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模式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2 07:22: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成長模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成長模式

農村合作社成長模式

一、美國農村合作社概況

美國農村合作經濟迄今已經有180年左右的發展歷史。由于美國是以家庭農場作為基本的農業生產單位,所以農業合作社也稱為農場主合作社。美國的農業部曾經給農場主合作社下過這樣一個定義:農場主合作社是由擁有共同所有權的人們在非盈利的基礎上為提供他們自己所需要的服務而自愿聯合起來的組織。根據該定義,合作社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合作社由它的全體社員所擁有,其目的是為社員謀取共同的經濟利益;合作社由社員民主管理,實行一人一票制;合作社是一種非盈利性組織,年終的盈余在扣除必要的公共提留后,按社員同合作社的業務交往量的比例返還給社員;社員要交納或認購一定金額的合作社股金,但合作社對股金分紅的比例進行限制,紅利的年率不得超過8%;合作社主要為社員服務,對非社員的服務不得超過服務總量的50%。這些條件基本上體現了國際上通行的合作社原則。美國目前有農業合作社3800多個,其中包括供銷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其他類型的合作社,入社會員為400萬人,每6個農場主就有5個參加各種形式的合作社,年營業額2500萬美元。

美國的農場主合作社按合作內容,可分為銷售合作社、供給合作社、其他服務合作社及信貸合作社等。實際上大多數合作社兼營供、銷和提供有關服務業務,因此前三類合作社無法嚴格分開。現有的近4000個合作社中,如果按供應、銷售和有關服務的營業額占本社營業總額50%以上劃分標準,其中52%是銷售合作社,36%是供給合作社,其他服務合作社占12%。

二、美國新一代合作社的特征

進入20世紀90年代美國還出現了一種被稱作“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這種合作社最早出現在美國北達科他州,后來迅速發展到明尼蘇達、威斯康星、加利福尼亞、南達科他等州。所謂的“新一代合作社”具有以下一些制度特征:

傳統合作社往往是以銷售初級農產品為主,而新一代合作社是以創造農產品附加值為主要戰略。

查看全文

企業成長模式研究論文

1文獻回顧

從1980年法國社會學家Bourdieu提出社會資本概念以來,經濟學界對社會資本的關注向兩個方向在發展:一是從宏觀角度研究區域性經濟發展。1988年,美國社會學家Coleman認為,社會資本是產生優勢利益的社會結構功能。這是第一次將社會資本這一概念與經濟學理論結合在了一起,從而引起了經濟學界對社會資本產生、發展、效用進行研究的興趣。Putnam則對宏觀社會資本如何通過凝聚力和關系網絡來影響區域經濟發展速度進行了探討;二是從微觀角度研究社會資本對企業經營和戰略的影響。Burt專注于社會關系網絡中的“結構洞”理論,他認為,某些個體與其他個體發生直接聯系,而與另外的個體無直接聯系,這種無直接聯系的現象就象是整個社會關系網絡中的“空洞”,這就是“結構洞”。Burt認為,誰能與結構洞兩端的個體(或組織)都建立起關系從而跨越結構洞,就可以同時運用二者的資源,并因此獲得競爭優勢。

國內學者對于社會資本的微觀角度研究也較為深入。楊雪冬認為,社會資本在中國問題研究中之所以富有價值,原因有二:一是中國文化強調社會的優先地位,社會關系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特征使得西方學者用社會資本概念分析東亞和中國的經濟發展原因時得心應手;二是對社會資本的研究倡導人本主義精神,有助于研究學者跳出理性選擇范式和新古典經濟學的桎梏,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市場經濟以及建設市場經濟所需要的社會道德基礎和政治文明基礎。我國學者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邊燕杰、邱海雄就企業管理者背景與企業創業成功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以及其后張其仔對企業社會資本投資策略的研究,且后者更多地具有了“中國特色”。

很長一個時期內,學術界關于企業成長階段性的理論研究較多地采用了Ichak.Adizes的研究結論。他把企業生命周期分割為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穩定期、貴族期以及官僚期和衰退期。不過,他的分析思路基本上是圍繞著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視角展開的,探討各個不同階段內企業成長障礙的表現,進而提出克服成長障礙的對策。20世紀90年代以來,理論界開始關注社會資本對創業和企業成長的推動作用,如Walker、Kougut和Shan借助于對企業社會網絡稀疏化演進模式的研究,認為企業成長中選取不同的社會網絡拓展模式將會導致不同的成長趨向;Abell、Crouchley和Mills通過對1955~1990年間英國私營企業創業成功率時序數列的實證分析,揭示了許多對創業型企業成功率產生影響的因素均可以納入到企業家個人社會資本的分析范圍。中山大學的王王君、姚海琳、趙祥把社會資本區分為個人關系資本和集群網絡資本,研究了在相對靜態條件下兩種資本與獲得創業成功之間的關系。

