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體制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5 09:29: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體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全市經濟體制改革意見
根據省政府《關于建立改革工作機制加強改革統籌協調的通知》(浙政發〔2006〕19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統籌協調全市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深化對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依靠體制機制先發優勢,經濟社會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但改革不夠到位、體制不夠完善、機制不夠協調的問題仍然存在,改革的系統性、復雜性、艱巨性和緊迫性日益增強。再創我市體制機制新優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依靠改革、深化改革。各級各部門要以更大的決心推動改革,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在改革創新上取得新突破,為新一輪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要增強改革的協調性,統籌兼顧,綜合配套,協調推進,形成改革的整體合力。
二、加強組織領導,總攬改革全局
加強對改革工作的領導。市政府成立市經濟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負責統籌、指導和協調全市經濟體制改革工作;審議全市經濟體制改革中長期規劃和年度改革實施意見;審議決定重大經濟體制改革方案及試點范圍;適時聽取有關重大經濟體制改革情況匯報,研究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大問題和重大決策,提出重大改革建議;研究涉及經濟體制改革的其他重大事項。領導小組由市長任組長,下設辦公室(以下簡稱“市改革辦”)。辦公室設在市發展改革委,負責日常工作。市級各部門要明確承擔本部門改革工作責任的專門處室。
各縣區要加快建立以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改革工作領導協調機構,將改革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協調,以科學的方式扎實推進改革,不斷在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探討
[摘要]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我國整體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現階段推進“城鄉融合主導”的農村經濟改革有具有重要意義。整理歸納了40多年來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經歷的不同階段和改革內容,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分析當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農村經濟體制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
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開始改革農村經營管理體制,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斷提高對農業的投資比重和農產品收購價格,同時重建農村基層組織,改體制為實行生產責任制和政社分設,建立適應農村基層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新型組織體系,確立統分結合的雙層經濟經營體制。這些改革在農村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使農村經濟實現全面發展。自1985年開始,伴隨農產品產量的迅猛增長,農村改革由生產領域向流通領域延伸,政府開始積極引導農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改革農產品統派購制度,取消農產品統購派購任務,依據不同情況實行合同訂購和市場收購;調整經濟結構,鼓勵發展多種經濟形式,在穩定第一產業的同時加大力度發展第二、三產業;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對鄉鎮企業進行政策幫扶,使鄉鎮企業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同時加快發展小城鎮以實現農業現代化。這一階段的改革使農村經濟邁上了一個新臺階。1989年,農村改革進入了調整期,這一輪經濟的調整仍是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在持續深化改革的同時抑制通貨膨脹,調整投資結構,將投資重心向農業轉移。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于在踐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過程中出現了違背農民意愿、強行收回農民承包地以及任意改變土地承包合同等做法,導致在農村出現了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質疑的聲音。為穩定、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家庭分散經營有效對接大市場以抵御市場競爭帶來的巨大風險,農業產業化經營應運而生。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經營,實現了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推動形成新的利益共同體以促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和現代化轉變,是我國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的現實途徑。到了21世紀初,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中心破除城鄉二元體制的改革成為我國農村改革的重點之一。