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發展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16:57: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合作發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合作發展

石油貿易合作發展策略

1中國石油安全現狀

(1)中國對外石油貿易受大國制約。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石油企業相比,我國的石油企業成長較晚,像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國際市場與國外的石油大鱷競爭中,仍存在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差距。世界主要的優良石油產區基本已被像美國埃克森美孚、法國道達爾、荷蘭殼牌、英國BP等知名公司所控制,不論是在中東還是中亞,都有美俄日等國家瘋狂追逐石油的身影。

(2)石油進口對外依存度較高。

對外依存度上升意味著能源安全系數在下降。2001年我國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2008年更是達到了49.8%,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我國石油進口對外依賴程度逐年增加。如此高的對外依存度很容易使我國的石油安全受制于人。中國來自海外的石油需求有可能會被某些大國干擾或中斷,同時主要產油區動蕩的政治環境和諸多不穩定因素給我國的海外石油進口帶來很大隱患。

(3)中國缺乏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

查看全文

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對策

摘要: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種互助性經濟組織,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其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趨勢,能夠提高農業競爭力,是解決小農經濟發展短板的重要方式。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發展不斷向集約化、產業化轉變,越來越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起來,但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影響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質量。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建議,以期為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更好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優勢;問題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指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生產經營者為了壯大發展規模、降低交易成本,由生產經營同類農產品的個體或農戶,自發聯合而成立的一種互助性經濟組織,其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戶收益、降低市場風險具有重要作用[1]。近年來,在我國政府和農業部門的不斷推動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種類不斷增多。截至2021年,全國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超過226萬家,發展領域已從種植業、養殖業拓展到加工運輸業、農機服務業等方面[2],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效應也越來越明顯。國內大量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與發展,為解決小農經營發展困難等問題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盡管如此,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發展質量不高、管理不規范、發展資金缺乏、品牌效應不足等。本文簡要概述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狀況,同時就農民專業合作社現階段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并提出了規范發展的建議。

1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狀況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當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及加快鄉村振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3]。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民的種養殖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此時農業分散經營的模式導致農戶組織化程度低,使其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因此亟需采取組織化程度高的模式聯合農戶,壯大發展主體,提升經營的綜合效益,由此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漸在我國發展起來。進入21世紀,我國對“三農”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采取了更多政策措施促進農業增產增收,同時進一步加快了對農業經濟組織的支持。2004年以來,國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出臺后,進一步規范了合作社發展,更好保護了合作社組織成員的各項權益,為農業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4]。截至目前,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超過226萬家,為提高農業經濟水平、促進“三農”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5]。

2當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農民合作社發展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重要意義

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指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利于創新農村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保護農民利益;有利于農村資源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促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有利于完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進一步強化“統”功能,解決一家一戶想辦而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和國際化進程,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近幾年來,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較快,但從總體情況來看,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這與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要求不相適應,因此,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農業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明確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自愿為前提,以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為依托,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強化政策扶持,優化配套服務,完善運行機制,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

(二)基本原則。一是堅持以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得動搖農民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地位。不得改變農民財產的所有權。二是堅持“民辦、民管、民收益”以農民為主體,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實行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三是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宗旨。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經濟組織,其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并在實現全體成員利益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壯大。四是堅持因地制宜、多層次發展。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從實際出發,立足主導產業,發揮資源優勢,突出地方特色。五是堅持市場運作與政府扶持相結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既要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又要積極給予正確引導和政策扶持,做到推動不強迫、扶持不干預、參與不包辦。

(三)總體目標。力爭通過3年左右的努力。使我市農村特色優勢產業和大宗農產品生產基地普遍建立起具有一定服務功能和帶動能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個縣(市、區)優勢產業至少有一個合作社聯社,從事優勢產業生產的專業大戶基本上加入合作社,30%左右的農戶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60%左右的主要農產品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工和銷售,使農民組織化管理水平顯著提高,農產品標準化和農業產業化得到有效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不斷加強。

