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體系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2 13:29: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價值體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價值體系

文學價值體系的結構及功能

摘要:文學批評應該是通過對文學作品審美價值和社會意義的闡釋,實現對文學創作者、接受者及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進行引導的價值活動。中國文學批評要走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的因價值立場游移、價值標準模糊、價值取向偏頗等問題導致的功能衰弱、公信力下降等困境,成為以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向全社會喻示精神指向的引領者,就應該將價值體系建構作為主要課題進行探討。文學批評價值體系指的是支撐、引導批評主體對文學現象做出價值判斷的,由價值取向、價值標準、價值觀念等構成的文學評價指標體系。它的構成要素是多元的、有序的。多要素之間以主導與輔助關系的軸輪結構,或低層與高層關系的階梯式結構存在。

關鍵詞:文學批評;價值體系;多要素;多層次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批評在有力把握文學現象、有效引導創作和閱讀等方面表現得差強人意。一些批評者要么隨意表達自我、隨便宣泄情緒,要么在所謂學理性的名義下模糊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要么在傳媒或圈子等的左右下違心地說些恭維的套話。批評與創作、批評家與作家、批評者與讀者之間缺乏有意義的交流。這種狀況與社會轉型帶來的價值觀念的變化、價值標準的多元乃至混亂等有關。鑒于此,有識之士紛紛從不同角度提出建構新世紀文學批評價值體系,改變文學批評面貌、強化文學批評功能的觀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探討較多談論應該建構,較少論述文學批評價值體系本身的性質、內容和特點;有的探討只拋出價值體系的幾條固定標準,沒能論及這種價值體系的開放性、涵蓋性、面對作品的實際闡釋力和各條標準之間的內在關系。本文正是基于對以上一些問題的思考,嘗試將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基本理解闡釋出來,以期對21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建構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內涵

文學批評價值體系指的是支撐、引導批評主體對文學現象做出價值判斷的,由價值取向、價值標準、價值觀念等構成的文學評價指標體系。價值判斷,是批評主體對文學作品有無價值、價值大小等做出的回答。價值取向,是明確表達肯否、褒貶、揚抑等的取舍態度。價值標準,是做出價值判斷、表明價值取向的依據。價值判斷、價值取向、價值標準等其實都根源于價值觀念,是價值觀念的種種體現。價值觀念,是對價值是什么、什么有價值、什么沒價值、什么決定價值、人應該追求什么價值等問題的理解。價值觀念并不是一套抽象的理論,它既體現對價值的理解,也體現對價值的追求。價值觀念不是個人的認識能力問題,而是復雜深刻的社會現象。一個人擁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念,取決于他與時代、社會的關系,一旦他接受一種價值觀念,他不僅能做出一個事物有無價值的判斷,而且還會做出追求什么價值的選擇。也就是說,價值觀念必然體現出價值取向,價值觀念必然對人的行為起引導作用。只是,價值觀念對人的行為的引導作用不是靠強制命令的方式,而是通過闡釋事物的價值進而為人指出應該追求的方向實現的。

文學批評中,批評主體正是通過對作品價值的闡釋,實現了價值觀念的引導作用。批評主體的價值觀念是文學批評價值體系構成的關鍵因素。價值觀念的社會性決定了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社會性。我們不能將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理解為憑空產生的孤立之物或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心血來潮游戲玩耍的偶為之物。它是社會生活現實、文學現實、文學批評現實以及文化傳統等因素作用于研究、從事批評的人并促使他們做出積極應答的結果。孔子提出以“思無邪”“邇之事父,遠之事君”為核心旨歸的“興觀群怨”[1]185價值體系,是對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所做的應答;柏拉圖拋出以“善”為核心價值尺度的文學評價體系,是因為希臘各城邦的政治制度都不能令他滿意;梁啟超之形成與傳統的以詩、文為正宗的文學觀念相對立的,以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的新的文學價值觀,是因為內憂外患、混亂不堪的中國近代社會讓他認識到“新民”的重要性;而我國在“新世紀到來的十幾年間,重建文藝批評人民性標準的努力已經初見輪廓”,是因為社會極速發展過程中的分層現象和底層寫作現象給文學研究者提出了時代課題。強調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社會性,不等于不承認它的差異性。研究或從事批評的人并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影響和制約,而是帶著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文學觀、審美理想等能動地接受影響從而建構自己的文學評價體系的。客觀因素影響的角度、程度、方向和效果等都會因不同的建構主體有不同的理想和需要而不盡相同。

