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聯盟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1 21:16:0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產業聯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產業聯盟成因研究論文
產業聯盟是為解決特定產業共性問題設立的企業間組織。產業聯盟的目標存在一定的公益性,但是其形成和運行機制是高度市場化的,企業在組織中發揮主導作用。
一、產業聯盟的形成與運行要素
產業聯盟在形成和運行過程中存在一些重要的環節,是產業聯盟成功的關鍵要素。
(一)產業聯盟的形成
產業聯盟形成的動因。產業聯盟形成的動因主要可歸為兩類。一類是產業發展面臨威脅,威脅可能來自全球化或其它技術的競爭。一類是產業發展存在重大發展機遇,機遇常常來自技術進步創造的新的市場需求。產業發展的機遇或威脅是推動產業聯盟形成的客觀原因。
產業聯盟的目標。產業聯盟的目標是解決特定的產業共性問題,即單個企業沒有能力或沒有積極性解決的共性問題。如研發某項共性技術、制定某個技術標準、解決某項創新的產業鏈配套問題等等。產業聯盟要解決的問題都是直接關系企業利益的實際問題,因此企業參與的積極性高。合理確定目標是產業聯盟成功的關鍵因素,目標不能超越聯盟的能力,更不能與成員的利益相沖突。一般而言,聯盟的目標制定得越明確具體,越有利于聯盟的發展。
產業聯盟的實踐分析論文
由于技術進步的加快和全球競爭的加劇,產業聯盟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日本、美國和歐洲國家是產業聯盟的先行者,早期的實踐形式主要表現為企業在研發環節的合作,80年代之后企業在技術標準環節的合作開始大量涌現。發展中國家也在學習發達國家發展產業聯盟的經驗,并在實踐形式上表現出新的特點。發展中國家的產業聯盟更加重視共同學習境外的先進技術,更多在市場環節進行合作,如中國臺灣地區自80年代開始發展的產業聯盟和中國大陸地區近期興起的產業聯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實踐形式上的差異有深刻的原因,二者的產業發展水平不同,國家法律環境也不同。
國外學術界對在研發環節進行合作的產業聯盟(國外稱為研發聯盟,即R&DConsortium)進行了大量研究(如VinodKumar&SunderMargun,1995;Hagedoorn&[BFB]Narula,1996;Chatterji,1996;Dutta&Weiss,1997;Sakakibara,1997,Odagirietal,1997等等),這與發達國家產業聯盟的實踐特點有密切關系。個別學者對發展中國家(地區)的產業聯盟進行了研究(如JohnAMathews,2001),研究的視角也是技術研發合作。最近幾年,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大量的在技術標準環節進行合作的產業聯盟,國外對此類產業聯盟(國外稱為StandardConsortium,或Standard-SettingOrganization)的研究也大量出現(如CarlShapiro,2000,2001;MarkALemley,2002;AndrewUpdegrove,2006等等)。國內一些學者介紹了國外研發聯盟的理論(如李東紅,2002;鐘書華,2004等),但是未見到對國內產業聯盟實踐的調查研究報告。
本課題組對中關村二十余家產業聯盟進行了調查研究,同時收集了部分國外的典型案例。本報告在綜合國內外實踐形式的基礎上,對產業聯盟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并歸納出產業聯盟的五類實踐形式。
一、產業聯盟的概念、特征和理論
(一)產業聯盟的概念
根據國內外產業聯盟的實踐,我們認為產業聯盟是市場經濟中的企業間組織,為解決特定的產業共性問題而設立。產業聯盟具有四個基本特征:
區塊鏈在農發行糧油信貸的應用
當前我國農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不同程度存在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首貸難等問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潛力也尚未充分發揮。長期橫亙在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企業難以獲得充分、有效金融支持的根本原因。隨著區塊鏈、大數據、智能合約、AI技術、萬物互聯的科技進步,為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開拓了新的思路,特別是區塊鏈的技術迭代與發展,對金融行業帶來深遠影響。