查看全文

鄉村合作醫療發展研討

一、上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現狀

(一)制度發展過程

20世紀50年代,我國計劃經濟下二元戶籍制度建立之初,政府財力有限,只顧及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農村醫療保障出現了制度性空缺。農村合作醫療最早源于村民在合作化運動背景下的實踐與創造。其標志是山西高平、四川內江、河南正陽、山東招遠、湖北麻城等地的農村建立了一批由農業生產合作社舉辦的保健站。最早實行“醫社結合”、建立合作醫療保健制度的是山西省高平縣米山鄉。20世紀70年代,是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廣泛普及、進入“鼎盛”的時期。1976年,全國農村實行合作醫療制度的生產大隊,比重從1968年的20%上升到90%,由合作醫療擔負的衛生保健服務覆蓋了全國85%的農村人口。新農合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農村衛生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方面。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上海市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堅持近50年,在保障農民基本醫療、提高農民健康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農村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新農合是相對傳統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而言,是2003年開始啟動的一項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根據2003年1月衛生部、財政部、農業部的《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國家對新農合制度的定義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

(二)制度發展的成效

上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1997年開始,農民參加率從66.5%上升到2006年的89.14%,10年中上升22.64個百分點,資金籌集從1997年1.95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7.3億元。十年中增加了5.3億元。由于合作醫療籌資得到可靠保證,對推動上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鞏固發展、對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6年底,上海郊區有10個區縣,114個鄉鎮。1917個行政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覆蓋率下為100%;戶籍農業人口為215萬人,參合率為88.7%;參加商業保險、少兒住院基金等其他醫療保險和享受職工家屬勞保者占農民總數的8%,應保盡保率為96.7%。松江作為上海歷史的發祥地,位于上海市西南,黃浦江上游。全區農村總面積6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7.54萬,其中戶籍人口53.21萬。全區轄10個鎮、4個街道、4個園區。松江區幾年來相繼制定出臺了《松江區改善農民就醫問題的十大措施》、《松江區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法》,2009年初又下發了《關于本區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實行區級統籌管理的實施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本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意見》。“措施”、“辦法”和“意見”的實施,對逐步提高農民的醫療保障和健康水平,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為農民減輕了醫療負擔,廣大參合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松江農業人口逐年下降,但近四年來全區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呈現逐年上升之勢,從2005年的93.65%,到2007年的參保率達100%,2007-2008年無任何醫療保障人數為零。

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

2004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把“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鼓勵發展各類農產品專業合作組織、購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作為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一項重要措施提出來,這一文件精神以后,立即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委員也把這個話題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乘著東風,記者就這一話題采訪了有關方面。

●●向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發展

中國的一大國情是農民比重大,即使我國的城鎮化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到2020年時城鎮化率達到50%~60%,那時還將有六億到八億人在農村生產、生活。我們要和重視支持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從事服務業一樣,把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解決農民持續增收的一項重要戰略。

多種形式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是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的重要標志。全國政協委員金基鵬在蘇北鹽城市調查時發現,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顯示出它在引導組織農民實施產業化經營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是能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使農民按照市場信息,有計劃地組織農產品生產、運銷、減少市場風險,避免大起大落,既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穩定發展,又有利于城市農副產品的穩定供給。二是能做到合作社和農戶雙層經營,推進農業技術和進行集約化經營,實現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我國農業生產由農戶實行小規模經營的狀況,短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變,而只有真正能和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的合作經濟組織,才能從機制上促進農業科學技術加快普及,使農業實現集約化經營。三是能使農業向貿工農一全化經營方向發展。使農民特別是純農戶分享到農產品加工、運銷中所獲得的后續收益,開辟農民實現持續增收的新門路。

當今世界發達國家農業都是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尤其是土地資源相對較少的地方,如荷蘭、丹麥等國家,農牧產品一般都經過加工增值再進入市場,以提高農牧業經濟效益。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環境下,要振興我國農業,就要在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生產的同時,努力加快農業向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方向發展的步伐,這樣才能發揮我國勞動力多的優勢,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使我國農業立于不敗之地。

●●組織建設刻不容緩

查看全文

財政農民合作發展資金制度

第一條為規范中央財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根據《財政農業專項資金管理規則》,制定本暫行辦法。

第二條中央財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資金是指中央財政為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而安排的預算支出。

第三條中央財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資金的使用,應嚴格執行《財政農業專項資金管理規則》中的有關規定,實行項目管理、標準文本申報、專家評審、擇優安排和監督檢查等管理。

第四條中央財政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資金支持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應符合下列條件:

1.依據有關規定注冊,具有符合“民辦、民管、民享”原則的農民合作組織章程;

2.有比較規范的財務管理制度,符合民主管理決策等規范要求;

查看全文

銀政合作發展調研報告

改善金融服務、加強銀政合作,是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對政府、銀行和企業提出的必然要求,地方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金融業的繁榮需要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支撐。銀行業務與當地政府合作,求得實現雙贏的目標,成為新的形勢下我們郵政銀行積極探索的一種新模式。當前,鑒于金融對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的支持作用,新一輪的銀行與地方政府間的銀政合作正在升溫,各個兄弟地市同行在當地政府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政策指引下,發揮金融機構優勢,與政府間密切合作,打造各地方經濟的升級版。為此,筆者根據我們市郵政儲蓄銀行近年來銀政合作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銀政合作基本情況

自年月銀政合作啟動以來,我們市郵政儲蓄銀行本著“互信共贏,促進發展”的原則,切實增強合作、發展意識,結合當地經濟實際,采取更加各種得力措施,共同推進新型銀政銀企合作關系的建立完善和鞏固提升。

首先,建立和完善銀政銀企合作機制。一是建立銀政銀企合作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政府有關金融協調工作領導小組每季度定期組織召開,重點協調解決銀政銀企合作中有關資金融通、金融服務、信用環境、債權維護等方面的問題,推進銀政銀企合作健康發展;政府通報經濟社會運行態勢及需要金融支持的有關問題,金融機構通報金融發展與改革情況、信貸政策以及金融管理規程、信貸政策、信貸審批管理程序、新的金融產品等工作;企業交流行業情況、內部管理等各方面信息,逐步形成銀政、銀企互相溝通、互相信任、共贏發展的新型合作關系。二是建立信息月報制度。我行應將存款(儲蓄)、貸款(總額、增減)等情況報表、信貸情況文字分析和建議報告等,定期報送市金融協調工作機構,加強溝通銜接。三是建立和完善信息制度。市計經委、市企業發展局、市國資辦等部門按季、年對經濟運行趨勢、企業發展現狀和態勢進行分析,并及時通報給我行。四是建立項目推介制度。由市計經委、市重點項目辦、市招商局每年組織項目推介會,通報全市醞釀策劃的重點項目、對外招商引資項目以及在建、新建、已核準和備案的擬建項目等情況,為項目找資金,為資金找項目。

其次,提供貸款支持,圍繞國家“擴內需、保增長”發展方針,與地方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許諾授信。幾年來,累計提供總額不少于億元人民幣意向性信用額度,支持全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全力支持全市重大項目、新型城鎮化項目以及、等支柱產業和食品藥品特色產業、龍頭企業以及重點支持通信、倉儲物流、農貿市場建設、醫療衛生、旅游、水利、文化、教育等行業。加大對全市民生金融支持,除繼續向轄內廣大客戶提供資金融通融信服務外,還將利用在業務資質、網絡、網點、人員、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提供包括存款、支付結算、投資理財、現金管理、投資銀行、電子銀行、銀行卡、資金托管、外匯交易等本外幣一體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務。特別在政府重點項目支持上。不斷加大支持力度,提供金融貸款萬元,先后支持了、、等重點項目。并且,銀政雙方不斷加快信用體系建設,為企業融資和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積極搭建溝通合作的平臺,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銀企對接活動,推薦好企業、好項目,有力促進了金融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銀政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合作醫療監管發展措施

大理州巍山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工作堅持以農民群眾得實惠為出發點,以切實緩解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為目標,加快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突出基金規范監管,強化服務,積極探索,不斷創新,穩步推進新農合的健康發展。

一、基本情況

大理州巍山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扶持縣,屬云南省新農合地方財政補助四類縣。全縣轄10個鄉鎮,83個村(居)委會。共有定點醫療機構97個。全縣實行“門診統籌+住院補償”模式。參合率從2007年的93.29%上升到2010年的97.73%,三年累計籌集基金6467.05萬元,支出6146.29萬元,基金使用率達95.04%,2009年籌集基金2749.00萬元,支出2700萬元,基金使用率達98.22%,農民群眾受益效果明顯,受益面不斷擴大。

