是由政府直接分配的。項目為基礎的市場,其所需的碳排放量主要以后期可吸收碳的量為基礎進行判斷。碳素稅就是碳交易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它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進行繳稅,這種胡蘿卜加大棒的方式,可以一方面允許企業創造利潤,同時也督促企業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對于整個市場和企業來說都大有裨益。巨大的碳排放需求也強烈呼喚世界碳交易體系的及早建立。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指出,最近碳排放權的交易額達到1,263億美元,比2007年猛增了90%。二氧化碳的交易總量也從2007年的30億噸增加到2008年的48億噸,漲幅達55%。碳排放權目前在世界10個市場上進行交易,我國應盡快建立與歐美接軌的特色碳排放市場體系,并在國內建立各省、市、區之間、重點行業大中型企業之間的碳交易市場。

(三)保育土地碳匯。要實現低碳化的土地利用,不僅應從節能減排上有效減少土地利用中的碳排放,還應充分發揮土地的生態價值,重視“綠地”的“碳匯”效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將“碳匯”定義為自然界中碳的寄存體,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碳匯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保護城市生態功能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在土地利用中,一方面應注意對原有植被的保護,減少“綠地”面積的損失;另一方面應加強對城市綠化面積的建設,通過建造城市“綠地”,利用城市植被吸收二氧化碳。通過增加碳匯的辦法降低二氧化碳濃度是一種成本低、效益好的手段,也是最容易參與的一種方式。在“綠地”的建造方式上除了增加城市的綠化帶外,上海世博會也為我們帶來了一些新思路,比如在建筑物墻上和頂上栽種小灌木,為主體建筑“降溫”。這些綠色植被既是環境溫濕度的自動“調節器”,又是控制碳氧平衡的“氧氣機”;既是吸收有毒氣體的“解毒器”,又是減滅有害微生物的“滅菌器”;既是滯塵濾塵的“吸塵器”,又是產生負氧離子的“發生器”,同時植物具有降噪功能,是天然的“消聲器”。如此與建筑物融合的綠色植物,在實現碳匯的同時,并沒有增加使用城市的土地面積,從而達到城市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目的。

四、對策建議

(一)通過制度與法律法規的約束,合理布局低碳產業項目用地。加強對碳排放相關指標的控制,利用土地總體規劃制度,對于傳統高碳產業項目用地加以限制,提高其門檻,抑制高碳項目用地需求,而對低碳產業項目用地制定相對寬松的供地政策,提高低碳經濟型用地的總量和所占比例。有效引導資本向低碳產業轉移,以此加強對低碳產業的投資力度與強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促進低碳產業成長,刺激低碳經濟發展。在各地區的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上,結合當地基本情況,合理調節供地規模與布局,達到以土地供應引導需求,在低碳化視角下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逐步完成從高碳、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式發展向低碳、節能、環保式發展的轉變,促進低碳城市建設,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還可以在法律法規方面,出臺適合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或對原法律法規進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從制度上創新,以低碳化的視角在立法層面的高度上促進土地用地結構的改變。

(二)通過土地供需價格調節土地市場。利用土地價格的杠桿作用,對于耗能排碳量不同的項目產業用地制定差異化的價格標準,調節土地市場供需結構。對于在一級市場上出讓的土地,將高碳與低碳用地區別對待,區別定價,通過土地價格調節投資方向;對于二級市場上轉讓的土地,則可在轉讓稅費上,將高碳與低碳用地區別定稅。通過差異化的土地價格和稅費標準,同樣到達引導資本向低碳項目轉移的目的,最終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三)利用土地金融工具優化配置低碳土地資源。利用土地金融工具,在土地信貸、土地融資、土地抵押等方面給予低碳項目用地一定的優惠與支持。完善房地產信托基金建設,對于低碳房地產的開發,給予相應的土地金融支持,拓寬其融資渠道,豐富其融資方式,降低其融資風險,優化其融資結構。土地金融業的發展反過來又可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土地的集約節約利用,進一步減少土地粗放利用中的碳排放。

主要參考文獻: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 Paper: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London:TSO,2003.

[2]莊貴陽.節能減排與中國經濟的低碳發展[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8.

[3]張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國:地位、挑戰與戰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

[4]韓青,劉合林.城鎮低碳生態規劃實踐與探索[J].小城鎮建設,2009.12.

[5]李翅.土地集約利用的城市空間發展模式[J].城市規劃學刊,2006.1.

[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50378.百度文庫,2009.11.10.

篇7

【關鍵詞】三次采油 強堿三元復合驅 弱堿三元復合驅 無堿二元驅

1、引言

石油資源是當今世界一種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對社會經濟建設、人民日常生活、國家安全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但石油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相反能源危機正一步步的逼近全球,成為全球經濟展生命線上不斷勒緊的枷索。在能源危機不斷加劇,能源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提高石油采收率成了石油工業界以至整個工業界所關心的問題。三次采油技術是當今世界應用最為廣泛,采收率最高的一種采油方式。今過近年來的發展,世界上已經形成了包括化學驅、熱力驅、注氣驅和微生物驅四大類三次采油技術,有效高了原油采收率。在我國,三次采油技術也得到了不斷推廣和發展,但相對來說還存在一些技術障礙,影響了我國三次采油方法的進一步深化應用。

2、三次采油技術對我國石油工業的重要性

所謂三次采油實際上是相對于一、二次采油而言的,在開采初期利用地層的天然能量自噴開采石油稱為一次采油,一次采油的采收率僅為10%左右;通過向地層補充能量維持地層壓力來開采石油被稱為二次采油,雖然二次采油遠較一次采油更為優秀,但采收率一般也只能達到25%至40%左右;三次采油則是利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手段,進行尾礦采油的方法。

