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優勢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6 06:21: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競爭優勢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美國競爭優勢
一、美國天然資源性產業和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時期,美國部分產業進入國際市場,生產率躍居世界各國之首,開始確立其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地位,進而成為全球經濟霸主。
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生產同類產品的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根據邁克爾·波特的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統計,在上世紀70年代初,列國際市場占有率前50位美國產業中,不僅有高度依賴天然資源的美國傳統產業(如黃豆、大米、小麥、煤炭等),也有工業化社會的代表性產業,如飛機、電腦、電子管、有機化學品、辦公事務機器等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顯示美國優勢產業的多樣性。(注: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頁。)
至10多年后的1985年,從列入國際市場占有率前50位的美國產業來看,美國產業的優勢產業格局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即天然資源性產業(如玉米、甜菜、煙草等)、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如飛機、醫療設備等)依然并存。與70年代初相比,美國與其他國家出口結構逐漸升級形成鮮明對照,在列入國際市場占有率前50位的美國產業中,以天然資源為主的產業從19個增加到了22個,天然資源性產業的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達到了24.2,遠高于日本和德國。(注: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頁。)
1985年以來,美國經濟最大的變化是增長強勁,由此美國重新恢復了經濟強國的信心。2000年美國商品貿易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額的12%,市場占有率高于這一比率的商品有43類(見表1),這些商品相對于其他美國出口商品而言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這些商品占美國當年全部出口的64.8%。在43類商品中,屬于以天然資源為主的產業有8個。
資料來源:筆者根據聯合國《2000國際貿易統計年鑒》數據計算。
企業之間競爭優勢對比
中小企業在社會發展中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重視,這是與它的自身的靈活和專業的優勢密不可分的,相對大企業來講,中小企業講的就是“日新月異”,產品的單一給產品的較快的更新帶來很大的優勢,下文就是講了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在產品的承擔風險的競爭優勢、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在管理決策方面復雜程度的競爭優勢以及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在產品的流動性上的競爭優勢。
一、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在產品的承擔風險上的競爭優勢
1.在產品的規模上來講,大企業比中小企業規模要大,產品的種類也比較多,產品的生產速度也比較快,大企業的行業優勢就在于它的生產成本上,產品的需求量大,生產成本也就隨之增大,而且成本投入的時間較長,產品的收益回報周期長,勞動成本就付出的多,經濟效益是按照成本與收益的比例計算的,不是只看效益的多少而不看成本的投入,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增加了成本資金承擔的風險。但是中小企業的資金投入量小,收益回報快,周期比較短,資金的流動性上比較速度,這就使得大企業在產品的承擔風險上要比小企業大的多。
2.大企業的主要產品的投資對象是一些勞動力比較密集,技術比較密集,資金比較密集的產業,這樣的產業回報利潤比較高,但是這些產業都是在成本足夠的情況下才能一起周轉的,這就像一個產業鏈,每關都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產業鏈斷了以后都會給企業的成本和效益蒙受很大的損失,但是小企業的勞動力比較稀薄,主要注重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進行生產,比如說服裝,日用品,小零件等,技術含量不高,不需要多大的技術資金投入,也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的扶持,更沒有大量的資金集中,也就不用承擔那么大的產業鏈的風險,所以相對大企業來講,中小企業在這方面比較有優勢。
