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入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0 03:19: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技投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財政科技投入測算管理
1對湖北省財政科技投入觸發效應的回歸分析
定義x為政府的財政科技投入,’,為其它投資主體的科技投入。假定兩種變量之間存在某種線性關系,即其它投資主體的科技投入增量受財政投入的影響∽J,其關系式為y=a+bx。統計199s_-2006年湖北省財政科技投入與其它主體科技投入的總量,用EⅥEws進行回歸分析。
2湖北省財政科技投入觸發效應的彈性分析定義工為政府的財政科技投入,J,為其它投資主體的科技投入。
3湖北省各類項目的財政科技投入觸發效應測算
3.1按科技項目合作形式分類
雖然科技項目按合作形式可以分為8類(見表4),但考慮到社會上的科技項目合作主體主要為獨立研究所、高校和企業,因此本研究主要對這3類機構里的科技項目進行觸發效應測算。
財政科技費用投入分析論文
一、總體構想和研究思路
1.科技三項費用(以下簡稱科三費)是中央和地方財政科技撥款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財政科三費在遼寧的流向和使用情況,我們無從準確了解,不在本章研究內容之列。
2.本章通過對遼寧地方財政科三費投入狀況和運行效益的回顧與總結,對其發展態勢和投入水平進行描述和定位,指出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其它章節對問題的深層次分析和對策的提出奠定基礎。
3.本章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九五”期間(1996-2000年)。這一方面是受限于統計數據資料,但更重要的考慮,是能使我們的分析更具針對性和有現實意義,更好地為當前的科技部門管理工作服務。
4.本章的分析研究從以下四個層次進行:
(1)通過全省總量(包括省本級、市本級、區(縣)級)的分析,判斷遼寧地方財政科三費的總體發展態勢及在全國的水平;
國家科技投入政策性思考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已經成為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加大全社會對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投入,因此國務院的關于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1]的通知所提出的60條政策措施中,有關科技投入方面的政策措施占了很大的份量。目前有關政府部門正在加緊制定具體的政策文件和實施辦法。關于國家科技投入問題,筆者提出如下一些看法與各方面專家討論。
一、總量與結構
提起科技投入,人們往往將注意力放在投入總量上,將投入總量及占GDP的比重簡單地與發達國家進行比較,我認為在分析國家科技投入時如果只是簡單地觀察這兩個數字可能會產生片面的結論。
科技投入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反映,這里所指的并不僅僅是投入能力,即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還有一個實際需求和實際能力問題。一些專家對計算1.5%、2.0%的熱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筆者認為當前和未來如果使用好寶貴的科技經費的問題更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因為這些錢都是納稅人的血汗和企業的利潤。
在國家大力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時,必須高度關注科技經費的優化配置問題,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要分析科技經費的結構問題。如果科技經費的結構不合理,則總量再大也不會得到期望的效果。當前,科技經費投入中結構方面的問題很多,包括:
(1)層次結構:許多專家希望我國科技經費中基礎研究的比重達到美國的水平,即從目前的5-6%提高到10%以上,甚至15%。我們認為,必須認識到我國是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既需要高精尖的技術和高水平的基礎研究文章,也必須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盲目地與發達國家在基礎研究經費所占比重上進行攀比是錯誤的。
煤炭企業科技投入效率及路徑
[摘要]雖然說我國是煤炭生產大國,但是就當前這一時期來說我國煤炭企業的科技投入卻遠不及國際整體的平均水準。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我國煤炭企業在科技投入方面的效率較低所致。對此,本文針對煤炭企業科技投入效率的有關內容進行了簡單探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煤炭企業;科技投入;研究;效率
在當前這一時代背景之下,各行各業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想要從中脫穎而出,企業不僅僅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還需要先進的技術投入。煤炭是我國主要能源之一,且當前我國煤炭的供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雖然從資源上來說,我國的煤炭是占有一定優勢的,但由于科技水平較低,也會給我國煤炭行業的整體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想要實現煤炭企業的可持續化發展,還需要進一步加大煤炭企業的科技投入,實現煤炭企業技術上的創新與發展。
1.科技投入的有關概念
1.1科技活動
所謂科技活動,涵蓋了技術創新的有關內容與科學研究的有關內容,并且還具有一定的原創性。站在企業的角度來說,科技活動一般所表示的是技術開發活動。目前來說,關于科技投入的具體定義還存在著一些爭議,現存比較常見的一種說法是: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區域在一定的時間內用于技術推廣的費用和用于科學研究費用的總和。
