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與合作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07 10:10: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競爭與合作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下跳棋的例子
下過跳棋的人都知道,6個人各霸一方,相互都是競爭對手,都想先人一步,把自己的6顆玻璃珠盡快地移至對面預定的位置上去。但是,如果你一味地為別人搭橋鋪路,那么,別人就會先達到目的地,而你,則落后于人,最終落得個失敗的下場。相反,如果你一心拆別人的路,而耽誤了你自己的正事,你也不會取勝,因為其它的各方會在你們“鷸(yu)蚌(bang)相爭”時“漁翁得利”。正確的競爭策略,應該是:以追求自己的棋子盡快達到目的地為第一考慮要素。
二、學習中相互請教或自我封閉的例子
在學習中,有的同學在獨立思考之后,仍然無法獲得答案,那么,向他人請教,是一個好的辦法。同學們相互幫助,共同進步,這是一個相互合作的例子。
有一位名人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相互交換,我們仍然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相互交換,我們就有了兩個思想。這也是學習中相互合作的例子。假如一個人,采取了開放式的學習方法,他主動與其它9個人交流了思想,那么,他就擁有了10個思想。但是,由于其它9個人,只與他交流了思想,其它9個人就都只擁有2個思想。這樣算來,那個主動與其它9個人交流思想的人,自然比其它9個人擁有更豐富的思想。可見,合作的策略在競爭中獲勝是多么的重要。
相反,如果一個人自我封閉,不與他人交流思想,他不幫助別人,別人也不幫助他,那么,他就只擁有自己單調的思想。不與他人合作、自我封閉的策略,在競爭中無疑要失敗。
三、在合作與競爭中,應注意保護自己的權益
有一只小雞,心地特別善良,其它的小雞都比它有心計。每當主人灑食時,其它小雞總是對它說:“你道德品質好,政治思想好,你就合作一點,不要太小氣,讓我們先吃吧。”這位小雞總是把自己看作是圣人,而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合法權益正在遭到侵害。等到其它小雞吃飽了,地上的食也幾乎沒有了。這只小雞越來越瘦弱,最后抵御不了疾病的襲擊,不治而亡。
篇2
關鍵詞:企業文化 企業核心競爭力 具體功能
企業文化是在實現企業目標的過程中形成和建立起來的,是企業內部全體成員共同認可和遵循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企業哲學、行為規范、經營理念、管理方式以及規章制度等的總和,它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其核心是企業精神和企業價值觀。企業文化把企業精神和企業價值觀作為核心和基石,強調對員工普遍認同的價值觀的塑造。企業文化作為現代企業管理思想發展的一個階段,是企業建設由技術中心、制度中心、產品中心等向文化中心的戰略轉移,是當代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的靈魂。本文首先分析企業文化的基本功能,然后具體分析企業文化對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如何發揮作用。
一、企業文化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1、企業文化具有導向功能。何謂導向功能?導向功能就是指能夠通過企業文化對企業的領導者及其職工起到引導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首先,企業經營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法則是由經營哲學和價值觀念的指導經營哲學所決定的,而企業的經營者在進行一項正確的決策時必須以這些方式和法則作為指導,并且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采用其來指導員工進行科學的操作。其次,企業共同的價值觀念規定了企業的價值取向,從而使得企業的員工能夠對事物的評判相一致,一旦有了共同的價值目標,無論是企業的領導還是員工,都能夠朝著他們所認定的價值目標去行動。
2、企業文化具有約束功能。企業文化的約束功能主要是通過完善管理制度以及道德規范來實現。眾所周知,企業制度是企業文化的內容之一,是企業內部的法規,有效的規章制度能夠形成強大的約束力來規范企業的領導者和企業職工的行為。其次,道德規范上的約束力。 和企業制度不同,道德規范是從倫理關系的角度對企業領導者和職工的行為來進行約束。一旦人們違背了最基本的道德規范的要求,就會受到輿論的遣責,自然而然,心理上也會存有內疚感。所以企業的道德規范能夠促使全體員工嚴把產品質量關,遵紀守法。
3、企業文化具有凝聚功能。以人為本,尊重人的感情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這樣能夠為企業營造一個非常和諧,團結信任的良好氛圍。使得整個企業上下的員工之間形成一股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夠讓職工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在企業中的主人翁地位,并自覺的將把本職工作看成是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證整個企業的步調一致,形成統一的整體,從而促使企業的發展壯大。
4、企業文化具有激勵功能。共同的價值觀念能夠讓企業中的每個職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為的價值,人類的最高精神需求也就是實現自我價值,無可厚非,這一價值的滿足將會對員工形成極大的激勵。在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氛圍中,不管是領導與職工的關系,還是職工與職工的關系,都是非常和睦且友好的,大家相互關心,相互支持。此外,企業精神以及企業形象也會對職工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特別是當企業的文化建設取得良好的成績并在社會上產生影響之時,企業職工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會更加的強烈,從而自覺的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維護企業的榮譽和形象,甚至讓其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二、企業文化如何構建好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1、利用企業文化的導向功能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已經知道優秀的并且符合時代特征的企業文化將會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以及道德規范起到引導作用,因此,筆者認為,企業可以利用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擴大的這一趨勢,通過各種有效手段來提高企業的文化品位,加強員工的創造力水平,達到改善企業品牌形象以及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目的。此外,企業也可以在現有的優秀文化傳統和良好的企業文化環境的基礎上,招納一大批具有創造力、進取心以及挑戰精神的各類精英人才,為企業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儲備后續力量,使得企業能夠憑借其文化能力、人才以及其它的優勢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并獲得長足的發展。
2、利用企業文化的約束功能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中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約定俗成的行為準則,可以讓企業職工的舉止行為更加的規范化,以保障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體可以通過感化員工來養成助人助己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培養員工知禮儀、重修養、守公德的操守來使其自覺維護企業的聲譽和形象,保守企業秘密,同時能夠很好的協調企業內部的各種人際關系,減少沖突,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運營效率,進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利用企業文化的凝聚功能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筆者覺得,可以通過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企業經營理念來指導企業的經營行為和員工行為,保證員工的個人目標和企業目標一致性,達到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的。同時,可以利用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來讓其在實踐的同時總結經驗,并經過相應的總結和篩選提升到系統化、理論化的層次,從而轉化為企業的文化,通過實踐經驗上升企業文化,形成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4、企業文化的激勵功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方面,可以改變傳統企業中給員工的報酬方式,堅持員工共享企業成果,比如發放企業股票來將員工的切身利益與企業的追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可以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并在保證公平、公開、公正、合理的前提下,在企業內部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創造一個和諧的合作競爭環境,充分發揮其團隊合作的精神,為企業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
