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職業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1 11:51: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職業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
摘要:回顧中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百年發展歷程,引發的反思議題是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演進的社會基礎和發展取向,以及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在目前鄉村振興背景下何去何從。通過實地調研和文獻分析,研究認為,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在農村三產融合、互聯網+農業、農業多功能、消費結構轉型、城鄉融合發展五個方面具有極大的介入空間,在培育職業農民和服務鄉村振興方面大有可為。在此基礎上,提出城鄉融合進程中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發展趨勢,農村職成教育鑄就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應對之策。
關鍵詞: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歷時性視角;鄉村振興;職業農民
目前,國家對于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發展越來越重視(以下簡稱職成教育)。2019年初,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自2019年起,職業院校需面向在校學生和全體社會成員開展包括現代農業在內的技術技能人才職業培訓。鑒于此,本研究以歷時性視角分析中國農村職成教育發展的“來龍”,意欲闡釋農村職成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與經驗借鑒,探討“當前”鄉村振興語境下農村職成教育的可能與可為,揭示未來農村職成教育持續發展的“去脈”。
一、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的百年回顧
近百年來,中國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發展歷經三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20—30年代的鄉村建設運動。這是一場由知識分子發起的社會改良運動,目的在于通過溫和的改良方式實現國民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進步。其中,晏陽初倡導的定縣模式將中國農民問題歸結為“愚貧弱私”,進而提出四大教育解決四大問題:文藝教育治“愚”,生計教育治“貧”,衛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提高農民的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1]。梁漱溟主持的鄒平模式鑒于中國傳統文化失調,指出中國社會復興的道路應從鄉村引發工業,以鄉村為本而繁榮城市[2]。為此,他組建了鄉農學校試圖將一盤散沙的農民組織起來,培養農民的新政治習慣、團體生活和合作精神、鍛煉鄉村自治能力。黃炎培秉持農民職業教育理念,提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職業教育目標[3],并身體力行創辦了中華職業學校。陶行知的鄉村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4],實踐中,鄉村教育率先在南京曉莊發軔。20世紀初的知識分子以“復興鄉村”為己任,在中國農村發起聲勢浩大的鄉村建設運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終因時代背景和社會基礎所限而中止。第二階段,20世紀中葉至90年代開啟的中國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為了迅速擺脫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國家在農村大力開展掃盲運動和普及教育,形成了“小學不出村、中學不出鄉”的辦學格局,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教育成就。另一方面,通過挖農補工戰略從農村找錢支持城市工業發展,最終導致沒有農業發展的工業發展。“剪刀差”持續擴大的結果是,新舊世紀交替之際,“三農”問題不可遏制地惡化為“三農”危機。同時,通過教育集資的方式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掃除了農村青壯年文盲。但在巨大成就的背后,則是二元社會結構下的農村凋敝和農業衰敗。20世紀20—30年代的鄉村建設運動,職成教育在教育內容和價值層面尚表現出濃厚的“鄉土性”,但到了20世紀中后期,教育理念的“輕農”和教育內容的“去農”越來越鮮明,鄉村精英爭先恐后地跳出“農”門。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城鎮化和市場化發展。國家在這一時期出臺了一系列惠農強農政策,并且加大了農村職成教育的投入力度,職成教育的基礎設施和農村面貌發生了巨變。然而,進入新世紀,農村中小學的合并浪潮風起云涌,農村學校迅速向城鎮集中,有的學者將其稱之為“文字上移”。未能幸免的是,農村職成教育自近代以來堅守的辦學思想和教育目標距離農業、農村、農民漸行漸遠,很多農村職業院校甚至停辦涉農專業,職成教育和鄉村社會之間脫嵌。長期的城市利益優先原則,致使中國社會出現新“農”情:農村方面,青壯勞動力大規模外出務工,留守鄉村的是老人、婦女和兒童;農業方面,高齡化、高分散、高成本、高污染、高風險的“五高”農業越來越嚴峻;農民方面,相較于傳統小農,雖然解決了溫飽問題,但終因土地等制度性約束,現代性依然難以彰顯。回顧中國農村職成教育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其在不同發展階段承載的文化價值、政治控制和經濟職能各有所異。究其根源,在于教育與社會的關系。發展迄今,促使我們思考的現實議題是:第一,社會對教育發展的形塑。農村職成教育若要得到健康有序發展,必須奠定一個良好的社會基礎和合理的價值導向。第一階段,農村職成教育雖有指向“社會和人”的價值取向但社會基礎積弱;第二階段的社會基礎“百業待興”,職成教育帶有明顯的政治導向;第三階段的經濟偏好,使得農村職成教育最終在價值和空間層面遠離“三農”。那么,當前農村職成教育的社會基礎及發展取向是什么?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為空間又是什么?值得考量。第二,教育是促成社會進步的重要條件。第一階段,由知識分子發起并開展的農村職成教育,缺乏國家的“在場”,因而號稱鄉建運動但鄉村不動。后兩個階段的職成教育側重于鄉村社會建設的某一方面發力,有失偏頗且不可永續。接下來的問題是,職成教育究竟如何運用高度的知識力量影響鄉村社會的全面發展?未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與農村職成教育的走向如何?
