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4 14:12: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歷史文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歷史文物

歷史文物保護及金融支持對策

摘要:西安的歷史文物保護及利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近些年為了響應國家和社會的號召,西安市的金融業加快了西安文物保護利用的改革創新的步伐,本文在我國金融市場根據西安地區文物保護的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存在的資金有限、手段單一、渠道較少等問題提出分析,并對問題做出運用信貸支持、支持手段創新、拓寬融資渠道等方式和手段的解決對策;進一步對實現西安地區歷史文物保護及利用的金融支持做出貢獻。

關鍵詞:西安地區;文物保護及利用;金融支持;對策建議

1西安地區歷史文物保護及利用的金融支持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西安的歷史文物的保護與利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時也對西安的歷史文物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近些年西安市金融業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和規劃,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全方位融入西安發展大局,西安文物保護從技術和方式上已逐漸成熟。為了保護西安浩翰的文物遺址,最開始的發展路線是限制第二產業,鼓勵第三產業成長,運用科教和旅游來振興西安,如西安的地鐵計劃全部避開遺址區,除了歷史文物上的巨額投資。2018年1月23日,陜西文化與金融創新合作懇談會在西安舉辦,聚焦陜西西安文化產業項目發展,總體融資需求額超220億元,銀行為陜西省委宣傳部授信總計達600億元,用于支撐陜西精神文明產業的飛速成長,文化產業中的文化保護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2019年,陜西西安的本幣和外幣貸款余額總計達到20609.73億元,充分展現了西安的金融支持的力度。

2西安地區歷史文物保護及利用在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問題

2.1金融支持資金有限。首先,投資環境相對落后。西安作為欠發達地區,構成文物產業的企業和機構主要是中小企業,其主要特點是資金比較不堪一擊、技術含量低。這些企業自身的經營都存在問題,更不會考慮向西安的文物進行融資。其次,缺乏金融支持的綠色通道。西安地區主要是城市建設和地區發展為主,對于文物產業的保護利用相對不足,企業本身的資金量少加上國家社會的關注度低,使得金融機構和企業對于文物產業的資金支持程度有限。金融機構為文物保護和利用提供的綠色通道少甚至沒有。最后,西安市文物的融資體制滯后,對于文物的融資沒有完善的模式。由于西安位于大陸內部,與沿線城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股東權利的融資、用一些物品或資產作為保障進行貸款等還處于較為落后的水平。加上西安市融資企業本身存在企業規模較小、資金盈余數量少,管制缺乏合理性、沒有積極的融資觀念等問題,使得金融機構在籌集資金的過程遇到很多的困難。2.2金融支持手段單一。首先,西安地區僅有陜西廣電網絡一家文化類企業上市公司,文化企業通過發行債券等方式進行融資的這種形式還比較短缺,西安主要重點發展重工業目的是趕超發達地區,因此金融機構針對文化產業開展融資創新的方式少,力度低,西安文物與其他行業和產業聯合發展的效果不明顯,大大限制了對文物的融資和發展。其次,對西安的歷史文物保護利用的范圍比較狹隘,就是單一的實行文物的保護和利用,知道了解西安文物的具體內容的人僅僅局限在西安地區的人群,資源共享的觀念比較欠缺。最后,因為對西安文物的宣傳介紹的力度比較低,這些企業和機構對于文物保護利用領域只有較少了解,缺乏投融資的意識和能力,一般不會安排專門的投融資部門及人員,這些經營的企業通常以自有資金為主,同時以少量的自有資金作為輔助,當出現資金短缺的情況時,大多數采用銀行貸款極少考慮其他貸款融資手段過于單一,缺少統一具體的合作機制,限制了西安文物保護及利用的發展。2.3金融支持渠道較少。西安屬于西部偏遠地區,與沿海發達城市相比一直以來金融支持手段渠道較少,由于發展的限制和落后使得豐富的文物資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首先,當前經濟系統中缺乏為中小企業和機構的融資供應專業性服務的金融機構,因為西安的民間資本的融資渠道比較缺乏,所以能真正投入到中小企業或民營企業的實體經濟規模也不會很大,使西安的融資范圍受到了局限,只有單一的政府和中小企業和機構進行融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融資的范圍和規模。其次,由于很多企業由于公司的規模比較小,在貸款這一環節就已經遇到了阻礙,無法實現有效貸款,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無法受到政府資金上的幫助,取得貸款來獲得融資的方式過于單一。最后,在西安大多數企業和金融機構對文物融資的關注度低,文物保護利用的意識差,加上技術的相對落后,對融資產品的研究發展和推廣的力度也低。因此在現行國家經濟調控趨緊的情況下,金融機構融資困難和渠道少的問題更加嚴峻。

