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6:47:5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思想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思想探究論文
一
事實證明,曾經身為我黨高級領導干部的成克杰腐敗變質的社會思想根源,就是徹底喪失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左’比右好”的黨性特色,而奉資產階級政黨的“右比‘左’好”的自由化思想為圭皋。目前,為什么會有相當一部分人信奉“右比‘左’好”的錯誤觀點呢?其原因有二:一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加緊了“西化”、“分化”的陰謀滲透,這是國際大氣候,是外因;二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的正反歷史經驗,從表面上似乎也證明了“右比‘左’好”的觀點,但這是建立在對“左”與“右”本源定義重大誤解基礎上的錯誤結論,這是國內小氣候,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曾幾何時,人們諱言“左”與“右”,尤其反感“‘左’比右好”的觀點,但在經濟建設一方面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時,社會腐敗卻愈演愈烈屢禁難止,致有陳希同、王寶森、胡長清、成克杰等黨內大腐敗分子相繼出現、最終落入人民法網。因此,諱疾忌醫(yī)終究不是好辦法,要根本地解決問題還得從理論的本源定義上找原因才行。
習慣上
,我們把革命的激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及其同盟軍,稱為“左”派;而把腐敗的落后的資產階級政黨及其支持者,稱為“右”派。什么是本源定義上的“左”與“右”呢?同志明確說過:“我們從來就是把人群分為左、中、右,或叫進步、中間、落后,不自今日始,一些人健忘罷了?!保ǎ骸妒虑檎谄鹱兓?,1957年5月)因此,“左”就是革命、進步,“右”就是腐敗、落后。這就是本文所說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左”與“右”的本源定義。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建黨學說,無不是主要建立在反對西方資產階級政黨的“金權政治”腐敗基礎之上的。八十年前,爆發(fā)和中國共產黨的相繼建立,就充分地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因此,當時在野的中國共產黨是“左”派代表,而執(zhí)政的國民黨政府是“右”派代表。
一般說來,“左”是新生的、弱小的、幼稚的,但它是代表著世界發(fā)展潮流的革命的進步力量;“右”是老于世故、貌似強大的,但卻是早已從內部開始僵化、腐敗的落后勢力。只要暫時幼稚的弱小者勇于學習、勇于進步、勇于革命、勇于斗爭、勇于勝利,勇于堅持“韌的戰(zhàn)斗”,就一定能夠戰(zhàn)勝暫時強大的腐敗落后者。“柔弱勝強”(:《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的辯證轉化就一定會實現。
其實,“左”與“右”的區(qū)別由來已久。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偉大的哲學家老子就說過:“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以責于人”。換句話說,在和平時期要注重革命先進性,防止黨內“右傾”;在戰(zhàn)爭年代要注重廣泛團結性,防止黨內“左傾”。圣人堅持自我革命的先進性要求,與一般群眾的廣泛性要求相統一的原則,而不會苛求一般群眾覺悟要達到與圣人同樣的高度。
思想探析論文
一、近20年來思想研究的基本狀況
20年前,研究者還難以把握政治與學術的界限,學術研究一度讓位于政治評論。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思想研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實事求是地評價了的歷史地位,對思想的定義、形成和發(fā)展、科學體系等作了科學的論述,它標志著對思想研究的真正突破,也使思想研究進入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學術境界。
首先,表現在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著作和黨的重要文獻陸續(xù)出版。自1983年以來,相繼出版了《農村調查文集》《書信》《新聞工作文選》(上下冊)《詩詞選》《哲學批注》《軍事文集》《外交文選》《文集》《建國以來文稿》等,總計700多萬字,為深入研究思想打下了基礎。同時,、劉少奇、、鄧小平、陳云、任弼時、、董必武、彭真、瞿秋白、蔡和森、鄧中夏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著作和黨的重要文獻陸續(xù)出版,也為研究作為集體智慧結晶的思想及其發(fā)展提供了條件。
其次,表現在各個領域全方位多層次地普遍展開。此間,思想研究的專業(yè)學術隊伍漸次形成,有關的論文和著作,除少量的宣傳、闡釋及教科書之外,絕大多數具有較強的學術性或探索性。就內容來看,既有對思想體系的研究,也有對哲學、倫理、教育、文藝、軍事、經濟等思想的深層次研究;就思想發(fā)展史來看,既有通史式的透視、斷代史式的剖析,也有就部分專題而展開的縱橫結合的考察。
再次,表現為學術團體和專業(yè)研究刊物的不斷涌現。全國性和各省市研究思想的學術團體相繼成立,高校為本科生或研究生開出了《思想概論》《思想發(fā)展史》等課程,一些研究機構相繼創(chuàng)辦了《思想研究》《鄧小平理論研究》《思想論壇》《思想的理論和實踐》(后兩種現已??┑瓤铩?/p>
思想研究在社會科學學科林立的情況下,成為獨立特色的獨立科學,且具有國際影響。近20年發(fā)表的文章、出版的專著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把堅持和發(fā)展思想與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結合起來,圍繞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出現的新情況進行理論思考。研究者的筆觸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從新的角度發(fā)掘思想中具有重要價值、需要繼續(xù)發(fā)揮的東西;二是思想在當前的運用和發(fā)展,對現實具有重要指揮意義和起借鑒作用的東西。在對及思想做出科學準確評價之基礎上興起的新時期思想研究,由于學術禁區(qū)的不斷被打破、專業(yè)研究者學術心態(tài)的日趨自由和寬松,20余年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長足進步。
思想概論論文