總結:
總而言之,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生存和發展壯大的法寶,也是企業發展的力量之源、經營的最大資本、提升企業發展層次的關鍵所在。任何一個企業都要注重以人為本的文化建設,并不斷進行企業文化的創新,提高企業文化層次,構建企業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永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王志剛 企業文化對增強企業競爭力的作用[ J] 中國職工教育 2006年7期
[2].曾海宏 企業文化與核心競爭力[J] 視點 2008年9期
篇3
摘要思政工作是國有企業發展中的重要內容,而企業文化也必不可少,對二者進行有效融合,能夠引導企業員工樹立良好的工作態度,提高日常工作質量。本文主要對企業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并提出具體融合途徑及方法,推進企業發展。
關鍵詞企業文化 思政工作 有效方法 途徑
一、前言
國有企業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注重提升國企內部員工的思想水平、企業文化建設等,進一步提高員工日常工作積極性,推進企業發展和進步。因此,國有企業要對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進行融合,不斷提高員工的思想素質和文化認識,推進國有企業創新及發展。
二、國有企業文化和思政工作融合的重要性
(一)新形勢下思政工作的要求
當前環境下,要賦予思想政治工作以新的內涵,在實際工作中對思想認識問題進行解決。將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理念貫穿于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中,結合干部群眾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實際,對企業經營發展及與職工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實際性問題進行解決。關心職工的工作和生活,將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實處,真正服務于國有企業員工,實現精神與物質的統一,不斷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服務。
(二)企業文化推動思政工作發展
將企業文化應用到國有企業思政工作建設中,能夠賦予思政工作以精神內涵,達到良好的思政工作效果,并對二者進行有效融合。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發展中積累的經營理念、企業精神和行為準則,它為思想政治工作建設提供助力,以實現國有企業終極發展目標。同時,企業文化能夠與思想政治工作進行互補,在國有企業發展中實現有效融合。
(三)企業文化與思政工作協同發展
企業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國有企業發展的內在思想動力。將國有企業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有效融合,不僅能夠提高國有企業競爭力,也能夠實現企業文化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協同發展。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提高企業員工的心理認知,使國有企業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為企業未來發展及創新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企業文化和思政工作融合的途徑與方法
(一)提升領導思想認識
想要實現國有企業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必須提升領導的思想認識。領導是國有企業思政工作及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其要結合國有企業實際發展情況,對領導班子進行思想政治建設,提高黨員干部隊伍能力,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及思想政治環境。依據企業文化及思政情況對領導班子進行民主評議,并通過制度對其進行管理和約束,不斷提高國有企業凝聚力,真正實現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的同步發展。
(二)企業文化創新
企業文化最能體現企業的個性和發展訴求,國有企業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實現文化創新。要依據國有企業實際發展情況,對企業文化進行創新,使其與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有機結合,讓企業員工充分認識到其在國有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企業管理中以員工為核心,為其構建良好的工作環境,對企業內部各項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樹立正確的企業價值觀,以形成良好的人際互動關系,為企業職工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及工作氛圍,實現國有企業快速可持續發展。
(三)提高員工素質水平
提高員工素質水平有助于實現企業文化與思政工作的真正融合。無論是企業文化建設,還是思想政治工作,都離不開員工的參與性。針對當前國有企業職工綜合素質和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嚴重削弱了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構建效果的情況,要對企業職工現狀進行明確認識和了解,依據國有企業發展背景,對其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訓和教育,不斷豐富企業職工的理論知識,提高其業務能力和水平,并在該過程中,對企業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等進行滲透,為國有企業發展提供推動力。
(四)強化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是要求企業員工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和行為準則,它主要是以制度形式對職工進行約束,以保障國有企業的正常運營和發展,其不僅能夠提高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也能夠實現國有企業的總體發展目標。要參考國有企業實際發展情況進行制度建設,在該過程中,實現企業文化與思政工作建設的同步發展。
(五)構建職工之家
構建一個舒適且富有凝聚力的職工之家,是國有企業領導和職工的共同心愿,其能夠為職工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等,實現思政工作建設與文化建設。它不僅使國有企業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也使企業內部環境更加和諧,真正從職工的切身利益出發,不斷豐富他們的文體活動,及時為其提供幫助,使他們的日常工作更加舒心。
四、結語
綜上所述,企業文化與思政工作的有效融合是國有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然,它能夠為國有企業發展提供助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也有助于提高企業員工素質及其日常工作積極性,使他們樹立良好的工作態度,不斷提高國有企業市場競爭力,實現其快速創新和發展。
參考文獻:
篇4
《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的若干規定(試行)》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二〇〇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的若干規定(試行)
一、總則第一條為落實《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和《北京皇城保護規劃》(以下統稱《保護規劃》),保護古都風貌,促進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根據國家和本市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凡本市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遷入保護區人口數量控制、居民住房條件改善等相關工作,執行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的保護區是指市政府批準公布的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