探索區塊鏈與農發行金融產品深度融合,加快農發行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安全高效支持民營小微企業發展、緩解融資難題是農發行應盡之責,也是自身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如何分享金融科技進步成果,應用區塊鏈落地農發行金融服務是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農發行現有業務中,糧食市場化供應鏈商業模式與聯盟區塊鏈業務邏輯相一致,糧油信貸是區塊鏈技術在農發行金融創新的破局之點。本文立足糧棉油業務發展實際,提出運用聯盟區塊鏈內在邏輯,創建聯盟線上交易平臺,聯盟成員共享資金、交易、物流等數據信息,打造農發行農業產業聯盟信用生態體系的設想。
一、農發行農業產業聯盟信用生態體系的相關概念
(一)區塊鏈及聯盟區塊鏈的概念1.區塊鏈的概念。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多中心的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應用模式。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多中心的分布式賬本。多中心化即所有的交易都是點對點發生的,不依賴于單一信用中介;分布式賬本意味著當交易發生時,“鏈”上的所有參與者都會收到交易信息,區塊鏈上的所有交易記錄都是完全公開,不可篡改的,每一個經過驗證的區塊,都會“蓋”一個“時間戳”,按照時間順序存儲在“鏈上共享”的賬本里。它是以分布式同步記錄的方式形成一個可信的共識,來進行信用共建,完成所有權的確認。2.聯盟區塊鏈的概念。聯盟區塊鏈相當于一個行業區塊鏈,或者局域鏈。在特定聯盟場景中運用區塊鏈技術組成了一個聯合共同體,參與聯盟的多中心節點(即聯盟成員)可以有選擇,多中心節點之間存在“共識”或者“合作”的鏈接,以達成成本更低的信用關系。以糧食貿易為例:糧食交易場景中,上下游企業發生訂單交易,基于訂單約定雙方發生資金流、物流流轉和物權確權變化,產生資金、交易、物流等交易信息。糧食交易場景中的各方主體,由資金和物流“鏈”起來,聯盟成員相互信任,單筆交易生成的標準化數據,實時儲存、聯盟共享,成員各主體彼此交叉驗證、互相證明,基于糧食產業共同建立低成本的聯盟信用關系。(二)農發行農業產業聯盟的概念。農發行農業產業聯盟,立足“三農”、服務“三農”,由農發行牽頭組建,以農業產業鏈全要素的優質資源整合為紐帶,以農業生產全過程的降本增效、提質增效和風險管控為主要目標,以契約關系為保障,可涵蓋農資供應、農業技術、生產服務、糧食收儲、糧食貿易、物流服務、加工企業、金融服務、信息技術等農業產銷過程中所需要的全部行業。(三)農發行農業產業聯盟信用生態體系的概念。農發行農業產業聯盟信用生態體系,以農發行為核心企業,由農發行搭建線上交易平臺,提供融資、支付閉環服務,通過撮合成員在閉環線上平臺交易,采集整合企業真實交易訂單、真實資金流轉、真實庫存周轉、真實物流運輸等多種信息數據,智能化整理保存、加工,進而產業化輸出,生成“三農”等聯盟成員企業的“信用身份證”。以糧食供應鏈交易場景為例:農發行農業產業聯盟嵌入糧食供應鏈交易場景,以農發行為牽頭單位,聯盟成員之間在農發行搭建的線上平臺進行“閉環交易”。聯盟成員以農發行信貸客戶(上下游企業)、物流、第三方質檢等單位為主,以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和“三農”領域企業為輔(見圖1),可涵蓋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的全部行業和各類主體。
二、聯盟區塊鏈邏輯在農發行農業產業聯盟信用生態體系的應用設想
掌握了“三農”信用生態,就掌握了“三農”金融市場的藍海。以糧食交易場景為例,在農發行農業產業聯盟內,確定農發行、港口物流企業、上游企業、下游企業、第三方質檢企業為多中心節點,以契約關系建立利益聯盟鏈。聯盟內共享信息數據,即,交易雙方在聯盟內發生真實交易;農發行提供交易訂單信息、資金流水信息、庫存監管信息;港口、鐵路、貨運提供物流動態信息;保險或其他驗貨第三方提供驗貨服務信息。聯盟各主體作為多中心節點在交易中對按照時間順序“蓋”時間戳,將交易信息鏈、資金信息鏈、庫存周轉信息鏈、物流信息鏈、保險信息鏈等多種信息分布式存儲在“共有”的賬本里,形成數據沉淀。農發行對多種信息進行采集、整合、加工、分析,真實掌握企業的第一手信息。基于信息儲存和交互驗證技術,通過對聯盟區塊鏈進行驗證,如果多條信息鏈之間成正相交,相互驗證、相互支持,則該筆交易為真實交易,反之則為異常交易。這種風險防控的風險邏輯從因果關系轉變為大數據的相關關系邏輯。長久的數據沉淀后,便于更了解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防控風險。
三、打造農發行農業產業聯盟信用生態體系的意義
推進建筑節能減排策略