主要是通過取消農業稅費,加大政府補貼,建立新型農村醫療和養老保險制度,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以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改革農村土地產權,實施“三權分置”,所有權歸集體,承包權歸農戶,經營權可流轉,這既保障了農民利益,又有助于發展規模經營,符合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經營權,可以更大膽投資農業,發展現代農業,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從40多年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可以看到,不同階段的改革策略體現出對農村格局和主攻方向的動態調整,體現出從震蕩效果最小的環節切入,通過物質積累和體制機制的逐步深入進行改革。在改革過程中,農民與土地關系始終是改革主線,市場化是改革方向,因此,40多年來,農村經濟改革具有主線的連貫性,方向的正確性,并成為支撐和驅動整體改革開放的重要力量。表1歸納了自1978年以來的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2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存在問題
2.1農業生產經濟組織化程度不高。當下,伴隨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持續深入,農業結構逐步優化,圍繞糧食過剩問題將通過種植面積的調整進行改善,但與之相伴隨的是農產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將嚴重影響農民的積極性。由于我國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無法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在調節生產、穩定供求的作用,同時缺乏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也就無法改善農民在產業鏈上的弱勢地位,應對市場風險能力自然較差;再加上由于信息的不對稱,無法及時生產適銷對路的優質品種,同時缺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節本增效措施,導致無法降低生產成本,也就無法應對進口產品的價格沖擊。2.2城鄉二元分割體制障礙。由于戶籍制度的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未發生改變,導致城鄉之間在收入差距擴大的背景下仍面臨著社會保障資源分配的失衡,農民仍具有職業和身份的雙重特征,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僅僅體現為促進就業的意義,這不僅嚴重打擊了農民的積極性,也積聚了社會矛盾。2.3農產品市場體系落后。當下農業市場主體發育不足,要素市場發育不全,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價格保護機制不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落后,交易模式單一,嚴重制約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再加上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缺乏配套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科技無法實現技術資源的合理配置,直接影響了農產品市場化進程的推進。
經濟體制改革工作計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改革的重點和任務;工作保障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發展主題,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切實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建立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體制機制、認真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切實找準問題,消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把握好改革的時機、力度和節奏,妥善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調動各方面參與改革的積極性,激發創造性,形成共同推進改革的合力、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化企業改革、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自主創新試驗區建設步伐、創新招商引資體制機制、深化流通體制改革、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林業改革發展、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強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和謀劃“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之年,改革和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市發改委要建立健全部門間統籌協調推進改革的工作機制,加強對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指導推進和綜合協調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根據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按照“十一五”規劃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結合我市當前的改革和發展形勢,現就2010年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發展主題,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切實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建立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體制機制。
(二)總體要求
戰后經濟體制分析論文
