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22:16: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民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民教育

農民教育講壇講話

農民朋友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為我們農民指引的一條走向富裕、走向小康的道路,具體目標是五句話二十個字,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如何實現這五句話,實現這五句話以后的新農村是一個什么樣子?江蘇省委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就是華西村。省委號召全省“學習華西村、學習吳仁寶”。那我們就來看看今天的華西村是一個什么樣子。

一、華西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樣板,華西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從“生產發展”來說,華西村從****年興辦第一家手工作坊式的小五金廠開始,**年來,一直堅持發展工業經濟,經過多年艱苦奮斗,走出了一條具有華西特色的“以工富農”之路。到****年,全村已擁有年產23萬噸鋼帶的彩板廠、年產1萬噸鋼制管件的法蘭管件廠、年產**萬噸帶鋼的冷軋帶鋼廠、年產1**萬套服裝的服裝公司等58家大中型企業,擁有固定資產5*億元,全年實現銷售近4**億元,三業總產值人均近***萬元,村級經濟可用財力有**多億元。

從“生活寬裕”來說,華西村村民的收入主要由三塊構成,一是本人工作的工資、獎金,二是村級經濟發放的各項福利待遇,三是年終的個人股權分紅。現在華西村村民人均年純收入8萬多元,家庭存款最少的有***多萬元,住房是4**-6**平方米的別墅,全村有6**多輛轎車,最少的家庭有1輛,最多的家庭有3輛。

從“鄉風文明”來說,為了推進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華西村創辦了全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精神文明開發公司。華西村經常教育村民要做到“三不忘”:不忘國家、不忘集體、不忘左鄰右舍;要做到“六愛”:愛黨、愛國、愛華西,愛親、愛友、愛自己。華西村十分注重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道德來教育農民,在村里建起了二十四孝亭,設立了尊老獎勵基金,引導村民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設立了賭博舉報專項獎金,讓全村村民共同約束不正之風。如今的華西,干群團結,家庭和睦,鄰里相親,尊老愛幼,村泰民安,一派祥和氣氛。

查看全文

農民畫在藝術教育的運用

摘要:本文提出將金山農民畫藝術融入高職藝術教育理念中,分析如何將兩者結合、運用,并達到最佳效果,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關鍵詞:金山農民畫;高職藝術教育;運用

一、金山農民畫

上海金山農民畫藝術具有鮮明的民俗文化特色,是體現金山地區文明順利發展的代表作。民俗藝術是形式多變的存在,看似神秘莫測,難以用簡易的方式表現,實則蘊藏于市民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將它描述為一種通透而淳樸的創造精神再合適不過了。若忽略民俗文化的存在,就無法開展足夠有意義和價值的藝術教育。金山農民畫在工藝美術方面美化了當地生活用品和百姓的生活環境。金山農民畫藝術是一種藝術表現方式,它與當地的百姓生活聯系緊密,是在江南民間藝術土壤中發育出來的一棵新苗。金山的民間藝術集眾人之智慧,發人本之創造,在領導、專家們的關心支持下,創立了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的新藝術風格,受到國內外專家的一致好評與廣大群眾的喜愛。

二、金山農民畫與高職藝術教育

將金山農民畫藝術融入高職藝術教育理念中,既能拓展當今90后大學生的視野,又能弘揚民族文明精神,還能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身邊的美,了解民間藝術的美。在每年的上海藝術教育活動中,我們了解到,真正傳承本地民間藝術的活動屈指可數。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教師運用多媒體備課授課,選擇最前衛的元素吸引當今大學生的關注。但是,卻輕視了傳統藝術文明的存在,導致民間藝術的相關專業文獻寥寥無幾。結合上海金山本地的教育特征,為更好地開展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筆者認為應重視本地民間藝術文化,從多元化視角出發,讓90后大學生了解到金山民間的藝術文化是很重要的。這樣可以拓展大學生民間藝術文化的知識面,讓其汲取民間藝術精華,接受傳統藝術文化熏陶,全面提高藝術審美能力和自身的綜合素質。

