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產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4 07:57: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國有資產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有資產

國有資產集中清理方案

為進一步加強對全縣國有資產的管理,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和《省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清理整治目的

通過對縣內各類國有資產進行全面清查,摸清全縣黨政機關及各類國有企事業等單位國有資產現狀,分析解決國有資產在運行管理中的問題,進一步提升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水平,切實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完善國有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二、清理整治范圍和內容

清理整治范圍:各單位所占有和使用的國有資產、可以依法處置的國有資產、非經營性國有資產轉為經營性國有資產和依法可以處置的其他國有資產。

清查主要內容:資產名稱、資產管理使用主體、資產所在位置、資產面積或體(容)積、資產出租或轉讓協議(合同)、租金或費用情況、抵押或擔保情況、房地產權證及持有人、是否存在法律糾紛或私人侵占等問題及其他相關資料。

查看全文

國有資產統計報告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了解掌握企業國有資產營運等情況,建立全國國有資本金統計報告工作規范,依據《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及國家有關財務會計制度,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參股企業的國有資產統計報告工作,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國有資產統計報告,是指企業按照國家財務會計制度規定,根據統一的報告格式和填報要求,編制上報的反映企業年度會計期間資產質量、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企業國有資產營運基本情況的文件。

第四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以下簡稱省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和各有關部門應當按照本辦法的統一要求,認真組織實施本地區、本部門監管企業國有資產統計報告工作,并依據規定向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務院國資委)報備。

第五條凡占用國有資產的企業應當按照《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和國家財務會計制度有關規定,在做好財務會計核算工作的基礎上,根據國家統一的要求,認真編制國有資產統計報告,如實反映本企業占用的國有資產及其營運情況。

查看全文

加強報業國有資產監管的對策

[摘要]:國務院頒布了《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為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報業應從清產核資、產權界定、嚴格評估、建立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指標、強化會計監督、實行國有資產經營責任審計制、集中采購與招投標管理、完善無形資產管理、加強誠信教育等幾方面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將報業做大做強!

[關鍵詞]:國有資產監管、保值增值考核指標、審計監督

2003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⑴該條例的公布,標志著國家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已逐步納入法制化軌道。《條例》從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企業重大事項管理等幾個方面規范了對國有資產的管理。該條例也同樣適用于對報業的資產監管。

根據《條例》,“企業國有資產,是指國家對企業各種形式的投資和投資所形成的權益,以及依法認定為國家所有的其他權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展和壯大國有經濟,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而目前,報業國有資產監管的手段還不夠完善,存在一些漏洞,給少數別有用心的人造成了可趁之機,致使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情況還較為嚴重:譬如筆者曾參加了對報社原辦公司的清理審計工作——報社曾在1992年—1994年全國興起大辦公司熱潮時,投資開辦了數十個下屬公司,但清理審計時卻發現,除僅一家公司盈利6萬元外,其余全部虧損,且訴訟纏身,凈虧損額加上法院扣劃損失共計348.28萬元;90年代斥資1000多萬元興建的九江新聞大廈被查明施工單位虛報造價,且至今閑置,不僅不能帶來任何效益,每年還要支出不菲的人員工資、管理費、養護費等;在審計中,還發現九江新聞培訓中心原主任侵吞公款,涉嫌經濟犯罪,已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從被審計期間看,在1990—2000年僅10年時間,國有資產流失金額便高達數百萬元之巨,而審計范圍還未全面鋪開。凡此種種,令人震驚。(注:引自江西日報社《審計報告》)由此可見,報業資產監管勢在必行。如何根據國務院頒布的《條例》,搞好國有資產的監管工作,堵住國有資產流失的黑洞?筆者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清產核資,搞好國有資產的登記工作

全面清查、核實國有資產。具體來說,就是對各類國有資產,包括固定資產、流動資產、無形資產、長期投資、遞延資產以及其他資產等進行全面清查和登記,查清國有資產價值總額;對單位占用的國家資本,包括所有者權益和未分配利潤,要進行全面核實,以明晰國有資本金確切數額。這是一項基礎性工作,是搞好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前提。只有把這項基礎工作做好,才能掌握第一手的準確數據,才能為下一步實行規范化管理創造條件。譬如報社每年都舉辦類似“記者節”、“讀者節”、“某某論壇”之類的活動,經常收到諸如照相機、攝像機、手提電腦之類的贊助品,價值不菲,而這些贊助品并沒有履行嚴格的登記手續,結果被一些干部當作私人物品使用,甚至離職后都未交回,國有資產化公為私,造成流失。因此必須加強國有資產的清查工作,嚴格將其登記備案,以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數。如果國有資產所有者弄不清基本情況,掌握不了資產的真實狀況,要想實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是不可能的。