查看全文

中醫文化自信價值體系與教育模式

摘要:贛鄱中醫文化綿延不斷在于其核心價值體系的不斷完善。在現代醫學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醫專業人才的培養面臨巨大壓力,出現了文化認同還很缺乏、專業信心還不夠足、中醫思維不夠成熟、就業定位不明確等問題。基于上述問題,以文化自信為引領,構建以“仁和精誠”為核心的贛鄱中醫文化價值體系,形成以“醫心仁”“醫道和”“醫術精”“醫德誠”為內涵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贛鄱中醫文化;價值體系;教育模式

贛鄱中醫文化的核心價值是其靈魂,然而贛鄱中醫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究竟如何表述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仁和精誠”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當前,中醫學生專業思想有些動搖,進而影響其就業方向和中醫藥事業發展。因此,在中醫學教學模式中,堅定文化自信,牢固中醫思維,培養學生熱情是當前中醫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

1贛鄱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體系

贛鄱中醫文化核心價值可粗略歸納為:辨證論治、天人合一、、大醫精誠、以人為本、陰陽中和、調和致中、三因制宜、知常達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整體觀念、醫乃仁術等。也可進一步歸納為“仁和精誠”。說:“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贛鄱中醫文化根植于紅色閏土,也是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科學。中國傳統文化是贛鄱中醫理論的源頭活水和文化基礎;相反,贛鄱中醫文化又豐富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就贛鄱大地燦爛豐富的文化內涵。

2贛鄱中醫文化核心價值體系應當成為贛鄱大地醫學生培養教育的共識

查看全文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這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強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舉措,對于我們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馬克思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406頁)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創造和實現價值的過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在長期共同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導和統領作用的就是其核心價值體系。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一定的社會系統得以運轉、一定的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精神依托。舊社會的解體往往以核心價值體系的崩潰為先聲,新社會的誕生往往以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為先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也往往以核心價值體系的確立和完善為支撐。核心價值體系不僅作用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對每個社會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施加著深刻的影響。

價值觀念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任何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都是在統治階級主導下形成的。中國封建社會形成的以“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為主要內容的核心價值體系,從精神、觀念層面維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秩序,卻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進步。在西方,資產階級在反封建斗爭中以“自由、平等、博愛”為思想武器贏得了勝利,卻在發展資本主義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為實質內容的核心價值體系。沒有金錢至上的財富觀,沒有對享樂、消費的無限貪欲,沒有在這種財富觀和貪欲驅動下的“個人奮斗”,資本主義就不可能得到發展。西方國家公開標榜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掩蓋不了資本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消極和沒落。

社會主義作為新生的社會制度,不僅根本改變了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歷史命運,在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社會平等和人民當家作主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而且在建設新型思想道德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和弘揚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繼承和發揚全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文明的先進成果,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觀念深入人心。改革開放使人們的思想和民族精神獲得新的解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成為時代潮流。

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已經并將繼續給我國社會帶來深刻變革。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關系日趨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社會思想空前活躍,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一方面,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推動下,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馬克思主義在創新中不斷發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逐步形成,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積極、健康、進步的主流在發展;另一方面,在各種因素影響下,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也有所滋長,封建主義殘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識沉渣泛起,國外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觀念也乘機而入,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蕩十分突出。特別要看到,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和較量還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甚至是非常尖銳的。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將長期面對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特別是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傳播其意識形態、進行文化擴張和思想滲透的壓力。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在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背景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極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查看全文

