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課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7 05:45: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美學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藝術美學課審美觀培養
一、藝術美學的地位
藝術美學課程是數字媒體類高校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之一,也是藝術理論的基礎課程。它對奠定學生的藝術審美欣賞與鑒賞能力,判斷藝術的類型和特征以及后續的數字藝術作品的制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藝術美學”課程包含兩個部分:藝術學和美學;在教育方向上又分為兩個分支:藝術教育和美學教育。藝術教育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藝術的技能和知識,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藝術,重在建立學生與藝術本身的聯系,重在“技”;美學教育是在藝術教育的基礎上,深化和提升學生對藝術審美性的理解和體驗,把它上升到人生境界的塑造和拓展,也在于通過藝術建立學生與人生世界的聯系,在于“道”。沒有藝術教育,美學教育是空洞的,沒有基礎的;沒有美學教育,藝術教育是不徹底的,沒有結果的。因為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具體的藝術技能和知識,而是通過藝術教育搭建一座橋梁,使學生從有限的自我通向無限世界,從而完善學生的人格修養、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美學是來自于藝術的人生智慧,掌握這種人生智慧,它不僅使我們在人生之途中更自由主動的學習和理解世界,而且使我們的人生因為美學的理論訓練更豐富更深刻地向世界展開。在審美教育體系中,藝術教育與美學教育,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基本方面[1]。怎樣既充分發揮兩個方面的不同作用,又切實把兩個方面統一起來,互相促進,以實現審美教育的基本目標,是每個從事審美教育的工作者認真研究的課題。美學與藝術欣賞有著密切關系,但美學并不等于藝術欣賞。美學家葉朗先生在《大學生與美學》一文中指出:“從根本上說,美學是對于人生、對于生命、對于文化、對于存在的理論思考[2]”。美學不是普通的藝術理論,美學正是在世界觀的層次上為人們提供一種對于人生世界的審美精神。藝術美學知識對學生學好其他基礎課以及后續的藝術專業課具有重要意義,對后續的數字仿真動漫類藝術作品的制作課程起到了鋪墊作用,藝術更會成為學生終身的精神家園,促使學生完善自身的人格修養,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改變自身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通過藝術美學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建立起馬克思主義關于對藝術基本原理的認識,培養學生藝術理論的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信息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對藝術美學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為了跟上時代步伐,教師應從實際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構建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理工科類學生入學前并沒有掌握一定的藝術技能,沒有受過藝術欣賞與鑒賞的熏陶,更談不上對藝術的審美思維了,因此對藝術美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從審美興趣培養入手,啟發學生對各門類藝術的區分與對各門類藝術的審美特征深入理解,將枯燥的藝術美學理論知識講得清、準、趣、活、啟,為下一階段課程知識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在最終的數字仿真動漫類藝術作品制作過程中遵循藝術規律。
二、藝術美學教育現狀
藝術美學教育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藝術技能或技巧的培訓,比如繪畫、音樂、舞蹈技能的培訓,使學生在校期間能夠掌握和操作一、兩種藝術形式的創作或表演;二是藝術理論知識的培訓,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各門類藝術的基本理論和藝術技能知識,比如讓學生掌握藝術的本質、藝術的特征、藝術的起源等理論知識和歷史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切實有效的藝術教育,不僅有助于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藝術審美興趣,使他們有更高的熱情、更多的機會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而且把學生從自發的藝術愛好者、欣賞者提升為自覺的藝術活動參與者和藝術鑒賞者。這個從“自發”到“自覺”的轉化過程,不僅使學生對藝術活動的關系(態度)產生從被動到主動、從觀賞到創作(批評)的變化,而且,它是一個把藝術活動從單純的娛樂活動深化為培養、塑造學生藝術品格的素質教育行為。培養學生敏銳的感覺力(觀察力)、活躍的創造力(想象力)、寬厚熱情的心胸、面向世界的自由精神等積極的心理(人格)素質的綜合品格[3]。一個真正從事藝術的創作者必須具備這些素質,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也必須具備這些素質。進入21世紀之后,人類在更廣泛、更深刻的層次上進入了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與競爭,對個體的心理素質以及人格品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藝術品格所包含的積極的人格素質,不僅僅對大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對大學生的身心成長顯得尤為重要,而且對學生創作藝術作品所顯現的人文精神更為迫切。