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基本觀點論文

時間:2022-08-19 09:08:00

導語:國際金融危機基本觀點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金融危機基本觀點論文

對目前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本來不準備發表看法。(1)一些基本觀點和形勢預測,在過去的幾本書中都已談過。近年的形勢發展似在意料中。(2)目前在國內傳媒占據輿論主流地位的議論是庸俗經濟學。對這場金融危機,多數議論仍只是對美國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流經濟思潮作出應聲蟲式的回應。不值得對其作認真討論。但是,考慮到當前這場危機仍日益深化,對我國的經濟前途影響日深,如對其走向與本質認識不清,可能導致國家命運的重大轉折、因此,寫出以下幾點意見,僅供領導參考。

世界經濟在90年代將面臨二次大戰后50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這一點,筆者在1990年前后的一系列研究中曾有預測:

①“去年東歐事件后,有人認為世界資本主義正在進人其黃金時代。而我個人的看法卻正相反。依我看,從現在起,向下看今后10-20年,整個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可以說正在遇到其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嚴重的總體性危機。”(1990·12·11人民日報第一版《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經濟問題》,何新與日本S教授談話錄。)

(這個觀點發表后,當時曾被香港報刊抨擊及國內一些學者嘲笑。)

②“1991年以來,世界資金市場激發熾熱的金融投機活動,再度形成股市膨脹的”金融肥皂泡“。但是,全球性的生產能力過剩,導致工業利潤率下降,失業率上升,正從深部損害著世界各國的產業經濟。從長遠趨勢看,在世界經濟當前的表面活力下,潛伏著極其深刻的危機。考慮到世界經濟的全面態勢和近十年來的基本趨勢,有根據認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可能正在進入歷史上第三次經濟大衰退的下降低谷。90年代很可能發生全球性結構性的金融危機,也是資本主義經濟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大危機。”(人民日報1992年1月24日《內部參閱》增刊第一期。)

因此,認識當前這場國際金融危機,應具有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的眼光。我個人認為這場危機遠未走到盡頭,我估計其在明年將深入到歐美地區,將進一步直接震撼美國。這個危機能夠在幾年前被預測,說明其爆發不是偶然的,而具有某種客觀的必然性。現在可以說,當前這場危機,最初由美國跨國金融投機集團對東亞發動,但其結果,卻是美國統治集團始料未及也不能控制的,而且已經引火自焚,嚴重地危及美國自身。

因此,發動這場危機的始作源者,甚至在美國國內也受到了抨擊:

“當代美國主要經濟評論家庫特納(RobertKuttner)最近即指出,大家都在指東指西地宣稱亞洲的崩潰是結構出了問題,包括太多的國家干涉,太多的親信裙帶資本主義,銀行的自有資本不足等。但這些指控其實都是避重就輕地找理由,反而疏漏了真正的理由,那就是充滿了惡意的,完全不受節制的流動資金。它挾帶超國家的實力排山倒海而來,再健全的體質,再多的外匯儲備,都將無法抵擋它的威力。庫特說道:”一旦被全球化的金融投機集團選為打擊目標,即突然地暴露在自己完全無法控制的力量中。熱錢涌入,追求超級利潤,在一番擾亂而不再有利可圖后,它又快速流失,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這種投機資金唱和,以貨幣緊縮和經濟的收斂來因應困境,向金融市場屈膝的結果,乃是造成全面性的緊縮。“(《參考資料》9月16日南方朔文)

當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是二戰結束以來資本主義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這一點,最近國際經濟評論界已有共識。以至一向以鼓吹經濟自由主義著稱的諾貝爾獎金得主薩繆爾森最近也對西方領導人發出嚴肅警告:

”這場經濟動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這段歷史時期中前所未有的,它使重要政治領導人及其經濟學家們毫無思想準備。他們幾乎已經不知所措。正如所有嚴重的經濟動蕩所帶來的后果一樣,這場經濟動蕩所造成的后果也必然是社會性政治性后果。所有這一切意味著,我們所面臨的已不再是少數國家或某一地區的孤立的問題了。日本、亞洲其他國家、拉丁美洲和前蘇聯集團的經濟都在放慢增長速度或陷入衰退。這些地區加在一起,占了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將近一半。除非它們的經濟衰退被制止,否則崩潰局面將自行蔓延。“

