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方針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4 09:31: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發展方針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現代化發展方針思潮
摘要世界上各種思潮時起時落,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前的熱點。從原始農業轉變為傳統農業,再轉變為現代農業,這是農業發展的歷史規律。農業現代化與持續化并不是對立或替代而是相互補充的關系。中國農業的偉大目標是在二十一世紀實現農業現代化,走集約持續農業的道路。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農業持續化;集約持續農業;持續發展
科學理論是實踐變革的指導。本世紀以來,先后出現了四種全球性與農業有關的思潮,即農業現代化、綠色革命、自然農業與可持續農業。作為一種思潮,往往是狂風般的蜂擁而來,也可能是落潮般的悄然而去。各種思潮中科學性強的理論能經受歷史的考驗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經久不衰。也有部分科學性不強或反科學的理論只能熱鬧一時而自然地退出歷史的舞臺。當代受各種思潮沖擊的人們,必須保持冷靜頭腦,分析思潮產生的背景、實質性內容、利與弊,進而辨認其科學的真偽,從而從本國本地的情況出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任何對農業思潮的盲從或“拿來主義”都會導致行動或決策中的失誤。
一、農業現代化思潮--二十世紀的主旋律
從原始農業轉變為傳統農業,再從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或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紀工業與科學技術發展為農業現代化準備了條件。1892年第一臺拖拉機問世,1840年李比希營養歸還學說出臺,再加上達爾文雜種優勢理論與摩爾根遺傳學理論等,促進了農業現代化思潮與行動的產生與發展。其主要內容是以現代工業裝備農業,實行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水利化;以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農業,用雜交玉米等高產新品種與新耕法替代老品種老經驗;以現代經濟管理理論和方法經營農業,用開放式的商品經濟替代封閉式的自給性傳統經濟。
林業持續發展方針論文
摘要: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森林資源與林地應當可持續地管理以滿足當代和后代對社會、經濟、生態、文化和精神的需求。林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林業的核心和基礎。林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同時也是關系生態環境建設的公益事業,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資源和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嚴峻狀況,要求我們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林業的建設中來。
關鍵詞:永續利用;林業可持續發展林業歷史性轉變;林業建設方針
林業可持續發展是對森林生態系統在確保其生產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和生態多樣性不受到損害前提下的林業實踐活動,它是通過綜合開發培育和利用森林,以發揮其多種功能,并且保護土壤、空氣和水的質量,以及森林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既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又不損害未來滿足其需求能力的林業。可持續林業不僅從健康、完整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良好的環境及主要林產品持續生產等諸多方面,反映了現代森林的多重價值觀,而且對區域乃至整個國家、全球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生存環境的改善,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幾乎滲透到人類生存時空的每一個領域。
一、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現狀
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沒有可持續經營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的林業。自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續經營進入了實質性階段,世界林業發達國家都開始調整和改造傳統森林資源管理系統的理論與技術,并組織研究和實踐森林資源可持續標準和指標體系。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實現途徑。加拿大側重于林地生產力的保護,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計劃為依托的林地綜合管理系統;美國注重人們對森林的整體需求,提出了生態系統經營;德國由于幾乎沒有原生林,大多為人工次生林,因而著重于回歸自然的人工林經營,即近自然的林業。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來調整各自的林業發展戰略著手研究和制定適合發展中國家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和指標,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總目標是林業可持續發展,而對于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途徑,以美國1995年《森林和林地資源的長期戰略規劃》為典型,它明確了“管理生態系統------通向可持續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業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地區發展和改革工作方針
為保證州直“十一五”規劃的順利實施,加強規劃的實施監測,檢驗規劃執行情況,落實規劃實施成效,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轉發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關于自治區“十一五”規劃中期評估工作的通知》(新政辦發〔〕167號),以及自治州人民政府《關于落實自治州州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主要目標和任務工作分工的通知》(伊州政發〔〕20號)(以下簡稱《分工》)的精神和要求,做好州直“十一五”規劃中期評估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評估目的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新疆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32號)精神,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面、客觀地評價“十一五”規劃執行的情況,認真分析研究規劃實施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掌握各項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并評價實施效果,根據發展環境和形勢的變化,提出規劃調整意見,確保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與此同時,總結新時期規劃編制和實施的經驗,為編制“十二五”規劃奠定基礎。
二、評估原則與方式
(一)全面評估,突出重點。要在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全面評估的基礎上,對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項目進行重點評估,突出分析規劃實施中的難點問題和實施效果。
(二)定量分析,定性判斷。采取定量分析與定性評估有機結合的方式,通過對評估內容發展程度和數量關系的定量分析,著重對評估內容的發展性質和方向做出準確判斷。
小議新技術在教育中的發展方針
一、新信息技術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總的策略
新信息技術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總的或根本的策略應該是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強調運用教育技術的理論與方法支持和指導新信息技術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