二、主要做法

1、加強新農合管理機構建設,確保新農合工作順利實施

(1)成立機構。縣委常委會議多次研究新農合工作,決定縣衛生局增加1名副局長編制,專管新農合工作。成立了巍山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以及縣、鄉農合辦。制定工作職責,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能,縣委政府領導分片掛鉤各鄉鎮,負責督促、檢查和指導新農合工作。

查看全文

合作金融論文:鄉鎮合作金融發展途徑探析

本文作者:程龍工作單位:廣西大學

西南地區農業的弱質特性

西南地區在地理意義上是指四川、云南、廣西、貴州等地。這一區域地形復雜,多為盆地和高原,海拔較高,地勢起伏明顯,同時氣候種類多樣,復雜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得各種資源分布的地域連續性變差。加之西南地區較全國其他地區發生干旱災害的概率和范圍更大,這就使得西南地區農業經營的系統性風險加大。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系統性風險是一種整體風險,不能通過投資多元化等手段降低或消除。農業生產既是一個自然再生產過程,也是一個經濟再生產過程,因而面臨著自然風險(見表一)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壓力。西南地區復雜的地形使得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受到限制,科技增收不明顯。傳統的靠天吃飯的小農作業模式無法抵御自然災害。糧食作物的長期價格低迷,且部分年份經濟作物產量、價格波動較大,使得西南地區農民的生產承受相當一部分的市場風險和壓力。農民對于農業活動的經濟效益無法確定。這種來自自然和市場的風險影響了農業的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農業的弱質性特征使其無法成為農村地區強有力的增收部門。

西南地區農村金融的發展形勢與現狀

金融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在中國既是一種經濟資源,又是一種行政資源,其發展明顯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但是由于國家不同時期發展戰略的側重點的不同,也導致各個時期的金融行業和體系的不同。西南地區農村金融的發展圍繞著國家的發展戰略展開,體現出強烈的的計劃性。改革開放以前,經濟體制高度計劃集中,全國只有一個銀行即中國人民銀行。雖然金融機構也在分設與合并中不斷地發展,但一直沒有形成穩定而獨立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20世紀80年代以后,農村開始進行經濟領域的改革,這推動了金融體制改革。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使得投資和融資開始多元化。農村的金融機構也相應的開始豐富起來。但是對于諸多的涉農金融機構來講,不斷進行的體制改革,使其經營更加趨向于現代企業化,對經濟效益更加注重,支農作用逐漸弱化。同時在正規金融機構在自身經營戰略和理念的調整下,逐步降低在基層農村的服務和網點覆蓋,加之原本部分西南落后偏遠地區缺乏正規金融服務,所以造成了西南部分農村地區發展農村金融的巨大障礙。數據來源:2011年中國銀行業農村金融服務分部圖集從表二中可以看到,四省區農村金融機構總量雖然較多,但平均來看,每個鄉鎮能擁有的金融網點在2-3個之間,低于全國平均值(3.5個/鎮)。而且有相當數量的鄉鎮金融網點數量只有一個或空白,這就造成了所在地農民獲取金融服務的被動和缺乏。基層農村金融機構基本是由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業銀行和郵政儲蓄網點組成。單從調查結果(見圖一)看,信用合作社一直是農村金融市場的中堅力量,占據了多數農村金融資源。實際上,在農行不斷調整縣域農村經營網絡、減少鄉鎮業務領域,農業發展銀行下鄉機制尚未建立的情況下,農村地區金融只能大都由信用社承擔。龐大的金融需求與單一的資金供給的矛盾形成了西南地區農村融資貸款的困難局面。數據來源:2011中國銀行業農村金融服務分部圖集農信社在農村接近壟斷的地位給予其在貸款利息定價上的主導權。為了防范和彌補信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農信社貸款利息水平普遍較高。例如廣西農村信用社的加權平均利息率為9.01%,高出基準利率2.56個百分點,考慮到貸款過程中的交易成本,那么實際利率水平將更高。綜上可以看出,西南地區農村金融機構在制度變遷中表現出的“去農化”傾向,加劇了農村金融的發展難度。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融資渠道嚴重擠壓,資金需求無法有效滿足。如何建立一個高效健全的農村金融融資機制和形式成為西南地區農村金融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西南地區發展農村合作金融的可行性分析