《日本研究》2003年第4期刊載了劉紅寫的論文《戰后日本經濟體制的特征、問題及改革》,對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的關鍵——經濟體制特征——作了扼要的闡述和分析。劉氏指出:“具有長期、持續性交易關系本質的日本經濟體制,其形成并非是根植于日本文化和傳統的,究其根源是為適應戰后的經濟環境而形成的?!边@種觀點帶有相當普遍的代表性。筆者認為,上述觀點頗值得商榷。本文扼要闡述了日本史壇最新的研究動向,考察了日本經濟體制的幾項特征,分析了經濟體制對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指出戰后日本經濟體制的特征形成于戰時而非戰后,因此通過改革解決當今日本經濟體制所面臨的問題的根本前提,就是對包括戰時體制在內的那場侵略戰爭,進行徹底清算。
一、學術熱點:日本戰后經濟體制源于何時?
對戰后日本經濟體制形成于何時,日本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概括而言,主要有兩種論說,一種是“文化傳統說”,另一種是“戰后改革說”。前者認為:“日本的經濟制度具有日本固有的文化背景,根植于民族特性。日本型企業和官僚制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的‘藩’和‘家’??梢哉J為連帶意識和平等主義的根源,早在農村共同體中就已經存在。”后者則強調:“戰后的日本是在戰爭的廢墟上站起來的‘新生的日本’,同以往的日本有本質的差異,同以往的歷史沒有聯系。就這個意義而言,‘我們的生日是終戰日,我們的父母是戰后改革’?!庇捎凇皯鸷蟾母镎f”代表了長期占據日本史學主流地位的“戰后史學”派的觀點,因此在日本最有影響。
但是,早在20世紀70年代,否定“戰后改革說”的動向在日本學術界已經出現。1977年,木神原英資、野口悠紀雄發表了《大藏省·日銀王朝的分析——總體戰經濟體制的終焉》一文;提出了強調戰時和戰后經濟體制存在連續性的“假說”,認為“戰爭結束時,日本社會的形式和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另一方面,經濟體制,特別是作為實行金融統制之基礎的戰時經濟體制,卻基本上得以存續”,“支撐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體制,基本上是戰時總體戰體制的繼續”。1978年,中村隆英在《日本經濟——其成長和結構》一書中指出:“戰后和戰前,不是飛跨戰時聯結起來的。戰時形成、戰后繼續保持的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技術、生活方式、習慣等,實在是出入意料之多。雖然這些東西在形成的時候,以后會變得怎樣沒人能夠預料,但它們卻構筑了戰后的企業形式、生產組織乃至生活方式。”1988年,山之內靖發表了題為《戰時動員體制的比較史考察——為了了解今日日本》的論文,認為日本為進行“總體戰”而進行的戰時動員,“形成了某種‘全體主義’。這種‘全體主義’,是形成戰后日本‘體制社會’的起點”。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日本面臨種種經濟難題為背景,諸多學者對戰后日本的經濟體制進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日本戰后經濟體制是戰時經濟體制而延續”的結論。1993年,岡崎哲二、奧野正寬編纂出版了由8位學者共同撰寫的《現代日本經濟體制的源流》。該論著撰寫者對日本金融體制、企業體制、勞資關系、業界團體、財稅政策、農業狀況等各經濟領域在戰時和戰后的變遷,進行了詳盡的歷史性考察和比較分析,指出日本至戰前30年代的企業統治,即由財閥家族確保股東主權的經濟體制,是盎格魯—薩克遜型的自由主義經濟體制。但是在戰爭時期,這一經濟體制轉變成了“日本型經濟體制”。正是這種轉型后的體制,構成了促使戰后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經濟體制的原型。他們通過各項考察后最終得出結論:“構成現代日本經濟體制的大部分要素,都是在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時期,為了對國家資源進行總動員而實施‘計劃經濟化’的戰時經濟的需要,以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而實施‘統制經濟’的需要而制定的?!?995年,山之內靖、J·維克特·考希曼(J.VictorKoschmann)、成田龍一主編了作為13位日美學者共同研究成果的論著《總體戰和現代化》。該論著同樣對構成戰后日本政治和經濟體制的幾個方面進行了頗為詳盡的考察,并最終得出結論:“戰后各項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戰時的各項改革是共通的,這些改革使戰前經濟體制的制度性基礎徹底解體……使戰后體制向戰前體制回歸的道路被封閉。日本的經濟雖然也算是市場經濟,但是其制度性基礎中,包含著在戰時計劃、統制經濟的基礎上導入的要素??梢哉f,日本的經濟體制是一種獨特的經濟體制。”問同一年,野口悠紀雄發表了《1940年體制一再見了,戰時經濟》(按:他所謂的1940年體制,即戰時體制),考察了“1940年體制”即戰時體制的形成過程、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和“1940年體制”的關系、“1940年體制”的基本理念、日本經濟體制面向未來的選擇等幾個方面,明確指出了戰時和戰后經濟體制的存續關系:“在戰前具有濃厚古典的自由主義經濟性格的日本企業和金融市場,在戰時經濟中發生了巨大變化?,F在的日本型企業、間接金融體制的原型,存在于戰時經濟之中?!?/p>
總之,20世紀90年代后,以日本經濟風光不再為背景,對日本戰時和戰后經濟體制是否存在連續性的探討,構成了日本學術界一個持續的熱點,其影響波及日本現代史研究的各個領域。通過初步的歷史考察,筆者認為至少就日本經濟體制而言,戰時和戰后無疑存在連續性。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趨勢研究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
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伴隨著經濟形態的變化可以劃分為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主要包括:第一階段(1978-1984):這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個階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被首次提出,代表了農村經濟制度的正式形成。第二階段(1985-1992):這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實現了對農村商品流通體制的改革,同時將土地承包實踐延長為15年。在這個發展階段,市場競爭機制被引入到農村市場,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創造了更多機遇。第三階段(1993-1998):這個階段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階段,不僅將土地承包時間延長到30年,而且在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實現了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奠定了堅實的改革基礎,同時也形成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良好條件。第四階段(1998-至今):這一階段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的階段,無論是在農村經濟發展還是在農村的政治和文化發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農民的收入持續增加,農村精神文化生活變得日益豐富,無論在物質方面還是在勁射方面都距離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越來越近。