本規定所稱房屋包括不可移動文物、房屋、院落等地上物。
本規定所稱保護區居民是指在保護區內有本市常住戶口和正式住房,并且長期居住的居民。
第三條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體現歷史風貌為宗旨,堅持科學規劃,有效保護,有機更新,合理利用,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逐步改善居民居住環境。
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實現《保護規劃》要求,拆除違法建筑,降低人口密度,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對符合歷史風貌的房屋進行保護和修繕,對不符合歷史風貌的房屋按照與保護區歷史風貌相協調的原則逐步進行改建。
第四條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的原則是:
(一)保護和恢復保護區的整體傳統風貌,保護歷史真實性,保存歷史遺存和原貌。
(二)落實《保護規劃》與完善基礎設施、改善居民住房條件相結合,堅持統一規劃、市政先行、有機更新、循序漸進。
(三)保護區保護與舊城外開發相結合,修繕保護與綜合整治、加強城市管理相結合,降低人口密度。
(四)政府投入和房屋產權人或使用人合理負擔相結合,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發揮市場作用,調動多方面積極性。
(五)由區政府結合各保護區實際情況采取不同方式推進實施。
二、落實《保護規劃》的重點和原則第五條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規劃要遵循《保護規劃》,其他規劃如與《保護規劃》存在矛盾的,以《保護規劃》為準。
第六條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保持與保護區的空間格局、建筑體量、尺度、形式、色彩等傳統特征相協調。
(二)保存胡同肌理、傳統四合院的原有格局。
(三)保存不可移動文物和其他有價值的歷史建筑及建筑構件等歷史遺存。
第七條保護區的各類建筑應按照《保護規劃》分類,采用不同方式進行保護和整治。
(一)文物類建筑應依據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和法規對其進行嚴格保護。
(二)保護類建筑只可按原有建筑格局和建筑形式進行修繕,不得拆除、改建和擴建。如確需對其內部進行現代化改造的,應保留原有格局和外貌。
舊城內被確定為保護院落的,按照保護類建筑進行管理。
(三)改善類建筑應以修繕為主。屬國土房屋行政主管部門鑒定的危房,可按歷史格局和外貌翻建。
(四)保留類建筑原則上應該保留,需要改建時應恢復傳統建筑形式。
(五)更新類建筑應嚴格按重點保護區的空間格局、建筑體量、尺度、形式、色彩等傳統特征拆除改建。
(六)整飾類建筑應按照保護區傳統特征進行整飾或改建。
第八條保護區應保持原有的胡同格局,原則上不得對胡同進行拓寬,確需貫通或拓寬的,應按《保護規劃》實施。
第九條保護區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管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在《保護規劃》確定保留的胡同內布置市政管線時,應保持該保護區的傳統風貌,原則上不得改變原有胡同的尺度和走向。
(二)在原有胡同基礎上布置市政管線時,原則上應按規范要求實施,胡同寬度不夠、難以達到規范要求的,經技術規范制定或管理部門確認后,可以采用相關技術措施予以解決。
第十條保護區園林綠化的規劃管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須保護歷史名園及其遺存。
(二)由園林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注冊掛牌的古樹名木和《保護規劃》確定的“準保護類樹木”,須按《保護規劃》落實保護責任。
(三)應采取傳統的綠化形式進行綠化。
第十一條在保護區內,不得擅自設置戶外廣告、牌匾標識、標語及宣傳品,不得擅自架設各種管線。
三、組織實施第十二條區政府負責組織實施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主要職責是:制定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計劃;依據《保護規劃》編制保護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方案(以下簡稱《規劃方案》)和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組織拆除保護區內的違法建筑,積極爭取和運用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專項資金,組織建設或籌集保護區定向安置用房,落實居民外遷等工作;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第十三條保護區周邊及區內主次干道、胡同等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要按照《保護規劃》和保護區風貌保護要求一次完成,由市、區按照職責分工落實。其中,保護區外供水、排水、燃氣、熱力、供電、電信等管線,分別由各專業單位負責落實。保護區內供水、排水、燃氣、熱力、供電、電信等管線及非主次干道整修、綠化等附屬工程建設費用及所涉及房屋的拆遷補償費用(以下通稱附屬工程費),由區政府負責落實。區政府可根據實際情況在《實施方案》中參照以下原則和標準確定附屬工程費的分擔辦法:
留住的產權人現住房面積部分,可減半分擔附屬工程費;在規劃允許的前提下,留住的產權人修繕后增加的不超過10平方米的廚房和衛生間部分,減半分擔附屬工程費;除上述之外的其他住房面積,全額分擔附屬工程費。
第十四條各區政府組織編制的《規劃方案》應報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后,方可執行。
各區政府組織編制的《實施方案》應包括:房屋及人口現狀,逐幢、院、片的規劃設計及房屋保護和修繕措施,外遷人口數量及相應定向安置用房的位置和規模,留住和外遷政策等內容。在《實施方案》審定前,應邀請有關方面專家論證,并在一定范圍內征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居民代表意見。
《規劃方案》和《實施方案》經批準和審定后,應向社會公布。
第十五條 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原則上應統一組織實施。在實施之前,應先進行非主次道路整修、市政基礎設施和綠化等附屬工程建設,為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創造條件。在組織實施時,可結合各保護區實際情況,以院落或者若干院落為單位進行,也可以采取土地置換或整合的方式。
第十六條加強保護區綜合整治工作,拆除保護區內違法建筑,落實產權人的保護和修繕責任。由區政府根據保護區居民外遷情況、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實際需要,負責具體組織落實。
第十七條自本規定之日起,保護區應實行遷入人口數量控制性管理,由市公安局會同市有關部門另行制定具體辦法。
自本規定之日起,各有關部門要加強保護區房屋出租出售市場管理。對出租出售的房屋,應依法征繳相關稅費。原土地屬于劃撥的,須按規定補交土地出讓金。
第十八條市有關部門要積極支持區政府開展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結合各區的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計劃,按年度向各專業單位下達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任務。
保護區居民及其所在工作單位和房屋產權單位,要積極配合和支持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
保護區居民屬于廉租住房對象的,可不參加搖號排隊,給予優先配租。
四、降低保護區人口密度的措施第十九條建立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專項資金。在2008年前,根據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年度工作安排,市、區分別按年度安排相應資金,主要用于降低保護區人口密度。其中,市對區的財政專項轉移支付辦法由市財政局另行制定。
第二十條保護區下列單位或住戶應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外遷:
(一)需要騰退后對社會開放的不可移動文物內的單位或住戶。
(二)為引入市政基礎設施或道路整修需要拆除房屋的單位或住戶。
(三)恢復建筑物原用途需遷出的單位或住戶。
(四)按照《保護規劃》需要拆除、改建房屋的單位或住戶。
第二十一條根據保護區外遷居民人數、家庭結構情況,各區可申請提供定向安置用房或專項建設用地,涉及有關稅費繳納和房屋銷售管理等按照本市經濟適用住房及其他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二條各區政府可以結合本區或者各保護區實際情況,根據以下規定確定每片保護區降低人口密度的具體政策:
(一)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在購買保護區四合院后,落實對所購四合院的保護和修繕責任。具體政策按照市國土房管局等部門制定的關于鼓勵單位和個人購買歷史文化保護區四合院若干規定執行。