查看全文

農民教育分析論文

1當前農民教育之不足

1.1在功能上,存在著重文化功能和經濟功能,輕政治功能和身心功能的現象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農民教育是對農民實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科學教育,它是以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以提高農民的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等為主要目的的教育與培訓活動。農民教育應該遵循教育發展規律,按教育目的培養人和塑造人。農民教育的功能可以歸結為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經濟功能和身心功能。當代農民作為農民教育的主要對象,不僅要獲得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還要將這些知識和技術物化成為經濟成果和生產效益,而且還要提高政治思想修養,提高理解、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能力,提高理解和應用法律法規的能力。除此之外,農民要通過接受教育,克服自身在心理上的缺陷,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在各個方面都適應時代的要求。雖然經過多年的教育,我國農民思想觀念和小農民意識有了一定的改變,但從總體上來說,我國農民仍然存在著一些糊涂的意識和落后的思想,如小富即安的思想、小農思想、因循守舊的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等,其思想觀念跟不上時展的步伐,更談不上與時俱進。

1.2在培訓方式上,存在著重培訓、輕教育,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農民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和培訓兩方面的內容,但許多農民學校和農村職業學校以及其他一些農民教育機構,在針對農民教育和培訓這一問題上,往往以培訓代替教育,通常以技能培訓或技術指導來替代對農民基木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這種授之以“魚”而不授之以“漁”的教育方式,使農民教育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使農民獲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難以提高。造成農民教育成效不大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主辦單位在對農民教育與培訓的過程中過分注重形式,而忽視了教育與培訓內容,雖然采取了許多方式方法,例如,各種長期培訓和短期培訓,各種科技趕集會,送科技下鄉活動,個別與集體指導等,這些活動主要是以培訓和科技推廣為主要內容,擔從實際效果來看,往往是形式上花的人力物力多,由于缺乏系統的教育計劃和時間安排,加上對農民教育和培訓內容針對性研究不夠,重理論、輕技能,重培訓、輕教育,在安排上也不合理,因而收效總是不盡如人意。

1.3在辦學形式上,存在著重單一的正式教育機構、輕多渠道的非正式教育機構,重學歷教育、輕非學歷現象的教育據統計,到2008年,我國有農民高等學校3所,學生人數為1000人;有農民中等專業學校221所,學生數為92056人;有農民技術培訓學校37.9萬所,在校生數為5752.6萬人;有農民中學2304所,學生數為36.5萬人;有農民小學10.5萬所,學生數為459.7萬人。雖然我國農民學校從數量上看好像很多,但由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約8億,占絕大多數,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低下,而且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任務相當艱巨,因此,這些機構相對于我國龐大的農民數量,其教育工作仍有相當大的難度。而且目前我國農民教育的機構太單一,主要以正式教育機構為主,缺少其他教育和培訓機構。令人更加憂慮的是,由于我國許多縣鄉兩級財政十分困難,再加上人員編制的限制,隨著縣鄉機構改革的深入,幾乎有一半的地方將農民學校和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撤銷或合并到職業學校或其他部門,使農民教育的機構不僅在數量上減少,形式更加單一。這已是我國農民教育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2農民教育的糾正對策研究

2.1在培訓方式上,堅持形式與內容結合,注重農民教育的實際效果當前農民培訓工作是農民教育的一項重點工作內容,必須抓好抓落實。要堅持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要收到實效。這就要求農民教育和培訓機構在進行農民培訓的過程中,在采取多種方式方法的基礎上,認真調查分析農民的學習需求和培訓需求,作好培訓規劃,豐富培訓內容,使培訓更具有針對性,做到:培訓方式是農民能接受的,如集中培訓與分散指導相結合、普及性培訓與專業培訓相結合、理論培訓與技能培訓相結合;培訓內容是農民需要的,既有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與更新的培訓,又有新興產業的知識和技能培訓,既有當地主導產業的新技術培訓,又有外出務工所必備知識技能的傳授,培訓適合農民的胃口;培訓的內容對農民的收入和經濟效益有直接影響,讓農民能體會到培訓帶來的實惠,不斷吸引農民參加培訓。