思想概論”是我國高等學校本??粕匦薜囊婚T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通過多年建設,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想概論”課程,已成為一門教學特色鮮明、可用資源豐富、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程。該課程在2003年獲得湖南省精品課程和重點建設課程的基礎上,于2004年獲得了國家精品課程,成為該課程全國目前唯一的精品課程。
“原來‘思政課’也可以這么精彩,”在學完“思想概論”課程以后,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徐博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聽了老師的課,參觀了韶山,課后瀏覽了本課程的課件,并閱讀了老師推薦的課外讀物,使我們深有感觸。這種‘立體化’教學確實能調動我們的學習積極性,讓我們既學到了理論知識,又受到了思想的熏陶。”
我?!八枷敫耪摗钡秸n率較高,課堂氣氛活躍已是不爭的事實。2003年6月在教育部組織的課程改革調研活動中,學校選取了60名文科生、60名理科生問卷調查,并召開了小型座談會,學生對“思想概論”的評價均在85分以上。
“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何以被演繹得如此精彩?
“改革與創(chuàng)新并舉、教學與科研相濟就是我們的‘法寶’”。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思想概論”課程負責人柳禮泉教授如是說。
“五結合”教學法提高教學實效性和吸引力
思想形成標準論文
論文關鍵詞:思想;形成;標準
論文摘要:學術界對思想形成問題爭論的實質是對思想形成的標準看法不一。搞清楚判斷思想形成的標準將有助于對思想形成問題的研究。本文闡述了判斷思想的四個標準,并強調應綜合考察這四個標準,不能只強調其中的某一個標準而忽視其他。
思想究竟形成于何時,思想形成的標準是什么,這些問題在思想發(fā)展史的研究中歷來是有爭議的。這些問題爭論的實質,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對思想形成的標準所持看法不同。首先搞清楚判斷思想形成的標準將有助于對以上這些有爭議問題的研究。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標準判斷思想是否形成。
一、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部分內容或基本內容的提出和初步闡述為標準
在這一判斷標準中,由于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理論發(fā)展程度的認識有所不同,又有幾個不同的意見。有的以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為標準,有的以有關中國革命三大法寶理論的提出和初步闡述為標準,有的以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形成為標準,有的以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形成和政策策略問題的解決為標準。盡管以上各種意見由于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理論發(fā)展程度的具體認識不同而使得對判斷思想是否形成的具體標準產生了分歧,但在這些分歧之中卻有它們共同的因素,那就是這些判斷思想是否形成的標準都充分考慮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理論。這一點是合理的。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思想得以萌芽、形成、成熟和繼續(xù)發(fā)展的實踐基礎,思想正是在這個實踐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反過來又指導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偉大的實踐,使這個斗爭實踐一步一步地走向勝利。因此,判斷判斷思想是否形成,理所當然離不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實踐標準。
二、以思想相對完整內容的形成為標準
思想形成探析論文
一、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部分內容或基本內容的提出和初步闡述為標準
在這一判斷標準中,由于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理論發(fā)展程度的認識有所不同,又有幾個不同的意見。有的以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為標準,有的以有關中國革命三大法寶理論的提出和初步闡述為標準,有的以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形成為標準,有的以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形成和政策策略問題的解決為標準。盡管以上各種意見由于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理論發(fā)展程度的具體認識不同而使得對判斷思想是否形成的具體標準產生了分歧,但在這些分歧之中卻有它們共同的因素,那就是這些判斷思想是否形成的標準都充分考慮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理論。這一點是合理的。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思想得以萌芽、形成、成熟和繼續(xù)發(fā)展的實踐基礎,思想正是在這個實踐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反過來又指導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偉大的實踐,使這個斗爭實踐一步一步地走向勝利。因此,判斷判斷思想是否形成,理所當然離不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實踐標準。
二、以思想相對完整內容的形成為標準
思想是一種理論體系。思想發(fā)展史就是思想的內容由不完整到相對完整,由相對完整到愈來愈豐富的發(fā)展歷史。思想的形成就應該是指這一理論體系具有了相對完整的內容,并構筑了這一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不同于萌芽,也不同于成熟。思想在萌芽階段時,內容尚不完備,還只是這一理論體系基本框架的一個部件。當思想成熟時,內容就非常豐富了,它不僅構筑起了這一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而且充實了這一框架。既然思想形成時只是具有相對完整的內容,那么形成時期的思想當然不可能包含它進一步發(fā)展之后所具有的全部內容。比如,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民主革命階段就無法提出來。但是,與民主革命實踐直接關聯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關于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zhàn)略,關于黨的建設等方面的理論,根據這一判斷標準,都應該在思想形成時具有初步的內容。這是判斷思想是否形成的第二個標準,即看思想是否具備了相對完整的內容來判斷思想形成與否。
