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點滴談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20 01:53:00
導語:成語點滴談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它一般由四字構成,結構勻整,含義豐富,風格高雅,有很強的節奏感和表現力。通過成語教學,可以使學生了解成語的一般常識,開闊眼界,增加知識,提高認識水平和閱讀、寫作能力。作為對各科教學有重要指導意義的高考,歷來都把成語作為語文測試的重要內容之一。
試看近年來全國統一考試語文試卷關于成語的試題情況:
(附圖{圖})
由上表可以知道,高考語文試題中成語的數量逐年增加,比分逐年提高。測試內容,除了成語的字形、字音、含義以外,還涉及到成語的結構方式、成語的出典和成語的辨析運用等方面。由此可見,成語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決不能等閑視之。
筆者近幾年來,在教學實踐中,對成語進行了一些規律性的歸納,以指導學生掌握、辨析成語的音、形、義,提高成語的運用能力。
一、揭示成語的豐富內涵
有些成語,有較強的思想性和哲理性,通過揭示成語的豐富內涵,可以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成語“鞠躬盡瘁”,出自蜀漢諸葛亮的《后出師表》,可教育學生為革命為人民竭盡全力,奮斗終生。“先憂后樂”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可教育學生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學而不厭”出自《論語·述而》,可教育學生虛心好學,永不自滿。
出自《孔子家語》的“載舟覆舟”,說明人民力量的偉大,取得民心的重要。出自《淮南子》的“塞翁失馬”,說明了壞事與好事互相轉化的道理。出自《呂氏春秋》的“物及必反”,說明事物發展到頂點,就會向相反方向轉化。通過這些成語的學習,可以啟發學生樹立辯證觀點。
二、辨析成語的形、音、義
形、音、義三者之間,義是首要的。掌握了義,音、形也就容易解決了。成語“再接再厲”,原指公雞相斗,每次接戰前都要磨快它的嘴。明白了“厲”同“礪”,磨快的意思,就不會再寫成“再接再勵”了。“汗流浹背”形容出汗很多,濕透了背上的衣服。明白了“浹”是濕透的意思,就不會把成語寫成“汗流夾背”了。“走投無路”中的“投”,是投奔的意思,不能寫作“頭”;“裝腔作勢”中的“勢”,是姿勢的意思,不能寫作“死”;“旁征博引”中的“征”,是尋求的意思,不能寫作“證”。89年高考試卷中的“明察秋亳”,91年試卷中的“淋漓盡至”,92年試卷中的“貌和神離”、“迫不急待”,93年試卷中的“直接了當”、“名列前矛”、“好高鶩遠”,94年試卷中的“不徑而走”、“神采弈弈”、“妄費心機”、“磬竹難書”、“蜂涌而上”等,如果掌握了這些成語的確切含義,那么就會明白這些加點字都是錯別字了。
如何辨析成語中的形、音、義呢?
首先,要防止望文生義。在四字成語中,每個字都是意義單位,但它們之間決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一個整體,它的意義是概括的,因此不能單單按字面理解。如“高屋建瓴”中的“建”,是倒水、撥水的意思。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將瓶水從高屋脊上向下傾倒,比喻居高臨下,不可阻遏的形勢。“不刊之論”中的“刊”,削除的意思。古代把字寫在竹簡上,有錯誤就削去。“不刊之論”形容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差強人意”原意是說還算能振奮人心,現多指尚能使人滿意。“差”是“尚”、“略”的意思;“強”是“振奮”的意思。如果望文生義,把“建”理解為“建立”,把“刊”理解為“刊登”,把“差”理解為“不好”,“強”理解為“勉強”,那跟成語的原意就背道而馳了。
其次,要細細辨別同形異義詞。有些詞,在不同的成語中有不同的含義。“毫厘不爽”中的“爽”是“差錯、失誤”的意思,而“爽心悅目”中的“爽”是“舒服、輕松”的意思。“投筆從戎”中的“投”是擲的意思,而“情投意合”中的“投”是迎合的意思。“五體投地”中的“體”是身體的一部分的意思,而“身體力行”中的“體”是體驗的意思。
三、剖析成語的語法結構
成語是一種固定詞組,分析掌握成語的語法結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成語的含義,掌握成語的造句功能,準確靈活地運用成語。成語的語法結構與詞組是相同的。它的結構方式,大致上有以下幾種:
并列關系:高瞻遠矚、層巒疊嶂、云蒸霞蔚、分門別類、博大精深。
偏正關系:中流砥柱、揭竿而起、默默無聞、得意忘形、痛不欲生。
主謂關系:言者無罪、短兵相接、鞭長莫及、胸有成竹、鵬程萬里。