科技投入的比較及啟發論文
科技投入規模的比較
各國科技投入規模的比較一般從兩方面進行,一是投入的總額,衡量了一國科技投入的絕對規模;另一個是投入占GDP的比例,也被稱為研發強度,衡量了一國科技投人的相對規模。這兩個指標既受到一國科技政策變化的影響,也受國家財政預算的制約,而且在不同的時期會出現波動。根據2007年經合組織的有關科技統計報告,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日本和歐盟的支出以年均實際增長率約為2.9%的速度增長,美國、日本和歐盟的支出占經合組織區總量的百分比分別為42%、17%和30%[2]。作為科技投入第一大國的美國歷來以巨額的投入來保障其全面領先的戰略目標,1994—2008年期間美國的投入增長了2.35倍,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2008年其投入仍然比英、法、德、日本的投入總額都多,并且投入占GDP的比例達到2.79%。作為歐盟主要成員國的英、法、德的投入在1994—2008年期間增長了近2倍,尤其是德國,為了實現2010年科技投入占GDP3%的目標,不斷提高研發費用,據統計2008年歐盟投入占GDP的比重為1.9%,德國的投入占GDP的比例更是提高到2.68%。在“科技創新立國”戰略的指導下,日本非常重視投入,近幾年在嚴峻的財政形勢下,其投入仍然保持了穩定增長,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投入大國,2008年日本的投入超過了英、法、德的投入的總和,并且自1998年以來日本投入占GDP的比例一直在3%以上,穩居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的首位。為了盡快提升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國的投入一直處于高速增長中,從1994年的306.3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7062.6億元,增長了23倍,投入占GDP的比例為也由1994年的0.64%提高到2010年的1.76%。盡管如此,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投入水平還相對偏低,2008年我國的投入總額不足美國的六分之一,不足日本的三分之一。
科技投入結構的比較
從不同的角度對投入進行劃分,通常有三種結構:按研究類型劃分的分配結構、經費的來源結構和按執行部門劃分的分配結構。按研究類型劃分的結構實際上是經費在活動中的不同階段的分配結構,活動一般要經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表現出了由基礎研究成果轉換成應用研究成果,再進一步轉換成試驗發展成果的的過程。(1)按研究類型劃分的結構從表2可以看出,除了法國外,美、英、日本都把近一半的資金用于試驗發展,其中美國2008年用于試驗發展的比例高達60.3%。但是與此同時,發達國家也非常重視基礎研究,除了日本外,主要發達國家用于基礎研究的比例均超過10%,其中法國2008年用于基礎研究的比例高達25.4%。這主要是因為基礎研究的總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國科技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和自主創新能力。以美國為例,奧巴馬政府承諾在10年內(2006—2016年)實現三大科學機構(國家科學基金會、能源部科學局以及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的預算翻一番。2008年美國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達692.85億美元,2009年至2016年,美國政府對基礎研究機構的預算將比2008年的增加426億美元。2008年美國經費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分配結構為1:1.28:3.47,日本為1:4.61:5.75。在我國隨著投入的增加,1995—2010年期間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從18億元增加到324億元,增長了17.57倍,但是基礎研究占的比例一直徘徊在5%。試驗發展經費從239億元增加到5844億元,增長了24.49倍,2010年試驗發展占的比例提高到82.8%。1995年經費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分配結構為1∶5.1∶13.21,2010年為1∶2.75∶18.01,與美、日等國家的分配結構相比,我國現階段的經費顯然過分側重于試驗發展領域,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水平明顯偏低。(2)按經費來源的結構在經費的來源上:政府和企業是最主要的資金渠道。依據政府資金和企業資金的比例的不同碳經濟下再論活性染料短流程,可以把經費的來源結構分為政府主體型(政府資金所占比例大于50%)、政府企業雙主型(政府資金和企業資金所占比例相當,均在45-50%)和企業主體型(企業資金所占比例大于50%)[3]。一個國家的經費來源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結構,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經歷了政府主體型———政府企業雙主型———企業主體型這樣一個演變過程。從表3可以看出除了英國、法國來源于企業資金的比例略低外,美國、德國、日本來源于企業資金的比例都超過65%,日本甚至高達78.2%,也就是說目前主要發達國家大多屬于企業主體型。雖然目前主要發達國家的政府投入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但是各國都非常重視保持政府投入總額的穩步增長,并把投入占GDP的比例為1%作為目標。1971年至2000年美國政府研發經費增加了3.6倍,日、英、法的政府研發投入分別增加了6—7倍(按本國貨幣計算)。日本的政府研發投入增加地更快,20世紀70年代日本政府研發投入與英、法、德相差不大,2000年則遠遠超出了這些國家[4]。我國經費的來源結構基本順應了國際趨勢,隨著企業投入的增加,企業投入的比例從1997年的44.6%上升到2003年的60.1%,2010年進一步提升為71.7%,這表明企業研發主體的地位已基本確立。