現在社會上功利主義盛行、藝術審美情趣低俗,使得學生們對藝術的審美興趣很淡漠,更談不上藝術修養了。許多藝術美學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擔憂,覺得藝術教育要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培養藝術審美鑒別的能力,任重而道遠。正如彭吉象教授所言“我們要幫助學生們更好地鑒賞藝術作品,因為并不見得都會鑒賞。比如我教電影電視,現在很多孩子并不見得會看得懂電影,他們就是‘看熱鬧’,分不清好壞,只要大片就去看,其實過去的電影也有很多好作品,比如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我們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高潮,像《一江春水向東流》、《馬路天使》、《烏鴉與麻雀》、《小城之春》等一大批優秀電影,我們的學生沒看到,我覺得我們藝術教育就是要把這些珍貴的、有價值的、有藝術水平的、而且被稱得上經典的藝術作品介紹給學生[4]”。在近幾年的教學中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生的藝術創作積極性不高,缺乏應有的創造性思維和自我思考能力;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時缺少自己的觀點、獨立欣賞性差、抄盡收眼底現象十分普遍;在所創作的藝術作品中藝術理論功底欠缺;“重技術應用、輕藝術理論”現象明顯。這些問題的出現,說明我們的傳統授課方式已經適應不了當前學生的需求。為此我們通過調研,征求學生們的意見,梳理出一套較為合理的教學方式。藝術美學課程是一門充滿了各種復雜和深奧理論的課程,是一門比較抽象的理論課,所以初期在開始聽課的時候,學生們由于自身的藝術修養以及藝術知識儲備的缺乏,多少會感覺有些吃力,甚至感覺到枯燥乏味。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會逐漸融入到藝術的海洋中。面對工科起點的大學生,要想講授好這門課程,需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授課技巧和教學方式,我們更多的是采取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方式,啟發式教學,通過藝術作品個案分析點評,激發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審美興趣,提高審美能力。
三、藝術美學教育方式的五個環節
針對藝術美學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及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的更新,對教學方式提出更高要求,教師的教學必須進行改革與之相適應。為此,采取以下五個環節,作為具有啟發創新性的方法進行藝術美學教育,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興趣。
設計美學課論文
【主題】:京劇的發展前景——是博物館還是舞臺?
【目的】:運用美學思想及社會公共態度對京劇進行分析,將流行音樂與京劇進行比較,指出京劇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探討它的出路在哪里以及今后發展(改革)的可能。
【方式以及方法】:1.網上調查2.向不同年齡層次的人提出相關問題(例:為什么喜歡或不喜歡京劇?對京劇你了解多少?你認為京劇今后的發展可能?......)3。向相關戲曲學習者和工作者調查
【調查報告】(綜合正文與結語)
未來的京劇
——將在何處?
中學生審美教育困境及對策
在黨的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審美教育關系到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審美教育為著力點分析現實困境、探究困境的產生原因、提出精準性的對策是增強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在要求,有利于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中學生審美教育的現實困境
審美教育簡稱美育,是指為了培養人在接受、理解、評價、創造生活中和藝術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并樹立人們正確的審美觀點,養成高雅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理想,從而陶冶情趣,提高人們感受美、欣賞美、辨別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并使這種能力日臻完善,能在一定的美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美學原理,遵循美學規律,通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技術美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2]。中學生審美教育是規律性和目的性的統一,受多重消極因素影響。1.中學生接受的審美知識碎片化。中學生接收審美知識的途徑分直接和間接兩種。直接途徑指的是中學生自覺參與社會實踐感受活動中蘊涵的審美知識。間接途徑指的是以課堂為載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取審美知識。兩種途徑的具體運行中包含著美學知識。所謂美學,是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和藝術社會學三者的某種形式的綜合[3]。恩格斯曾說:“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實的運動。”[4]這句話揭示了共產主義的實現是無產階級消滅資產階級的實踐過程,是堅持真、擁抱善、踐行美的過程。部分思想政治課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基礎不牢固,難以回答學生的實際問題。