三、以思想的初步理論形態(tài)的形成為標準
所謂理論形態(tài),主要有兩個含義。一是,形成時的思想是對中國革命經驗的總結,是對中國革命規(guī)律和特點的概括,而不是具體經驗和具體政策。在中國革命進程中,黨中央和黨的一些領導人積累了經驗教訓,并根據實際提出一些正確的具體政策,如果不抽象成關于中國革命規(guī)律和特點的認識,那么還不能成為理論。有的同志將黨的一些領導人在土地革命、根據地政權、經濟建設等方面提出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具體政策,作為思想形成的標志之一。其實,這些具體政策盡管與中國革命特點和規(guī)律有聯系,但并不直接是關于這些規(guī)律和特點的認識。它們?yōu)檫@些認識的產生提供了基礎,卻不能代替這些認識。二是,形成時的思想應該有其比較堅實的哲學基礎。任何一種理論體系,缺乏哲學體系就難以建立起來。思想也是如此。但是,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與發(fā)展。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是思想的哲學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思想的理論體系也不可能形成和發(fā)展起來。
思想萌芽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思想;萌芽;開端
論文摘要:對思想的萌芽時期,學術界基本上看法一致,但對思想萌芽的開端意見不一。關鍵是因為對判斷思想萌芽的標準認識不同。僅以黨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認識程度判斷思想是否萌芽略顯片面,還要結合貫穿思想科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發(fā)展過程。據此兩個判斷標準,思想萌茅于1922年1月到4月。
思想的產生和發(fā)展,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思想的萌芽時期也不例外。那么,思想萌芽時期的開端和終結又該怎樣界定呢?筆者認為,這應該先從判斷思想萌芽的標準談起。
從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到國民革命的失敗這一歷史發(fā)展階段是思想的萌芽時期,這一點學術界基本上有了一致的認同。但對思想萌芽時期的開端意見不一,這主要是因為大家對思想萌芽的標準所持看法不同。下面筆者將對思想萌芽的標準談一點自己的粗淺看法。
關于判斷思想萌芽的標準,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以下兩種看法。
第一種,以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并產生最初的理論成果為標準。持這種觀點的同志認為,中國共產黨的“二大”,開始用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分析中國的實際,并產生了最初的理論成果,即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因此,按照這種觀點,黨的“二大”召開之際,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制定之時,也就是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并產生最初的理論成果之時。所以,中國共產黨的“二大”即可視為思想萌芽的開端。
思想萌芽分析論文
第一種,以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并產生最初的理論成果為標準。持這種觀點的同志認為,中國共產黨的“二大”,開始用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分析中國的實際,并產生了最初的理論成果,即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因此,按照這種觀點,黨的“二大”召開之際,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制定之時,也就是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并產生最初的理論成果之時。所以,中國共產黨的“二大”即可視為思想萌芽的開端。
第二種,以黨初步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為標準。有不少研究思想的著作都闡述了類似的看法。他們認為,大革命中,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思想從此萌芽。在這些論著中,由于對黨初步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的時間不同,因而對思想萌芽的開端的論述也不相同。前面提到的兩種看法,盡管有所區(qū)別,但也有他們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在判斷思想萌芽的標準時,二者都注意到了要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理論的發(fā)展程度。我想這是合理的。同時我們還應看到,這兩種看法又有著共同的不足之處,那就是,都忽略了思想是一個由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在內的內容十分豐富的科學理論體系。在思想這個科學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充滿生命力是貫穿其中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的思想,這是思想活的靈魂。因此,我們判斷思想是否萌芽的標準不能忽視貫穿思想科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精神的發(fā)展過程。
判斷思想萌芽要兩個標準并重。一要看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的發(fā)展程度;二要看思想的活的靈魂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這一貫穿思想科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發(fā)展過程。當中國共產黨人開始運用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分析我們革命斗爭的實際并產生有關我國民主革命的最初理論成果時,當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的思想,尤其是實事求是的思想開始萌芽時,也就是判斷思想的兩個標準達到之時,此時可視為思想萌芽的開端。
那么,據此兩個判斷標準,思想的萌芽究竟開端于何時呢?