目前可以把那些持續型成長企業的生命周期濃縮為三個階段:初創階段(孕育、嬰兒期)、鞏固發展階段(學步和青春期)和擴張階段(盛年期)。筆者認為,社會資本可以區分為企業社會資本和企業家社會資本,其中,企業社會資本是指企業通過長期內部管理和外部經營活動在社會中所帶來的普遍的信任關系和由此形成的社會網絡。企業家社會資本是指由企業家個人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所逐步積累下來的個人名譽、社會人際關系網絡以及其他的血緣、地緣和學緣等潛在網絡關系。在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兩種社會資本對企業成長起著不同的推動作用,它們相互交織、共同促進企業成長的進程。

2初創階段:企業家社會資本為主導的企業成長

查看全文

中職青年教師成長模式探究

中職青年教師的健康成長關系著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與未來,關系到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關系著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本人2006年從廣西大學畢業,到廣西水產畜牧學校從事畜牧養殖專業教師工作,八年的教育工作經歷,讓我從一名生澀的青年教師逐漸成長成為學校的骨干教師,這幾年我校的汽修專業和烹飪專業得到快速的發展,學校規模迅速擴大,學校招聘了一批年輕的專業教師,他們與我當年剛參加工作一樣,碰到這樣那樣的困惑,有教育教學的,有學生管理的,有人生取舍的。中職青年教師的成長是伴隨著教師職業生涯的社會化過程,是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滿足自身不同時期、不同層次的需要,從而表現出與其職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教師角色。

一、影響中職青年教師成長的主要因素

中職青年教師的成長是一個動態過程,影響中職青年教師成長的因素很多,既有來自教師自身素質、內在發展動機的因素,也有來自外在的家庭、制度、體制、學校、機遇等因素的影響。1.適應障礙一是環境因素,包括學校的工資待遇、地理位置等,像我校地理位置相當優越,在市中心,是很多年輕人首選,但進到學校工作以后,發現工作量較大,特別是年輕老師要擔任班主任,還要備課上課,工作壓力大,待遇也沒有想像的好,因此,很多年輕老師很困惑;二是業務能力,如專業水平、教學能力等。很大一部分年輕老師直接從大學畢業走上教師崗位,理論知識是很豐富,但教學組織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相對欠缺,中職學校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專業技能,因此,年輕老師不知道怎么教學生,教什么給學生,相當的自責,苦惱。這兩類因素可能引起青年教師的適應障礙,適應障礙的一個極端的后果是放棄教師職業而重新選擇其他職業,我校就有一位我們都認為比較優秀的年輕老師由于不適應主動離職。2.知識技能通過調研發現一些剛大學畢業的青年教師,他們的知識結構相對比較單一,專業技能相對比較欠缺。而現代中等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會,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的教育,培養企業一線的技能工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而現在有些大學畢業的青年教師,平時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或者在大學鍛煉的機會不多,針對這些問題老教師帶新教師,做好傳幫帶,還應加強新進青年教師下企業鍛煉,讓青年教師到企業去學習實踐鍛煉,讓他們知道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現代企業需要什么的專業技能,這是相當有必要的。

二、中職青年教師成長過程

1.崗位適應期(1~3年)

目前,大部分中等職業學校從事專業課程教學的青年教師多來自非師范院校,他們沒有學過教育學和心理學,因此需要加強教育學、心理學專業技能的培訓和學習,加強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的培訓,怎么備課,課堂的組織等,需要通過一至兩學年的時間,讓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輔導,幫助他們逐步適應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掌握從事教學的基本技能,培養他們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此階段是要做一個合格的教師,合格教師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1)能帶好一個班級,對班級管理有一個科學的認識,所以,年輕教師必需要做班主任,讓他們更了解他們的教學對象,了解現在的中職生心理,中職生的學習能力,文化基礎素質等。(2)在教學上,能有一個好的教學質量。教學中善于將復雜的、難懂的知識用簡單的、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講清楚,特別是要針對現在的中職生,他們的文化基礎素質差,深奧的理論知識他們聽不懂,學生接收能力差,傳統的課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怎么讓現在的中職學生的成績能有質的提升,并樂意向教師學習,特別是現在的中職生,他們是中考沒有考上高中的落榜生,他們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這需要我們中職的教師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想更多的方法,才能把他們培養成人,成才。

查看全文

成長期物流企業管控模式分析

一、成長期企業定義

初創期是一個企業創立初期所經歷的創業階段,階段特點是企業組織與經營規模較小,且運作經驗不足,面臨一系列創業風險。成長期則是初創期之后企業進入的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企業的業務規模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且資本性投資規模較大,經營管控風險迅速增加,面臨一系列“失控風險”。成熟期是企業業務增速放緩的階段,屬于企業生命周期的頂峰。衰退期則是企業現有產品服務需求萎縮,面臨淘汰的風險的階段。上述分類是建立在一個生命周期各階段可清晰劃分的假設之上的,從企業管控視角來看,上述四個階段的劃分是十分有意義的,本文重點分析成長期物流企業的管控優化問題。

