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念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2 12:46:4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價值觀念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價值觀念

刑法價值觀念與立法實踐

摘要:隨著人類進入到風險社會,刑法體系開始發生了轉變,開始由罪責刑法到安全刑法轉變。這樣轉變就需要刑法立法及時的轉變并改革創新。更需要指導刑事立法的刑法價值觀進行重新的定位。安全的刑法應該以刑法作為基礎的價值取向,在立法實踐的過程中應妥善協調其與效益、自由、公平價值及刑法謙仰性間的關系。正確的引導刑事立法合理應對風險社會的挑戰。使人們在風險社會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正確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風險社會;刑法;價值觀念;立法實踐

一、前言

目前,在風險社會的條件下,加大了人們對社會生活的不安全感。重大責任事故、食品藥品安全及環境污染等事件折磨著大眾的神經。針對社會上存在的各種不確定危險,國家應該以更加積極的姿態來承擔風險管理的職責。刑法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線,需要其發揮自身保障人類安全的職能作用。因此,刑法是保障社會穩定、人民安全的重要保證[1-2]。在風險社會下,刑法的價值觀念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明確,刑法的立法在價值觀念上需跟上時代的步伐。刑法價值觀念的重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風險社會的特點分析

對于風險社會來說已經不局限在社會學及哲學的領域,風險社會觸動了社會制度構建的基本模式。與此同時,對應的引發了法律制度的變動。風險社會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風險社會中的風險不同于危險。風險社會預示著人類已經創造了一種文明,在這種文明中,人類依據自身的決定所為各種活動的后果具備著可預見性。基于這種特點,人類可以控制原來不可控制的事情[3]。依據風險創制出對應的制度。風險對于社會來說既是一種積極的推動力也是一種威脅。其次,風險社會不僅局限在現代科技造成的地區性以致全球性的生態及環境問題。與此同時,還涵蓋著現代社會結構的變化,致使生活形式發生改變。再次,在現代社會中,風險與前現代社會相比嚴重的多。他們通常具有反事實的性質,實際的發生性較小[4]。對于文化意義的理解風險社會事實上并沒有增多或加劇。只是被意識及觀察到的社會風險增多。風險社會具有高度發展、廣泛關聯及復雜系統的特征。風險社會作為現代社會顯現出來重要背景向刑法秩序維護的技能與自由保障技能沖突。風險社會相關聯的刑法基本理論所立論的基本立場[5]。風險社會有其自身的顯著特點。

查看全文

電視廣告對社會價值觀念影響論文

一、倡導積極進取的人生信念

電視廣告的力量不僅在于它能夠有效地推銷產品和勞務,而且,體現在它能成功地倡導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信念,并促進人類進步。

日本電通公司為國際牌腳踏車推出的“兄弟篇”廣告,很鼓舞小朋友,也令父母倍受感召。畫面是兩個小家伙在野外學騎車,摔倒了再爬起來,伴隨著童謠般的歌詞,像小溪一樣流入孩子們的心田:亮晶晶的腳踏車/還不能載著我的小弟弟/不可以哭呀/不可以放棄/再試一次再試一次再試一次/是男孩的話/跌倒了便該自己爬起來再一次再一次/縱使擦破皮受了傷/亮晶晶的腳踏車/也一定會載動我的小弟弟。旁白是:“請送給小戰士們國際牌腳踏車”。仿佛是給上前線的戰士裝備武器,加油鼓勁,很鼓舞士氣。

在多數人都擁有過“腳踏車的童年”,從第一次會騎,到騎著上街、騎到郊外,人生自此漸漸擴展,以后小孩變成父母,同樣給自己的孩子買腳踏車,定會想起頑強的童年。廣告所倡導的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對受眾的社會心理有著強有力的影響。

TBWA李岱艾廣告公司為“圓夢”慈善中心創作的《山姆篇》廣告,獲’98戛納獎。以敘述“一個真實的故事”的形式,倡導自信的生活理念。山姆患了白血病,“圓夢”中心的工作就是幫助患有絕癥的孩子戰勝病魔,面對現實。像山姆這樣的孩子需要鼓勵和朋友。山姆化療后頭發全部脫落,當他重返學校時,顯得很羞怯、膽小、不自信,一進教室令他意外與感動的是,所有的同學都站起來并把帽子脫掉——原來他們都剃成了光頭。山姆為同學們的愛心所激勵,增添了學習和生活的勇氣。觀眾也從這一充滿愛心、充滿自信的故事中受到感染。