據發改委相關報告顯示,近年來隨著我國石油消費的持續增升,2011年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56%,在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我國石油供應安全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實際上,我國國內東部多數油田目前已經處于高含水開采階段,多進入高含水、高采出情況,“多井低產”現象極為嚴重,因此如何提高三次采油技術對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已經變得極為重要,是確保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問題。

3、強堿三元復合驅油技術

強堿三元復合驅技術是采用強堿與原油活性成分發生反應,生成天然表面活性劑協同外加表面活性劑共同發生作用,進一步降低油水界面張力的一種采油新技術。通過加入強堿與原油活性成分發生反應,不僅可以列好的降低油水界面張力,還可以減少表面活性劑的用量,從而降低采油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但是,由于強堿三元復合驅技術采用強堿作為化學替代劑,其工藝較為復雜,容易在油藏和油井井底產生結垢現象,對油藏造成負面影響,降低油井產液能力,并容易引起出液破乳脫水困難等問題。

此外,使用強堿除了會對油藏造成負面影響外,原材料的供應還明顯不足。目前,訂采用精餾切割法、烷烴脫氫烷基化法、α-烯烴烷基化法和丙烯齊聚烷烴基化法來解決原材料不足的問題。其中,α-烯烴烷基化法中的蠟裂解法使用含油低的石蠟作為原材料,工藝簡單且成熟,雖然這分離很難得到高純度的單烯,但卻可以很好的生產油田用表面活性劑所需的14碳α-烯烴到25碳-烯烴;而丙烯齊聚烷基化法中占主導地位的UOP法技術成熟、工藝合理,采用固體磷酸催化工藝所得到的5~8聚長碳鏈烯烴正好是三元復合采油技術所需要的表面活性劑原料,這兩種方法都可以很好的解決強堿三元復合驅采油技術原材料供應不足的問題。只要進一步解決強堿三元復合驅對油層的負面影響,該技術能夠很好的被石油工業所采用和推廣。

4、弱堿三元復合驅油技術

弱堿三元復合是采用無機弱堿參與三元復合驅的一種采油技術,這種技術在采油能力、采油速度、乳化能力等方面都高于強堿三元復合驅,地下巖石的熔蝕和對油層的傷害極小,比強堿三元復合驅有更多優勢。

在2003年,大慶油田采用進口α-烯烴作為初始原料經烷基化、磺化和中和,最后研制出了新型的弱堿烷基苯磺酸鹽表面活性劑,通過配置可以很好的使油水界面形成10-3mN/m數量級的超低界面張力,對不同區塊、不同油層油水條件都有極強的適應能力。根據小井距礦場試驗,通過注入這種新型表面活性劑可以有效降低綜合含水,提高采收率達24.66%,但由于原料需要進口,所以成本較高。采用可溶性硅磷酸鹽作為弱堿參與三元復合驅油,也能明顯緩解對地下巖石的溶蝕和對油層的傷害,減輕結垢的負作用,并能有效的得到超低油水界面張力,能很好的運用于多孔介質油藏環境之中。根據研究表明,采用中性或者弱堿性緩沖堿,能充分降低表面活性劑濃度保證生成石油皂的同時防止生成硅垢,而用有機堿代替傳統三元復合驅所采用的無機堿,同樣可以獲得低界面張力,而且不生成沉淀影響水質,既便是在硬水中也能獲得較好的驅油效果。

5、無堿二元驅油技術

無堿二元驅油技術是通過采用合適的表面活性劑,實現無堿化的二元驅油效果。采用陰離子型或者陽離子型與非離子型的二元齊聚效應,使油水界面張力達到超低極限。目前,能被無堿二元驅油技術所采用的表面活性劑有烷基芳基磺酸鹽、甜菜堿系兩性表面活性劑、Gemini表面活性劑、Bola型表面活性劑等,通過這些表面活性劑的復配,使其相互作用形成新的體系,能更好的實現堿活性劑二元驅油能力。

采用烷基芳基磺酸鹽作為新型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并且由于其特殊的結構,溶解于水中形成的膠團具有致密的雙電層,固液吸附能力較強,降低油水界面張力的效率也較高。目前應用較多的是兩性表面活性劑,這種活生劑分子結構中同時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離子性質,帶有陰陽親水基團,在一種介質條件下可能表現出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的特性,在另一種介質條件下又表現出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特性,具有刺激性低、耐硬水性好、適用范圍廣的優點,雖然原材料相對較高但應用仍然較為廣泛,在高礦化度、高溫度油層中驅油效果極為優良。

參考文獻

[1]張毅.三次采油技術的研究現狀與未來發展[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1(4)

[2]高慧.注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技術研究進展[J].特種油氣藏,2009(2)

篇8

一、探究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和與二氧化碳相關的問題。

(1)怎樣檢驗二氧化碳?(2)怎樣證明吸入的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氣體低?

(3)如何證明蠟燭的組成中含有碳、氫元素?

二、藥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較大的塊狀固體藥品?如何取用粉末狀固體藥品?沒有說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細口瓶向試管中傾倒液體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3)量筒應該怎樣正確讀數?如果采用了俯視或仰視讀數測量值與真實值的關系?如何準確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4)如何稱取粉末狀的藥品或易潮解的固體?用天平如何稱量未知質量固體或定質量固體?砝碼和游碼應按什么樣的順序使用?如果藥品和砝碼的位置顛倒,且使用了游碼,能否知道藥品的實際質量?

三、物質的加熱

(1)如何正確地點燃或熄滅酒精燈?灑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燒,應如何處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溫度?怎樣證明這一點?(2)加熱試管里的液體或固體時,分別應注意哪些問題?兩者有何區別?