二、成長期物流企業的管控特征

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看,我國的物流流通行業整體上處于成長期。根據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相關介紹,我國物流行業“發展總體水平還不高,發展方式比較粗放……小規模物流企業規模龐大,多數小型物流企業運營管理處于散、亂、差水平”。從微觀的企業層面進行分析,多數物流企業處于初創期或成長期階段,成長期物流企業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企業戰略結構特征。多數業務模式單一的小型物流企業尚未建立明確的戰略體系。同時部分優秀物流企業已經產生了明確的戰略發展意識,這種思路上的進步與外部環境的演進緊密相關。自2010年以來,隨著要素成本的持續上漲,傳統物流業態的競爭已趨白熱化,倒逼物流企業擯棄粗放式的發展思路,轉而尋求高效、整合、精細的現代物流服務模式,產業鏈上“一體化”、綜合性的服務提供能力成為未來物流企業的重要戰略共識。

2.組織架構特征。成長期物流企業的組織架構變化的最大特征就是規模快速膨脹,在我國目前的物流技術整體發展水平下,港口、運輸、倉儲、流通等生產環節的組織仍是人力密集型的組織方式,與初創期企業小規模隨意化運作模式相比,成長期物流企業業務領域、業務規模、部門結構、員工數量快速增長,管控難度與管控風險迅速積累。

查看全文

成長性企業管理信息化模式分析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國內各企業的管理模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文章對成長性企業管理信息化模式進行了簡單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成長性企業;企業管理;信息化模式;經濟建設

在我國全球一體化經濟建設發展的目標下,國內近幾年不斷涌現出許多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快速帶動了社會經濟整體的發展速度。同時,這類成長性企業要想快速達到國內經濟平均水平,其內部的信息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對于成長性企業而言,企業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對于企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一、成長性企業管理組織形式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企業,在發展階段都如同商品一樣有屬于它們的周期性,早在1989年美國的著名經濟學家伊查克愛迪思就在其的著作中提出了企業的周期性理論,并且將企業在經營中的周期性細化分為成長性及老年化兩個重要的階段。在企業的成長性階段中,主要包括了企業的孕育期、嬰兒期、幼年期、學步期、成長期、成年期幾個階段。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國內的許多經濟學家將企業的成長期化分為主要的四個階段:創造期、成長期、發展期、老化期。同時,從企業的生命發展周期的角度來看,所謂的成長性企業主要是指企業從創造期到成長期這一企業的發展階段。另外來說,成長性企業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通常在每一個階段性的表現都會有所不同。這就如同為企業劃分的生命周期一樣,成長性企業的發展階段也是有著具體的劃分的。早在20世紀初,美國的經濟組織學家LE就將企業的成長性管理劃分為具體的五個階段,即企業依靠創新成長的階段、企業依靠引導成長的階段、企業依靠國家授權成長的階段、企業依靠協調成長的階段、企業依靠合作成長的階段。而從階段性的另一層意義來劃分的話,某些經濟組織學者則認為可以將成長性企業的發展分為六個具體的階段,即低級成長階段、中低級成長階段、中級成長階段、中高級成長階段、高級成長階段、超高級成長階段。另外,我國知名企業金碟企業的總載徐少春曾在《成長性企業的管理變革》一書中指出,企業的要想成長,必須要經歷五個重要的發展階段,也就是所謂的創業階段、集中制階段、規范化管理階段、信息化管理階段、合作化管理階段。徐少春還在書中將成長性企業的五個階段進行了具體詳細的說明:第一,創業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企業所表現出來的企業管理組織結構是非正式性的,而企業的高層決策者用于管理企業的模式主要以崇尚個人風格及創業精神為主要的依據,在管理體系上,也主要是以追求最大化的市場經濟效益為前提。因此來說,在企業創業式階段中,高層決策者所要求的經濟報酬無非就是這個企業的創業經營權,而這一階段性的主要任務則是對企業的管理以及經營銷售的利潤所得。第二,集中制管理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企業管理的模式已經逐漸轉化為集中式管理模式或是職能型管理模式,而在這一階段中,高層決策者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也由傳統的轉變為引導式管理,同時在這一階段中,企業的管理控制體系也已建立起初步的雛形,高層決策者所要求的利益報酬也在創造擁有權的基礎上加上了企業發展經營中的所有利潤所得。也就是說,在這一階段中,成長性企業管理的重點內容在于強調企業商品的經營效率。第三,規范化管理階段。企業在這一發展階段中,其內部的管理組織模式已轉變為一種分散式管理體系或是以地域為單位的中心制責任結構體系。同時在這一階段中,企業的決策管理者不在事事親力親為,而是采用一種廣泛授權的管理形式將企業的發展經營權下放給下屬的子公司,同時再利用定期的述職報告及利潤中心責任制手段對其進行考核。在這一階段中,企業高層決策者所看中的是強調企業內的經營績效。也就是說,該階段企業所要突出的重點是大力擴展經濟市場。第四,信息化管理階段。這在一階段中,成長性企業的管理組織形式變得越來越完善,體系建立也越來越趨于完整化。因此在這一階段中,企業的管理重點目標是根據企業自身商品的特征建立對授權后的下屬公司的監督體系,以便企業高層決策人員能夠清楚地掌握下屬子公司的日常經營情況。因此在這一階段中,企業要利用先進的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加強監督控制能力。換句話說,在這一階段中,企業在通過信息化管理體系對計劃中心、利潤中心、責任中心、成本控制中心以及投資中心進行監管,這種模式可以使企業高層決策者更好地融入到企業的成長發展中,并在參與利潤分享的同時擁有企業的股份權。第五,合作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企業管理所著重的目標在于結構化的管理,而此時企業高層決策者所要達到的目標管理在于調動所有企業員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使所有員工都能夠加入到企業的成長發展中來。同時企業高層決策者與企業員工共同制定企業下一步的發展重心及目標,并且保障企業員工薪資所得,建立一個完善系統化的企業管理模式。也就是說,此階段的成長發展重點內容在于解決復雜化的企業矛盾與問題。