3.中小企業和大企業都存在市場風險,而且中小企業因其技術的限制和行業的領域的限制,承擔的企業風險會更高一點,但是對于中小企業來講,卻在市場中占有競爭的優勢,它在產品的質量和產品的更新換代的研究上都占有很大的競爭優勢,產品的質量在同行業里面絕對占有絕對的有力的競爭優勢。
二、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在管理決策方面的復雜程度的競爭優勢
探究休閑業競爭優勢提升途徑
摘要:本文以“競爭優勢”為切入點,運用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模型,從資源的要素稟賦、需求狀況、相關產業、戰略結構等方面對休閑產業的競爭優勢構成要素進行研究,提出休閑產業競爭優勢的評價原則,最后就城市休閑產業的競爭優勢提升途徑提供若干建議。
關鍵詞:競爭優勢休閑產業提升
隨著休閑與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密,休閑正逐步從“邊緣角色”變成“時代主角”,休閑產業呈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極大地促進了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及地方經濟的發展。從國際發展經驗來看,休閑產業的競爭并不僅僅局限于資源基礎,也需要面臨市場需求、產業結構、外部環境等各方面的競爭壓力。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休閑產業的協調發展,提升產業能級,本文以“競爭優勢”為研究切入點,選取波特鉆石模型為理論基礎,從產業內外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挖掘休閑產業競爭優勢的形成要素,構建休閑產業競爭優勢的評價體系,總結休閑產業競爭優勢的提升途徑。
一、理論研究回顧
關于休閑產業,馬惠娣認為,“休閑產業是指與人的休閑生活、休閑行為、休閑需求(物質的與精神的)密切相關的產業領域,特別是以旅游業、娛樂業、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為龍頭形成的經濟形態和產業系統”。休閑產業是休閑經濟的核心和基礎,休閑產業的規模及效益從某種程度而言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休閑經濟的發展水平。發展休閑產業對于優化我國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城市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關于產業競爭優勢,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所提出的“鉆石體系”成為目前分析產業競爭優勢的經典模型。波特指出,真正能持續以價值形式體現的競爭優勢,來自于各戰略要素優勢的價值轉化與傳遞。產業競爭優勢來源于戰略要素的動態匹配,將戰略要素的內在價值,通過在價值鏈中的轉化與傳遞,實現為競爭優勢。從宏觀層面上看,產業競爭優勢取決于資源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和輔助產業狀況、戰略結構四個基本要素和政府行為、發展機遇兩個輔助要素。
金融危機后商品競爭優勢
一、危機前競爭優勢分析
得益于特殊的地緣和省情優勢,福建的出口貿易得到了持續快速的發展,出口貿易額1979年僅為2.46億美元,2010年則高達714.97億美元。[1]出口商品結構也不斷優化。1979年以來,福建重點發展了水產品、鞋類、罐頭、機械電子、礦產及加工品、服裝、茶葉、首飾等10類產品,經過10年發展,1990年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以上的商品有24種,機電產品出口達5.13億美元,占福建出口比重的22.9%。[2]1993年福建貫徹“以質取勝”的出口戰略,推進出口商品質量、檔次和水平的不斷提高,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當年福建出口1000萬美元以上的產品達76種,其中運動鞋和尼龍傘的出口達1億美元以上,機電產品出口11.7億美元,占福建出口比重達20.1%。[3]2010福建機電產品出口293.9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41.1%,其中金屬制品、電器及電子產品、運輸工具和儀器儀表類機電產品出口增勢迅猛,出口額分別為18.84億美元、130.47億美元、31.88億美元和39.49億美元,分別增長59.8%、33.6%、39.4%和52.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31.75億美元,占福建出口總額的18.4%,同比增長25.8%。[1]為了深入分析福建出口商品的競爭優勢,筆者擬采用貿易競爭力指數和Michaely指數進行研究。貿易競爭力指數(Tradecompetitiveindex,簡稱TC)用來反映一國某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狀況。該指數表示為:TC=(Xi-Mi)/(Xi+Mi),Xi和Mi分別代表第i種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一般而言,TC值介于-1與1之間,越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其TC值越接近于1,出口競爭力較差的商品TC值越接近于-1。由于對世界整體而言,Xi≈Mi,TC≈0,所以該指標也反映相對于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而言,一國或地區的某一類產品是處于競爭優勢還是劣勢以及優劣勢的程度。