(3)給藥品加熱時,發現試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藥品和儀器的處理

(1)玻璃儀器洗滌干凈的標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實驗后藥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

一、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氣中主要含有哪些氣體?每種氣體分別有哪些用途?

二、實驗探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1)燃燒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質?給物質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紅磷?為什么?能否用鋁箔、鐵絲來代替紅磷?為什么?如用木炭來做實驗,又如何改進實驗?

(3)產生什么實驗現象?得到什么結論?實驗原理是什么?

(4)若測定的氧氣的體積分數明顯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氣污染物的來源和危害

空氣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氣被污染后會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從組成上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

純凈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區別?例舉幾種常見的混合物?

五、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有什么區別?如何判斷“硫在氧氣中燃燒”屬于化學變化?

六、化合反應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應?化合反應有什么特點?例舉幾個化合反應?什么叫氧化物?學會識別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燒有關問題

(1)S在空氣中燃燒和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有什么不同?說明什么?

(2)Al燃燒時,火柴在什么時機插入集氣瓶中,為什么?集氣瓶底部為什么要放些細紗?

八、分解反應

什么叫分解反應?分解反應有什么特點?例舉幾個分解反應?

知道催化劑的重要作用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證明MnO2是某個反應的催化劑,需要做哪些實驗?

九、探究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1)有三種方法制取氧氣,原料分別是什么?反應原理分別是什么?三種方法的優缺點?

(2)用KMnO4制取氧氣的裝置需要哪些儀器?如何檢查該裝置的氣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氣時,綿花的作用?試管口為什么略向下傾斜?什么時候開始收集?為什么?結束時,如何操作?為什么這樣?

十、探究碳和鐵的燃燒

(1)在空氣和純氧中的現象分別是什么?

(2)為什么木炭點燃后要緩緩插入集氣瓶中。

(3)鐵絲為什么要盤成螺旋狀?如未發現“火星四射”的現象,原因有哪些?分別應如何改進?

(4)通過上述實驗得出氧氣的什么化學性質?

十一、本單元的反應符號表達式

(1)碳、硫、磷、鋁、鐵分別與氧氣反應符號表達式?

(2)實驗室制取氧氣的三個反應符號表達式?第三單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組成

根據什么現象可以推斷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二、單質和化合物

單質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要學會區別?各舉幾個例子,并寫出化學式?

三、認識物質的微粒性

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哪幾種?它們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質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舉幾個實例證明分子是不斷運動的?列舉幾個實例證明分子間有間隔的?

五、水的凈化

(1)純水與天然水的區別是什么?硬水與軟水的區別是什么?

(2)有哪些凈化水的操作?凈化程度的是何種操作?

(3)明礬和活性炭的凈水的原理分別是什么?

(4)什么樣的混合物可以用過濾的方法進行分離?過濾的操作要領“一貼兩低三靠”的含義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來源是什么?應如何防治?

七、節約用水

認識節約標志,列舉生活中常見的節約用水的做法?

第四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

一、原子的構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的構成?

(2)原子是由哪幾種粒子構成的?它們是怎樣構成原子的?為什么整個原子不顯電性?原子的空間分布和質量分布分別有什么特點?

二、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

三、知道元素的簡單分類

元素可以分為哪三類?分類的依據是什么?不同類別的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數和化學性質各有什么特點?

四、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

五、形成“化學過程中元素不變”的觀念

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和質量是否改變?微觀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電子

初步認識核外電子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為什么說最外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

七、原子與離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離子可以相互轉化。如:Na與Na+、S與S2-如何相互轉化?在轉化過程中,質子數、中子數、最外層電子數變化情況?知道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構成的?

八、說出幾種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

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九、能用化學式表示常見物質的組成

(1)根據俗名寫化學式;(2)根據用途寫化學式;(3)根據化合價寫化學式。

十、能利用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進行物質組成的簡單計算

(1)計算相對分子質量;(2)計算元素間的質量比;(3)計算某一元素的質量分數;

(4)根據計算來確定有機物的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當M有機物等于MH+MC不含有O元素;

大于MH+MC含有O元素;差值即為氧元素的質量。

十一、能懂商品標簽上的物質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標示的是物質的質量還是元素的質量,如:加鈣鹽CaCO3-Ca,加碘鹽KIO3-I;

(2)要注意標示的單位質量與所給的質量或體積單位是否一致。

十二、能根據某種氮肥包裝袋或產品說明書標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純度

(1)標示的含氮量實際含氮量(不純)

根據化學式計算含氮量理論含氮量(純)則純度=實際含氮量/理論含氮量×100%

(2)判斷廣告其真實性

若標示的含氮量大于理論含氮量則是虛假廣告。

十三、平均值問題

兩種不等量物質混合,所得實際結果必介于兩種之間。

第五單元化學方程式

一、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認識常見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1)鐵釘生銹后質量為什么增加?

(2)高錳酸鉀加熱一段時間后,剩余固體質量為什么減少?

二、用微觀的觀點對質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釋

(1)知道質量守恒的微觀原因?

(2)會推斷未知物質的化學式(注意有無系數)

三、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在什么情況下,必須在密閉體系中進行實驗。

四、能正確書寫簡單的化學方程式

(1)查化學式---根據化合價;

(2)查配平---數原子數,尤其氧原子;

(3)查條件和箭頭----根據所學知識或題目所給信息。

五、能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1)化學方程式的配平必須要查;

(2)比例式必須要列;

(3)設答必須要完整;

(4)單位,x---不帶單位,數字---必須帶。第六單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認識物質的多樣性

(1)碳的單質:金剛石、石墨、C60、碳納米管;認識同種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單質;

(2)無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剛石和石墨性質有什么顯著的特點?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別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學習實驗室制取CO2

(1)用什么藥品?固體能否選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體能否選用稀鹽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裝置?