查看全文

平面設計在歷史文物類展覽中的運用

【摘要】隨著我國“博物館熱”的興起,博物館展覽設計得到了廣泛關注。平面設計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設計使命。論文重點以筆者主持展覽形式設計的201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萬里同風———新疆文物精品展”為例(以下簡稱“萬里同風展”),分析平面設計在臨時展覽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希望有助于提高今后的展覽設計水平,更好地為廣大觀眾服務。

【關鍵詞】平面設計;展覽設計;歷史文物

1歷史文物類展覽中平面設計的應用

1.1展覽海報及噴繪。展覽海報是平面設計在展覽設計中的最突出表現。立牌、海報等信息可以直接傳遞給觀眾展覽的第一印象。歷史類文物展覽的海報要主題明確,展覽標題信息突出,可以讓觀眾在最短的時間抓住展覽信息和展覽相關內容。色彩不應過于醒目、夸張,所用的圖片盡量采用展覽涉及的文物,突出展覽特色,合理安排內容,并突出重點[1]。以萬里同風展為例,此展覽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國內交流展,由于參展的文物種類多,信息量大,以某一件文物概括表現整個新疆地區的文物精華顯然缺乏說服力。這里采用從整體到局部,再化零為整的想法,先從文物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絲織品、壁畫、木制品、陶制品、紙制品、金銀器等重點文物加以設計處理,再把他們統一在海報的左右兩側,中間位置留出展覽的必要信息,做到主次分明,有整體、有細節、有主題、有內容。色彩上結合民族文化、傳統等因素選用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沙漠以及胡楊等元素抽象的土黃色,合理運用色彩特性,增加藝術內涵。噴繪是一種博物館展覽常用的表現形式,多用于展廳的入口處以及展覽內的展墻上,噴繪由于面積大,表現手法豐富,是很好的輔助表現手段。歷史類文物展覽對展廳環境的氛圍營造有特殊要求,噴繪內容要結合文物信息及文物價值加以設計。1.2展品說明文字。展覽中的文物需要說明文字讓觀眾更易于理解,相關說明文字一般要放置在文物周圍,經常以小牌子的形式出現,稱之為文物說明牌,目前也出現了電子說明牌、二維碼說明等新的展示形式,但是傳統的紙質說明牌還是主要的展示手段。說明牌的設計要突出文字內容,說明牌的造型要根據文物體量進行設計,比如,我國古代繪畫及書法多以豎幅形式展示,說明牌也常采用豎著擺放的形式;大型文物的說明牌不但內容要更豐滿,說明牌本身的體量也要更大,字體字號相應調整,標題字體要與內文字體有所區分,以便觀眾觀看[2]。1.3展覽文字。展覽的文字體現在展覽平面設計的方方面面,既有展覽海報中的字體設計,又有展廳中的標題設計等。歷史類展覽的字體設計要以穩重、簡潔為主,突出展覽主題。展覽標題字字體的選取多以大宋、標宋、黑體為主,在體現單元以及展品說明文字中多以雅黑、仿宋、準圓體為主,做到與主標題層次分明,合理有序。1.4展覽版面。展覽版面指展覽中涉及的以展板形式出現的信息。展板的內容分為線圖、單元說明、組說明、地圖等。單元說明指大綱中以單元為劃分的內容說明,單元說明的位置要放在單元段首的顯著位置,單元展覽平面設計中要體現單元特色,結合內容凸顯單元特點,整體展覽的單元設計要求整體風格一致,但要做到每個單元各具特色。例如,在以文物為主的展覽設計中,單元設計中往往要體現文物的發掘發現以及研究過程,相應的平面設計要從具體文物出發,提煉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與元素,抓住重點,作為設計的底色或者主要信息加以呈現。1.5圖錄。展覽圖錄是展覽平面設計上的一種延續,大部分圖錄內容是展品的多角度呈現和相關學術文章。歷史文物類圖錄需要對文物拍照做到專業與用心,最大限度地滿足展品的多角度展現。版式設計要優先將大篇幅版面用在文物上,重點文物可以多版面或重點細節圖、拉頁等手法表現。圖錄版式的順序要依托展覽大綱順序,把大綱中的單元轉化為出版圖錄的篇章頁,在篇章頁設計中可以嘗試提煉此篇章中的重點文物或者相關資料,抽象其中元素符號或者具象某一實物加以設計語言呈現。圖錄封面設計是圖錄的亮點與難點,展覽圖錄的封面設計大部分需要提煉展覽所能依托的素材展現,這里尤以展品為主,在設計中要勤于思考與發現。1.6請柬。展覽請柬作為一種觸手可及的實物,能給沒有參觀過展覽的觀眾以直觀的感受,請柬的設計從用料到字體,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反映展覽的主題與精神,歷史文物類展覽請柬多以莊重,親切的風格為主,用較平易通俗的語言使人一看就懂,請柬的形式風格要以展覽內容相結合,可采取對開、折頁、拉頁、套疊等方式加以創新。