Michaely指數(MI指數)用以反映一國或地區某一類產品進出口相對于本國或地區整體進出口的優勢或劣勢,該指數表示為:MI=Xi/∑Xi-Mi/∑Mi。Xi和Mi分別表示第i類產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Xi和∑Mi分別表示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MI的取值范圍為[-1,1],正數表示第i類產品出口相對于本地區整體出口具有競爭優勢,負數表示第i類產品出口相對于本地區整體出口競爭力具有劣勢。在商品分類上,擬采用聯合國頒布的國際貿易標準分類進行劃分,分別是: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SITC0),飲料及煙類(SITC1),非食用原料(SITC2),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SITC3)和動植物油、脂及蠟(SITC4),化學品及有關產品(SITC5),輕紡、橡膠和礦冶產品及相關制成品(SITC6),機械及運輸設備(SITC7),雜項制品(SITC8)和其他未分類產品(SITC9)。其中SITC0-SITC4為資源密集型產品,SITC5和SITC7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SITC6和SITC8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對于SITC1類產品,由于煙草是典型的政府控制、貿易保護的產品,而飲料則由于運輸成本過高,是當地消費傾向顯著的商品,且煙酒和飲料的進出口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較大,因此其進出口并不反映比較優勢或者比較劣勢,[4]且該類產品占出口比重較小,同時,由于SITC3、SITC4的商品性質與趨勢與SITC2類同,SITC9類產品出口額和比重較小,因此,本文對這幾類產品不予討論。由測算競爭指數(見表1)得到的結論如下:
1.資源密集型產品中,SITC0類產品出口競爭優勢較強,TC指數平均都在0.5以上,但是2008年的指數偏低,2009年有所恢復,2010年則略有上升,表明該類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機的波及。其MI指數偏低,接近于0,表明該類商品在福建的出口貿易中不具有顯著的優勢。SITC1類產品TC指數較高,1999-2004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接近于1,表明在這段時間內該類產品的競爭優勢很強。但2005年起該類產品TC指數急劇下跌,2008年起出現負數,2009年和2010年則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其MI指數也一直在0附近波動,表明該類產品在福建出口商品中不特別具有優勢,同時其自身的出口競爭也逐步趨于劣勢。SITC2類產品TC指數一直為負且日益趨向-1,而其MI也是小于0并且呈現下降的趨勢,表明該類產品處于嚴重的比較劣勢。
2.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中,SITC5類產品TC指數從2005年后開始趨向于0,競爭劣勢逐漸縮小,但是2009年又有擴大的趨勢,2010年略為好轉。其MI值也小于0,表明該類產品不具有競爭優勢,受金融危機的波及仍然較大。SITC7的TC值在2002年由負轉正,呈現上升趨勢,MI值在2007年以后也開始不斷上升,然而2009年與2010年則雙雙呈現下降趨勢,表明雖然該類產品競爭優勢逐步增強,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且影響的持續時間較長。3.勞動密集型產品中,SITC6類產品的TC值呈現迅速擴大的趨勢,其MI值2005年后由負轉正且逐步擴大,但是2009年均有所下降,2010年略為回復,表明該類產品的競爭優勢較強,但是也受到金融危機的波及。SITC8產品TC值與MI值在所有的出口商品中為最高,其TC值最高的時候接近0.9,MI值最高時達到0.4,但是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與其他類產品不同的是,2008年該類產品的TC值沒有下降,2009年TC值與MI值反而略微上升,表明該類產品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金融危機影響有限。綜上所述,目前福建出口商品中最具有競爭優勢的仍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尤其是包括服裝、鞋子、箱包等在內的雜項制品;其次,資源密集產品中的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類產品具有較高的競爭優勢;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不具有競爭優勢但是其劣勢有縮小的趨勢,大部分產品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
二、危機后競爭優勢分析