一位德國銀行家最近也指出:”如果美國倒了,歐洲也會跟著倒下去。現在的情況與20年代末在美國和世界發生的情況的相似之處太多了。有一個共同點是:股市在有時出現引人注目的技術性反彈后又一再下跌。一個不同點是:這一次,金融貨幣投機到了極沒有節制的地步。“(《參考資料》9月16日)

更深刻地觀察,我們可以認為這次危機乃是50年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矛盾的一次集中爆發,將引起全球經濟政治的深刻結構改組和政治變動,將導致美國世界霸主地位的最終傾覆。

如果以10~30年發展趨勢的觀點作中程展望,我認為未來世界極可能陷入多區域的戰亂局面。從蘇聯崩潰到冷戰結束以后,世界局面一度成為美國一極主導的局面,并沒有實現”多極化“。但是,這種一極化需要非常強大的能夠控制主導世界經濟的資本力量來支撐。美國雖然是最強大的世界資本主義帝國,目前卻也沒有這種力量。因此這種一極化的局面,是支撐不久的,必將被打破。打破之后的世界局面,只能是各國、各利益集團根據自身利益自行其是的無極化的動蕩紛亂世局。

這種前景,在不遠的時期即將出現。

1990年我訪問日本時,當時任參議員(后為首相,現任大藏大臣)的宮澤喜一曾對我說,戰后,90年代世界經濟中最重大的發展就是將形成三大貨幣區:

1.東亞以日本為中心的日元區;

2.歐陸以德國為中心的馬克區;

3.美元將不再居于世界貨幣地位,僅作為區域性貨幣從而形成美元區。宮澤說,這將是世界經濟中一個極其重大的變局。

宮澤的看法,實際上代表了當時日本統治集團對其國際金融方針的戰略指導思想。人們所說的國際政治多極化,其經濟基礎是國際金融資本的多元化,正是以這種天下三分的藍圖為基礎的。

但是,這種局面的發生,將意味著,美元不再作為世界貨幣,即不再作為世界貿易的主要結算工具和儲備工具。對美國自身來說,這將意味著其巨大的外部債務和國際收支逆差,不再能以美元作為結算手段而支付。

如果從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觀點看,美國作為巨大國際債務國,在國際金融中實際早已處于存在最大壞帳、呆帳(末清償債務)的不良金融國家的地位,是國際中一個最大泡沫經濟的寄生體。

德國一位著名銀行家最近指出:”美國經濟本身已經變成一個投機氣泡,這個氣泡是在支撐著美國巨額債務的華爾街證券推動下形成的。這是一種虛無的東西!在美國有50%的家庭是投資股票的,這個數字已經破了歷史記錄。就像美國的負債水平

破了歷史記錄一樣!“(《參考資料》9月16日)

一旦美元不再作為世界貨幣,也就是美國不再作為掌有世界貨幣發行權的世界銀行國家,其表面龐大而骨子里虛弱的金融地位即將現形。這一前景對是美國是一個惡夢。實際上,自90年代以來,美國在全球所進行的一系列戰略調整,從打海灣戰爭到以”對沖基金“為金融突擊力量發動東南亞金融危機,都是為了阻止這種天下三分的局面發生。在實施這種戰略時,美國一直在有效地利用兩種國際金融工具和一種意識形態工具。

這兩種金融工具就是:

(1)表現為對沖基金(hedgefund)的龐大跨國金融游資

(2)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這兩種金融工具的背后決策者,是美國的聯邦儲備委員會。財政部和國會。而其所運用的意識形態工具就是弗里德曼、薩繆爾森——薩克森主張放任金融資本的全球自由化,不受任何政府力量控制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意識形態。

去年年底我在香港,有一位香港金融界人士對我講了一句令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危言。他說: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實質上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只是這場戰爭的手段不是飛機大炮,而是金融手段——各國貨幣儲備、金融衍生工具,以及金融信息。

但是不管用什么手段,某戰果是一樣的。戰爭的目的無非是掠人之財,屈人之兵,亂人之政。近一年來,在金融危機的打擊下,我們在俄羅斯、印尼,在韓國,在東南亞,看到強人倒臺,政權易位,無數人傾家蕩產。據統計,”除了在金融市場上各國貨幣對美元的比價下跌和有價證券價格下跌以外,人們還看到當地人的資產貶值75%(包括香港)。相當于1997年的100美元貶到今天的25美元,甚至更少。設在香港的一家基金會的人馬克·費伯最近指出,亞洲主要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按美元計算)至少下降50%。印度尼西亞的人均收入(按美元計算)下降了80%。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如今低于瑞士的國內生產總值,而后者人口僅為700萬。香港自去年7月以來,房地產價格已下跌40%,人民資產縮水1700億美元,相當于全部金融體系總儲蓄已喪失掉一半。“這種慘重損失的后果不亞于經歷一場大型戰爭。