淺議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背景及構建

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

1.價值與價值體系的關系在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價值和價值體系的含義。價值的含義一般在兩種情況下使用,一種情況是經濟上使用,具體指表現在商品上的人類一般勞動,另一種情況是在哲學上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即屬于這種情況。馬克思曾經提到,價值是人們內心與在對待外界事物時產生的滿足感的一種關系范疇。價值它反映了一個人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內心的滿足感與不滿足感的關系,強調的是客體的存在、屬性及其變化同主體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價值中提到的客體,是指與主體有關系,可以滿足主體需求的事物,這類事物就可以稱之為價值客體。價值主體人需要的價值客體事物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一般可將這種需求歸納為五類:生理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社會交往的需要。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價值體系中,價值呈現多樣性,各種價值的地位存在差異,是不同的。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中生存,會有各種各樣的價值,這與個人的經歷有密切關系,不同時期,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會不同。什么是核心價值體系呢?核心價值體系一定是能夠長期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指導一個人的行為,在各種價值中處于主導地位,從大局和根本上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方向,比如說信仰、理想等等。一個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都將會形成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依靠這種核心價值體系維持運行秩序,為人民提供精神依托,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轉。一個社會的解體通常是表現在這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已經不符合發展規律,這個價值體系不能滿足人們共同的目標,不能支撐一個社會繼續穩定的發展。核心價值體系不僅僅是對國家的經濟、文化、政治和社會生活有重要影響,更重要的是它也是社會成員價值觀的體現,也是每一個社會成員對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體現,它深深影響著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就我們的社會而言,什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呢?通常我們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要包括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導思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各民族團結互助,以改革創新為時代精神,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道德指導標準。這幾個方面是有機統一體,他們相互之間也是有聯系、促進和貫通的關系,這些都是我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黨領導人民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已經成為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

如何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

1.以歷史使命堅定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主要是由黨中央決策的,建設的效果也直接和黨中央的重視程度有關。在執行中央的決策時,各個黨組織的實際行動將決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否建設完成。這一決策不僅抓住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關鍵,更重要的是符合我國現在的發展現狀,對當前的社會思想的改變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如果在社會思想發生改變的時刻不能更好地引導,很可能導致社會思想和社會意識形態的矛盾,進而動搖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決心,最終導致國家因思想不統一而出現突發事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黨根據國家的發展需要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也是我黨對馬列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對于它的理解還需要不斷加深,也需要不斷地尋找其和實踐相結合的內容,注意它和建設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聯系區別。從歷史的長河我們發現,我國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相吻合的,只是不同時期的稱呼不同而已,要注意挖掘這些資源,更好地切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2.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指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從歷史的痕跡里可以發現,一個社會,必須有與經濟實力相吻合的社會思想,也就是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社會心理、思維方式和道德品質。一個沒有共同價值標準的社會是沒有根基的。從新中國的建立來看,中國共產黨找到了符合中國的發展道路,即社會主義道路,我國的一切建設都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結合國情來發展的,所以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當前社會的統一價值標準,是這個社會的根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根本的指導還是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并不是摒棄其它的所有思想,新時期新任務,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但是要在必要時根據國情適當修改,這里的修改不是放棄而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新中國的成立告訴我們,必須走符合國情的道路。同時,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比如美國社會思想的多樣化造就了現在它的成功,那么我們的馬克思主義是不是也可以吸收其它的社會思維,包容它們,更好地發揮“綜合”效果,這應該是我們要嘗試的。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本身也是由多種思想結合產生的,這說明它是有包容性的。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方式方法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還需要有適當的方式方法。有好的的宣傳方式,堅持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通常都會有好的效果。一些同志認為不能過于形式化,這是對的,但這并不是說一定形式不能有,沒有形式怎么展現內容實質。我們要能夠不斷推出新的形式,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進行宣傳,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和手段,尤其是利用一些現代化的,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的方式,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們經常只是用傳授知識的方式來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但是,在一些環節我們還沒有做到位,比如材料發放、講解、考核等方面,這些都需要繼續加強。但是,馬克思主義并不是簡單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學習和堅定馬克思主義思想。其實,還可以利用參觀學習或者是研討會等方式加強大家的學習交流,互聯網作為現在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利用好這個工具,同時也要注意防止互聯網的負面效應。要積極引導人們向正面榜樣看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主要是由黨中央決定的,建設的效果也直接和黨中央的重視程度有關。在執行中央的決策時,各個黨組織的實際行動將決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否建設完成。一個社會,必須有與經濟實力相吻合的社會思想,也就是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社會心理、思維方式和道德品質。一個沒有共同價值標準的社會是沒有根基的。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為了讓我們的社會有一個共同的價值標準,保證我國各民族人民的團結,維護我們的社會主義果實。本文首先介紹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出現的背景,然后介紹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最后給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意見。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本文作者:林俊云工作單位:漳州城市職業學院

