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02:17: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資本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資本理論與政府績效管理研究論文
摘要:從社會資本理論視角出發,結合公共行政學的相關基礎理論,來考察社會資本與政府績效管理之間的關系,至今還是一個理論界較少涉足的領域。社會資本提高了公眾參與政治的能力,增加對政府的信任,建立互惠規范的溝通渠道,這些都有助于政府制定合理、公平、高效的政府績效管理方案,提升政府績效管理能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關鍵詞:社會資本;政府績效管理;公民參與;網絡
引言
社會資本理論屬于一種投資未來的關系資本,雖然其報酬率在飄忽不定的關系網中難以用數理工具加以計量,但總會令人感到希望在握。由于社會資本仍屬“資本”范疇,追求效率是“資本”的天然本性。同時,政府績效管理的一個基本目標就是提高政府效率。因此,社會資本與政府績效在追求效率目標上統一起來。除效率之外,社會資本強調的公民精神、信任、互惠規范等表現要素與政府績效管理目標在邏輯上同樣具有一致性。臺灣政治大學謝俊義博士通過研究,在政府績效與社會資本之間創建了一個函數公式:視社會資本為獨立變數,社會資本的多寡導致政府績效的優劣。政府績效的提升是與社會資本成正比的。
“F(g)=∑(s1+s2+……sn)F(g)=政府績效sn=社會資本的各項要素”[1]
在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區、個人與政府、社區與政府等關系網絡中,社會資本提高了公眾參與政治的能力,增加對政府的信任,建立互惠規范的溝通渠道,這些都有助于政府制定合理、公平、有效的政府績效管理方案,提升政府績效管理能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一個社區、一個地域或者一個國家的社會資本的存量本身就構成了政府績效測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同樣地,政府一旦職能紊亂、運轉失調,無法發揮最大績效,追根究底,都可以在社會資本累積上找到答案?;谏鐣Y本理論視域下的政府績效管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兩者之間的互動分析。
社會資本理論演進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從宏觀的視角介紹了社會資本產生和發展的歷程,先回顧了資本理論的發展并引導出了社會資本理論的產生和興起,隨后分析了社會資本理論在社會學、經濟學和管理學上的應用以及在此過程中的發展和豐富,最后介紹了社會資本理論存在的爭議。
關鍵詞:資本社會資本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
社會資本理論是近幾十年來社會科學理論發展較為迅速的一門理論,但由于其內容比較新且發展較快,國內學者在社會資本這一理論的使用上出現不少誤區,因此,有必要對該理論的發展進行梳理。本文將從資本的發展歷程入手,進而詳細介紹社會資本理論在社會學、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的發展和應用。
從資本到社會資本
所謂的資本最早指的是物質資本(physicalcapital),它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具體的內涵是以機器、設備等實物形態和以貨幣形態表現的生產性資源。在經濟學發展的絕大部分時間里,經濟學家對資本的理解大都僅指物質資本,古典經濟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就一直強調財富是物質產品,認為增加國民財富的途徑是通過增加資本積累和分工,資本積累量的大小是經濟增長率高低的關鍵,他們所說的資本就是指物質資本。使用了同樣的資本內涵,并在李嘉圖思想的基礎上,凱恩斯創造了一個宏大的體系。而在人文社會研究的歷史上,使用資本這個概念最為著名的莫過于馬克思了,他(1849)認為,資本是指資本家用于生產以獲得利潤(或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料。顯然,馬克思的資本也是物質資本,它的資本理論是有關物質資本的資本理論,后來被林南(NanLin,2001)稱為古典資本理論。