2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
如今,農村土地產權管理制度也不斷完善,農村市場結構正在不斷發生變化,代表農村經濟正在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然而需要認識到的是,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主要表現在:
2.1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
由于農村市場的特殊性,形成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改變農村市場效益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加快了我國農村市場分散化經營的轉變,農民逐漸成為是市場的主體,他們直接參與到市場競爭,分散的生產和經營模式直接導致他們應對風險的能力較弱,無法有效的獲取市場信息,不利于促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
經濟體制改革通知
**縣、各區人民政府,**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市屬各委、局、辦:
為加強對我市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總體指導和統籌協調,建立健全改革工作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穩步推進我市各項改革工作,市人民政府決定建立**市經濟體制改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F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聯席會議的工作職責
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組織研究擬訂全市經濟體制改革中長期規劃和工作指導意見,呈報市委、市人民政府審定后實施;組織研究擬訂年度改革工作要點,分解落實改革工作任務,報市委、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執行;組織研究擬訂綜合性改革意見或實施方案,協調、銜接專項改革實施方案或措施;督促檢查改革工作的落實和目標完成情況,組織開展調查研究,總結交流改革經驗和做法,研究分析改革難點問題并提出建議和對策。
二、聯席會議的組織形式及成員單位
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為市經濟體制改革工作聯席會議召集人。受召集人委托,分管經濟體制改革的副市長、副秘書長、市發改委主任也可作為臨時召集人。聯席會議的成員單位由市發改委、經委、建委、國資委、貿發局、教育局、科技局、公安局、監察局、審計局、農牧局、旅游局、民政局、財政局、人事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文化局、衛生局、國土資源局、城市交通局、林業局、房產局、水務局、環保局、廣電局、體育局、國稅局、地稅局、工商局、編辦、法制辦、信息辦、整規辦等單位組成。各成員單位確定一位分管領導作為聯席會議成員,確定一個相關處室作為聯絡處室,其負責人作為聯系會議聯絡員。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市發改委,負責聯席會議的日常工作。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因人事變動需調整增補人員,要及時告知市發改委。
監獄經濟體制改革論文
內容摘要
監獄經濟是伴隨著監獄及其行刑活動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它的存在及其發展不僅能使罪犯勞動力資源得到開發利用,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貢獻,而且還能為監獄有效執行刑罰提供物質保障和現實載體。而監獄經濟的運行狀況,直接取決于監獄經濟體制。
在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監獄經濟體制是一種權力高度集中、監獄和監獄企業合為一體的體制,并且一直延續到今天。但是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監獄企業在競爭中力不從心,處于弱者地位,經濟效益不斷下滑,監獄的生存也受到了直接威脅,監獄的改造質量水平因此而不斷下降。表現在監獄經濟方面,面臨著監獄企業補充監獄各項建設經費、生產經營債務、辦社會等負擔過重;監獄企業長期投入不足,發展空間嚴重受阻;傳統監獄企業管理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等主要困難與問題。表現在監獄經濟體制方面,存在監獄刑罰執行、教育改造職能和監獄經濟管理職能難以到位;監、企、社混合多元體制造成監獄工作復雜與艱難;現行監獄經濟體制的瑕疵容易滋生司法腐敗等主要弊端。隨著我國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及法治建設的不斷深入,以“監企合一”為核心的監獄經濟體制面臨的困難與弊端逐步顯露,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因而這一問題也是當前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本文在對監獄經濟發展歷程進行總結回顧的基礎上,明確了監獄經濟的重要地位,論證了監獄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從多方面分析了監獄經濟體制存在的弊端和問題,并提出了我國監獄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和對策。本文認為,必須加快監獄經濟體制改革,要加大改革力度,落實全額保障政策,推進監、企、社分開,使監獄更好地履行刑罰執行職能;要認真執行政策,將監獄執法經費支出與監獄企業收入分開;要努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理順監企關系,建立促進新型監獄體制規范運行,以“全額保障,監企社分離,收支分開,規范運行”為監獄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從體制、機制和源頭上解決目前監獄經濟體制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從而真正建立和完善公正、廉潔、文明、高效的新型監獄體制和工作機制。