二、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的社會基礎及發展取向
鄉村振興農村職業教育研究
摘要:農村職業教育的功能定位和價值取向本應契合鄉村振興的要求,進而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邏輯必然。但是,當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在服務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過程中,存在著思維觀念滯后、投入主體單一和供給結構失衡等諸多內源性問題,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因此,亟需突破農村職業教育服務“三農”的實踐困境,從根本上破解鄉村振興的人才瓶頸問題。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職業教育;邏輯必然;實踐困境;支持策略
在黨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這也是為了應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然發生變化的重要對策,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與城鄉關系的重構、農村產業的繁榮、鄉村文化的傳承和農村秩序的重塑密切相關,因而相應地對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從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農村職業教育是鄉村振興的基本推動力量,應根據鄉村振興的具體訴求來探討農村職業教育的應然定位,以扭轉“離農”等異化傾向,進而重塑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體系。
一、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邏輯必然
(一)推動產業興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所在。產業興旺是指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中心,集不同的產品、技術和服務于一體而形成的價值創造體系,在橫向上要求開辟農業產業的發展空間,在縱向上要求延伸現代農業的產業鏈條,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經濟內生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問題,這就對新型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結構也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而農村職業教育聯結著產業需求和勞動力供給,三者之間呈現相互制約又彼此促進的關系。因此,農村勞動力是否適應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能否適應新業態、新模式對人才的需求,無疑要取決于農村職業教育的供給水平。(二)助推精準脫貧。精準扶貧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關于技術和職業教育的建議書(修訂)》共包括十個部分,而其中有七個部分論及扶貧脫貧問題,并指出發展職業教育是減輕貧困的有效方法。當前,我國農村反貧困的現狀是貧困人口基礎差、脫貧難且返貧率高,因而盡管絕對貧困人口的數量在持續減少但相對貧困仍可能長期存在。而農村職業教育不僅具有一般職業教育的價值功能,而且能夠最大程度地對貧困人口進行人力資源開發,實現限時扶貧“消化存量”,并通過精準招生和精準就業幫助農村貧困家庭的子女改變命運,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代際傳遞問題,進而促其形成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三)促進鄉風文明。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相對滯后,封建迷信和惡俗陋習等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泛濫,影響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并成為阻礙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且在農村貧困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當前,鄉村社會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勢必會影響到農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而農民素質的高低與其責任意識、道德信仰和法律觀念等密切相關,農村職業教育具有文化素養和技術技能的雙重教育功能,因而能夠有效滲透到新農村建設的細微環節,有助于改變農村人口的行為習慣,進而為鄉村振興提供充足的精神動力。
二、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困境
精準扶貧下農村職業教育審視及改革
摘要:為培養專業人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精準扶貧,有必要對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加以探討,針對其中的問題,如教育資源整合度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脫節等,應當做好幾點工作:強化政府責任,優化資源配置;緊密對接需求,實現精準供給;探索多渠道投入,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
關鍵詞:精準扶貧;農村職業教育;教育供給
2013年底,在湖南湘西自治州地區考察時,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首次提出針對區域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這是“精準扶貧”思想首次在實際扶貧工作中提出。根據總書記的這一思想精神,中央辦公廳在2014年初抓緊制定了關于“精準扶貧”工作的頂層設計方案,使得“精準扶貧”思想從政策層面得以落實,并開始著手推進實施工作。同年三月,對“精準扶貧”理念在兩代會期間又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與釋義,進一步表明了扶貧工作要精準高效的原則與目標:扶貧對象要精準,扶貧政策實施要有側重。2015年初,考察調研云南,作為我國需要脫貧攻堅的重要省份,總書記強調要在云南發動消滅貧困的攻堅戰,整體加快云南地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升民族地區生活水平。同年六月,調研貴州省,總書記強調了要做好“十三五”時期扶貧幫困工作,并爭取在2020年之前,完成全部貧困人口的脫貧脫困。在此過程中,再一次闡述了扶貧工作中要防止大水漫灌式的低效扶貧,而是要“精準扶貧”。從一系列的調研考察以及思想觀點中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的扶貧工作風格已經開始轉向為重點攻堅式的“精準扶貧”,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特點施展不同的扶貧攻堅戰術,實施更加精準的扶貧工作。農村職業教育的對象是全體社會人員,這類教育包括職業培訓和職業學校教育兩個部分,其主要職能在于幫助廣大的農業從業者提供專業基礎知識培訓與技能培訓,以提高我國農村人口整體的知識技能水平。