在剛剛結束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6次締約方會議坎昆氣候大會中,雖然將“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這個難題留給了2011年的南非會議,但還是取得了部分積極的成果。只要各國求同存異,充滿信心,繼續鞏固和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是有希望在明年南非大會中進一步取得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進程。中國政府本著對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負責的態度,一如既往地推進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中國政府在“十二五”發展規劃更為節能減排工作明確了方向,將把大幅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作為重要的約束性指標,強化各項政策措施,加快建立節能減排長效機制。建筑節能減排是中國國家能源戰略的一個重要環節,中國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積極促進建筑節能減排工作的深入開展。“十二五”期間,中國建筑節能減排產業聯盟將以“七項定位”為重點,推動區域間建筑節能減排互動、合作、創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政策扶持激發區域活力
國家有利的宏觀政策環境和總體市場環境為節能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大好發展機遇。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建筑節能減排產業聯盟將為地方政府部門優化各地區產業結構、激發區域發展活力、提高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實施國家節能優先戰略,落實國家下達的節能目標,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科學規劃指導產業布局
借助和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及行業內國家級專業團隊的技術優勢,積極協助拓展與各地政府的合作項目。通過科學有效的規劃、設計指導,使各地區形成有機統一的規劃體系,正確指導產業布局。
三、科研鑒定孵化高新技術
新能源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系統論文
1系統概要
新能源產業知識產權集群管理系統是以政府資助建設、聯盟組織推動、企業參與應用、第三方機構提供服務等為特征的公益性、開放式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系統構建以行業聯盟為支點,立足于對新能源產業知識產權管理現狀、集群管理工作方式以及公共服務平臺運行模式的調查研究,并深度結合新能源企業實際需求,以“集群管理”的數據、模塊和系統為中樞架構,集新能源知識產權信息服務、知識產權應急及預警分析、知識產權維權援助、知識產權培訓指導、知識產權工作交流等為一體。
2資源組成
集群管理系統以各類數據庫為基礎支撐資源。其資源組成包括:(1)聯盟專利數據庫:新能源產業聯盟成員專利(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數據庫;(2)專題專利數據庫:新能源產業重點領域(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專利數據庫;(3)專利“池”(企業專利信息共享數據庫):新能源產業聯盟成員核心專利數據庫;(4)研究成果庫:新能源產業相關知識產權專題報告、研究論文、數據匯編等;(5)知識百科庫:新能源產業相關知識產權培訓課件、業務知識、基礎知識等;(6)行業專家庫:新能源產業相關技術專家、知識產權專家;(7)服務機構庫:新能源產業相關知識產權信息、、咨詢、商用化、法務等機構;(8)企業數據庫:新能源產業聯盟成員基礎信息;(9)標準數據庫:新能源產業相關國家、行業、地方、聯盟標準等。
3功能模塊
集群管理系統依托數據庫資源開發功能窗口,提供分類關聯展示與互動服務,并依托各子系統實現對外服務功能。其功能模塊包括:(1)知識產權信息服務功能:提供專利檢索、跟蹤、專題數據庫查詢、知識產權信息獲取與展示、會員注冊、留言板和登錄入口等。(2)知識產權信息功能:提供知識產權公告、重大事件、態勢、熱點、風險預警、供求、評估、質押融資信息等。(3)知識產權分析預警功能:提供定期預警(根據設定條件周期性檢索指定領域的文獻信息并發送給指定用戶)和高級預警(對用戶感興趣的專利從技術和競爭對手等角度進行預警)。(4)知識產權分析評議功能:提供企業并購、技術進出口、技術標準、技術創新、人才引進、境外展會等活動時提供咨詢參考,包括重大經濟科技活動和專利統計分析等。(5)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功能:提供境內外知識產權糾紛時申請和獲得援助的窗口,設立網上維權援助中心,對維權事務實施統一管理。(6)知識產權知識培訓功能:提供知識產權講座、培訓和教育服務模塊,包括基礎知識培訓、在線交易、企業講堂。(7)知識產權工作交流功能:提供各相關方在線互動交流界面,包括知識產權專家解讀、專題咨詢、線上答疑等。