查看全文

農民教育分析論文

1當前農民教育之不足

1.1在功能上,存在著重文化功能和經濟功能,輕政治功能和身心功能的現象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農民教育是對農民實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科學教育,它是以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以提高農民的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等為主要目的的教育與培訓活動。農民教育應該遵循教育發展規律,按教育目的培養人和塑造人。農民教育的功能可以歸結為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經濟功能和身心功能。當代農民作為農民教育的主要對象,不僅要獲得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還要將這些知識和技術物化成為經濟成果和生產效益,而且還要提高政治思想修養,提高理解、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能力,提高理解和應用法律法規的能力。除此之外,農民要通過接受教育,克服自身在心理上的缺陷,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在各個方面都適應時代的要求。雖然經過多年的教育,我國農民思想觀念和小農民意識有了一定的改變,但從總體上來說,我國農民仍然存在著一些糊涂的意識和落后的思想,如小富即安的思想、小農思想、因循守舊的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等,其思想觀念跟不上時展的步伐,更談不上與時俱進。

1.2在培訓方式上,存在著重培訓、輕教育,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農民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和培訓兩方面的內容,但許多農民學校和農村職業學校以及其他一些農民教育機構,在針對農民教育和培訓這一問題上,往往以培訓代替教育,通常以技能培訓或技術指導來替代對農民基木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這種授之以“魚”而不授之以“漁”的教育方式,使農民教育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使農民獲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難以提高。造成農民教育成效不大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主辦單位在對農民教育與培訓的過程中過分注重形式,而忽視了教育與培訓內容,雖然采取了許多方式方法,例如,各種長期培訓和短期培訓,各種科技趕集會,送科技下鄉活動,個別與集體指導等,這些活動主要是以培訓和科技推廣為主要內容,擔從實際效果來看,往往是形式上花的人力物力多,由于缺乏系統的教育計劃和時間安排,加上對農民教育和培訓內容針對性研究不夠,重理論、輕技能,重培訓、輕教育,在安排上也不合理,因而收效總是不盡如人意。

1.3在辦學形式上,存在著重單一的正式教育機構、輕多渠道的非正式教育機構,重學歷教育、輕非學歷現象的教育據統計,到2008年,我國有農民高等學校3所,學生人數為1000人;有農民中等專業學校221所,學生數為92056人;有農民技術培訓學校37.9萬所,在校生數為5752.6萬人;有農民中學2304所,學生數為36.5萬人;有農民小學10.5萬所,學生數為459.7萬人。雖然我國農民學校從數量上看好像很多,但由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約8億,占絕大多數,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低下,而且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任務相當艱巨,因此,這些機構相對于我國龐大的農民數量,其教育工作仍有相當大的難度。而且目前我國農民教育的機構太單一,主要以正式教育機構為主,缺少其他教育和培訓機構。令人更加憂慮的是,由于我國許多縣鄉兩級財政十分困難,再加上人員編制的限制,隨著縣鄉機構改革的深入,幾乎有一半的地方將農民學校和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撤銷或合并到職業學校或其他部門,使農民教育的機構不僅在數量上減少,形式更加單一。這已是我國農民教育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2農民教育的糾正對策研究

2.1在培訓方式上,堅持形式與內容結合,注重農民教育的實際效果當前農民培訓工作是農民教育的一項重點工作內容,必須抓好抓落實。要堅持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要收到實效。這就要求農民教育和培訓機構在進行農民培訓的過程中,在采取多種方式方法的基礎上,認真調查分析農民的學習需求和培訓需求,作好培訓規劃,豐富培訓內容,使培訓更具有針對性,做到:培訓方式是農民能接受的,如集中培訓與分散指導相結合、普及性培訓與專業培訓相結合、理論培訓與技能培訓相結合;培訓內容是農民需要的,既有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與更新的培訓,又有新興產業的知識和技能培訓,既有當地主導產業的新技術培訓,又有外出務工所必備知識技能的傳授,培訓適合農民的胃口;培訓的內容對農民的收入和經濟效益有直接影響,讓農民能體會到培訓帶來的實惠,不斷吸引農民參加培訓。

查看全文

農民職業教育改革啟示

一、陶行知的鄉村實業教育思想

1.實業教育之目的———“以生利為主義”

