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選學習心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時間:2022-11-14 03:02:00

導語:[江文選學習心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江文選學習心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始終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從我國實際出發,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些思想集中體現在《文選》中,對于繼續指導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始終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謀發展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直接關系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同志在領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中,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就當代中國發展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同志強調:“繼續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提高我們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要靠發展;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要靠發展;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履行我們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國際責任,不斷增強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也要靠發展。”

發展必須以發展先進生產力為根本任務。大力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是我們黨站在時代前列,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與活力的源泉。發展先進生產力,必須堅持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促進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發展先進生產力,必須進一步解放生產力,自覺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同志指出:“全黨同志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經常加以檢查和總結,看看是不是符合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動搖地堅持,不符合的就實事求是地糾正。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時代精神。”

發展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志反復強調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他明確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作出的戰略決策,實踐已經充分證明這個決策是完全正確的……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所以,無論形勢發生怎樣的變化,除了發生大規模的外敵入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條是絕對不能動搖的。”

發展要善于抓住機遇,珍惜機遇,用好機遇。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錯失機遇,經濟發展就會受到阻滯;抓住機遇,就能贏得發展空間。同志深刻分析了我們黨和國家面臨的新形勢,敏銳地指出,綜觀全局,21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一定要有主動精神和憂患意識,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開拓進取而不可因循守舊,集中全黨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發展是分階段、分步驟的。20世紀90年代,同志對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進行了前瞻性的戰略思考,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初步勾畫了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藍圖。十五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在十六大上,同志深刻闡述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深化了鄧小平關于分階段、分步驟地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思想。

二、深化改革,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深化對計劃和市場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1992年6月,同志根據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概念。在黨的十四大上,同志進一步強調,“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使得多年來爭論不清的關于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在認識上和實踐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是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的,不能脫離社會主義搞市場經濟。同志明確指出:“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這幾個字是不能沒有的,這并非多余,并非‘畫蛇添足’,而恰恰相反,這是‘畫龍點睛’。所謂‘點睛’,就是點明我們市場經濟的性質。”一方面,要使我國經濟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利用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激發經濟活力。另一方面,要克服市場存在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國家必須對市場活動加以正確指導和調控”。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要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完善國家計劃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觀調控體系,綜合運用經濟杠桿進行調節,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性,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其中包括: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和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機制,等等。

三、擴大開放,適應經濟全球化要求,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同志緊緊把握經濟全球化加快的趨勢,強調中國要發展、要進步、要富強,就必須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封閉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提出要擴大對外開放的地域和領域。同志指出,要“繼續辦好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沿海經濟開放區。擴大開放沿邊地區,加快內陸省、自治區對外開放的步伐。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加速廣東、福建、海南、環渤海地區的開放和開發”,特別強調要積極推動中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

強調要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層次。同志強調,“要著眼于提高國民經濟的素質和效益,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堅持貫徹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方針。”要“把利用外資與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結合起來,鼓勵跨國公司投資農業、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同時,要“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系,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明確提出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同志強調指出,“‘引進來’和‘走出去’,是我們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兩個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方面,缺一不可。”實踐證明,實施“走出去”戰略,是逐步形成我們自己的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的重要途徑,也有利于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后勁,促進長遠發展。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

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同志深刻闡明了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原則。實踐證明,加入世貿組織,有利于擴大對外開放,為我國贏得更好的國際環境,有利于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同志還強調,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要始終注意維護國家的主權和經濟社會安全,注意防范和化解國際風險的沖擊。抓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始終保持對關鍵行業、關鍵領域的控制力。在我們這樣的社會主義大國搞現代化建設,必須處理好堅持自力更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系,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礎上。同志的這些重要論述,對我們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總攬全局,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同志指出: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統一的原則,走出一條既有較高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國民經濟發展的路子。

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關鍵是解決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同志強調:“對經濟結構的問題,認識早、調整快,就主動;見事遲、調整慢,就被動。”“不把這件事抓好,就難以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也難以在二十一世紀更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

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面對國際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和世界經濟的復雜變化,立足國內需求,可以使我國經濟發展有較大的回旋余地,增強抵御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根據形勢需要實施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要正確處理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

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教興國,就是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同志指出:“經濟發展,必須與人口、資源、環境統籌考慮,不僅要安排好當前的發展,還要為子孫后代著想,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決不能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

把“三農”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統籌城鄉發展。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問題。同志指出:“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抓住農村這個大頭,就有了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主動權。”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要促進農業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發展的帶動作用。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是落實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戰略思想的重大舉措。同志指出,“實施西部地區大開發,是全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大思路”,“從現在起,這要作為黨和國家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他號召通過幾十年乃至整個21世紀的艱苦努力,建設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區。

正確處理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關系,加強統籌兼顧,促進協調發展。同志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指出:“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各種關系,特別是若干帶有全局性的重大關系”,“目的是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努力把握客觀規律,統一全黨認識,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這次全會上,同志還提出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形勢下需要處理好的“十二大關系”,體現了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注重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著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等思想。同志特別強調,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