中央電視臺曾經推出的公益廣告“榜上無名,腳下有路”,針對高考落榜生的心態,籍由李時珍不因考場失意而自暴自棄,而是潛心鉆研中醫中藥,著書立說,終于成為名垂青史的偉大科學家這一歷史事實,揭示人生道路的真諦。廣告沒有停留在勸慰落榜生不要氣餒的思想層面,而是站在一個新的思想高度,從新的角度切入,啟迪落榜生登高望遠,考試失利不等于人生失敗,引導他們邁向正確的人生之路。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強大的精神力量,使多少“榜上無名”者,獲得鼓舞和勇氣,告別自卑和彷徨,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重塑自我。

查看全文

經濟法學的價值觀念

經濟法學作為法學的新興學科,其地位日趨重要,已經成為當代法學中的顯學。現代法學的目標不僅僅維護當事人之間的公平,更大程度上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區域、城鄉、人與自然保護的協調發展,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都需要經濟法律制度的保障。

一、傳統法學正面臨當代社會發展的挑戰,其理論、原則、概念都需要創新。經濟法學最大限度地反映時代特征,傳統法學走向現代化需要經濟法學的引領近代法學的理論基礎源于17-18世紀前后資產階級民法理論,這些理論對于反對封建制度和神權統治,宣傳資產階級自由、民主、人權,確立資本主義制度起過決定性的歷史作用。許多原則仍然是目前民商法學的基礎和依據。200多年過去了,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一方面反映社會的發展進步,科學技術、勞動生產率突飛猛進,人們精神和物質生活條件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這種變化所帶來新的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能源、環境、經濟安全、貧富差距、恐怖主義、疾病、自然災害等又開始困擾著人類社會。特別是頻繁的恐怖主義事件攪亂了霸權主義的美夢,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瓦解布雷頓森林體系,法律秩序受到空前考驗,也給人類社會敲響了警鐘。國際社會的和諧和國內發展是當代各個國家面臨的新課題。資本主義初期的法學理論遠離我們這個時代,解決不了現實問題,已經成為西方國家法學者不容置疑的。紐約律師協會紀念成立100周年以“法律死亡了嗎?”為題征集論文出版。美國著名學者伯納德?施瓦茨指出:“20世紀極右的和極左的法學家的思想都斷定我們所理解的法已經從這個社會上消失了”。由此看出,以美國為代表西方著名學者,開始探索法的現實意義,為我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觀點,推動了傳統法學創新。強調以人為本現代法的精神,人身權優先,人身權保護超越了對財產權的保護,生存權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社會秩序(立法)體現社會和諧和人的自由;重視法的社會效果,以實際平等代替形式上的平等;財產的擁有者將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合同法中的抽象意志自治原則不能支配一切;侵權責任豁免范圍縮小,過錯、過失原則變得不重要,賠償原則占據了主導地位,等等。

這些在傳統法學框架內的變革仍然無法解決現代社會問題。而傳統法學框架之外的公共服務、宏觀控制、社會保障、資源與環境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等領域成為最關注的立法目標。現代社會要與200年前相比,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無論是國家意識還是個人的理念都復雜多變。法學需要走進現代化,無論是社會主義還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都面臨法律制度創新的問題,發達國家的法律制度也面臨著穩定與社會進步的沖突,也需要變革。這種變革又不可能在傳統法學框架內實現,必然會產生與當代社會相適應的法律制度,這就是經濟法學。傳統法學沒有也不該退出歷史舞臺,還有著重要歷史使命,但是它解決現代社會問題的局限性已經顯露,調整范圍、調整原則決定了它代替不了經濟法學。經濟法學與民法學各自的調整對象是特定的,雖然二者之間有交叉,但是,它們的理論基礎和立法原則是不同的。

二、資產階級的民法原則解決不了現實社會公平與效率問題;體現在財產權利上的公平與正義,傳統法學側重于當事人之間的結果公平,忽視規則公平的研究,經濟法學側重于社會規則公平研究經濟法自產生之日起,其初衷就是通過國家宏觀控制,維護社會公平、和諧與安全,經濟法學具有現代法的特征,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公平的核心是分配公平,這一論點古代的亞里士多德就已經提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也將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的象征。所有制問題只是實現按勞分配原則的前提。分配公平是一個歷史范疇,在古代和中世紀,分配公平是相對身份、等級而言,在近代資本主義社會是相對于非人道的剝削制度而言。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消除了封建主義制度下的等級制度,實現了人道主義意義上的平等權利,其核心是機會均等,即所謂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資本主義的機會均等忽略了資本、人、社會環境等基本條件,將個人、社會靜止在同一歷史時空,刪除一切個人和社會的差別,讓每個人都處在想象中的同一新起點上,實際上這只不過是一個階段。