陶行知認為好的教育應是“生利”教育,不好的教育是“不生利”教育,是“消費”的教育。他在《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指出,“消費”的教育有很多弊端:“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富的變窮,窮的變得格外窮。”[1]發展生利教育,“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設適合鄉村實際生活的活教育”。活的鄉村教育教人生利,使人掌握生利的本領,“要叫荒山成林,教瘠地長五谷,要叫農民自主,自治,自衛。”[2]陶行知畢生倡導“生利之教育”,并把“生利”當做職業教育的宗旨。1918年,在《教育與職業》雜志發表了《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系統闡述了“職業教育應以生利為主義”思想。它指出職業教育應有其自身特點,“職業作用之所在,即職業教育主義之所在”,“職業以生利為作用,故職業教育應以生利為主義”。什么叫做“生利主義”?他認為生利有兩種,“一曰生有利之物,如農產谷,工制器具,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無,醫生治病事。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3]其利群思想是為自己生利,為社會生利,為國家生利,為民族生利,把個人、集體和社會、民族的利益相結合,培養出有“生利”能力的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生產出有利于社會與人群的物質財富,培養出服務于社會與人群的技術人才。“凡養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謂之職業教育。”[4]這就是整個職業教育的宗旨與目的之所在。

2.實業教育之課程———課程設置“模塊化”

陶行知認為,所謂生利主義課程,應以一事之始終為一課,由易到難,從簡到繁,一課一課地學完,為“畢課”。“定課程者必使每課為一生利單位,俾學生畢一課,即生一利,畢百課則百利,方無愧于職業之課程。”[5]他認為職業課程既然以生利為主,則不得不按事施教,就是要盡力能教與多種生產生活技能,如學產桑,每年生利之期三個月,如不教以別種生產技能,其余時間只能閑居坐食,所以,“職業課程配置,須以充分生利為標準,事只可附相當之業則年無度月,月無度日,日無度時”,“此之謂充分之生利,根據此旨以聯絡各課是為充分生利之課程。”[6]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一事之始終為一課”,“每一課為一生利單位”,充分體現了現代課程觀的模塊化思想,對我們今天的職業課程設置仍有重要意義。另外,立德樹人是實業教育課程設置的靈魂,“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7]國家“只有人中人,沒有人上人,人下人”。先生所說的“真人”、“人中人”,即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這種精神須有獨立的意志,獨立的思想,獨立的生計和耐勞的筋骨,耐困乏的身,去做那搖不動的基礎———推己及人的恕道和大公無私的容量,也是人中人的最重要精神。[8]由此可見,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真人”、“人中人”就等于良好的精神品質加上良好的心理和道德素質再加上強健的身體,即是他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的最終目的———“全人教育”。

3.實業教育之師資配置———“經驗,學術,教法合一”