查看全文

研發合作組織發展論文

一、研發合作組織的共生競合動力

“共生”的概念最早由德國生物學家德貝里于1879年提出,它是指由于生存的需要,兩種或多種生物之間必然按照某種模式相互作用和互相依存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協同進化的共生關系。研發合作組織實質是一個企業共生組織,是以專業化分工與社會化協作為基礎的共生互補的生態化組織體。研發合作組織作為企業間的一種特殊聯合方式,依靠比較穩定的分工協作,通過能力互補使各方都獲得更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組織作為一個彈性生態系統,組織內企業普遍存在著競爭,這種競爭使企業能保持較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研發合作組織內企業間的競爭并不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競爭,更多的是合作關系,競爭對手在某種程度上是合作伙伴。研發合作組織內形成了一種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競合機制,這種競合機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動互助的集體行動。競合行為是組織個體行為的一個顯著特點,企業對于組織整體競爭優勢的依賴以及尋求自身發展的壓力使得組織內企業處于不斷的競合之中,個體企業在競爭中能夠從中取利,組織整體競爭優勢也在組織內企業的良性競爭中得以提升。組織共生競合機制的存在,對于研發合作組織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如圖1所示。

研發合作組織共生競合機制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有利于組織內企業建立戰略聯盟關系。在當前商業環境不斷動態化與復雜化的情況下,靠單兵作戰的方式已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共生競合機制有利于實現高效的網絡化互動和合作,克服單個成員企業的規模劣勢,形成合縱聯橫的網絡關系,緩和經濟利益的沖突。二是有利于促進企業的科技創新。組織內獨特的競合關系會形成一種獨特的激勵機制,從而成為組織內企業科技創新的動力。如果企業不能提高研發能力,不能持續進行科技創新,那么這類企業就有可能在組織中處于弱勢甚至退出。持續競爭產生了不斷的激勵,使得企業之間在更高的層次上展開技術創新競爭。組織內企業在許多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進行技術開發和推廣,從而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環境中推進科技創新。三是有利于組織內企業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企業的競爭優勢體現在“鏈”的各環節上,通過在“鏈”的優勢環節展開合作,可以充分發揮企業在該環節擁有的競爭優勢,實現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并創造新的價值。四是有利于研發合作組織內部產生協同效應。協同效應有利于企業間實現縱向合作,降低成本,實現生產協同和技術協同。企業間可以互相學習經營管理經驗,促進成功的管理經驗在組織內傳播。五是有利于形成組織持續競爭優勢。由于共生性,組織內企業還可與本地知識生產機構形成共生體,實現組織的良性發展,獲取優先擴散的技術與知識,從而營造優勢。

二、研發合作組織的自組織強化機制

自組織強化理論來源于人類對復雜性適應系統的認識,從宇宙的演化到生命的進化都可以看成復雜性適應系統。復雜性適應系統的重要特征就是自組織性和自強化性,即它具有自我形成、自我發展、自我調整和自我進化的特征。研發合作組織是一個自組織系統,因為研發合作組織不是一個人用自組織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加以設計的技術和計算裝置,它本身就是一個自組織的產物,組織處理復雜性的游戲規則也是自發形成的,并且這些游戲規則在遵循著組織體模式下通過共同學習的動態過程得以更新,而非由更高級的力量預先設定和安排。研發合作組織能借助網絡關系獲得單個企業無法獲得的各種優勢及競爭資源,對外能夠不斷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實現規模報酬遞增,具有局部的正反饋,是一個具有自增強或自催化的動態系統,具有明顯的自強化性。從這些意義上說,研發合作組織之所以具有自組織性和自強化性,原因之一就是內生動力——自組織能力和自強化能力的存在。研發合作組織內部的自我組織強化機制、促進研發合作組織的形成機制如圖2所示。組織強化機制對研發合作組織將產生四方面的效應。

1、組織強化機制有利于組織整合要素資源。研發合作組織一旦形成,就會出現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組織成員擁有的資源和結構方式將影響組織的競爭優勢,在組織結構中形成資源整合的協同效應。相對于單個企業資源的有限性而言,研發合作組織整合資源的能力更強,能夠按照一種近似最佳的方式將各種資源要素有效地組織起來,增強相互之間的關聯,產生整體聚合能動效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