1.對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影響分析。資源密集型產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類產品具有較高的競爭優勢,究其原因在于福建擁有適合發展農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國家政策對農業的扶持。福建復雜多樣的氣候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適合發展多樣的農、林、牧、副、漁業生產。同時,在中央農業政策的支持下,福建省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重點扶持農業的發展,形成了以畜禽、筍竹、水產、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花卉和烤煙為主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它們一直是福建的順差產業。[5]美國、日本、歐盟、東盟和臺灣是福建農產品主要出口市場,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市場尤其是美日歐消費信心受到打擊,外圍市場國際農產品價格持續下降,人民幣持續升值,經濟不景氣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針對福建農產品的貿易摩擦加劇。同時,福建省內農業勞動力和農資產品的價格紛紛上升,導致農產品成本不斷提高。這些內外因素造成福建該類商品出口競爭力下降。2009年世界經濟開始復蘇后,國際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回暖,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區的成立以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達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福建農產品的出口,出口競爭優勢有所回升。但是,經濟復蘇的緩慢性以及前述種種因素在一定時期內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危機后福建該類商品的競爭優勢仍舊存在著相當的挑戰。
提高品牌競爭優勢的辦法
一、品牌與品牌競爭力
品牌既是企業的一種資源也是整合企業內外部要素的能力的外在表現,是能給擁有者帶來溢價、產生增值的一種無形資產,它的載體是用以和其他競爭者的產品或勞務相區別的名稱、術語、象征、記號或設計及其組合,增值的來源是來自于消費者心目中形成的關于載體的印象。品牌的構成要素包括:品牌分析、品牌識別、品牌范圍、品牌關系、品牌結構、品牌角色、品牌定位、品牌傳播、品牌個性、品牌聯想以及品牌組織結構等。品牌競爭力是品牌參與市場的一種綜合能力,是品牌在競爭環境中,為謀求企業長遠發展,通過對自身可控資源有效配置和使用,使其產品和服務比競爭對手能更符合與滿足消費者行為和需求,為企業提供超值利潤的能力。其具體內涵包括:一是品牌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力的市場表現形式;二是品牌競爭力的根源在于品牌對顧客的一貫承諾及由此帶來的顧客價值;三是品牌競爭力是企業有效資源配置的結果,同時其自身也是企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資源。根據品牌競爭力的內涵,品牌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應該包括企業的核心能力要素、互動過程要素、顧客要素。每項基本構成要素下都有相應的評價要素,其中企業的核心能力要素是由市場能力、資本能力、管理能力、技術能力以及企業資源進行衡量。互動要素詳細分為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兩方面,其中管理創新包含戰略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和市場創新。顧客要素是由市場份額、超額利潤和品牌形象三方面進行衡量。品牌競爭力的最終表現為:品牌傳播力、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誠度、品牌執行力、品牌品控力以及品牌創新力。
二、不同層次的企業競爭優勢與品牌競爭力
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主要通過產品競爭力、品牌競爭力和營銷競爭力三個指標來衡量。品牌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力在市場表現方面的重要和主要競爭力之一。同時,也是企業競爭力在資源整合方面的競爭力之一。可以說,品牌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力的進一步的體現和濃縮,因此研究品牌競爭力與競爭優勢之間的關系可以著手從企業競爭力與競爭優勢的關系研究。
一是企業競爭優勢來源于國家、產業和企業三個層面,其中競爭優勢產生于企業內部,而企業儲蓄競爭優勢的維持產生于企業所處的產業結構。競爭優勢的本質是不斷積累和創造適應外部環境的核心能力、知識和組織管理,以促進動態能力的演化,從而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由于企業競爭力是作為復雜系統的企業內部要素和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因此可以說企業競爭優勢是企業競爭力的來源,進而也是品牌競爭力的來源。
二是競爭優勢是有長期和短期之分的。短期競爭優勢是指最終產品市場上產品顯示的性價比;而長期競爭優勢是指企業的競爭力,是一種由企業的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整合而成的競爭能力,也就是說企業競爭優勢不同于企業競爭力。
企業持續競爭優勢論文
一、對持續競爭優勢的一般理解
在知識經濟與全球化時代,每個企業總在追求長久的發展。這其中的中小企業在成長過程中也不例外,總想在市場競爭中具有競爭力,從而贏得市場。那么,如何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市場、獲得利潤,是每個企業都在思考的課題。