二、成長性企業管理信息化模式方式

查看全文

日式快餐連鎖企業成長模式論文

摘要:中國快餐業的快速發展,已引起廣泛的關注,也提出了對其成長模式進行深入研究的要求。本文運用基于資源和能力的先行優勢理論、理論、規模經濟理論對日式快餐典型企業——味千(中國)的成長模式進行系統分析,并歸納抽象出快餐連鎖企業的一般成長模式及對中國快餐連鎖企業成長的啟示,以達到深化連鎖經營理論研究,為快餐連鎖企業發展提供借鑒的目的。

關鍵詞:日式快餐;快餐連鎖企業;成長模式

從2003年至2006年,中國快餐業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長,高于餐飲業增長速度。目前快餐業在中國餐飲業中所占比例為20%,而處于快餐業發展成熟期的歐美發達國家所占比例為60%,中國快餐業正處于高速成長期。在中西式快餐蓬勃發展之時,日式快餐悄然興起。然而,對日式快餐連鎖企業的研究尚處空白,本文以經濟學相關理論為基礎,對日式快餐典型企業——味千(中國)的成長模式進行系統研究,并歸納出快餐連鎖企業一般成長模式及對中國快餐企業成長的啟示。

一、快餐連鎖企業成長模式的理論基礎

國內外學者對連鎖經營理論的研究集中于3個維度:(1)資源理論:阿克(Aaker,1989)認為組織長期競爭優勢與績效的基礎是存在于組織內部的資源和能力。奧克斯菲爾德特和凱雷(Oxenfeldt,Kelly,1969)指出特許商成長受3種資源限制:管理專業性、地方市場知識和資本。在此基礎上,相關研究涉及:一是資金匱乏論,馬丁和朱斯蒂斯(Martin,Justis,1993)認為信用市場狀況對不成熟特許經營商拓展存在制約作用;考姆博斯和凱特臣(Combs,Ketchen,1999)揭示餐飲業特許商資金實力影響其特許擴展規模。二是信息匱乏論,米克勒(Minkler,1992)認為公司在地理空間拓展時,需要評估當地市場狀況,識別適當位置,而獲取成本昂貴。三是管理資源匱乏論,湯姆普森(Thompson,1994)和沙恩(Shane,1996)指出特許連鎖能克服管理資源對連鎖成長的限制。四是先行優勢理論,先行優勢理論認為進入市場的時間序列會影響到公司的競爭優勢(Stalk,1988),奧克斯菲爾德特和凱雷(Oxenfeldt,Kelly,1968—1969)認為先行優勢是整合特許連鎖系統的內在關鍵要素。雷伯曼和蒙特戈麥瑞(Lieberman,Montgomery,1988)指出先行優勢的3個關鍵要素是可比優勢技術、稀缺資源優先購買權和改變顧客行為能力。斯蒂文(Steven,2003)認為先行優勢是企業競爭戰略的一個核心概念,并實證先行優勢適用于餐飲企業。五是資源理論對先行優勢的整合,在先行優勢的研究文獻中,存在對先行者優勢和劣勢的爭論,一些學者認為在特定空間競爭框架下,首先或早期進入市場者會帶來競爭優勢(Prescott,Visscher,1977;Lane,1980;Chaffee,1985;Anderson,1987;Kerinetal,1992;Tabuchi,Thisee,1995),而另外一些學者通過實證研究指出,先行者并不必然會帶來競爭優勢(Gal-or,1985;Lilien,Yoon,1990;Golder,Tellis,1993;Kalyanarametal,1995)。阿米特和斯高梅克(Amit,Schoemaker,1993)指出先行優勢可以從公司資源角度解釋。路易斯和埃德沃德(Luis,Edword,2002)認為爭論的原因在于方法、產品特征、行業以及公司擁有資源和能力的差異。吉等人(Jietal,2003)提出基于資源和能力的視角可以更好地理解先行優勢理論。(2)理論:為克服資源約束,連鎖企業使用特許方式擴大規模,但特許雙方在效應函數上存在差異,導致委托問題。相關研究涉及:一是的道德風險及利益調節,布瑞克雷和達克(Brickley,Dark,1987)認為加盟者存在以特許品牌聲譽為代價的道德風險;蘭方泰尼(Lanfontaine,1992)提出通過契約調整委托雙方利益分配;龍勇等人(2005)研究了特許經營體系的協調機制。二是直營與特許經營的比較,與直營相比,特許經營有更高的收入(Norton,1988)、收益(Shelton,1967)和較低的薪金支出(Krueger,1991);特許經營可提供更好的激勵(Rubin,1978),降低監督成本(Fladmpr-Lindquist,Jacque,1995);特許經營者向潛在加盟者傳遞專有知識成本高昂(Jensen,Meckling,1995),而直營更易于專有知識傳播(Darretal,1995)。三是不同經營方式的選擇,卡維斯和莫菲(Caves,Murphy,1976)分析了直營或特許經營的決定因素及條件,布拉達克和艾考斯(Bradach,Eccles,1989)以及丹特等人(Dantetal,1992)認為直營和特許經營相結合的方式可獲得更高收益。(3)規模經濟理論:連鎖經營的規模經濟是指在單店規模經濟基礎上,通過聯合或兼并等手段,跨地域增設分支機構或協作單位,以降低經營成本,增加收益。連鎖經營的規模經濟體現在:一是先進的經營管理制度(方惠等,2005);二是布點嚴謹的規劃系統和布局完整的市場網絡(黃丹峰,1999);三是品牌、名店的優勢(李陳華等,2004)。

