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2 01:55: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論文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全面發展問題越來越成為我們所必須充分重視并加以解決的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緊緊把握住這一點,就從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這是繼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七一”講話)之后,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過程中,如何認識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性、如何理解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如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又作了深入系統全面的闡述,更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一、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
在論及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問題時,我們通常都把人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這一命題當作應然命題而不加以追問。其實,為什么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為什么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即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性問題,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基礎性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從理論上對這個問題作了回答。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生產、分工與私有制的角度入手,科學地揭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性。同志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把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和目標聯系起來,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過程的具體實踐中,回答了為什么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個問題,深化了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性問題的認識。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又進一步明確指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和目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對于這個問題,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理解。
1.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本質規定,是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與一切剝削社會的根本區別之一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本質的一個重要規定。在《共產黨宣言》中,他們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頁)。后來,他們又多次闡述了這一觀點,如認為未來的理想社會,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頁),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0頁)。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人的發展處在“人的依賴”階段上,奴隸主和封建地主對奴隸和農民進行殘酷地剝削和壓迫,人的全面發展就根本無從談起。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雖然打破了人對人的依賴關系,但是又形成了人對“物的依賴”關系;人雖然擺脫了人身依附,但卻被物、金錢所統治;人成了商品和資本的奴隸。在這種社會里,根本就談不上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到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人的全面發展才成為可能。在社會主義社會確立了公有制,消滅了階級壓迫和剝削,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上,在發展和繁榮文化上,有比資本主義社會更大的優越性,這些都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制度保障和物質文化條件。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人的全面發展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規定。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經濟體制改革;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特區的位置;對外開放新格局的特點;改革開放的初步成就。
2.能力方面:
(1)通過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形式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改革開放的初步成就的教學,培養學生歸納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思考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3月16日給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中國延安干部學院發去賀信,祝賀三所干部學院建成并正式開學。全文如下: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大和**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新形勢下,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全面建成并正式開學了。我代表黨中央,向你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奮戰在全國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戰線上的同志們致以誠摯的問候!
我們黨歷來重視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和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建設。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著力建設和充分利用各級各類教育培訓基地,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領導骨干和優秀人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迫切要求我們大規模培訓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質。在浦東、井岡山、延安建立干部學院,是黨中央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全局出發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三所干部學院的建成,為干部教育培訓提供了重要基地,對于我們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提高領導干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領,對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將發揮重要作用。
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展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希望三所干部學院的教職員工,努力學習和實踐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的要求,以增強執政意識、把握執政規律、提高執政能力為重點,創新培訓內容,改進培訓方式,整合培訓資源,優化培訓隊伍,提高培訓質量,切實把學院建設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基本國情教育的基地、提高領導干部素質和本領的熔爐以及開展國際培訓交流合作的窗口,努力為黨的干部教育培訓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賀國強出席三所學院的開學典禮,并宣讀總書記的賀信。他要求三所學院認真貫徹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始終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艱苦奮斗、執政為民的辦學要求,全面推進學院建設和發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以及上海、江西、陜西三省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也分別參加了三所學院的開學典禮。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研究論文
摘要:“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確立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它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不斷認識的結果。這一目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突出的創新性和內涵的豐富性等特征。它對我國現階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不斷認識的結果。這一目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突出的創新性和內涵的豐富性等特征。它對我國現階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形成過程
現代化目標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設定得科學合理與否,事關現代化建設的成敗。我們知道: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現代化的目標也是不斷發展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現代化建設目標具有不同的歷史界定,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時代的不同,其提法和表述也不盡相同。因此,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經過長期探索,根據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和時展要求,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認識和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問題上曾認為:中國先實現工業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因此,1945年4月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就提出了中國工業化的思想:“為著打敗日本侵略者和建設新中國,必須發展工業。”“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富強。”在1949年3月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進一步明確指出:“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由此可見,在這個歷史時期把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確定在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直到1954年,根據的要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宣布了“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明確提出:“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后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可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可以說,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目標的第一次表述,自此以后“四化”一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然而這里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只是個雛形。