在研究史上,大部分時間里,資本都是指與土地、勞動并列推動經濟增長的一種基本的生產要素,它以實物和貨幣(金融)形態出現,也被叫實物資本和金融資本,統稱物質資本。
權力腐敗問題與社會資本理論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權力腐敗是腐敗問題的核心,是公共權力掌握者以權謀私,滿足自身利益的過程。社會資本理論關于行動者在社會資本運作過程中如何運用社會網絡中資源獲取個人利益的分析,能準確的說明權力是如何資本化,公共權力的掌握者是如何腐敗的具體過程。本文研究對于從根源上預防權力腐敗的發生具有建設性意義。
關鍵詞:權力腐敗社會資本資源
權力腐敗不僅在私有制社會存在,也有可能在公有制條件下產生,因此權力腐敗是一個歷史范疇。包括權力腐敗在內的社會腐敗不是現行市場經濟的特有產物。質言之,市場經濟并非權力腐敗得以滋生的根本土壤。(張銳1994)權力腐敗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行賄受賄,濫用職權,權錢交易等等,但是權錢交易是權力腐敗的主要形式。以經濟社會學的角度分析“權與錢”,“權”在資本的劃分中屬于社會資本,是與個體的身份和地位相一致,而錢在資本劃分中應該屬于經濟資本,但是它們都是社會網絡中行為個體所擁有的資源,當公共權力的掌握者把公共權力視為己有并與掌握金錢的行為者進行交換的時候,這個資源互換的過程就是權力腐敗的過程。將公共權力視為自己的私物,認為其是自己的社會資本之一是權力腐敗的根本前提,權力就是這樣經歷資本化,并成為可用來交易的資源。正如林南的社會資本理論中社會資本的運作過程所分析的,筆者認為權力腐敗的過程正是一個社會資本運作的過程,從社會資本理論分析的角度理解權力腐敗,有利于對權力腐敗進行有效的治理,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本文正是用社會資本理論對腐敗過程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關于社會資本與權力資本化
社會資本概念的提出是近二十年的事,此前社會資本的概念幾乎不為人們所重視,它本身也沒有獨立完整的表述,這一狀況一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來,布迪厄、科爾曼和博特等當代著名社會學家對社會資本的概念進行了深入透徹的研究,林南總結此問題前期的研究的一切成果對社會資本的概念做了最為完備詳盡的論述,并形成了社會資本的一套理論,他認為“社會資本——作為在市場中期望得到回報的社會關系投資——可以定義為在目的性行動中被獲取的和(或被動員的)、嵌入在社會結構中的資源”(林南2004)。社會資本定義將社會資本變為可操作化的、理論化的概念,在概念中,林南將定義劃分為三大塊,即資源、嵌入在社會結構中、行動,明確擴大了可用來分析的對象。分析的對象可以是經濟政治的、也可以是社區的。突出行動者的作用,明確了社會資本本質是一種資源,是社會財產的一種,它的實現依靠行動者在社會網絡中的活動。
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改革中,政府倡導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人們利用手中所能控制的資源爭相致富,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公共權力掌握者的工資是唯一的收入來源,而他們工資的增長速度與其所預期的收入不吻合,事實是僅僅依靠工資的收入并不能使其致富,他們想要致富,能夠利用的最大資源就是公共權力。守著金山當“窮鬼”,已經有點把持不住,再加上無孔不入的賄賂,個人生活的需要等原因,公共權力的掌握者經常承受不住這種對社會地位的過高期望與其自身收入很低之間的落差,最后他們把手中的公共權力變成了其致富的“本錢”。這種把權力看作是社會資本的的行為使權力腐敗出現了可能。那么權力資本化過程又是怎樣運作的呢?或者說權力腐敗如何成為可能呢?