查看全文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這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強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舉措,對于我們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馬克思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9卷第406頁)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創造和實現價值的過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在長期共同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導和統領作用的就是其核心價值體系。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一定的社會系統得以運轉、一定的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基本精神依托。舊社會的解體往往以核心價值體系的崩潰為先聲,新社會的誕生往往以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為先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也往往以核心價值體系的確立和完善為支撐。核心價值體系不僅作用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對每個社會成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施加著深刻的影響。

價值觀念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任何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都是在統治階級主導下形成的。中國封建社會形成的以“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為主要內容的核心價值體系,從精神、觀念層面維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秩序,卻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進步。在西方,資產階級在反封建斗爭中以“自由、平等、博愛”為思想武器贏得了勝利,卻在發展資本主義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為實質內容的核心價值體系。沒有金錢至上的財富觀,沒有對享樂、消費的無限貪欲,沒有在這種財富觀和貪欲驅動下的“個人奮斗”,資本主義就不可能得到發展。西方國家公開標榜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掩蓋不了資本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消極和沒落。

社會主義作為新生的社會制度,不僅根本改變了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歷史命運,在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社會平等和人民當家作主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而且在建設新型思想道德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和弘揚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繼承和發揚全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文明的先進成果,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觀念深入人心。改革開放使人們的思想和民族精神獲得新的解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成為時代潮流。

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已經并將繼續給我國社會帶來深刻變革。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關系日趨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社會思想空前活躍,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一方面,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推動下,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馬克思主義在創新中不斷發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逐步形成,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積極、健康、進步的主流在發展;另一方面,在各種因素影響下,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也有所滋長,封建主義殘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識沉渣泛起,國外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觀念也乘機而入,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蕩十分突出。特別要看到,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和較量還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甚至是非常尖銳的。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將長期面對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特別是面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傳播其意識形態、進行文化擴張和思想滲透的壓力。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在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背景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極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查看全文