通過理論梳理,可以看出,企業為克服連鎖經營的資源和能力限制,而選擇介于市場和科層之間的組織形式——特許經營,這會產生委托問題,而無論選擇何種成長方式,必然涉及成長區域規模經濟的問題。因此,在一定制度背景下,成長模式受資源和能力、成本以及成長區域布局的影響。快餐連鎖企業成長模式是指在一定制度背景下,快餐企業以連鎖方式成長的邏輯規律。從戰略層面看,快餐企業應具備成長的資源和能力,選擇合適成長方式及空間維度布局,以實現時間維度的持續成長。因此,成長模式是快餐企業資源和能力、成長方式及空間布局的戰略選擇。以下使用基于資源和能力的先行優勢理論、理論、規模經濟理論分析日式快餐企業味千(中國)的先行優勢、成長方式選擇和區域布局。

查看全文

淺談工業型企業成長模式研究論文

摘要: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企業只有不斷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始終掌握發展的主動權,增強發展的新優勢。依托彭羅斯的內因成長論做為研究的理論依據,具體結合周口市工業企業的成長軌跡,側重于從技術創新、調整產品結構、項目建設三個方面來探索工業企業的成長途徑。

關鍵詞:工業企業;成長途徑;內因成長論

近年來,周口市工業經濟實現了快速健康發展,依托財鑫集團、益海糧油、輔仁藥業、金丹乳酸、天豫經貿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業快速發展,2008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375.6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32.7億元,增長21.5%,增幅居全省第4位,較上年前移11個位次。因此,對周口市一批快速發展的骨干企業成長途徑進行研究和總結,必將對周口這個農業大市探索工業企業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以彭羅斯的內因成長論為理論基礎探討周口企業的成長途徑

彭羅斯是現代企業成長理論的奠基人,她在其重要著作《企業成長理論》中,對企業成長問題進行了嚴密、全面的系統性理論分析,第一次將企業成長作為分析的對象,以“管理能力”的供給為分析框架系統地闡述了企業成長的理論,開創了在管理學領域研究企業成長問題的先河。

