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觀點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2 15:20: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基本觀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基本觀點

室內設計基本觀點分析論文

摘要:人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因此,人們設計創造的室內環境,必然會直接關系到室內生活、生產活動的質量,關系到人們的安全、健康、效率、舒適等等。室內環境的創造,應該把保障安全和有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作為室內設計的首要前提。人們對于室內環境除了有使用安排、冷暖光照等物質功能方面的要求之外,還常有與建筑物的類型、性格相適應的室內環境氛圍、風格文脈等精神功能方面的要求。

關鍵詞:室內裝修

由于人們長時間半生活活動于室內,因此現代室內設計,或稱室內環境設計,相對地是環境設計系列中和人們關系最為密切的環節。室內設計的總體,包括藝術風格,從宏觀來看,往往能從一個側面反映相應時期社會物質和精神生活的特征。隨著社會發展的歷代的室內設計,總是具有時代的印記,猶如一部無字的史書。這里由于室內設計從設計構思、施工工藝、裝飾材料到內部設施,必須和社會當時的物質生產水平、社會文化和精神生活狀況聯系在一起;在室內空間組織、平面布局和裝飾處理等方面,從總體說來,也還和當時的哲學思想、美學觀點、社會經濟、民俗民風等密切相關。從微觀的、個別的作品來看,室內設計水平的高低、質量的優劣又都與設計者的專業素質和文化藝術素養等聯系在一起。至于各個單項設計最終實施后成果的品位,又和該項工程具體的施工技術、用材質量、設施配置情況,以及與建設者的協調關系密切相關,即設計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最關鍵的環節和前提,但最終成果的質量有賴于:設計——施工——用材——與業主關系的整體協調。

室內設計的含義

室內設計是根據建筑物的使用性質、所處環境和相應標準,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筑美學原理,創造功能合理、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這一空間環境既具有使用價值,滿足相應的功能要求,同時也反映了歷史文脈、建筑風格、環境氣氛等精神因素。

上述含義中,明確地把“創造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作為室內設計的目的,即以人為本,一切圍繞為人的生活生產活動創造美好的室內環境。

查看全文

室內設計基本觀點研討論文

摘要:人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因此,人們設計創造的室內環境,必然會直接關系到室內生活、生產活動的質量,關系到人們的安全、健康、效率、舒適等等。室內環境的創造,應該把保障安全和有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作為室內設計的首要前提。人們對于室內環境除了有使用安排、冷暖光照等物質功能方面的要求之外,還常有與建筑物的類型、性格相適應的室內環境氛圍、風格文脈等精神功能方面的要求。

關鍵詞:室內裝修

由于人們長時間半生活活動于室內,因此現代室內設計,或稱室內環境設計,相對地是環境設計系列中和人們關系最為密切的環節。室內設計的總體,包括藝術風格,從宏觀來看,往往能從一個側面反映相應時期社會物質和精神生活的特征。隨著社會發展的歷代的室內設計,總是具有時代的印記,猶如一部無字的史書。這里由于室內設計從設計構思、施工工藝、裝飾材料到內部設施,必須和社會當時的物質生產水平、社會文化和精神生活狀況聯系在一起;在室內空間組織、平面布局和裝飾處理等方面,從總體說來,也還和當時的哲學思想、美學觀點、社會經濟、民俗民風等密切相關。從微觀的、個別的作品來看,室內設計水平的高低、質量的優劣又都與設計者的專業素質和文化藝術素養等聯系在一起。至于各個單項設計最終實施后成果的品位,又和該項工程具體的施工技術、用材質量、設施配置情況,以及與建設者的協調關系密切相關,即設計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最關鍵的環節和前提,但最終成果的質量有賴于:設計——施工——用材——與業主關系的整體協調。

室內設計的含義

室內設計是根據建筑物的使用性質、所處環境和相應標準,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筑美學原理,創造功能合理、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這一空間環境既具有使用價值,滿足相應的功能要求,同時也反映了歷史文脈、建筑風格、環境氣氛等精神因素。

上述含義中,明確地把“創造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作為室內設計的目的,即以人為本,一切圍繞為人的生活生產活動創造美好的室內環境。

查看全文

國際金融危機基本觀點論文

對目前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本來不準備發表看法。(1)一些基本觀點和形勢預測,在過去的幾本書中都已談過。近年的形勢發展似在意料中。(2)目前在國內傳媒占據輿論主流地位的議論是庸俗經濟學。對這場金融危機,多數議論仍只是對美國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流經濟思潮作出應聲蟲式的回應。不值得對其作認真討論。但是,考慮到當前這場危機仍日益深化,對我國的經濟前途影響日深,如對其走向與本質認識不清,可能導致國家命運的重大轉折、因此,寫出以下幾點意見,僅供領導參考。

