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教育論文:農民教育多功能發展思路
時間:2022-02-15 03:43:00
導語:農民教育論文:農民教育多功能發展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者:謝晶1,陳建錄2,苗厚芳3,張紅月4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1.1促進教育公平
農民職業教育在保障農民受教育機會的平等權利和全面開發人力資源這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不能說有了農民的職業教育就有了教育公平,但是可以肯定,沒有它是絕對不能有農民教育公平的。美國有正規的多類型的中等農業教育、多層次的高等農業教育,也有非正規的各種類型的、短期和長期的培訓和面向全社會的農業推廣教育[5]。為了滿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經濟基礎學習者的需要,美國除了公立職業學校外,還積極鼓勵各部門、行業、私人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職業教育。職業學校在農村廣泛舉辦培訓班,利用冬季和農閑對農民進行系統培訓,向農民傳授新的科技知識,幫助農民學習各種專業技術。美國多形式的農業技術與多層次的職業教育促進了教育公平,不僅提高了美國農民的素質,還使各階層農民受教育權得到了保障。
1.2引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在傳播現代文明信息,引領農村和諧風尚中,農村職業教育發揮了巨大作用。以往農民學習新的文化知識的機會相對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匱乏。農村職業教育帶給農民新知識、新思想,提高農民的精神涵養。20世紀60年代末,韓國工農業發展失衡、城鄉差距逐漸加大,為改善這一狀況,韓國政府開展了“新村運動”。
通過建立村民會館、培養新村領袖和成立各種村民組織等方式,向農民傳播現代文明信息和進步思想觀念,灌輸正直、誠實的價值觀,培養農民勤勉、自強、團結和奉獻的主人公使命感、集體榮譽感和生活態度,并倡導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6]。
農民職業教育通過傳播現代文明信息和進步思想觀念,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引導農民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引導農民群眾開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導和諧文明的精神風尚。
2農民職業教育的文化功能
2.1文化傳承與創新
農民職業教育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將農村文化系統的傳遞給農民,并引導農民進行文化交流學習并產生出更適于新時代的文化思想。農村發展的歷史久遠,在農村和農業地區孕育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俗風情。各地的地方戲、民歌、飲食、服裝、民風民俗、歷史遺跡等文化表現形式都帶有很深的農業社會痕跡,是傳承文化的依托。因此,農民職業教育不僅傳承民族文化的精髓,還是創新農業文化的主要途徑和手段。法國建立農科知識普及推廣站、通過電視、廣播、函授、刊物等多種手段向農業勞動者宣傳、普及農業科學知識,迅速提高了從事農業人員的科學文化素質,使法國農業文化得到了很快的傳遞和整合[7]。文化發展和創新使得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不局限于傳統的內涵,“一村”可以延伸到“一縣”乃至“一國”;而“一品”也不僅僅指農產品,還可以是工業產品或特色文化和旅游等服務性產品,使其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一流的農村開放模式[8]。“一村一品”不僅提高了農村地區的活力,還直接關系到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競爭力。
2.2文化交流與融合
文化是一定時期特定地域人們的思想、行為的共同方式。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任何文化都具有地域性和封閉性。農村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接受先進文化和思想的機會相對較少。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互聯網等現代通訊工具的全面普及,各類信息和資訊在覆蓋城市并深刻影響城市受眾的同時,也在越來越深地影響農民。日本開設的鄉村旅游課程促進了20世紀后期綠色旅游的發展,使農村除了提供食品和木材之外,又承擔了公共游憩場所的功能。日本政府為了綠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從農村內部調動村民積極性發展綠色旅游,還積極開展城鄉對等交流和互動。如“鄉下的親戚”制度的創辦,村民對這些“城市親戚”進行農業指導;與此同時從親戚處獲得一定的生活補助,并在互動過程中實現城鄉文化的交流。日本通過“綠色旅游”開辟了城鄉交流通道,文化使其在交流過程中漸趨融合,改變了村民的價值觀,提高了村民收入[9]。
3農民職業教育的生態功能
合理的農業生產必然伴隨著土壤、水利、氣候及生態環境等自然條件的良性循環,農業具有保持和改善生態平衡、凈化空氣、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協調人與自然體系的功能,從而表現出良好的生態作用。農民職業教育的另一綜合功能便是從環境保護、生態農業、科技農業等角度出發,追求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為了從市場角度推進可持續發展,建立推動環保農業的市場機制,一些國家建立了環境標簽和審查制度,并為有利于環保的農產品加注特殊的“生態標志”。例如,瑞典的有益于環境的“KRAV”(有機農業檢測體系)標志被消費者廣泛認可。美國通過科技尋求農業可持續發展。美國國會撥發專款,責成美國農業部在全國大農業區建立為過剩農產品尋找非農用途的研究開發部門,建成的4個研究中心取得了數以百計的創新成果,為農業科技研究注入了新的動力。澳大利亞農業持續發展的理念貫穿于整個農業產業化經營之中,這也是其農業競爭力強、效益性高、持久發展的重要原因。
水是農業發展和社會存在的基礎。澳大利亞對水的管理嚴格,國家層面有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全面負責水資源規劃、水資源定價和水權交易。一般情況禁止采集地下水,大力提倡和鼓勵對雨水的收集利用。與此同時,澳洲地廣人稀、草場資源豐富,仍堅持不斷地改良草場,發展優良牧草,嚴格規定載畜量,實行輪牧、體牧、圍牧,嚴禁過度放牧,促進草畜生態良性循環[10]。