查看全文

的農民思想教育芻議

摘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革命實踐中深刻地認識到農民力量的偉大,開創性地把農民放在革命的主體地位。農民階級的自身局限性、革命隊伍的壯大、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必須對農民進行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以滿足革命形勢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黨的五中全會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村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當前,面對農村意識形態教育相對薄弱、農民文化素質普遍落后、農業增收陷入瓶頸的現狀,科學借鑒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農民教育思想,重視加強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農民的意識形態短板,激發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于深化農村改革發展、助力鄉村建設行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土地革命戰爭;;農民;思想教育;鄉村振興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維護最廣大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切身利益。黨的五中全會擘畫了中國未來社會發展的美好藍圖,響亮地吹起優先發展農村農業、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偉大號角。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教育是思想的前提,要真正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要求,必須重視和加強農民教育,補足補齊農民思想意識的短板。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重視農民教育,凈化農民思想,開創性地認識到農民在革命中的主體地位,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對農民進行教育,并對農民教育思想展開了一系列積極探索。借鑒吸收這一時期的農民教育思想,對當前實施鄉村振興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農民思想教育產生的原因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也稱為“十年內戰時期”或“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主要指從1927年8月由、和等領導的南昌起義的爆發到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時期。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始,國內階級矛盾下降,民族矛盾上升,國共兩黨由對峙轉向合作,拉開了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的序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宣告結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清醒地認識到農民是革命的主體,是可以團結的重要力量,始終堅持一心為民的初心和宗旨,切實為農民群眾謀福利。但在革命中,農民階級也暴露出其固有的弱點和局限,農民現實的思想狀況與革命發展的思想要求之間存在著差異。為壯大革命隊伍,充實革命力量,淬煉革命思想,真正改造農民、團結農民,必須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因此,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革命隊伍的壯大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成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農民思想教育的重要原因。1.1克服農民階級自身局限性的需要。農民階級天然存在著一些固有的、無法克服的弱點和局限性,首先表現為大部分農民文化水平偏低。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就深刻指出:“中國歷來只是地主有文化,農民沒有文化”“中國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這個里面,最大多數是農民”[1]39。由這些論述可以看出,農民是可以被改造的,農民自身的局限不是它自己決定的,而是地主剝削了農民的受教育權。因此,對農民進行教育實現其自身的自我改造是能夠實現的,也是必要的,經過改造后的農民可以成為堅強的革命力量。早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就強調,農民是“革命戰爭的主力軍,然而他們的小生產的特點,使他們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一部分失業群眾則具有無政府思想)”[1]18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農民教育的現實狀況不僅造成了農民思想僵化、民主意識缺乏,更阻礙了農民參加革命、謀取自身利益的積極性。想要帶領農民干革命就必須以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為前提,而要科學合理地帶領農民開展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反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運動又必須對農民進行革命理論的熏陶與引導。也就是說,受傳統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和封建宗法思想制度的束縛,廣大農民缺乏相應的獨立性,依賴性和盲從性嚴重,成為農民革命路上不容忽視的障礙,也迫使革命者必須加強農民思想教育。農民階級有著革命性和妥協性的雙重矛盾性格,使得他們既急于希望獲取土地資源、改變貧苦生活,但又沒有革命的決心與勇氣,缺乏堅定的革命信念。這種自我矛盾思想更加劇了農民思想教育的必要性。農民階級的這些特點和現實,迫使革命者必須將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必須擺在前面,以便克服農民小生產者狹隘的政治眼光和階級局限性,讓接受教育的農民真正成為革命的主體,發揮農民群眾在革命中的戰斗堡壘作用。1.2壯大革命隊伍的需要。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就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關鍵又在于對農民的教育。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白色恐怖蔓延,革命前途渺茫,悲觀失望情緒蔓延,再加上國民黨的瘋狂圍剿,革命力量驟減,革命隊伍亟需擴充,而人口最多的農民自然成為革命隊伍爭取的對象和主力之一。或者說,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無產階級的革命要成功,就必須獲得農民的支持,工農形成“合唱”,否則就會成為“孤鴻哀鳴”[2]。正是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清醒地意識到農民的力量,主動走進農民、聯合農民、發動農民、帶領農民,實現工農聯合,增強了革命力量。換句話說,農民問題是革命的中心問題,中國革命必須得到農民的支持和擁護,否則“國民革命不會成功”[3]。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通過一系列文章,深刻揭示了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大力稱贊農民運動“好得很”,支持農民革命運動。隨著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革命隊伍的壯大,急需對農民進行教育改造,推動農民參加革命。從道路選擇上看,面對強大敵人占領和統治的中心城市,為了保存革命的火種,只能放棄攻打城市,根據我國國情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之路,而農村包圍城市就必須聚集、團結廣大農民。從革命愿望上看,廣大農民受地主剝削壓迫最深,一直飽受欺凌,在整個社會中處于最無權地位,有改變自己悲慘生活的強烈愿望,接受黨的領導的革命性堅定。從農民自身來看,農民作為無產階級的天然同盟軍,是共產黨真正的朋友,為了獲得土地翻身當家作主,愿意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因此,革命形勢的發展,革命隊伍的壯大,決定了必須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1.3保持中國共產黨性質的需要。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將實現共產主義、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寫在自己的旗幟上,為全體人民謀福利的初心和宗旨始終未變。我國自古以來以農業為主,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指出,“鄉村人口中,貧農占百分之七十,中農占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農占百分之十。百分之七十的貧農中,又分赤貧、次貧二類”[1]20,深刻地揭示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比重龐大、農民人口基數占據主體的現實。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廣大農民飽受欺辱與摧殘,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親眼目睹了人民特別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農民生活的疾苦,指出“農民受到的壓迫和壓榨世之罕見”。為此,中國共產黨就勇敢地肩負起帶領農民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個自由、平等、民主、富強人民政權的重任,并在革命中突顯“以農為本”思想和“為農服務”意識,讓農民切身感受到利益和實惠。土地革命戰爭初期,在多次實踐調研(包括《寧崗調研》和《永新調研》)中,通過對農民的性質和現狀的分析,認識到農民的利益訴求與黨的宗旨存在一致性,指出農民是可以聯合的階級。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廣大農民對革命的支持,需要對農民進行教育進而改造農民、團結農民。另一方面。農民為更好地參與革命實踐,也有接受科學理論教育、提高自己思想覺悟的渴望。這兩方面因素的存在為農民的思想教育提供了現實可能。同時,中國共產黨來源群眾、依靠群眾的工作方式,決定了黨的政策、方針必須回歸群眾、反哺群眾,維護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的可能性。