(2)依據什么選擇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常見的發生裝置有哪些?常見的收集裝置有哪些?

(3)如何進行氣體的檢驗和驗滿、驗純(可燃性氣體)?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環,如何實現?

四、溫室效應

知道溫室效應的成因和防治;注意與空氣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區別。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質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質有哪些?如何通過實驗來說明?由此性質決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與水、澄清水灰水反應,學會設計實驗說明CO2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由此性質決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質及其用途

1)物理性質有哪些?(2)化學性質有哪三個?(3)如何檢驗CO?

七、本單元的化學方程式之間聯系要熟練掌握。

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

一、認識燃燒、緩慢氧化和爆炸的條件及防火、滅火、防爆炸的措施

(1)燃燒的條件及可燃物燃燒的條件;(2)緩慢氧化的條件(3)爆炸發生的條件;

(4)防火滅火的原理和方法;(5)防爆炸的措施(列舉實例)

二、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

(1)與氧氣接觸,溫度達不到著火點;(2)溫度達到著火點,不與氧氣接觸;(3)兩者皆滿足

三、控制變量法證明的必要條件,例:A、B、C三個條件;

具備B、C,不具備A,不成立,說明A是必要的;具備A、C,不具備B,不成立,說明B是必要的;

具備B、A,不具備C,不成立,說明C是必要的;

同時具備A、B、C,成立,說明ABC同時具備時,結論就可以成立;例:鐵生銹,銅生銹;

四、燃料有關問題

石油的幾種產品及主要用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等);知道石油是由沸點不同的有機物組成的混合物;了解我國能源和資源短缺的國情;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形成?利用?主要組成元素?所屬物質類別?了解使用H2、CH4、C2H5OH、液化石油氣、汽油、煤等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懂得選擇對環境污染較小的燃料;認識新能源開發的重要意義。

五、認識燃料完全燃燒的重要性:意義?不完全燃燒的后果?措施?

六、本單元有關的反應化學方程式要熟記

第八單元金屬和金屬材料

一、了解金屬的物理性質,能區分常見金屬和非金屬(實驗探究金屬的物理性質,金屬有哪些區別于一般非金屬的物理性質?舉例說明金屬具有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硬度大、熔點高等性質?列舉常見的金屬之最。

二、認識金屬材料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從性質決定用途的觀點出發,列舉金屬的用途。了解常見金屬的特性及用途;如:Cu、Fe、Al。

三、認識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屬的特性

舉例說明在金屬中加入其它元素可以改變金屬的性能。

四、知道生鐵和鋼等重要的合金

生鐵和鋼的主要區別是什么?“百煉成鋼”蘊涵著什么化學知識?列舉常見的生鐵和鋼制品。

五、知道常見金屬與氧氣反應

從“金屬與氧氣反應的難易程度不同”的觀點出發舉例說明金屬的活動性不同。

六、能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對有關的置換反應進行簡單的判斷,并能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1)回憶金屬活動性順序表

(2)能否用鋁鍋長時間盛放食醋,為什么?

(3)天然水中溶解有一些鐵鹽,為什么新買來的鋁鍋燒開水后,在水面會留下一道黑色的印痕?

(4)農業上常用硫酸銅溶液和熟石灰來配置農藥波爾多液,為什么一般選用木通而不用鐵銅來配制?如何檢驗配好的波爾多液是否含有硫酸銅?

七、實驗探究酸溶液、鹽溶液跟金屬發生置換反應的規律

(1)金屬與酸溶液的置換反應:對金屬的要求?對酸溶液的要求?

(2)金屬與鹽溶液的置換反應:對金屬的要求?對鹽的要求?置換與被置換的順序:

ZnFe與CuSO4反應,置換時---先強后弱,所以Zn先與CuSO4反應;

Fe與Cu(NO3)2、AgNO3混合溶液反應,置換時---先弱后強,所以Fe先與AgNO3溶液反應

八、知道一些常見金屬的礦物

有哪些常見的鐵礦石和鋁礦石,寫出它們主要成分的化學式。

九、了解金屬銹蝕的條件,討論防止銹蝕的方法

(1)鐵生銹與氧氣和水有關,如何設計實驗證明?

只與水接觸,不與氧氣接觸,不生銹,說明:生銹與氧氣有關,氧氣必不可少;

只與氧氣接觸,不與水接觸,不生銹,說明:生銹與水有關;水必不可少

同時與水和氧氣接觸,生銹,說明:生銹的條件是:氧氣和水兩個必不可少。

(2)防止銹蝕的原理?方法?說出幾種具體做法?

十、了解從鐵礦石中鐵還原出來的方法(用實驗方法將鐵還原出來)

(1)煉鐵的原理;(2)方程式?(3)實驗:步驟,現象,尾氣處理;

十一、知道廢棄金屬對環境的污染,認識回收金屬的重要性

(1)廢電池隨意丟棄對環境有什么影響?

(2)回收廢棄金屬具有什么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九單元溶液

一、認識溶解現象,溶液的組成與特征;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見的溶劑(如何用簡單的方法將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說出一些常見的乳化現象

(1)舉例說明乳化現象;(2)用洗滌劑去油污與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1)化工生產與化學實驗;(2)無土栽培的營養液;(3)醫療上各種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質在水溶液中是以離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鹽水中溶質分別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時的溫度變化

為什么物質溶于水后會使溶液的溫度表現不同的變化?溫度的變化有哪幾種情況?各舉一個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飽和溶液

(1)了解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有什么區別?如何判斷溶液是否飽和?