這樣一來,生活在網絡時代的中學生接收知識難以分辨美與丑,就出現了“奇為美”“怪為美”“酷為美”的錯誤審美觀。2.中學生的審美情感主觀化。情感是個體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寧曾指出:“沒有‘人類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類對于真理的追求。”[5]這里的“人類的情感”強調情感對認識的推動作用。中學生審美情感主觀化表現為部分中學生對事物往往不能在第一時間主動作出理性判斷,而是需要教師長時間的引導。倘若缺少教師的引導部分學生就容易憑主觀愿望對事物作出判斷。現實生活中,部分學生認為西方國家的美學標準完全適合我國,而我國的美學標準尚未建立起來。這從側面反映出部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缺乏深刻理解,缺少無產階級的審美情感。部分中學生面對事物作出判斷時表現出的以個人的主觀感受代替科學判斷、“洋文化”至上的審美情感,需要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者加以警惕,并及時引導。3.中學生的審美視域局限化。審美視域指的是審美認識的范圍程度,它關系到中學生能否在寬領域的比較中對中國人的審美特征作出概括,關系到中學生是否自覺參與審美活動。中學思想政治課要求中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包括《生命的韻律:朱自清的美學文選》《人間詞話:王國維美學文選》等等。部分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認為課外閱讀是語文課教師的任務,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職責就是將思想政治課的知識點教給學生而不是為學生安排美學類的課外閱讀書目。部分中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認識同樣存在偏差,認為中學生閱讀美學類的書籍不需要拓展到國外和古代的美學書籍。美學教育停留在部分專業研究人員層面,美學知識的大眾化、網絡化傳播程度不高。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一成不變,中學生接受思想政治課的范圍有限,教學效果大打折扣。4.中學生的審美行為功利化。中學生獨立意識較強,善于創新,也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產生盲從攀比心理。審美方面,部分中學生一味地追求新奇、酷炫、洋氣,不顧家庭情況與同學攀比、崇拜“明星”的言語和穿衣。針對這些問題,部分中學制定了相應校規,但部分家長卻認為學校的做法遏制了學生追求美的天性與行為。部分中學迫于輿論壓力,不要求學生統一著裝,而是希望思想政治課教師通過專業的理論知識加以引導。這樣一來,學生的審美行為約束相對減少。部分學生受網絡上、社會中錯誤的價值引導影響產生了拜金行為,部分地區的部分中學出現的群體打架斗毆事件究其原因與中學生錯誤的利益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二、中學生審美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中學生審美教育的現實困境絕不是在一個歷史時期形成的,而是經歷了較長的歷史時期的發展。解決中學生審美教育的現實困境要從整體出發,而非從主體與客體兩個方面分析中學生審美教育現實困境產生的原因。1.部分中學思想政治課美學知識教學內容少導致審美知識碎片化。思想政治課教師是中學生思想政治課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起主導作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受教學任務重、學生數量多等因素影響,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知識缺少系統學習。由于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自身缺乏學習和主動思考的能力導致教師的人格魅力大大下降。而中學生思想政治課四大模塊中也沒有某一專題介紹馬克思主義美學鑒賞知識。少數思想政治課教師并非科班出身,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缺乏深刻認知。對馬克思主義美學存在的價值缺乏系統認知就使得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所教授的美學知識碎片化。2.部分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互動不足導致審美情感主觀化。教育教學中,師生之間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因素影響認為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都是真理,都是正確的,學生很少對教師所講的問題提出質疑。師生缺乏深入交流,部分中學生的印象中思想政治課的考核就是知識點的背誦,其道德教育功能大大下降,并沒有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3.部分部門對中學生審美教育環境缺乏監督導致審美視域局限化。中學生審美教育活動的實施要主客體相得益彰,也需相關部門起到監督作用。部分地區教育部門以提高本地區的應試教育質量為目的,對部分學校出現的審美教育課程設置不足問題視而不見。地方保護主義助長了部分中學長期空置思想政治課的現象。無論是課題申報、制度安排、科研經費、人員安排都相對較少,導致部分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不高。部分教育部門檢查審美教育的實施情況時,往往有固定的檢查者、檢查路線和應對話語,部分檢查者提出的意見對改進和加強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效果并不大。缺乏監管尚未得到完善導致在具體實施中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的審美視域局限化。4.部分中學思想政治課實踐活動擴展不夠導致審美行為功利化。