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成語翻譯的直譯法探析
時間:2022-04-01 06:12:00
導語:論成語翻譯的直譯法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成語是漢語中的精華,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本文從直譯的理論依據、內涵及功能的角度,論述了漢語成語直譯的可行性及具體表現、直譯與死譯的差異。在漢語成語的英譯中,直譯法能使譯文和原文在形式、內容和功能上保持對等,同時傳遞了中國民族文化,它是漢語成語英譯的一種主要的、有效翻譯方法。
關鍵詞:漢語成語;直譯;可行性
Abstract:AnidiomistheessenceofChinese,whichreflectsthefeaturesofChineseculture.Thispaperdiscussesthefeasibilityandperformancesofliteraltranslation,aswellasdifferencesbetweenliteraltranslationandwordforwordtranslationfromaspectsoftheoreticalbasis,connotationandfunctionsofliteraltranslation.Duringthetranslationprocess,literaltranslationmakesthetargetandthesourcetextsequivalentinform,contentandfunctions,conveyingChinesecultureatthesametime.ItisoneoftheprincipalandeffectivemethodsintranslatingChineseidiomsintoEnglish.
Keywords:Chineseidiom;literaltranslation;feasibility
直譯(literaltranslation)是指不引起聯想誤會,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力求使譯文與原文在選詞用字、句法結構、形象比喻及風格特征等方面盡可能趨于一致,譯文和原文常用相同的表達形式來體現同樣的內容,并且產生同樣的效果。成語是經過長期的使用而提煉出來的獨特的固定短語,往往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具有鮮明的形象,適于用來比喻事物;它既是語言中的重要修辭手段,同時其本身也是各種修辭手段的集中表現;它使用廣泛,言簡意賅,內含豐富,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成語是漢語中的精華,同時也是最難翻譯的。為了保持漢語成語的鮮明個性,英譯時最好采用直譯的方式。直譯法不僅能夠傳達成語中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而且能產生較高的文化信息傳遞的有效度,同時還保留了漢語成語的民族色彩和生動形象,使英語讀者能更好地感覺漢語文化。[1]這種直譯法為英語輸入了新的表達方式,豐富了英語語言文化。
一、直譯的理論依據、內涵及功能
國內外關于直譯的爭論由來已久。在國內,著名的譯者如魯迅、瞿秋白,認為寧可犧牲原語的形式或結構也要保證譯文在內容上的忠實;錢鐘書則認為譯文更應該考慮的是其流暢與否或而非與原語在形式上的對應。在國外,PeterNewmark則提出直譯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翻譯手段,只要其能保證詞匯上的指稱意義與語用意思,就應當盡量使用直譯法。
直譯的原因有二:一是原語與目標語的對等性和相似性。在不同的文化條件下,由于各國在自然環境、社會發展階段、社會活動等方面存在著相似性,造成了各國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上產生了相似性。因此,不同語言間常存在著大量相同或相似的概念、詞匯、習慣表達等。這就是直譯法的基礎所在。二是“忠實”翻譯原則的要求。著名翻譯家嚴復提出了“信、達、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elegence)的翻譯標準。人們認為這里的“信”既包括內容上的忠實,也包括對原文形式上的忠實,而這種理解正是直譯法產生的原因。按照這個標準,似乎只有直譯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直譯(literaltranslation)法是指不引起聯想誤會,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力求使譯文與原文在選詞用字、句法結構、形象比喻及風格特征等方面盡可能趨于一致,譯文和原文常用相同的表達形式來體現同樣的內容,并且產生同樣的效果。
直譯法不僅能夠傳達成語中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而且能產生較高的文化信息傳遞的有效度,同時還保留了漢語成語的民族色彩和生動形象,使英語讀者能更好地感覺漢語文化。直譯充分傳播了原語文化,擴大了讀者的視野,更有效地促進了交流。這種譯法為英語輸入了新的表達方式,豐富了英語語言文化。
美國作家賽珍珠(PearlS.Buck)女士的英譯作品《水滸傳》(AllMenAreBrothers),深受英美讀者歡迎。她希望把中國名著原原本本地介紹到西方,因此她盡量保持原著的風格,保留中國古代語言特有的表達方式和行文習慣。要做到這一點,最有效、最便捷的翻譯方法就是直譯。賽珍珠在翻譯中盡量使用直譯。比如她將成語“東奔西逃”直譯為“raneastandwest”,“江湖好漢”直譯為“agoodfellowoftheriversandlakes”。這一直譯不僅既保持了原成語的形象比喻,而且又保持了原文兩部分的對仗形式;既正確表達了原文的內容,又保持了原文的結構,一舉兩得。