此外,我國的政府投入在2003—2010年期間雖然增長了3.68倍,但是所占比例不斷下降,2010年政府研發投入占比全部經費的比例降至24%,占GDP的比例僅為0.42%。從規模來看,2010年我國政府投入僅為1696億元,低于同期的英、法、德等發達國家,不足美國的十分之一。(3)按執行部門劃分的結構目前企業不僅是經費最主要的資金渠道,而且是最主要的使用部門,主要發達國家經費分配給企業使用的比例都在60%以上,這表明企業不僅自己投入大量的研發費用,而且還積極爭取政府的科研經費以及民間的資金用于研發。以美國、日本為例,1994—2000年美國企業投入的實際年均增長率達8.2%,高于其總投入增長率2個多百分點,2000年企業界使用額占比達75.4%,達到1992億美元,實現了自1994年以來年均7.4%的增長率。企業已經將投資作為企業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大企業已經成為美國企業投入的主要力量,支出最多的100家公司占美國工業的3/4[5]。在“科技創新立國”戰略的指導下,日本企業建立和健全了4級研究開發體系,日本企業尤其是大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不斷增強,以至于日本研究開發機構的4/5,研發經費的2/3、研究人員的半數以上和幾乎所有的技術人才都集中于民間企業[6]。2008年日本經費的78.2%來源于企業資金,同時經費分配給企業使用的比例高達78.5%,全都位居發達國家的首位。在我國,企業雖然已經成為經費最主要的資金渠道和最主要的使用部門,但是企業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偏低,2010年為僅為0.93%,而國際通行標準認為該指標低于1%的企業難以生存,2%則可以維持,到5%以上才有競爭力,世界500強企業一般在5—10%,由此可見,我國企業的經費投入仍然相當不足。
啟示與建議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1年出版的《科學應用與發展》中對各國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劃分以及過對多個國家的投資規模的研究,當一個國家處于工業化第一階段時/GDP大致范圍在0.7%—1.8%,工業化第二階段/GDP大致范圍在1.5%—2.5%,工業化后階段/GDP大致范圍在2.0%—3.0%[7]。我國目前大致處于工業化第一階段后期和第二階段初期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深入,無論是投入規模還是占GDP的比例都需要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保持穩定的快速增長。政府科技投入的力度直接制約著一國科技發展戰略的執行,尤其是在經濟起飛階段,政府科技投入發揮了主導作用。在工業化第二階段,除日本外,主要的發達國家(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的美國、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日本、70年代初至1983年的德國、70年代至80年代的法國),經費中政府投入的比例都大于50%,美國和日本甚至高達60%以上[4]??紤]到我國所處的工業化階段,現階段政府不宜過早卸下科技投入主體地位的重任,應繼續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立法保證政府每年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要高于GDP、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美、日等國都根據本國的特點制定了科技戰略規劃和科技投入的重點領域,我國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根據自身特點制定戰略發展規劃,實施戰略產品計劃。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應重點投入對國家的戰略發展和科技進步起著舉足輕重的領域,支持產業技術研究,提升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形成能力。作為政府科技投入而言,應體現公共性原則,重點投入基礎性研究、科技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研究等領域。并且根據不同的研發項目,改變過去財政直接無償撥款的方式,采取不同的財政資助方式,在科技投入方式上,實現向“政府引導投入為主”的轉變。國際比較的結果表明美國、日本企業投入的積極性與政府的財政金融等方面的激勵是分不開的。歐盟的企業研發強度上之所以低于美國、日本等國,重要的原因就是歐美在風險投資上的差距,歐盟面向初創企業的風險資本相對較少,而2005年美國的風險資本投資總量(以占GDP百分比計)幾乎比歐盟總量高40%。所以我國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通過稅收減免、補助金、政府采購、政策性金融支持等措施激勵、引導企業和社會其他主體科技投入的積極性,尤其是通過扶持風險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等推動高科技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和完善市場經濟下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
地方財政科技費用投入論文
一、總體構想和研究思路
1.科技三項費用(以下簡稱科三費)是中央和地方財政科技撥款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財政科三費在遼寧的流向和使用情況,我們無從準確了解,不在本章研究內容之列。
2.本章通過對遼寧地方財政科三費投入狀況和運行效益的回顧與總結,對其發展態勢和投入水平進行描述和定位,指出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其它章節對問題的深層次分析和對策的提出奠定基礎。
3.本章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九五”期間(1996-2000年)。這一方面是受限于統計數據資料,但更重要的考慮,是能使我們的分析更具針對性和有現實意義,更好地為當前的科技部門管理工作服務。
4.本章的分析研究從以下四個層次進行:
(1)通過全省總量(包括省本級、市本級、區(縣)級)的分析,判斷遼寧地方財政科三費的總體發展態勢及在全國的水平;
深化財政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當前山東省財政支持科技自主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財政政策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財政部門是推動自主創新的重要主體、財政對支持自主創新的投入不足、基礎研究經費占財政科技投入比重偏低、財政科技經費管理體制不完善、稅收政策存在缺陷、增加財政直接投資與補貼額度、完善政府采購制度、完善財政支持自主創新的預算管理模式和制度規范、建立健全財政科技投入的績效考核評價機制、支持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培養、激勵與引進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近年來,隨著財政投入的增加,科技成果、隊伍建設和企業能力有了較大幅度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從財政政策方面看,必須要建立和完善財政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完善財政支持自主創新的預算管理模式和制度規范,明確財政直接資助自主創新的主體與重點領域,正確把握稅收激勵自主創新的方向和方式,建立健全財政科技投入的績效考核評價機制,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財政支持;科技自主;創新研究
財政部門是推動自主創新的重要主體。隨著財政部門的科技投入不斷加大,科技成果明顯增加,企業的競爭力得到較大幅度提升,但也存在不少問題,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本文主要以山東省為例,從深化財政政策改革等方面探討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當前山東省財政支持科技自主創新存在的主要問題
1.財政對支持自主創新的投入不足
投入資金防范科技創新風險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支持科技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分析;支持科技自主創新的金融政策研究;支持科技自主創新的金融政策研究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稅收激勵政策現狀、對研發環節給與支持的稅收激勵政策只占很小的比例、稅收政策的制度性缺陷,抵消了政策優惠的力度、稅收優惠政策并沒有根據各個稅種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稅收優惠形式的特點形成科學的激勵機制、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建議、金融支持政策現狀、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金融政策建議、充分發揮政府導向作用,完善鼓勵企業創新的信貸政策和投融資政策、加快中小企業板建設,設置中小板“綠色通道”等,具體請詳見。
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蒸蒸日上,特別是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和深入實施,是我國科技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一大批重要成果涌現出來,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科技競爭力不斷增強。但是,政策、資金以及市場環境等方面的不完善也給企業自主創新帶來嚴峻的挑戰,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企業自主創新的推進。特別是企業創新資金的不足以及科技創新風險的存在企業的科技創新很難在市場上進行成功的融資。因此,從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兩個方面探討企業自主創新的現狀和建議是非常必要的。
一、支持科技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分析
(一)稅收激勵政策現狀
近些年來,為推動企業技術進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稅收扶持政策,鼓勵企業科技創新。這些稅收扶持政策對于推動我國企業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從總體上看,稅收政策對于推動企業自主創新沒有形成足夠能量的激勵機制。主要表現在:
1.對研發環節給與支持的稅收激勵政策只占很小的比例。稅收激勵只是對已經形成科技實力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及已經享有科研成果的技術性收入實施優惠,而對技術落后繼續進行技術更新的企業以及正在進行科技開發的活動缺少鼓勵措施,使企業只關心科技成果的應用而不注重對科技開發的投入,不利于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一、引言
科學技術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在經濟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內蒙古積極地實施科技興區的政策,大力支持科技事業的發展。而財政科技投入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投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對財政科技投入也具有相應的能動作用。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R&D(ResearchandDevelopment)指在科學技術領域,為增加知識總量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去創造新的應用而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的活動。