關鍵詞:監獄經濟改革探討
目錄
經濟體制完善論文
私有制與市場經濟具有天然聯系,也經歷原始資本主義、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跨國資本主義等發展階段,才形成一套比較完整且不斷變革中的現代市場體系。重溫列寧的《帝國主義論》,五大經濟特征越發明顯,但應當說,從原始掠奪、自由競爭、私人壟斷、國家壟斷到跨國壟斷,從業主制、合伙制、公司制到集團制,從科學管理、人群關系、行為科學到管理科學,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確實發生比較深刻的變化,從而暫時擺脫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命運,仍然能容納生產力的較快發展。
公司制與計劃經濟具有天然聯系,社會主義思潮與資本主義思潮幾乎同時產生和發展,但實踐表明,就生產力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市場經濟是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問題在于:公有制能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早在一百年前,帕累托就提出這個問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又引發一場長達二十年的大論戰,鄧小平以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對這場論戰作出了肯定回答。
應當清醒的看到,建立與私有制具有天然聯系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經歷三百年的漫長探索,不同階段有不同特點,不同國家又有不同模式。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一個全新課題,要在三十年內就建立完善的、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焦點,是國有經濟如何發揮國民經濟的主導作用。由于我們對這場革命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估計不足,往往急于求成,動輒幾年建立、幾年脫困、幾年完善、幾年成熟。當改革的實際進程達不到預期目標,在一些深層次問題上未能取得突破時,有些人便對國有經濟的前景表示悲觀。他們根據“經濟人”的假說,以“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效率最高為由,提出“國家所有制下企業家不可能定理”,主張國有經濟全部退出競爭性行業。這未免言之過早,失之偏頗。事實上,作整個經濟體制中心環節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不僅受到整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也受到政治體制改革進程的制約。如果沒有外部環境的配套改革,國有企業只能是無水之魚。國有企業改革的困境,既有歷史的、社會的原因,也有經驗的原因,不僅僅是產權虛置的問題。作為現代化大生產的社會組織,現代企業不像小私有者那樣,多賣一元錢就能多的一元錢。無論公有還是私有,都存在委托一鏈問題,關鍵在于治理結構。只要做到產權清晰,形成激勵約束機制,是否國有或國有控股并非決定性因素。西方的私有制企業,倒閉的遠多于存續的,蘇東的“休克療法”,并不是“一私就靈”,我國的公有制企業,也沒有進入世界五百強的。鑒于建立公有制市場經濟是領導有序的自覺進程,也許并不需要像私有制市場經濟那樣經歷三百年的自發過程,如果我們能夠在本世紀中葉今本實現現代化的同時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就是史無前例的偉大創舉,就是對人類的重大貢獻。
經濟體制與中華文明
人們不難發現,我們在學習外國經驗時存在一種普遍現象:科學技術一學就會,既快又好。世界市場出現什么新產品,往往不到一年就可以看到國產品。一年半前,一般人還不知道什么叫光盤,一年半后,我國的光盤產量就成世界之最。而經濟體制一學就變,既變形又變味[1]。行業協會本來是自下而上成立的自治組織,我們一學就變成“二政府”。股市從來就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我們這的經濟形勢一片大好,越來越好,可股市一片大跌,一路下跌。究其原因,乃在科學技術是自然系統,服從自然規律,而經濟體制是人造系統,與人文休戚相關。
深化區經濟體制改革思路
2005年經濟體制改革總的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針,圍繞區委、區政府"構筑生態型石化基地"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統籌經濟、社會領域的各項改革,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進一步消除影響我區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為我區經濟在今后一段時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區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基本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建立合理經濟布局和所有制結構,廣覆蓋、多層次、獨立于企業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大的體制保障。為此要著力解決當前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使區經濟體制改革在新時期、新階段取得新的突破。