2如何運用歷史文物類展覽平面設計

2.1提煉概括展覽元素。展覽中的平面設計語言離不開展覽主題的提煉,文物類展覽主題尤以凸顯文物本身及其價值為主,從文物或者內容中提煉設計元素是常用的設計手段。提煉的元素往往要比單一的文物照片更使人印象深刻,加強觀感效果。在提煉元素過程中,不要過分加入夸張的設計手法,讓觀眾理解起來晦澀難懂,要讓設計主題明確,設計手段不要喧賓奪主。2.2色彩設計。色彩運用在展覽設計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隨著陳列設計的發展,對色彩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涉及文物類展覽的色彩運用要結合展覽主題以及文物特點,根據文物出土地點,環境等因素,借助色彩傳達感情的特點加以設計運用。平面設計中的色彩運用相對不宜過度強烈,要與文物固有色調與色相協調統一,可以根據展覽中各個單元分別提煉相近色,但色彩不要過于對比鮮明,破壞展覽整體性。2.3創新形式與手段。展覽平面設計的表現手段要與時俱進,傳統的藝術字、美術字等的運用已經滿足不了時代的需求。隨著電腦軟件技術的普及,多媒體呈現方式的不斷更新,展覽中展示平面設計的手段也在不斷變化。例如,說明牌加上二維碼可以提供更豐富的文物信息;利用投影技術呈現在文物說明牌的文字也能起到易于閱讀與修改等作用。展覽平面設計也要講究藝術“留白”,給觀眾留出想象的空間。平面設計在展覽中體現在很多方面,如果一味地面面俱到,將所有版面都“填滿”,往往有事倍功半的副作用。因此,要利用好展廳空間帶來的節奏感,在平面設計上下功夫,緩解觀眾參觀疲勞感。可以用下垂的紗幔作噴繪、用LED燈光矩陣展示字體,用雕刻燈投射到相應地面作為展線導引等方式呈現一種新的“軟平面”手段,使展覽平面設計提上新高度。

