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外傷患者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5 19:13: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腹部外傷患者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腹部外傷患者護理論文
【摘要】腹部外傷的致病因素較復雜,如交通事故、外傷、高空作業摔傷、打架斗毆、刀刺傷等等。又因腹腔容積大、內臟多,相對表淺,因此具體處理各不相同,對此將我科2005年6月~2007年9月間收治的56例腹部創傷患者的護理程序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腹部外傷;護理程序TheabdomenfleshwoundpatientnursestheprocedurethediscussionBaiFengrong
【Abstract】Theabdomenfleshwoundpathogenesisfactortobemorecomplex,likethetrafficaccident,thefleshwound,theworkhighabovethegroundfallthewound,thefighting,theknifestabsandsoon.Andfurtherbecausetheabdominalcavityvolumebig,theinternalorgansaremany,synchronizeswatchesshallowly,thereforespecificallyprocessesvarious,regardingthis56examplesabdomenswoundpatientwhichinJune,2005~inSeptember,2007admitsmybranchnursestheproceduretocarryonthediscussion.
【Keywords】Abdomenfleshwound;Nursestheprocedure腹部外傷的致病因素較復雜,如交通事故、外傷、高空作業摔傷、打架斗毆、刀刺傷等等。又因腹腔容積大、內臟多,相對表淺,因此具體處理各不相同,對此將我科2005年6月~2007年9月間收治的56例腹部創傷患者的護理程序,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56例患者中,男42例,女14例。年齡10~68歲,平均年齡30.4歲。創傷原因:車禍傷15例,高處墜落傷11例,擠壓傷7例,頓器傷5例,刀刺傷18例。主要傷有肝破裂、脾破裂、胃破裂、膈肌破裂、腹膜后血腫、有些伴有肋骨骨折、骨盆骨折,住院時間最短11d,最長35d。
腹部外傷患者護理分析論文
1臨床資料
本組56例患者中,男42例,女14例。年齡10~68歲,平均年齡30.4歲。創傷原因:車禍傷15例,高處墜落傷11例,擠壓傷7例,頓器傷5例,刀刺傷18例。主要傷有肝破裂、脾破裂、胃破裂、膈肌破裂、腹膜后血腫、有些伴有肋骨骨折、骨盆骨折,住院時間最短11d,最長35d。
2術前護理程序
2.1統一指揮,明確分工。我們制定了規范化多發創傷的搶救方案,避免了搶救工作中的忙亂局面,贏得了搶救時間?;颊叩讲》亢螅o士立即進入規范化狀態、根據班次不同實施2人或3人分工制度,分別負責搶救、實施、呼吸道管理及對外聯系、記錄等。
2.2配合軍醫盡快實施“一問”、“二看”、“三測”、“四摸”、“五穿刺”的檢診程序及早明確診斷,早期治療。
一問:問外傷史、外力的方向及傷后的初步處理,如患者不能自述,應詢問護送人員;二看:看受傷部位、面色、呼吸、結膜、瞳孔;三測:測血壓,以使初步診斷是否有休克現象;四摸:摸脈搏、皮膚溫濕度,腹部是否有壓痛、反跳痛、四肢活動是否自如;五穿刺:協助軍醫做腹穿,以幫助診斷。
肝外傷治療進步與趨向
肝臟是體內最大的實質性臟器官[1],其外傷約占腹部創傷的20%左右,是較常見的腹部損傷器官。一般來說肝外傷右肝破裂較多,其損傷分級多沿用1994年美國創傷外科協會(AAST)[21提出的6級分級法。外傷所致肝破裂主要表現為腹腔內出血、腹膜刺激癥狀、失血性休克,如合并多個臟器損傷,其死亡率很高[3]。因此,正確判斷病情、選擇適合的術式和現代外科技術的應用顯得尤為重要[4]。在此,將肝外傷治療新進展、新趨勢、新理念、新方法做一綜述。