1、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各項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進體制改革的著眼點要兼顧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通過創新體制,深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領域的改革。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在搞好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進一步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著力解決影響現代化進程的"三農"問題,使城鄉協調發展。改革發展的各項舉措要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相適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以推進民營企業進一步發展為重點,繼續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要繼續以"放心、放手、放開、放膽"的姿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促進民營企業的二次創業。抓緊清理有關限制民營經濟發展的法規、規章和政策規定,依法取消對民營經濟的各種不平等待遇。研究制訂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新的扶持政策。進一步打破壟斷、開放市場,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的發展。加大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民營高科技企業發展的力度,切實解決其融資難的問題。積極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和以民引外,幫助其做大做強。引導民營企業創新體制,規范管理,向現代企業制度方向發展。通過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以進一步調整全區所有制結構。
3、以完善國資管理和營運體系為重點,繼續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國資主管部門、國有資產授權經營主體及其控股、參股企業三個層次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實行政資分離、政企分開,明確權責關系。逐步創造條件對現有授權經營主體打破行業界限,進行資產重組。擴大其資本規模,提高營運效率。進一步完善綜合性國有資產經營公司。繼續完善國有股權代表的激勵機制,使其責、權、利得到統一。要建立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對未納入授權范圍的資產要進行委托管理。在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同時,要繼續深化企業改革,切實解決企業改制中的遺留問題。對已改制企業要通過國有股減持等形式實現國有資本的有序退出。對壟斷行業要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要繼續引導已改制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4、以文化衛生等系統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為重點,深化社會事業領域體制改革。一是繼續推進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在對事業單位按監督管理、社會公益和中介服務、生產經營進行分類定位的基礎上,確定不同的改革目標。對可面向市場的生產經營型、社會中介服務型,以及事業單位附屬的"三產"單位要加快轉企改制的步伐。同時進行產權制度和勞動用工制度改革。二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逐步消除文化領域的準入限制,充分利用我市非公經濟發達的優勢,大力支持社會力量辦文化,促進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要把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通過吸引社會資本改造為多元投資的股份制企業。繼續整合現有文化資源,組建若干個文化產業集團,并以文化產業集團做大做強為契機,促進我市文化名城建設。三是繼續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藥品流通體制改革和醫療保險救助體制改革。對市屬公立醫院進行產權制度改革,選擇1至2家市屬醫院作為試點,吸引民間資本,改為股份制營利性醫院。繼續搞好藥品集中招標工作,切實緩解群眾"看病貴"的問題。要完善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體制,解決弱勢群體的治病難問題。全面實施市區退休人員門診醫療費社會統籌,盡快實施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同時,繼續搞好農村衛生院改革,探索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健全農村衛生保健網絡。四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不斷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繼續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實現辦學模式和投入體制的多元化,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同時,市屬校辦工廠的改革要有實質性的突破。
構建計劃市場經濟體制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這樣的成果在某種程度上歸功于現行的不完全市場經濟體制,但我們更應該認真地思考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下,運行市場經濟體制是否能夠帶領中國經濟發展走向一條持續快速穩定的道路?;趯κ袌鼋洕w制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帶來的諸多問題的探討與分析,比較市場經濟體制與計劃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模式,并結合我國實際,最終得出結論:構建計劃市場經濟體制才是符合中國特色的最佳選擇。
關鍵詞:市場經濟體制;計劃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
一、市場經濟體制與計劃市場經濟體制
(一)市場經濟體制
以市場機制作為配置社會資源基本手段,是高度發達的、與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大商品經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經濟資源商品化、經濟關系貨幣化、市場價格自由化和經濟系統開放化。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只能作為經濟運行的調節者,對經濟運行所起的作用只是宏觀調控。
(二)計劃市場經濟體制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