現代信息社會對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人才的培養規格和培養目標上要求從培養知識積累型人才轉向培養創造型人才,要求學習者能夠有良好的素質和持續發展的能力。這就要求更加重視學習者的學習效果,讓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包含更多的主動獲取知識、處理信息、促進發展的成分。為達到這樣的培養目標,新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提供了好的機遇,它不僅為學習者提供了各種供選擇的學習資源,還將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課程內容、教育模式、教學方法、教育手段乃至教育體制等全方位的變革。因此必須以現代教育思想來考慮新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發展策略。
新信息技術本身不會孤立地在教育中必然地發揮作用,它必須要在現代先進的教育價值觀念、現代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才能對發展全民教育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只有把新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為中小學教育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與科學地確定課程內容和目標,正確地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特征,選擇適合的教學策略,確定合理而科學的評價標準等教育教學過程中各方面的因素結合起來,用教育技術的思想和方法進行支持和指導,才能發揮教育系統的整體功能,真正做到充分、合理、有效地發揮新信息技術的功能效益和優勢,達到優化教育系統的目的,實現全民教育的宏偉目標。
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教育技術的思想和方法符合現代教育觀念,強調應用系統思想和方法對各種教育系統進行全面地分析、設計、開發、管理和評價。
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學習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的認知過程,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所要利用的環境和條件。新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擴大了學習的資源,改善了學習環境,豐富了傳授的方法與途徑,但必須對與新信息技術的應用有關的教學過程和新信息技術所構建的學習資源環境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才能保證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這正是教育技術的研究領域的組成部分。
促進中部發展的綠色方針
【摘要】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帶來的資源環境約束,已成為影響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中部地區需要立足高起點,實施綠色戰略,走具有區域特色的科學發展道路。針對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及特點,對中部地區實施綠色戰略進行了對策分析。
【關鍵詞】中部崛起綠色戰略可持續發展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黨中央、國務院繼作出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后,從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作出的又一重大決策,是落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的重大任務。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發展戰略,給中部六省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此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性的矛盾和難題。國際金融危機仍在蔓延,外部經濟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的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在經濟發展方式上仍存在著“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循環、低效率”的問題,粗放或外延型經濟增長特征還相當突出,高投入經濟增長方式的直接結果是能源與資源的高消耗。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帶來的資源環境約束,已成為影響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面對新的形勢,中部地區需要立足高起點,拓展新視野,實施綠色戰略,走符合時展特征、具有中部區域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一、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地區已率先發展,而隨著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經濟與社會出現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老工業基地正重振雄風。此時,中部地區的經濟增長、結構轉型所面臨的壓力增大,發展速度相對趨緩,由此引發的一系列矛盾和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擺在中部地區的一個重大而迫切的課題,也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作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決策。
“中部崛起”中的中部地區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六個省。中部地區面積共102.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0.7%;擁有人口3.65億人,占全國的28.1%;2007年中部六省GDP總和為51864億元,占當年全國GDP總量的21%。中部地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長期以來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促進中部崛起是中部六省的期望,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具有重大意義。
生態引導下林區經濟發展方針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是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環,與我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它對維系整個地球的生態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資源和生態屏障。內蒙占大興安嶺林區是全國最大的國有林區,每年以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功能為呼倫貝爾草原、松嫩平原乃至整個東北糧食主產區創造著79.8億元的生態價值。內蒙占大必安嶺林區經營總面積lo.67萬km,占整個大興安嶺林區面積的47%;有林地面積8.15萬km。,占全國國有林區森林面積的l0.2%。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自建國后投人生產以來,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及林副產品,并承擔了林區教育、醫療、文化等眾多社會職能,為國家和林區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總書記在視察大興安嶺林區時提出要求,要保護好大興安嶺這片綠色林海,為建設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做出貢獻。兇應國際、國內生態環境發展與保護的外部因素與大小興安嶺林區發展的迫切要求,國家發改委了《大小興這嶺生態保護及經濟轉型規劃(20l0—2020)》(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林區在下一步發展中的原則是生態主導、保護優先,并將往幾年內逐步停止天然林主伐。這意味著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在為國家進行了60年的的采伐后,從以生產木材為主的大木頭經濟開始向以保護生態為主的生態型經濟轉變。轉變的過程也是改革的過程,在轉變的過程中我們該怎樣建設生態型林業,發展生態型經濟呢?