中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是中學生服務社會的表現。部分學校和家長因缺少資金、為學生安全著想盡可能少進行或者不進行課外實踐活動。有的中學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基本上局限在某一地區,跨區域、跨國界的程度不高。有的中學資金上有優勢,邀請了專家講座,組織了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但學生的能力有限,對專家所講授的內容難以理解。部分中學為了鼓勵學生參與以上各種活動,將學生參加活動的情況納入到學分,這就導致了部分學生被動參與,產生了有利益就去,沒有利益就可以選擇放棄等行為。這些行為帶有功利化的色彩,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極為不利,違背了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三、中學生審美教育的提升
課程思政下建筑美學的教學思考
課程思政視域下的建筑美學教學該如何開展,以更好地發揮建筑美學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是思政教育與建筑專業有機融合過程中需要關注的重點話題,是建筑美學教學質量穩步提升過程中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而由王靜、朱逸茜、劉敬超等人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于2022年7月出版的《建筑美學》一書,則在闡釋建筑美學基本概念、建筑美學發展史綱以及建筑美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反思當前建筑美學的教學方式、內容、模式等,對課程思政視域下建筑美學教學的開展具有一定啟發性。
一、互相合作、相互促進,共建基礎課程
“思政美育+建筑美學課堂教學”,緊扣培固思想之源的育人要求,而通過將“四史”與建筑經典作品的巧妙結合,將思政與建筑領域工匠精神的有機結合,可做到以美為體,以史為魂,以氣為引,向學生生動再現中國共產黨一百年來走過的光輝歷程和不朽功勛,向學生展示建筑的氣質與內涵,推動“課程思政”與“筑美學課堂教學”同行同向。對此,本書為“課程思政”與“建筑美學課堂教學”同行同向指出建議,試圖為相關人員了解、開展建筑美學課程思政提供有益參考。可將“四史”學習融入《建筑繪畫》《建筑美學》《建筑設計》《建筑構造》《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建筑鑒賞》等課程教學,加深學生對紅色革命文化與建筑文化的了解,激勵青年學子朝著正確方向進行藝術創作;通過講解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武漢劇院、哈爾濱量具刃具廠主樓、廣州中蘇友好大廈等紅色建筑展現黨的奮斗歷程、優良作風,做到從專業創作角度去開展黨史教育、專業課教學。另一方面,借助視頻、音頻闡發具有中國氣派和華夏風韻的傳統建筑,建筑設計、建造過程中蘊含的工匠精神,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美育培養融為一體,創新學生對于課程思政元素的獲得感,激發學生創作興趣。
二、整合資源、共建共享,開展實踐教學
走出理論課堂的思政課與建筑美學,走入校園活動、基層活動的思政課與建筑美學課緊扣實踐性與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導向,將建筑美學教學與思政教育從理論課堂拓展社會課堂,從校園內延展至校園外,積極引導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擴展視野、鞏固知識、豐富體驗、提升動手能力,既可創新教學方式與模式,又契合現代人才培養導向。而本書以此為導向,回答了如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實踐,如何有效開展建筑美學實踐教學等問題。其一,建筑類院校要積極開展藝術進校園、進社區、進基層等實踐活動,例如在校園內開展“共賞一次建筑展”“中國傳統建筑的營造技術鑒賞展”等活動,在基層中開展傳統建筑考察活動、民族建筑調研活動、民族建筑美學探討活動等,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建筑之美。其二,建筑類院校與社會力量通力合作,建設多個實踐基地,并在實踐基地開展“訪建筑、看發展、拓視野”等藝術實踐活動,引領學生深入基層、觀察家鄉及周邊地區的發展建設情況,提升學生的美學鑒賞能力。其三,拓展線上公益服務實踐平臺,例如開創“建筑美學鑒賞云課堂”,將疫情危機轉變為思政育人、建筑美學教學模式創新的契機。
三、以文培元、互融互通,拓展教學載體
音樂鑒賞課對大學生美育教育的作用
【摘要】音樂鑒賞課作為音樂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對于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音樂知識素養的培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以歐洲音樂作品為主要的音樂賞析分析對象,從高校音樂鑒賞課開展的角度重點分析歐洲音樂作品對于學生美育教育的巨大影響。
【關鍵詞】高校;音樂鑒賞課;美育;歐洲音樂作品
一、歐洲音樂作品的特點與發展
高校音樂鑒賞課作為促進學生審美情操發展的重要課程,需要根據大學生自身獨有的特點進行課程制定,保證能夠在音樂鑒賞課中充分鍛煉學生的欣賞點評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歐洲音樂作品作為一門涉及歷史、人文、音樂史等多個專業領域的知識內容,其綜合性和歷史性令其能夠展現出不同歷史時期歐洲音樂文化的巨大變革與發展。設定歐洲音樂作品作為鑒賞課的內容,對于學生學習性、理解性和綜合性的考察,對于其自我獨立思考和音樂知識分析整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在歐洲音樂發展中,從中世紀開始,無論是文藝復興時期、維也納古典時期還是浪漫主義時期,都有著不同歷史背景和社會文化所塑造的不同音樂風格。當時涌現出來的優秀的音樂作品以及音樂家,都需要學生需要利用多種方法從多個角度去欣賞和聆聽經典的音樂作品,充分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風格與特點,這樣才能夠保證以高校的音樂賞析課為基礎,在未來進一步深度探索歐洲音樂作品。