二、成語直譯的可行性及具體表現
直譯成語的可行性及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類各民族對自然環境和社會活動有某些共同的體驗,因而產生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和概念。這種思維和語言的共性,使漢語的某些詞語可以在英語中找到完全對應的表達,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相同或相似的句式也占一定的比重。下例中的英文和漢語無論在用詞、詞組結構或是詞序上都大致相等,這樣直譯即可。直譯能保留漢語成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
走馬觀花——torideoutonhorsebacktolookatflowers
有的放矢——toshootthearrowatatarget
見風使舵——tosteeraccordingtothewind
(2)有些漢語成語并沒有形象的比喻意義,它們的字面意義也就是它們的實際意義。這些成語,當然可以按字面直譯。例如:
牢不可破——tobesostronglybuiltastobeindestructible
攻其不備——tostrikesomebodywhenheisunprepared
一語道破——tohitthemarkwithasinglecomment
(3)直譯保持了漢語成語的民族特色,使譯文不至于過分賦予西方文化色彩。
成語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因此在漢語成語英譯的過程中,譯者應注意不要用英語中具有鮮明民族地方色彩的成語硬套漢語成語,以免把英語的民族色彩強加到原文上,以致和原作的上下文語境形成矛盾,陷入不倫不類的尷尬境況。即使有恰當的同義成語可借用,在能確切表達原意和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的條件下,漢語成語的翻譯還是應以直譯為主,這樣可以保持漢語成語的民族色彩和生動形象。例如成語“以卵擊石”的字面意義是拿雞蛋去碰石頭,比喻意義是自不量力。[2]翻譯時是用套用含有類似寓意的英語成語“tokickagainstthepricks”,還是直譯成“tothrowaneggagainstarock”更恰當呢?眾所周知,用雞蛋碰石頭只會粉身碎骨。因此,直譯“以卵擊石”不會造成誤解,同時保留了原成語的形象比喻,取得了譯文與原文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統一。又如“對牛彈琴”,雖可借用同義成語譯成“tocastpearlsbeforeswine”。但這一成語來源于《圣經》,有顯著的西方色彩,故最好直譯成“toplaytheharptoabull”;“竭澤而漁”可以借用同義成語套譯成“tokillgoosethatlaysthegoldeneggs”,但不如直譯成“todrainapondtocatchallthefish”更生動、有新意;在處理經典著作和民族或地方特色較濃厚的作品時,更應當如此。
(4)由于漢英民族在人生體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方面有相通的一面,許多采用明喻修辭手段構成的漢語成語直譯后,憑字面意義和人們的生活經驗完全可以理解,這類成語可以直譯。
例如以下由喻詞“如”構成的四字成語,通過直譯完整地保存了原詞的形象比喻,使譯文同原文一樣富有感染力。
如獲至寶——asifonehasfoundatreasure
守口如瓶——tokeepone’smouthclosedlikeabottle
了如指掌——toknowasoneknowshistenfingers
(5)當漢語成語的隱含意義很明顯或很容易推斷,讀者可以通過字面領悟它的含義時,宜用直譯。
如“瓜田李下”(來自“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直譯為“Neitheradjustyourshoeinamelonpatch,noryourhatunderaplumtree.”讀者只要用心體會,就會明白其隱含意義,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閱讀的趣味。類似這樣的直譯成語還有許多。例如:
懸崖勒馬——toreininonthebrinkoftheprecipice
水漲船高——Whentheriverrisestheboatfloatshigh
旗開得勝——towinvictoryassoonasitsbannerisdisplayed
(6)上下文可以直譯的成語被譯語讀者所接受。
例如:馬龍見婦人身穿縞素,有傾國傾城之色,乃問范曰:“此何人也?”(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2回)
Thewomanwasdressedentirelyinwhitesilkandherbeautywassuchastooverthrowcitiesandruinstates…
“傾國傾城”用來形容女性的容貌,被直譯成“tooverthrowcitiesandruinstates”生動有力。這里如果是一個孤立的成語,外國讀者可能很難理解這種直譯的英文。但借助上下文,讀者既能理解原著的內容,又能欣賞原著的語言。這種直譯的成語使讀者耳目一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借用外國人用了千百年的比喻或成語翻譯,反而還不到再現原作豐姿的目的。
以下成語直譯后效果很好,外國讀者結合上下文完全可以明白其中的獨特比喻和隱含意義,進而體會出漢語成語的精妙。
再如:我就“天誅地滅”,你又有什么益處呢?(曹雪芹:《紅樓夢》,第29回)
Evenheavenandearthdestroyme,whatgoodwillitdoyou?
