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04:57: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成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成語

英漢成語翻譯論文

一、英漢成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如果說語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鏡子,那么作為語言的核心和精華的成語更是文化的結晶,集中的體現了各自文化的差異。英語和漢語作為兩門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現的是兩種完全迥異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義是來自英國人類文化學家泰勒,他下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可見,文化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通過比較,英漢成語所反映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歷史文化四方面。

(一)地理環境文化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不同的自然環境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不同的影響。中國屬于典型的大陸環境,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耕氣氛比較濃厚的國家,土地在人們的生活中顯得至關重要,漢語中有相當一部分和土地和農業生產相關的成語。如“揮金如土”“面如土色”“瓜田李下”等等。西方受海島狹小范圍的限制,土地資源十分有限,為了生存發展,航海業和漁業十分發達,英語中有很多關于船和水的成語,如plainsailing(一帆風順)togowiththestream(隨波逐流)、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奮力圖存)等等。

(二)風俗習慣文化

查看全文

論成語翻譯的直譯法探析

摘要:成語是漢語中的精華,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本文從直譯的理論依據、內涵及功能的角度,論述了漢語成語直譯的可行性及具體表現、直譯與死譯的差異。在漢語成語的英譯中,直譯法能使譯文和原文在形式、內容和功能上保持對等,同時傳遞了中國民族文化,它是漢語成語英譯的一種主要的、有效翻譯方法。

關鍵詞:漢語成語;直譯;可行性

Abstract:AnidiomistheessenceofChinese,whichreflectsthefeaturesofChineseculture.Thispaperdiscussesthefeasibilityandperformancesofliteraltranslation,aswellasdifferencesbetweenliteraltranslationandwordforwordtranslationfromaspectsoftheoreticalbasis,connotationandfunctionsofliteraltranslation.Duringthetranslationprocess,literaltranslationmakesthetargetandthesourcetextsequivalentinform,contentandfunctions,conveyingChinesecultureatthesametime.ItisoneoftheprincipalandeffectivemethodsintranslatingChineseidiomsintoEnglish.

Keywords:Chineseidiom;literaltranslation;feasibility

直譯(literaltranslation)是指不引起聯想誤會,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力求使譯文與原文在選詞用字、句法結構、形象比喻及風格特征等方面盡可能趨于一致,譯文和原文常用相同的表達形式來體現同樣的內容,并且產生同樣的效果。成語是經過長期的使用而提煉出來的獨特的固定短語,往往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具有鮮明的形象,適于用來比喻事物;它既是語言中的重要修辭手段,同時其本身也是各種修辭手段的集中表現;它使用廣泛,言簡意賅,內含豐富,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成語是漢語中的精華,同時也是最難翻譯的。為了保持漢語成語的鮮明個性,英譯時最好采用直譯的方式。直譯法不僅能夠傳達成語中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而且能產生較高的文化信息傳遞的有效度,同時還保留了漢語成語的民族色彩和生動形象,使英語讀者能更好地感覺漢語文化。[1]這種直譯法為英語輸入了新的表達方式,豐富了英語語言文化。

一、直譯的理論依據、內涵及功能

查看全文

語文成語教學論文

江都市東匯中心小學徐若燕中國的文字源源流長,博大精深,成語更是中華文庫的瑰寶。蘇教版教材非常重視這一瑰寶,在每個練習中安排了四個成語,它的教學要求是:熟記,大概了解成語的意思,高年級能適當運用。那么教者應該怎樣把握讀,記,運用呢?今天,在這里,談談我在成語教學中的一些做法。一、把握四個成語之間的聯系,適當補充蘇教版教材中每個練習有四個成語,表達著相同或相近的主題,這就給教者一個很好的切入口。例如,蘇教版第三冊的第一個練習,安排了四個有關秋天的成語:金風送爽、雁過留聲、秋色宜人、天朗氣清。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認讀,再想一想四個成語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讓他們從整體上感知這四個成語都是描寫秋天的。接著,我再逐一講解,配合圖畫和動畫,在學生的腦中留下了直觀的形象,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接著,我問學生:你們還知道哪些有關秋天的成語?同時,我補充學習了秋高氣爽等詞語,在此基礎上豐富學生的詞匯量。二、把握四個成語和本單元課文的聯系,適當運用教材中每個練習中的四個成語不但各自相關,而且和本單元的課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那么教者應該注意這種聯系,使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所學的成語。例如,第三冊練習4中的成語: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學無止境、一往無前。這四個成語的教學,我并沒有在教學練習時才講解,而是安排在本單元的《小鷹學飛》這篇課文中教學的。《小鷹學飛》這篇課文敘述了小鷹在學飛行的過程中,老鷹不斷地向小鷹提出新的目標,從而使小鷹知道學習沒有止境、應該不斷進取的道理。那么在小結課文時,我問:學了課文,你們懂得了什么道理?學生七嘴八舌,這時,我適當總結,同時出現了以上四個成語,學生一下子理解了四個成語的意思,這時我讓學生用這四個成語再說一說學了課文后的體會,學生自己體會出了學習沒有止境,要像小鷹一樣不斷進取的道理。這樣,課文、成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三、整體把握全冊成語,融會貫通蘇教版練習中的成語不但和本單元的課文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成語和成語之間也有著一定的關聯,那么教者在教學時應能及時地復習、鞏固,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第三冊練習1中四個有關秋天的成語時,就可以復習第二冊中的有關春天和夏天的成語。同樣,在教學練習5中的四個有關冬天的成語時,可把四季的成語進行綜合,讓學生進行朗讀和理解。成語的教學重在運用和積累,然而,靠教材中這僅有的成語是遠遠不夠的。那么,在課外應要求學生多看課外書籍,查閱資料,了解中國的成語文化,并融之在自己的寫作中。這樣,中國的成語文化才得以流傳。