1以展新路,生態轉型
國家在《規劃》中對大興安嶺林區有一個總體的方向,往森林經營管理上把保護與修復林區生態系統作為苗要任務,在林業經濟上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體制機制上將堅持政、事、企分開,加快改革。我們應該緊緊抓住國家給予的政策機遇,盡快轉型,加快自身發展,探索生態型林業經濟發展的新路子。以生態主導的原則貫穿林業經營管理工作始終,科學合理經營,保護好森林生態環境,亢分發揮生態效益。林業是服務于全國人民的一項公益事業,生態效益重于經濟效益,保護好大興安嶺生態功能就是保護好國家的生態安全,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基礎。我們需要轉變以往的森林經營思路,要從簡單的森林面積數量擴張,轉變到擴大森林面積與提高森林質量并重,全面提升我國森林經營水平,增加森林資源,發展林業產業,這才是又好又快發展林業的正確選擇。
首先是切實做好基礎的造林、育林、護林工作。大興安嶺林區經過了近60年的開采,可采資源瀕臨枯竭的邊緣。我們要對適宜的空地、廢棄的林場礦場石場、農林交錯地帶,進行適宜的補植、造林等措施,恢復植被;加強森林撫育,對遭受火災、風災的林地進行科學改造。應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重造林,輕撫育,重數量,輕質量的情況發生;加強森林的防護、管護,加大森林病蟲害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力度,抓好森林火災撲救,嚴格控制人員人山,做好林內作業人員的管理。其次是探索和發展森林多功能經營。我們長期生產木材產品,形成了單一的木材經濟,森林木材生產以外的其他功能被我們忽視了。大興安嶺雖然地處山地,但部分地區的地理條件、交通條件、經濟基礎條件允許森林和林業定位在多功能經營的目標,既可以發揮經濟功能,又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我們應該以多功能開發利用為目標,探索實現森林多功能經營的可行途徑,使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都能達到一定的滿意水平。
2替代接續產業
以生態保護促進經濟轉型,積極發展替代接續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林區經濟活力,提高經濟實力。一是借力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契機,促進林業替代產業發展。林區近年來在非林非木經濟的探索上始終沒有停下腳步,包括林下作物的栽培,適合林區的家禽畜的養殖,以及方興未艾的森林旅游業。在旅游產業上主要是要做好規劃,突出森林的內涵,文化的內涵,加大對景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的力度,整體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可以有條件的讓林區職工和人民利用多種形式合作發展旅游產業,使森林旅游盡快成長為促進就業、致富職工群眾的重要產業。在林下作物的發展方面,可以探索發展林區已有的可開發的經濟植物,如山野菜、藥用植物等。種、養殖類發展要重點做好整體布局,形成競爭優勢,做成拳頭產品。二是做優林木產品精深加工業。以往我們的主要經營產品就是原木產品,木材產品加工業我們始終未能做大做強,有的做大了卻未必強。在木材產品加工上,我們還需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利用率高的林木精深加工產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實現林木資源的增值,延長林木加工產業鏈條。
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方針
我國是一個森林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盡管最近幾年的綠化造林使森林資源的情況略有發展,但森林資源緊缺的事實仍然持續著。特別是我國的地區經濟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通常林區多位于山區,而這些地區同時也是經濟上最貧困的地區。基于迫切希望經濟能夠發展,各地區破壞性掠奪式采伐盜林的情況時有發生。環境問題的日趨嚴重、生態資源破壞范圍的逐年增大、自然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支持能力的不斷下降以及部分地域生態環境的不穩定,已成為危害人體健康、影響社會安定、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因素。因此,要想遏制此現象的繼續延伸,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的發展,必須對林業進行科學經營,不斷探索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經濟發展之路。