目前,學術界大多數同志認為,1922年6月到7月是思想萌芽的開端,其標志是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陜西師大等七所高校合編的《思想概述》認為: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主革命綱領”,“這個綱領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已經開始探索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筆者認為,思想萌芽的開端應是1922年的1月到4月。
1922年1月,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刊《先驅》創(chuàng)刊,其發(fā)刊詞明確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國的客觀的實際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實際的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的命題。這個命題,一方面給自己提出了探索中國革命基本問題的任務,另一方面,又包含有探索中國革命的出路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fā)的思想。3月,在《西歐的“赤”況》一文中指出:“我們當信共產主義真理和階級革命與無產階級專政兩大原則,而實行的手段則當因時制宜”。在這里,既明確肯定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是我們的指導原則,同時更強調實施這些原則“當因時制宜”,既應當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這里明顯的包含有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萌芽。《先驅》發(fā)刊詞和的文章所包含的上述內容,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已經初步認識到從我國實際出發(fā)的必要性,初步認識到實施馬列主義原則必須和具體實際相結合。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思想已經開始萌芽。
張氏社評思想淺析論文
論文摘要:民國著名張季育自1919年起的30年間,共撰寫文章不下3000篇,其中絕大多數是社評。因此從社評來考察張季窩的新聞思想當為一個重要側面。張氏的社評思想可以從如下方面加以分析:張季賓社評的寫作原則、主要特色、選題范圍與政治態(tài)度。
論文關鍵詞:張季賓社評思想大公報
一、張季窗社評的寫作原則
“他曾對我們談評論寫作,第一要不偏,第二要不濫,不偏則意旨平正,不濫則文字清晰。”張季鶯既然提出并闡釋了“四不”主義,當然也以此作為其社評寫作的最高指導原則。該原則在寫作的運用中,具體表現為“立意至公,存心至誠,忠于主張,勇于發(fā)表”的言論信條。作為一位獨立的民間報紙的社論主筆,張季鶯的言論的“四不”主義原則首先表現為“立言為公”,即“純以公民之地位,發(fā)表意見,此外無成見,無背景。凡其行為利于國者,擁護之,其害國者,糾彈之”。其次,表現為言論獨立,即“不以言論作交易”,不為政黨所用,不為權勢所迫,也“斷不為金錢所左右”;其三,表現為持論公正,即不隨聲附和,不一知半解,不感情用事;而是態(tài)度嚴謹,分析客觀,判斷公正。
二、張季有社評的主要特色
1.時效性較強,更具有了現代意義上的新聞評論。
易老思想分析論文
一、自然和諧的共同理路
中華傳統文化盛大于春秋戰(zhàn)國時代,諸子百家,競相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但在所有的思想觀點與表達過程中,及其以后在傳統文化長期發(fā)展的思維軌跡過程中,中華傳統文化萬川磅礴,枝椏蔓延,終歸于易道和諧文化的大趨勢。中華易道文化正是產生并成熟于這個時期,共同代表著自然與人事兩大歷史命題,成為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總根脈。
老子開創(chuàng)“道”的思想文化之本原,揭示宇宙之本體,萬物之根據,為人類建立了普遍遵從自然和諧之道的根本法則,企圖從人類智慧的高度制約人類自身普遍違反自然法則的不端行為,突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而《易》在傳說中,為伏羲“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系辭下》)后由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傳,同樣是以遵從自然和諧為準入,為人類提供了破譯和理解自然神秘信息的工具。故易與老均以自然為出發(fā),以遵從自然和諧為共同存在的思想源頭和內涵表現,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最大特色和根系所在。
從易與老“原始要終”的各自和諧文化構造中,不難判定二者存在著基本相同的思維理路。首先,易與老均是在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感悟世間萬事萬物的無限豐富性和神秘奇妙性,共同表達了對自然事物的熱愛和對天地神秘力量的敬畏。如在老子所認識的自然對象中,有大水、江海、赤子、嬰孩、蟲鳥、猛獸、小魚、雞犬、草木、車馬、門戶、器物、風雨、甘露等眾多事物。而在易所認識的事物中則更多,其八卦就是直接利用天、地、雷、火、風、澤、水、山八種自然物來確立其思想框架,由此所涉及的自然物十分廣泛,在此不多贅舉。但有一點必須指出,易與老所共同感觀的萬事萬物是絕對和諧的自然狀態(tài),這種絕對和諧的自然狀態(tài)就是易老思維的起點。易與老唯有從自然和諧的生動性和豐富多彩性出發(fā),才能最終理解和把握自然萬事萬物所具有的內在真實。