查看全文

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探究

摘要: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對于國有企業發展也形成了巨大影響,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國有企業需要不斷深化自身的改革,實現混合所有制發展,從而更好地應對市場競爭。國有企業擁有龐大的國有資產,而且資產結構復雜,改革能夠為其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但同時也會導致國有資產出現流失的情況,這反而會對企業發展產生制約。對此,基于國企混改的背景,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至關重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國有資產的增值保值措施,以期為國有企業深入改革與發展進步提供更多有利條件。

關鍵詞:國企混改;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背景下,國有企業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為其注入了諸多活力,實現了企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同時也更好地保障了國有資產的安全性,并提高了資產收益。但也由于改革影響,導致國有企業改革中面臨著更多的困境,對于國有資產的使用出現了不合理情況,導致資產流失現象嚴重。隨著國企混改的進一步深化,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只有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才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的資本支持,進一步推動企業的改革升級,為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一、國企混改分析

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是指國有、集體、非公有等資本出現了交叉持股現象,并且相互融合,進而形成一種新的經濟發展體制,這是我國基本經濟發展并形成完善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方式。當前階段,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施對象主要是指國有企業,通過在公有制經濟當中引入非公有制經濟,能夠實現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這樣不僅能夠在國有企業中引入非公有資本,從而對國企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為企業經濟注入發展活力,并且有效完善企業內部治理機構,這對于提升國企經濟發展水平及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當前面臨激烈市場競爭國有企業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與此同時,通過引入非公有制經濟,也能夠為這部分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機會與空間,以進一步推動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實現經濟結構優化的同時,提升我國的綜合經濟發展實力。由此可見,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促進企業長遠發展與快速進步的關鍵。基于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國有企業的發展壓力也越來越大,只有促進自身的混改與升級,才能夠促進企業自身的發展,真正地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但是由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實施,導致國有企業面臨著諸多的改革變動,再加上國有資產數量龐大且結構復雜,導致改革當中對于這些資產的處理也缺乏合理性,甚至出現了資產被賤賣的情況,導致資產流失嚴重,這不僅會對國企改革產生嚴重制約,也會導致國家利益受到損害,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

二、混改背景下國有資產管理現狀

查看全文

主任在國有資產統計會講話

同志們:

為做好我市企業國有資產統計工作,準確評價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情況,加強國有資產監督管理,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2011年度全市國有資產統計工作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2010年度企業國有資產統計工作及2011年度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研究、布署2011年度全市企業國有資產統計工作。下面,我結合市國資委的工作安排,就進一步做好我市企業國有資產統計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切實提高對國資監管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扎實開展各項工作

加強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構建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以及《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等國家政策法規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促進國有產權有序流轉、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

市委、市政府對我市的國資監管工作高度重視,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都曾專門聽取我市國資監管工作匯報。市經委(國資委)三定方案中,專門設置國資管理辦公室和三個國有企業監事會具體負責監管工作,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視程度。去年,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全市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的意見》(阜政辦[2011]70號),對加強和規范我市企業國有資產管理,防范國有資產營運風險,規范產權轉讓的行為等提供了法規依據。

2012年,市國資委將在去年工作開展的基礎上,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查看全文

國有資產轉讓難點論文

當前,如何使國有資產流動起來,同時又能避免國有資產流失,成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中一項極具挑戰的工作。

近來,有人在東北三省進行調研后發現,國有資產因為不能轉讓而造成的流失十分嚴重,但又不敢去動,不愿去動,不能去動,即所謂的“三不”心態。之所以不敢動,是怕擔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怕職工上訪影響社會穩定,怕喪失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之所以不愿動,是因為管理機關不愿失去權力,企業老總不愿失去舒適而豐厚的在職待遇,職工不愿失去雖然不盡如意但又聊勝于無的飯碗;之所以不能動,是因為無法解決已經成為空殼的國有企業的職工安置和財務包袱問題。“三不”心態反映了國有資產轉讓的難度很大,尤其是在國有經濟比重較大,市場經濟發育不好的地區。本文試圖對國資轉讓的難點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關于國有經濟的進退,理論界有爭議,需要理清思路,統一認識