局長在科技督查會發言
一、認真貫徹全省科技大會精神,全面落實《決定》任務
為了保障《決定》各項任務的落實,政府將統籌科技資源任務納入了年度目標責任考評,制定了詳細的考評指標;設立了5000萬元的統籌專項資金。科技局、財政局相繼制定了《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促進技術交易、設備共享獎勵補助實施細則》、《科技金融合作試點業務風險補償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政策(詳見附件1);科技局圍繞統籌科技資源改革任務的落實,調整了級科技計劃體系,布局了一批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的重大科技項目;高新區、經開區、航空基地、航天基地都制訂了詳細的落實方案,進行任務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措施。
二、努力完成重點任務,加快推進先行先試
1、加快科技大場建設,促進技術交易和設備共享
今年4月初,科技大場建成并正式運行,圍繞“技術交易、設備共享、政策服務、交流合作”進行了積極探索。
一是加強技術交易服務。完成了技術交易大廳和網絡交易系統建設,促進了技術交易服務。到11月底,全技術交易合同登記10453份,交易額201.82億元,位居副省級城第一位,省會城第三位(北京、上海)。其中本地技術交易4245份合同,成交金額36.49億元,占總成交額的18.08%,比去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
高新區產學研合作的問題與對策綜述
摘要:隨著兩型社會建設的推進,東湖高新區的產學研合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從合作能力、合作模式、合作環境、合作開放度、合作成效等方面,剖析了產學研發展的現狀,從價值取向、產業聯盟、成果轉化、合作區域揭示了產學研合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高新區產學研合作深入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兩型社會;東湖高新區;產學研合作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東湖高新區(簡稱“高新區”)在產學研合作領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依然面臨諸多困境。尤其是隨著“兩型社會”建設的深入,高新區成為了試驗區中的試驗區,產學研合作面臨新的挑戰。本文基于調研數據,對高新區產學研合作進行系統的梳理、總結和展望,為制定產學研合作政策提供借鑒和啟示.
1高新區產學研合作的發展現狀
無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還是高新區管委會,都越來越重視產學研合作,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1.1產學研合作能力明顯增強
高新區產學研究的當前問題和方案
摘要:隨著兩型社會建設的推進,東湖高新區的產學研合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從合作能力、合作模式、合作環境、合作開放度、合作成效等方面,剖析了產學研發展的現狀,從價值取向、產業聯盟、成果轉化、合作區域揭示了產學研合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高新區產學研合作深入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兩型社會;東湖高新區;產學研合作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東湖高新區(簡稱“高新區”)在產學研合作領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依然面臨諸多困境。尤其是隨著“兩型社會”建設的深入,高新區成為了試驗區中的試驗區,產學研合作面臨新的挑戰。本文基于調研數據,對高新區產學研合作進行系統的梳理、總結和展望,為制定產學研合作政策提供借鑒和啟示.