發展可持續農業、建設生態環境友好的農村,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廣大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的使命。農民是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的直接實踐者。因此,農民職業教育對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農民接受更多先進的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能,能夠使農業在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上更快更好地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態素養,能夠使他們自覺抵制那些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從而成為農村生態環境乃至整個社會生態環境的內在可持續的動力。
4國外多功能農民職業教育對我國農民職業教育的啟示
近年來,隨著政府對農業、農民、農村發展的重視,我國農村與農業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在承載人口、保障社會穩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社會貢獻,但由于農村在資源配置上的先天不足和現實發展上的相對弱化,加之歷史、經濟、體制、觀念等方面原因,農民職業教育發展仍相對滯后,經濟功能發揮不全面,大部分農民并未真正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和經營技術;政治功能局限在維持社會穩定上,農民職業培訓帶有很強的計劃經濟體制色彩,主要靠政府下文件推動;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淡漠,新聞媒體極少宣傳,民眾普遍不理解、不認同,文化的傳播和融合功能未顯現出來;生態功能還有很大挖掘潛力。
4.1培養大量適應現代化生產的新型農民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旨在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培養和造就現代新型農民。把農村經濟的增長點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以充分發揮農民職業教育的經濟功能。農村職業教育是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講文明、守法制”的現代新型農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是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新型農民培養的結合點。在全面貫徹科教興農戰略、解決“三農”問題、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農村職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2增強農民職業教育為經濟服務的能力通過充分發揮農民職業教育的政治功能,促進社會公平、維持社會穩定、豐富農村精神生活,進而增強農村職教服務區域經濟的功能。必須緊密圍繞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根據農業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城鎮化需要,以及農村勞動力由“簡單勞力型”向“職業技能型”轉變、就業行業由體力型向素質型轉變的特點來培訓農村勞動力,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永久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以適應和滿足農村發展的新需求。
4.3促進農村文化的革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發達國家的農民職業教育文化功能發揮程度對我國農民職業教育和我國農村發展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借鑒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經驗,具體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科學系統地培訓我國農民事關我國農村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民職業教育可通過以下兩條途徑走出封閉:一是通過農村和城市教育的交流活動,如互派教師、互相進行農業技術交流等,促進城鄉之間不同文化的相互學習和理解;另一條途徑是通過對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觀點的學習,如介紹前沿理論流派、最新研究成果等,選擇和判斷有益于自身發展的文化,對已有的文化進行反思、變革和整合,融合成新的文化。
4.4提高發展可持續農業的意識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環境壓力不斷增加,導致在城市無法立足的污染企業向環保標準相對較低的農村轉移;加之城市規模過快擴張,開發區和廠房建設嚴重失控造成了耕地的大量減少,當地政府片面追求GDP,在利益驅使下,默許類似有損生態環境的行為發生,導致農村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農業是城市的菜籃子和米袋子,對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不但不能掉以輕心,而且必須加以高度重視。我國應該借鑒國外農民職業教育成功經驗,在政府的引導下,培養農業產業帶頭人;在市場的推動下,大力發展高附加值高效農業、綠色生態農業。讓廣大農民在職業教育過程中,掌握種植、養殖等農業基本生產技術,為農業產業化奠定基礎。讓受到良好職業教育的農民成為綠色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的生力軍和主力軍,使優質農業產業發展壯大,從而成為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內在、可持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