農村職業教育是以促進實際工作能力與工作技能為導向,這與我國在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中對于各行各業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相契合。農村職業教育不僅發揮著基本的職業技能教育功能,而且在服務“三農”、促進農村地區產業轉型、文化交流等方面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一定程度上看,農村職業教育對于農村地區的貧困人口脫貧脫困具有治根治本的作用,農民在掌握更好的職業技能之后,其就業能力與創造價值的能力都會有大的提升,這也是實現“精準脫貧”的關鍵手段之一。基于此,以我國目前開展“精準扶貧”的社會背景為參考,深入探究農村職業教育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調研當前我國在農村職業教育的實際情況與不足,結合實際情況,思考和探索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方向與路徑,為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注入動力。
一、農村職業教育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
其一,農村職業教育有助于農村地區專業人才的培養。在農村職業教育開展的過程中,農民能夠從中低成本地獲取專業知識與技能,通過因地制宜地運用這些技能與知識,農民能夠獲得更多成功的經驗,有助于區域產業的發展。在此過程中,農民能夠獲得積極的反饋,逐漸養成主動學習、學以致富的觀念。各級政府應該重視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積極投入,以促進更多的農民能夠真實有效地加入到職業教育當中,以適當的教育策略引導農民,使得“精準扶貧”的理念能夠在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得以施展和融入。其二,農村職業教育有助于農村區域的快速發展,區域人口的加速脫貧。通過農村職業教育的學習,農民從單純的傳統勞動力轉變為有著專業技能水平的人才,從心理上看,貧困農民獲得了擺脫貧困的依靠與信心。相較于高等教育而言,農村職業教育更加針對實踐技能的培養,這也比較符合農民群眾實踐能力強的特點。同時,農村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式更加靈活,例如常見的工學、校企合作等方式,農民群眾在學習過程中都有大量的實踐機會,通過這些實踐,農民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水平就越快,這也為“精準扶貧”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支持。其三,農村職業教育有助于“精準扶貧”精準度的提升。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許多勞動力人口在適齡階段由于經濟或家庭的原因,未能夠接受高等教育。另外,部分貧困地區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由于學習成本高,因此放棄學業的情況也不少見。農村職業教育體系的創建,則能夠為包含上述人群在內的廣大農民群體提供低成本、高質量的教育機會與學習環境,大大提升貧困農村地區人口的就業能力。
二、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農村職業教育必要性論文
論文摘要:農村初級中學;中等職業教育;必要性;辦法
論文摘要摘要:在我國農村初級中學大力開展中等職業教育不僅是降低農村初級中學輟學率,增加農村教育新引力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促進傳統教育觀念和就業觀念的轉變,還可以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推動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結合我國農村教育目前狀況,需要采取的辦法有摘要:轉變農村初級中學的教育觀念和農村職業教育的觀念;在農村初級中學嘗試采取不同的形式,納入中等職業教育內容;課程設置堅持基礎文化課和職業技術課并重的原則;做好經費、師資和設備的保障工作;實行“雙資格”制,建立初級中學的職業教育同其他類別的教育溝通和聯系的機制和平臺。
中等職業教育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階段進行的職業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職業培訓,其定位就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億計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完善既是重點又是難點,不僅中心財政撥出專款大力支持,而且也引起了各界專家學者的關注和討論。然而筆者認為,單純發展以九年義務教育后為指向的中等職業教育并不完全符合我國國情。當前,在我國農村初級中學中大力開展中等職業教育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緊迫。
一、在我國農村初級中學開展中等職業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降低農村初中輟學率,增加農村教育吸引力。
輟學是中國農村教育的一個痼疾,已嚴重影響義務教育的普及水平和農村教育的發展,也勢必影響新一代農民素質的提高,阻礙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2004年,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探究所對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6省14縣的17所農村初級中學進行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摘要:我國農村初中生實際輟學率遠高于國家控制的3%的標準,學生平均輟學率超過40%。新華網記者隨機對河北省一個“普九達標縣”進行的調查發現摘要:該縣每年初一入學學生保持在1萬多人,在初三中考時只剩下4000來人,三年內學生流失率高達60%,其中輟學的學生主要集中在鄉鎮中學。
農村職業教育滯后原因分析論文
[摘要]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存在地方經濟與傳統觀念、政府投入不足與政策導向、專業設置與農民收入多元化、辦學條件與辦學定位、教育成本與就業等深層次問題。農村職業教育要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建立多元化投資體系和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相結合,突出實踐性教學,體現職業性和技能性,建立培訓機制,完善就業準入制度,整合農村職教資源,城鄉與校企聯合辦學,做好高中與中職、中職與高職、招生與就業三個銜接等。
[關鍵詞]職業教育;農村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
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國家加快農村人力資源建設,解決“三農”問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2005年11月《國務院關于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戰略高度,把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作為科教興國和推進我國新型工業化建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但從目前情況看,我國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嚴重滯后,直接影響農村小康社會建設進程。如何落實《決定》的精神,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已成為解決好“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