二、高校音樂鑒賞課對美育教育的作用
據上述,當前高校音樂鑒賞課中利用歐洲音樂作品來進行典型內容分析鑒賞必不可少,除了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之外,對于創造力和審美能力的美育教學也非常重要。從美育教育的角度來說,作為培養學生健康審美觀念的內容,其教學需要充分對音樂中的美好事物進行辨析和探索,利用音樂分析、音樂聆聽、音樂欣賞等多種方式來塑造自我健全的音樂審美觀念。在音樂教育之中,對于學生的美育教育不僅僅局限于音樂領域之中,對于其未來的心理構建、趣味人生和創造力提升都有著重要的幫助。在現代化的音樂賞析課程中,以歐洲音樂作品為例來進行學生的美育教育,可以充分保證美育教學以經典文化音樂作品為例進行教育的實質化轉變,以提升學生的現代美育特點為核心,充分保證歐洲文化中的經典音樂內容能夠對學生的自我音樂審美和理論起到提升作用。在相關的歐洲音樂作品賞析課中,為了充分提升學生對于美學觀念的認知,教師可以從著名的歐洲音樂家入手,根據當時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來引導學生聆聽其一生中不同年齡層次所創作出來的不同作品,無論是曲式結構、創造手法還是作品內容,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發展和音樂家自我對于審美觀念的不斷轉變和提升。這樣的音樂賞析方式是對于學生的不同審美內涵的考驗和探索,保證了其利用對比法、聆聽法、參與法等多種音樂賞析方法進行探索之后能夠深刻理解歐洲音樂作品中的美學特征。對于高校來說,其開設音樂賞析課,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在音樂的聆聽和了解中充分擴展自我音樂知識領域,以此來陶冶學生的情操,這樣自我音樂素養和道德素養也就能夠隨之提升。一般來說,鑒賞和理論相結合的課程才是美育教學的美學觀念傳遞的核心保障。所以在進行歐洲音樂作品賞析的過程中,先從理論基礎上向學生傳遞歐洲音樂作品的特點,再通過實際的聆聽和鑒賞課來塑造音樂形象。這樣的結合方式不僅能夠堅實學生的理論基礎,還能夠以美育教育為核心來提升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保證在實踐和創新探索中了解和吸收多元文化,能夠激發起學生性格中積極、樂觀的特點,從而保證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通識教育在大學物理教學中運用
1概述
現代社會大學教育以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因此知識廣博、寬基礎、精專業的教學理念成為高校教育的精神。通識教育的主旨是將不同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培養出能獨立思考、具有獨立人格和氣質的“全面發展的人”。因此通識教育應該貫穿高等教育整個教學過程,這一點在教育界已經達成共識。可是通識教育在大學中應以什么形式開展,眾說紛紜。各個大學都在努力嘗試開展通識教育,形式多樣,叫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如學校開設的素質教育選修課,其實就是通識課。[1]但是,高校通識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最大的弊病就是流于形式而忽視實質,盲目地模仿國外的形式,以制度的方式將通識課強加給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高校規定學生必須選夠一定學分的通識課,為了避免和專業課沖突,通識課常常在晚上或休息日開課。學生為了能修滿學分和避開與其它活動的沖突,常常不管是什么課,不考慮自己喜不喜歡,選一門好過的,不耽誤“事”的課就行了,根本達不到增加學生知識廣度與深度,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生兼備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的目的。要在我國開展通識教育,首先要將通識教育理念融入相關的教學環節,同時營造“人文主義環境”,促進文理交融的發展。[2]
2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也叫通才教育、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它是英語的譯文,因此有不同的翻譯方法。它實質是非職業和非專業教育,不是為專門從事社會勞動進行的教育,是為培養健全完備的人而進行的教育,是關于人生活的各個領域知識技能的教育,因此通識教育涉及的學科和專業特別廣泛全面。但通識教育并不以掌握某一學科或多學課知識為教學目的,也不是各學科或專業知識的大拼盤。通識教育是以訓練學生綜合能力為教學的最高目標,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考能力、判斷力、洞察力、邏輯思維能力、社會的適應能力等。上述能力是各個學科融會貫通的結果,它是多元化與多樣化的產物。因此通識教育貫穿人的整個教育過程,從人的基礎教育開始,延伸到大學教育,直至終身教育。但是通識教育走進大學卻是近現代才開始的,原因是現代科學的高速發展導致學術上的分科越來越細化。以物理學為例,我國將物理學定為一級學科,下設8個二級學科,光學、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聲學、無線電物理,每個學科下面又有數不清的方向,如凝聚態有材料物理、燃料電池等。知識的細化導致知識人為地被割裂開,失去了知識與知識間的聯系,而且培養出的人思維方式也受到局限,學理工科的人只會線性思維,不懂得發散思維,因此對人生和社會的態度也受到局限,這就是所謂的“偏科”和“偏科”弊端。在大學教育過程中通識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打破了學科間的界限,不拘泥于知識的傳授和講解,使各學科間交叉、融合、滲透,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和能力,使學生具有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因此已經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3通識教育與物理教學