一、肝外傷的非手術治療
在1908年PringleE陽最先描述了外傷性肝破裂手術治療。然而不幸的是8例患者都死亡,為此他建議對肝臟外傷患者應非手術治療。近二十年來,非手術治療肝外傷逐漸變成重要的治療手段[6。7],80%以上的鈍性肝外傷患者可應用非手術治療治愈[8]。這種觀念的轉變主要因為:(1)超過50%的肝外傷患者在開腹手術時已經自行止血;(2)兒科患者非手術治療的成功先例;(3)認識到肝臟外傷后具有極大的自愈修復能力;(4)肝臟CT影像的改善和發展凹』。一般認為如果鈍性肝外傷患者在完成CT掃描后生命體征依然平穩,那么他很可能成功應用非手術治療治愈。然而經驗之談畢竟存在一定的風險,尤其是肝臟外傷。若患者肝外傷真性破裂,出血量較大,病情兇險。為此,非手術治療必須掌握其適應證。應用非手術治療肝外傷的基本條件為:(1)患者血液動力學穩定;(2)沒有合并需要開腹治療的其他臟器損傷;(3)在病情緊急時有可用的人員和配備齊全的手術室;(4)經驗豐富并且警覺的外科醫生[1…。當前,對手術和非手術治療肝外傷的爭議和討論持久而熱烈。Norrman等[1婦對非手術治療的鈍性肝損傷患者進行調查總結,在46例患者中除11例需急診手術治療,余35例采取非手術治療。其中49%的患者雖然出現了可導致非手術治療失敗的危險因素,但是仍然有89%的非手術治療的患者治愈。George等[121對206例腹部實質器官損傷患者進行前瞻性觀察研究,發現采用非手術治療肝外傷的失敗率要比脾和腎低的多。為此,他同樣也建議對血液動力學穩定的患者采用非手術治療;對超聲檢查陽性或CT掃描腹膜后出血超過300ml,以及需要輸血的患者應認真評估其損傷后再決策手術治療。在眾多學者對非手術治療肝外傷肯定的同時,也有部分學者持保留意見。Trunkey[13]認為有些學者過分強調非手術治療肝外傷的作用和地位。他尖銳批評了那些沒有將全部醫療設施應用于嚴重肝外傷患者治療中的學者,認為非手術治療帶來的并發癥在目前是不能接受的。隨著影像學進展和肝外傷診療經驗的積累,非手術治療在肝外傷救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而言,在急救措施完善、血液動力學穩定、低等級肝外傷的情況下,可考慮采取非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
二、肝外傷的手術治療
嚴重肝外傷或伴多發損傷,有明確的腹腔活動性出血,經積極抗休克治療血壓仍不穩定的患者需積極的手術治療。手術時機要根據肝外傷損傷情況、失血休克程度及是否伴有合并傷決定。緊急手術時多選擇腹正中切口或右側經腹直肌切口,有利于肝外傷伴有腹腔內多器官損傷的探查和處理。若肝右葉損傷或肝后血管損傷可加橫向切口[1“。對于肝外傷所致右葉損傷明確者可行右側肋下斜切口。肝外傷手術治療處理原則主要是迅速止血、清除失活肝組織、認真探查并處理合并傷以及有效的腹腔引流。進腹后首要任務是快速止血。可在吸除腹腔積血的同時迅速于腹部四個象限填塞紗布壓迫暫時止血。術中首先移除下方紗布以便快速探查腸管并順勢移除污染物。其次移除左上方紗布探查脾臟。如伴有損傷,應權衡患者整體傷情,在多發損傷情況下一般應予以切除。最后移除右上方紗布探查肝臟損傷情況。注意紗布壓塞勿使肝臟移位,否則可引起進一步的出血。在探查肝臟時由第一或第二助手輕推紗布壓迫肝臟向膈肌方向可減少出血。肝周紗布填塞可保持這種壓迫止血狀態,多數的小靜脈出血和肝臟較小的裂傷可暫時止血,以便逐步處理。如術中出血量仍較多,應使用Pringle手法或無損傷血管夾暫時阻斷門靜脈和肝動脈的血供。此時,出血若仍無減少則高度懷疑肝靜脈或肝后下腔靜脈損傷。若確定為肝后下腔靜脈或近肝靜脈損傷,可根據傷員狀態和術者經驗決定進一步探查修補或行損傷控制性手術。近肝靜脈及肝后下腔靜脈損的傷處理難度較大,可采取全肝血流阻斷,依次阻斷肝門、肝下下腔靜脈和肝上下腔靜脈,顯露肝后靜脈后進行修補或部分結扎。然而阻斷下腔靜脈可引起劇烈的血液動力學變化和腸管淤血,患者常難以耐受,死亡率較高。如肝實質及其靜脈或肝后下腔靜脈毀損嚴重,可采取肝周紗布填塞進行損傷控制性手術控制出血、穩定病情,分階段救治。在暫時肝血流阻斷和充分吸引時清除肝壞死失活組織,可采用指捏法捻除分離失活的肝組織及凝血塊,清晰術野下結扎肝創面上斷裂的血管和膽管。對于大片失活、毀損嚴重的肝實質,可行非解剖學的肝切除術,也稱不規則性肝切除。應用超吸刀、林氏肝鉗及射頻切割閉合器等器械可加快完成不規則性肝切除手術。規則性肝切除則按肝解剖學分區切除肝段或肝葉,其手術時間較長,對肝外傷患者損傷較大,仍然存在爭議。術后充分有效的引流可預防膈下膿腫或肝膿腫的發生,預防術后膽漏及膽汁性腹膜炎,觀察術后有無活動性出血。