一、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滯后的現狀
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在1996年達到高峰,此后十年來一直處于滑坡狀態,全國縣鎮農村地區初中畢業生升入中職的由1996年的26.9%下降到2001年的7.7%,2002年雖有所上升,但與升入高中的增長相比,差距仍然較大,且部分畢業生又通過考試進入普通高校。隨著中等職業教育的萎縮,農村職業教育形勢開始走下坡路,出現急速下滑,1996年農村地區職業高中招生人數29萬,2000年下降到21萬,從2002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不識字的占7.59%,小學文化的占到30.6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49.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9%,而大專及以上的僅占0.56%,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7年[1],義務教育實行的20年后,農民子女教育程度還達不到義務教育的年限。從安徽省農村職業教育現狀調查來看,農村職業教育出現了四大難點,即招生難、辦學難,農學類畢業生就業難和農村干部科技培訓開展難[2]。
從農村學生受教育年限來看,不同地區人均受教育年限也有較大的差別,江蘇、浙江為7.45年,湖南為7.4年,甘肅為6.9年,貴州為6年。這與城市市民接受教育年限有較大差距,說明農村職業教育在我國還比較落后。在經濟欠發達的省份以及中西部地區,農村職業教育滑坡現象更為嚴重。以安徽省為例,2000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人數比1999年下降了25%,全省職業高中農林類專業2001年比2000年招生人數少了90%,2001年只招到847人,有8所農林中專只完成招生計劃的20.9%,其中個別學校只招到10多個人[3]。
農村職業教育研究論文
[摘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是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它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培養新型農民,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因此,針對當前農村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轉變觀念,一切從實際出發,統籌安排,整合現有的農村教育資源,利用城市文化教育資源反哺農村,以達到提高農民職業技術水平,推動新農村建設的目的。
[關鍵詞]農村職業教育;新型農民;農民素質;新農村建設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
造就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和重要標志,提高廣大農民的整體素質,將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新型農民素質提升需要教育,構建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對于新農村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新型高產環保農業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意義。
一、農村職業教育承擔著新農村建設的歷史重任
(一)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和前提。
農村職業教育論文(共4篇)
第一篇: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問題
一、欠發達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資金缺乏導致辦學條件差
現如今,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是: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對教育投資總體不足,教育開支只占全國生產總值的2.3%(還不如低收入國家平均3.3%的水平),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人們對于職業教育仍存在一定偏見,因此對于職業教育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政府的教育投資又偏向城市,全社會的教育開支有77%被城市使用,農村僅占23%,更不用說欠發達地區農村的教育投資了。[1]資金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學資源差,具體體現在:教學設備陳舊,教育實習基地落后,專職教師水平跟不上,職業院校辦學質量低下,這直接影響了欠發達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以培養良好的職業技術人才為宗旨,必然要以一定的物質技術設備和實驗實習基地為基本點和支撐點。這一特點決定了職業學校的成本非常昂貴,需要資金投入遠大于普通教育所需要的成本。然而現實情況是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再加上政府投入資金缺乏,導致職業教育的儀器設備和實習、實訓基地缺乏,師資水平差。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大大制約了欠發達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2.義務教育完成率低導致生源不足
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素質農村勞動者的重要任務。但是,欠發達地區農村的許多職業院校卻面臨著無法招到足夠學生的困境。2004年,全國普通高中招生820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55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中的比例僅占40%,有些地方不足30%。[2]而中等職業教育主要面向農村,導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困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農村義—32—務教育普及率低,流失的學生數量大。義務教育完成率是指期末畢業人數與期初人數之比,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是義務教育與水平鞏固情況的具體體現,其公式為:九年義務完成率=期末九年級畢業人數與期初一年級入學人數之比的百分數。[3]通過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生人口的學業情況分析,發現九年義務教育的完成率在持續走低。義務教育完成率低,導致了每年均有100—200萬學生沒有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未完成義務教育的青少年主要來自于農村地區,尤其是農村欠發達地區,這類地區家庭的青少年是職業教育的主要生源。欠發達地區農村義務完成率低導致職業院校沒有足夠的生源,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欠發達地區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