查看全文

穿越時空成語廊

活動目的:讓學生在活動中輕松地學習成語,積累成語,應用成語,提高寫作水平。

活動準備:學生:大量積累成語教師:課件、剪開的圖畫、獎品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2分鐘)

同學們,很高興認識你們,今天,我們第一次見面,老師準備了一份禮物作為見面禮送給你們,想知道是什么禮物嗎?看![課件演示:一架時空穿梭機]哇!是一架時空穿梭機,喜歡嗎?這架時空穿梭機可厲害了,我們可以乘著它回到古代去,穿越一條有趣的成語廊。現在請你們閉上眼睛,準備好了嗎?出發![播放音樂]可以睜開眼睛了。[課件演示:穿梭機到達成語廊]

二、活動安排:

查看全文

試析成語中的中國文化映射

摘要:成語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是中國語言的精華。成語中蘊含著寶貴的文化財富,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輝煌,了解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傳統中華美德等眾多方面。

關鍵詞:成語;中國文化

漢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成語又是漢語中的精華,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成語蘊含著寶貴的文化財富,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輝煌,了解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傳統中華美德等眾多方面。

一、成語中展示出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1.成語與農業生產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黃河、長江哺育了我們肥沃的家園,農業生產是古代中國的經濟基礎,農業成為國家賦稅的基本承擔者。有許多成語對古代先民農業生產生活進行了描寫。“田連阡陌”,謂田地廣袤,接連不斷。“精耕細作”謂精心細致的耕作。“寒耕熱耘”寒冷時耕種,炎熱時除草。形容農事艱辛。《管子·臣乘馬》:“彼善為國者,使農夫寒耕熱耘,力歸于上。”這些成語都體現了重農、尚農的社會共識,歷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農抑末”,把農業看作是國固邦寧的根底,成就霸業的基礎。

查看全文

英漢成語翻譯策略論文

摘要:通過對英漢地域文化差異,歷史文化差異,宗教文化差異的比較與分析,對造成英漢成語表達差異的根源做了探討;通過對翻譯流派的比較與分析,論證了英漢成語跨文化翻譯的策略——以歸化/意譯策略為主,以直譯/異化策略為輔。

關鍵詞:成語;文化差異;翻譯策略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的成敗取決于譯者對兩種文化熟悉的程度。而了解兩種不同文化遠遠難于掌握兩種語言,這給我們對外宣傳中國文化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而這一問題在英漢成語翻譯中顯得尤其突出。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句子。有些成語必須知道來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呂叔湘,1998:160)漢語成語多為四字詞組,英語成語的詞數雖然與漢語成語不同,但是其基本特點與漢語成語類似。請看英語詞典對英語成語(idiom)的解釋:idiom:phraseorsentencewhosemeaningisnotclearfromthemeaningofitsindividualwordsandwhichmustbelearntasawholeunit。根據其個別單詞意思不清、必須把它當作一個整體來學的短語或句子。(李北達,2002:734)

由于忽視成語負載的文化差異,英漢成語翻譯的錯誤俯拾即是。以《中國日報》上的一段文章為例:

WashingtonsaiditopposesTaiwanindependence.Butithaseatenitswordswhileofferingmilitarysupporttotheisland.Washingtonalsopromisesitadherestotheone-Chinapolicyposition.Butitspromisesappearfaint,givenitsincreasinglyupgradedrelationswithTaiwan.(WuYixue,1994:6)eatone’swords的意思是:承認錯誤admitwhatonesaidwaswrong,因此這段文章的漢譯為:華盛頓曾說反對。但是它在軍事上主動支持臺灣島,已經承認自己說錯話。華盛頓也承諾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立場。但是如果與臺灣的接觸有增無減,華盛頓的承諾就顯得含糊其辭。很明顯,該作者把eatone’swords誤解為gobackonone’sword;breakone’sword/promise“自食其言/輕諾寡信”了。

查看全文

英漢成語翻譯策略論文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跨文化交際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的成敗取決于譯者對兩種文化熟悉的程度。而了解兩種不同文化遠遠難于掌握兩種語言,這給我們對外宣傳中國文化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而這一問題在英漢成語翻譯中顯得尤其突出。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句子。有些成語必須知道來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呂叔湘,1998:160)漢語成語多為四字詞組,英語成語的詞數雖然與漢語成語不同,但是其基本特點與漢語成語類似。請看英語詞典對英語成語(idiom)的解釋:idiom:phraseorsentencewhosemeaningisnotclearfromthemeaningofitsindividualwordsandwhichmustbelearntasawholeunit。根據其個別單詞意思不清、必須把它當作一個整體來學的短語或句子。(李北達,2002:734)

由于忽視成語負載的文化差異,英漢成語翻譯的錯誤俯拾即是。以《中國日報》上的一段文章為例:

WashingtonsaiditopposesTaiwanindependence.Butithaseatenitswordswhileofferingmilitarysupporttotheisland.Washingtonalsopromisesitadherestotheone-Chinapolicyposition.Butitspromisesappearfaint,givenitsincreasinglyupgradedrelationswithTaiwan.(WuYixue,1994:6)eatone’swords的意思是:承認錯誤admitwhatonesaidwaswrong,因此這段文章的漢譯為:華盛頓曾說反對。但是它在軍事上主動支持臺灣島,已經承認自己說錯話。華盛頓也承諾堅持一個中國政策的立場。但是如果與臺灣的接觸有增無減,華盛頓的承諾就顯得含糊其辭。很明顯,該作者把eatone’swords誤解為gobackonone’sword;breakone’sword/promise“自食其言/輕諾寡信”了。

上述錯誤是單純理解成語的字面含義、忽視其承載的文化所致。像國內的權威報紙《中國日報》都出現如此嚴重的漢英成語跨文化翻譯失誤,一般的對外宣傳資料就可想而知。因此,很有必要做英漢成語比較與文化翻譯策略之研究。

一漢英成語表達差異溯因

查看全文

藝術設計構成語言形態

我們生活的現實是一個立體的、多維的世界,立體在空間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從任何角度都可以觀看,而且還可以用手直接觸摸,它沒有固定不變的輪廓,不同的視角表現出不同的外形,僅用一個形狀不能確定一個肯定的立體,所以立體不叫形狀而叫形態,具有多維體態的意思。形態作為傳遞設計“物”信息的基本要素,它能使物的內在的質、組織、結構、內涵等本質因素上升為外在表象因素,并通過視覺而使人產生一種生理和心理過程。本文以形態的研究為主脈絡,從形態的感知、認知、重構、創造,來分析形態的基本要素形、色、質等,闡述藝術設計的形態觀:形的建構是美的建構,形的建構是藝術設計的本源。

一、形態的本質

形態不只是物體的外形,也包括物體的內在結構,即從形態中可以反映內在的質、組織、結構、內涵等。在形態的研究中,自然物的外形并不比內在的結構與力量來得重要,因為我們看自然物時,不僅要利用視覺,也要借助思維,去洞察這個結構與力量。自然物的形態均與生長或生命有關,在造型創作中,不能夠只是簡單地模仿自然的外形,而要傳達其內在的結構與所賦予的外在形象整合所顯示出的生命力量,并透過生命力的表現去發現一個自然物和基本形體(如圓柱體、圓錐體、圓球體)的共存、共生的性質,從而表達自然物的精華與本質。