在國際上一般采用R&D活動的相關指標來反映一國的科技競爭實力,因此我們可以說R&D活動是科技進步的重要因素,而且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是十分重要,這就使得R&D活動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變得十分有意義。預算會計是以預算管理為中心,以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為目的,以預算收支核算為重點,用于核算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屬于分配領域中的各級政府部門、行政單位、非營利組織預算資金運動過程和結果的會計體系。在政府會計中,預算的作用非常大,可以提前為政府的財務做出判斷,可以更好的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和收支情況,也可以成為政府表現財政政策的工具,客觀的適應經濟發展需求,最重要的是與預算的有關信息可以為財政資金的績效提供評價。對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文獻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從國家層面來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如張順(2006)運用我國1978-2000年的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數據,采用了向量自回歸模型,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很好的檢驗,最后實證證明財政科技投入有利于經濟的增長,但經濟的增長并不會促進財政科技的投入[1]。吳林海,杜文獻(2008)通過誤差修正模型,相應的結合協整分析與因果關系檢驗兩種方法,對我國R&D投入與經濟增長的有關數據進行了研究,結論說明了我國R&D投入與經濟增長有一定的平衡關系[2]。韓香凝(2014)研究我國R&D經費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采用了三個指標,即投入規模、投入結構和地區差異。通過對三個指標的深入研究,最后指出R&D投入多的地區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不一定會大,每一個指標對經濟增長都有不同的影響,建議因地制宜,結合不同地區的特點,促進R&D投入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3]。另一類是以特定的省份或地區為研究對象。如柳勁松(2009)采用DEA分析方法,對廣西等4個民族地區,使用2001—2006年的面板數據,對這些民族地區的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并運用了不同的科技變量和經濟增長變量,結果表明內蒙古的資金使用效率排在第一位,廣西和新疆第二,寧夏最后。4個地區的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有一定的協調關系[4]。烏素(2010)在論文中通過各個指標對內蒙古財政投入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研究,并且對改革開放以來內蒙古的財政支出的發展變化特征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最后從資金使用效率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和政策,便于內蒙古財政投入在經濟增長中發揮重要的作用[5]。趙靜敏(2011)通過對江蘇省1996-2008年間的13個地級市的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采用面板數據,并結合協整分析方法,得出結論:江蘇省的各個地級市財政投入對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在每一個地市級之間卻有著顯著地不同,所以提出一些傾斜的建議和政策[6]。米嬌(2013)采用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運用定量和定性分析,對陜西省的R&D投入與經濟增長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并結合具體的數據和圖表,深入分析了R&D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最后表明R&D經費投入和陜西省經濟增長之間有著一定的關聯[7]。
二、內蒙古財政科技投入的現狀分析
1.政府的R&D經費投入比例在下降(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內蒙古的財政科技投入從總量上是逐年增加的,從2007到2012年,內蒙古R&D經費投入總量由24.20億元增加到101.45億元,總量上增加了4.19倍。但從資金的來源結構看,政府R&D經費投入比例雖然在2007年至2008年有小幅度增長,但從在總體上卻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由2007年的17.36%下降到2012年的11.63%,下降了5.73個百分點;企業資金比例呈現波浪式增長,由2007年79.80%上升到了83.76%,上升了3.96個百分點,而且比例都集中在80%左右。所以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政府的R&D經費投入比重在逐年降低,而企業資金投入已經成為R&D經費投入的主要部分。這樣的資金來源結構是不合理的,不利于政府預算目標的實現。2.R&D活動中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過低(見表2)一般來說,R&D活動可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驗發展三大部分。從表2中可以看出內蒙古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占R&D經費的比例極不相稱,基礎研究在整個R&D經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不超過3%;而實驗發展所占的比例都在85%以上,這樣就使得基礎研究水平非常低。3.政府績效評價不夠充分目前,在我國財政管理的各種問題中,無一不最終體現在財政預算績效管理水平低下、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不高這一基本因素上來。內蒙古財政科技投入屬于政府預算支出的一部分,但是政府的預算支出編制與績效評價相互結合的不夠充分。具體表現為:財政預算績效評價的法律建設不夠完善;標準設計不夠規范;工作目標不夠明確;績效評價隊伍有待加強;沒有形成良好的財政支出效益的監督環境;沒有建立科學、規范和合理的評價體系;沒有充分發揮政府預算會計的管理職能和監督職能等。