(2)一瓶接近飽和的NaCl/KNO3/Ca(OH)2溶液分別可以采用什么措施變成飽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義?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數據繪制溶解度曲線?

(1)什么叫溶解度?“20攝適度,KNO3的溶解度為31。6g”的含義是什么?

(2)溶解度曲線上橫坐標和縱坐標的含義分別是什么?A、B兩條交于一點,交點的含義是什么?

(3)溫度對固體溶解度的影響可分為哪三種情況?各舉一個例子?

九、知道氣體溶解度及其影響因素

(1)氣體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響?舉例說明?

(2)20攝適度,O2的溶解度為0。031表示什么意義?

十、了解結晶現象,膽礬晶體的形成,海水制鹽?

(1)常見的結晶方法有哪些?分別適用于什么類型的溶液?

(2)如何將KNO3和少量NaCl的混合物中分離出較純凈的KNO3晶體?

(3)過濾和結晶這兩種分離固體混合物的方法分別適用于什么樣的混合物?

十一、初步學會配制一定質量分數的溶液

(1)需要哪些儀器?主要步驟?

(2)固體作溶質和液體作溶質(或濃溶液稀釋)的區別?

十二、能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的計算

(1)溶質質量分數=溶質質量/溶劑質量*100%;

(2)稀釋:溶質質量不變

M濃*C濃%=M稀*C稀%或M濃*C濃%=(M濃+M水)*C稀%

(3)與方程式的綜合計算

反應后溶液質量=反應前溶液質量(不含不溶性雜質)+-生成氣體質量-生成沉淀質量

第十單元酸和堿

一、會用酸堿指示劑檢驗溶液的酸堿性(或試驗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堿性溶液中的變化)?

(1)常用的酸堿指示劑有哪兩種?它們遇酸性或堿性溶液分別顯示什么顏色?

(2)什么樣的花朵汁液適合做酸堿指示劑?

二、認識酸堿的腐蝕性

(1)酸和堿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蝕性;

(2)濃H2SO4和NaOH不慎沾到皮膚上或衣服上應如何處理?

三、初步學會稀釋常見的酸或堿溶液:如何稀釋濃硫酸?

四、實驗探究酸的重要性質和用途

(1)鹽酸、硫酸的主要性質和用途:探究濃鹽酸的揮發性?造酒時調節酸度,為何使用稀硫酸,而不用鹽酸?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為何不用濃鹽酸?

(2)鹽酸的用途有哪些?

(3)學會探究濃硫酸的吸水性?濃硫酸的用途有哪些?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濃硫酸做干燥劑?

(4)稀鹽酸和稀硫酸的共同的化學性質有哪些?與酸堿指示劑;與活潑金屬;與金屬氧化物;與堿;與某些鹽;為什么它們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五、實驗探究堿的主要性質和用途

(1)實驗探究NaOH固體的吸水性?NaOH固體的用途?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NaOH做干燥劑?

(2)NaOH和Ca(OH)2的俗稱,Ca(OH)2的用途?使用NaOH應注意什么?

六、學會通過實驗探究NaOH和Ca(OH)2的化學性質?

(1)與指示劑;(2)與酸;什么叫中和反應?(3)與某些非金屬氧化物;(4)與某些鹽;為什么它們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七、知道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

(1)了解溶液的酸堿性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義?

(2)中和反應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如:胃酸過多,如何治療?如何處理廢液中硫酸?被蚊蟲叮咬如何處理?

八、會用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1)如何用PH試紙測試溶液或土壤的酸堿性?

九、熟練掌握本單元的化學方程式。

第十一單元鹽化肥

一、了解NaCl、NaCO3、NaHCO3、CaCO3等鹽的名稱、俗稱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二、學會粗鹽提純,粗鹽提純過程中蒸發操作需要哪些儀器?步驟?都要用到哪個儀器?蒸發什么時候停止加熱為什么?

三、如何檢驗CO32-?常見的沉淀有哪些?

四、初步認識常見的復分解反應,能用于解釋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一些現象

(1)復分解反應在什么條件下可以發生?

(2)學會判斷一些物質能否發生復分解反應?

五、知道一些常見化肥的名稱和作用

(1)植物生長需求量較大的幾種元素是什么?

(2)氮肥/磷肥/鉀肥的作用分別什么?什么叫復合肥?舉幾例?

(3)如何鑒別氮肥/磷肥/鉀肥?

六、認識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對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不合理使用會帶來什么樣的環境問題?應該采取什么措施?

第十二單元化學與生活

一、了解對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的有機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質、維生素等。

(1)糖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的生理功能分別是什么?哪些食物富含糖類或油脂或蛋白質或纖維素?

(2)氨基酸在體內的作用是什么?(3)淀粉的代謝過程。

二、知道某些物質(CO、甲醛、黃曲霉毒素有損人體健康,認識掌握化學知識能幫助人們抵御有害物質的侵害。

(1)CO如何使人中毒?(2)甲醛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3)黃曲霉毒素使人中毒原因是什么?

三、了解某些元素如:Ca、Fe、Zn、I、F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

人體缺乏Ca、Fe、Zn元素對人體分別有什么影響?

四、初步認識在化學科學的發展在幫助人們戰勝疾病與營養保健方面的重大貢獻

五、能從組成上區分有機物和無機物。列舉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有機物,認識有機物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六、了解常見的合成纖維、塑料、合成橡膠及其應用;了解合成材料對人和環境的影響;認識新材料的開發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

篇9

關鍵詞:低碳理念、低碳應用、城市規劃

Abstract: the low carbon, low carbon cities to explain, put forward the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major atten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industrial planning, transport planning,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low carbon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lanning design in construction low carbon cities of importance.