三、損傷控制外科(damagecontrolsurgery,IX;S)理念
剖析重度顱腦損傷診斷治療的應用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基層醫院重度顱腦損傷患者搶救成功率的診治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136例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急診搶救、住院手術及康復治療的臨床資料。結果136例重度顱腦損傷患者有126例在急診搶救室初步搶救成功,為進一步治療提供了機會。住院病例主要采取手術治療,共112例,其中去骨瓣減壓術68例,均早期康復治療。采用GCS結果分析及半年隨訪,1級14例(入院后2h死亡4例,術后死亡10例),2級12例,3級30例,4級32例,5級38例。結論急診室搶救、積極手術及早期康復治療是提高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的三個主要環節。
關鍵詞:重度顱腦損傷診斷治療
重度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常見病,至今病死率仍然在30%-50%[1],如何提高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治療成功率,仍是臨床醫師面臨的一個挑戰性問題。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接診重度顱腦損傷患者136例,通過對本組患者急診救治情況的回顧性分析,總結經驗,提高基層醫院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按照Glasgow昏迷評分(GCS)方法,意識障礙6h以上,處于3-7分者為重度顱腦損傷[2]。本組136例患者中,GCS評分3-5分者46例,6-7分者90例,均為重度顱腦損傷。男76例,女60例;自受傷到就診時間30min-5h;顱腦CT或MRI證實以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原發性腦干損傷、腦挫裂傷為主;損傷原因中交通事故傷50例、高空墜落傷32例、跌傷36例、被重物擊傷18例;單純顱腦損傷100例,合并腹部臟器損傷20例,合并四肢、脊柱、骨盆骨折16例,合并血氣胸、肺挫裂傷12例,同時合并血氣胸、腹部臟器損傷30例,同時合并血氣胸、腹部臟器損傷及四肢、脊柱、骨盆骨折18例。
談論重度顱腦損傷的救治感言
摘要:探討基層醫院重度顱腦損傷患者搶救成功率的診治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136例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急診搶救、住院手術及康復治療的臨床資料。結果136例重度顱腦損傷患者有126例在急診搶救室初步搶救成功,為進一步治療提供了機會。住院病例主要采取手術治療,共112例,其中去骨瓣減壓術68例,均早期康復治療。采用GCS結果分析及半年隨訪,1級14例(入院后2h死亡4例,術后死亡10例),2級12例,3級30例,4級32例,5級38例。結論急診室搶救、積極手術及早期康復治療是提高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的三個主要環節。
關鍵詞:重度顱腦損傷診斷治療