經濟管理論文:論國家社會資本及其功效
【摘要】從帕特南對美國社會資本的研究中筆者引申出國家社會資本的概念,并基于經典社會資本理論對其進行了定義。本文提出并分析了國家社會資本的三個主要內容——非制度性權威、公民結和社會信用系統——的不同性質、特征和功效。國家社會資本是一種廣大范圍內的共享物和規范、建構社會不可缺少的資源,也是一個巨大的社會支持系統。它有利于國家權威和利益的維護、社會秩序的維持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和社會發展的前提。
【關鍵詞】國家社會資本非制度性權威公民結社會信用系統
一
學術界關于國家社會資本的研究在國內較為少見,一些關于國家社會資本的思想只是閃爍在部分學者的研究中。而國外相關研究則比較多,最早也最杰出的要算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帕特南(RobertD.Putnam)對美國社會資本的研究。帕特南在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993年基于對意大利行政區政府調研之上寫成的《讓民主運轉起來》一書;在《美國展望》雜志上發表的論文《獨玩保齡球:美國下降的社會資本》(1995年春季號)、《繁榮的社群——社會資本和公共生活》(1996年春季號)、《公民美國的奇怪消亡》(1996年冬季號)等。他最近出版的著作《獨玩保齡球——美國社群的興衰》可以說是他對美國社會資本研究的又一非常具有創建性的研究成果[i]。在以往的研究中,他認為美國以公民社團形式體現的社會資本比上一代已大大削弱[ii]。在新作中,他從社會資本的角度分析了美國社會中市民社會和社會生活的變化趨勢,指出到20世紀末,美國的社會資本存量已大大降低,這對個人、社區和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阻礙了人們的生活、工作以及社會的有效發展。在該書中他將社會資本界定為“個體之間的關聯——社會網絡,互惠性規范和由此產生的可信任性”,并認為社會資本具有多種多樣的形式,不同形式的社會資本具有不同的功能與意義。帕特南在研究中指出統治危機和社會資本的下降與社會生活直接相關。
在帕特南對社會資本的定義中,個體可以是個人、組織,也可以是國家。他對社會資本的研究更多的是針對美國這個國家層次,而國家的社會資本與個人、組織的社會資本有著許多的不同之處。遺憾的是他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沒有提出國家社會資本的概念,更不用說給之以一個明確的定義。筆者在本文中將國家社會資本界定為嵌于一定國家和社會結構中的內部關聯的總和。它以非制度性權威、公民結以及社會信任系統等為主要內容,對一個國家及人們生活的整體發展產生影響,國家通過采取目的性行動可以增大或改變其流動方面。
二
農村社會資本流失及投資模式
[摘要]社會資本理論合理地解釋了公共治理領域的問題,為現代國家治理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維度,我國正處在國家治理現代化和建設法治政府的關鍵時期,由于我國長期城鄉二元結構的格局,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很大程度就是農村治理現代化的實現。作者試圖用社會資本理論分析農村社會結構在現階段所出現的問題,通過投資社會資本使農村社會形成以信任為基礎的網絡結構和互利的多元社會結構,進而使農村人民過上有組織的生活。社會資本的投資需要穩定的人口結構作為前提,通過民主決策、民主問責、民主參與為農村的社會資本運行提供活力;通過制度設計為農村社會資本的穩定運行提供長效機制;通過內聚型的文化建設為農村社會資本的運行提供廣泛的認同。同時法制化和制度化是社會資本的必然歸宿。
[關鍵詞]投資;社會資本;農村治理;現代化;社會結構
1社會資本的引入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現實需求
社會資本理論的本質是在一定區域內充分發揮網絡關系的優勢,通過信任和這種網絡關系內在的溝通實現高度的自治。這種自治是在分權的邏輯下進行的,從而使每個人都過上有組織的生活,每個組織又能夠發揮其職能的優勢。在《獨自打保齡》中,帕特南用社會資本的理論分析了美國人為什么逐漸傾向于過一種沒有組織的生活并不愿意參與社會活動。這種現象在我國也有著明顯的體現,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引入在觀念上其實是自由主義的獲勝。之前我們在大規模地搞群眾運動,人們習慣于用集體的行動來實現公共利益。雖然集體行動的邏輯是一個悖論,但集體行動的邏輯不能解釋在高度政治熱情下的群眾參與行為。所以以一種案例式的視角來看待我國的群眾運動,一方面帶有政治熱情驅使的非理性因素,這種非理性因素一旦丟失,集體的行動就會回歸到理性選擇的邏輯內。另一方面我們擁有廣泛的參與歷程,按著路徑依賴的理論,又很容易會組織起來人民過上有組織的生活,進而實現互利互惠的自治模式。所以在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社會性問題凸顯的重要節點,用社會資本的理論來解釋農村治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使農民過上多元組織的生活,建立密切的關系網絡,并通過民主化進程、內聚型文化建設、分權制改革等制度供給實現農村治理的現代化。
