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美國品德教育運動的基本觀點及研究

時間:2022-04-16 03:10:00

導語:小議美國品德教育運動的基本觀點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美國品德教育運動的基本觀點及研究

[論文關鍵詞]美國品德教育運動;道德教育

[論文摘要]美國品德教育運動涉及的內容和人員都比較廣泛。品德教育運動雖在實踐模式和概念表述上有差別,但其中有一些被基本認同的觀點。客觀分析品德教育運動,同時結合文化背景對我國的德育實踐進行有益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美國的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一直對其他國家產生著重要影響。近年來,美國教育領域出現的旨在回到過去的品德教育運動(charactereducationmovement)同樣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和思考。如何認識和借鑒美國的品德教育運動?我認為應該分析運動產生的背景和了解運動的基本內容,同時結合我國的文化背景與德育實踐進行客觀的分析和反思。

一道德教育“回到傳統”

20世紀以來,美國的道德教育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傳統德育階段、相對主義與過程主義階段、品德教育運動階段。在不同的階段,美國德育表現出不同的德育理念和實踐模式。

傳統德育階段的道德教育基本上屬于赫爾巴特式的傳統教育范疇。在這個階段,德育強調正面直接地灌輸;強調紀律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強調學生自律。在這個階段,伴隨道德教育過程的有被廣泛閱讀的品德教育讀本《麥加菲課本》,呈現給孩子們的是關于英雄與美德的故事。

傳統的德育模式在20世紀20-30年代受到了兩方面的沖擊:一是杜威的實用主義德育理論,另一是休·哈茲霍恩和馬克·梅所做的著名的“品德教育調查”。杜威的實用主義德育理論強調兒童中心、兒童自主,提出“生長之外無目的”,這些觀點對直接德育、成人權威、道德價值灌輸提出了挑戰。休·哈茲霍恩和馬克·梅的品德教育調查選取了一萬多名調查對象,涉及33個行為指標,所得到的結論是“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課堂品德教育能減少學生的不良行為和增加利他行為”。在以上兩個因素的影響下,美國的道德教育實踐和道德教育理論都發生了變化:在實踐上,道德相對論使學校放棄了道德教育;在理論上,出現了以道德相對主義和過程主義為特征的價值澄清學派和道德認知主義學派。這兩個學派都把道德教育的重點指向道德思考、判斷和選擇,強調道德行為產生的過程,不提倡教師給學生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做出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但是實踐證明,僅僅發展兒童的道德判斷對于兒童道德行為的產生和鞏固的效果都是很有限的。

道德相對主義和過程主義與美國20世紀60,70年展起來的極端個人主義相結合,導致了美國糟糕的社會狀況。傳統的道德環境轉變為一個相對主義的道德環境。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態度沒有一個共同的標準,而完全成為個人的選擇。在學校里,教師不敢進行正面的道德教育,否則就有推廣自身價值觀的嫌疑。在家庭中,父母也逐漸失去正面教育的信心。美國的青少年缺少一個用作態度與行為引導的基本價值標準,再加上信息時代社會發展變化的加快,以及作為社會基本細胞的家庭結構與功能的改變等,這些都使青少年處于一個不利的道德發展環境(50%的離婚率、1/3的嬰兒一出生在單親家庭等)。這種不利的成長環境導致青少年產生很多社會間題:暴力與破壞行為、偷竊、性早熟與性虐待、自毀行為等。例如,每年美國有1,4萬14歲以下的女孩子成為媽媽。1988年美國衛生局調查顯示:20歲以下的青少年中有自殺企圖的占1/7。

從20世紀80年代起,許多德育專家批判相對主義與過程主義,呼吁加強品德教育,主張回歸到傳統的道德教育模式。這些呼吁逐漸得到各界人士的關注及行動、資金的支持,“品德關注聯盟”、“品德教育伙伴組織”等組織相繼成立,“回到傳統”的呼吁與行動進一步發展成為涉及很多人和很大范圍的品德教育運動。

二品德教育運動的基本觀點

如何理解“品德教育”的含義?目前爭論很多,下面介紹兩個用得最多的定義。一個是阿蘭·羅克伍德的定義:品德教育就是指以學校為基礎并與社區機構合作進行的,通過直接、系統而非相對主義的價值影響去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的一種教育;另一個是“品德教育伙伴組織”提出的:品德教育就是學校、家庭與社區在幫助孩子理解、關心和實踐核心倫理價值的有意識的活動。雖然在實踐模式和概念表述上有差別,但品德教育運動仍然有一些大家基本認同的觀點:

1多元社會中仍然存在普遍認同的價值

品德教育運動的支持者認為,普遍價值是存在的,學校可以理直氣壯地傳授它們。以發展兒童的道德判斷力為重點的柯爾伯格也逐漸認識到,道德教育的內容是道德教育者不可回避的問題。柯爾伯格的妻子(也是他的合作者)安·希金斯曾經寫到:“作為一名道德心理學家、教育家和倡導者,柯爾伯格認識到他必須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個哲學家,回答諸如‘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公正?’等問題。最后,他相信,在學校和社會中培育道德發展,須由哲學家們評判是公正的。為了界定公正,柯爾伯格求助于柏拉圖、康德以及與他同時代的約翰·羅爾斯和于爾根·哈貝馬斯。”

品德教育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托馬斯·里克納提出,尊重與責任及其派生的價值是學校能夠合理傳授的價值。另外,還有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組織提出的各種價值觀標準。這些標準在內容上有差異,在產生過程上值得推敲,但普遍價值觀存在并可以在學校傳授這一點得到了人們的認同。