重度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常見病,至今病死率仍然在30%-50%[1],如何提高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治療成功率,仍是臨床醫師面臨的一個挑戰性問題。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接診重度顱腦損傷患者136例,通過對本組患者急診救治情況的回顧性分析,總結經驗,提高基層醫院重度顱腦損傷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按照Glasgow昏迷評分(GCS)方法,意識障礙6h以上,處于3-7分者為重度顱腦損傷[2]。本組136例患者中,GCS評分3-5分者46例,6-7分者90例,均為重度顱腦損傷。男76例,女60例;自受傷到就診時間30min-5h;顱腦CT或MRI證實以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原發性腦干損傷、腦挫裂傷為主;損傷原因中交通事故傷50例、高空墜落傷32例、跌傷36例、被重物擊傷18例;單純顱腦損傷100例,合并腹部臟器損傷20例,合并四肢、脊柱、骨盆骨折16例,合并血氣胸、肺挫裂傷12例,同時合并血氣胸、腹部臟器損傷30例,同時合并血氣胸、腹部臟器損傷及四肢、脊柱、骨盆骨折18例。
超聲診斷在急診醫學的意義
超聲診斷能夠不受病情危重條件的限制,對急診醫學的閉合性胸部和腹部損傷做出及時、迅速的功能診斷、解剖診斷和并發癥診斷以及復合傷診斷等,而且診斷手段簡便和沒有創傷,因此,非常受急診相關醫務人員、患者和家屬的歡迎[1]。2005年1月~2009年11月到我院急診外科就診的胸部和腹部閉合性損傷住院患者共212例,對其行急診超聲診斷檢查的效果較令人滿意,現作回顧性分析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5年1月~2009年11月期間本組共212例,其中男114例,女98例,年齡9~86歲,平均42歲。胸部閉合性損傷患者128例,其中73例合并血氣胸,55例腹部閉合性損傷;肝損傷24例,脾臟損傷18例,胰腺損傷3例,腎臟損傷20例,空腔臟器損傷19例。本組中胸腹聯合傷7例,多臟器損傷12例。
1.2治療方法本組患者全部住院治療。以胸帶肋骨外固定治療單純骨折的胸部閉合性損傷患者;閉式引流法治療合并血氣胸的患者;而對于胸部重度損傷患者采取剖胸治療探查法。破裂患者大多為腹部閉合性損傷的肝損傷者,可以肝破裂修補/部分切除術治療;以住院保守治療法治療包膜下損傷的脾臟損傷患者,以脾修補/切除術治療脾破裂患者;以修補/胰尾部分切除術和禁食治療胰腺損傷;對腎切除術治療腎破裂傷病者進行腎破裂修補。先動員外科組織搶救胸腹聯合傷/多臟器損傷患者,之后再于ICU復蘇治療這些患者。
1.3儀器與檢查方法胸部或腹部常規超聲診斷檢查所采用的儀器是SIEMENSAdara3型超聲顯像儀,探頭頻率為3.5MHz,可在胸、腹的常規檢查中運用。被診斷為正常的患者胸壁兩層胸膜具有合二為一的特點,一般有一圈光滑的高回聲帶在超聲檢查之中顯示出來,但難以檢查到胸腔積液[2]。此圖像只在超聲診斷胸部閉合性損傷與血胸才顯示出來。另有一些是實質性臟器損傷患者,出血性病理生理改變的現象已經發生,出血、大出血或者在臟器四周出現組織出血性血腫和血塊等癥狀已經在腹腔內產生,以上這些都屬于其表現的主要特征[3]。
1.4超聲圖像超聲圖像診斷顯示的結果為:肝切面形態存在失?,F象屬于那些肝損傷或破裂患者,還存在一些肝包膜中斷不齊的現象,也有回聲不均存在于肝部位上;形態失常肝切面主要產生于那些肝臟損傷或破裂患者,他們還存在脾包膜中斷不齊、邊緣不整的現象,肝部出現不均勻的回聲,也見肝內有幾個大約為35mm×(26~65)mm大小不等異?;芈晠^于其中,有著不規則的形狀和內部回聲增強,腹腔內也顯示出液性暗區。如果是脾臟損傷或破裂則有形態失常見于脾切面,脾包膜可見為中斷不齊、邊緣不整,也有不均的脾實質回聲存在,也可于脾內見幾個異?;芈晠^,大約為33mm×25mm~80mm×56mm大小的不規則形狀存在,于模糊的周邊,近乎與包膜中斷部位相連,腹腔里存在液性暗區。在損傷或破裂的胰腺周圍,還有著大小為25mm×20mm~35mm×26mm不等的異常低回聲。腎臟裂傷或破裂患者顯示局限性的明顯腫大現象,腎形態存在失常的現象,邊界不規則的低回聲區或內部結構不完整的特點顯示出腎實質,內部還存在大小不一的暗區。腎包膜與腎皮質之間的分界不太清晰,能見到腎盂腎盞有不斷擴大出血的凝血塊,有著不規則的外形或者紊亂的低回聲。在腎包膜與腎皮質之間沒有清晰的分界,積血可見于腎盂腎盞,分離擴張的程度也不一樣。倘若腎盂大量積血是由血塊阻塞腎盂出口處或輸尿管所導致,無回聲中浮動著點狀回聲或低回聲團塊則顯示出來[4]。典型征象見圖1~4。