關于國有經濟的“進”與“退”,理論界一直有著不小的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從制度安排來講,國有企業不可能比非國有企業更有效率。國有企業的獨特功能和獨特價值是要干非國有企業不能干、不愿干或無力干的事情。因此,國有資本要從該退出的經濟領域中堅決退出來。另一種觀點認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經濟理論能夠證明某一種所有制在資源配置上的絕對優劣,同一種所有制但不同的運行機制,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只主張所有權改革,而忽視運行機制改善對于提高國有企業效率的作用的觀點,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按照產業的不同性質,非營利性、非競爭性領域的國有經濟,原則上不應當退出,要退也只是退出一部分股權或退出直接經營。國有經濟可以退出的領域,只能是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營利性。競爭性領域。而且,由于目前國有資本在規模上和技術水平上還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民有資本還不足以置換龐大的國有資本,以及經濟發展對國有經濟還有一定的依賴性,因此,競爭性領域的國有資本也不必要安全退出,并且也不可能完全退出。比較上述三種觀點,筆者認為第三種觀點更全面,更有道理。

根據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及我國國有企業的實踐,國有經濟應定位于市場失靈的方面。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不體現在國有企業的數量上,而體現在國有資本的基礎性作用和對其他社會資本的影響力上。因此,國有資本要從該退出的經濟領域中堅決的退出來。

二、產權轉讓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亟待健全法律體系

查看全文

國有資產會計監督論文

一、國有資產的流失分析

1.顯性流失。

顯性流失是國有資產流失的一個主要渠道,顯性流失的主要表現有:有些企業在對其他企業或者工廠沒進行全方位、客觀性的了解,只片面地做出了相關擔保或者出借;公司的相關負責人或者領導人不能嚴格按照相關要求來約束自己,存在以公養私的現象,私下開設自己的公司,與集團公司爭利;投資失誤或者投資片面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現在國有資產的管理條例存在漏洞或者不能及時隨著社會發展和企業的發展而更新,導致部分工作人員在進行審核或者管理中決策失誤。

2.隱形流失。

隱形流失是國有資產流失的另一條渠道,有以下表現:第一,一些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經營管理措施不當,致使企業虧損或者破產,導致資產流失;第二,由于人為原因,在核算上存在較大的失實,流失比較嚴重。

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會計監督

查看全文

論國有資產最大控制

建國以來,我國創造和積累了巨大的國有資產,這是一筆巨大的產業,對百姓經濟的生長壯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牢固發揮了龐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歷史緣故原由,國有資產結談判布局差異理,相當一部門運營屈從低下,不光導致了國有資產主導作用和團體屈從沒有充實發揮出來,而且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在創建和完滿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和經濟舉世化的新形勢下,探索國有資產籌謀要領,前進國有資產運營屈從,成為當前一個迫切而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標題。本文團結當前理論界的討論和實踐中掌握的情況,對這一標題舉行一些思考和探究,以期能夠對資產籌謀的政策籌劃和現實使用有肯定的參考價錢。

一、標題的提出

現在,我國籌謀性國有資產已近7萬億元,山東省有近3000億元。總量巨大的國有資產組成了國有經濟生長的富厚底子。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長、國有企業改造深化和經濟布局調解的須要,國有資產運營中的標題越來越展現出來,重要表現在:

(一)國有資產“出資人”不到位。國有產業歸社會成員配合全部,但任何社會成員都不克不及單獨占據或使用國有企業資產,當局代表社會成員使用全部者權利,由于政企不分,又缺乏對國有資產有用的績效考核機制和監視制約機制,這就導致國家對國有資產的全部權是虛置的,難以落實到具體的資產上,形成了“出資人”缺位的標題。在這種“缺位”的情況下,企業既不克不及負盈也難以負虧,既不克不及形成有用的勉勵與束縛機制,也難以形成生長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國有企業的這種情況,在上市公司中同樣存在。在這種資產被視為“無主”或“無本”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內部人控制”,使企業的籌謀辦理者現實上代替國家使用資產的全部權,出資人所應享有的占據、使用、收益和處置懲罰等性能,都是由籌謀者在越位代行。企業通常不是憑據資產全部者即國家的意愿來推進資產運營,而是憑據企業自身的優點或籌謀者小我私家的好惡來決定籌謀要領和方向,決定收入分配。企業籌謀者首先體貼的不是全部者——國家的職權,有許多籌謀者搞“短期舉動”,該攤的用度不攤,該提取的基金不提,該投入的不投入。據視察,現在許多企業對“兩則兩制”劃定的企業應攤用度,應提取的技能開發費、折舊等,攤提緊張不夠,還有許多企業長年不舉行配置更新投入,企業配置陳腐,牢固資產凈值率不停下滑的標題相當突出。而另一方面,一定導致虛增利潤,多提人為、資金等,致使企業有形成“空殼”的趨向。同時,“內部人控制”也對國有資產的運動重組形成了攔阻。