直到1964年12月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正式向全黨和全國人民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至此,“四個現代化”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由上我們可以得出: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時代的發展要求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確立了“四個現代化”目標,它注重的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完成指導思想撥亂反正的同時將“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發展成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并且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進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富強、民主、文明”這三大目標拓展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明確指出要“圍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進一步明確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怎樣建設這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是必要的”。在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強調建設政治文明。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從而形成了“三個文明”一起抓的思想。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更趨成熟和完善。十六大以后,以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現階段社會發展的新特點,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思路,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又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統一起來。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指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至此,“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最終形成。總之,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最終形成,體現了我們黨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對中國現代化目標的認識越來越全面,越來越務實,越來越理性。
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重要特征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本質研究論文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人的全面發展問題越來越成為我們所必須充分重視并加以解決的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緊緊把握住這一點,就從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這是繼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七一”講話)之后,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過程中,如何認識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性、如何理解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如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又作了深入系統全面的闡述,更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一、人的全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
在論及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關系問題時,我們通常都把人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這一命題當作應然命題而不加以追問。其實,為什么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為什么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即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性問題,是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基礎性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從理論上對這個問題作了回答。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生產、分工與私有制的角度入手,科學地揭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性。同志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把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和目標聯系起來,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過程的具體實踐中,回答了為什么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個問題,深化了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性問題的認識。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又進一步明確指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和目標,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對于這個問題,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理解。
1.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本質規定,是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與一切剝削社會的根本區別之一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本質的一個重要規定。在《共產黨宣言》中,他們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頁)。后來,他們又多次闡述了這一觀點,如認為未來的理想社會,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頁),是“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0頁)。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人的發展處在“人的依賴”階段上,奴隸主和封建地主對奴隸和農民進行殘酷地剝削和壓迫,人的全面發展就根本無從談起。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雖然打破了人對人的依賴關系,但是又形成了人對“物的依賴”關系;人雖然擺脫了人身依附,但卻被物、金錢所統治;人成了商品和資本的奴隸。在這種社會里,根本就談不上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到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人的全面發展才成為可能。在社會主義社會確立了公有制,消滅了階級壓迫和剝削,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上,在發展和繁榮文化上,有比資本主義社會更大的優越性,這些都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制度保障和物質文化條件。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人的全面發展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規定。
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
【正文】
新中國成立后,繼成功地開辟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后,又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開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對這一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正確認識,不僅有助于“思想概論”課教學,而且也有助于我們全面正確認識新中國建立后的30年的歷史,科學地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
1.宏偉的目標
近代中國的落后挨打曾經給中國民族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恥辱與遺恨。因此,盡快將中國引上獨立富強的現代化道路,成為無數志士仁人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后,就始終以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富強為己任。早在民主革命勝利前,就明確提出:“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化的。”(《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頁)他在1945年黨的七大《論聯合政府》報告中又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再次強調:“要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和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開幕式上進一步提出:“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根據的這些思想,在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向世人宣布了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提出要把中國建設成具有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的國家。從此,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開始了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新的征程。
2.科學的設想
四個現代化宏偉目標的提出還只是新長征的第一步。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是一項十分艱巨的歷史任務。正因為如此,在思考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時,首先立足于中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這一具體國情,提出先發展新民主主義,待經濟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科學設想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步驟。
十七報告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戰略
黨的十七大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同志代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所作的報告,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論述嚴謹,富于創新,是一篇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光輝文獻。
報告在深刻闡述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現了有許多新的論斷、新的命題、新的要求。其中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戰略來說,在鄧小平“三步走”發展戰略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基礎有了許多的發展和創新。
第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方面有所發展和創新。