動賓關系:置之度外、包羅萬象、粉飾太平、混淆黑白、嶄露頭角。
連動關系:拍案叫絕、負荊請罪、刻舟求劍、量體裁衣、飲水思源。
兼語關系:請君入甕、調虎離山、引人入勝、耐人尋味、化險為夷。
值得注意的是,并列關系、偏正關系又分別有幾種情況。
在并列關系中,“多快好省”四字都是并列的,“隱惡揚善”是動賓+動賓,“殘羹冷灸”是偏正+偏正,“家破人亡”是主謂+主謂。
在偏正關系中,“彌天大謊”是定語式,“慷慨陳詞”是狀語式,“巧奪天工”是補充式。
四、賞析成語的文言特色
絕大多數成語是從古代演變而來的,因而保留了許多文言特色。
有的成語保持了文言中實詞活用的特點,如:名詞活用作動詞的“一鼓作氣”、“衣冠禽獸”,名詞作使動用法的“汗牛充棟”、“禍國殃民”,名詞作意動用法的“草菅人命”、“幕天席地”,名詞作狀語的“天長地久”、“草行露宿”;動詞作使動用法的“閉花羞月”、“生死肉骨”,動詞作意動用法的“是古非今”;形容詞活用作名詞的“揚長避短”、“拈輕怕重”,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的“厚此薄彼”,形容詞作使動用法的“豐衣足食”、“光宗耀祖”,形容詞作意動用法的“不遠萬里”、“不恥下問”等。
有的成語還具有文言句式的特點,如:賓語前置句式的“時不我待”、“何去何從”、“唯我獨尊”、“馬首是瞻”、“唯利是圖”,狀語后置句式的“持之以恒”、“重于泰山”、“相濡以沫”、“相敬如賓”、“運籌帷幄”等。
五、品味成語的修辭手法
不少成語運用了修辭手法,使得成語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
“懷瑾握瑜”、“望穿秋水”、“銅墻鐵壁”運用了比喻,“青梅竹馬”、“布衣之交”、“蓬篳生輝”運用了借代,“餓莩遍野”、“鋪天蓋地”、“囊括四海”、“怒發沖冠”運用了夸張,“滿招損,謙受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運用了對比,“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運用了對偶,“既有今日,何必當初”、“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是可忍,孰不可忍”運用了反問。
有的成語還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如“雷聲大,雨點小”就同時運用了比喻、對比和對偶的修辭手法。
六、探究成語的出典
有不少成語,來源于神話、寓言、歷史故事和古代詩文。通過探究成語的出典,可以使學生了解這些神話、寓言、歷史故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豐富文史知識,擴大眼界,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
“夸父追日”來源于《山海經》上記載的古代神話,“狐假虎威”和“揠苗助長”分別來源于《戰國策》和《孟子》所記載的寓言,“睨柱吞贏”和“圖窮匕見”分別出于《史記》、《戰國策》所載的關于藺相如和荊軻的故事,“世外桃源”和“海闊天空”分別出于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唐僧玄覽的詩。
七、指導成語的運用
學習成語在于運用。指導學生用成語造句,或把幾個相關的成語連綴成文,或把成語用于習作之中,或以成語命題作文,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成語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而且也可以極大地豐富文章的內容,增加文章的生動形象。
用成語命題作文,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多向思維的訓練。1991年高考作文就是用成語“近墨者黑”與“近墨者未必黑”作為題目,培養學生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能力的。
中學語文課中的成語,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有機地同課文結合在一起的,因此,成語教學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教材的實際出發,與其他語文知識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本文所談的僅僅是筆者在成語教學中的點滴體會,寫出來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 上一篇:閱讀思想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語文學科性質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