1高新區產學研合作的發展現狀
無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還是高新區管委會,都越來越重視產學研合作,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1.1產學研合作能力明顯增強
深究東湖高新區產學研合作的現狀與措施
摘要:隨著兩型社會建設的推進,東湖高新區的產學研合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從合作能力、合作模式、合作環境、合作開放度、合作成效等方面,剖析了產學研發展的現狀,從價值取向、產業聯盟、成果轉化、合作區域揭示了產學研合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高新區產學研合作深入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兩型社會東湖高新區產學研合作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東湖高新區(簡稱“高新區”)在產學研合作領域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依然面臨諸多困境。尤其是隨著“兩型社會”建設的深入,高新區成為了試驗區中的試驗區,產學研合作面臨新的挑戰。本文基于調研數據,對高新區產學研合作進行系統的梳理、總結和展望,為制定產學研合作政策提供借鑒和啟示。
一、高新區產學研合作的發展現狀
無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還是高新區管委會,都越來越重視產學研合作,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1、產學研合作能力明顯增強。
當前浙臺經貿合作策略
本文作者:黃立本麻黎黎王宏斌工作單位: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浙臺兩地經濟雙向發展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在全球化潮流下,兩岸能否合理利用的資源和市場腹地,攸關兩岸經濟持續發展,開放兩岸直航,促進浙臺兩岸經濟整合。同時,浙臺兩岸經濟雙方合作是互利共享利益機制的驅動、浙臺兩岸經濟雙方合作是雙方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要素實現最佳配置的合理選擇;兩地經貿物流交流的重要特征是臺灣對浙江投資帶動了兩地投資貿易互動型增長。建立浙臺兩地經濟合作機制的目的在于:促進兩地經貿合作制度化、規范化。推動兩地經貿關系從民間自發交流為主,純粹市場導向為主,逐漸向規范化、制度化方向發展。而浙臺兩地經貿增長能促進浙臺經貿兩地產業合作逐步調整與升級,推進兩地經貿關系正常化。改善兩地交流秩序,實現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實現兩地企業雙向直接投資,推動兩地經貿合作正常化。其關系良好的發展態勢將對兩地經濟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促進兩地經貿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強調兩地在現行合作的基礎上,尤其在推動旅游、金融、農業、運輸及醫療等現行合作基礎上服務領域的合作,可以進一步擴大人才交流,實現浙臺兩地經濟的全面合作與融合。
大體來說,其目的包括:擴大浙江出口市場份額,逐步調整貿易結構;加快浙臺優勢產業對接,打造浙臺國際競爭力產業鏈;增強相關區域經濟融合度,加快連結華人自貿區網絡;擴大浙江現有對臺投資領域,助推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健全浙臺經貿往來安全保障機制,促進經貿合作良性發展;借機引進臺灣高端專業人才,增強浙企管理和運營能力。
本文從浙臺經貿合作的新背景分析入手,找出目前浙臺兩地經貿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注重從發展浙臺兩地經貿合作的定位、功能、優勢出發,提出基于“共同規劃、共同建設、共同投資、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五項原則,著力構建以產業聯盟為載體,構建產業集群為重點;以智慧城市、海洋經濟、現代港口物流業為經濟突出增長極;創新浙臺兩地經貿產業合作新途徑和新對策。浙臺經濟雙向發展的“五個共同”原則在國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背景下,浙臺產業合作要本著“五個共同”(共同規劃、共同投資、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原則,抓住兩岸全面經貿合作的良好機遇,大力發展浙臺產業發展合作,持一種積極、促進的態度,通過雙向開放和采取必要的對策,促進浙臺兩地產業合作制度化、規范化;推進浙臺兩地經貿關系正常化、程序化;促進浙臺兩地產業合作的進一步深化。