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美國在1997年不露聲色地對東亞發動了這場金融戰,可以說正是達到了這個目的。

必須指出,為美國策劃和發動這場金融戰。在前方沖鋒陷陣者是索羅斯及老虎基金會等對沖基金,而在后方謀略策劃,提供后勤支持的乃是美國聯儲、財政部以及IMF。

這四者表面不同,實際是一個戰略整體,都是服務于美國國家以及美國金融壟斷資本的全球一體化戰略目標和利益的。

美國去年發動這場經濟戰爭,在戰略上有兩大目的。第一通過摧毀東亞區域經濟,打擊日本金融資本,迫使其收縮,從而使日本在80-90年代試圖構筑以日元為中動的東亞貨幣區的戰略努力被遏止。

這一戰略目標可以說已基本上得到實現。

臺灣評論家南方朔指出:”就宏觀角度而言,日本自從進入80年代之后,其旺盛的生產力即已直通歐美,并面臨歐美強大的保護主義及“修理日本”(Japan-hashing)的沖擊。這促使日本采取“再亞洲化”方針,在東南亞扮演投資火車頭的角色。亞洲金融風暴的出現,打擊目標之一無疑是日本。因此,亞洲金融風暴可以被視為處于強勢的美國金融勢力重新攻占亞洲,而日本則被迫談出的一個轉折點。“

美國的第二戰略目標是自亞洲獲取巨利后調集資金力量進取俄羅斯及歐洲市場,通過俄羅斯和歐洲股市的大幅震蕩,陷德國馬克于虛弱地位,進而阻遏破壞歐元在1999年的實施。1991年以來的7年,是歐盟為實現單一貨幣艱苦奮斗的7年。明年1月1日起,歐元國家將在非現金交易中引入歐元。三年后,2002年1月1日,歐元將全面進入國際貨幣流通領域。這是世界金融領域中的一場結構性變革。將導致世界貨幣體系的兩極化局面,意味著美國國際金融霸權的終結。圍繞著歐元的興起,美國與德法為軸心的兩大金融力量正在角力。這場戰役方興未艾。正當亞洲各國(包括香港地區)在這場美國發動的摔不及防的金融戰中倍嘗苦果而紛紛采取保護本國貨幣措施后,未來國際金融大戰的戰場將進一步由亞洲轉向拉美、歐洲和美國本身的戰場。

俄羅期經濟學家康·索羅金不久前曾在一篇論文中深刻揭露了美國的戰略意圖指出:

美國人的如意算盤是:首先在亞洲方面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先對小國和周邊國家進行打擊,然后對因周邊金融環境不利而被削弱的亞洲主要大國——日本和中國進行打擊。然后,計劃將”戰斗行動“推進到歐洲,以中斷金融一體化進程并使歐盟的經濟支柱——德國發生動蕩。最后,美國準備提供”援助“,但這種援助將使”接受施舍的國家“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美國及IMF”慈善家“。

”正是美國人不露聲色的行動使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及韓國的經濟和金融問題急劇惡化。向上述國家提供貸款的銀行也岌岌可危,日本的金融體系動蕩不安。日元不斷貶值破壞了該地區業已形成的匯率制度,加深了東京與亞太國家,特別是同中國的矛盾。其原因是:該地區國家的貨幣貶值使北京的出口能力下降。為了保護本國的生產廠家,中國本應使人民幣貶值,但是,無論從國內政治原因,還是從對外政策原因考慮,采取上述步驟對北京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中國不得不花大力氣保持人民幣的穩定,在這種條件下,就不可能談亞洲貨幣統一和亞洲結算機制問題。“

這位評論家指出:金融和經濟危機使亞洲國家對石油和原料的需求急劇減少,使”初級產品“的世界價格大幅下降,低價格重創了俄羅斯,但卻加強了美國經濟的競爭力。此外,亞洲危機還增加了對美元的需求并加強了美元作為世界結算單位的地位。