2從農村社會治理現象審視社會資本的投資欠缺
農村人口外移導致農村社會資本流失:城鄉差別的存在和近年差別的擴大是各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既有體制因素,如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城鄉分割等;又有政策因素,如投資、財政、金融和流通政策的不協調等;也有發展方面的因素,如農村的教育、衛生和文化等社會事業建設滯后等。其中立法和政策是主要的原因。同時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幾乎成為中國城鄉分離的有力證明,一般認為自由市場加上理性人等于公共選擇的悲劇,而大規模人口流動加之法制不健全等于社會秩序的不穩定。社會資本理論的基本邏輯是在一定的區域內形成穩定的社會網絡關系,基于這種關系達到互助共贏的自治狀態。而人口的大規模流動導致農村社會結構的空心化,而空心化恰恰是社會資本流失的重要原因。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的農村人口經歷了從“不離土不離鄉”到“離土不離鄉”,再到“離土又離鄉”的階段,社會資本的評估幾乎是以人口的狀況為參照標準,而人口狀態是政策導向的集中體現。農村社會資本由于人口流動和土地使用固化而流失,而人口規模沒有能控制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也是嚴重的社會問題。大規模的人口頻繁流動主要是因為農村社會缺少創造財富的機會,或者是人口過多地堆積在土地上所造成的農民貧困化構成了社會不安定之源。正是基于對農村貧困化的考察,有學者便將農村流動視作農村革命的替代品,是因為人口的外流緩解了農村由于貧困而埋下的秩序混亂的隱患。
企業的社會資本與技術創新論文
一、從社會資本理論出發來研究企業的技術創新,是技術創新理論進一步發展的要求
技術創新的概念來源于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德文版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了“創新”概念。他認為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動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在于企業的創新活動。創新概念包括了五種情況:采用一種新的產品;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個新的供應來源;實現任何一種新的產業組織方式或企業重組。這個定義一直到現在還有它的積極意義。
自熊彼特提出創新理論以來,隨著科技進步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的不斷提高及研究的不斷深入,國內外學者先后從不同的角度對技術創新理論進行了研究,即從傳統的經濟學視角轉向管理學視角,并向社會學視角演進。
隨著技術創新理論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技術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作為市場競爭主體的企業也逐漸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因此,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技術創新的本質和特征,理論界和企業界開始從管理學的角度來打開技術創新這一“黑箱”。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技術創新就是從一種新思想的產生劇研究、發展、試制、生產制造到首次商業化和擴散的過程。解釋了創新的“過程”與“結果”的重要性。這種觀點強調,在這一復雜的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將導致創新的滯后甚至失敗。
由于孤立的創新性企業或者高度專業化的研究與開發部門本身很難迅速創新并開發足夠多的、能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它需要在與其它企業或組織建立廣泛的社會聯系的基礎上才能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活動,因此,當代的技術創新被人們看作是一種廣泛的社會過程,即技術創新的社會網絡理論。