任何所謂的機會均等都擺脫不了“得利者更得利”市場原則。資產階級也正是利用機會均等實現了財富的高度集中和資本的原始積累。當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以后,尤其是當代社會,市場準入、技術壁壘、平均利潤和價格等因素更使市場機會向少數市場主體集中。市場經濟正是利用這一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競爭必然導致壟斷,在世界范圍的企業并購浪潮更加劇了壟斷的速度。反壟斷法只能規范壟斷而不可能消除壟斷。越來越多的企業都要依附大公司來獲取市場份額。所謂的機會均等只不過是一個針對極少數人空洞的市場原則而已。與此相適應,財產性質、財產法律關系、財產所有權保護也變得越來越復雜,正如西方學者指出:法律在20世紀的發展過程,“早就不再強調財產權了。如果說在上個世紀與本世紀之交,財產還意味著權力,那么到本世紀70年代以后,財產在法律上卻意味著責任。”現時社會的財產不單純是經濟屬性,而是社會性、倫理性、義務性的集合體。在法律適用上逐漸取代了抽象的財產概念。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所得、收入,等等。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的產生,法人的財產權與個人的財產分離,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財產和所得不斷在國內和國際流轉。財產是取得還是流轉,受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制約開始凸顯。當人們呼喚國家公權力初次干預的民法進一步完善時,社會已經發展到國家公權力再次干預經濟法創制與完善階段。社會上一切不公平的現象出現,都可以從歷史或者現實的法律和政策上找到原因。馬克思主義找到了人類社會不平等的真正根源,這就是生產資料被少數私人占有,并提出逐步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按勞分配并向按需分配過渡。這是人類社會最終鏟除剝削制度實現真正平等的基礎。馬克思還指出,消滅私有制只有在消滅私有制所必須的大量生產資料創造出來之后才有可能,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只有實現了人的全面發展、素質極大提高和物質財富充分涌現才有可能。因此,馬克思所說的全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和時期還沒有出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建還不能照搬馬克思公有制條件下的設想,不能退回到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上去。但是,經濟法學應該借鑒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在管理和分配制度上的有益經驗,但也不要輕易拋棄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并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成功經驗,吸取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過程中的教訓,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以現代公平正義基礎上的社會發展目標和相應的經濟法律制度。

三、傳統法學最關注的往往是初次分配公平,忽略再分配公平問題,經濟法學不但研究初次分配制度,更重視再分配問題研究在分配制度方面,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現代社會中,對大多數人來說收入水平高低主要取決于國家和企業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自己的市場經營和競爭。分配公平人們最關注的往往是初次分配公平,不太關注再分配公平。初次分配制度還存在很多問題,過去在這個問題上存在的分配不公主要是平均主義大鍋飯,追求收入分配的結果公平,這顯然與規則公平要求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機會均等和等量貢獻獲取等量不相容。既沒有體現各盡所能也沒有體現按勞分配。現在這方面的主要問題是對貢獻大小的評價標準不夠科學,價格體系不科學,管理不科學。組織內部在分配制度上權力、地位因素還相當嚴重,國有企業董事長、總經理的工資超出本行業平均水平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從整個社會來看,表現為崗位級差懸殊、行業收入畸形,區域性收入差別不均衡,城鄉居民收入差別過大等。這一收入差距過大,既影響經濟效率的提高,又帶來一系列政治與社會問題,根本沒有體現獎優罰劣和按勞分配原則。按勞分配與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比例是我國現階段個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則。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把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避免收入差距過大。20多年中國分配制度的改革要集中在初次分配制度方面,在現代社會分配公平則主要體現在再分配公平。因為:

查看全文

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念及成因分析

【內容摘要】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作出正確的價值行為意義深遠。大學生的理性價值觀不但支配著其自身的價值判斷,制約其自身的價值選擇,且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弘揚以及社會活動良性發展的促進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為此,進一步洞悉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念的特征、呈現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念的深刻內涵、探析其價值觀形成的內外因素、改進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具體舉措皆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念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力量,肩負著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在新時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大學生價值觀念及其行為,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落實高校立德樹人使命、構建新時代背景下的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內涵