Keywords: low carbon concept, low carbon application, urban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為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低碳經濟、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實踐逐漸成為當今世界的熱門話題。城市是低碳減排的關鍵,而城市規劃作為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必然擔負著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

一、低碳、低碳城市的緣起

“低碳”一詞首先出現在英國《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低碳經濟”概念中,低碳經濟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城市作為碳減排的關鍵,低碳城市的概念也應運而生,一般認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間為載體發展低碳經濟,實施綠色交通和建筑,轉變居民消費觀念,創新低碳技術,從而達到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低碳城市的本質是在城市實行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的能源生態體系。目前,發達國家建設低碳城市的經驗主要包括:發展清潔技術、清潔能源;推行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和建筑;制定高效的交通運輸規劃;倡導資源回收利用和綠色消費。

二、低碳理念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

城市總體規劃階段要從決策源頭和宏觀層面上確保低碳發展,城市詳細規劃階段要從具體操作層面上實現低碳設計。

(一)城市空間布局

建立科學、合理、有序、穩定的高效的城市空間結構,對于防止交通擁擠、空氣污染、城市熱島效應等大城市病的發生,提高城市運行效率,降低城市內耗,減少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具有重大意義。針對我國城市的現狀,要盡快遏制大城市主城區“攤大餅式”的蔓延趨勢,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大城市的空間由局結構應以組團式為主,對主城區人口密度過高和功能過分集中的城市要進行適當的有機疏散,并通過規劃合理的城鎮空間體系,適當遏制大城市的無限膨脹,降低城市的熱島效應,從而減少城市夏季的空調能源消耗。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也應適當集中緊湊布局,以減少交通能源消耗。

(二)產業規劃

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研究國際產業發展規律和我國各地產業發展的自身規律,緊緊抓住國家實施節能減排戰略和建設兩型社會的有利時機,先行先試,降低高碳產業的發展速度,提高發展質量;加快城市經濟結構調整與升級,加大污染工業、設備和企業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區高污染企業的退出;提高各類企業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標準;提高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和電力等高能耗行業的規劃準入條件;制定低碳產業規劃戰略,將可再生資源、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城市規劃應該對低碳產業的發展規律加強研究,在用地規劃等方面為低碳產業發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導。

(三)交通規劃

交通與建筑是現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2個行業,點總能源消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綠色交通規劃,實施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交通模式,確立城市公共交通的優先地位,倡導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據估算,北京小汽車出行比例每降低1個百分點,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20萬噸以上。目前,我國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為40%左右,而發達國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達到50%~60%。因此,在城市綜合交通規劃中,要通過合理的規劃來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條件的城市要實現地鐵、城鐵、機場、公交車、出租車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換乘”,并保留和擴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車道和步行道,提倡綠色出行方式。對外交通規劃方面,要推行以城際軌道交通為主、高速公路為輔的交通模式,加快城際鐵路和地鐵建設,打造城際高速立體交通網絡。此外,要做好推廣新能源公交車、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規劃管制。

(四)房地產開發

大力推行綠色建筑規劃設計,研究制定適合各地氣候條件的綠色建筑規劃設計標準,以綠色建筑替代傳統建筑,主要包括:建筑節能政策與法規的建立;建筑節能設計與評價技術標準、供熱計量控制技術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術與產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推廣應用;提高設計的合理性和延長使用壽命等。在規劃報批、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階段,建立建筑節能規劃設計審批標準與審批制度。同時,要研究出臺精裝房規劃設計標準,減少裝修材料的損耗,在舊城改造中應盡量保留具有悠久歷史的建筑群、廟宇和街巷,避免大拆大建。

三、國內外城市低碳理念的實際應用

目前國際上一些城市在低碳發展某些領域起到了領跑的作用。例如倫敦指定了包括碳減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標,建立倫敦氣候變化管理局、設施分布能源管理供給部門等;東京逐漸普及建筑節能,進行天然氣發電,同時充分進行余熱利用等;柏林建立了完善的熱點聯產和區域供熱網絡,同時發展微型發電等;哥本哈根則建立了廣闊的熱點聯產和區域供熱網絡,同時大力發展風力發電等。

曹妃甸新區將以先進的規劃設計為基礎,運用低碳應用技術,在全國乃至全球率先建設低碳宜居示范城市。與瑞典藤茂公司、普拉克公司、恩華特公司在地源熱泵應用、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方面積極展開合作,成立新能源利用、環保技術應用公司,打造生態城市建設品牌。

上海市崇明東灘生態城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碳中和的區域。據規劃,生態城的電力熱力能源全部有當地風能、生物質能和太陽能獲得,步行、自行車和燃氣電池公交車將作為主要出行方式,建筑屋頂將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熱層,同時城區80%的固體廢物實現循環利用。

四、建議

構建低碳城市系統,應從城市整體的形態構成、土地利用模式、綜合交通體系模式、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固碳措施等幾個方面來考慮。比如:運用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電信電纜的“流動空間”,構建“新型巨大城市”;設計多中心的大都市空間結構,構建“緊湊型城市”;利用新興產業和現代社會組織手段定位與劃分城市功能性區域,避免重復的城市空間功能分區設置;建立節能低碳型建筑體系;完善工業領域節能減排措施;推動服務業低碳發展;推動移動源、分散源的節能減排。

五、結語

建設低碳城市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需要各行業、各部門的通力協作與配合。規劃先行,城市規劃在低碳城市建設中理應發揮龍頭作用,把低碳理念、低碳做法貫穿到城市規劃編制與管理的各個環節,通過規劃手段實現最大限度的節能降耗、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探索出切合我國發展特征的低碳發展新模式和新路子。