“天誅地滅”被直譯為“heavenandearthdestroyme”,英語讀者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
三、直譯和死譯(deadtranslation)的差異
所謂翻譯,說到底就是翻譯“意思”。當代著名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A•Nida)說得好:“Translationmeanstranslatingmeaning.”為了把原文的意思完整而又正確地表達出來,如果基本上保留原文的語言形式(詞語、名詞結構、修辭方法等),同時譯出的文字又明白易懂、符合語言規范,這種翻譯方法稱為“直譯”。[3]直譯與“死譯”有本質區別。前者是翻譯的表現手法之一,后者有悖于翻譯的根本宗旨—翻譯意思,而不是再現原文的語言外殼。死譯的譯文看似忠實于原文,實則只是形式上的“忠實”,而不是內容上的“忠實”,即片面強調忠實于原文的文字,字對字、句對句地直譯、硬譯。這種死譯的譯文違背了原作的精神風貌,還有可能引起誤解。魯迅指出:“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懂,一則保存著原作的豐姿。”成功的直譯,是在英語已有的詞匯、語法、慣用法等基礎上,即從尊重英語語言規律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不僅讀得通順,而且在具體上下文中不至于引起誤解。如果譯文使讀者十分費解,即使與原作完全對應,甚至產生音韻對仗的效果,也是失敗的,因為它成了“死譯”。當然,直譯也要注意到漢語和英語的差異。二者分別屬于不同的語系,在表達方法上有很多差異,如在句法構造、修辭格律、用詞等方面均有許多不同。譯者直譯成語時不可忽視這些文化差異,一味追求機械對等。
哪些漢語成語可以根據字面意義直譯,哪些只能翻譯其比喻意義呢?這完全取決于漢語成語的字面形式和比喻形象能否為譯文讀者所接受。當漢語成語的思想內容與譯文的表達形式有矛盾不宜直譯時,可以考慮意譯(freetranslation)。意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重點在于正確表達原文的內容。如“無孔不入”只可意譯為“totakeadvantageofeveryweakness”,不可死譯成“togetintoeveryhole”;“揚眉吐氣”只可意譯為“tofeelproudandelated”,不可死譯成“toraisetheeyebrowsandletoutabreath”。如果只顧表面的忠實,認為直譯就是找對應詞,最終只會損害譯文的內容,影響譯文表達的效果,成為死譯。再看下面的例子:
開門見山——tocomestraighttothepoint
死譯:toopenthedoorandseethemountain
海闊天空——(totalk)atrandom
死譯:withavastseaandaboundlesssky
例如;三番五次,留住宋江,就山寨里吃了一日酒。(第36回)
Threetimesandfivetimes,theydidtrytostaySungChiangandsohefeastedforadayinthelair…
成語“三番五次”被一字不漏地死譯為“threetimesandfivetimes”。這里賽珍珠忽視了漢語成語的特殊性,字字對譯的結果不但沒有使譯文接近原文,反而容易引起誤會,好像在中國留客人吃飯必須有“三次”和“五次”一定次數的挽留。
四、結語
總之,漢語成語英譯應首選直譯。但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我們應該采取靈活的方法,能直譯盡量直譯,不宜直譯時再采用其他翻譯方法。漢語成語直譯的好處,在于既能完整表達成語的意思,又能盡量保持其語言風格。切忌直譯時,把漢語成語和英語逐字對號入座。如果不注意詞義在上下文中的一致,僅拘泥于字面意義上的一致,望文生義,生搬硬套,只會使譯文不通順,不忠實,不達意,甚至引起誤解,損害原意,成為死譯。正確的做法是先看懂成語的意思,包括字面意義和隱含意義,再根據上下文選擇恰當的詞句,從語義到風格在英語中用最貼切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漢語成語的信息。
參考文獻:
[1]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鄭聲滔,申厚坤.翻譯理論與技巧:上卷[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5.
- 上一篇:漫談音樂賞析中感情體驗的基本要求
- 下一篇:小議多種音樂教育方式中的創造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