首先,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這一論斷,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戰略思想,拓展了這一理論的適用范圍。過去我們往往把科學發展觀只看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同時,還第一次深刻揭示了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內在統一關系,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進一步闡述了社會和諧對科學發展的能動作用,強調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深刻揭示了兩者的內在統一關系,對在實踐中妥善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其次,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強調“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概念的提出,解決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科學概括與規范表述問題,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戰略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思想。
第二、在發展的目標和內容上有所發展和創新。
[江文選學習心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始終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從我國實際出發,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些思想集中體現在《文選》中,對于繼續指導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始終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謀發展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直接關系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同志在領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中,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就當代中國發展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同志強調:“繼續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提高我們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要靠發展;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要靠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履行我們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國際責任,不斷增強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也要靠發展。”
發展必須以發展先進生產力為根本任務。大力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是我們黨站在時代前列,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與活力的源泉。發展先進生產力,必須堅持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促進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發展先進生產力,必須進一步解放生產力,自覺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同志指出:“全黨同志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經常加以檢查和總結,看看是不是符合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動搖地堅持,不符合的就實事求是地糾正。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時代精神。”
發展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志反復強調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他明確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作出的戰略決策,實踐已經充分證明這個決策是完全正確的……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無論形勢發生怎樣的變化,除了發生大規模的外敵入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條是絕對不能動搖的。”
徹中共十七大精神 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各位委員,同志們:
縣政協八屆二次會議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就要勝利閉幕了。連日來,委員們認真審議了縣政協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和八屆一次會議以來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列席縣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聽取和討論了政府工作報告;討論了縣計劃、財政報告;聽取了縣法院、檢察院工作報告;通過了大會各項決議。大家以飽滿的熱忱和高度的責任感,圍繞黟縣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以及進一步做好政協工作,積極建言獻策,講了真話、實話,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充分展現了政協委員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和良好的精神風貌。會議統一了思想、振奮了精神、明確了任務、凝聚了力量,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是一次民主的大會、求真務實的大會、團結的大會、鼓勁的大會。
會議期間,縣委書記吳文達同志代表中共黟縣縣委做了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政協八屆一次會議以來一年的政協工作,并根據新形勢和新任務,對進一步做好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再次體現了縣委對政協工作的重視、關心和支持,也是對我們的鼓勵和鞭策。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要把吳文達同志的重要講話精神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按照縣委的要求和徐玉寶縣長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扎實做好新一年的工作,不斷開創政協工作新局面。
2008年,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要認真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中央和省經濟工作會議及市委四屆五次全會精神,按照縣第十二次黨代會總體部署,堅持第一要務不動搖,堅持又好又快不動搖,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堅持改革創新不動搖,積極推動黟縣發展再上新臺階。在新的一年里,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要圍繞全縣工作大局,服從和服務于發展第一要務,積極推進和諧黟縣建設,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努力使政協工作呈現新氣象、取得新業績,為黟縣跨越式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一、緊密結合政協工作,深入貫徹中共十七大精神
黨的十七大以戰略思維和前瞻性眼光描繪了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繼續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繼往開來指明了前進方向,也對人民政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要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深入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為全面履行政協職能奠定基礎。要通過學習,深刻領會十七大報告提出的人民政協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進一步提高對政治協商這一基本制度的認識,提高對人民政協的性質、地位、作用的認識,提高對新形勢下人民政協肩負的重要責任和使命的認識,不斷增強履行職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通過學習,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始終把政協工作置于黨委領導之下,堅持和完善重大問題和事項報告制度,在工作中努力實現縣委的意圖和主張,確保政協工作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要通過學習,切實提高履行政協職能的水平,努力開創政協工作的新局面。按照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完善民主監督機制,提高參政議政實效”的要求,堅持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問題作為政治協商的重點,進一步拓展協商內容、規范協商形式、明確協商程序、完善協商機制,保證政治協商的鄭重和經常,使政治協商的水平不斷提高;堅持把關注民生、維護群眾根本利益作為民主監督的重點,在知情環節、溝通環節、反饋環節上建立健全制度,加大民主監督力度,暢通民主監督渠道,使民主監督更加切實有力;堅持把服務科學發展、搞好專題調研和反映社情民意作為政協參政議政工作的重點,增強參政議政的能力,完善參政議政的形式,使參政議政更加富有成效,更廣泛地體現民情民意。
科學發展觀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
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的社會制度會形成不同的發展觀,不同的發展觀又決定著不同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結果。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深刻總結國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認真借鑒其他國家謀求發展的成敗得失,合理吸收世界上研究發展問題的積極成果,緊緊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全面、系統、科學地回答了發展目的、發展方向、發展道路、發展力量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
一、科學發展觀通過創造性地回答“為誰發展”的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的的理論
發展目的是科學發展觀的首要問題,是科學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不同的社會制度決定著不同的發展目的,不同的發展目的又體現了不同的社會制度。
社會主義建設是嶄新的事業,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目的的認識也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早在建國初期,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就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目的問題。特別是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確定為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指出全黨全國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將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同時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從而使社會主義發展目的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
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新的視野審視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目的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首先,科學發展觀明確提出以人為本,使社會主義建設的價值追求更加明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科學發展觀使實現社會主義發展目的的思路更加清晰。發展是硬道理,科學發展更是硬道理。“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為實現以人為本的目的而科學發展,靠科學發展實現以人為本的目的,二者互為因果、相互促進。再次,科學發展觀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凸顯。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須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果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甚至出現兩極分化,那就背離了以人為本的宗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就無從體現。
二、科學發展觀通過創造性地回答我們要的是“什么樣的發展”的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向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