從物理學的發展來看,它具有廣泛的各學科的基礎。物理學最開始起源于哲學,是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涉及到自然科學的方方面面,是自然科學總論,有人稱之為自然哲學,因此在物理學中蘊含著大量的哲學思想。但是現在的物理教學只考慮物理知識的教學,一個定理、一個公式、一段推導、一道習題的講解,都是教學目的、教學重點。很少有人考慮里面孕育的哲學思想,各個知識之間的辯證關系,物理學與其它人文學科的關系。只重視物理學的自然本性,忽略了物理學的社會性,這是現代教育的誤區。通識教育特別強調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保證學生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的合理性。因此對物理教學有極重要的指導作用。當然素質和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節課的事,它需要長期訓練和全方位滲透。通識教育理念必須貫穿在物理教學的各個環節,無論是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還是實訓,都應該融入通識教育的教學思想。通識教育注重如下幾個方面的培養,哲學社會科學素養、美學藝術素養、人文素養、實踐能力素養等。因此通識教育思想融入物理教學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學校美育與德育
一、新中國的教育繼承了我國歷代重視美育的優良傳統。但是,期間,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真善美與假仇惡往往魚目混珠,美育尤其是學校美育實際上是名存實亡。粉碎“”后,美育又提到了與德、智、體、勞同等的位置。近幾年來,應試教育這根無形的指揮棒把千軍萬馬引向升學的獨木橋,于是,美育在許多的學校已形同虛設,甚至被忘得一干二凈,原因是考試一般不涉及美育的內容。不僅如此,由于多年來人們對美育的疏遠,多數人把學校美育簡單地理解為在課表上開設一兩節音樂課和美術課(而且這課也一般不上),這樣,就使得美育在許多學校里是不僅實亡,而且名也不存。
學校美育雖然不是一種知識教育,但是卻是一種能力教育,它在培養學生對美的認識感受能力,表現和創造能力和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點,古今中外的許多教育家、思想家、美學家的言行都充分證明了。而近幾年來,許多有識之士對重知識而輕能力的教育觀的否定也對我們該如何對待美育以極大的啟示,特別是如今堅定地把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更證明了學校美育不僅僅只是一兩節美術課、音樂課,也不是個別學科的簡單滲透所能替代的,而應該作為一門與德、智、體、勞既有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重要課程。加強學校美育勢在必行。
二、當今學校學生思想狀況和德育的困惑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教書育人是學校的主要任務。間的只強調“紅”而忽視“專”固然是錯誤的。今天,如果我們只強調“專”而忽視“紅”也是不恰當的,因為教書育人是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只教給知識,不塑造其心靈,培養不出合格的人才。
然而,走進各種類型的學校,簡單地進行一下調查,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思想狀況著實令人擔憂:學習差的學生不思學習,不求上進,或沉湎于三室一廳,或結伙斗毆;而有些學習好的學生不少是只顧學習,不問他事,以至于教室無人掃,垃圾沒人倒,自私和勢利充斥著他們的心靈。一個學校的一位物理老師不幸患病住院,診斷為肝癌晚期,當校長把這一噩耗告訴給學生時,這個老師教了三年的班級的學生非常著急的是:他們的物理課誰來上?卻沒有一個學生詢問老師的病情,更無人提出要去看望老師,這種冷漠、自私的心態難道不是德育的失敗嗎!最近,報紙上登載了作家李鋼不久前與一個孩子(學生)關于柯受良飛越黃河等問題的談話,讀了令人觸目驚心。當李鋼問孩子看電視(飛越黃河)時的感覺時,這個已受過學校教育,本應是純真無瑕的孩子竟希望柯愛良掉下去,理由是那樣更刺激;當李鋼問及他的理想的時候,他的回答是“掙大錢”,理由是有錢可以享受,當李鋼問他會不會像柯受良那樣去冒險,像警察那樣去助人為樂時,他是滿口否定,認為人只有活著才能享受,助人為樂太傻了……雖然像這樣的孩子不會是多數,但這也給我們教育者敲響了一個警鐘。
學生的思想狀況堪憂,其原因何在?一是由于應試教育的誤導,使有些學校淡化或忽視了學生的思想教育,走上了一條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死胡同。但更主要的是因為學校德育的內容死板,方法單一,偏重于蒼白無力的說教,很難被學生接受,更難抵御社會、家庭中的一些反面教育的影響。現今的小學、初中,大都開設了思想品德課,班會、團隊活動課,制定了一系列的學生守則、行為規范,但其內容大多是學生要怎么樣,而不許或嚴禁怎么樣等等,這樣學生往往無法接受,不愿接受,或者表面接受而內心不接受。因為你在思想品德等課上和守則、規范中的規定學去做的,對學生不一定有吸引力,而禁止學生去做的反而會引起學生的興趣,這樣,當然會產生令不行,禁不止的教育后果。因此,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徹底改變德育的內容和方法。
通識教育在物理教育中的運用
1概述
現代社會大學教育以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因此知識廣博、寬基礎、精專業的教學理念成為高校教育的精神。通識教育的主旨是將不同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培養出能獨立思考、具有獨立人格和氣質的“全面發展的人”。因此通識教育應該貫穿高等教育整個教學過程,這一點在教育界已經達成共識。可是通識教育在大學中應以什么形式開展,眾說紛紜。各個大學都在努力嘗試開展通識教育,形式多樣,叫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如學校開設的素質教育選修課,其實就是通識課。[1]但是,高校通識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最大的弊病就是流于形式而忽視實質,盲目地模仿國外的形式,以制度的方式將通識課強加給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高校規定學生必須選夠一定學分的通識課,為了避免和專業課沖突,通識課常常在晚上或休息日開課。學生為了能修滿學分和避開與其它活動的沖突,常常不管是什么課,不考慮自己喜不喜歡,選一門好過的,不耽誤“事”的課就行了,根本達不到增加學生知識廣度與深度,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生兼備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的目的。要在我國開展通識教育,首先要將通識教育理念融入相關的教學環節,同時營造“人文主義環境”,促進文理交融的發展。[2]