創業教育價值體系研究

一、當前創業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根據顯示的數據,有創業意愿的在校大學生接近80%,實際付出行動的卻只有4.2%,最后成功創立公司的僅有1%。這項數據中最大的落差存在于學生從創業意愿的生成到創業實踐的開展階段。有研究表明原因存在于多個方面,如:創業資源的稀缺,創業政策的陌生,創業知識的不足以及創業風險的畏懼等,這些都從學生本體創業行為角度上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但是從學校的角度上看,創業教育體系存在的客觀不健全性,也是導致學生失去創業動力的關鍵影響因素。相關調查結論是,12.54%的學生認為自己學校幾乎沒有創業教育,8%不了解自己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的情況,39.56%認為學校的創業教育作用不大,而認為學校開設創業教育很成功的僅占12.23%。當前創業教育中存在著一些缺陷和誤區:(1)對創業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高校將創業課程列為高校的選修課而非必修課,導致學生心理上認為“創業與本專業無關”或者“創業并非高校教學的重點內容”而沒有認真體會創業的價值;(2)強調知識灌輸而忽視能力培養。知識是顯性的,而能力是隱性的,高校重視課堂教學和書本知識的灌輸,將知識條目的暫時記憶作為考試的唯一內容,沒有強調創業中所需的各種內在能力,更沒有形成創業能力引導機制,導致學生片面追求考試分數;(3)忽視了企業家精神的培養。企業家精神是將創業引向成功的內在品質,企業家精神的獲得必須依賴于對思想觀念、作風、行為方式等的長期塑造,高校缺乏建立對于學生創業品質的引導和培養機制,學生無法產生足夠的創業驅動力;(4)創業教育與地方環境相脫節。地方性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時,沒有結合當地的產業環境,對實際情況的把握僅僅局限在校內和教材的案例之中,學生沒有親身感受到產業優勢下的創業可行性,沒有與產業中的各種創業資源近距離接觸而最終停留在對創業實踐的模糊認識。

二、創業教育價值體系

如果將學生培養為合格的創業者或者準創業者作為創業教育的根本目標,則該目標必定由教育過程中的諸多關鍵因素共同決定,針對以上論述的創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從價值視角出發,立足于知識、能力、品質和方法四個方面討論創業教育體系:創業知識的價值著重于使學生初步了解創業行為、創業流程和各種必須的創業資源,形成宏觀的印象;創業能力的價值是隱藏在知識表層下的有效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創業能力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必需品;創業品質的價值是更深層次的內容,它從精神層面上主導著創業者的思維和行為,將創業者引向自我目標;創業方法的價值是知識、能力、品質的綜合體現,直接決定了創業的成敗。因此在此基礎上,建立創業教育價值體系,包括了創業知識教育、創業能力教育、創業品質教育、創業方法教育,這幾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依賴:(1)創業知識教育包括創新性思維模式、創業流程、各門類基礎知識以及與有關的專業知識,如創業計劃、創業團隊的組建、公司戰略、財務管理、市場定位、產品和服務、人力資源建設等內容,創業知識教育可以根據教學計劃,通過各種資料和案例實行課堂教育,以及在課后利用習題、模擬軟件等方式加深印象;(2)創業能力教育包括: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公關能力、協調能力、決策能力、領導能力以及面對風險的能力等,創業能力教育無法通過簡單講授的方式傳播,而是須要搭建能力培養平臺如學生社團、學生組織,或嫁接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實施培養;(3)創業品質教育包括創業者的人格、優良的品格、健康的心理和情感、獨立自主的精神、團隊意識、面對困境的意志等。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與受教育經歷的區別,但創業品質教育不主張以某一種或幾種典型人格特質為基準進行刻意模仿,每一種特質都有其優勢和劣勢,應當要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4)創業方法教育包括創業機會識別、創業環境分析、信息的檢索、資源的整合、風險的防控、商業模式的選擇以及各種操作技能的掌握等。創業教育不能僅局限于校內有限的資源,更多的是依托地方特色,從優勢產業中尋找結合伙伴,共同實行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最直觀的創業認知,體會產業鏈中各環節的產品服務特征、技術條件、人才結構、市場需求等。