查看全文

歷史文物保護工作自查報告

10月23日上午,副市長就關于在全市開展歷史文物保護工作自查行動召開了專題會議,縣分管文物副縣長和縣文物保護中心文物保護科科長參加了會議。會后,副縣長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向縣委書記和縣長進行了匯報,傳達了會議精神。書記、縣長指示:抓緊時間部署落實,按照副市長布置的時間節點要求,把我縣開展歷史文物保護工作自查行動落到實處,不折不扣地完成省委巡視組交辦的任務。我縣緊抓節點、積極作為:一是制定了《關于在全縣開展歷史文物保護工作自查行動的實施方案》,要求文旅局各副局長包片進行自查;二是10月24日—26日,縣委書記、縣長帶隊到文物點進行檢查;三是10月26日下午召開了歷史文物保護自查工作協調推進會,要求縣財政局、自然資源局、發改局等11家相關單位在各自領域開展歷史文物保護自查并于27日中午前報送自查報告。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完善管理體制、加強隊伍建設、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縣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全縣文物工作發展勢頭良好。

(一)文物現狀。根據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統計,我縣登錄各類文物1323處,各級文保單位148處,其中:國保9處,省保14處,市保86處,縣保39處。縣域古建筑1040處,古民居633處,古民居為全國縣域均值的6倍多。1040處古堡古民居規模大、品位高,時代序列完整,被譽為“全國古堡民居第一縣”。

(二)機構設置。縣文物保護中心,原名為縣文物局,于2001年成立,為副科級全額事業單位,2012年成為縣政府直屬正科級全額事業單位。2019年機構改革后,更名為縣文物保護中心,隸屬于縣文化和旅游局,為二級正科級全額事業單位;共有編制8名,現在編在崗6名(缺編2名),領導職數為一正一副,缺一名副科級領導。

二、工作特點及亮點

查看全文

歷史文物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論文

一、邯鄲市歷史文化簡述

邯鄲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處。1994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都城長達158年之久,此后邯鄲又作為漢代趙國都城400余年。綿綿7000多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八大歷史文化層次————磁山文化、趙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廣府太極文化、夢文化、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據多年考古調查,邯鄲歷史文化遺存極為豐厚,有文物古跡多達1500余處。其中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即磁山文化遺址、趙邯鄲故城、趙王陵、響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縣漳河流域和礦區滏陽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鄴城遺址、媧皇宮、129師司令部舊址。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7處:主要有叢臺、黃粱夢呂仙祠、張莊橋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級文保單位近300位處,縣保文物150余處。這些文物涵蓋古遺址(磁山)古墓葬(趙王陵)、古建筑(黃粱夢)、石窟寺(響堂山)、石刻、古文獻、革命紀會舊址等多方面的內容。成為邯鄲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資源。

二、邯鄲歷史文物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1.資金緊張,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有限;2.宣傳力度不夠,文化遺產價值未充分體現;3.旅游開發層次較低,缺乏文化內涵;4.旅游資源開發為單向開發;5.開發主體單一,以政府主導型為主。

三、邯鄲歷史文物旅游開發的對策建議

針對邯鄲歷史文物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查看全文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介紹了對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三個層次,即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保護區以及歷史文化名城。

關鍵詞:保護單位;保護區;歷史城;歷史文化遺產

當前階段我國的歷史文化古城正處于關鍵的時刻,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斷推進,目前對于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因此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但是在進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時,需要對歷史文物進行一定分層,進而更為針對性和準確性的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因此探究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層次是具有重要意義的[1]。在此背景下,文章主要介紹三個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層次,旨在增加人們對于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視程度,以下是具體內容。

一、第一層次:各級重點文物的保護單位

(一)保護單位的保護方法

在對歷史文化遺跡保護單位進行保護時,首先就需要確定保護的方式,根據國家在這一方面的規定可知,在進行保護時維修時主要需要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