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策略
一、引言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獲得很大發展,同時也對農村人口職業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但農村人口職業素質偏低的現實問題與農村城鎮化發展和經濟社會的進步之間形成直接的現實矛盾,表現為城鎮化的推進要求農村人口有更高的職業素質,而農村人口職業素質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在城鎮化背景下,通過對農村人口開展職業教育是解決這一現實矛盾和發展農村經濟的重中之重和關鍵舉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城鎮化對農村人口職業素養的要求及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的現實矛盾
(一)城鎮化對農村人口職業素養的要求。1.職業理論素養是城鎮化背景下農村人口職業素養的保證。城鎮化的發展要求農村人口具有良好的職業理論素養,這是提升農村人口整體理論素質和推進城鎮化發展的保證。職業理論素養表現為對所從事部門工作的相關理論知識的認知、掌握和理解,是開展具體工作和提升操作技能的理論保證和方向指導。這種理論知識的學習需要通過開展行之有效的職業教育才能得以實現,需要通過進行系統的、科學的、層次的指導和講述才能成為自身頭腦中的理論知識。2.職業專門技能是城鎮化背景下農村人口職業素養的關鍵。城鎮化的發展會形成多種領域的不同工種,需要多元化、多樣性的農村人口具有專門的技能開展工作,這種職業專門技能的提升是城鎮化背景下農村人口提升職業素養和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關鍵,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整個城鎮化進程的科學可持續推進。城鎮化的發展對職業技能的要求會變得更加具有復雜性、難掌握性和不斷變化性。3.持續學習觀念是城鎮化背景下農村人口職業素養的保障。城鎮化的發展具有不可逆轉性和不斷發展性,因此,自然要求農村人口在職業素養上要樹立起持續學習的觀念,這既是滿足城鎮化發展需求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農村人口自身職業素養不斷與時俱進和提升的科學價值觀念。這種觀念的養成,在進行職業教育灌輸的同時,還需要營造一種學習的良好氛圍,并能夠為農村人口的持續學習觀念的樹立提供有利的物質條件。4.自主創新能力是城鎮化背景下農村人口職業素養的核心。自主創新是城鎮化得以不斷發展和持續推進的活的源泉,是農村人口發展農村經濟、農村社會的根本素養,更是通過職業教育來提升農村人口的職業素養的核心。自主創新意識是農村人口職業素養所必須具備的一種意識,是關系其自身職業發展和整個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的重要一環;自主創新能力則是在自主創新意識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升,這同樣需要職業教育的開展和實現。(二)城鎮化背景下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的現實矛盾。1.城鎮化的強勁勢頭與農村人口職業教育滯后之間的現實矛盾。首先,從農村的勞動力情況來看,其勞動力的數量和素質均難以滿足城鎮化發展對于勞動力的需求;其次,從農村人口的技能培訓來看,沒有接受過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的人員占到農村人口總數的70%以上,而在接受過職業教育的農村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只是初級水平或者根本沒有提升自身的職業技能。農村人口職業教育與城鎮化進程之間存在嚴重的滯后性,表現為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較低,農村人口職業教育難以提升農村人口的知識水平;農村人口技能水平較低,農村人口職業教育難以提升農村人口的技能水平。2.城鎮化背景下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和農村人口職業教育體系不健全之間的現實矛盾。表現為:一是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的學歷制度不夠健全,造成接受職業教育學生的就業機會較少;二是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的教育階段劃分不明顯,影響職業教育的完整性;三是農村人口職業教育中師資力量不高,職業教育的基本功能喪失;四是農村職業教育與企業和其他類型的學校之間人才接收和銜接機制不密切,難以獲得制度保證;五是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缺少必要的實習基地和有關項目的帶動,影響農村人口的職業技能培訓。3.農村人口低收入的現實狀況與高成本的職業教育之間的現實矛盾。這一矛盾既是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發展受阻的直接性矛盾,也是破解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發展困境的關鍵所在[1]。一方面,農村人口收入較低的情況依然在大部分農村中存在,農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儲蓄存款均較低,農村人口的社會負擔比較沉重;另一方面,農村職業教育的收費較高,加上其他費用,會進一步加重農村人口的負擔,同時職業教育的社會出路比不上普通高等教育,就業機會相對來說會更少,并且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認可,自然也會影響到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建設。4.農村人才資源嚴重匱乏與農業類相關專業的萎縮之間的現實矛盾。農村的人才資源存在嚴重的不足,同時農業類相關專業的嚴重萎縮又導致農村人才資源的嚴重匱乏,這種現實矛盾阻礙了城鎮化的進程和農村人口職業教育之路。一方面,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這種素質較低的勞動力自然難以滿足城鎮化建設對與農村人口素質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在農村人口職業教育中,對于農業類相關專業的設置與培養有逐漸萎縮之勢,農業職業教育院校在規模和數量上均有所下降,農業人才存在后繼無人的現實困境。
三、城鎮化背景下有效開展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的對策