鼓勵公有住房的產權單位按照《保護規劃》和經審定的《實施方案》有關規定,遷出現住居民,修繕后自用或出租出售。
(二)由區政府組織實施降低保護區人口密度,落實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異地外遷的居民可參照《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北京市加快城市危舊房改造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京政辦發〔2000〕19號)第八條規定購買安置住房。具體優惠辦法由各區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在《實施方案》中明確。
保護區居民人均原住房建筑面積不足5平方米,并且在保護區外無正式住房的,外遷購買定向安置用房時可按照人均5平方米認定原住房面積。
外遷居民放棄購買定向安置用房的,區政府可參照《北京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辦法》(市政府第87號令,以下簡稱87號令)規定給予貨幣補償。
(三)在有利于保護文物,恢復和保持歷史風貌,改善居民居住環境和住房條件的前提下,各區政府要積極創新工作方式,可采取政府組織、由投資人參照87號令外遷保護區居民等方式。
區政府在審定各保護區《實施方案》時,不得重復使用優惠政策或扶持措施。
五、保護和修繕責任第二十三條保護區內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和修繕,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北京市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及規章的規定進行管理。
第二十四條不屬于不可移動文物的非住宅房屋,由產權人承擔保護和修繕責任,承租人應積極配合和協助。
第二十五條不屬于不可移動文物的住宅房屋,由產權人按下述規定承擔保護和修繕責任,承租人應積極配合和協助。
(一)保護區的私有住房,由產權人按照《實施方案》承擔并履行房屋保護和修繕責任。產權人可以出售其住房,出售時同院其他住戶有優先購買權。購買房屋后居住或使用的居民和單位應按照規定對房屋進行保護和修繕。
(二)保護區的直管公有住房,可由留住的承租人按本市房改成本價及有關優惠政策購買后,作為產權人承擔保護和修繕責任。產權單位可以收購承租人的公有住房使用權。經申請產權單位同意,承租人也可以出售公有住房使用權,出售時同院其他住戶有優先購買權。
(三)屬于單位自管公有住房的,可以參照直管公有住房有關規定處理,也可以由產權單位按照《保護規劃》統一對房屋進行保護和修繕。
第二十六條保護區留住居民應當按照《規劃方案》和《實施方案》對房屋進行保護和修繕。
第二十七條保護區留住居民按本規定購買住房涉及的有關稅費,按照職工第一次購買公有住房的規定執行,頒發經濟適用住房房屋所有權證。按規定繳納土地出讓金的,頒發商品房房屋所有權證。
第二十八條 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應做到改善生態環境,優化能源結構。保護區房屋修繕后,必須使用清潔能源。有關工程項目可享受本市改用清潔能源的優惠政策。
六、拆除房屋的處理第二十九條為落實《保護規劃》需要拆除房屋的,被拆遷單位和居民應在規定期限內搬出。拆除住宅房屋內的居民可以按照本規定購買定向安置用房,或申請貨幣補償。拆除非住宅房屋的,按照87號令規定給予適當補償。
第三十條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中拆除交通、公交、綠化、供電、供水、排水、供氣、供熱、電信、郵政、環衛、消防等設施用房,以及當地房屋維修管理用房,應按照有關法規、規章及規劃設計方案安排遷移、還建或者給予適當補償。其中,拆除熱源時,組織實施單位應按照供熱行政主管部門要求,將熱用戶并網或新建其他熱源。在還建的用房交付使用前,應先建臨時用房,確保修繕、改建區毗鄰單位和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第三十一條在拆除保護區房屋時,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為有價值的建筑構件,應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指定有關單位收存保護。
七、保障和監督第三十二條市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切實支持區政府組織實施保護區房屋保護和修繕工作,加強指導、協調和監督。
第三十三條建立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保護機制。市、區規劃、文物和國土房屋等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保護區房屋保護、修繕、轉讓等的監督、檢查和管理。對未履行職責的部門和單位,要依法追究其責任人的行政責任。
篇5
為什么強調教師合作文化的形成?合作與競爭,作為人的社會交往中對稱性社會互動的基本形式,也是整個社會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現象。盡管兩者在形式上是對立的,但在社會生活中卻是相伴相隨的,無法用一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來考慮兩者孰優孰劣的問題。在當前的課程改革背景下,立足于教師本身孤獨文化的特點和中國人強調集體意識下的嚴重的“群體內耗”行為,合作比競爭更應該進入我們的視野。
一、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合作的必要性
合作對學校發展、對教師、對學生究竟有哪些價值呢?國內外很多學者的研究表明,教師合作文化有利于教師持續的專業發展和學校辦學狀況的改善,同時與學生學業水平的提高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1.教師合作有利于教師持續的專業發展
合作文化對于教師知識、技能的提高和實踐經驗的總結、推廣具有重要的價值。它在吸收全體教師的隱性知識方面具有功能,有助于教師把從專業發展課程中學習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向課堂教學實踐轉變,同時也能夠積極尋求和吸收學校外部新的思想和知識。當教師在學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學生學習情況的時候,當教師互相觀課的時候,當他們從同事和其他外部優秀經驗中獲得新的認識,并進一步改進自己教學實踐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就處在一個絕對必要的知識創新過程中。教師的專業化不是“孤立自主的專業化”,而是“互動的專業主義”。在一個互動的職業團體里教師會成為一個持續的學習者,尤其是面臨變革的情境時。變革的本質是學會新的思考和做事的方式,新的技巧、知識、態度等,這種變革必然會給教師帶來眾多的“不確定感”和焦慮感。如,變革是不是能夠滿足學生的內在需要,學生們是否對變革感興趣,變革產生預期的結果了嗎,變革將如何對教師個人產生影響……這些問題,往往都需要教師共同討論才能回答。也就是說,教師的專業發展既需要技巧訓練性質的培訓,更加需要一對一的和集體的機會去交流有關變革意義的看法。交流得越多,所能帶來的提高的幅度也越大。教學水平提高是一項集體的而不是個人的事業,和同事們共同的分析、評價和試驗就是教師提高的條件。
2.教師合作有利于學校的改善
學校是變革的中心,在課程改革中,對學校的關注是必然的。合作是學校成功的必要條件,這是很多人公開闡明的觀點,也是許多優質學校發展實踐經驗的精髓。開放式學校、有效學校、成功學校、多元智能學校等許多成功學校的發展都以事實雄辯地證明了“合作文化”在學校發展中的價值。合作的氛圍帶來了教師職業動機、工作熱情的差異,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間接地影響了學生的學業成績、社會對學校教育的支持程度以及學校整體的辦學水平。當學校面臨深刻的教育改革,那些具有合作精神的組織就永遠比封閉組織更加具有生命力。
3.教師合作有利于學生學業水平的提高
教師合作與學生學業水平的提高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合作的文化氛圍,使教師把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行為和態度作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追求和共同承擔的責任,他們按照年級或者教研組等不同的群體組織在一起,自由地交流思想,朝向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而努力工作。這種團隊工作的方式,促進了教師專業技能的發展,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水平,進而影響學生的學業水平。
二、當前教師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無疑,教師之間的合作作為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提高的一種非常有價值的形式,普遍得到了教師的認可。這是一個參與主體都獲益的舉措。但實際上,在國外,關于教師同事合作的問題,遭遇十分尷尬而又具有諷刺意義的局面。一方面是口頭上的認可,一方面又在行為上拒絕實踐它。在我國,盡管我們有濃厚的集體主義意識,有優良的教師合作傳統,但是在合作的內容、形式等方面,也出現了很多問題。筆者結合自己新課程實施以來在一所學校實地調研期間所經歷的幾個有關教師合作的事例來分析當前教師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從中可以窺探到眾多處于課程改革探索過程中,考試文化制約下的學校教師的合作狀況,這是一種人為的合作、表面的合作和例行公事的合作。當前的教師合作面臨很多難解的困惑。