三、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相關分析
筆者根據相關性、重要性和科學性等原則,采用內蒙古的GDP產值和R&D經費兩個變量來進行相關分析,R&D經費代表財政科技投入,GDP代表經濟增長。在構建兩者之間具體關系的回歸方程時,對兩個變量進行了自然對數變換,以此來消除異方差的影響,分別取值為LNNB和LNGDP。對數據進行簡單的統計如表3:1.GDP用R&D經費影響的分析方程由于兩個變量的數據計量單位和數量級比較接近,所以就沒有進行標準化處理。運用stata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方程結果,如表4:根據表格,可知回歸方程為:lngdp=6.8252+0.6138lnR&D+ε我們可以知道系數0.6138是表示財政科技投入R&D對于經濟增長GDP的影響系數,即說明財政科技投入R&D每增加1個百分點,相應的代表經濟增長GDP增加約0.6138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政府對財政科技的投入對GDP有正的推動作用。2.R&D經費用GDP影響的分析方程再次運用ststata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方程結果,如表5:根據表格,可知回歸方程為:lnR&D=-0.10.8851+1.6040lngdp+ε我們可以知道系數1.6040是表示經濟增長GDP對于財政科技投入R&D的影響系數,即說明經濟增長GDP每增加1個百分點,相應的財政科技投入R&D增加約1.6040個百分點,也就是說GDP的增長對政府財政科技投入也具有正的推動作用。通過上面的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知道,內蒙古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之間互為正向推動作用的關系,但彼此影響的幅度有所不同,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財政科技預算支出績效評價做的不夠好,沒有充分發揮政府預算會計管理監督的職能。
證券交易所金融科技投入研究
摘要:香港交易所作為中國連接世界的重要交易所之一,也是目前資金進出中國內地的主要市場,科技賦能證券交易所變得越來越重要,港交所通過兼并和新設公司、推出領航星計劃、合作設立金融科技研究所等等,為港交所保持其領先地位作出努力。本文通研究港交所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與證券交易量、證券交易質量等之間的關系,由此發現港交所科技投入與交易質量的關系,進一步得出科技的推動作用得出啟示,為證券交易所未來轉型升級奠定研究基礎。
關鍵詞:港交所;科技投入;交易質量
一、引言
隨著通訊技術革命和市場競爭加劇,證券交易所的競爭越發激烈,金融數據的大數據分析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越來越重要,日前,倫敦證券交易集團(LSEGplc)在2021年1月完成270億美元收購金融市場數據和基礎設施提供商路孚特(Refinitiv),助力其在日益競爭激烈的競爭中,保持技術優勢。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HKEx)作為資金進出中國內地的主要市場。2019年,港交所全年新上市公司183家,第七次成為全球最大首次公開招股市場,金額達3142億港元,較2018年增長9%、證券化衍生產品(衍生權證、牛熊證及界內證)的成交金額達44137億港元,盡管相比較2018年下降23%,但仍連續第13年蟬聯全球最大結構性產品市場。港交所在2011年和2019年,兩次希望并購倫敦證券交易以助力港交所發展,創造全球布局的國際化金融交易服務集團,但均以失敗告終,在面對行業全面轉型和發展的大前提下,其自身通過科技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兼并或者設立金融市場科技相關公司以及建立金融實驗室研究金融科技的應用等,使得港交所在全球激烈的金融市場競爭中,繼續成為環球交易所行業中的佼佼者。本文基于文獻閱讀,結合證券交易所特性,在港交所財務報表中選取相關指標,進行定性分析,結合相關數據呈現港交所在科技投入與收入、收益、市場指標等相關關系。
二、港交所對外并購投資對布局金融科技分析
20年世紀90年代以來,證券交易所就興起各種形式的并購、重組和業務創新等變革形式,提升自身在交易所行業的競爭力的同時,對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作出貢獻,表1收集的是港交所自2012年以來加強金融科技的并購投資事項,為保持自身優勢,通過并購、合資或者獨資的形式,布局金融科技,提升自身的數據分析、大數據處理、金融信息服務和數據安全等港交所在2010年開始興建新一代數據中心,初步預算投資約7億港元在香港將軍澳工業邨,成為港交所旗下所有市場及結算系統的核心數據中心。2013年1月,港交所新數據中心正式開幕,作為“香港交易所領航星技術計劃”核心項目,總投資超過30億港元,數據中心主要服務為設備托管,并且以此形成生態圈使得參與者享受到具有成本效益的市場聯通服務、買賣盤管理、風險管理等,還可以提供超低時延的市場數據產品。從圖1可以看出,隨著新一代數據中心的投入使用,在設備托管服務方面穩步增長,年均超過2位數增長,不僅彌補港交所的設備托管服務的空白,還提升港交所的收入,作為“香港交易所領航星技術計劃”的核心部分,數據中心的建設具有深遠意義。從表2可以看出,港交所成立數據中心后,其設備托管服務的參與者在現貨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的占有率均超過50%,說明對其托管服務的認可以外,將為港交所提供新的收入和利潤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