查看全文

淺析初中歷史教學培養文物保護意識

【摘要】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而我國的“千秋未來”是由當今乃至未來的青少年人所創造的,所以作為正處于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的初中學生,理應是文物保護意識培養的重點對象,通過歷史教學中文物保護意識的培養,可以深刻認識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領悟到歷史學習中文物材料的意義,形成自己獨有且較為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符合了歷史核心素養的要求。本文通過分析歷史教學便于培養文物保護意識的條件,以得出將文物保護意識和中學課堂教學融合的可能性。

【關鍵詞】文物保護意識初中歷史教學歷史核心素養

1.課程目標包含有文物保護意識的要求

1.1傳承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的目標要求歷史教學培養中學生文物保護意識。2011《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性質是這樣的定義的:“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1]文物,某種程度上來說蘊含了豐富的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令我們感到驕傲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令我們感到自豪的萬里長城和各處壯觀的歷史遺跡;記載了中華文明精髓的古籍等等文物。如果不從中學時代就培養學生的文物保護意識,那么不僅無法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反而會導致的惡劣思想。“歷史教育是引導學生以史鑒今的過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用歷史時間維度感受文化變遷的進程,體悟文化的影響力,達成傳承文化的教育目的。”教師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自然教師將文物保護意識培養滲透進教學的方方面面,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學生日后無論是在參觀歷史遺跡時,還是觀看歷史文物或是了解歷史事件時,都會因為體會到文物的珍貴以及其中包含的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從而自豪感油然而生,自然會自發地去保護文物,對于歷史的學習也將興趣倍增。1.2歷史知識與能力的目標要求歷史教學培養中學生文物保護意識。在2011年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設置了較為清晰的歷史課程目標,“學習歷史需要知道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歷史現象,了解時序,了解歷史多種呈現方式,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1]而這些歷史信息的獲取雖然可以從古籍所記載但是還應該由文物來進行印證,有關這個思想王國維提出了二重證據法,黃現璠等學者發展成三重證據法,都主張歷史古籍需要地下文物的證明,更何況古籍本身便是文物的一種歷史知識正是來自于不斷被挖掘的歷史文物,例如有關于臺灣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的知識點,在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相關史實很明確的被寫出,并且提到這是因為早在元朝,我國就在臺灣設立了澎湖巡檢司,是因為在《元史》中有著明確記載:“蒙元世祖遠征日本因風失敗,迂回臺灣,道經澎湖設治澎湖,企圖進取臺灣,作為征日本之準備。”這也成為海峽兩岸統一的有力證據,如此重要的文物古籍,如果不從中學時代就培養學生養成保護它繼承它發掘它的意識,我們中華民族又如何在世界之林上自豪地稱自己為上下五千年統一的文明國家呢?1.3過程與方法的掌握目標要求歷史教學培養中學生文物保護意識。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在這一方面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概括來說就是歷史教學中學生必須掌握收集資料和證據并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史料信息的提取大多數依賴于文物的考察與解讀,例如對歷史記載的對應、古籍的復原和對歷史文物的解讀,從文物中得到歷史的蛛絲馬跡來還原歷史真相,加上如今在歷史教學中趨向對于史料證實和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和培養中學生收集歷史資料和證據的過程與方法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應當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文物的歷史價值,由此看來文物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1.4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目標要求歷史教學培養中學生文物保護意識。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不僅僅是為了教授給學生最基本的歷史知識讓學生記住歷史現象、了解基本的歷史史料分析方法,個人認為中學階段的歷史教學注重的應當是通過理解歷史發展的趨勢來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情感態度決定了一個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性,價值是客觀事物在人們眼光里的意義,價值觀則與一個學生全部學科的學習和未來的生活息息相關。“那么初中的歷史教學更應該做到,讓學生對人類歷史的延續與發展產生認知興趣,感悟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養成愛國主義情感,還應該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1],在強調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當下,對于家國情懷這一點的落實更是離不開利用文物的歷史教學,直觀的文物照片或者文物實體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視覺的沖擊力,還有一種情感上的刺激。