多發傷患者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多發傷患者;護理體會;臨床探討
[關鍵詞]多發傷患者;護理體會;臨床探討
多發傷是指單一因素造成的2個或2個以上解剖部位(根據AIS90版所指的9個部位)的損傷。本科室自2002年3月至2006年2月共收治了腹部外傷為主的嚴重多發傷12例?,F將其救治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男8例,女4例,年齡15歲~72歲,平均年齡43歲。其中肝破裂合并腦挫傷4例,脾破裂合并創傷性濕肺、血氣胸3例,腎破裂、脾破裂伴四肢多發骨折、腰椎骨折3例,十二指腸破裂伴腎破裂1例,結腸破裂骨盆骨折伴尿道斷裂1例。
1.2治療結果12例中死亡2例,1例手術后3天死于多臟器功能衰竭,1例肝破裂伴下腔靜脈破裂患者于術中搶救無效死亡,10例經手術治療均搶救成功,搶救成功率83.33%。
小議顱腦外傷急救護理與觀察
摘要:總結顱腦外傷患者的急救及護理經驗,提高顱腦外傷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方法對我院120例顱腦外傷患者采取相應的急救與護理措施。結果本組120例患者,有2例在回院1h后出現心跳、呼吸停止,經搶救無效死亡,患者入院后即行開顱清除血腫術77例,有54例患者在術后8~12h行氣管切開術。康復出院90例,好轉20例,死亡8例。結論搶救顱腦外傷患者要有充分的急診意識、敏捷的思維,主動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病情變化要有預見性,做到熟練準確地判斷病情,保持呼吸道通暢,掌握顱高壓早期表現及處理措施,嚴密觀察病情,熟練使用現代化儀器,適時作好術前準備。
關鍵詞:顱腦外傷急救護理
顱腦外傷是神經外科常見的急診,常發生于交通事故、墜落和斗毆中,具有來勢兇猛、病情危重、變化快、并發癥多、死亡率高的特點。這類患者搶救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搶救是否及時、護理是否到位。因此,要求護士觀察病情要認真、及時、準確,護理要細心、周到、全面。我院于2006年6月~2009年12月對120例顱腦外傷患者進行了救治,現將急救與護理的經驗介紹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120例患者均為我院收治的顱腦外傷患者,男91例,女29例;年齡14~70歲,平均36.8歲;均經頭顱CT檢查;單純顱腦外傷92例額,復合性顱腦外傷28例;車禍外傷72例,工地外傷25例,高處墜落傷14例,其他外傷9例;GCS積分3~6分50例,7~10分28例,11~15分42例;合并腹部外傷者32例,胸部外傷者38例,胸腹聯合傷25例,四肢傷37例,頜面部骨折42例,全身多發傷25例。
重型顱腦外傷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重型;顱腦外傷;護理
[關鍵詞]重型;顱腦外傷;護理
顱腦損傷是外傷中最常見且病情較嚴重的損傷,病情發展快而危重,需要嚴密的觀察,及時采取應急措施和精心護理?,F將我科2002年至2005年救治的198例重型顱腦外傷患者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病例198例,男126例,女72例,年齡7個月~76歲。
2病情觀察
腹外傷護理論文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36例患者中男28例,女8例。年齡13~72歲,平均34.5歲。致傷原因以車禍、高空墜落、刀刺傷為主。受傷至處理時間最短10min,最長40min。其中10~15min25例,15~40min11例。
1.2臨床表現
損傷嚴重評分:經ALS-90評定ISS分值在5~21之間,平均在30.30分。合并休克(失血性、創傷性)20例,不同程度昏迷12例。腹部損傷情況:開放性傷6例,閉合性傷30例。其中脾破裂18例、肝破裂9例,腸破裂5例,腎挫裂傷4例。合并顱腦損傷12例,胸外傷8例,四肢及脊柱骨盆骨裂6例。院前急救成功33例,死亡3例,成功率為91.7%。
1.3死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