2強調正面直接的道德教育

在品德教育運動中,教師的職責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學校要求教師努力把鮮明的價值觀教育融入到他們的全部教學活動中,期望教師和學校的工作人員成為學生品性學習的典范。芬斯特馬赫(G"Fenstermacher)指出,教師從3個方面扮演著道德代言人和道德教育者的角色:第一,他們可以非常直接地進行道德教育,這種指導形式被稱為說教式指導;第二,教師可以向學生傳授與道德有關的內容;第三,教師以身作則,以自己的道德行為來感染學生,讓學生從教師身上看到諸如誠實、公平競爭、替他人著想、寬容和共享等品質。學校實踐證明,德育的很多工作需要教師進行直接的解釋說明。在某些問題上,學校要求教師有明確的價值觀,并讓學生感受到這種價值觀。

3要求學校與社區、家庭相互配合,建立立體綜合的德育系統

20世紀以來,一些社會因素的變化降低了家庭、社區等傳統養育機構對孩子的影響。例如,迅速的工業化,從融合著核心價值觀的鄉村來到大都市的移民,多元文化的迅速出現,媒體提供的多視角的道德與文化觀點給父母和孩子帶來的困惑,婦女進人職場對孩子養育環境的影響等,這些都使得社會向教育機構尋求幫助。美國德育工作者也強調學校要充當道德教育的主要角色。

在品德教育過程中有很多學校在努力地影響家長:i>讓家長重視孩子的道德發展,如提供家長課程,舉行早餐會,午餐后在家長工作的地點進行演講;2)讓家長參與品德教育過程,如向家長通報最近時段的活動主題,與家長一起設計品德活動,讓家長參加孩子們的主題活動和各種儀式;3)成立家長支持性團體,舉辦經常性的討論會。

學校還尋求社區的幫助。例如,社區邀請專家和家長交流品德教育問題,社區為經常缺課的孩子提供幫助等。

4強調實際的行為訓練

為糾正價值澄清學派和道德認知學派只關注道德教育過程的不良傾向,很多學校在培養學生品德的項目中都努力給學生提供實踐道德價值觀的機會,每個品德發展項目都有實踐計劃支持,如義務服務、校園巡邏隊、自主經營管理學校商店等。

對學生品德發展水平變化的評估不是僅僅依據道德知識的測驗和道德兩難故事的判斷。德育效果評估的主要依據是學生行為的變化。在對一所學校的品德教育計劃的效果進行評估時,評估者要做的事情是將計劃實施之前的有關學生行為的基線數據與受計劃影響的數據做比較。

5體現關懷倫理的思想

美國的品德教育運動受到了內爾·諾丁斯關懷理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方面:1)德育工作者從關心孩子所面臨的問題人手設計品德發展項目;2)在品德教育過程中注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愛,為無障礙的師生交流和建立教師個人的積極影響奠定基礎;3)在品德發展目標中,把情感教育、關心與自尊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從品德教育運動的興起及其基本的實踐模式與觀點看,它是對道德相對主義與過程主義的否定,同時又體現了關懷倫理的思想。

三對“品德教育運動”的分析

品德教育運動是美國教育領域中的重要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在對這一現象考察和分析的過程中應注意兩點:

1)美國的品德教育運動本身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概念問題;“回到傳統”與傳統德育的本質區別問題;在價值多元的社會如何產生核心價值觀、如何避免灌輸;等等。

2)結合我國的德育實際和文化背景對其分析和借鑒。以“回到傳統”為口號的品德教育運動并不是真的要回到傳統德育狀態,傳統德育賴以存在的社會與文化條件已不存在,品德教育運動是在美國現代化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我國以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為基礎的德育實踐與美國德育實踐有較大的差別,以重群體價值觀為特征的文化背景與美國注重個體價值觀的社會背景也有很大差異,因此我國德育實踐的出發點和德育工作重點都應有所不同。

四品德教育運動的啟示

美國品德教育運動可以給我國的德育實踐以下一些啟示。

第一,關注文學作品對道德教育的價值。工S.列明((J.S.Leming)認為,兒童在文學作品中的體驗是一種道德觀察學習,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亦支持這種道德觀察學習觀點。文學作品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參與美德行為模式的機會,還建立了德育目標與榜樣之間的聯系,并把道德認知轉化為可欣賞的道德行為。

第二,引導學生進行道德哲學思考。雖然在品德教育運動中,一些德育工作者批判只注重道德判斷的德育,但他們并沒有完全放棄道德思考。道德教育的假、大、空是不行的,但是僅僅停留在行為習慣和規則層面的道德教育同樣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教育者應該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道德價值與信仰方面的。

第三,重視建立家庭、學校、社區相互配合的品德教育體系,并采取一系列切實有效的保障措施。

第四,重現對道德教育的實證研究。在品德教育運動中,有關工作人員做了大量的調查,這不但使人們了解到相關社會現象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還使得每一個實踐結論都有根有據。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強調不同水平的教育實驗,注重結果描述中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等做法也值得我們借鑒。品德教育研究者為教師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操作化的品德訓練方法,這些切實可行的操作策略很受教師歡迎。

美國品德教育運動的興起正是基于對道德教育的相對主義與過程主義的批判以及信息時代下青少年道德淪喪狀況的思考。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我國的德育是否存在道德相對主義?有沒有道德危機?需要做哪些預防工作?這些都應是教育領域乃至整個社會需加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