1.教師的心理壓力比較大
教室的獨立是教學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一個教室就是一個獨立的“班級王國”,教師被分配到每個教室里,與其他的工作隔離開來。正是這種教師孤獨文化的制約,導致了教師對同事合作的拒絕。從教師學習的取向看,大體上有兩種:表現性目標和學習性目標。持表現性目標的教師,對同事聽課的態度是想獲得積極的評價,避免消極的評價。而持學習性目標的教師,是想通過同事聽課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而不是表現成就。那些持表現性學習目標取向的老師,害怕把自己真實的課堂表現呈現在同事面前。他們缺乏自信,自我防衛意識強。一位教師說:“大多數的老師不會拒絕你聽課,但是他們從心理上不歡迎,而且你聽課,他的表現和平時就不太一樣。”這種防衛的意識,使很多教師不愿意主動針對教學中的問題與同事進行合作。
2.合作的目的不一致
合作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人、群體為達到共同的目的,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在行動上相互配合的一種互動方式,其中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是有共同的目的。而實踐中,教師之間以競爭為主導的文化使得他們在合作的目的上產生了分歧:不是雙贏而是戰勝對方。“(教師之間)還是競爭多于合作。要達到教師之間真誠的合作、完全的合作、毫無戒心的合作,做不到,完全做不到。競爭還是最根本的問題。在競爭的壓力之下,你想讓自己班級的成績高于其他班級,那么你有一些精品的東西,非常有經驗的知識性的東西,你會有所保留,你不會和別人去說的,說了的話,別人可能就超過你了。”造成這種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國教師評價的偏頗,我們的評價是成功與失敗的評價,而不是診斷問題與促進教師發展的評價,由此造成教師之間的惡性競爭。
3.教師屈于行政的壓力而合作,缺乏主動合作的意識
傳統的中央集權管理模式和我國的特殊國情,決定了新課程改革仍然帶有濃重的從上至下的中央集權色彩。在教育部組織的兩次對新課程實驗區的評估標準中,明確提出對教師合作的要求,如,“教師之間有較多的溝通與交流”“組織教師集體備課,開展不同層次的教學研究與經驗交流”。在行政的干預下,教師往往屈于行政的壓力而進行“刻意的合作”“表面的合作”。這種合作關系不是自發的,不是自由選擇的,而是強迫的,一種行政上的責任,以實施他人命令為目的。如,在我所調研的學校就存在這個問題。這個學校教研室有一個制度:每周組織某一個教研組的教師隨機聽一位教師的課,然后利用課后的10分鐘進行倉促簡單的課堂評價。結果,每次很多教師都是勉強來,評課總是副校長、教研室主任說話,其他教師很少發言。評課常常是“你這節課上得非常好,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得牢,課堂氣氛活躍,體現新課程目標……”學校每隔周周三組織教師進行關于新課程學習的沙龍。結果每次學習,除了發言做報告的老師外,其他的教師不是抱著一堆卷子,就是幾本書,低著頭做自己的事。臺上的教師發言后,從來沒有回應的教師。沙龍變成了一言堂式的報告。很多教師說:“我們就是不得不來聽。他說那點東西,我早就知道了,不感興趣。”
4.教師之間很難在時間上協調一致
調查發現,90%以上的教師感覺新課程使他們的工作量增大,全新的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了繁重的工作任務。而教師要合作,往往會涉及兩個或者更多的教師,需要一個共同的時間表。在緊張的時間安排下,教師很難抽出特定的時間進行同事合作活動。“有時候遇到我不知道怎么講的課,我就抽時間跑到一些老教師那里去聽一節,借鑒一下。但是我的時間實在太緊張了,根本沒有時間去聽別人的課”。
三、促進學校合作文化生成的對策
我國有著良好的教師合作傳統,也有較大的教師合作空間。2001年和2002年兩次國家教育部組織的對全國首批課程改革實驗區的評估調查結果均表明:當教師得到幫助時,最有效的來源是同伴教師,其次是管理者和專家。教學工作中絕大多數的教師能夠經常與同事交流。這一結果表明了塑造教師合作文化的可能空間。那么,在實踐的學校管理中,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真正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文化,來改變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促進教師提高和學校的改善。
教師文化是基于學校與課堂的社會語脈而生成的人際關系,是緊扣課堂實踐生成的。教師文化的生成舞臺是課堂,他的根基在于課堂結構本身。
因此,對教師合作文化的塑造和生成要緊緊圍繞教師的教學實踐。學校應該通過教育政策、組織、領導、資源、培訓等不同的方式,對學校內穩定持久的合作關系給予支持。在塑造合作文化中,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1.避免刻意的合作
“刻意設計的同事合作”是哈格里夫斯(Hargeaves)(1991)提出的。他認為這是“以具有一套形式的、具體的官方程序為特征……諸如在特別提供的房間里進行的同事輔導、名師教學、聯合計劃等”。
這種合作導致教師之間不必要的接觸迅速增加,還消耗了本來就不充足的時間。根據哈格里夫斯的研究,真正的合作文化是深度的、個人的和持久的。它們不是按具體的方案或事件計量的。合作的文化由教師的日常工作組成,并以其為絕對中心。
也就是說,只有當合作成為教師的生活方式和行事風格,成為自然狀態下的教師的無意識習慣行為時,才形成了真正的合作。
當然,教師合作文化不一定是自然演進的產物,它可能通過一系列正規的、特定的官方程序而增加教師相互討論和學習的機會。如,強迫的小隊教學、為合作計劃提供辦公室、同伴教練法、為新教師安排指導教師等,都是一種人為合作的體現。但人為合作重要的在于體現一種組織導引的價值追求,旨在通過操作教師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培育教師自下而上的解決問題、改善學校的能力。它鼓勵教師之間的聯系;鼓勵教學技能和專長的分享、學習和提高;協助新方法和新技術的實施。但是人為合作最終的目的是達到教師之間自然合作的狀態,教師能夠因共同的職志、信念,以彼此分享價值、溝通意見為日常行事的風格。
我國很多教師屈從于行政的壓力而參與了學校組織的各種合作活動,而如果我們不能夠反思這種合作的哲學觀和教學思想,不能反思這種合作究竟是鞏固教師現有的實踐還是具有一定的創造性,不能反思合作是否損害了教師的道德操守和智力優勢的話,就會導致教師之間的表面的合作和低效、病態的合作。
2.正確處理集體性與個體性的矛盾
在改革的時代,合作幾乎成為一種時尚,似乎合作就代表著“有抱負”,而追求個性就被視為“異教”,是應該被去除而不是被尊重的東西。然而,實際上,合作與自主,即集體性與個體性的關系絕不是這種二分法所能夠解決的,我們不能假設合作就是好的,自主就是不好的。我們需要把自主和合作的問題放在有助于創造每個人都適合的條件的角度上加以考慮,使教師在合作的同時保持自己獨立行動的自主性。
對許多教師而言,孤立是做工作的一種策略,因為它保護了滿足即時的教學要求所需的時間和精力。課堂的高度復雜與不可預測性,教師對課程內容的隨機回應,以及師生互動的精確掌握,其效果遠比預先規劃好的方案要好得多。所以班級里的課程應該有高度的自由與獨立性。另外,對教師而言最重要的任務莫過于保持課程的流暢,并利用機會適時強化某些重要概念。所以過度的共同規定計劃、交換教材、共同作業和學習單元,可能是不切實際的行為,而此種合作并不會在班級教學中自動轉換成顯而易見的改善。
因此,過度追求合作,漠視教師工作的個體性,既不合乎教師工作的實際,更難以實現教師之間真正的合作。
3.注重知識的創新
重視知識創新(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是復雜時代合作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合作文化最本質的精神力量和價值追求,合作的一切內容、形式都以此作為基點和歸宿。也就是說,教師合作并不是坐在一起工作,或者分擔工作量,也決不僅僅是激發教師工作的情感和動機,而是彼此智慧的激發,對知識、技能以及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推廣。正如富蘭所說:“理解合作文化的本質和它所具有的作用,就是承認它在吸收全體組織成員的隱性知識(進而使他們變成顯性知識)方面具有功能,同時它也能夠積極尋求和吸收組織外部新的思想和知識。這樣一個知識創新的過程對于獲得成功具有核心意義”。
要實現合作的“知識創新”的目的,合作的內容、形式和一些技術性問題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并不是說任何專業學習團體都是有價值的。合作是有力的,這意味著它可能有正向的價值,也可能有負向的價值。
從合作面對的技術性問題看,如,部分小團體或小組的成員對其他成員有較大的影響,以致決策過程欠缺民主;在一些大型的、復雜的組織內,實行合作比較困難;合作需要教師投入較多的時間、精力和較強的能力;如果假設的工作已經處于滿負荷、超負荷的狀態,合作會招致更大的壓力和困擾。
從合作的形式看,中國的文化傳統和多年來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我國教師在合作方面形成了許多制度化的形式,如,不同規模的集體備課、定期的學科沙龍等,這些合作為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專業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對新的學校文化的呼喚,對教師的嚴峻挑戰,使我們必須拓展原有的合作內容與形式,拓寬教師合作交流的范圍,實現教師知識創新的過程。
4.營造相互信任的文化環境
相互信任的文化環境的營造是根本的,如果僅僅關注合作的形成而不考慮文化的發展,要建立合作,也只能導致行政強加的合作,它的作用是破壞性的。組織內部的合作環境是由相互信任的文化環境和特定的權利運用模式構成的。