競爭實質上就是要超越競爭對手,優勝者意味著擁有對手欠缺而對競爭結果或經營績效發揮關鍵作用的優勢,即擁有競爭優勢。那么什么是競爭優勢呢?是指一個企業在有效的“可競爭性市場”上向消費者提供具有某種價值的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超越或勝過其他競爭對手,并且能夠在一定時期之內創造市場主導權和超額利潤或高于所在產業平均水平盈利率的屬性或能力。這只是短暫的優勝于競爭對手。中小企業如何具有長期的優于競爭對手才是發展之本。就必須擁有持續競爭優勢,即企業具備某種能夠在長期內保持在技術、管理、服務等方面綜合的競爭優勢。擁有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來源在于:對企業所處的環境采取的戰略、企業擁有的資源、核心競爭力和持續性創新等。
二、中小企業取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措施
但是對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及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根據中小企業自身特點看,小企業從創立到發展成為大企業之前,主要障礙有戰略問題、管理轉型問題和沒有核心競爭力問題。那么,中小企業解決這些問題,并取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措施有:
1、整合企業資源
企業持續競爭優勢論文
內容摘要:中小企業要想長久的發展下去,就必須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然而,有一些因素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其原因很值得深思與探討。
關鍵詞:中小企業持續競爭優勢對策
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下,每個企業都在追求長久的發展。而如何讓中小企業保持良好的持續競爭優勢,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始終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
持續競爭優勢的概念
中小企業要超越競爭對手,獲得發展,就必須具有競爭優勢。所謂“競爭優勢”(competitiveadvantage),是指一個企業在有效的“可競爭性市場”上,向消費者提供具有某種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并在此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超越或勝過其他競爭對手,并且能夠在一定時期之內創造市場主導權和超額利潤或高于所在產業平均水平盈利率的屬性或能力。而中小企業要獲得持久的發展,就必須擁有持續競爭優勢,即企業具備某種能夠在長期內保持在技術、管理、服務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優勢。擁有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來源在于:對企業所處的環境采取的戰略、企業擁有的資源、核心競爭力和持續性創新等。但是保持持續競爭優勢,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中小企業能夠“持續成長”。這種“持續成長”包括:量的擴大,表現為資產的增值、銷售額的增加,盈利的提高、人員的增加等;質的變革與創新,指經營資源的性質變化、結構的重構、支配主題的革新等。
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外國競爭優勢試析論文
美國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這一點也為嚴密的定量分析所證實。(注:張幼文、黃仁偉:《2003中國國際地位報告》,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4月版,160-172頁。)邁克爾•波特在他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對美國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競爭優勢作了分析。近20年過去了,美國的競爭優勢又發生了何種變化呢?本文試圖從制造業和服務業入手,揭示當代美國的競爭優勢。根據邁克爾•波特的有關論述,一國的競爭優勢是指有別于其他國家、并最終能增強本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多種因素的最佳組合,在這里也可以理解為一國支撐其產業競爭力的環境。
一、美國天然資源性產業和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時期,美國部分產業進入國際市場,生產率躍居世界各國之首,開始確立其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地位,進而成為全球經濟霸主。
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生產同類產品的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根據邁克爾•波特的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統計,在上世紀70年代初,列國際市場占有率前50位美國產業中,不僅有高度依賴天然資源的美國傳統產業(如黃豆、大米、小麥、煤炭等),也有工業化社會的代表性產業,如飛機、電腦、電子管、有機化學品、辦公事務機器等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顯示美國優勢產業的多樣性。(注: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頁。)