1以科技手段帶動林業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發展,因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經濟的發展和對資源與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那么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資源與環境的發展力,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依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林業發展上,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主要可依靠以下幾個手段:首先,應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核心、以效益為目的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利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動林業經營和管理的精確化、科學化,加快實現林業的現代化。其次,要堅持實事求是、尊重客觀事實的原則來指導林業的發展,并以此為前提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造科研成果,并將其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努力從根本上解決科研與生產建設脫節的問題。要鼓勵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承包、技術轉讓、技術服務、聯合開發、創辦經濟實體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再次,要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開展森林生態系統的監測工作,抓好良種壯苗和樹種結構調整,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提高良種苗培育水平。此外,還應對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術進行研究,盡快將木材工業總體技術水平提升起來,以此增加木材和林產品的經濟價值,增強市場競爭力。27年間資本、勞動力、科技進步的產出彈性分別為0.4、0.55、0.0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7,7%、19.15%和43.15%,林改作為政策制度因素對于林業經濟增長具有正向的推動作用。我國集體林總經濟價值在20000億元以上,面積占我國森林面積的57.55%。林分面積由林改前的134303,3萬公頃增加到林改后的143466.7萬公頃,蓄積量從林改前的249.14萬立方米提高到林改后的382.86萬立方米。保護性耕作可以使每公頃耕地每年減少300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國保護性耕作應用面積已達3000多萬畝,而且還在增長。
2將發展生態產業作為重要工作努力開展起來
從目前我國林業生產實際情況的角度來看,林業生產無法實現供需總量平衡,而且這一矛盾無法通過市場經濟的內部機制加以解決。人口膨脹、自然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體系脆弱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現實問題。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應將發展生態產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開展起來。生態產業是按生態經濟原理和知識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基于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具有高效的經濟過程及和諧的生態功能的網絡型進化型產業。發展生態產業,可開展以下工程:
2.1綠色食品工程。
青年老師個人發展方針
一、目標:
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日益加快,新課程已進入新一輪的實施階段中,學校要獲得高層次的發展,教師是關鍵。教師素質的提高,要求教師必須學習、掌握新的專業知識、技能,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積累、更新,促進自我的發展;不斷自我更新知識,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研究、反思、不斷實踐、摸索,提高專業化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有發現,進行創造性的教學,滿足學生的長遠發展需求,教師才能在工作中找到自身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二、策略:
(一)個體學習,注重選擇,力求創新。
1、學習內容:依據個人專業發展意向,采取統一選材命題與自主選材命題相結合,重在學以致用。
2、學習方式:
中國建筑業發展低碳建筑的方針研討
1低碳建筑的內涵及我國建筑業的現狀
2009年底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是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暖的又一個重要時刻,對中國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契機,是實現中國經濟轉型的最佳戰略機遇期。低碳建筑是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低碳建筑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代表一種理念和象征。所謂低碳建筑,是指在建設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使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1]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推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工業的模式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和重污染,這種模式使我們不堪重負,同時也給全人類構成了極大的生活壓力。和世界其他的國家相比,盡管我們以犧牲大量的資源為代價,那么在城市化進程推進過程中,建筑行業在未來會超越工業、交通等部門而處于社會能源消耗的首位。