因此,如何從社會資本理論的角度去研究企業社會資本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受到理論界和企業界的關注和重視。同時,從社會資本理論出發來研究企業的技術創新,也是技術創新理論進一步發展的要求,它可以為技術創新理論自身的“創新”提供—個新的突破口。
和諧社會構建論文
[摘要]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先后被視為一個國家或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近年來,社會資本成為了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理論分析的重要視角,其表現形式有社會網絡、規范、信任、權威、為某種行動目的所達成的共識等等。社會資本不同于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它存在于社會結構或社會網絡之中。社會資本通過主體之間的誠信合作,進而降低交易費用,提高運行效率。
[關鍵詞]社會資本社會網絡交易費用效率和諧
社會資本是由社會學家率先提出、而后被經濟學家、政治學家廣泛采納,并用來解釋和說明各自研究領域問題的綜合性概念和研究方法。
一、社會資本是繼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之后的第三種資本形態
經濟學理論指出,資源的配置是通過市場交易且借助科層組織的指令來完成的,投入生產的資本形態主要有二種,一是物質資本(物質的,如土地、機器、貨幣、房屋等);二是人力資本,即參與生產過程的勞動者和企業家,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TheodoreW.Schultz)和貝克爾(GaryBecker)把人力資本引入經濟學分析之中,認為社會擁有的、受過教育和訓練的健康工人決定了古典生產要素的利用率。企業所擁有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已構成決定企業成敗與否的核心競爭力,這一點已為人們所廣泛共識。人力資本的提出使“資本”向廣義擴展成為了可以帶來增值的所有資源的代名詞,為社會資本的提出奠定了詞源上的基礎。
近年來,對社會網絡的研究促進了社會資本理論的產生。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學者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和林南(LinNan)在個人社會網絡與其擁有的社會資源關系領域的研究,使其成了“社會資本”理論研究的先拓者?!吧鐣Y本”最早是由經濟學家羅瑞(G.C.Loury)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到20世紀80年代,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Bourdiea)在《社會科學研究》雜志上正式提出“社會資本(socialcapital)”概念,并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關系營銷模型與策略論文
內容摘要:社會資本理論和關系營銷理論都是以“關系”為研究核心的理論。社會資本最初主要應用在人際關系方面,后來擴展到企業層次,是指企業內外部關系網絡中的信任、承諾、關系規范等促進合作的資源。關系營銷不同于以追求短期利益為目標的交易營銷,在關系的發展過程中,會出現關系方之間的信任和承諾。本文認為,企業社會資本理論和關系營銷理論是相通的,從企業社會資本理論的視角來詮釋組織間關系營銷,有利于對關系營銷本質的把握。
關鍵詞:關系營銷社會資本企業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與企業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是新經濟社會學中的核心概念,是以社會關系網絡為載體的一種促進合作的資源。布迪厄(1980)認為社會資本是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這些資源與由相互默許或承認的關系所構成的持久網絡有關,而且這些關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了的。美國的科爾曼(1990)把社會資本界定為個人擁有的社會結構資源,認為它是生產性的,能夠使某些目的的實現成為可能。從中可以提煉出學者們對社會資本認識上的一些一致意見:社會資本是能夠促進社會行為者之間合作的一種生產性的資源,網絡、關系、信任、規范等都是與社會資本密切相關的要素。
企業社會資本