2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也叫通才教育、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它是英語的譯文,因此有不同的翻譯方法。它實質是非職業和非專業教育,不是為專門從事社會勞動進行的教育,是為培養健全完備的人而進行的教育,是關于人生活的各個領域知識技能的教育,因此通識教育涉及的學科和專業特別廣泛全面。但通識教育并不以掌握某一學科或多學課知識為教學目的,也不是各學科或專業知識的大拼盤。通識教育是以訓練學生綜合能力為教學的最高目標,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考能力、判斷力、洞察力、邏輯思維能力、社會的適應能力等。上述能力是各個學科融會貫通的結果,它是多元化與多樣化的產物。因此通識教育貫穿人的整個教育過程,從人的基礎教育開始,延伸到大學教育,直至終身教育。但是通識教育走進大學卻是近現代才開始的,原因是現代科學的高速發展導致學術上的分科越來越細化。以物理學為例,我國將物理學定為一級學科,下設8個二級學科,光學、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聲學、無線電物理,每個學科下面又有數不清的方向,如凝聚態有材料物理、燃料電池等。知識的細化導致知識人為地被割裂開,失去了知識與知識間的聯系,而且培養出的人思維方式也受到局限,學理工科的人只會線性思維,不懂得發散思維,因此對人生和社會的態度也受到局限,這就是所謂的“偏科”和“偏科”弊端。在大學教育過程中通識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打破了學科間的界限,不拘泥于知識的傳授和講解,使各學科間交叉、融合、滲透,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和能力,使學生具有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因此已經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3通識教育與物理教學
從物理學的發展來看,它具有廣泛的各學科的基礎。物理學最開始起源于哲學,是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涉及到自然科學的方方面面,是自然科學總論,有人稱之為自然哲學,因此在物理學中蘊含著大量的哲學思想。但是現在的物理教學只考慮物理知識的教學,一個定理、一個公式、一段推導、一道習題的講解,都是教學目的、教學重點。很少有人考慮里面孕育的哲學思想,各個知識之間的辯證關系,物理學與其它人文學科的關系。只重視物理學的自然本性,忽略了物理學的社會性,這是現代教育的誤區。通識教育特別強調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保證學生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的合理性。因此對物理教學有極重要的指導作用。當然素質和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節課的事,它需要長期訓練和全方位滲透。通識教育理念必須貫穿在物理教學的各個環節,無論是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還是實訓,都應該融入通識教育的教學思想。通識教育注重如下幾個方面的培養,哲學社會科學素養、美學藝術素養、人文素養、實踐能力素養等。因此通識教育思想融入物理教學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風景園林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論文
【摘要】風景園林專業肩負著改善人類居環境的重要任務。在教學組織過程中,人才培養方案至關重要。文章著重探討如何將設計課作為主線、將設計美學與技術貫穿其中,建設綜合設計課程群,形成“以綜合設計為主線,橫向聯合,縱向滲透,多學科交叉”的整合而開放的課程體系,從而加強教學資源整合,探索新時期風景園林專業教學改革的新構想。
【關鍵詞】綜合設計;多學科交叉;課程群;教學整合
風景園林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建立在寬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基礎之上,其目標是解決在復雜的人居環境建設中的實際問題。由于本專業涉及的學科領域廣泛這一基本特征,作為風景園林師,就需要具備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此外,本學科具有很強的工程實踐性。因此在培養體系中,必須把握“工程實踐性”這一突出的特性,以“綜合設計”為主線,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對各學科知識的綜合理解和運用能力,使學生不僅具備從多學科領域中獲得知識的能力,而且具備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
一、從風景園林專業的職業需求解讀素質需求