篇6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合作; 學習;探討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遵照作文的這一特點組織教學活動,要求學生必須獨立完成從審題到立意到組織材料等整個寫作過程。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寫作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大班教學過程中教師又無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逐個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以致在獨立作文時學生不能及時得到有效的幫助,從而出現作文教學高投入低效果的狀況。作文教學進行恰當的合作教學,實行分組作文的方式,能提高學習效果,培養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有利于解決如何提高學生尋求語言與事實的最佳組合這一作文難點。回顧自己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的教學嘗試,略談體會如下:
一、激發合作學習的意愿
對合作活動而言,最重要的是創設有利于合作的心理環境,有了合作意愿,才能激起合作的興趣。我在教學實踐中,往往發現同學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要么講閑話、吵鬧,要么無精打采,一聲不吭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教師沒有很好尊重學生獨立人格和個人意愿,小組成員搭配的隨意性,造成學生沒有合作的意愿。因此,教師應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等自愿組合,自己商定,組成學習小組,這樣做一方面尊重了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人意愿,激起合作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能更好發揮群體學習的優勢,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二是教師對合作學習內容的設計、要求的提出、呈現的方式、活動的開展,缺乏深思熟慮,而是主觀隨意,從而挫傷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要把握好契機,要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方式,這樣才能更好激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愿。
二、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
布魯姆說過“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即讓學生明確該干什么,怎樣干,通過合作學習有什么提高等。例如“記一次活動”的作文教學,在組織小組成員活動時,要明確告訴同學:這次活動的目的是為寫作文積累素材,活動的每個同學須按活動的過程擬寫出個人習作。由于目標明確,同學們自然會積極參與活動,并能在活動中認真、仔細觀察。又如在小組交流活動中,可向學生提出:人人必須宣讀自己的作品,虛心傾聽別人的評價,找出每個同學中的好句佳段,評比出最佳習作,并議議好在哪里,說出自己的不足,談談交流的收獲等要求。當然,上述這些要求不一定要在一次活動中全部完成,從易到難,分步靈活進行,杜絕目標指向不明,大而模糊。
三、培養合作意識,激發寫作熱情
首先作文題目設計有新義,是學生身邊發生的真人真事,雖不是學生的親身經歷,卻是他們熟悉的老師的親身經歷,因此他們對素材產生了極大的熱情,聽講十分認真,討論踴躍,各抒己見,富有見地。其次素材本身具有戲劇色彩,情節比較復雜,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另外沒有結尾,沒有是非結論,留給學生充裕的想象空間,學生表達自由,能夠發揮學生個性,平時作文不認真的學生,都躍躍欲試。小組創作時,分工明確,有主持,也有補充,有出主意的,有提筆書寫的,還有設計版面的,盡管是小組討論,而且全班十六個小組,課堂紀律卻熱烈而不混亂,沒有一人游離討論之外。因此創造性的勞動是快樂的勞動,是能夠激發熱情的勞動,加之老師將競爭引入作文教學,又為燃起學生的寫作激情添了一把火。
四、設計合作學習任務
作文教學有它的獨特性,不像閱讀教學,每課都可設計合作學習,作文合作學習的前提是小組成員擁有共同的事實材料。因此,教師在安排小組作文時,首先要解決選題問題和共同素材問題,如:記一件事,必須讓他們一起經歷;繪景狀物,必須讓他們一起游覽、欣賞;寫一個人,必須讓他們一起了解、熟悉這個人物。有了共同的事實做基礎,較易領悟到為什么會選擇“這個”而非“那個”詞語或句子,也較易比較出文章的優劣。與教師指導相比,它縮短了個體之間在思想感情與語言儲備等方面的差異,更能達成共識并相互影響,而且解決了教師難以顧及全體的困難。當然在設計合作任務時,要遵循“從簡到繁,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嘗試初期,多做一些片段練習,待學習比較適應后,再做全文練習。
五、培養合作技能
作文教學進行合作學習需要學生同時進行兩項活動:個人學習――積累素材,擬寫作品;小組活動――交流、評改作品。前者掌握學習內容,為合作學習提供基礎,后者確保小組充分有效地發揮功能,促進共同進步。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不僅取決于個人活動的有效性,更重要的取決于小組中社交活動的有效性,小組活動的有效性取決于學生的合作技能。重要的合作技能大致包括:相互認可接納,相互信任支持;能準確、有效地進行交流,能建設性地解決問題等。但這些技能既不是天生的,又很難在實踐中自發形成,它需要精心的培養。因此,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擔當好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既要提供學生充足的實踐機會,讓他們在自然活動中磨礪,更重要的是創設專門的情境,進行專門的訓練,這是保證合作學習成功的關鍵之一。
篇7
【關鍵詞】自主合作法 觀察生活 積累素材 設計題目 批改點評
傳統作文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直接布置作文題目,學生來寫,不愿意寫、寫不出、寫不好的問題長期存在,其原因之一是學生在寫作中處于被動的地位和狀態,寫作的積極性不高,因而效果不佳。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運用到作文教學中,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內在的寫作驅動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加強合作,勤于動筆,從而促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全面提升。
一、自主觀察生活
觀察是積累的基礎,只有自己觀察發現,才能積累寫作的原材料。葉圣陶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這說明沒有生活積累,就不可能寫出好的作文。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就是生活,就是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積累。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全身心地感受生活,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的原材料,這樣作文時才能內容充實,言之有物。對生活中發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情,能夠觸動自己內心的可以記錄下來;對其中感受深刻的場面可選取恰當的觀察角度進行描寫,對生活中的人物,如果發現與眾不同的,就可進行語言、動作、神態、外貌、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寫;生活中有些場景或有些瞬間,能夠打動自己的內心,或者給自己以鮮明的感受,應把這種瞬間感覺及時記錄下來;有些生活現象能夠引發自己的思考,就應該抓緊時間把這些思索記下來。積累寫作素材的過程,也是觀察能力提升的過程。觀察活動本身也是寫作素材。觀察以后,要指導學生通過小練筆、日記、周記等方式,及時記錄下來,形成內容具體豐富的積累本,為以后的寫作打下基礎。
二、自主積累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讓學生在寫作時有話可說,我們要從積累寫作素材做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他們自主合作積累素材。要把積累的主動權和選擇權還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積累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選擇積累的內容和方式,而教師只充當學生積累的引導者。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學生自主積累的導火索,我們可以通過展示名人積累的事例、指導學生進行詩文朗讀、組織學生展開積累的意義辯論等活動,激發學生積累的興趣。積累什么,怎樣積累,這些方法如果不教給學生,只是讓學生盲目積累,他們可能手足無措,漫無目的,收效甚微。因此,應該通過學生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積累方法,引導學生取長補短,獲得更多更好的素材積累方法。例如,通過閱讀,積累寫作的語言、技巧等,在閱讀中遇到一些優美的語言、生動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們摘抄下來;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圈點,予以批注,寫上評價語言;對語言特色、篇章結構、立意選材等方面有特色的文章進行分析鑒賞。