在中國,目前建筑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這個比例將迅速擴大。中國目前每年新增建筑面積為20億平方米,高樓大廈在一夜之間拔地而起。這些建筑大多數都沒有采用節能設計,現有的建筑也沒有開始節能改造。比原有的建筑還復雜的設計和材料,例如不通風的房型、導熱系數極大的落地窗、外飄窗等都成為了流行。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攀升,建筑總耗能總量大增,建筑能耗在社會總能耗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我國房地產占社會總能耗的比重,由上世紀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今天的30%。住宅建設也是資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大戶,目前住宅建設工業化程度低,施工仍以現場手工式操作為主,生產效率低,并造成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和對環境的嚴重污染。產業的集約化程度,降低能耗、物耗水平,促進住宅建設整體水平提高。同傳統建筑相比,綠色建筑可減排30—50%的溫室氣體。
建筑能耗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終端能源消費的主要方式之一,并且上升勢頭迅猛,如果不加以節制,按照目前的發展,到2020年中國建筑能耗將達到我們難以承受的程度。
全球網絡銀行發展與我國的發展方針
一、網絡銀行的內涵及其運作特征
1•網絡銀行的界定
網絡銀行是指依托迅猛發展的計算機網絡技術與現代通訊技術,利用滲透到全球每個角落的Internet,直接在網上辦理各種零售及批發銀行業務的銀行。那么只要擁有互聯網網址和網頁的銀行就可以算作是網絡銀行嗎?情況并非如此。美國100家最大銀行均擁有自己的網址和網頁,但美國《在線銀行報告》(OnlineBankingReport)只列其中24家為“真正的網絡銀行”,原因在于其它網站只是提供銀行的歷史資料、業績信息,而非網上銀行業務。網絡銀行評價網站Gomez則定義在線銀行至少要提供以下五種業務之一者才可算為網絡銀行:網上支票帳戶、網上支票異地結算、網上貨幣數據傳輸、網上互動服務、網上個人信貸。為此,網絡銀行其實可以有二類之分。一類指“純網絡銀行”(Internet-OnlyBank),指沒有任何實質分行的虛擬銀行。如英國的Egg、法國的First-e及美國的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另一類即指由傳統銀行開拓的網絡銀行,這些銀行在原有系統內增設網絡銀行的功能,作為銀行另一服務傳送渠道。包括電子分行(E-Branch)和遠程銀行(Remote-Bank)。電子分行是指在同時擁有傳統分支機構的銀行中僅從事網絡銀行業務的分支機構,遠程銀行是指同時擁有ATM電話、專有的家用計算機軟件和純網絡銀行的金融機構。
2•網絡銀行的運作特征
網絡銀行作為一種全新的運作模式,其有別于傳統的銀行的運作特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網絡銀行是虛擬化銀行。傳統“磚瓦型”銀行,其分行是物理網絡。而網絡銀行沒有建筑物、沒有地址,其分行是終端機和Internet帶來的虛擬化的電子空間。(2)網絡銀行是智能化銀行。傳統銀行主要借助于物質資本,通過眾多銀行員工辛勤勞動為客戶提供服務。而網絡銀行主要借助智能資本,主要靠少數腦力勞動者提供勞動。為客戶提供超越時空的“AAA式服務”,即在任何時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3)網絡銀行是創新化銀行。網絡銀行相對于傳統銀行而言,本身就是一種創新,面對豐富多彩、不斷發展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以及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網絡銀行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擁有技術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淘汰率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惟有持續創新,通過創新主要推出新產品、不斷運用新技術才不至于被淘汰。不斷應用新技術、持續添加新創意是網絡銀行的核心。(4)網絡銀行是全球化銀行。傳統銀行是通過鋪攤設點發展國際金融業務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而網絡銀行只需要借助Internet,并可以將其金融業務和市場延伸到全球每個角落。從而使全球金融業從零售到批發以至貨幣發行都可以通過電子網絡進行,全世界任何一個地區只要擁有電腦就可以是一個交易中心,一切金融活動都可進行。自1995年10月18日安全第一網絡銀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SFNB)問世以來,網絡銀行的發展態勢異常迅猛,無論從網絡銀行的數目還是它擁有的資產與客戶的發展來看,可謂一日千里。有關數據表明,1999年底美國網上銀行服務網站已達3500個。《銀行家》雜志在2000年2月的調查顯示,歐洲網上銀行服務網站共有122個。網絡銀行已成為銀行業在新世紀的發展潮流。
二、網絡銀行的生成機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