三、地方產業優勢與創業教育價值體系的關系

有許多文獻都是描述創新創業型人才對于地方產業的正向效應,而創業人才和地方產業的關系,事實上應該構成互為促進、互為發展的格局。研究認為,企業家的成功創業與其嵌入的地區社會經濟環境是難以分開,優勢產業必定匯聚了大量的創業資源,而對創業者而言無疑是理想的環境,因此有利于創業人才的聚集和實現創業目標,原因是:(1)產業優勢背后一定有優越的政策環境,為創業行為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扶持。如稅收、生產補貼、收入補貼、培訓補貼、研發資助、創業孵化等政策工具的實行;(2)產業優勢環境提供了優質的人才環境,專業人才云集,分工明細,保證了創業的人力資源供給;(3)產業優勢創造了良好的創新合作機制,并通過協同機制促進新企業生成和發展的可能性;(4)產業優勢蘊藏著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式,充足的企業運作經驗和完善的規章制度作為創業的基石。如果將產業、創業和地方高校培養創業人才三個方面結合考慮,根據以上分析,地方產業優勢能為創業開辟廣闊的前景,則同樣也可以為高校培養創業型人才提供有力指導。從創業知識教育角度上看,優質創業類企業的管理運作經驗可以作為最真實的依據和參考,特別是可圍繞具體行業,結合行內知識對創業知識教育實施更精細的劃分;在創業能力教育上,企業有最佳實踐平臺,通過開展校企合作,創建校外實踐基地,學生從實際的操作中訓練和培養各種必備能力;在創業品質教育上,學生通過近距離接觸和溝通,耳濡目染企業創業精英們的行事風格,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優良的創業品質;在創業方法教育上,學生能將課堂上的知識、積累的能力直接與實踐對接,從中間發現新的問題又不斷的解決新的問題,通過在實踐中的檢驗,否定模糊認識下的理想道路又不斷的建立符合于實際情況的現實思路,從實踐中鞏固知識,學習和掌握創業方法。需要說明的是,基于產業優勢的創業教育,并非否定了課堂教育的重要功能,而是當代創業教育僅局限于校內資源顯得太過單薄,若能將地方產業優勢資源與高校創業教育價值體系相嫁接,則不僅能夠開展有特色的、系統的知識教育,又能夠發揮企業的現實功效,從而不再限于教師與學生間關于創業的單項傳授,卻將著眼點指向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的完美結合。對于高校而言,積極的引入產業資源提升了創業教育的質量;對于產業而言,大學生創業無疑是新生力軍;而對于學生而言,學能致用也必然會激發學生對于創業教育的極大興趣

查看全文

礦山環保價值體系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礦山企業;綠色價值鏈;循環經濟

論文摘要: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國礦山企業有必要運用價值鏈管理思想和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理念,構建自己的“綠色價值鏈”模型。本文就構建我國礦山企業綠色價值鏈模型進行探討,提出在應用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障礙及其相應的對策建議。

礦山企業是直接從事礦產勘查開發、為國家提供礦物能源和礦物原材料的生產單位仁‘〕。我國礦山企業在資源開發和利用中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國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然而,由于高強度的勘探開采,礦產資源接近枯竭、生態破壞嚴重,管理滯后、忽視環境保護,國際間綠色貿易壁壘在逐步擴大等原因,我國礦山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1綠色價值鏈的一般模型

價值鏈首先由邁克爾·波特在其1985年出版的《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將其定義為“從原材料的選取到最終產品送至消費者手中的一系列價值創造的活動過程”。綠色價值鏈則是將環境這一新的價值層面合并進傳統的價值鏈中,致力于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度和資源消耗度,推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發展。在以原材料供應者為起點,以消費者為終點的主要原料的流通過程中,廢棄物有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直接處理,即沒有實用價值的產品被分解,分解后的再利用材料將重新回到價值鏈中;一種是間接處理,即采用化學的(如焚燒)和生物轉化的方法產生再生材料,剩余的部分被運走填埋,進一步轉化為無害的或可再利用的原料C27。

2我國礦山企業綠色價值鏈模型的構建思路

查看全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研究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首要任務。這一重要論斷不僅抓住了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關鍵和根本,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問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文化強國是推動我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前提條件,也關系到我們能否在全球化、現代化的世界潮流中把持住自身的文化特性,以獨立自主的主體身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面理解文化強國的深刻內涵,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聯系,是全面理解把握十八大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