2.教材內容涉及到相關的文物及照片

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物所蘊含的歷史信息來達到歷史課程的目標的要求是歷史教師所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文物及照片更是數不勝數,這里簡要的列舉一些,例如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材內容中,與文物息息相關的有第1課中國早期的人類代表的發現時間、生產生活方式,都是依托其生活遺址的發現保護與挖掘,證實了中國最早的人是170萬年前生活的元謀人。因為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灰燼、燒石和燒谷從而確認了北京人已學會了人工制造火;再例如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中相關史事記載了清朝發現甲骨文的情況,有意識的對中學生從文物中提取歷史信息的意識進行一定的指引,也提到了作為商朝青銅器制造的一個巔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提及和圖片展示,相當直觀的讓同學感受到了當時商朝青銅制造業的發達,還有第9課宋代經濟發展中提到的宋代各種瓷器文物,第13課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教學內容涉及到了多個文物,例如元代科學家王禎所著《農書》中記載了木活字技術和轉輪排字法的內容及照片,戰國時期的司南,宋元時期的指南針,還有展示出來的元代火銃實物圖可以表明宋元時期火藥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還有一定程度上證明宋元時期交通發達的驛站———雞鳴驛,以及在課后活動材料中也提到了作為古代“快遞”一般的存在的“急遞鋪”令牌,八年級上冊中圓明園的斷壁殘垣在歷史長河中的哀嘆更能引發學生的思考,照片展示江南制造總局的先進機械似乎是默默在講述那個動蕩年代民族實業家源源不斷的熱情,時間接近現代,課本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照片文物,這些文物不僅僅可以讓中學生提起對文物及歷史教學的興趣,還可以借助它們培養中學生文物保護的意識,深挖文物背后的歷史內容,對文物進行一定深度的解讀,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歷史教學內容的知識,形成一個較為清晰的印象,學生們也會因為更深入理解學科知識而鞏固對文物保護重要性的認識,這是相輔相成的。

查看全文

地域旅游資源開發思路

一、承德地域旅游文化資源優勢

承德地域旅游文化資源內涵豐富,基礎雄厚。可以用“深厚、獨特、豐富”加以概括。

1.承德地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承德是河北省北部獨具風格的歷史文化名城,延續五千年的紅山文化,開創300年的山莊文化,縱貫古今,昭育后人。

2.承德地域文化留存豐富。承德地區有著悠久的文明,各個時期積淀下來的文物古跡非常可觀,初步統計現存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多達473處。總計館藏文物8萬余件。豐寧、平泉和興隆等縣留存有遼代的梵文、契丹文石刻,平泉縣有元代的蒙文石刻;圍場、豐寧、承德等縣至今還有秦漢時期的古長城、古城遺址。清代文物古跡在承德地域不僅豐富,而且品質極高、馳名中外。世界園林精品避暑山莊始建于1703年,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建筑形式融會了漢、蒙、藏等民族的造型藝術的外八廟環列在避暑山莊周圍的皇家寺廟群,二者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和發展歷史的見證,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藝術之瑰寶。

3.承德地域歷史文化資源獨特。承德從史前起就是中華北方游牧文化與黃河流域農耕文化交錯區域、多民族聚居的格局形成了活躍的民族大舞臺。承德地區漢、蒙、滿、回等13個民族在這里生息繁衍。千百年承德各族人民在這廣闊的土地上和睦相處、辛勤勞動,用自己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創造著獨特的民族文化。承德世居的各民族都有特定的民族個性,例如滿族則以牧獵和農耕文化并舉,回族以飲食文化為特色,蒙古族文化以游牧文化為主、各民族都有獨特的宗教文化等等。這里的各民族長期雜居相處,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各民族從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環境多角度、多方位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華,使少數民族文化中有漢族文化的成分,漢族文化中也有少數民族文化成分。因而具有多樣融匯吸收兼容性的文化特異性。特別是清代文化遺產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還有木蘭圍場、喀喇河屯等一系列塞外行宮等在內,又是獨特的皇家文化的代表作和載體。總之,皇家文化、宗教文化、多民族文化構成承德地域文化總的基調,成為承德歷史文化特色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承德地域旅游文化資源保護與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查看全文

