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初中歷史教學培養文物保護意識

時間:2022-06-09 04:41:45

導語:淺析初中歷史教學培養文物保護意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初中歷史教學培養文物保護意識

【摘要】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而我國的“千秋未來”是由當今乃至未來的青少年人所創造的,所以作為正處于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的初中學生,理應是文物保護意識培養的重點對象,通過歷史教學中文物保護意識的培養,可以深刻認識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領悟到歷史學習中文物材料的意義,形成自己獨有且較為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符合了歷史核心素養的要求。本文通過分析歷史教學便于培養文物保護意識的條件,以得出將文物保護意識和中學課堂教學融合的可能性。

【關鍵詞】文物保護意識初中歷史教學歷史核心素養

1.課程目標包含有文物保護意識的要求

1.1傳承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的目標要求歷史教學培養中學生文物保護意識。2011《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性質是這樣的定義的:“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1]文物,某種程度上來說蘊含了豐富的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令我們感到驕傲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令我們感到自豪的萬里長城和各處壯觀的歷史遺跡;記載了中華文明精髓的古籍等等文物。如果不從中學時代就培養學生的文物保護意識,那么不僅無法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反而會導致的惡劣思想。“歷史教育是引導學生以史鑒今的過程,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用歷史時間維度感受文化變遷的進程,體悟文化的影響力,達成傳承文化的教育目的。”教師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自然教師將文物保護意識培養滲透進教學的方方面面,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學生日后無論是在參觀歷史遺跡時,還是觀看歷史文物或是了解歷史事件時,都會因為體會到文物的珍貴以及其中包含的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從而自豪感油然而生,自然會自發地去保護文物,對于歷史的學習也將興趣倍增。1.2歷史知識與能力的目標要求歷史教學培養中學生文物保護意識。在2011年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設置了較為清晰的歷史課程目標,“學習歷史需要知道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歷史現象,了解時序,了解歷史多種呈現方式,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1]而這些歷史信息的獲取雖然可以從古籍所記載但是還應該由文物來進行印證,有關這個思想王國維提出了二重證據法,黃現璠等學者發展成三重證據法,都主張歷史古籍需要地下文物的證明,更何況古籍本身便是文物的一種歷史知識正是來自于不斷被挖掘的歷史文物,例如有關于臺灣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的知識點,在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相關史實很明確的被寫出,并且提到這是因為早在元朝,我國就在臺灣設立了澎湖巡檢司,是因為在《元史》中有著明確記載:“蒙元世祖遠征日本因風失敗,迂回臺灣,道經澎湖設治澎湖,企圖進取臺灣,作為征日本之準備。”這也成為海峽兩岸統一的有力證據,如此重要的文物古籍,如果不從中學時代就培養學生養成保護它繼承它發掘它的意識,我們中華民族又如何在世界之林上自豪地稱自己為上下五千年統一的文明國家呢?1.3過程與方法的掌握目標要求歷史教學培養中學生文物保護意識。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在這一方面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概括來說就是歷史教學中學生必須掌握收集資料和證據并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史料信息的提取大多數依賴于文物的考察與解讀,例如對歷史記載的對應、古籍的復原和對歷史文物的解讀,從文物中得到歷史的蛛絲馬跡來還原歷史真相,加上如今在歷史教學中趨向對于史料證實和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和培養中學生收集歷史資料和證據的過程與方法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應當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文物的歷史價值,由此看來文物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1.4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目標要求歷史教學培養中學生文物保護意識。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不僅僅是為了教授給學生最基本的歷史知識讓學生記住歷史現象、了解基本的歷史史料分析方法,個人認為中學階段的歷史教學注重的應當是通過理解歷史發展的趨勢來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情感態度決定了一個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性,價值是客觀事物在人們眼光里的意義,價值觀則與一個學生全部學科的學習和未來的生活息息相關。“那么初中的歷史教學更應該做到,讓學生對人類歷史的延續與發展產生認知興趣,感悟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養成愛國主義情感,還應該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1],在強調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當下,對于家國情懷這一點的落實更是離不開利用文物的歷史教學,直觀的文物照片或者文物實體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視覺的沖擊力,還有一種情感上的刺激。

2.教材內容涉及到相關的文物及照片

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文物所蘊含的歷史信息來達到歷史課程的目標的要求是歷史教師所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教學內容中涉及到的文物及照片更是數不勝數,這里簡要的列舉一些,例如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材內容中,與文物息息相關的有第1課中國早期的人類代表的發現時間、生產生活方式,都是依托其生活遺址的發現保護與挖掘,證實了中國最早的人是170萬年前生活的元謀人。因為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灰燼、燒石和燒谷從而確認了北京人已學會了人工制造火;再例如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中相關史事記載了清朝發現甲骨文的情況,有意識的對中學生從文物中提取歷史信息的意識進行一定的指引,也提到了作為商朝青銅器制造的一個巔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提及和圖片展示,相當直觀的讓同學感受到了當時商朝青銅制造業的發達,還有第9課宋代經濟發展中提到的宋代各種瓷器文物,第13課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教學內容涉及到了多個文物,例如元代科學家王禎所著《農書》中記載了木活字技術和轉輪排字法的內容及照片,戰國時期的司南,宋元時期的指南針,還有展示出來的元代火銃實物圖可以表明宋元時期火藥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還有一定程度上證明宋元時期交通發達的驛站———雞鳴驛,以及在課后活動材料中也提到了作為古代“快遞”一般的存在的“急遞鋪”令牌,八年級上冊中圓明園的斷壁殘垣在歷史長河中的哀嘆更能引發學生的思考,照片展示江南制造總局的先進機械似乎是默默在講述那個動蕩年代民族實業家源源不斷的熱情,時間接近現代,課本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照片文物,這些文物不僅僅可以讓中學生提起對文物及歷史教學的興趣,還可以借助它們培養中學生文物保護的意識,深挖文物背后的歷史內容,對文物進行一定深度的解讀,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歷史教學內容的知識,形成一個較為清晰的印象,學生們也會因為更深入理解學科知識而鞏固對文物保護重要性的認識,這是相輔相成的。

3.總結

可以說在中學生文物保護意識的培養中,中學歷史教學占據著一個重要的地位,不僅僅是因為中學生身在學校中的時間比較多,受到教師的影響比較大,更是因為歷史學科的教學與歷史文物的保護是相得益彰的,所以比起其他學科更具優勢,且可以將文物保護意識的培養與課本內容結合起來切切實實滲透到平時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作者:劉宣孜 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星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