三、自主設計題目
教師布置題目,學生往往不愿意寫,所以不妨讓學生通過自主討論合作,大家共同設計選擇自己愛寫的題目來進行寫作練習。教師可以提供參考的主題,讓學生圍繞這個主題,自主選擇文章類型、自主設計寫作題目。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小組成員間交換自己設計的題目,大家輪流點評,提出自己的見解,最后形成共同認可的題目。這種方式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抓住學生愿意自己設計題目的這種心理,使他們在愉悅的狀態下,體驗到當小老師、布置題目讓別人寫的樂趣,從而獲得寫作中不同的感悟,這也是學生喜歡自主擬題的一種原因。為了使學生將擬題的興趣保持下去,要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通過小組內的討論、小組間的合作、全班同學的合作來進一步激發自主擬題的熱情。每一次擬題的過程,也是自主、 合作的過程。對每一次擬題,最后可以進行評比,看看哪個小組的題目好。這樣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比,可以激發競爭,每個小組成員都必須非常用心,千方百計、想方設法設計好的題目,因為個人即是集體,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在評比中獲勝,最終就形成了小組內和諧互助、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
四、自主批改點評
篇8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受到沖擊,高速發展的時代呼喚新型的作文教學模式。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技術,擴展語文學習環境。”在不斷的摸索和實踐當中,我有了以下一些收獲。
一、運用信息技術,擴展寫作空間,創設寫作情景
“作文是言語交際中的一種書面表達,這種表達的起因完全是出于一種需要。”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小學生因為年齡特點,他們眼中的世界較之成人就更為豐富。天邊的彩虹,門前的小樹,昨日的朋友,今日的活動,無不令孩子們或喜或憂。在這些多姿多彩的事件面前,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們心中不會波瀾不驚,他們心中一定有話想說,有話可說。以前許多老師研究發現,只要多組織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引導學生親身參與,他們就不會發愁作文沒的寫。這種觀點是非常正確的,這些老師的經驗我們是應該學習和發揚的。但同時我們又應該注意到這樣的問題:
1、學生玩兒得高興,忘得快!活動組織了,孩子們玩兒得也很高興,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但活動結束后,卻只記住個大致過程,很難回憶起當時的具體情節。活動中哪個同學說了什么,有什么表情,其他同學是什么表情?要么說不上來,要么誰和誰說得都不一樣。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在注意一件事時,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小學生因為年齡較小,所以大都是無意注意。因此,也就出現了活動花費了大量時間,但為學生提供的寫作幫助卻很少。難怪有的語文老師說作文教學是一個費時低效的教學過程。由此可見,當學生親身參與了一個活動之后,已經有了表達的需要,但對自己想表達的內容印象模糊,只記得大致輪廓。如果老師此時急著去講如何開頭,如何結尾,如何把重點寫具體,只會把學生越講越暈。也就出現了前文所說的供需不一致的現象。怎樣才能使一個活動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做到省時高效呢?現代教育技術因其有準確記錄和反復播放的功能,無疑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
2、活動的范圍狹窄。老師可組織的活動不少,各種比賽、故事會、游戲,內容不能說不豐富,但大都局限在學校這個小圈子里。偶爾走出校園,時間也很短,很難說得上是融入生活。天邊的彩虹多美呀!但它轉瞬即逝。我們事先不可能組織學生觀察,也就白白錯過了一次訓練學生觀察、習作的良機。李吉林老師通過多年的研究發現,情境的創設對學生學習語文是非常重要的。潘老師也認為學生習作的需要可以由教師為學生創設的情境中產生。而現代信息技術恰好給我們這樣一個平臺,使我們能更好地創設出習作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世界,認識一些我們平時甚至不可能接觸的事件,從而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二、運用信息技術,在合作中作文
合作學習在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世界各國引起強烈反響,被人們譽為“近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新的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應讓學生“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新的教育理念認為合作是比競爭更重要的素質,而傳統的作文教學認為習作是學生個人的行為,不重視甚至忽視合作的功能。有的老師雖然認識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但卻存在流于形式、走過場的問題,如何充分發揮合作的優勢,使之能真正為學生服務,成為促進學生進步的重要手段,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21世紀之所以稱為信息時代,人們之所以越來越依賴于信息技術,就在于信息技術使人們之間的合作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廣泛、更深入。我們的作文教學既然定位在習作的基礎上,就不應只讓學生“單兵作戰”,應充分發揮集體力量,使學生互學、互助、互評、互賞。
三、運用信息技術,改變學生和教師的作文觀
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里搜集、積累材料,在更快捷的平臺上寫作文、展示作文,有助于消除學生對的畏難心理,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材料,事事皆可作文。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知識與能力的形成,學習主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重要因素。在這種情緒下,習作教學就會取得顯著的效果。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也使我——這個語文教師的作文觀有所轉變:
篇9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8A-
0057-01
“讀寫結合”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下面,筆者以蘇教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十四課《學會合作》為例,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實施讀寫結合,做到一舉兩得。
一、在品味中學會詞語運用
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詞語,可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達到讀懂課文的目的,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正確運用詞語表情達意。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重視詞語的品味理解及恰當運用。筆者在教學《學會合作》時,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師:你一定在音樂廳或電視上聽到過交響樂團的演奏吧,這可算得上是人與人合作的典范了。誰能說說“典范”這個詞怎么理解?
生:典范就是可以作為學習、仿效標準的人或事物;被認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現和基本特征。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課前查詞典。
師:你真是一個愛學習的孩子,查詞典理解詞語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習慣。那么,誰能用“典范”說一句話呢?
生:我們班的孫大競是一個典范。
師:你們覺得這個句子怎么樣?
生1:太簡單了,不夠生動。
生2:表達也不夠準確,應該說清楚是哪一方面的典范,人無完人,不可能什么都是典范。
師:你能試著說說看嗎?