透析現代旅游經濟與宗教文化關系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滿足基本的物質生活以后,人們越來越重視人類精神文明的建設。每逢國家法定節假日,出去旅游的現象就非常普遍。尤其是五一、十一,旅游景點都成為比較熱點的話題。據統計,1999年我國有組織接待旅游游客的人數達525萬人,當年旅游收入為326億元,占同年國民生產總值的0.12%,但是根據2009年的統計數據,全年國內旅游人數達19.08億人次,1.29萬億元,占同年國民生產總值的3.6%。由此可見,我國國民旅游意識不斷提升,旅游業已經逐步深入到平民日常生活當中,而且旅游業作為國家第三產業的重點,是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出穩步增長的趨勢。

宗教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具有地域性,主要反映在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生活習俗上,是我國非常寶貴的旅游資源。我國的宗教文化資源豐富,有我國傳統的道教、佛教,也有外來的伊斯蘭教、基督教。旅游業雖然是以盈利為目的,但是與其他商業形式不一樣,它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因為在旅游的過程中,也加速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對我國宗教文化有積極的作用。隨著我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宗教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宗教文化是旅游業的重要資源

宗教文化是旅游也的重要發展方向,極具旅游價值。因為宗教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符合人們追溯歷史進程的心理,是最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資源。目前,世界范圍內信仰宗教的人所占的比例還是比較大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0%,尤其是國外非常重視宗教文化的建設。而在我國,主要是朝圣燒香拜佛,來表達對美好生活虔誠期望。這些在旅游投資者眼里都會轉化為強烈的旅游動機。例如,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佛教圣地,沙特阿拉伯的麥加、耶路撒冷、伯利恒、羅馬、梵蒂岡,這些國家的宗教旅游業都發展得很成熟,成為國際旅游業的中心。我國各種宗教名勝古跡非常多,僅國家批準的重點歷史文物就有150多處。我國的宗教信仰百花爭鳴,百花齊放,但是主要以佛教為主,發展到唐代達到鼎盛時期,那個時期留下了許多著名的寺院、石窟、佛塔,比較著名的五臺山、敦煌莫高窟、武當山、樂山大佛等等,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海外信徒、專家學者、一般游客。

圍繞宗教信仰衍生出來的民間風俗也是極具價值的旅游資源。例如與宗教有關的節日,傣族的浴佛節(潑水節),基督教的圣誕節、復活節,伊斯蘭教的古爾邦節,臺灣的媽祖還愿節,每逢這些節日,都會吸引人們的眼球,世界各地的信徒紛至沓來。一方面游客身臨其境,欣賞各種宗教文化藝術之余還可以增長宗教知識,另一方面也滿足了人們朝圣膜拜的心理。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過電視等大眾傳媒的形式來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例如,一些具有鮮明宗教特色的電視劇都搬上熒屏,廣為傳播人們在欣賞精彩劇情的同時也接受著宗教信仰的洗禮。例如宗教的典型代表劇《西游記》熱播以后,火焰山、水簾洞都成為人們探訪的足跡;陳好主演的電視劇《大敦煌》真可謂是劇情跌蕩起伏,場景恢弘大氣,劇中有許多展現敦煌莫高窟的場景,這部劇熱播以后,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敦煌迷,隨著《少林寺》的上映,許多游客都踏上了南少林的征途。

查看全文

創建鄉村旅游特色鎮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在幸福美麗新村為依托,以歷史文物人文景觀為抓手,以強力宣傳為導向,以“吃、住、行、游、購、娛”為中心,以被列為實現鄉村旅游核心區為契機,以市場為手段,大力招商引資建設鄉村旅游龍頭,實施“全民辦旅游”模式,通過3-5年努力,把建成市縣“周末”旅游精品線路,爭創省、國家級鄉村旅游特色鎮,促進旅游經濟、人民持續增收。