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價值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1]。大學生價值觀充分結合了大學生的價值心理、價值標準、價值手段與價值目標,其對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具有指導作用[2]。

二、新時代大學生價值觀念及其行為現狀與成因

查看全文

中西方價值觀念差異與廣告傳播透析論文

論文摘要:廣告作為一種經濟信息與文化信息的傳播活動,已成為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外在表征。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念的差異在廣告傳播中有充分的體現,本文從思維方式的差異、個人主義與集體主叉的區別等方面綜合觀照了各種廣告文本和廣告活動中中西價值觀念顯在的差異。

論文關鍵詞:中西價值觀念;差異;廣告傳播

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是有差異的,而不同特質的文化對群體各成員具有制約性。生活在特定文化語境中的人們,他們的思想、行為和情感無不受到該文化系統的制約。文化制約著人們的感知、思維、情感等心智活動,因此不同的文化群體有不同的文化心理,有與自己文化相適應的心理圖式和思維方式。文化也制約著人們的行為,規定了人們行為的一般準則,人們在什么情形下選擇什么行為,作出什么反應,都受文化的制約。文化制約和規范的結果是使得群體在行為選擇上表現出共同的傾向。文化制約人們對事物和現象的評判和反應,規定了價值準則,在群體內部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觀念。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什么需要提倡,什么需要反對,不同民族、同一民族不同的歷史階段的人們會有不同的判定結果。

根據既有的研究成果,文化系統內部的各個層次(包括物質的、制度的、精神的)中,最核心或是最高的層次就是價值觀念系統或價值體系,因為它們是影響人們感知世界、形成意義和觀念的重要文化因素,是維系一種文化長期存在的最穩定的保護層。中西文化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體系,有著不同的文化特質。不同的文化系統建構了中西方人的經驗和知覺,規約了他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決定了他們對事物、事件的認識和評價。關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很多哲人提出過許多真知灼見。比如,梁漱溟先生認為西方文化以個人為本位,中國文化以倫理為本位;西方以向前要求為根本精神,中國以調和持中為根本精神;西方人以邏輯理智為思維特征,中國人以玄學直觀為思維特征。對此,泰戈爾也有一段精辟的論述:東方是精神文明,而西方是物質文明,東方是人道的,而西方是科學的;東方是集體享受,個人工作,而西方是個人享受,集體工作;東方是異中求同,在錯綜復雜中建立協調,而西方只講行動,講速度,不講和諧、協調和韻律等等。‘”凡此種種,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導致這種文化差異的核心是價值觀念的差異。價值觀念的差異為文化走向提供了最本質的具有規定性的理性指引,它與文化積累交互作用,最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態。

廣告作為一種經濟信息與文化信息的傳播活動,已經成為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外在表征。中西方文化中價值觀念的差異在廣告傳播中有充分的體現,因而它應該成為跨文化廣告傳播研究的核心。我們認為在全球化語境下,通過對中西方廣告的比較研究,來把握差異、理解差異,知己知彼,才能更有效地實施跨文化廣告傳播活動,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圖形式思維”與“直線式思維”

查看全文

知榮明恥,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念

知榮明恥,樹立科學的人生價值觀念

各位領導、各位同志,大家好!

“一滴水,在陽光的照射下會散發出七彩晶瑩的光芒;一塊石,在歲月的沖刷和打磨下將呈現出美玉般的溫潤。那么,人生呢?”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發生著深刻變革而又極其復雜的時代環境中,在這樣一個價值取向不斷多元化,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價值觀正不斷受到沖擊的年代,我們應當遵從怎樣的價值準則,做出怎樣的人生選擇呢?正當各個階層、各個領域為之進行歷史反思、積極探索的時刻,2006年3月4日,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的委員時指出,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里,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八榮八恥”講到: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