彭羅斯的企業成長理論是一種純內因成長論,它強調管理對于企業成長的作用,而基本不考慮大量的外在因素。彭羅斯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成長經濟”,她主張以“成長經濟”理論代替傳統的“規模經濟”理論。在彭羅斯看來,所謂“成長經濟”,就是指有利于企業向特定方向擴張的、各個企業可能享受到的內部經濟,是從企業內可能利用的生產性使用價值的獨特集合中挖掘出來的,可以使該企業在投入新產品或增產原有新產品時,比其他企業處于比較優勢的地位的東西。她進一步分析道,企業是“建立在管理型框架內的各類資源的”、“獲取和組織人力與非人力資源以贏利性地向市場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集合體,“企業的成長則主要取決于能否更為有效地利用現有未利用資源”。現有未利用資源不僅來自企業內部,更重要的是來源于企業新吸納的社會資源和市場份額。一旦企業更完全充分地利用了現有資源,企業便獲得了成長,同時也就進入了新的成長周期。而新的成長周期又會為企業帶來新的未利用資源。因此,從成長角度而言,企業未利用資源是無限的。企業挖掘未利用資源的過程也是無限的,因而企業的成長同樣是無限的。任一特定企業不論其目前規模大小、實力如何,只要在一定條件下,能夠以較其他企業低的平均費用向市場推出追加商品,就可以證明它實現了全部或部分未利用資源的有效配置,也就可以說其存在成長性。許多中小企業雖然不存在規模經濟,但發展迅速,其原因就在于此。反之,任一特定企業一旦減緩或終止了擴張與創新,就會最終喪失成長性,呈現出非成長性特征。

查看全文

外國農村合作社成長模式探究論文

摘要:國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擁有了較為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主要包括健全有關法律、法規,確立合理的組織原則。文章通過比較、評價美國農村合作社,結合我國國情,得出對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再造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美國;農村合作社;經驗借鑒

自1844年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合作社——英國羅虛代爾公平先鋒社成立以來,合作經濟在國外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發達國家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目前已經十分發達,具有龐大的規模與組織體系和十分健全的功能,它們在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保護農民利益、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各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又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本文擬對美國的農村合作社成長模式進行分析介紹,對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提供有意義的啟示與借鑒。

一、美國農村合作社概況

美國農村合作經濟迄今已經有180年左右的發展歷史。由于美國是以家庭農場作為基本的農業生產單位,所以農業合作社也稱為農場主合作社。美國的農業部曾經給農場主合作社下過這樣一個定義:農場主合作社是由擁有共同所有權的人們在非盈利的基礎上為提供他們自己所需要的服務而自愿聯合起來的組織。根據該定義,合作社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合作社由它的全體社員所擁有,其目的是為社員謀取共同的經濟利益;合作社由社員民主管理,實行一人一票制;合作社是一種非盈利性組織,年終的盈余在扣除必要的公共提留后,按社員同合作社的業務交往量的比例返還給社員;社員要交納或認購一定金額的合作社股金,但合作社對股金分紅的比例進行限制,紅利的年率不得超過8%;合作社主要為社員服務,對非社員的服務不得超過服務總量的50%。這些條件基本上體現了國際上通行的合作社原則。美國目前有農業合作社3800多個,其中包括供銷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其他類型的合作社,入社會員為400萬人,每6個農場主就有5個參加各種形式的合作社,年營業額2500萬美元。

美國的農場主合作社按合作內容,可分為銷售合作社、供給合作社、其他服務合作社及信貸合作社等。實際上大多數合作社兼營供、銷和提供有關服務業務,因此前三類合作社無法嚴格分開。現有的近4000個合作社中,如果按供應、銷售和有關服務的營業額占本社營業總額50%以上劃分標準,其中52%是銷售合作社,36%是供給合作社,其他服務合作社占12%。

查看全文

幼教論文:幼教成長教學模式綜述

本文作者:汪益彩工作單位:諸暨市浣紗幼兒園

教師自我提升

(一)自我理論提升:廣閱書籍——自我理論提升的紐帶為讓教師能真正地學到一些理論的東西,我們進行了一項閱讀書籍的活動。具體活動流程為:第一步:教師自由選擇書籍或文章,做好摘記及觀后感,在活動中闡述自己的感受,以及在今后工作中有可能的幫助。第二步:指定書籍的閱讀,進行讀書漂流。選擇通俗易懂、對教師有直接幫助的書籍或雜志文章,供教師輪流翻閱,并寫下觀后感,集中活動交流。第三步,把書面上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并結合具體教學、反思、案例等形式進行理論聯系實際。(二)教學技能提升:工作小竅門的挖掘——教學共享的捷徑在教師成長目標里,僅僅組織好每次活動是不夠的,需要教師擁有更廣闊的可能跟教學無關的知識和技能。現在我們提倡教師把這些小竅門交流出來,積少成多,通過這樣的捷徑讓每位教師都能擁有更多的小竅門,感受小竅門帶來的快樂和效率。而這些小竅門主要表現在這幾方面:1.豐富課外知識。授業者要給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要具備一桶水,尤其是面對低年齡的幼兒,他們對什么都好奇,什么都喜歡問個為什么,要成為孩子面前有問必答、得心應手的好老師,就必須廣閱書籍、與時俱進接受新事物,哪怕是跟教學無關的或是孩子們才津津樂道的動畫片等。與會時,把認為有價值的知識交流一遍,一人講幾人聽,大大縮短了各自查閱的時間。2.美化環境等技能。人們都說幼兒園是個花花綠綠、充滿童趣的世界,如何讓這個世界在孩子們眼中始終充滿向往,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出色地完成好這一任務,很多老師是各出奇招,大家的小竅門聚集在一起當然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3.利用現代科技提高工作效率。除了傳統的文字編輯和查找資料外,我們可以在網絡上找到跟工作有關的例如漂亮字體、音樂編輯軟件、圖片處理軟件等等,當我們遇到節目編排或者裝飾環境時,這些小知識正好發揮其強大的功效,我們的老師也就不必求助于外界,把時間浪費在音像店、刻字店里了。同時把這些小竅門貫穿在不定期的教研活動中,這種以單個教師帶領全體教師獲得經驗的形式給大家帶來的是全面的發展,自身的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三)教學計劃制定:工作進展依據——發展目標落實的基石針對教師計劃性差這一情況,我們從每位教師以往的工作和計劃中制定的情況出發采取個別談話,幫助老師正確面對自己的現狀和能力,再具體細致地調整計劃,并在新的學期里始終勉勵自己完成,最后在學期結束之前集體交流,公開自己的計劃。一學期下來,很多從不積極參與的教師,特別是一些招聘教師,她們在論文案例獲獎、公開課展示、優質課獲獎的平臺上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增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激勵機制創設