世界經濟在90年代將面臨二次大戰后5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這一點,筆者在1990年前后的一系列研究中曾有預測:

①“去年東歐事件后,有人認為世界資本主義正在進人其黃金時代。而我個人的看法卻正相反。依我看,從現在起,向下看今后10-20年,整個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可以說正在遇到其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嚴重的總體性危機。”(1990·12·11人民日報第一版《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問題》,何新與日本S教授談話錄。)

(這個觀點發表后,當時曾被香港報刊抨擊及國內一些學者嘲笑。)

②“1991年以來,世界資金市場激發熾熱的金融投機活動,再度形成股市膨脹的”金融肥皂泡“。但是,全球性的生產能力過剩,導致工業利潤率下降,失業率上升,正從深部損害著世界各國的產業經濟。從長遠趨勢看,在世界經濟當前的表面活力下,潛伏著極其深刻的危機。考慮到世界經濟的全面態勢和近十年來的基本趨勢,有根據認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可能正在進入歷史上第三次經濟大衰退的下降低谷。90年代很可能發生全球性結構性的金融危機,也是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大危機。”(人民日報1992年1月24日《內部參閱》增刊第一期。)

查看全文

小議美國品德教育運動的基本觀點及研究

[論文關鍵詞]美國;品德教育運動;道德教育

[論文摘要]美國品德教育運動涉及的內容和人員都比較廣泛。品德教育運動雖在實踐模式和概念表述上有差別,但其中有一些被基本認同的觀點。客觀分析品德教育運動,同時結合文化背景對我國的德育實踐進行有益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美國的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一直對其他國家產生著重要影響。近年來,美國教育領域出現的旨在回到過去的品德教育運動(charactereducationmovement)同樣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和思考。如何認識和借鑒美國的品德教育運動?我認為應該分析運動產生的背景和了解運動的基本內容,同時結合我國的文化背景與德育實踐進行客觀的分析和反思。

一道德教育“回到傳統”

20世紀以來,美國的道德教育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傳統德育階段、相對主義與過程主義階段、品德教育運動階段。在不同的階段,美國德育表現出不同的德育理念和實踐模式。

傳統德育階段的道德教育基本上屬于赫爾巴特式的傳統教育范疇。在這個階段,德育強調正面直接地灌輸;強調紀律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強調學生自律。在這個階段,伴隨道德教育過程的有被廣泛閱讀的品德教育讀本《麥加菲課本》,呈現給孩子們的是關于英雄與美德的故事。

查看全文

我國對死刑所持的基本觀點分析論文

(一)我國法律關于死刑的相關規定

雖然我國在法律上保留了死刑,但堅持少殺、慎殺,防止濫殺,一直是我國的一貫刑事政策。我國刑法很好地貫徹了這一政策,對死刑的適用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1、從適用條件上進行限制。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48條規定:“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所謂“罪行極其嚴重”,其包含三層意思:一是犯罪性質特別嚴重;二是犯罪行為所造成的后果特別嚴重;三是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特別嚴重。因此,無論在立法上確定某一罪名是否應當設定死刑,還是在某一具體案件中是否應當適用死刑,都必須考慮到這些含義。這就有效地對死刑的適用范圍進行了限制。在刑法分則中,出極個別的以為,死刑都是作為選擇刑來規定的,與無期徒刑,有期徒刑等刑罰方法共同構成一個量刑幅度,加強了慎用死刑的可操作性。

2、從適用對象上進行限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49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對不滿十八周歲的人,主要以教育改造為重,對哺乳期的婦女,這是出于人道主義的要求,體現對嬰兒和婦女的特殊保護。另外,我國刑法第18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也就是說,我國刑法尚未明確規定精神病人應免除死刑。

查看全文

深入闡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

學科教材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闡釋這門學科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同樣如此,它的主要任務就是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是對人與世界基本關系以及人類社會發展基本規律的正確的理論反映。編寫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必須堅持并深刻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于19世紀,但又超越了19世紀,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真理。真理只能發展而不能被推翻。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是隨著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同時,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的認識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應當辯證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些基本觀點已經成為常識性的觀點,像物質統一性、能動反映論、歷史決定論以及矛盾論等。對這些基本觀點,應結合當代實踐的新經驗、當代科學的新成果闡釋出新內容,顯示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放性。我們應當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放到當代科學的背景中去理解,結合量子物理學及其“測不準原理”去闡釋物質的客觀實在性。正是對“客觀實在”的研究,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同當代科學和哲學共同關心的課題聯系了起來,并凸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觀的當代意義。我們應當結合“數字化的虛擬”闡釋能動的反映論,結合統計決定論闡釋歷史決定論,結合系統論闡釋矛盾論,等等。