二、景點保護與開發

鎮文化站分別與各村(居)、單位簽訂各自轄區歷史文物、人文景觀等旅游景點的保護協議,落實就近的村社干部為直接保護責任人,嚴厲打擊破壞景點的人和事,嚴厲追究保護人的瀆職責任,對保護好的給予適當獎勵。鎮創鄉村旅游特色鎮領導小組組織專班負責鄉村旅游景點開發建設、包裝具體規劃和實施。

三、強化旅游要素建設

按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要求,結合全鎮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新村建設、重點城鎮等方面,全域規劃、逐個實施,力爭通過3—5年努力,基本完善我鎮鄉村旅游必備要素建設。

查看全文

傳統媒體在城市歷史文化保護作用

[摘要]在新形勢下,傳統媒體的轉型與持續發展受到廣泛關注,如何使傳統媒體在城市發展中再次煥發生機與活力值得深思。我國各城市普遍擁有數量較大的歷史文物遺存,尤其是不可移動的文物,其分布廣、保護難度大。相較于新媒體,傳統媒體在推動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方面有明顯的優勢,應承擔更多的使命與責任。

[關鍵詞]傳統媒體;文物保護;新媒體隨

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傳統紙媒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紙媒只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才能夠在新形勢下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我國一些歷史底蘊豐富的城市,普遍存在著較多的不可移動的文物遺存,其分布廣、保存狀況參差不齊,亟待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本文以河北省邢臺市及當地媒體《牛城晚報》為例,說明傳統媒體在城市歷史文化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不可移動文物的特點河北省邢臺市擁有3500年建城史,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且分布較廣、大多數不可移動文物未定級或級別較低。根據邢臺市政府2017年統計數據,全市已登記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共1943處,分布于全市各區縣,因其未核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多數仍在使用或荒置,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逐步淡出公眾視野。這類文物呈現分布廣、保護級別低、社會關注度低、體量小等特點,為其保護工作增加了難度。

邢臺市古城墻遺址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尚未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市區范圍內古城墻遺址入檔GPS點位共103個,其中成規模的古城墻遺址4處,部分遺存規模較小,不被市民所知,在城市拆遷改造過程中逐漸消失,造成了城市歷史文化的不可逆損失。傳統媒體的優勢在我國,傳統紙質媒體多為事業單位或國有企業,與當地政府保持著密切的溝通與合作,這也能為其推動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喚醒市民歷史文化記憶提供有力支持。目前,我國已進行了三次全國性文物普查,大多數地市也對本地區歷史文化遺存進行了建檔登記工作,但由于涉及文物安全及文物保護相關工作,文物普查檔案的具體信息未對公眾公開。公眾對于城市不可移動文物的了解多集中于知名文物或較大規模的文物,對整體情況的了解不系統、不全面。傳統媒體可利用自身與政府單位的良好溝通機制,對城市文物遺存進行梳理,重點關注城市內未定級、分布較廣的不可移動文物,利用專題報道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吸引社會公眾對不可移動文物的關注,在推動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時,提升公眾對城市歷史文化的認知水平。

同時,傳統媒體往往掌握著較多的受眾資源,包括普通民眾及城市管理者,有利于針對城市歷史文化保護進行發掘式報道。媒體可以重點關注傳統村落、城市古建筑等,促進城市文物部門對該部分未入檔的歷史遺存進行保護。發掘式報道需要媒體從業人員有保護文物的積極性和敏銳的新聞意識,有較強的責任心,在外出采訪及平時生活的過程中善于發現線索。得到線索后,媒體要積極發揮資源優勢,對接相關政府單位、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新發現的歷史遺存的信息進行深入發掘,為其長久保護提供支撐。在推動公眾參與的問題上,傳統媒體相較新媒體亦具有較大優勢,主要體現在其權威性、資源廣、號召性強等方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