競爭對手的困境使得美國人有機會插手以前難以染指的該地區的事務。韓國不得不全面采取IMF的貨款條件,將銀行體系”廉價出賣給美國。“日元大幅貶值之后,美聯儲大量購進日元,使日元匯率趨于穩定,暫時平息了日本金融市場的風波。但這種干預附加了一些強硬的要求,其中主要要求是準許美國金融機構購買日本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大量股份。俄羅斯的經濟崩潰,使它的最大債權國德國銀行體系深陷壞帳危機。而目前俄羅斯與德國的關系,十分接近泰國、印尼過去與日本的關系。(《參考資料火1998年8月4日文”美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這種高水準戰略分析的出現,表明俄羅斯經濟學界終于從薩克斯休克療法的理論迷夢中清醒過來了。

十一

1994年2月本文筆者接受臺灣《中國時報》記者采訪時,記者曾提及當時正在被國內輿論界火熱鼓吹的金融體制全面對外開

放及自由化問題,雙方問答如下:

記者:對目前中國金融改革的走向,您有何看法?

何新:我持保留意見。我認為如果仍然盲目聽從美國來的專家(包括IMF)建議及理論學說,一

味模仿采取美國式的銀行體制,我國國家控制下的國有制金融體系最終勢將解體。

記者:那么您對中美財長最近發表的《中美經濟聯合委員會發表第8次聯合聲明》如何看?這份

聲明很明顯表示,美國將大舉插手中國的金融領域。

何新:我知道,美國贏了。

記者:如果中國金融真像您講的那樣發生崩潰,后果將是怎樣的?

何新:一旦人民幣信用由于惡性膨脹而崩漬(像目前俄羅斯盧布那樣),那么為了支持人民幣信用,可能國家不得不更加依賴內外債務和謀求得到國際金融資本支持。最終在”對外開放金融“的幌子下,外國金融資本將長驅直入,迅速沖擊和占有我國原有的金融市場。那么我國經濟改革全局最終可能將以人民幣信用崩潰為標志,而于本世紀末陷入難以收拾的總體危機。(《中國時報周刊》1994年3月20日第116期,《何新政治經濟論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頁)

但是,近幾年來,我國政府采取了正確的應對措施,放慢金融領域的開放步伐,使上述前景得以避免。然而,爆發危機的陰影并沒有徹底消失。

中國并非本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打擊和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為若干金融機構由于負債累累而破產,也表現為近一年來日益深化的產業危機和嚴重的失業問題——這種產業危機實際是金融危機在中國的表現形式。因為許多企業就是由于呆帳、壞帳問后得不到銀行資金支持而破產的。當前產業危機的嚴峻性,可以說是建國5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

十二

幾點建議:

(一)以上的分析如果是有道理的,那么就必須看到,美國華爾街背景的對沖基金,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邦儲備委員會,財政部是一個戰略整體,都是為美國國家戰略經濟利益和美國金融資本統治世界服務的。因此,我國的貨幣政策不應該盲目追蹤IMF的建議。而應該以中國自身的戰略利益為標的。

(二)人民幣匯率是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市場上的交易價格。按照市場規律和市場需求適度靈活浮動,這是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的。為履行對IMF的某種政治承諾而固守僵死不變的貨幣及匯率政策并非明智的政策選擇。

(三)1999年歐元的誕生,對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政治體系將是一個巨大的沖擊,歐元將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貨幣。有報道說:中國準備將一部分國際貨幣儲備由美元轉為歐元。這種尋求多元化的方針是明智的。

(四)我們將進入的時代,是動蕩的時代,而不是平靜緩和的時代。對國際經濟形勢未來的嚴峻性以及國際競爭的激烈性,應有足夠充分的估計。但是當前有人提出,有鑒于東亞各國外向型經濟的失敗,今后中國應采取閉關自守的戰略而放棄謀取世界市場的戰略,這是絕不可取的。這種輿論的突然噪起,正與1988年——1992年前后鼓吹中國加速人關的噪動一樣,理論似乎相反,但背后卻有某種共同的意在誤導國家經濟方針的國際戰略背景。很顯然,正如同美國近年竭力阻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體制以遏制中國的國際競爭,這種新理論在客觀上有利于美國。應當看到,不采取開放體制,中國無法解決自身人口過多、資本及資源不足、技術落后的問題。中國應當利用當前國際原材料價格下跌的世界市場,吸納國際資源,更快地提高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在金融上努力保護本國市場,在貿易上不斷擴大在世界市場上中國制造品的占有份額(以提高本國過剩工業部門的產銷出路,提高產業就業率),同時有計劃地實施跨國資本輸出和勞務輸出,以謀取國際利潤,擴增外匯積累,纖緩內部人口壓力——這才是中國面對跨世紀發展所應采取的有遠見的經濟戰略基本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