字串9

(二)國有資產運營屈從不高。國家性子和社會制度決定了我國國有資產運營要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大目的。社會效益側重反響在國有資產能夠有用地控制百姓經濟的命根子和大部門主導產業部門,提供社會大眾產物和須要的社會保障服務,以及提供就業等。經濟效益是指國有資產要同別的情勢的資本一樣尋求利潤和回報,實現保值增值,以最小的國有資產到達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憑據天下第五次清產核資的數據,國有企業戶數和資產總額在產業、交通郵電、商貿企業中的比重分別為26.2%和51.3%、4.4%和11.6%、42%和18.3%,可見國有資產數目雖然巨大,但配置疏散,戰線過長。這種結談判布局的不盡公正,又影響了國有資產經濟效益的發揮。據分析,現在我國籌謀性國有資產,底子上處于三個“三分之一”的狀態,即三分之一因籌謀不善處于虧損,在籌謀動態中流失;三分之一因產物產業布局差異理致使生產本事緊張過剩,在閑置的靜態中流失;只有剩余的三分之一能夠真正盈余產收效益。

查看全文

企業國有資產論文

〖摘要〗我國的國有企業的形成和發展有著自己的特色,經歷了從“國家工廠”到“租賃工廠”,然后再到“海綿工廠”的變化發展過程。而“保持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是我國的國有資產管理一直不變的原則。這種定位有著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合理性。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進行,這種合理性正在逐步喪失。因此,按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需要對國有企業及國有資產(指經營性國有資產,下同)進行重新定位,就成為新形勢下發展國家財政的必然選擇。本文擬在分析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形成和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探討國有企業的重新定位和國有資產管理的新思路。

〖關鍵詞〗國有企業;國有資產;重新認識

截止到2001年底,我國擁有國有企業173504家(其中大型國有企業9453家)、經營性國有資產73149.3億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系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而在建立和完善我國公共財政體系的過程中,對這些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的正確定位和安排成為一個不容忽視和擱置的重要環節。在一定意義上,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改革是決定著我國公共財政體系能否成功建立和發展的關鍵。本文擬在分析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形成和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探討國有企業的重新定位和國有資產管理的新思路。

一、國有企業定位

我國的國有企業主體最初是通過“沒收官僚資本歸全民所有”建立起來的,并且在接下來的三十年時間里,它成為國家財政的主要收入來源和主要支出渠道。在強有力的中央集權計劃式管理之下,它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利潤追求,成為事實上的“國家工廠”或者說是“生產車間”。1980年以后,隨著“包”字(承包制,作者注)進城,國有企業有相當一部分實行了承包、承租經營模式,國有企業成為承包者和承租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工具(國家放權讓利的改革又強化了國有企業的這一功能),同時,國家財政來源于國有企業的收入比重下降,國家財政投向于國有企業的支出也有所放緩,國有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租賃工廠”。隨著1994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正式實施,市場化浪潮對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形成強烈的沖擊,也對國有企業的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應對市場化競爭的需要,我國政府對國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是“下崗分流,減員增效”、“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國有企業重組與上市三個方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主要是解決國有企業冗員過多、效率低下的問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將國有企業從不合理的社會負擔中解放出來,兼解決企業急需的各種勞動力流動問題;國有企業上市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上市,主要是為了解決國有企業的資金短缺問題。客觀地講,以上幾個方面的改革都已經初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并沒有根本性轉變,國有企業困難沒有根本改觀,國有企業投資仍然是財政支出的“黑洞”,是財政赤字的主要制造者。另外,國有企業融資發展成為證券市場不能承受之重――國有企業大量上市融資,所融資金有相當一部分或為母公司占用,或沉淀在企業的銀行賬戶中,真正被企業用來進行生產經營的資金所形成的投資回報率也是相當低下的。統計顯示,(2003年第三季度季報)滬市771家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0.159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6.18%;深市507家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為0.152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5.85%;以2003年10月28日收市時1254只A股加權平均股價為6.98元計算,投資者的毛收益率小于2.25%,即使全部拿來派現,其收益率也只與一年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相當。但這并不能對國有企業進一步在證券市場融資形成任何的妨礙,最近發行的長江電力融資規模甚至超過了100億元。國有企業就象一塊巨大的海綿,不斷地吞噬國家財政資金,不斷地從證券市場吸取資金而幾乎不給予任何的回報,所以可以稱之為“海綿工廠”。