2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農民思想教育的內容

查看全文

農民教育大講壇的講話

農民朋友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為我們農民指引的一條走向富裕、走向小康的道路,具體目標是五句話二十個字,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如何實現這五句話,實現這五句話以后的新農村是一個什么樣子?江蘇省委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就是華西村。省委號召全省“學習華西村、學習吳仁寶”。那我們就來看看今天的華西村是一個什么樣子。

一、華西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樣板,華西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從“生產發展”來說,華西村從1977年興辦第一家手工作坊式的小五金廠開始,30年來,一直堅持發展工業經濟,經過多年艱苦奮斗,走出了一條具有華西特色的“以工富農”之路。到20*年,全村已擁有年產23萬噸鋼帶的彩板廠、年產1萬噸鋼制管件的法蘭管件廠、年產30萬噸帶鋼的冷軋帶鋼廠、年產110萬套服裝的服裝公司等58家大中型企業,擁有固定資產50億元,全年實現銷售近400億元,三業總產值人均近300萬元,村級經濟可用財力有20多億元。

從“生活寬裕”來說,華西村村民的收入主要由三塊構成,一是本人工作的工資、獎金,二是村級經濟發放的各項福利待遇,三是年終的個人股權分紅。現在華西村村民人均年純收入8萬多元,家庭存款最少的有100多萬元,住房是400-600平方米的別墅,全村有600多輛轎車,最少的家庭有1輛,最多的家庭有3輛。

從“鄉風文明”來說,為了推進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華西村創辦了全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精神文明開發公司。華西村經常教育村民要做到“三不忘”:不忘國家、不忘集體、不忘左鄰右舍;要做到“六愛”:愛黨、愛國、愛華西,愛親、愛友、愛自己。華西村十分注重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道德來教育農民,在村里建起了二十四孝亭,設立了尊老獎勵基金,引導村民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設立了賭博舉報專項獎金,讓全村村民共同約束不正之風。如今的華西,干群團結,家庭和睦,鄰里相親,尊老愛幼,村泰民安,一派祥和氣氛。

查看全文

農民教育討論工作講話

農民朋友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為我們農民指引的一條走向富裕、走向小康的道路,具體目標是五句話二十個字,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如何實現這五句話,實現這五句話以后的新農村是一個什么樣子?江蘇省委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就是*村。省委號召全省“學習*村、學習吳仁寶”。那我們就來看看今天的*村是一個什么樣子。

一、*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樣板,*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從“生產發展”來說,*村從1977年興辦第一家手工作坊式的小五金廠開始,30年來,一直堅持發展工業經濟,經過多年艱苦奮斗,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以工富農”之路。到20*年,全村已擁有年產23萬噸鋼帶的彩板廠、年產1萬噸鋼制管件的法蘭管件廠、年產30萬噸帶鋼的冷軋帶鋼廠、年產110萬套服裝的服裝公司等58家大中型企業,擁有固定資產50億元,全年實現銷售近400億元,三業總產值人均近300萬元,村級經濟可用財力有20多億元。

從“生活寬裕”來說,*村村民的收入主要由三塊構成,一是本人工作的工資、獎金,二是村級經濟發放的各項福利待遇,三是年終的個人股權分紅。現在*村村民人均年純收入8萬多元,家庭存款最少的有100多萬元,住房是400-600平方米的別墅,全村有600多輛轎車,最少的家庭有1輛,最多的家庭有3輛。