二、形態的體系

在理性分析上可將形態分為兩種:一是直接知覺的形態,即看得見也摸得到,如文字、圖形、草木等,我們稱為現實形態;另一種是非直接知覺的形態,即在習慣性思維中,憑想象而獲得的形態,它存在于我們的觀念中,稱為觀念形態。現實形態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可分為自然形態和人為形態兩種,而所有的人為形態的創作規律,都是人感知自然,從自然形態形成規律中認識、分析和總結出來的。在自然形態中,有機形態所占的比例很大,如園中的花果、林中的鳥獸,乃至岸上的小石,河川的溪流,天際的輕煙等,這些形態有的是由外力的作用所構成的,并賦予了形態曲面或曲線的性格而顯出柔和之美。如豌豆的外形具有強度的曲面張力,以包藏內部的豆仁;又如魚類在水中游動,身體呈流線型的曲面構造,以適應水中的環境。這些形態充滿了合理的人機性,在視覺上產生流動的快感。在有機形態中,顯示的是力與力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力學要素的相互關系所構成的。如鵝卵石、河岸的形態便是水的沖擊與物質的抗力相互作用的結果。有機形態中包含了無數的基本形態,塞尚曾把自然界的物象、繁雜的形態還原到簡單的球、圓錐、圓柱形態中,以數個基本形態代表所有形態的基本結構,這個觀念給予后人很大的啟示。由瑞士建筑家赫爾佐格和德穆窿主持設計的北京奧運會體育館,就象一個巨大的容器,它符合國家奧運會體育館在功能上和技術上的需求,建筑結構的組建相互支撐,形成網絡狀的構架,其方向、樓梯及屋頂完美有機地融為一體。建筑外觀設計宛如一只用樹枝編織而成的巨型“鳥巢”,坐落在奧林匹克公園中央區,并有微妙的呼應關系。

三、形態的基本要素和特性

查看全文

成語點滴談教學管理論文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它一般由四字構成,結構勻整,含義豐富,風格高雅,有很強的節奏感和表現力。通過成語教學,可以使學生了解成語的一般常識,開闊眼界,增加知識,提高認識水平和閱讀、寫作能力。作為對各科教學有重要指導意義的高考,歷來都把成語作為語文測試的重要內容之一。

試看近年來全國統一考試語文試卷關于成語的試題情況:

(附圖{圖})

由上表可以知道,高考語文試題中成語的數量逐年增加,比分逐年提高。測試內容,除了成語的字形、字音、含義以外,還涉及到成語的結構方式、成語的出典和成語的辨析運用等方面。由此可見,成語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決不能等閑視之。

筆者近幾年來,在教學實踐中,對成語進行了一些規律性的歸納,以指導學生掌握、辨析成語的音、形、義,提高成語的運用能力。

一、揭示成語的豐富內涵

查看全文

幼兒園成語古詩選擇與教學方法

【摘要】適當地教給幼兒一些通俗易懂的成語和朗朗上口的古詩,對于幼兒來說是十分重要和有意義的。這樣的文學形式可以讓幼兒增長知識,開拓眼界,感受文學多樣性的樂趣,同時讓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所提升。

【關鍵詞】幼兒;古詩;成語;內容選擇;教學方法

《綱要》中強調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成語和古詩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絢麗的奇葩。幼兒園的幼兒已經掌握了一定數量的詞匯,適當地教給他們一些通俗易懂的成語和朗朗上口的古詩,對于幼兒來說是十分重要和有意義的。中國文學庫中那么多的成語和古詩,到底如何選擇?哪些內容適合幼兒呢?如何進行成語古詩教學呢?

一、內容貼近幼兒生活,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首先,選擇幼兒最熟悉最喜歡的動物進行教學就是不錯的選擇。比如古詩《詠鵝》,熟悉了鵝的外形特征———白毛、紅掌、長脖頸后,詩句就自然而然印在腦海里。又如成語“井底之蛙”,青蛙和井都是幼兒認識和熟悉的,在此基礎上學習成語很容易明白成語的意思———呆在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鳥語花香”等相似的成語也是如此。其次,除了動物外,一些比較接近幼兒的生活、膾炙人口的古詩和成語也是值得幼兒學習的,比如成語“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在生活中老師和家長總會和幼兒說:“你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哦!”,可是幼兒卻不理解是什么意思,通過教學活動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又如古詩《靜夜思》《望廬山瀑布》《楓橋夜泊》等都是耳熟能詳的。最后,可以把成語和古詩教學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幼兒通過一日生活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比如,在陽光燦爛的春天,教師在餐后帶領幼兒散步的時候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幼兒園內的美景,并且鼓勵幼兒看一看:“小朋友看!春天來了,迎春花、山茶花、杜鵑花都開啦,真是百花齊放,美不勝收啊!”不知不覺中,幼兒學會和鞏固了成語“百花齊放”“美不勝收”。又如小班的幼兒每天吃午餐時很容易變成了一個“漏嘴巴”的小朋友,將米飯弄到桌子上和地上。要知道這是一種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一種浪費。眾多古詩中李紳的《憫農》,不僅可以讓幼兒了解米是從哪里來的,還能感受農民伯伯耕種的辛苦,知道米粒的來之不易,從而讓幼兒懂得不浪費糧食,要時刻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果實。

二、創設寬松教學環境,奠定扎實基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