其次,易與老在感觀自然豐富多彩性的基礎上,逐漸上升到理性思維的高度,發(fā)現天下萬事萬物的產生及其存在,皆有其共同的緣由,這個緣由不是別的,正是天地陰陽兩面相互作用的結果。如易是“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fā)揮于剛柔而生爻”(《周易·說卦》),直接以陰陽為確立八卦的依據,萬事萬物總歸于陰陽而得以高度的概括和確立。同樣,老子也是在感觀世界豐富多彩性的基礎上,理解和把握“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的自然和諧規(guī)律,并由此真切地感悟到了,世界萬事萬物的無限繽紛與精彩恰是自然陰陽相互交感作用的結果。故現實世界的陰陽相對是萬事萬物的生育之母和生命總門,自然和諧總歸于陰陽之間的相互和諧,陰陽和諧承載著締造有形世界的全部使命。
再次,自然和諧從萬事萬物到陰陽相對并非終結,在陰陽之上尚有宇宙虛域的終極元體,即為易與道所共同揭示的“太極”與“道”的終極和諧理念。尤其是老子所建構的“道”的理論體系完整地表達了自然和諧的根底內涵。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以其最精要的現實描述和理論概括,完成了顯現宇宙創(chuàng)生萬物的全息過程:道生“無”為宇宙一元體,“無”再生陰陽二體,陰陽二體再生天、地、人三物(三才),而天、地、人最終生長出世界的萬事萬物,這是宇宙生成的和諧過程。同樣,從反向思維來看,與道生萬物的同時,自然萬物又為道所效法,道來源于自然萬物。故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這又是一個自然生道的完整過程。即:人以地為生,地以天為合,天以道為源,道以自然為本,而自然則是以天、地、人等萬物為表現,是道所依托和效法的最基本的有形的現實根源。由此可見,一個是由道到萬物的生成過程,一個是由萬物到道的效法過程,二者互為融通,相生相法,實為一體,共同構成了老子和諧自然系統過程的全部內涵。
農民思想培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思想;鄧小平理論;新農村建設;新型農民
[論文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農村全方面的社會變遷的過程,它歸根到底是人的現代化,是農民素質的提高,因此培育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文章從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啟迪出發(fā)探尋培育新型農民的路徑。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生產過程的主體。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實質上是具有較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先進科學技術完美結合的結果。培養(yǎng)和造就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只有培育千千萬萬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才能把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yōu)勢,才能充分發(fā)揮廣大農民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潛力,將新農村建設扎實穩(wěn)步地向前推進。
一、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關于農民教育的思想
1.關于農民教育的思想
(1)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新中國成立前夕,發(fā)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第一次提出了“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的著名論斷,深刻地闡述了教育農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一思想是農民教育思想的指導方針。在不同的著作中,從不同角度深刻地分析了教育農民對中國民主革命乃至整個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他從農民本身的歷史和階級局限性出發(fā),強調農民教育的必要性。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就深刻分析了中國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提出了必須通過經常性的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意識教育來克服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的狹隘性的毛病。這也是我黨在農民成員占大多數的情況下能保持黨的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和黨的純潔性的重要保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