(一)創新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發展觀念。1.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個體需求[2]。城鎮化的發展對農村人口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更加適應城鎮化發展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注重農村人口的個體需求,不斷推進職業教育的深入發展。其一,注重專業教學的因人而異,進行專業的差別性教育。不同的農村人口具有不同的專業特長和專業興趣,要堅持從農村人口的個體實際情況出發,堅持因人而異進行教育,充分考慮不同人的不同專業特長,進行差別化教育,保證人盡其才。其二,注重從農村人口實際生活現狀出發,考慮不同經濟情況,適時給予成本補償。農村人口收入較低,需要根據不同的經濟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成本策略,保證農村人口能夠接受職業教育。其三,對職業院校農村畢業生的就業安排要根據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興趣等給予科學的就業安排。職業院校農村畢業生面臨擇業的問題,要加強疏通和引導,實現畢業生充分就業。2.堅持多元價值,規劃發展戰略。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的發展還需要樹立多元化價值利益共同體,避免單一利益機制造成職業教育難以達成目標。表現為:一是堅持人本性價值理念,即注重以農村人口為職業教育的根本,注重提升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注重農村人口的長遠發展;二是堅持公平性價值理念,即注重職業教育院校能夠為農村人口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并能夠保證為農村人口尤其是弱勢群體提供平等公平的就業機會;三是堅持發展性價值理念,即職業教育要注重農村人口的個人發展,包括素質提升和就業方向上的發展,注重職業教育在不同農村地域的發展,保證地域之間的均衡性發展,注重職業教育在推動農村城鎮化和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發展。通過多元化價值利益觀念的建立,保證農村人口職業教育在城鎮化大背景下規劃出新的發展戰略,促進農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二)發揮政府功能。1.出臺優惠政策。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矛盾離不開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因此,可以發揮政府的功能,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保證農村人口職業教育有效開展。例如,通過建立健全農村人口職業教育院校的培養接收機制,保證更多的農村人口獲得職業教育,出臺農村人口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定向就業政策,保證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畢業生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等。通過此類優惠政策的出臺,不僅實現農村人口素質的提升,保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還為農村人口的城鎮化建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2.加大職業教育投入[3]。政府不僅要保證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現實矛盾的有效解決,還需要加大對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保證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獲得更好的發展。一方面,從內在看,政府要能夠保證職業教育院校在硬件設施、引進教師、專業實訓、培訓基地等領域的資金投入,從而為農村人口的職業教育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支持;另一方面,從外在看,政府要在不同鄉鎮、不同農村之間的職業院校的均衡發展上加大資金力度,通過資金鏈條的運作,實現不同地方之間的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的有效連接和密切聯系,從而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這有助于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的深入發展。(三)加大職業院校自身建設。1.要加大對職業院校自身建設的改革。改革職業院校,以適應城鎮化對農村人口素質的現實要求。這種改革表現為:(1)要建立健全多元化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發展機制。要對教師的評價機制進行改革,從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評價過程和評價人等角度進行改革和創新;要對課程、專業設置機制進行改革,保證所學課程和技能能夠滿足城鎮化建設的需求;要建立健全教師資源的整合機制,通過與豐富經驗的工廠師傅等合作,保證“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有效建立。(2)要拓展多元合作渠道,實現職業院校與企業等機構有效聯系和密切合作。農村人口職業教育需要加強與普通高校、鄉鎮企業等機構的合作,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增加就業機會。(3)加強市場監管,健全職業教育的市場機制。對農村人口進行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農村人口的職業素養,滿足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市場需求,因此,不論是職業院校的課程和專業設置,還是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都應該堅持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及時準確了解市場動態,以培養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人才,提升職業教育的就業機會。2.堅持質量取勝,創新服務方式。城鎮化的發展要求有更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群體,因此,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的發展要堅持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培養一批經得起市場淘汰的、具有高超技能的勞動就業人員,而這既要堅持質量取勝,又要創新服務方式,軟硬并重,才能取得良好的職業教育效果。其表現為:一是農村人口職業教育并不能夠只注重院校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更要注重44農村人口職業院校培養的質量,質量取勝的觀念是農村人口持續發展的關鍵和核心,只有培養出一批具有良好的理論素養和專門技能的新型農村人員,才能推進城鎮化的科學健康發展和農村人口收入的與日俱增;二是農村人口職業教育要能夠創新服務方式,在學生的入學報到、專業設置、課程講授、專業實訓、畢業指導和就業等方面都能夠做到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尤其是在勞動力市場上要保證給予更多的服務和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農村學生的學有所成。(四)開發農村人口職業教育資源。1.開發和利用農村物質環境資源,為農村人口職業技能提供良好的實踐環境。其一,開發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資源,比如,圖書借閱室,能夠為農村社區居民提供較多的優質圖書和閱讀環境,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村人口的文化需求,從而有助于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的開展;其二,通過建設農村教育活動站,實現農村人口與職業院校教育之間的有效連接,實現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的多元化開展;其三,建設農村人口職業教育實踐基地。