關鍵詞:文化;價值;價值觀;核心價值體系

當代中國加強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需要著眼于精準地實現中國道路的價值建構與文化表達,通過持續推進中國實踐和講好中國故事,以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強健和溫暖當代中國人共有的精神家園。文化強國意味著一個國家或民族其外顯的文化體系能夠健全和發達,其內在的文化精神更要自覺和自信,有一股在國家或民族發展上的“文化自覺”與“文化擔當”的質樸的精氣神。因此,積極推進既立足于中國主體又具有世界意義的核心價值觀建設實踐,對于實現文化強國的偉大事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一、文化與價值的概念

(一)文化與文化強國。文化因涉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極具歧異性和復雜性,迄今為止,尚未形成一個公認的明確定義。大致而言,我們可從四個方面來描述文化。第一,文化是人的整個生活方式或生活樣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總稱。英國著名的文化人類學的創始人———泰勒就較早地把文化歸納為人類整個生活方式的總和。中國研究學者梁漱溟所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在學術界影響頗大,他將文化界定為一個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分為三個層面。一是精神生活層面,如宗教、哲學、科學、藝術等。二是社會生活層面,如社會組織、倫理習慣、政治制度及經濟關系等。三是物質生活層面,如飲食、起居等各方面的享用。第二,文化既可以定義為人類生活外在、給定的行為規范體系,又是人內在的精神修養、性情陶冶和品德教養。任何文化系統最重要的一個部分都是關于人應當如何生活和行為的規范,這些規范對每一個人而言是外在的,不是自己制定的,而是通過學習乃至某種強制而遵循的。與此同時,文化其實更是一個人內在生命自然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人的生命不是生下來就已經充足完備,而必須要通過后天的學習和教養。這種教養當然不是要扭曲、泯滅人性,而是要保持、擴充人性中良善的方面,使人獲得健全而卓越的人生。第三,文化是人能動的自由本性和超越本性的實現。從文化與自然的關系來看,文化是人不甘于自然之子的命定身份,并不斷探索、創造意義和價值,實現“自然的人化”的過程。人雖然同其他自然物一樣具有自然的規定性、自然的機能,但是人可以合理地超越自然的限定,創造出自然中原本并不存在的東西。第四,從結構、功能的角度來看文化。我們可以把上述的文化因素簡單概括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不同層次。精神文化又可以進一步分解為知識系統、價值系統和審美系統。這些要素在功能作用上相互依存,在組織建構上相互連接,一起發揮著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功能。

(二)價值、價值觀與核心價值體系。價值一般被理解為某種關系范疇,指主體與客體之間需求與滿足的關系。這樣理解的價值是一種建立在主體與客體相區分基礎上的相對的評判標準,是主體作出的有關客體對于主體的意義的某種判斷與抉擇。隨著評判者、價值主體與價值客體所指對象的不同,價值的含義與特征常常會發生某種變化,從而使價值問題顯得特別復雜。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是客觀的,但評判者的評判卻總是主觀的,主、客體的性質是多樣的,因而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是多樣的。主、客體本身是變化的,因而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是變化的。在人類文明的漫長發展進程中,人們對主客關系的多重性質和多個選項加以概括,逐漸形成價值問題的三大基本領域和三對基本選項,即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并選擇了前者,以作為思考和解決價值問題的基本立足點、出發點和歸宿。在此基礎上,人們對眾多相對價值不斷進行整合,逐漸形成了一些普遍的價值。價值本質上是指人的內在尺度。價值問題的復雜性歸根結底來自人的復雜性。像一切外在尺度一樣,人的內在尺度也具有某種客觀必然性,與一切外在尺度不同,人的內在尺度并不局限于任何單一的固定的度量方式。尤其是一群個體的人聚集在一起組成共同體時,共同的內在尺度呈現出更加復雜的特征。價值系統包含眾多層級眾多元素的價值理念,這些不同的價值理念在每一個人的頭腦中有不同的價值排序,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價值觀是指對某個價值系統的經驗的直觀的認同和自覺。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體系,是或應該是對這個社會多數人的價值排序的表達。核心價值指一個價值體系中最高和較高層次的一些價值理念,其重要性和優先性足以使一個價值體系區別于其他的價值體系。因此,一個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價值可以分屬不同層次,但數量不會太多。一個社會或一個共同體,必須在價值觀上達成某種共識才可能存在,否則就會解體。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人們的價值觀也必然發生改變。這些改變有時會成為推動社會變革或進一步變革的強大動力,有時也會導致嚴重的價值沖突,以至引發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動蕩或危機。