從“鄉風文明”來說,為了推進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村創辦了全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精神文明開發公司。*村經常教育村民要做到“三不忘”:不忘國家、不忘集體、不忘左鄰右舍;要做到“六愛”:愛黨、愛國、愛*,愛親、愛友、愛自己。*村十分注重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道德來教育農民,在村里建起了二十四孝亭,設立了尊老獎勵基金,引導村民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設立了賭博舉報專項獎金,讓全村村民共同約束不正之風。如今的*,干群團結,家庭和睦,鄰里相親,尊老愛幼,村泰民安,一派祥和氣氛。

查看全文

農民教育論文:農民教育多功能發展思路

作者:謝晶1,陳建錄2,苗厚芳3,張紅月4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1農民職業教育的政治功能

1.1促進教育公平

農民職業教育在保障農民受教育機會的平等權利和全面開發人力資源這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不能說有了農民的職業教育就有了教育公平,但是可以肯定,沒有它是絕對不能有農民教育公平的。美國有正規的多類型的中等農業教育、多層次的高等農業教育,也有非正規的各種類型的、短期和長期的培訓和面向全社會的農業推廣教育[5]。為了滿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經濟基礎學習者的需要,美國除了公立職業學校外,還積極鼓勵各部門、行業、私人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職業教育。職業學校在農村廣泛舉辦培訓班,利用冬季和農閑對農民進行系統培訓,向農民傳授新的科技知識,幫助農民學習各種專業技術。美國多形式的農業技術與多層次的職業教育促進了教育公平,不僅提高了美國農民的素質,還使各階層農民受教育權得到了保障。

1.2引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在傳播現代文明信息,引領農村和諧風尚中,農村職業教育發揮了巨大作用。以往農民學習新的文化知識的機會相對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匱乏。農村職業教育帶給農民新知識、新思想,提高農民的精神涵養。20世紀60年代末,韓國工農業發展失衡、城鄉差距逐漸加大,為改善這一狀況,韓國政府開展了“新村運動”。

查看全文

教育部農民工教育工作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各計劃單列市教育局,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最近,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切實做好當前農民工工作的通知》(國辦發〔〕130號),要求各地人民政府和國務院各部委采取切實措施,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促進農民工就業,及時妥善安排返鄉農民工子女入學。為貫徹落實國辦發130號《通知》精神,積極配合各地人民政府,進一步做好返鄉農民工工作,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1.要充分認識做好返鄉農民工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和子女入學工作的重要意義。積極開展返鄉農民工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切實保障農民工子女及時入學接受教育,不僅有利于返鄉農民工實現就業、再就業和創業,而且對促進農民增收、城鄉發展與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積極意義和重大作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把做好返鄉農民工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和子女入學作為當前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切實抓緊抓好。

2.努力招收返鄉農民工接受中等職業教育。2009年,要進一步加大高中階段教育結構調整的力度,重點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總規模在年招生810萬人的基礎上,再擴大招生50萬人,達到860萬人。要通過國家財政補貼等措施,把招收有學習愿望的返鄉農民工接受中等職業學歷教育作為擴招工作的重要任務。

3.積極主動開展返鄉農民工的技能培訓。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在當地政府統一領導下切實發揮好培訓的主力軍和工作平臺作用,積極組織職業學校、成人學校幫助返鄉農民工獲得必要的職業技能,提高就業和再就業能力,盡快重返就業崗位。要充分利用職業學校、成人學校的資源,面向返鄉農民工、進城農民工、青年農民、鄉鎮企業職工、退役士兵、未升學高中畢業生和下崗輪崗職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繼續推進教育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計劃”的實施,力爭培訓規模達到9000萬人次。其中,面向返鄉農民工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3000萬人次,為促進農民工就業、再就業和創業做出新貢獻。

4.切實落實開展返鄉農民工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的學校。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在返鄉農民工集中的地區,根據需要確定一批有條件的中等職業學校,爭取成為地方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基地,發揮主力軍作用,組織返鄉農民工就近接受職業教育或技能培訓。省級以上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省級示范鄉鎮成人教育學校必須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省級以上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每年培訓農民工和城鄉勞動者的數量要與在校學生規模大體相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