參考文獻:

1張泉 葉興平 陳國偉《低碳城市規劃――一個新的視野》

2陳群元 喻定權《低碳城市建設的城市規劃手段》

篇10

關鍵詞:臨汾市;低碳旅游;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F57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2025703

1引言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業不斷發展的前提下,通過調整制度、技術創新、轉變傳統觀念,以減少碳排放量為目標,降低旅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旅游發展模式。低碳旅游不僅提倡一種低碳理念,更倡導以實際行動加快將傳統的旅游發展模式向低碳化旅游發展模式轉變。低碳旅游的發展道路是旅游業對低碳經濟的積極響應,更是旅游業選擇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因此發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主要特征的低碳旅游是臨汾地區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臨汾市旅游發展現狀

臨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倚太岳,西傍呂梁,中部是河谷平原,汾河干流縱橫南北,兩岸土地肥沃。臨汾市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臨汾市氣溫特點是冬寒夏熱,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均大,年平均氣溫12℃,年均降水505mm。南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及108、209國道南北縱貫,侯月、侯西鐵路、309國道、晉韓高速公路橫穿東西?,F轄2市1區14縣和兩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20275km2,總人口415萬人。

2.1旅游產業地位快速提升

“十一五”以來,臨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發展旅游的戰略部署,明確了旅游業作為新興支柱產業的定位,提出了由旅游資源大市向旅游經濟強市跨越的奮斗目標,霍州、洪洞、襄汾、古縣等縣市相繼做出了發展旅游業的決定,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社會氛圍已初步形成。2010年,臨汾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意見》,涵蓋了多項促進旅游業發展政策,把旅游業作為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加以培育和重視。

2.2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根據臨汾市統計年鑒數據,臨汾市近年來接待游客數量和實現的旅游綜合收入逐年上升,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增加,2000~2011年,臨汾市累計接待海外游客達563694人次,國內游客8124.58萬人次,海外創匯11727.99萬美元,國內收入363.11億元(圖1)。

圖12000~2011年臨汾市旅游收入情況折線圖2.3旅游宣傳促銷成效明顯

為推進臨汾市“中華根·黃河魂·堯鄉韻”的旅游主題形象,臨汾市連續三年與太原、渭南、三門峽、咸陽、陽泉、天水等市聯合推出“四省七市一證游”;指導舉辦了洪洞大槐樹祭祖節、鄉寧云丘山中和文化旅游節、安澤荀子文化節、古縣三合牡丹節、蒲縣東岳文化節等旅游節慶活動;成功引進了四川旅游專列、臺灣包機和北京環保自駕游;組織旅游企業參加了國際旅交會、國內旅交會、北方旅交會、北京旅游博覽會等旅游會展,取得了良好促銷效果。

2.4服務保障質量明顯提升

“十一五”期間,臨汾市旅游行業樹立誠信服務、質量第一的理念,在壯大服務隊伍、健全保障體系、提高服務質量。旅行社、旅游星級飯店由“十五”末的30家和29家,發展到了52家和43家,旅游運輸車隊由1家發展到了5家,運輸車輛達到了100余輛次,旅游從業人員達到萬余人。市旅游局制定了《臨汾市旅游景區安全責任制度》、《臨汾市旅游運輸車隊安全管理辦法》和《臨汾市旅游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每年與各縣旅游局、旅游企業簽訂《旅游安全責任書》。

3臨汾市低碳旅游資源概況

臨汾市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有著五千年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河魂·中華根·堯鄉韻”旅游主題形象和堯文化、晉文化、黃河文化、根祖文化、宗教文化等。臨汾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960余處,其中國家級28處,省級67處。現有全面對游客開放的景區(點)26處,其中,國家4A級旅游景區5處(壺口瀑布、古大槐樹、堯廟-華門、云邱山、古縣牡丹園),2A級旅游景區2處(仙洞溝、蘇三監獄),有國家級、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10處。有旅行社51家,旅游星級飯店44家,旅游直接從業人員2.1萬余人。臨汾市主要景點主要分布在堯都區、吉縣、洪洞縣、襄汾縣、霍州市、侯馬市、汾西縣和蒲縣,其他地區旅游資源特色不明顯,數量較少。臨汾市主要旅游景點及功能如表1所示。

2013年2月綠色科技第2期

解智涵,等:臨汾市低碳旅游及其發展策略研究自然與旅游

表1臨汾市主要旅游景點及功能

重點旅游區1213范圍1213主要景觀、景點1213功能黃河壺口

旅游區1213古縣、蒲縣、隰縣、鄉寧縣、大寧縣1213壺口瀑布風景區、晉陜大峽谷、克難坡、人祖山、高祖山、東征紀念館、小西天、東岳廟、云邱山等1213自然觀光、人文觀光、休閑度假、考古研究中鎮霍山

旅游區1213霍州市、汾西縣1213霍州署衙、陶唐峪、七里峪、女媧廟、師家溝居民、千佛崖石刻等1213自然觀光、人文觀光、休閑度假、生態旅游古大槐樹

旅游區1213洪洞縣、安澤縣1213大槐樹祭祖園、廣勝寺、蘇三監獄、歷山、青龍山、安澤生態度假村1213人文觀光、民俗風情、尋根祭祖、休閑度假、生態旅游帝堯圣祖

旅游區1213堯都區、襄汾縣1213堯廟、堯陵、丁村文化遺址、陶寺遺址、元代戲臺、汾城古建群等1213人文觀光、自然觀光、休閑度假、科考、古建名居考察古晉文化

旅游區1213侯馬市、曲沃縣、翼城縣1213晉國遺址、太子灘、溫泉度假村、晉侯墓群、景明瀑布、綿山、舜王坪等1213人文觀光、自然觀光、休閑度假、考古研究

4臨汾市低碳旅游發展現狀與問題

臨汾市旅游產業發展迅速,結合臨汾市旅游發展的實際,研究結果發現,盡管臨汾市在發展旅游問題上作出了較大努力,但由于低碳旅游的發展理念、發展途徑、發展機制尚未完全確立,因而導致現階段臨汾市的旅游產業發展依然存在較多問題。