2.開發和利用農村良好的人力資源,為農村人口職業知識素養的提升提供人力支撐。其一,企業精英。企業精英能夠更加了解市場對于人才素質的需求,因而通過企業界骨干對農村人口進行教育,有助于幫助農村人口提升自身職業素養,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從而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其二,相關專家學者。可以通過引進專家學者給予農村人口職業教育一定的理論指導和支持,或者在專家學者去基層開展實地研究的過程中,與其合作,開展專家學者的農村人口職業教育的專題講座,不斷提升農村社區居民的素質水平。(五)加強農村人口素質的系統化提升。1.加強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農村人口首先需要不斷地學習職業理論知識,懂得不同領域的關鍵性知識,理解工作中多種形式的理論基礎,掌握工作中所涉及的關于技能操作、自身安全等具體化、詳細化的理論知識,為不斷提升職業專門技能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2.加強實訓操作和技能訓練。農村人口需要在職業教育的實訓操作和技能學習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專門技能,同時與自身的理論學習相結合,實現理論和實踐、理論和生產、理論和市場的有機統一,保證農村人口的職業專門技能更有針對性和操作性。3.學習觀念的樹立和學習氛圍的營造。處于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村人口應該具有不斷學習、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觀念,認識到不斷學習、持續學習的觀念對于城鎮化發展和自身適應城鎮化發展以及自身生存的重要意義。而這種觀念的養成,不僅需要職業教育的灌輸,還需要營造一種學習的良好氛圍,并能夠為農村人口持續學習的觀念的樹立提供有利的物質條件。4.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表現為具有自主創新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兩個方面。自主創新意識是農村人口職業素養所必須具備的一種意識,是關系其自身職業發展和整個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的重要一環;自主創新能力則是在自主創新意識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升,是對城鎮化發展的戰略創新、工具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文化創新等,而這同樣需要職業教育的開展和實現。
農村職業教育原因分析論文
論文摘要摘要:文章從人們的觀念、政府的重視程度到農村的目前狀況諸方面對農村職教滑坡的原因進行客觀的分析,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探究策略。
我國農職教育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并曾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新一輪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的推進,我國的農職教育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出現了嚴重的滑坡現象。許多地方,尤其是一些貧困地區的農村職業教育已陷入困境,舉步維艱,很難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資源和智力支撐。有關資料衣明,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培訓的只占2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的僅占3.4%.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僅占0.13%。2000午我國第產業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午限僅為6.79午,初中及以下水平的人數超過95%,而日本同期同行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午限卻是10.67年。另據資料,我國職業高中招生中,農林科人數所占比例逐午下降,1984午為38.7%,1990年為24.13%,1992年為12.19%.1997年為9.6%.2000年為7.8%.且呈繼續人幅度下降趨向。如甘肅這相對落后的農業人省,在2004午的職業高中在校生中,農業類專業人數僅占1.16%.許多農職業學校的農業類專業因生源小足而無法開班。這不僅和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大國的國情不相適應,和許多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情況也是少見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農村職業教育出現如此尷尬的局面呢?筆者在甘肅、寧夏、青海、陜西、山東等一些地區的調查表明,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出現嚴重滑坡,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農民對職業教育的歧視態度和鄙薄熟悉,導致農村職業教育生源不足,規模萎縮農村職業教育的對象是廣大農民及其子女。但是,近年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許多農民不愿自己的孩子再上農村職業學校,認為職業教育是非正規教育,是升高中、考大學無望的孩子不得已的選擇。孩子初中畢業后,絕大多數家長千方百計讓孩子上高中,考大學,實在上不了的,寧愿讓其回家種地也不愿讓孩子上農村職業學校。據筆者對’("戶有初中在讀學生的農戶家庭的調查,有,160的農戶希望自己的孩子升高中,考大學,有86.7%的農戶認為考不上高中,就讓其回家種地。只有4.1%的農戶認為,孩子若考不上高中,他自己愿意上農職業學校就讓他去。事實說明,目前的農職業學校對農民及農民子女是沒有吸引力、感召力的。
政府對農職業教育的關心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把農職業教育的發展納入其任期目標筆者在調查中發現,許多地方的縣、鄉兩級政府將其精力主要集中在抓當地經濟建設、招商引資、計劃生育、社會穩定、扶貧幫困等所謂的中心任務上,對農村職業教育在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的功能熟悉不足,工作中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扶持,致使國家規定的發展職業教育的許多政策辦法不能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加上當前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不夠扎實,地方政府將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作為農村教育工作的重點,而將職業教育向市場一推了之,任其自由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由于得不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校舍破爛不堪,師資嚴重不足,經費得不到保障,實訓難以正常開展,農民從農村職業教育中得不到實質性好處,自然就不會讓孩子選擇上農職業學校。