查看全文

干部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這一論述明確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意義,并且鮮明地提出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要求。本文試圍繞如何貫徹這一要求作些探討。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析義

價值體系是指與經濟基礎相聯系的特定思想形式的總和,它由經濟地位和利益決定,標志著人們的歷史選擇性。在價值體系中,有核心價值體系和非核心價值體系之分。核心價值體系在意識形態中處于中心地位,它掌控社會的精神狀況,主宰人們的精神生活。一般而言,一個社會所倡導的基本的世界觀、人生觀、利益觀就是核心價值體系。非核心價值體系則是處于價值體系的邊緣、易于變化的價值體系,比如審美觀、婚姻觀、消費觀等。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必須統一,而非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就不必統一,甚至可以相互矛盾地存在著。

核心價值體系是意識形態的基本品質,不同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給意識形態涂上了不同的色彩。我們判斷一種意識形態先進與否,主要是以其倡導的核心價值體系為標準。核心價值體系比意識形態更加直白,更加通俗,與老百姓的生活聯系更加緊密。核心價值體系一旦形成,它就站在意識形態的前面,主導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并且在社會的各種制度中反映出來,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重要意義。只有核心價值體系清晰健康,這個社會在精神上、文化上才有較大的共融性和一致性,人們的思想觀念彼此才有參照系,社會生活規范、職業規范、道德規范才能為廣大社會成員所遵循。觀念統一才能使意志整合。社會失范始于亂制,社會失衡始于分利不均。只有打造合理的核心價值體系,才能有效地化解思想矛盾,在精神生活中營造和諧的氛圍,進而推動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趨于協調。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和主導,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就會因失去遵循的原則而迷失方向。

二、為什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社會思想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最終必然會使社會思想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在社會思想多樣化的今天,只有發揮核心價值體系的作用,才能積極引導社會思想發展的方向,有效疏導公眾情緒,弘揚社會正氣,為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的思想氛圍。

查看全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理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是一個具有先進導向的體系,又是一個兼容并蓄的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牢牢把握辯證的理念,妥善處理各種關系,使全體社會成員都投入到建設這個體系的事業中去。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列為和諧文化的根本,也就是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這個體系由三個方面組成:價值原則、目標追求和實踐原則。

任何價值體系或價值觀的實踐要求都是由該價值體系的內容和特點決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也不例外。辯證性或對立面統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我們進行價值實踐(價值選擇、價值判斷和價值評價、價值協調等)時必須首先遵循的原則,具體地說要做到以下四個統一:

理想性與現實性的統一

理想是建立在對社會規律認識基礎上的對未來的一種確信和追求,具有揚棄現實、高于現實、超越現實的特征,是感召、激勵和鼓舞人們為之奮斗的力量源泉。理想對社會成員的感召力取決于兩個方面:理想的科學性,即有沒有確切的理論和實踐的根據;理想的現實性,即人們能否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感受到理想對于當代社會發展的價值。

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的共同理想,也是當今我國社會的最高價值目標。然而,和諧社會價值理想的最終實現是在理想與現實的持續轉換中實現的,就當前來說,就是要在共同理想的旗幟下,通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和實踐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識和信念。社會主義榮辱觀,既有先進性的導向,又有廣泛性的要求,貫穿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覆蓋各個利益群體,涵蓋了人生態度、社會風尚的方方面面。所以,通過宣傳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有利于提高社會全體成員的道德修養和素質,并進而奠定實現共同理想的堅實基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