4.1低碳旅游意識薄弱,缺乏社會責任

旅游業作為一種綠色產業,對于保護當地的文化和自然環境作用重大,但臨汾市旅游資源的開發包括政府、企業、旅游者都未能把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融入到旅游的過程當中。因此,要促進臨汾低碳旅游的發展,加強人們的低碳意識和社會責任的培養尤為重要。

4.2旅游產品開發滯后,產業鏈條尚未形成

目前已經開發和正在開發的旅游產品基本停留在開發初期,市場吸引力不足,旅游企業、旅游景區、旅游酒店、旅游車隊和旅行社各個元素間缺乏良好的溝通;未能建立合作共贏的利益同盟,旅游線路價格居高不下,臨汾市旅游產業發展鏈條尚未形成。

4.3專業人才緊缺,政策保障體系不完善

由于低碳旅游推行時間尚短,而臨汾市發展低碳旅游缺乏政府的保障政策和專業人才,尚未建立有效的推廣機制和企業低碳管理、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缺少低碳項目策劃、低碳產品設計、低碳企業發展的政策資金支持,與低碳化發展水平較高的旅游地之間缺少經驗交流。

4.4旅游市場不規范,市場管理體制不順

臨汾市旅游景點目前采用的是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多數景點分別由文化、文物、林業、水利、城建等政府部門直接管理,沒有統一的協調機構,臨汾旅游產業發展的根本障礙是市場管理體制不順,要解決體制僵化、機制不活、部門分割的問題,就要通過改革激發活力。

4.5旅游配套服務設施滯后,宣傳力度不足

臨汾市旅旅接待能力明顯滯后,多數景區、飯店、賓館、旅游車隊等都不具備大批量接待游客的能力,制約了各地游客進入臨汾地區;旅游指引標識、游客咨詢中心、旅游購物、旅游消費、文化展演等都未形成規模;在市場宣傳和產品營銷上,缺乏專項經費和有效措施。

5臨汾市低碳旅游發展策略

旅游業低碳化發展需要當地政府、旅游企業、旅游者的共同參與。臨汾低碳旅游資源豐富,應積極引導企業開發低碳旅游產品,提高經濟收入,保護當地的自然、文化環境和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進臨汾地區旅游產業低碳化的發展。

5.1培育旅游者低碳意識,倡導低碳旅游方式

旅游者與社區居民低碳意識、行為培育可通過政府、企業、大眾傳媒等渠道倡導低碳生活形式,發展低碳旅游設施,使旅游者意識到旅游過程中帶來的污染與破壞以及低碳生活方式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同時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選擇節能環保照明工具與交通工具、使用環保購物袋等。節約能源和資源,促使旅游者將低碳環保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規范。

5.2加大低碳旅游宣傳力度,發展循環經濟模式

臨汾市旅游管理部門應該定期對導游進行與低碳旅游相關的知識培訓,對景區內的當地居民和游客進行相關知識的宣傳。要使低碳旅游成為臨汾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經濟戰略之一,必須轉變現有旅游模式,發揮臨汾市旅游資源的功能性,提升文化品牌,加強旅游智能化發展,全面引進節能減排技術,降低碳消耗,最終形成全產業鏈的循環經濟模式。

5.3培育專業人才,建立嚴格管理制度

低碳人才是發展低碳旅游產業的重點,低碳人才要有思維創新和技術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節能減排,政府與企業應共同出資開辦低碳管理、技術培訓班,建立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培養所需的技術型和管理型人才,同時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設立專門的節能管理崗位,設立節能減排標準體系以及各部門的目標與實施職責。

5.4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低碳發展政策體系

旅游業低碳化發展,需要政府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完善政策,落實責任、強化監管,營造一個助推社會經濟低碳化發展的制度環境,加大投入、加強宣傳,努力做好旅游企業的節能、減耗與減排工作。將旅游業低碳化發展納入政府節能減排工作政策體系,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5.5創新旅游產品,推進旅游業低碳化發展

臨汾地區政府部門應積極開發低碳線路或游覽模式,把低碳、環保作為引領發展的核心理念,使旅游景區從觀光型旅游向休閑度假型旅游的方向轉變,設計對自然資源損害較少的游樂活動,安排低能耗交通工具,實施原材料低碳采購、產品低碳設計與包裝,發揮自然、文化資源的優勢,開發生態和文化旅游型的發展模式,推進旅游業低碳化發展。

6結語

臨汾市發展低碳旅游,不僅順應臨汾市經濟轉型的方向,也能帶動相關產業低碳化的運行。臨汾市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以及旅游規劃的實施為發展低碳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發展低碳旅游讓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親身體驗低碳生活,了解低碳理念,理解低碳旅游發展的重要性,有助于旅游者塑造低碳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培育低碳消費市場。通過提高服務效率、降低碳排量,形成循環經濟模式的旅游產業鏈,促進臨汾市低碳經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式\[J\].旅游學刊,2010,25(1):13~17.

[2]謝園方,趙媛. 國內外低碳旅游研究進展及啟示\[J\].人文地理,2010,15(5):27~31.

[3]肖建紅,于愛芬,王敏.旅游過程碳足跡評估——以舟山群島為例\[J\].旅游科學,2011,25(4):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