(一)創設觀點論壇機制:觀點論壇——成為主力軍的途徑作為一名教師,除了教好每項知識技能外,日常生活中自身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來的一種優秀的素質也是孩子們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基于此點,我們設計了每周一次的主持話題的教研活動:輪到主持的教師事先準備一個話題,組織其他教師開展討論,要求使活動氣氛容列,做到每位教師都有話可說,同時做好小節工作,記錄成冊。為保證活動的有效性和避免教師選題的單一性,一方面為教師提供豐富多彩的話題形式、范疇,另一方面也積極鼓勵教師能出新意,群策群力。開展的話題大致有以下幾類:通過翻閱大量資料找到一些經典的案例進行分析;感悟于平時自身在幼兒一日活動中遇到的具體事例;搜尋一個在某個學科領域中的優秀教材共同討論設計各自的特色教學過程。(二)教師月交流文章機制:反思——教師專業成長的通道具體做法是:每位教師每月交流一篇,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當你選定一篇內容之后,必須要有自己的精華。可以是困惑,也可以是經驗。要求教師在交流的時候不但要脫稿而談,而且要站立在全體教師面前大大方方地談。經過半年左右的訓練,一般的教師都能做到脫稿并且條理清晰。當然,每一次成功的反思活動,臺下教師的反饋也很重要,我們要求臺下的教師針對反思都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這樣一方面培養了她們認真傾聽的習慣,另一方面也讓每位教師在整場活動中積極動腦、參與其中。(三)觀摩互動機制:交流——經驗獲得的方式具體做法是:(1)確定活動主題開展觀摩。每次教研活動之前,先確定一個主題范圍,圍繞這一主題可以盡情發揮自身特長優勢,自由選擇學科及形式。由于主題一樣,教師們在選材的時候就顯得格外謹慎,又加上操作范圍廣、不受學科限制,活動開展時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達到了在競爭中學習提高的效果。例如有一次“綠色家園”的主題活動,一位教師細心觀察周圍事物,在課堂上引進了日常生活中常見、但不被人關注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箱的區別和作用,當時觀摩的老師就大發感嘆:“若不搞這次活動,我們還不知道路邊的垃圾箱現在有這么些講究呢……一直以為塑料泡沫是污染物,想不到也屬于可回收垃圾……”另外,一些教師雖說只是采用了傳統的故事或兒歌教學,但肯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簡單的一個內容,競讓孩子們歡愉雀躍,也讓觀摩教師們明白,只要設計巧妙,組織一次成功的活動也非難事。(2)優質課觀摩。因為條件限制,外出學習的機會不是所有人都能參加,而現在的專家講座中總有一些優秀的教師或教授開課(錄像受拍攝水平限制,效果不明顯),另外,園內參加課堂比武獲獎的優秀活動、平時教研活動中發現的優秀活動等等。這些資源的廣泛共享,這就得借助于觀摩活動。我們采取“經典活動回放”的形式,鼓勵教師們把這些優秀的活動再次呈現出來,讓更多的教師得到學習。(四)強項拓展機制:強化——自我肯定的途徑幼兒園是一個整體,若能將每個人的長處融合一起,合理使用,勢必收到1+1>2的效應。而這樣的拓展我們用以下三“字”法得到強化:察:我們采取自報、推薦、選拔的方法挖掘教師之特長。開學時的自報:了解自己的優點進行報名。同事們的推薦:有些內向型教師明知道自己某方面比別人要強,怕人說閑話,卻不敢報名,這就需要同事的推薦。選拔:幼兒園開展一系列展示活動:故事演講展示、各類繪畫展示、書法展示、論文展示、活動設計等發現教師之優點。激:人有許多時候對自己都比較寬厚,總會自己原諒自己、自己放松自己,如果在旁邊“推”一把、“逼”一次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組織者經常得做“傻”人,以傻促人。比如,練習書法時拿一個比較難的字詢問書法特長的老師,這個字結構如何擺,起筆、落筆如何;讀故事時抽出一段文章請普通話標準的老師從感情、咬字上予以朗讀,事后,組織者要及時抓住教師的心理,記得別忘記說:“原來是這樣!”“謝謝你幫我!”“確實不錯!”等等,除此之外,組織者還必須經常要求有專長者及時充電。用:用其之強項進行展示并主持活動。要求主持的教師從理論、操作對各位教師進行培訓,并布置相應作業讓“學生們”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同時老師與學生們一起討論作業的質量,怎么樣才能做得更好。這是相互促進的過程,也是質的提升過程。善于拋開傳統的教研活動形式,從教師真正獲得發展的目標出發,我們進行的這一系列創新的教研活動促進了教師們專業的迅速成長。