以優勢互補產業鏈整合為重點以臺塑、臺化、華屋電子、康師傅、榮成紙業等在浙投資的臺商為代表的臺企已與大陸民企開展了多年合作。如共同開發國際國內市場,合作建立浙臺民間產業基金,合作培養高端人才,合作建立石化園區、高紡園區、IT工業產業園區,廣泛開展BPO、ITO、KPO等服務外包合作等等。在ECFA投資保障機制框架下,可探索建立側重于技術研發、高端制造、服務外包、產業全面配套等內容的深度互信互惠的新型合作模式。在合作方式上除了股權合作、產品研發合作、產業鏈延伸等模式外,應側重于在政府公信力依托下,創建更為自由、靈活的合作方式,增強浙企管理和運營能力。依托現有臺資企業,大力引進和培育重點產業電子、石化和機械制造業是臺灣較具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也是浙江重點培育的主導產業,重點引進這三大產業對于浙江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當前,浙江特別要抓住臺灣當局將大幅放寬臺商投資大陸限制這一難得的機遇,主動對接臺灣產業轉移,一方面鼓勵現有臺商增資擴產;另一方面以現有臺資企業為依托,通過以臺引臺的方式積極吸納電子、石化、機械等產業來浙江投資。發揮產業聯盟的擴溢效應在浙臺間形成若干個密切合作的產業聯盟,并由產業聯盟擴溢到其他方面的經濟合作,由此形成一條可以推動兩岸產業、經濟合作不斷深化的路徑。科學布局,建設產業園區可共同開發國際國內市場,合作建立浙臺民間產業基金,合作培養高端人才,合作建立高紡園區、IT工業產業園區,石化園區、廣泛開展ITO、BPO、KPO等服務外包合作等產業園區是產業聚集的重要手段,是產業發展的孵化器和推動力。在產業園區內鼓勵企業間戰略聯盟,通過一定形式而組成的具有共同利益分享機制的聯合體。通過園區建設,可以發揮帶動、示范、輻射、集聚作用。依托海洋經濟,進行新興產業合作開發戰略依托海洋經濟,進行新興產業合作開發戰略,具體比如:近期可與臺灣之間就海洋經濟方面開展一些項目的合作,如深海機械,碼頭港機。推進寧波、舟山、象山、蒼南以海洋裝備制造業為主的產業升級轉型。遠期可與臺灣合作,探討大三通概念下航運業中貿易服務業的發展,共同開發黃金航道。互利共贏,打造智慧城市構建浙臺兩地經貿產業合作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在“智慧城市”的打造上,臺灣做不少探索:臺灣建有“智慧城市展示中心,智慧交通與應變中心等解決方案,寧波可以借鑒臺灣的經驗,先建設些小規模的智慧試驗場,然后再推廣到全市。優勢互補,建立浙臺港口物流聯盟整合港口優勢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兩岸港口資源的開發利用,推動甬臺港口經濟良性互動。兩岸全面“三通”后,擁有得天獨厚港口優勢的寧波—舟山港口物流業應成為浙臺兩岸經貿產業對接的重點。依托海洋經濟,進行新興產業合作開發戰略;進一步整合資源,各取所需,吸引臺資的優勢,實現物流業的協同合作。提高港口物流服務能力,整合優勢互補,互動、互利、互惠建立浙臺港口物流聯盟利用臺灣港口先進的技術條件和資金條件和寧波等地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資源優勢,借助寧波港口健全的水陸空集疏運體系和寧波港口物流業硬件、軟件基礎建設。發展臨港工業能夠就近利用資源,最大限度降低運銷成本,實現港口物流從原來“港到港”模式向“門到門”的一體化物流模式轉變,進一步向涵蓋加工、包裝、報關、配送、庫存管理、信息服務的綜合物流服務延伸,促進港口物流資源集聚的優勢進一步發揮,促進港口物流與臨港工業聯動發展。以港口物流為突破口,促進港口物流資源集聚的優勢進一步發揮,拓展浙臺兩地經貿生產要素的有效聚集,最大限度地實現浙臺兩岸港口資源的開發利用,拉動區域經濟發展。另外,還可以培養浙臺產業合作的硬環境和軟環境。這里說的硬環境一是創新機制、實現甬臺兩地產業對接,帶動兩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二是加強海港、空港及口岸建設,完善基礎設施;三是完善區域科技創新、信息產業平臺;四是多層面推進,打造兩岸融合實驗區;五是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務環境;六是加快建設浙臺文化創意產業園;七是加大浙臺兩地農業合作;八是促進浙臺旅游業發展;九是拓展浙臺第三產業合作空間;十是構建綠色通道。而軟環境一是指積極構建“平安浙江”;二是指完善法治建設,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投資環境;三是出臺鼓勵浙臺雙向投資的新政策;四是完善臺商投資的綜合配套服務;五是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六是搭建經貿活動平臺;七是構建理論研究促經濟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成立“浙臺兩地經貿合作科研機構或省級經濟研究中心”,利用浙臺兩地文化,進一步加強浙臺兩地文化與理論交流;八是做好市場調研工作;九是創新教育合作方式;十是加強文化交流。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產業投融資案例