作為“國家工廠”,它是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一種特定歷史時期的國有企業定位;作為“租賃工廠”,它是與從集中走向相對分散的經濟體制轉型相適應的一種國有企業定位;這兩種定位都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需要,因而對當時的財政、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相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言,“海綿工廠”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一方面,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政府投資領域必須重新界定。在一般性競爭經濟領域,政府投資應該逐步退出,國有企業規模要不斷減小,至少是不應該再追加投資(不管這些資金是來源于財政投資還是證券融資);在基礎性經濟領域和外溢性經濟領域,政府應該加強投資,擴大國有企業的規模;另一方面,證券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是個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市場效率非常好的自由市場,“用手投票”機制使得投資者可以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與經營管理,從而推動企業提高經營效率,“用腳投票”機制使得經營不力的企業及其經營者難逃被市場淘汰的命運,因而其內在的優勝劣汰機制可以使資源配置的效率達到最大值。作為市場管理者同時也是國有企業所有者的政府對市場的行政干預,往往會降低市場自身的效率發揮,甚至引至市場崩潰。中國的B股市場實際上已經宣告徹底喪失資源配置功能(至少目前是),而A股市場的資源配置和融資功能也正在逐步喪失。所以,就目前而言,一是要解決國有企業的進與退問題,二是要還證券市場一個清白的問題。

查看全文

企業國有資產改制調研報告

一、企業改制中國有資產流失的表現形式:

(一)少列債權。一是有的企業不按合同規定及權責發生制原則將應收的收入記入改制基準日前的債權資產,而是等改制后再催收或轉賬歸私人企業所有,如審計調查發現一些改制企業截止改制基準日損益不實,企業已實現的銷售收入因款項未收而不及時結轉,少反映已實現的企業凈利潤,少記債權。二是發現一些企業改制基準日前應收的土地及房屋拆遷補償費、變賣舊船只和舊設備等,不按會計制度規定記入改制基準日前的債權資產,而在實際收到款項時記入改制后企業的資產。三是個別企業與債務人私下達成協議,有意將還債期限放在改制之后,造成一些國有企業債權流失。

(二)虛列債務。一是一些企業計提的“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科目掛賬數額較大,這些應在勞動局等相關部門審核的基礎上掛賬確實應支付的拖欠職工費用,而將改制后企業沒有能力也不會再支付給職工的工資費用掛賬數核銷。改制企業卻將其全部作為債務掛在賬上,造成多列債務。二是企業無需支付或無法支付的一些債務仍掛在賬上,甚至有的企業會利用改制之機,串通銷貨業務單位,制造虛假購貨合同,虛列債務。如某企業把本來是以前年度形成的收入掛到“基他應付款”上、將已經用企業資產抵債的債務不及時沖賬,仍掛在應付款賬戶;甚至一些國有債權單位在以前改制時已核銷了這部分國有債權,現已經成為非國有企業,或者有的債權單位已破產清算,現改制企業已無需支付這些債務,而改制企業未調減這部分負債,減少了企業凈資產。

(三)虛開票據報銷或預付各項費用。許多企業改制都是管理層收購或協議轉讓給單位領導和內部職工,他們當然希望盡可能少列資產或低價評估資產,因此會采取多種手段減少資產的價值,往往臨近改制,虛開的各種票據來報銷,突擊消費,造成企業大量資金的流失。為了盡可能減少出售的凈資產數額,改制企業往往將尚未發生的費用提前計入原單位成本,如多計提利息費用、稅金、多結轉未工程成本以及預付的各項費用直接計入基準日以前成本。

(四)中介機構把關不嚴。一些中介機構因工作不細或利益驅動故意提供虛假報告,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如一些改制企業在清產核資、資產評估時,土地、房屋、機器設備、運輸工具等不進入評估資產,造成國有資產被無償使用或流失。有的中介機構因存貨項目遠在外地或在其他國家使用無法現場盤點原因,按賬面價值或低于賬面價值進行評估,甚至在清點時故意漏掉部分存貨,造成存貨盤虧的假象,存貨低估。如某企業機器設備的評估值短時間內減值80%,房屋建筑物評估值明顯與市場價不符等問題。

(五)轉移國有資產。一些單位為了減輕改制后的企業負擔在改制時盡量多核銷一些不良資產,甚至將良好資產做成不良資產,一些有可能收回的債權也不再去催收,統統作為呆壞帳申請核銷。二是有的通過成立個人公司,把大量國有資產幾經轉手就化為己有。如某縣審計局在對改制的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專項審計時查出原公司法人代表成立民營企業,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將國有資產轉入民營企業,資產流失和減值金額達1600萬元,最終國有企業資不抵債,走向破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