查看全文

哲學家創業教學價值觀念解析

創業教育與謀生需要

高等教育的三大職能之一就是傳授知識,傳授知識就意味著受教育者的智力的迅速增長和能力的增強,從而促進了個人謀生能力的發展。個人謀生能力需要知識的支撐,這就要求創業教育首先教會人們“學會生存”。“學會生存”是人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最基本的要求。學會生存,就要學會做事,獲取謀生的本領,掌握勞動的技能,獲得能夠應付許多情況和集體工作的能力。“教育的個體謀生功能,就是要教人學會生存,使人獲得必要的謀生手段,教人成‘才’。”蒂蒙斯教授通過《資源需求與商業計劃》、《創業企業融資》、《創業者》等有關創業教育的論著以及他獨特的教學方法,不僅讓人們掌握創業的基本的知識和能力,而且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使大家有一顆時刻準備和敢于嘗試的心,能在進入社會后很快地適應社會,學會生存。

創業教育與個人發展

“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著眼于主體發展的需要,促進個體身心和諧完善地發展,是成‘人’的教育。”個體的發展是在學會了生存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個體發展是指個體從出生到生命的終結,其身心諸方面及其整體性結構與特征的連續不斷的變化過程,它是個體的潛在素質變成現實特征的過程。個體的發展一般包括身體和心理上的發展,教育通過其特有的方式促進個體身心和諧健康地發展,此外,個體的發展離不開知識掌握和實踐的鍛煉,而創業作為一個靈活的實踐過程,為學習者提供了充分的學習機會。

蒂蒙斯創業教育的開展為個體提供了發展的平臺,不僅使創業者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創業品質,還掌握了一定的創業知識,學會了如何制定創業計劃、商業計劃以及如何處理創業過程中的理論和現實矛盾的沖突,促使創業者從思想觀念、個體行為以及個體職業和身份等方面社會化,使人們能領略到時代的氣息,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滿足了個人價值的實現。

創業教育與個人享用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價值觀教育探討

語文教學具有強烈的人文性色彩,體現出人的情感和態度,并且對價值觀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作用。通過語文閱讀,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語文的基礎知識,并且把學會的知識當做學習和交流的工具,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高中閱讀教學中價值觀念的重要性

高中語文閱讀的文章類型呈現出多樣化特點,多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是作者人生經歷的體現,也是作者智慧的結晶,對學生的價值觀念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前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各種文化的不斷沖擊,學生很容易在多元化的精神世界里受到沖擊,不利于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文章的同時,深入地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分析。通過文章的閱讀理解進行陶冶情操,實現語文素養和價值觀念的有效提升,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塑造學生良好的價值觀念。

二、閱讀教學中價值觀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的語文閱讀理解教學中,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施行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第一,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通常將自己的價值觀念融入到教學中來,對學生采用直接灌輸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沒有自主學習和自我思考的空間,由于引導的方式不正確,沒有把閱讀理解教育與價值觀念進行有機的結合,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進行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第二,還有一些教師,由于長時間從事語文閱讀教學,在教學方法中還一直沿用以前的教學觀念,只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略了價值觀念的導向性作用,不注重聯系實際進行教學況,導致學生對學習到的知識不能夠深入地理解,并且不能進行很好地運用,缺乏對學生價值觀念教育的建設,而且固定的教學模式不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價值觀念教育的實施策略

查看全文

多元社會下文學創作

主觀意識領域的社會價值觀念對社會生活形態的反映,如何正確地反作用于當代的文學創作,使當代文學學科和文學發展朝著正確的方向,同時又通過文學作品來反映實際、影響實際及社會價值觀念是當前文學創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中,筆者從文學創作與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的關系出發,并回顧了中國文學創作史上的主流指導思想演變的過程,來探討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影響下的當代文學創作,企圖找到答案,望與讀者產生共鳴。

一、文學創作與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的關系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從科學的角度全面地闡明了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系。它認為主觀與客觀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客觀決定主觀,主觀是客觀的反映,客觀不依賴主觀而獨立存在;另一方面,主觀能動地反映客觀并對客觀事物的發展產生促進或阻礙的反作用。

(一)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屬于主觀意識,是對文學作品的反映,同時也對文學創作產生反作用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經濟上,表現為經濟發展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社會組織、分配關系等日趨多元化;政治上,表現為行政公開化、參政議政形式多樣化;文化價值形態上,表現為中國傳統文化、現代開放文化與西方文化包容并存;思想觀念上,既有積極向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如平等意識、創新精神、開放意識、民主法制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獨立自主意識、助人為樂意識),同時也有消極落后的思想意識(如利己主義、小團體主義、享樂主義、急功近利主義、極端主義、自由主義、山頭主義等)。不能否認,我國公民當前社會思想價值觀念正從單一走向多樣,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傳統走向現代,從落后走向先進,其中有對優秀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繼承和對西方國家先進思想的吸收,也有一些外來的糟粕,但文化的多元化我們必須承認,它是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華民族文化所具有的一種永恒價值,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因此,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是對當前中國客觀發展在思想層次的反映。而文學作品也屬于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因此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屬于主觀意識,是對文學作品的反映。