農村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不明確,培養的人才類型不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農村職業教育屬于職業技術教育的范疇,培養的應是農業生產一線和農村經濟發展急需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和中初級實用農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因此,其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應符合當地主導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廣大農民脫貧致富的愿望和要求。應通過構建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學模式,強化實踐教學。但調查發現,絕大多數農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仍以學科教育為主,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加上學校缺乏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良好職業素養的“雙師型”教師,缺乏實踐教學所必須的實訓場地和條件,學生花了不少錢,學了二三年,卻學不到什么謀生的本領和致富的技能。據筆者對68所農村職業學校的調查發現,有中初級專業技術職稱的“雙師型”教師只占教師總人數的6.2%。絕大多數教師是從普通師范院校畢業后分來的,既缺乏農業生產的實踐經驗,又沒有職業崗位所必需的技術、技能,在課堂上就只好傳授學科知識。
農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脫離實際毋庸置疑,農村職業教育應是立足農業、面向農村、服務農民的教育類型。因此,其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應符合當地主導產業、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要著眼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使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符合生產實際,順應農民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具有市場優勢。但調查發現,絕大多數農村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內容雷同,沒有地方特色。選用的教材不僅文化課完全相同,專業課也一模一樣。教材內容和生產實際出入很大,適應性很差,學生難以在全真的實訓環境中接受身臨其境的現場教學,致使農村職業教育變成了普通的學歷教育,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技術教育。
農村職業教育比較研究論文
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是與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相聯系的。按照國外經濟學家的觀點,經濟發展階段可以劃分為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工業化階段、發達經濟階段。我國有些學者認為,我國已經進入了工業化階段。將一些國家和地區進入工業化階段之后的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情況進行比較,對于研究21世紀初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不無借鑒作用。
一、對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實行國家干預1.制定頒布配套的法律法規以美國為例,從1917年聯邦政府通過的標志著美國職業教育制度最終形成的《史密斯??休斯法案》開始,到1994年的《2000年教育目標:美國教育法》和《學校??工作多途徑法案》,近80年的時間由政府的有關職業教育法律(案)達數10部。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法案,極大地強化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干預,使職業教育在政策的導向作用下,朝政府設計的方向發展。
2.提供經費支持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政府直接撥款。如美國,政府出臺的每一部有關職業教育的法案,幾乎都有一部分內容規定配套專項經費的數額。1965年,為開發經濟教育水平落后的阿巴拉契亞地區,政府通過了《地方重新開發法》,在這一地區實施了上千個職業教育項目,撥款達3.3億美元。在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約占職業教育總經費的50%。新西蘭大約70%的職教經費來自政府。二是通過政府促使企業投入。如法國法律規定企業完成各項繳稅義務后必須承擔至少兩項支出:即按上一年職工工資總額1.5%的比例提取繼續教育經費,用于本企業職工的在職職業培訓;按一上年職工工資0.5%的比例繳納“學習稅”,用于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
3.實行并強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這是國家干預職業教育的基本策略之一。目前德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以及新近工業化國家如韓國等,都頒布并實施了國家職業資格標準。澳大利亞從90年代開始逐步對各行業制定全國統一的職業技術教育標準,頒發統一的資格證書。英國1986年由國家資格委員會創設了全國職業技術教育文憑??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該證書幾乎覆蓋了英國所有的職業領域,在英國境內都得到承認。1992年又實施了普通國家職業資格,該資格既可作為就業的依據,又可作為升大學的依據,使學生在升學和就業方面更具靈活性。在法國,由于農村職業教育學制和專業不同,法國大學以下有五種證書:農業徒工證書、農業專業能力證書、農業專業技術員證書、職業教育證書、農業高中證書(準備上大學)。
4.實行普職分流英國的義務教育是到16歲,義務教育階段后實行普教與職教分流,據1993?1994年統計,普教職教就學人數分別為42%和58%。法國的義務教育也是到16歲,義務教育階段后普教職教是在16~19歲這4年逐年分流.重點是在16歲分流,據1993?1994年統計,普教職教就學人數比例分別為47%和53%。
二、實行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辦學上述國家和地區,除國家舉辦職業教育外,還積極鼓勵各部門、行業、私人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教育。在西德,許多大型企業把執行職業教育法作為企業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應盡的義務,企業提供的職教經費達155億馬克,是各級政府支付額的7倍多。日本職業教育的辦學類型有正規學校教育中的職業教育、企業內部的職業訓練和公共職業訓練機構的職業訓練。還有一些歐洲國家由于地理位置冬長夏短,學生不能在漫長的冬季進行農田作業,在短暫的夏季為了抓緊農田作業,就不安排課堂教學,而采用季節制;農村職業中學以完成義務教育后的農村青年為對象,利用2~3個冬季,每季有4個月的時間進行教學;為便于農民子弟就近上學,這些學校的位置都距家近,學校規模小但分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