有些觀點本來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只是由于種種原因,原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沒有涉及或未加以重視,沒有把它們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加以闡釋。例如,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以及馬克思的交往理論等。歷史常常出現這樣一種奇特的現象,即某個偉大思想家的某些重要觀點往往在其身后,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歷史運動之后,才充分顯示出它們的價值,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命運也是如此。例如,經濟全球化運動使馬克思世界史理論的價值凸顯出來,而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又使我們真正理解了以人為本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及其意義。因此,我們應以當代實踐為基礎,深入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

有些觀點本來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在經典作家那里只是有所論述,尚未充分展開、詳盡論證,但當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又日益凸顯出這些問題,使之成為迫切需要解答的熱點、難點問題,如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人與自然的“和解”、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作用、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這樣一些問題。對于涉及這樣一些問題的觀點,我們應以當代實踐和科學為基礎,深入討論、充分展開、系統論證,使之成熟完善,上升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

有些觀點經典作家并沒有提出,而是馬克思主義的后繼者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分析、研究變化中的實際而提出的新觀點。這些觀點契合著當代實踐中的基本問題,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因而應當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例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等等。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終關注變化中的實際。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不應成為脫離現實的純粹的范疇演繹系統,不能僅僅成為哲學教師之間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更不能成為學者個人的自言自語,而必須關注變化中的實際,與現實對話,同時依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來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

查看全文

讀后感的寫作方法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后感”。讀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寫讀后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查看全文

公文寫作基本要求之主旨突出觀點明確

主旨,就是用意和目的;觀點,就是主張或見解。任何一篇公文都有行文目的,而實用性又是公文的基本屬性,所以說公文必有主旨,必有其用意和目的,這是容易共同接受的。但是,觀點問題就不一定了。有的研究者提出:篇幅較長的公文,如報告、決議、通報或專題工作會議紀要以及工作總結、調查報告等,有觀點,這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有若干觀點和基本觀點,這也不難理解。

而有些篇幅較短的公文,如事務性通知、一件事的請準請示,往往篇段合一,這有什么觀點呢?有的短公文,甚至只是一句話,例如報送性報告,正文是“現將《關于××××的情況報告》呈上(或送上),請審閱”,這能說有觀點嗎?

其實,觀點之于公文,直露文中也罷,顯示在依據、版面也罷,但都是明確的。即使是只有一句話的報送性報告,既然是“復式(連體)”文件,就有后面要報送的材料和附件,也就有“見解”;是上級領導,需要審閱,按照有關規定必須報送上去,這就顯示出“主張”了。所以,公文無論長短,觀點必須明確,主旨應當鮮明突出。

進一步研究,較長時間以來,人們習慣于用“主題”、“中心”來表示公文的“主旨”、“觀點”;其中,“觀點”一詞,用于研究一切文章上,“基本觀點”往往用于研究理論性文章。近年來,人們漸漸開始用“主旨”一詞代替“主題”。這有討論的必要。“主題’”原是外來的音樂術語,表示主旋律,用于文學作品表示主題對象、中心題材,而后又與“主題思想”一詞通用,漸成習慣。將分析文學作品的“主題”及“意圖”等術語,搬過來研究公文,有失嚴謹。“中心”一詞,多用于分析敘述類實用文章,進而與“中心思想”通用。由于主題直指主要對象,中已表示中心內容,公文研究中還便于使用,但往往不能涵蓋長長短短的一切公文。主旨、觀點就不同了,任何公文都有。公文不是文學作品,不以形象性、感染力取勝;公文也不是一般的理論文章、宣傳材料等論說體實用文章,不一定篇篇公文都有基本觀點(若干觀點綜合成的總觀點)。公文的基本屬性是實用性,行政公文是辦理政務的工具。

所以,用主旨(用意和目的),用觀點(主張或見解)來分析研究公文,相對來說更恰當一些。公文的主旨就是貫穿于全文的行文目的和用意。有主旨,必有觀點。主旨越鮮明突出,觀點越清楚明確。

(一)主旨是全文的“統帥”