筆者對國內多家用人單位進行調查與走訪,發現用人單位的需求可以簡單地總結為一句話,即“上手快、能力強、潛力大、易合作”。具體到風景園林專業教育上來,我們需要注重對于學生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名風景園林師,在當今的大環境中,究竟應該具備怎樣的素養,才能夠達到用人單位的就業標準呢?仔細解讀用人單位的需求,所謂“上手快,能力強、潛力大”,對于以“工程設計”為主要工作的風景園林師而言,所面臨的設計工作內容大體包括:區域層面的景觀規劃類、城市層面的景觀設計類以及社區層面的景觀設計類。這要求風景園林設計師必須具備知識儲備和基本專業素養(表1)。可以看出,設計是一個綜合實踐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到多方面能力的考量,具體包括學生的藝術鑒賞及表達能力、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專業知識儲備的綜合運用能力這三項基本素養,它們共同決定設計師的綜合設計能力,即用人單位的主要考慮目標。
二、風景園林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現狀
語文審美教育教學論文
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內容之一,需要各學科教師共同努力。下面談談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體會。1、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傳授美育知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是一種善于在生活、自然、藝術中發現美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是一種感覺上的能力,而且是一種對美的本質的認識能力。一個人的審美能力與其美學理論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說來,美學理論水平高,審美能力就強。現在學生審美能力總體水平不高,有必要在學校普及美學理論知識。誠然,美學知識的教學主要由美育學科的教師來承擔,但其他學科的教師也有這個責任,應該為普及美學知識作出貢獻。而且美育和德育、智育有互相促進的作用。在學科教學中傳授美育知識并不影響本學科的學習。語文學科歷來提倡與美育相結合,在語文教學中傳授美育知識是必要的、可行的。在語文教學中,以何種形式傳授美學知識呢?在衛生部頒發的專業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通過優秀作品的教學,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可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美育的途徑是范文的學習,傳授美學理論知識也要通過范文的學習來傳授。然而,語文課畢竟不是美育課,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尋找最佳的切人點、適當地講授美學理論知識。2、利用課文內容進行人格美的教育人格是一個人的根本之格,人格美能喚起人類最珍貴的感情——敬重;能化為強大的道德力量,激人向上。學生在校學習階段,正是確立人生價值觀時期,有必要對學生進行人格美的教育。語文課文的內容,蘊含著豐富的人格美育資源,語文教師可通過課文內容進行人格美的教育。教師利用課文內容進行人格美教育時,要遵循美育的規律,按照審美活動的心理過程進行誘導,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忽視了這一點,那是德育而不是美育。因此,教師在上課前必須設計好教學程序,上課時注意觀察學生的情感反應,適時誘導學生感受人格美。2、利用課文體裁、語體進行形式美的教育形式相對于內容而言。在這里指文章思想內容的表現方式,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形式美是文章的外在美。進行形式美的教育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審美能力。語文課文在體裁和語體運用上,蘊含著各種不同的形式美資源。例如:記敘文中的形象美,說明文中的科技美,議論文中的思辨美,應用文中的莊重美,各具特色,是語文教師進行形式美教育的極好材料。在教學中,筆者主要通過引導學生發掘發現形式美,再指導學生寫作創造美的方式進行形式美教育。例如:衛生管理應用文的教學,一般人都認為應用文沒有文學作品的形象和情感,難以進行美育。然而,筆者認為只要肯挖掘,就會發現美。應用文同樣蘊含著豐富的形式美,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發現美和創造美。在講應用文的結構時,筆者以圖示的方式,把標題、正文、署名和日期圖示出來,引導學生發現應用文結構的均衡美;從應用文表達方式、句式等語體特點上引導學生發現應用文的文雅美、簡潔美;從公文的行文規則中引導學生發現并欣賞公文的莊重美等等。通過引導,學生發現了應用文的多種形式美,學得愉快,在收獲知識的同時,獲得了藝術享受。學生在感受了應用文的各種形式美后,都有一種創作欲,躍躍欲試。此時,教師就要適時地進行指導,由發現美過渡到創作美,把應用文理論知識轉化為寫作能力。每講完一個類型的應用文,及時讓學生練習寫作,鼓勵學生發揮審美創造力,寫出美文。由于寫作是學生的自覺行為,所以效果很好。2,美術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藝術、現代設計.美術的社會作用:美術不僅與人們的精神生活有關,而且與人們的物質生活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美術的社會作用,除了體現在一般藝術作品所共有的教育作用、認識作用和審美作用以外,它還具有其他藝術所無法比擬的實用的價值,那就是人類還要創造出更多更好更美的各種物質產品,以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這在工藝美術和建筑中體現得尤其明顯。現達國家迅速興起并獲得很大發展的服裝設計、室內設計、工業設計、商業美術、環境藝術等新的美術領域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人們常說:“愛美是人的天性。”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都需要更多的美。創造美的任務雖然不完全依靠美術,但是,美術卻是創造美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美術的社會作用,歸根結底地說,是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密切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