查看全文

農村金融市場成熟化方式選擇

一、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的低質狀態

從1994年以來,中國金融市場已經初步建成以商業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相互并存的組織體系。隨著我國經濟與金融的不斷發展,農村金融市場也向更為廣闊的空間成長,但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初期階段,農村金融市場成長暴露出諸多現實性問題。中國農村金融市場成長的低質現狀已嚴重制約著本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現狀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壟斷嚴重;農村金融市場服務不足;農村信貸資源萎縮;農村金融市場價格被扭曲;農戶及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在中國農村金融市場中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農業銀行的經營模式逐漸向商業化和集約化改革,實行在農村地區撤并機構、減少網點的措施。農戶和農村經濟發展與信用社的服務手段及方式不相適應;小額信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戶貸款,但顯著減少了農村中小企業的貸款。而且由于農戶小額信貸的交易成本較高,貸款額度較低,貸款利率封頂等情況,信用社發放小額信貸的積極性并不高。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村信用社大部分虧損,其無能力向農戶提供貸款,我國人民銀行所發放的支農再貸款相當于杯水車薪,廣大農戶還是只能夠寄希望于民間借貸。政府發放的扶貧貼息貸款由于不良貸款率居高、無法真正到戶等問題,不能從根本上實現扶貧幫困的美好初衷。農村正規金融市場貸款難問題在制約農村金融市場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嚴重地阻礙了農村經濟的蓬勃發展。

二、農村金融市場的理論成長模式

農村金融市場的成長路徑取決于農村金融市場的成長模式選擇。成長模式的選擇要依據農村金融市場的理論成長模式來做出理性決定。農村金融市場的理論成長模式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市場主導型農村金融市場成長模式

市場主導型農村金融市場的成長模式,簡稱內生成長模式,是在農村經濟體系中憑借市場“看不見的手”的力量,內生演化而來的一種農村金融市場成長模式。在劉易斯古典模型中,欠發達國家的農業部門僅僅能夠維持生計,并不能夠充分發揮資本形成能力,需要依靠工業部門來形成其自身的資本以及實現現代化。但劉易斯卻忽視了農業和工業兩部門間資源的流動對整體的資本形成所產生的影響,而是將農業部門與工業部門二者獨立,這不僅低估了農業部門金融市場的內生成長能力,而且高估了工業部門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以及資本形成的能力。農業部門是能夠自己內生農村金融市場的,即使在我國“以農養工”的階段中,農村仍然存在著大量民間金融。基于市場中金融需求的誘導角度來看,市場主導型農村金融市場的成長模式又稱需求誘導型農村金融市場的成長模式。在這一模式中,當農村企業和農戶對農村金融的需求強烈時,有經營實力的農村經濟體為追求利益,就會自發地組建各種形式的金融組織,滿足人們對于農村金融服務的需求。因而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隨著金融需求的誘導,就會自發形成民間金融組織。政府不會在這一成長模式中做出明顯的金融干預,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必要法律制度,以維持農村金融市場的交易秩序。當農村金融市場選擇市場主導型成長模式時,農村的經濟主體就會占有較大的農業收入份額,因為市場主導型農村金融市場成長模式是由下而上逐步形成的。當農村企業和農戶的收入水平相當,并且能夠自主支配由此產生的儲蓄份額時,才能形成農村金融市場的內生成長基礎。市場主導型的農村金融市場成長模式依靠的是市場,能夠有效實現主導農村金融資源的橫向配置。然而,這種形式的農村金融市場成長模式會導致農村金融市場的成長速度緩慢。農業的自身儲蓄能力和資本形成能力由于農業本身的弱質產業屬性而不健全,即便是農村金融市場的內生成長機制得到滿足,而日益增長的多層次農村金融需求是無法依靠內生的農村金融市場供給來滿足的,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非正規金融機構所發放的高利貸盛行,農村的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受到制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