生:我們班的孫大競是刻苦學習的典范。
二、在模仿中學會遷移創新
教材所選的課文都是一些經典的文章,課文中的語句表達、構段方式、材料的選擇都是學生寫作的優秀范例。引導學生模仿課文寫作,可順利實現由讀到寫的遷移,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
1.仿寫語句,學會錘煉語言
寫好文章,首先要從寫好每一句話開始。課文中的優美語句就是學生寫作的“啟蒙老師”,仿寫語句,可以幫助學生錘煉語言,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在《學會合作》一課教學中,筆者讓學生自由誦讀這個句子:“你是學生,就要和同學一起學習,一起游戲,共同完成學業;你是工人,就要和同事一起做工,共同完成工廠的生產任務;你是軍人,就要和戰友一起生活,一起訓練,共同保衛我們的祖國……”思考:這個句子是什么句式?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從而讓學生領會:這是一個排比句,運用排比可以更加有力地說明我們離不開與別人的合作。接著筆者讓學生模仿這一句式,補充省略的內容,得出的語句異彩紛呈:你是醫生,就要和護士一起治病,共同保護人們的健康;你是教師,就要和同事一起教學,共同培養祖國的花朵;你是廚師,就要和同事一起努力,共同為食客呈現一道道美食……在這樣的仿寫中,學生的語言表達更加精煉了。
2.推敲段落,學習構段方式
構段方式是指文章的段落組成之間的邏輯關系,構段是文章的基礎。以一段話為訓練點,學習構段方式,重視寫段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寫好一段話的能力,為整篇作文的寫作奠定扎實的基礎。《學會合作》第二自然段,作者為了說明“大家都離不開與別人的合作”,采用了“總―分―總”的構段方式。筆者要求學生仿照這樣的表達方法寫一段話,并用上“總之”收尾。通過訓練,不斷提高了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3.轉換視角,學習立意選材
閱讀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寫了什么”,更加應該轉換視角――關注“如何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教學《學會合作》時教師提問:如何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作者是如何說明這個問題的呢?學生回答:舉例子,舉了兩個事例。筆者接著追問:為什么要舉兩個事例?只舉一個夠不夠?為什么?在交流討論中學生明白:只舉一個事例是不夠的,雖然課文的兩個事例都說明了如何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但側重點不同――前一個事例主要說明協作的重要;后一個事例說明必須心中想著別人,心中想著集體,有自我犧牲的精神。同時也使學生懂得,在作文時首先要明確中心,再根據中心來選擇材料。
三、在質疑中挖掘寫作素材
課文中的語句表達非常準確精煉,有些內容學生不甚理解就會產生質疑。對于這種預設之外的課程生成,教師只要及時抓住,就能使之成為訓練學生寫作的有效素材。對《學會合作》中的一個句子“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但同時也是一個更加需要合作的社會”,有學生提出:“競爭”和“合作”是一對反義詞,放在這里是不是矛盾?面對這樣的質疑,筆者沒有忙于做出解釋,而是讓學生靜下心來細細思考:你覺得矛盾嗎?為什么?并且把自己的觀點寫下來。這樣的質疑常常成了習作的素材,既增強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又促進了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
篇10
“師友制”是在轉變教學模式背景下,吸收小組合作的實踐經驗、揚長避短的基礎上,結合我校、我班的教育現狀逐步建立、完善起來的一種合作學習新模式。“師友組”是由一個成績優秀學生(即“學師”)與一個成績后進學生(即“學友”)組成的兩人合作小組。其特征我概括為十二字:一師一友,亦師亦友,益師益友。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通過師友間、師師間、友友間、小組間的互助合作與良性競爭,可以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實現生動高效的課堂,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尤其有助于推進素質教育的縱深拓展。
本文就“師友制”學習模式下如何以語文活動提升學生素質,簡略介紹我的粗淺實踐。
二、師友五分鐘語文活動
(一)演講賽
初中語文第一課,我的主題都是學生“自我介紹”。但第一課不會就此止步,接下來開啟的將是一整年的課前五分鐘師友演講對抗賽。
七年級上學期為創作型演講,下學期為即興演講,具體如下:
1.課前準備。提前一天抽出兩個師友組及演講順序。抽取一個演講題目,如《我們班的“活寶”》。師友合作撰稿。
2.課堂呈現。按抽簽順序起立演講,限時150秒。超時10秒強制結束演講。
3.當堂評獎。演講結束后,非演講同學舉手表決,每人限投1票。主持人計票,獲勝師友當選“演講之星”并以10分計入“課堂風采評價表”,成為當月“優秀師友組”評選重要依據。
(二)辯論賽
八年級的學生追求獨立,同時易感情行事,辨別能力弱。因此,我為充滿挑戰的八年級安排的五分鐘語文活動是師友辯論賽。
上學期為創作型辯論,下學期為即興辯論,具體如下:
1.課前準備
提前一天抽出兩個師友組,抽取辯題,如《初中生上網弊大于利(正)――初中生上網利大于弊(反)》。組間以猜拳方式定好正、反方。師友合作撰寫辯論稿。
2.課堂呈現
①立論:先正方,再反方。發言時間各30秒。
②自由辯論:正方隊員先起立發言,結束發言后,反方隊員應立即發言,否則時間照計。一方發言時間用盡,另一方還有剩余,則該方隊員可以繼續發言,直到時間用完。發言時間各90秒。
③結論:先反方,再正方。發言時間各30秒。
3.當堂評獎(與演講比賽類似)
(三)作文賽
近年中考作文,文體不分,空發議論,重形式,輕內容,沒有真情實感。為改變寫作風氣,避免文章枯燥乏味,我采用傳統的“起承轉合”構思法來增加文章的敘事性與曲折感。因此九年級五分鐘活動安排的是“起承轉合”師友作文賽。
上學期為創作型作文賽,下學期為即興作文賽,具體如下:
1.課前準備。提前一天抽出四個師友組,抽簽確定起、承、轉、合四組。“起”組學師自動成為本輪比賽負責人,賽前負責召集;賽后負責將文稿整理上交(老師擇文印發,以期“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負責人抽取作文題目(多為中考作文題),如2014年湖州中考作文題《 歸來》。師友合作,撰寫“局部”作文稿,做好課堂陳述準備。
2.課堂呈現。主持人(兼計時員)宣布比賽開始,四組師友起立。按起組(30秒)、承組(60秒)、轉組(90秒)、合組(30秒)順序,聲情并茂朗讀。
3.當堂評獎(與演講比賽類似,區別是獲勝組為兩組)
九年級下學期的即興作文賽值得一說。由于規定信息不得提前披露,充滿神秘感,所以大家都非常期待。也正因為如此,除“起”組師友外,另三組師友無法料知前一組會如何“出招”,雖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但往往被殺得手足無措,人仰馬翻,所以令人捧腹的場面屢見不鮮。
三、實踐體會
相信大家對“中國好聲音”第二季中鐘偉強VS畢夏的《Hey Jude》印象深刻。師友五分鐘語文活動,借鑒了“好聲音”的“Battle”環節,讓兩組師友在團結協作中展現自我,彰顯個性。
開展師友組課堂對抗賽,有助于學生碰撞思維,激發靈感,通過相互競爭,實現共同進步;更有助于學生增強自信,在交際交鋒中提升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