黨群治理突破形態動員模式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社會資本理論的緣起與濫觴;黨群管理到黨群治理的轉型;社會資本與黨群治理的內在契合;社會資本對于黨群治理的意義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資本最初是用以描述與土地和勞動相對應的一種物質的生產要素、過促進地方組織的轉型而不是依靠國家制度來加強公民社會、黨群關系正在經歷一個新型的理念變遷、黨群管理的特征也就更多體現為政黨的領導和指令以及群眾的服從和執行、權力運作的雙向度、多中心治理和權力雙向運作容易導致治理效率的下降、社會資本是一種資源,而黨群治理是一種過程、社會資本強調的集體行動和黨群治理中強調的權力雙向運作是一致的、社會資本中強調的非正式網絡與黨群治理中強調的多中心是一致的、社會資本中的資源屬性與黨群治理中的有效性和穩定性又緊密聯系、社會資本強調非正式網絡的聯結作用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從本質上講,社會資本是一種資源,而黨群治理是一種過程,然而,在兩個概念的內涵和實質中卻存在諸多契合和相通之處。根本而言,兩個概念的提出都是對現代性和整體主義的一種解構和重構。社會資本對于黨群治理的意義主要在于兩點,一是非正式網絡可以給未來黨群治理增加更多生活政治的成分,二是非正式規范使得未來黨群治理可以突破傳統意識形態動員的模式。
關鍵詞:社會資本黨群治理生活政治非正式網絡非正式規范
一、社會資本理論的緣起與濫觴
在古典經濟學家那里,資本最初是用以描述與土地和勞動相對應的一種物質的生產要素。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T.Schultz)和加里·貝克爾(G.Becker)通過將人力資本這一概念引入經濟學,將資本的外延擴展為可以帶來增值的所有資源。¨最早系統表述社會資本概念的是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P.Bourdieu)。布爾迪厄認為,社會資本是一個社會或群體所具有的現實或潛在的資源集合體,主要由確定社會或群體成員身份的關系網絡所構成。布爾迪厄的主要貢獻在于區分了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并分析了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問題。
最早對社會資本進行系統理論分析的是詹姆斯·科爾曼(JamesS.Coleman)??茽柭J為,社會資本是“個人擁有的社會結構資源”,其表現形式是義務與期望、信息網絡、規范和有效懲罰、權威關系。科爾曼還界定了影響社會資本創造和保持的因素,如社會網絡的封閉性、社會結構的穩定性、意識形態和官方認可的富裕及需要的滿足等。將社會資本理論推向討論高潮的是美國社會學教授羅伯特·帕特南(Rob—errPutnam)。帕特南認為,“社會資本是社會組織的特征,諸如信任、規范以及網絡,它們能夠通過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社會的效率”。帕特南將公民社會、社會資本與民主聯系起來。他的結論是,關心民主和發展問題的人,應該通過促進地方組織的轉型而不是依靠國家制度來加強公民社會。
小議社會資本對個體知識分享的影響
論文摘要:個體知識分享行為的產生,取決于個體是否有分享知識的意愿或動機。計劃行為理論對影響個體意愿產生的因素進行了詳盡的闡釋。組織社會資本的不同維度,通過影響個體知識分享的態度、主觀規范及知覺行為控制,影響知識分享意愿及行為的產生。
論文關鍵詞:個體知識分享;計劃行為理論;組織社會資本;影響機理
1引言
個體知識分享并不是自然發生的,它是個體在復雜環境影響下產生的行為。許多學者基于心理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理論對其進行了研究。鑒于知識分享的社會化性質,基于社會學理論的研究受到較多關注,人們利用社會交換理論、社會資本理論等對知識分享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社會資本理論認為組織社會資本能夠通過更成功的集體行動創造價值,影響組織內資源交換的數量和范圍,并通過影響知識交換和整合的動機、機會和能力影響智力資本的創造。那么,組織社會資本通過何種路徑以及如何影響知識分享動機的產生,在現有的文獻中并未做詳盡說明。本文借助計劃行為理論對行為產生的心理學解釋,說明組織社會資本影響知識分享的原理和過程。
2個體知識分享行為產生的心理學闡釋
個體是否分享他們工作中的知識,取決于他們的知識分享態度,行為態度影響行為意圖從而影響行為,因此應研究影響個體知識分享態度的因素。知識分享不會自然發生,個體致力于知識分享的意愿是持續知識分享行為的關鍵,因此個體知識分享的意愿或動機成為行為發生的源泉和起點,知識分享研究的重要部分是識別何種刺激能促使個體產生分享知識的意愿。個體行為意愿在心理學中有許多探討,計劃行為理論(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克服了期望理論、理性行動理論(Theoryofrationalaction,TRA)等的缺陷,系統全面地分析了個體意愿的產生。
- 上一篇:社會資本范文
- 下一篇:社會綜合實踐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