至10多年后的1985年,從列入國際市場占有率前50位的美國產業來看,美國產業的優勢產業格局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即天然資源性產業(如玉米、甜菜、煙草等)、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產業(如飛機、醫療設備等)依然并存。與70年代初相比,美國與其他國家出口結構逐漸升級形成鮮明對照,在列入國際市場占有率前50位的美國產業中,以天然資源為主的產業從19個增加到了22個,天然資源性產業的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達到了24.2,遠高于日本和德國。(注: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中文版),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頁。)
1985年以來,美國經濟最大的變化是增長強勁,由此美國重新恢復了經濟強國的信心。2000年美國商品貿易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額的12%,市場占有率高于這一比率的商品有43類(見表1),這些商品相對于其他美國出口商品而言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這些商品占美國當年全部出口的64.8%。在43類商品中,屬于以天然資源為主的產業有8個。
創造企業競爭優勢論文
近年來,國內外各大企業,包括一些企業戰略管理專家和學者都在想方設法使企業能夠持久地生存與發展。在這些時期,同時出現了許多戰略和創新,特別是最近幾年企業流行的核心競爭力戰略,但都不能真正地為企業長遠發展提供良方妙藥,究其原因,的確有許多問題值得深思與探討。
戰略為本,策略為綱。戰略定乾坤,思路明方向。在打中想,在想中打;邊走邊想,邊想邊打,這是企業在運作中一直深入貫徹和身體力行的思想指南。因為要想成為一流的企業,就要有一流的戰略;沒有一流的戰略就談不上創建一流的企業。我們認為企業必須首先要建立正確的戰略思維。
一、建立系統戰略思維
企業要建立正確的戰略思維意識,首先要進行戰略思維轉型,即從項目導向的投資思維轉向產業戰略導向的投資思維,從開辟新的利潤增長點的思維轉向確立產業價值鏈競爭的思維,從先圈錢后找項目的融資思維轉向以產業戰略需求拉動融資戰略需求的思維。其次要了解企業戰略的關注點。我們認為戰略關注點應該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是形成明確的戰略觀點;第二是正確選擇產業及提升產業能力;第三是優化業務結構、合理配置戰略資源;第四是把握投資方向;第五是基于戰略競爭力的內生資源與能力上,進行系統的管理升級與文化變革。
這五個方面,最重要的是第一個,即形成什么樣的戰略觀點。有了正確的思路,才會有正確的出路。當前的戰略觀點有兩種,一種是日本觀點,一種是美國觀點。日本的觀點是行行出狀元,不管外部怎樣,不進行行業分析,只管自己做好,傾向于企業自身能力的研究。最典型的是本田汽車,它做汽車時,汽車業的格局已經形成了,但它認為自己能做好。它的邏輯很簡單:如果世界上有人需要汽車,我能造出最好的汽車,我就一定能成功。而美國人的戰略是基于行業分析和行業選擇的,即首先要選擇一個有前途的行業,認為戰略是一種差異化的選擇。
企業目前是戰略困惑,不知道該采用日本還是美國的戰略觀點。我們認為中國企業應走第三種模式,就是內外兼顧的完整的戰略,行業分析與企業內部能力開發結合在一起的戰略競爭力,既要著眼于外部對行業進行深入分析,又要基于自身研究如何內生能力和資源。當前,為什么中國企業需要戰略思維、需要適時進行戰略轉型?這取決于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原因。
合作營銷營造競爭優勢論文
所謂的合作營銷,也可以稱為協同營銷,主要是指廠商之間通過共同分擔營銷費用,協同進行營銷傳播、品牌建設、產品促銷等方面的營銷活動,以達到共享營銷資源、鞏固營銷網絡目標的一種營銷理念和方式。合作營銷,也應該是指一種360度的合作營銷。即是說公司應該全方位尋求與自身品牌定位相一致的企業進行合作,包括:上游供應商、下游渠道分銷商和零售商以及(非)相關行業的其它廠商。
一、最優化支配營銷預算
不論公司處于價值鏈條的什么位置,面對著日益多變的動態市場環境,都需要龐大的營銷預算。營銷經理們都應該知道,單憑自身的資源是難以滿足市場啟動和市場運作的巨大開支的。因此公司應積極尋求合作營銷策略,尋求一種最佳支配營銷預算的途徑。
在市場啟動階段,公司可以與上下游廠商進行合作廣告,把聯合信息在同一時間、通過同一渠道向最終的目標顧客傳播。如此,整合使用自身與上下游廠商的廣告預算。在市場推廣階段,公司可以利用合作促銷的形式,實現與合作伙伴促銷費用的相互對接,節約促銷的實際開支。
在公司與上下游廠商之間的合作營銷中,可以非常顯著地體現這一優勢。著名的芯片廠商Intel公司,就曾經成功的運用合作廣告策略為其新產品開路。Intel公司宣布,只要下游電腦廠商能在他們的廣告中和產品上加上“IntelInside”的標識,Intel公司將支付其部分的廣告費用。此合作廣告政策一經宣布。Intel公司迅速獲得了許多下游廠商的認可與訂貨。公司的386和486芯片也迅速占領市場。公司在支付一定合作廣告費用的同時也獲得了銷售額和利潤的成倍增長。
二、延展和嵌套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