(二)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是文學作品的主觀能動反映,同時又對文學創作產生反作用,主要體現為促進或妨礙作用文學作品屬于客觀的物質層面,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念屬于主觀意識方面,主觀反映客觀眾所周知,不必贅述。但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對文學創作產生的反作用在當今社會也多有體現。如,當前社會價值體系中重視經濟發展和個人財富增長,于是市面上有許多類似于股票投資的書籍熱賣;當前國人價值觀中的急功近利,使得類似《杜拉拉升職記》《如何成為優秀的職業經理人》等書籍的流行;當前國人的道德淪陷使得類似張悟本等人大行其道,其所作書籍也被追捧。當前網絡的流行也使得以網絡為載體的新的文學形式得以發展,網絡文學的勃起,是對傳統文化格局的根本性顛覆,懷揣文學夢想的每一個人都能將自己創作的文學作品通過網絡展現在公眾面前。正因為網絡文學創作的準入機制取消和門檻低,使得網絡文學創作中存在大量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的文學作品。還有當前公眾的審美疲勞導致類似芙蓉姐姐、鳳姐等人物的流行,與之相關的文學創作也各式各樣,等等。由此可見,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是文學作品的主觀能動反映,同時又對文學創作產生反作用,主要體現為促進或妨礙作用。

二、當代多元化社會價值觀念

查看全文

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管理論文

價值觀是一定歷史時期人們對價值問題所持的立場、觀點和態度的總和。它滲透到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的信念、信仰、追求和理想等都屬于價值觀的范疇。一般說來,社會的價值觀是處于穩定狀態的,但在社會變革時期,往往會出現價值觀紊亂、沖突的現象。當前我國社會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人們的價值觀呈現出紛繁復雜的態勢,不同價值觀相互沖突,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們造成了思想混亂。正視并認真分析研究當前價值觀沖突現象,探討解決的對策,對于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沖突的主要內容隨著改革開放的深人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對外合作與交流日益頻繁,我們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融合與沖突日益加深、加劇,社會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而全面的裂變。價值多元化打破了單一價值觀念造成的僵化,增強了社會價值觀念的復雜和多樣性。同時,價值多元又會產生價值沖突,引發價值迷茫,產生大量道德失范現象。概括地說來,現階段我國存在著多種性質不同、層次各異的價值觀,主要包括集體主義價值觀、個人主義價值觀、拜金主義價值觀、拜權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價值觀。其中,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對立沖突是當前價值觀沖突的焦點。

集體主義價值觀,倡導個人與社會、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統一和協調,主張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提倡在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要以集體利益為重,自覺維護和發展集體利益,在必要的情況下,個人應當為維護和實現集體利益放棄個人利益甚至為之獻身。同時,集體關注它當中的每一個體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盡力保障個人正當利益,促進個人價值的實現,并力求使個人的個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個人主義價值觀,在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上,認為個人本身就是目的,國家、社會、集體和他人不過是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它肯定個人與生俱來的生命、自由、私有財產等,是不可侵犯的“天賦人權”,認為社會的一切權力都來源于個人對自己生活的基本權利,強調個人自由、個人平等、個人選擇、個人奮斗等等。它割裂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片面強調個人的地位和作用,表現為自我奮斗、唯利是圖、損公肥私、損人利己、自私狹隘、自由散漫等。

拜金主義價值觀,以金錢作為衡量人生價值尺度,奉行“金錢萬能”、“一切向錢看”,本質上是一種異化的社會關系的反映。這種價值觀把人生價值與商品價值混為一談,把人創造的金錢當作能支配人的力量來頂禮膜拜,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成純粹的金錢關系。

拜權主義價值觀,以權力大小來衡量人的價值及利用權力和關系以實現人的價值為其特征。它既有長期封建社會官本位文化的深刻影響,又是舊體制下權力高度集中的產物,是多種因素互為作用的結果。它嚴重扭曲了人民公仆的形象,破壞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敗壞社會風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