查看全文

公文寫作要求之主旨突出觀點明確

公文寫作基本要求之主旨突出觀點明確主旨,就是用意和目的;觀點,就是主張或見解。任何一篇公文都有行文目的,而實用性又是公文的基本屬性,所以說公文必有主旨,必有其用意和目的,這是容易共同接受的。但是,觀點問題就不一定了。有的研究者提出:篇幅較長的公文,如報告、決議、通報或專題工作會議紀要以及工作總結、調查報告等,有觀點,這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有若干觀點和基本觀點,這也不難理解。

而有些篇幅較短的公文,如事務性通知、一件事的請準請示,往往篇段合一,這有什么觀點呢?有的短公文,甚至只是一句話,例如報送性報告,正文是“現將《關于××××的情況報告》呈上(或送上),請審閱”,這能說有觀點嗎?

其實,觀點之于公文,直露文中也罷,顯示在依據、版面也罷,但都是明確的。即使是只有一句話的報送性報告,既然是“復式(連體)”文件,就有后面要報送的材料和附件,也就有“見解”;是上級領導,需要審閱,按照有關規定必須報送上去,這就顯示出“主張”了。所以,公文無論長短,觀點必須明確,主旨應當鮮明突出。

進一步研究,較長時間以來,人們習慣于用“主題”、“中心”來表示公文的“主旨”、“觀點”;其中,“觀點”一詞,用于研究一切文章上,“基本觀點”往往用于研究理論性文章。近年來,人們漸漸開始用“主旨”一詞代替“主題”。這有討論的必要。“主題’”原是外來的音樂術語,表示主旋律,用于文學作品表示主題對象、中心題材,而后又與“主題思想”一詞通用,漸成習慣。將分析文學作品的“主題”及“意圖”等術語,搬過來研究公文,有失嚴謹。“中心”一詞,多用于分析敘述類實用文章,進而與“中心思想”通用。由于主題直指主要對象,中已表示中心內容,公文研究中還便于使用,但往往不能涵蓋長長短短的一切公文。主旨、觀點就不同了,任何公文都有。公文不是文學作品,不以形象性、感染力取勝;公文也不是一般的理論文章、宣傳材料等論說體實用文章,不一定篇篇公文都有基本觀點(若干觀點綜合成的總觀點)。公文的基本屬性是實用性,行政公文是辦理政務的工具。

所以,用主旨(用意和目的),用觀點(主張或見解)來分析研究公文,相對來說更恰當一些。公文的主旨就是貫穿于全文的行文目的和用意。有主旨,必有觀點。主旨越鮮明突出,觀點越清楚明確。

(一)主旨是全文的“統帥”

查看全文

智能課堂教學培養論文

人教版《中國近代現代史》必修教材,體例新穎,內容豐富,有鮮明的國情意識和時代特點,體現了跨世紀人才素質培養的需要。但它是一套無“綱”(教學大綱)之“本”,用之者還在起步階段。所以,一線教師深感它的難度太大,很不適應,急待解決的問題不少,其中就有學科能力這一難題。筆者把這兩年教學的感受“提要”出來,僅供批評研究。

一、熟悉重要史實的能力

這是一項首要的、最基本的歷史學科能力。主要有:聽、視和觀察的能力,閱讀能力(小字和好懂的原始資料),記憶能力和區分史實作用的能力等。配置于教材頁面上的文字和畫圖,大都有史實意義,所以要善于區分它們的地位和作用。這是教材特點所要求的一項能力。(1)區分主體內容和從屬內容;(2)區分必須儲存和“過眼煙云”;(3)區分基本史實和非基本史實。基本史實(在歷史的點、線、面、體中不可或缺)必須熟悉,扎實準確,“入庫”儲存,例如大字(主體)的內容、大事年表和歷史地圖中最重要的地名、空間等;(4)區分基本史實的相對性。即在這一歷史體系中是基本史實,而在可以涵蓋它的另一再大的體系中,是非基本的史實了。此點較難,重點較不妨試試。

中華民族擁有的文物、古跡和館藏極為普遍,圖片影視資料極為豐富,可同熟悉重要史實結合起來,并適當發展鄉土訪古考察的能力。

二、理解歷史概念的能力

歷史概念是在歷史表象的基礎上經過思維活動抽象概括而成,以反映歷史事物的本質屬性。掌握和運用歷史概念是理性認識歷史的起點,是歷史思維能力的“發祥地”。歷史概念在學科能力中舉足重輕,是基本能力中的“基本”。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